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盟國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義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的共有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4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一群國家(最終57個,其中5個從軸心國脫離)為了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台灣稱為衣索比亞)等數十個國家。同盟國集團最終打敗了軸心國集團,取得了勝利。
Ⅱ 什麼是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與協約國是一戰中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集團,引發了一戰這場慘烈的世界戰爭。
1、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軍事同盟。它與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美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2、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它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聯盟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一戰中後期,美國也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羅斯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2)義大利同盟國有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一、同盟國主要國家:
1、德意志帝國:
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台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2、奧匈帝國:
是存在於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共主邦聯國家。當時的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伊什特萬王冠的領地」聯盟,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是同一個人。
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外交和國防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
它的首府設在維也納,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第二面積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所決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二、協約國主要國家:
1、俄羅斯帝國:
1914年7月30日援助塞國,對奧匈宣戰。8月1日被德國宣戰。8月6日被奧匈帝國宣戰。11月1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9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1917年2月退出。
俄羅斯共和國二月革命後站在協約國一方,繼續對同盟國作戰,最終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同盟國簽訂合約 ,標志俄國在1917年11月退出一戰。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包括法國殖民地。1914年8月3日德意志帝國對其宣戰。8月13日對奧匈帝國宣戰。11月5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3、大英帝國:
包括法國殖民地。1914年8月4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8月12日對奧匈宣戰。11月5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Ⅲ 請問二戰義大利加入同盟國後戰績如何,是否還像在軸心國時期那樣
二戰中的義大利人能不能打,不能只看軍隊,還要看看義大利的游擊隊。二戰中的義大利游擊隊,牽制了德軍7個師的兵力,並迫使2個整編師繳械投降,直接導致了德軍在熱那亞、都靈和米蘭一線的崩潰。活捉並絞死墨索里尼的恰恰也是義大利游擊隊。
為什麼游擊隊和正規軍的表現差距會如此之大呢?
根本原因在於,為什麼而戰的問題。
二戰的德國人和日本人,被洗腦很徹底,陷入全民族的瘋狂,完全忘記了什麼是正義。
而義大利人,則沒有如此,為什麼而戰,為什麼要入侵別的國家。出了能給法西斯帶來利益之外,又能給義大利普通老百姓帶來什麼呢?
所以,義大利正規軍在整個戰場上出工不出力,戰果自然就乏善可陳。
可是與納粹德國干起來則完全不同,義大利的苦難是德國人帶來的,義大利人打起來毫不手軟,於是就表現出了天壤之別的戰鬥力。
Ⅳ 二戰中義大利有啥用
二戰中的義大利號稱三大法西斯強國之一,可是他的戰史可以說是最富有幽默感的,偶的神啊……怎麼義大利這樣的國家都能……無語咯……不過既然能號稱三強之一,義大利就應該有比其他小弟級的國家強的地方,以下來看看義大利當時的國家情況和戰略吧,看看義大利當時如何做會比較劃算一些.....
義大利與日本一樣,被定義為後起的工業國家,一戰當中義大利政府曾經拋棄與第二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轉而倒向英法一邊,從而獲得了一戰戰勝國的地位,但是,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中,義大利並沒有像英、法、美一樣撈到什麼好處,甚至於還不如僅僅在青島打了一次小仗的日本得到的利益多。日本好歹從戰敗的德國手裡接收了其在中國的特權和德國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殖民地,還分了幾艘德國大洋艦隊的戰列艦,而且在之後的海軍談判中賺夠了砝碼,一躍成為與義大利、法國並立而僅次於英美的二等海權國家。而義大利卻連德國的一塊海外殖民地都沒分到!相比於戰爭對義大利帶來的創傷,這點點收獲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於是乎,義大利國內經濟開始倒退,政局變得不穩,新的思潮開始泛濫……政府無法控制局勢……1922年,莫索里尼的法西斯黨上台了,義大利成為了第一個獨裁集權的法西斯國家。然而,法西斯並沒有能夠救義大利,從1922年到1931年,義大利的經濟局勢仍然不斷惡化,失業人口也在不段增多,同時,義大利對外的侵略擴張形勢也不容樂觀。義大利的軍事力量並沒有因為法西斯的獨裁和窮兵黷武而有什麼大的進步。士氣低落內部腐敗的義大利軍隊很快在以後的戰爭中嘗到了苦頭……
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希特勒認為義大利和莫索里尼是納粹德國的榜樣而對他們推崇有加,畢竟,義大利也算是個「帝國主義國家」,類似宗旨的政黨在那樣的國家裡取得政權對整個法西斯主義是種鼓勵(這里希特勒與莫索里尼還鬧了很多笑話)。1935年,西班牙內戰爆發,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兩場戰爭中,義大利軍隊的表現都不怎麼樣,西班牙內戰還稍微好一些,起碼旁邊還有德國干涉軍的幫助,沒有出什麼大的丑。入侵衣索比亞就比較難看了,差那麼一點點就上演了1887到1896年衣索比亞戰爭的好戲,要不是英法的綏靖政策和對義大利的壓力不夠大,很難想像義大利能打下去……總之,戰前的義大利外交內困,形勢遠不如德日兩國好(人家好歹軍事上過硬,外交冒險也還比較成功,而義大利堂堂一個歐洲大陸國家,陸軍水平連欺負非洲土著都有問題,簡直就是搞笑……)。
義大利在處理二戰戰略的時候,總是處處想與德國日本看齊,想顯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實際上,他卻是拖累整個軸心陣營的罪魁禍首之一。看看希臘、巴爾干、北非哪個地方有義大利哪個地方就要其他歐洲軸心國部隊來填補。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分散了軍力,對義大利最重要的盟友德國而言,為幫助義大利在巴爾乾的野心,最最重大的失誤就是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入侵,直接分散了本來就很寶貴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而且導致了入侵蘇聯計劃的推遲,換句話說,就是浪費了主要進攻方向上的突擊力量,而且在時間上人為的「提前」了寒冬的到來。而這一切,都是由於軟弱無能的義大利軍隊,本來50萬義大利軍隊入侵巴爾干半島是比較有勝算的,即使不順利,也不至於那麼快就一敗塗地。義大利屬於典型的癩蛤蟆打哈欠----嘴巴大肚子小……
對於義大利來說,二戰中比較明智的策略就是在北非採取守勢,拖住和打擊英國H艦隊和地中海分艦隊,盡最大可能的切斷埃及---蘇依士運河與英國本土在地中海的聯系。而從義大利的實力上來說,做到這些也是比較現實一點的。義大利靴子深入地中海,撒丁、西西里兩個島又扼守著地中海的要沖,義大利空軍和海軍的作戰思想如果能跟上二戰的水平的話,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的日子會非常難過的。可惜,義大利拿著當時世界前幾位的海軍、守著如此良好的地理優勢,竟然無法對抗英國一個分艦隊……實際上,義大利空軍戰斗機的性能是很不錯的,MC.200系列的水平與ME109屬於同級水平,但搞笑的是性能先進的飛機居然沒裝無線電……這樣還能指望義大利空軍發揮什麼呢?至於陸地戰場,不屬於義大利的擅長范圍,本來應該組織一些比較精銳的部隊與其他軸心國軍隊頂在最前線,而把大量當時屬於二流的部隊收縮,用於協助德軍對付游擊隊(義大利軍隊再不濟裝備也要比游擊對強吧)。想像一下,近百萬義大利部隊作為主力,配合少量德國軍隊對付游擊隊,如果指揮得當的話,對游擊隊的活動還是會有相當的遏制的,這里只說遏制,不說消滅,因為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游擊隊都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將其活動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即可,不要幻想去消滅。
義大利對德國最大的貢獻居然出現在他倒戈向同盟國一方後……比較搞笑---義大利大量戰爭物資儲備被德軍洗劫,導致1943年德國軍工生產達到二戰時期的峰值。
義大利最大問題在於莫索里尼的愚蠢自大和無能,如果莫索里尼不是那麼看重所謂的面子,而是與德國分工明細,優勢互補的話,也不至於產生那麼多失敗和笑話。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統帥的無能更加會誤國,個人覺得,莫索里尼是上個世紀僅次於戈爾巴喬夫的第二大敗家子......好歹莫索里尼敗的是自己的家,戈爾巴喬夫卻敗掉了70年的蘇聯......
Ⅳ 同盟國和協約國有何區別
同盟國(德語:Mittelmächte,意思是中央國)由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協約國對敵。中央國的稱呼,是因為以上國家在俄羅斯以西、法國與英國之東。又稱中央同盟國。
協約國(Entente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Entente」是法語詞彙,意指諒解。
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歐洲國家。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最初的協約國是有法國和俄國組成的。英國本來實行的是"光榮孤立"政策,沒有加入的意思.但隨著英國的霸主地位被動搖,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建立,英國加入了這個法俄協約,形成了一戰中協約國的雛形。
協約國集團在1904〜1907年間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基礎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別簽訂協定,在相互承認各自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建立軍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相對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於1914年、義大利於1915年、美國於1917年參戰。就連貧弱的中國也在1917年站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並派20000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
協約國集團雖然取得大戰的勝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所推翻。
Ⅵ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為什麼要轉投協約國,又是以什麼為借口背離同盟國的
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成員,開始觀望,後見戰爭對同盟國不利,轉而加入協約國作戰.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西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義大利的倒戈,打破了力量的平衡,導致了同盟國的戰敗。
Ⅶ 什麼是同盟國什麼又是協約國
同盟國與協約國是一戰中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集團,引發了一戰這場慘烈的世界戰爭。
1、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組成的軍事同盟。它與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美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2、協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它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聯盟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對立雙方。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一戰中後期,美國也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羅斯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Ⅷ 協約國和同盟國
同盟國 (德語: Mittelmächte,意思是中央國) 由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協約國對敵。中央國的稱呼,是因為以上國家在俄羅斯以西、法國與英國之東。又稱中央同盟國
協約國(Entente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Entente」是法語詞彙,意指諒解。
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歐洲國家。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最初的協約國是有法國和俄國組成的。英國本來實行的是"光榮孤立"政策,沒有加入的意思.但隨著英國的霸主地位被動搖,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建立,英國加入了這個法俄協約,形成了一戰中協約國的雛形。
協約國集團在1904〜1907年間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基礎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別簽訂協定,在相互承認各自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建立軍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相對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於1914年、義大利於1915年、美國於1917年參戰。就連貧弱的中國也在1917年站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並派20000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
協約國集團雖然取得大戰的勝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所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