Ⅰ 1950-1978年中國給了越南多少援助
派出部隊在越南北方擔負防空作戰、國防工程建築、後勤保障等任務的協議。首批援越高炮部隊2個師另1個團於8月入越協助防空作戰,以後又有4批入越輪戰,連同配屬各援越工程支隊的防空部隊,共16個高炮師、63個高炮團及部分獨立高炮營等約15萬人,部署於越南北方各戰略要點。人民解放軍在越南共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工程兵等援越部隊先後有10餘萬人,搶修被美機炸壞的鐵路設施1778處,新建、改建鐵路線577公里;修築干線公路7條,長1206公里,橋梁305座,涵洞4441座;建成內排、安沛兩個現代化機場和飛機洞庫;築成各種坑道239條(總長2.5萬多米),
永久和臨時碼頭9個,掘開式永備工事123個,海底通信電纜15條(長度為103公里)等大批國防戰備工程。人民解放軍海軍掃雷部隊掃除各種水雷42枚,
總清掃面積201平方公里,相繼疏通海防、鴻基、錦普等港口及東北群島的各航道。截至1973年8月,中國援越防空、工程、鐵道、掃雷、後勤保障部隊共
32萬餘人。此外,中國政府向越南提供了總值超過20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和經濟援助,幫助越軍培訓了大批各類軍事技術人員。在援越抗美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有4200多人身負重傷,1100人陣亡並被安葬在越南國土。
1956-1961年:各種槍27萬支(挺),炮1萬余門,槍彈2億余發,炮彈202萬發,有線電機1.5萬部,無線電機約5000部,汽車1000餘輛,飛機15架,艦船28艘,單軍服118萬套。
1962-1964年:各種槍9萬余支(挺),炮466門,槍彈2103萬發,炮彈7.64萬發。
1965-1975年(越戰期間):各種槍177.8萬支(挺),炮6萬余門,槍彈10億余發,炮彈1597萬發,艦艇176艘,中型和水陸坦克552輛,裝甲輸送車320艘,飛機170餘架,汽車1.6萬輛,炸葯18240噸,有線電機6.5萬部,無線電機3.5萬部,軍服1117萬套。
Ⅱ 水雷的水雷歷史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器,它的故鄉在中國。水雷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1558年明朝人唐順之編纂的《武編》一中,詳細記載了一種 「水底雷」的構造和布設方法,它用於打擊當進的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這是最早的人工控制、機械擊發的錨雷。它用木箱作雷殼,油灰粘縫、將黑火葯裝在裡面,其擊發裝置用一根長繩索不結,由人拉火引爆。木箱下甩一塞瓦斯托波爾繩索墜有3個鐵錨,控制雷體在水中的深度。1590年,中國又發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為定時引信的 「水底龍王炮」。1599年,中國的王鳴鶴發明以繩索為碰線的 「水底鳴雷」,1621年又其改進為觸線漂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觸發漂雷。明朝嘉靖年間,我國東南沿海經常有倭寇船隻侵襲。為了對付海盜的入侵,人們將火葯裝在木箱內,並用油灰粘縫,製成一種靠拉索發火的錨雷,專門打擊敵船。16世紀末,又相繼發明了用牛脬做成的漂雷--「水底龍王炮」和沉底雷--「水底鳴雷」,1621年,「水底龍王炮」和「水底鳴雷」先後被改進為碰線引信的觸發漂雷,並多次在海戰中毀傷敵船。歐美18世紀開始實戰使用水雷。北美獨立戰爭中。北美人民為攻擊停泊在費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國軍艦,於1778年1月7日,把火葯和機械擊引信裝在小啤酒桶里製成水雷,順流漂下。當時雖然沒有碰上軍艦,但在被英軍水兵撈起時突然爆炸,炸死傷了一些人,史稱 「小桶戰爭」。水桶結構和引爆裝置的完善及廣泛應用,是從19世紀開始的。19世紀中期,俄國人B·C·亞圖比發明了電解液觸發錨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皇俄國曾將這種觸發錨雷應用於港灣防禦戰中。西方最早出現水雷是在 1769年的俄土戰爭期間,當時俄國工兵初次嘗試使用漂雷,炸毀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橋。此後,各型水雷不斷地被研製和改進,並廣泛使用,在美國南北戰爭和 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水雷戰果頗佳。從此,各國更加重視水雷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緊研究和製造各種水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共布設各型水雷 31萬枚,共擊沉水面艦艇 148艘,擊沉潛艇54艘,擊沉商船586艘,總計122萬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除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水雷的使用達到高峰,各國共布設了110萬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餘艘。80年代,一些阿拉伯國家曾在紅海和波斯灣布設了一些發現式水雷,有十幾艘過往的商船和油輪觸雷,護航的美國軍艦了也被炸傷。這說明,在現代海戰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一枚所費無幾的老式水雷就是足以致一艘造價數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現代化軍艦於死地。大量使用錨雷外,還出現了新型的非觸發水雷,如磁感應水雷、音響水雷;戰爭後期又出現了水壓水雷。整個戰爭中,各國通過水面艦艇、潛艇和飛機布設的 80萬枚各種觸發和非觸發水雷,共毀沉艦船3000餘艘。
1952年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軍在元山港外布放了 3000多枚水雷,美軍出動了 60艘掃雷艦和 30多艘保障艦船,外加不少掃雷直升機進行清掃,結果使美整個登陸計劃推遲達8天之久。在此後的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中,水雷都得到充分的應用,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尤其是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海軍艦艇基本上無所建樹,只有布設下的1200餘枚水雷,損傷了多國部隊 9艘艦艇,其中僅美國就有4艘戰艦被毀傷。
Ⅲ 水雷有哪些種類
人們將水雷稱做「水中伏兵」。它在歷次海戰中都得到大量的使用。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水雷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雷不僅能長期埋伏在水下,而且還能像導彈一樣,主動追蹤水下潛艇並將其擊毀。
最早的水雷是觸發水雷,其頭上伸出幾個觸角,是一種「刺蝟」式的能漂浮的球形炸彈,無論艦船觸碰到它的任何一個觸角,都會發生爆炸。這種水雷的觸角為什麼碰不得呢?因為艦船碰彎水雷的觸角後,裝在裡面的電池與電雷管之間的電路立即接通,使電雷管發火,引起爆炸。
隨後問世的是磁性水雷,它不是懸浮在某一深度的水中,而是沉在海底,因而掃雷器掃不到它。當敵艦船經過磁性水雷的上方時,雷上的磁接收器接收到艦船磁場(艦船為鋼鐵所造,在地球磁場影響下也會產生一定強度的磁場),就通過控制儀器接通裝在水雷上的電池與電雷管之間的電路,使水雷爆炸。這種靠磁場來激發的水雷,無需通過艦船的直接碰撞來引爆。這種水雷雖然是在海底爆炸,但由於水是不可壓縮的,因此爆炸時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能傳到較遠的地方,將那裡的敵艦炸毀。
問世較晚的是音響水雷,它的尾部裝了一個「耳朵」——音波接收器,所以有人稱它為「長耳朵水雷」。它的這只「耳朵」能將艦船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出的聲波接收後變成電信號,用以操縱水雷上的儀器,接通電路,使水雷爆炸。
還有一種叫做「蚝雷」的水雷,它是利用水的壓力變化來引爆的。水有個怪脾氣,在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力就越小,而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力就越大。船在航行時,船底下的水流得快,壓力低。在蚝雷上部有一個壓力感測器,當艦船通過它的上方時,它就會感受到水壓降低的信號,並隨即接通爆炸電路,引爆水雷。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自動上浮水雷」的水雷,其外形像火箭,裡面裝有計算機和超聲波發生器,當艦船經過它的上方時,超聲波發生器產生的超聲波被反射回來。計算機根據反射回波算出目標的距離後,水雷上的發動機被啟動,水雷上浮,將敵方艦船擊毀。
Ⅳ 布雷艦的發展
當今世界各國擁有專用布雷艦的海軍為數有限,其中最突出的有瑞典、土耳其,以及日本、俄羅斯等。瑞典現役擁有2級布雷艦、2級佈雷艇;土耳其擁有2級布雷艦、l級佈雷艇。
甲板上有雷軌和布雷操縱台。艦上還裝有艦炮,以防空自衛。有的搭載有直升機,並配有較完善的導航設備,以保證布雷定位的精度。布雷艦上由於載有大量的危險設備,因而為安全起見採取嚴密的防範措施。特別重要的是布雷甲板要做到水平,艦的搖擺尤其是縱搖要小,要有良好的保持航向的性能和小的迴旋半徑。
隨著現代海戰高技術手段的普遍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佈雷的快速性和隱蔽性,一些國家甚至在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以至高速巡邏艇上或預先鋪設好甲板雷軌,或臨時加鋪雷軌,以便隨時能作為布雷艦使用。也有的國家利用潛艇發射布放能自航的水雷,它能依靠自身動力航行到預定地點成為沉底雷或錨雷。此外,飛機有時也被用來在海域特別是海灣或海峽等處佈雷。
專門布設水雷的軍艦。主要任務是在基地、港口、航道和近岸海區布設水雷障礙。分為遠程布雷艦和基地布雷艦,滿載排水量500--6000噸,最大航速10--30節。裝備有自衛火炮。設有水雷儲放艙,能載水雷50--800枚,布雷艦甲板上設有運送水雷的升降機(或吊桿)、雷軌和布雷操縱台。布雷艦裝載水雷較多,布雷定位精度較高,但隱避性較差,防禦能力較弱,適合在己方兵力掩護下進行防禦佈雷。
19世紀末,俄國首先建成布雷艦。在日俄戰爭中,雙方都使用了布雷艦佈雷,在旅順口處進行了水雷戰。交戰各國共有布雷艦60艘(不含當時蘇聯)參戰。戰後,一些國家的海軍趨向於主要使用飛機和潛艇進行攻勢佈雷,也使用布雷艦和其他水面艦艇擔負一定的布雷任務。美軍在越南戰場中就廣泛使用航空兵和布雷艦布設防登陸水雷。在海灣戰爭中,美國3艘大型航空母艦「獨立號」、「肯尼迪號」、「薩拉托加號」率領45艘各種戰列艦、巡洋艦游弋在波斯灣,35000名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執行著海上封鎖任務。這時也南戰爭後美軍採取的最大一次海外軍事行動。在多國部隊中,美軍的實力遠遠超過其它力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伊拉克在強大海軍壓境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多國部隊從海上登陸,採用布雷艦、潛艇和飛機在近岸海區布水雷。英國皇家海軍的4艘軍艦和3艘掃雷艇也迅速開進波斯灣,協助美軍遂行海上任務。從一定意義上講,海灣戰爭也是一場布雷與掃雷的水雷戰。除了少數國家外,已不再建造布雷艦,有的國家將布雷艦兼作掃雷母艦或訓練艦使用。
Ⅳ 抗美援越戰爭的援越
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國先後派出了高炮、工程、鐵道、掃雷、後勤等部隊,總計32萬餘人,最高年份達17萬餘人,在越南北方執行防空、作戰、築路、構築國防工程、掃雷及後勤保障等任務。中國支援部隊在越南艱難而光榮的歷程,分為兩個階段: 1965年6月開始到1970年7月結束。這一階段是越南戰爭最激烈最艱難的階段。據此,中國共派出了32萬支援部隊,在越南北方執行防空作戰、修建和搶修鐵路、機場、通信、工程、設防工程等任務。其戰況是:
防空部隊,赴越協助越北防空作戰,保護交通線。根據中越兩軍協議和1965年7月14日越軍總參謀部的請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隊首批於1965年8月1日入越。第一批系第六十一、第六十三支隊,分別從雲南、廣西開赴北越作戰,至1966年2月回國;第二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6年2月入越作戰,至1966年10月回國;第三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6年10月入越作戰,至1967年6月回國;第四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1月入越作戰,至1967年8月回國;第五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5月入越作戰,至1968年1月回國;第六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6月入越作戰,至1968年1月回國;第七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7年8月入越作戰,至1968年3月回國;第八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8年1月入越作戰,至1969年2月回國;第九批,高射炮兵部隊於1968年3月入越作戰,1969年2月回國。至1969年4月止,高炮部隊入越輪換作戰,計有16個支隊、轄63個團和50個隊屬高炮營、及部分高機連和勤務分隊等,總計15萬餘人。主要擔負河內至友誼關鐵路線北寧至諒山段、河內至老街鐵路線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鐵路線以及太原鋼鐵基地的防空作戰任務,並掩護中國援越工程部隊的施工。
美機對越南北方的轟炸,戰術變化多端。對地面目標實行狂轟濫炸;對防空部隊,實施電子干擾炮瞄雷達,使用「百舌鳥」反雷達導彈;對人員,使用殺傷力大的鋼珠子母彈、氣浪彈和蝴蝶彈等。針對美機的戰術變化和殺傷力強的新式武器及狂轟濫炸等特點,高炮兵部隊採取重點設防與機動作戰相結合的戰術和集火近戰的打法,從被動中爭取主動,殲滅美機,保衛目標的安全。在歷時3年9個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戰中,共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沉重地打擊了美國侵略者,保衛了越南北方領空,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斗爭。1968年3月31日,美國政府迫於國內和國際壓力,對越南北方的轟炸開始「逐步降級」。5月31日,越美兩國政府在巴黎開始和平談判。從11月1日起,美軍停止轟炸越南北方。據此,經中越兩國政府商定,中國援越高炮部隊於1969年4月底前陸續回國。
幫助修建內排、安沛兩個現代化機場和飛機洞庫。越南北方的原有機場不能起降噴氣式飛機,對抗美作戰影響很大。應越南政府要求,中國空軍和民用航空局於1961年至1965年間,派專家組進行設計、指導,並提供成套設備和材料。機場之飛機洞庫,於1968年9月16日至1969年11月5日由中國支援第七支隊修建。1965年1月,越南要求中國在安沛援建一個空軍機場。5月,承建該機場工程的中國支援第三支隊先遣人員抵達安沛,開始現場勘察設計。安沛機場地形復雜,瀕臨紅河,群山環抱。安沛又是美機空襲的重點之一,市區又被炸成一片瓦礫。第三支隊於11月22日正式動工,經過3年6個月的艱苦奮戰,於1969年5月21日全部竣工。該機場飛機洞庫於1968年9月開工,於翌年10月27日提前完工,工程質量優良。
中國支援部隊第一支隊赴越搶修、改建、新建鐵路。1965年初,美國侵越戰爭升級,連續對越北進行空襲,僅4月3日至6日,出動大批飛機連續轟炸5座鐵路橋梁。由於敵機轟炸破壞,越南北方僅有的幾條鐵路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4月27日,中越兩國政府簽訂了關於幫助越南修建鐵路和提供運輸設備器材的議定書。中國幫助越南在河內以北地區修建的鐵路工程項目達100個,第一支隊於1965年6月23日,兵分兩路,從友誼關河口赴越,執行對河內以北地區鐵路的搶修、搶建任務。指戰員們克服美機轟炸、酷熱多雨、洪水泛濫以及不易就地取材等困難,奮戰至1970年6月5日,提前完成了各項工程。共計完成了新建鐵路117公里、改建鐵路362公里、搶建鐵路戰備工程98公里,新建鐵路橋梁30座、隧道14條、新建擴建鐵路站段20個、架設通信線路1023對、敷設水底通信電纜近8公里。各項鐵路援建工程的圓滿完成,不但使越南河內以北地區鐵路干線長度由508公里增長到554公里,而且使主要路段聯絡成網,使運輸能力成倍提高,僅河(內)友(誼關)線鐵路運輸能力由原來的146萬噸提高到280萬噸,有力地保障了越南抗美戰爭的運輸需要。
同時,第一支隊按照中越兩國協議,擔負了上述鐵路干線的維護工作,圓滿地完成任務,保證了河內以北地區各條鐵路的暢通,為越南抗美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於1970年7月1日,全支隊奉命回國。
工程部隊修築友誼公路。中越兩國政府於1965年5月30日,簽訂了《關於中國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協定》和議定書,由中國派出工程兵部隊幫助越南修建公路任務。新建和改建友誼1號、3號、7號、8號、10號、11號、12號7條公路。預計總長為1211公里,其中新建664公里,改建547公里。擔負援越築路任務的中國後勤部隊第四、第五、第六支隊,轄16個團、1個民工總隊、25個測量設計隊和4個鑽探隊,配屬6個高炮營及部分高機分隊等部隊,共8萬餘人。在中國後勤部隊修路工程指揮部的率領下,從1965年9月開始相繼入越,投入施工。四支隊擔負1號公路(表儀至坂質)、3號公路(伯行至飛干)修建任務;5支隊擔負7號公路(朗達至班菲)、11號公路(平盧至巴溪)修建任務;6支隊擔負8號公路(老街至孟康)、10號公路(老街至巴丹)、12號公路(班南貢至西庄)修建任務。
在越南擔負修建公路任務,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工程築路部隊全部完成了兩國協議規定的築路任務後,於1968年10月全部回國。在3年多時間里,中國後勤修路工程部隊為越南建成了7條干線公路及附屬防護設施,並保證了這7條公路及2號公路北段的暢通,共計修路1206公里,橋梁305座、總長6854米,涵洞4441座、總長46938米,完成土石方3050萬立方米。此外,還完成了協議以外10號公路放丁至萊雲橋的公路接線工程,和太原至同登16號公路的維修任務。越方代表驗收認為:上述所建公路,工程質量優良、美觀。1968年7月23日,胡志明在慶祝實現「中國援助越南修建公路協定」時說:「你們為越南雖然只修了1200多公里的公路,可是你們的情誼勝過幾千公里、幾萬公里!」
中國後勤部隊援助越南東北群島和紅河三角洲地區,緊急構築永久性設防工程。擔負這項施工任務的第二、第七支隊,奉命於1965年6月9日和1966年12月15日,先後赴越。第二支隊負責的永備工事、海底電纜、通信線路的施工任務,分散在15個島嶼和8處岸防要點上。經過艱苦奮戰,第二、第七支隊均超額完成了援越施工任務。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坑道239條、總長2.5萬多米,坑道口露天炮陣地138個,掘開式永備工事149個,海底通信電纜15條、總長103公里,永久性道路和施工道路171公里、橋梁14座、涵洞21個、碼頭9座。共計完成土石方84.76萬立方米。相當於沿越南北方845公里長的海岸線,堆築了一道高寬一米的護牆。越方對各項工程的評價說:「工程抗力均超過越方要求,工程質量高,堅固,適用,偽裝好。」
中國通信工程大隊援助越南架設通信線路。1965年7月31日,中越雙方商定,由中國派出一個通信工程大隊,幫助越南在萊洲、山蘿和奠邊府等地區修建通信設施。中國通信工程大隊擔負了這項任務,於1965年8月18日入越施工。指戰員們為改善越南西北地區的軍事通信條件,保障作戰中的通信聯絡,克服了種種困難,於1966年7月10日提前並超額完成了施工任務,共架設了通信線路330桿公里,掛線894對公里,安裝了4個載波電話站,還架設了由其中一個電話站至越南西北軍區駐地的中繼線。該大隊完成任務後,於7月全部回國。
中國支援部隊在越南艱苦戰斗歲月里與越南人民和軍隊並肩作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使美國在越南投入高達56萬之多的部隊,年度所耗戰費多達300億美元,但依然不能使戰局朝著它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傷亡人數驟增,到1968年下半年,每周平均死亡200多人,僅這一年美軍死在戰場上的就有14592人;引起了美國國內反戰情緒不斷高漲。在此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在1968年11月宣布,無條件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和炮擊。中國支援部隊在越南完成了第一階段既定的任務後,於1970年7月全部撤離回國。 從1972年5月開始至1973年8月結束。美國1968年底停止了對越南北方的轟炸,1969年初在巴黎與越南開始談判。從此,越南戰爭進入了邊打邊談判的階段。到1972年3月底,越南南方武裝力量在越南北方的支援下,發動了全面攻勢,接連取得了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美偽政權。美國為了切斷來自越南北方的支援,保住阮文紹傀儡政權,在大舉增調海、空兵力,恢復轟炸越南北方的同時,於5月9日開始對越南北方沿海航道、港口、河道實施大規模的水雷封鎖。僅5月9日清晨就出動美海軍艦載機100餘架,各型艦只6艘,在對海防、廣安、鴻基、塗山等沿海地區進行轟炸和炮擊之後,即以艦載機40餘架實施佈雷,並逐步擴大范圍,先後封鎖了海防、勒苗等重要航道及太平河、馬江、格會口、格梭口、箏河、日麗河、城門河、紅河口、文奧河、茶李河、勒縣河、格禁河。其後還多次進行補充佈雷。美國對越南北方重要港口及內河航道布設水雷,實行全面海上封鎖,使越南北方接受外援物資和對越南南方支援的主要運輸線被切斷,企圖以此迫使越南在巴黎談判桌上讓步。停熄3年多的戰火又在越南北方重新燃起。越南政府於美國佈雷的當天,就要求中國派海軍部隊幫助掃雷。根據越方的要求。為了幫助越南人民打破美軍的海上封鎖,中國政府同意立即按計劃再次開通中越間隱蔽的海上航線,向越運送糧食和其他物資。同時依照中越兩國軍隊總參謀部達成的協議,中國人民解放軍除抽調汽車部隊在兩國邊境地區擔負援越公路運輸任務外,又承擔了協助越軍掃除沿海的美軍水雷和搶建野戰輸油管的任務。
中國掃雷隊各艇輪番作戰,指戰員夜間出海掃雷,白天還要在空襲威脅下搶修機器。中國援越掃雷隊取得節節勝利,引起了美軍的不安,美機經常在掃雷隊錨地和掃雷區域偵察盤旋。8月20日開始,每天都有美機前來低空偵察,夜間投照明彈。8月27日上午,美機悍然投彈轟炸了掃雷隊黃洲指揮所。中國掃雷隊仍堅持不懈地進行戰斗。1973年5月17日,掃雷工作全部結束。8月27日,中國海軍掃雷工作隊勝利回國。在越南的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共出海586艇次,總航程2.78萬余海里,其中掃雷526艇次,航程近1.75萬海里;掃除各種水雷42枚,另與越方共同摸掃5枚;相繼疏通了越南北方最大海防、鴻基、錦普等港口至東北群島的各條航道,總清掃面積達201平方公里,並多次引導中越運輸船隻安全進出上述各港,為打破美軍的海上封鎖做出了貢獻。
幫助鋪設野戰輸油管。美軍對越南北方實行海上封鎖後,越南緊急請求中國幫助鋪設5條野戰輸油管,經廣西邊境向越南輸油。中國克服了困難,迅速生產出鋪管所需的全套設備和專用車輛,並以最快的速度向廣西邊境調撥了充足的援越油料。按照越方的要求和中越兩國軍隊達成的鋪管協議,從1972年5月31日至1973年2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抽調部隊和民兵8000多人次,並配備大批機械、車輛,在憑祥至友誼關、防城港至灘散兩地段,鋪設了5條援越野戰輸油管,總長159公里,連同新建擴建的油庫、泵站、通信設施和鐵路專線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0多萬立方米。防城輸油管全長99公里。這兩個地段的輸油管,分別於1972年6月15日和11月6日開始向越南輸送油料。
越南的海上石油運輸逐漸恢復正常。應越方要求,中越邊界野戰輸油管輸油至1976年6月30日才停止。4年間,中國通過輸油管向越南輸送的汽油、柴油總計近130萬噸,占越南抗美戰爭期間中國援越石油總量的一半多,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保衛北方、解放南方、統一祖國的偉大斗爭。
在中國海軍掃雷工作隊的支援下,越南軍民不僅沒有在美國的轟炸和海上封鎖面前屈服,反而越戰越勇,終於迫使美國政府承認侵略戰爭的徹底失敗。1973年1月27日,越共、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美國、南越阮文紹政權四方在巴黎簽署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
Ⅵ 水雷為何越來越先進
水雷被人們稱為「水中伏兵」。
最早的水雷是觸發水雷,其頭上伸出幾個觸角,是一種「刺蝟」式的能漂浮的球形炸彈,無論艦船觸碰到它的任何一個觸角,都會發生爆炸。
隨後問世的是磁性水雷,它不是懸浮在某一深度的水中,而是沉在海底,因而掃雷器掃不到它。當敵艦經過水雷上方時,在磁場的作用下,就可以引爆水雷。在海底爆炸時,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能將較遠地方的敵艦炸毀。
問世較晚的是音響水雷,它的尾部裝了一個「耳朵」——音波接收器,所以有人稱它為「長耳朵水雷」。它的這只「耳朵」能將艦船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出的聲波接收後變成電信號,用以操縱水雷上的儀器,接通電路,使水雷爆炸。
還有一種叫做「蚝雷」的水雷,它是利用水的壓力變化來引爆的。在蚝雷上部有一個壓力感測器,當艦船通過它的上方時,它就會感受到水壓降低的信號,並隨即接通爆炸電路,引爆水雷。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自動上浮水雷」的水雷,其外形像火箭,裡面裝有計算機和超聲波發生器,當艦船經過它的上方時,超聲波發生器產生的超聲波被反射回來。計算機根據反射回波算出目標的距離後,水雷上的發動機被啟動,水雷上浮,將敵方艦船擊毀。
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以及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水雷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雷的作用是通過爆炸線路完成的,這個線路一般由電源和電雷管組成,只要線路接通就會爆炸。
Ⅶ 空投水雷降落傘如何脫落
水雷空投時起穩定和減速作用的附屬裝置。靠降落傘在空氣中的阻力,降低水雷下降速度,使水雷入水時速度不致於過高,確保水雷結構不發生損壞。由降落傘、傘罩(傘套)、傘鎖(傘箍)3個部分組成。降落傘,包括引導傘、穩定傘和主傘。多為織物傘,其傘衣材料有天然絲平紋綢、天然絲格子綢、綿綸絲格子綢等。主傘形狀多為平面方形或底邊收口的平面圓形,用於穩定的第一級傘常用截錐形傘、導向面傘、旋轉傘或環縫傘等結構形式。傘罩,對降落傘起保護作用,其外部與雷體一起構成良好的線形,布放時自動張開。傘鎖與雷體連接,要求在水雷降落過程中,當降落傘繞軸線轉動時,保持雷體不隨之轉動,水雷入水後,傘鎖可以控制雷、傘自動分離。低空布雷時採用一級開傘。高空布雷時採用二級開傘。其動作過程是:利用開傘鋼索拉斷傘帽的紫銅銷,傘帽脫落,同時打開傘袋的封口,引導傘張開,拉直穩定傘,穩定傘張開使水雷穩定下降。當降至預定高度或經過預定時間,自動開傘器工作,打開主傘,使水雷穩定入水。入水後,雷、傘自動解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降落傘面積較大,近20平方米,水雷的入水速度約18米/秒。隨著水雷結構及引信電子裝置耐沖擊性能的提高,現代水雷降落傘面積僅4平方米,入水速度可達50~60米/秒。美軍在越南使用的MK-42型水雷,採用四個折疊傘葉的金屬傘,傘面面積更小,入水速度更高。
Ⅷ 為什麼將水雷稱作「水中伏兵」
人們將水雷稱做「水中伏兵」。因為它在歷次海戰中都得到大量的使用。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水雷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水雷不僅能長期埋伏在水下,而且還能像導彈一樣,主動追蹤水下潛艇並將其擊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