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為什麼能獨占兩個海

義大利為什麼能獨占兩個海

發布時間:2022-05-16 01:21:35

1. 義大利是個靠海的國家嗎那裡有什麼海灘是比較漂亮的

是, 豆瓣社區 首頁發現小組發現小站線上活動部落義大利高質量海灘,藍旗海灘數共有233個 來自: 小偷|隱忍沉定(SUA CUIQUE PERSONA)2011-05-12 05:02:40 里古里亞大區以17個海灘再次榮登大區排行榜首位

米蘭——義大利國內125省份中共有233個海灘榮獲藍旗海灘稱號,較去年相比,增加2個。從1987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對41個參與國海灘的海水水質、沙灘環境、服務質量等品質進行認證,對其最佳者授予藍旗海灘的稱號

里古里亞大區獨占鰲頭——里古里亞大區以17個海灘再次榮登大區排行榜首位。 托斯卡納大區和馬爾凱以16個海灘的數量緊隨其後,之後的分別是阿布魯佐大區(共14個,但較去年多1個)、坎帕尼亞大區(12個)、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9個,較去年多1個)、普利亞大區(8個,較去年少2個)、 威尼託大區(6個)、西西里島(6個)、卡拉布里亞大區(5個)、沙丁島(5個)、拉齊奧大區(4個)、弗留利-威尼斯�6�1朱利亞(2個)、皮埃蒙特大區(2個)、莫利澤大區(1個)和巴西利卡塔大區(1個)。在本屆評比中,倫巴第大區也史無前例地憑借加爾達湖的Gardone Riviera 湖灘獲得了1個藍旗海灘的稱號。

誰入誰出——與往屆相比,在2011年中共有9個海灘新獲藍旗海灘的稱號,它們分別是Amendolara(卡拉布里亞大區)、Gardone Riviera (倫巴第大區)、Fasano (普利亞大區)、Oristano 和 Castelsardo (沙丁島)、Ispica 和 Lipari (西西里島)。另有4個重返排行榜,它們分別是Scanno (阿布魯佐大區)、Misano Adriatico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Otranto (普利亞大區)和 Quartu Sant'Elena (沙丁島)。而今年與此稱號無緣的是Gaeta (拉齊奧大區)、 Castellaneta 和Castro (普利亞大區)

2. 義大利和希臘之間的海叫什麼啊!還有希臘的裡面的海叫什麼啊

義大利和希臘之間有:愛奧尼亞海、地中海;希臘內部主要是一些海灣、海峽和河流,其中克里特海將希臘一分為二。

愛奧尼亞海是地中海的支海,在希臘以西、西西里島以東和義大利東南之間。通過墨西拿海峽同第勒尼安海相連;通過奧特朗托海峽與亞得里亞海相通。

地中海是歐洲、非洲和亞洲大陸之間的一塊海域。由北面的歐洲大陸(義大利、希臘),南面的非洲大陸(埃及)和東面的亞洲大陸(以色列、敘利亞、土耳其)包圍著,西面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連。

克里特海位於希臘東南,是愛琴海的南部分支。處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基克拉澤斯群島和克里特島之間,將希臘一分為二。

(2)義大利為什麼能獨占兩個海擴展閱讀:

地中海附屬海域:

1、巴利阿裏海:巴利阿里群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海域;

2、利古里亞海:熱那亞灣、科西嘉島之間的海域。沿岸主要港口有尼斯、熱那亞;

3、第勒尼安海:亞平寧半島、科西嘉島、撒丁島之間的海域。沿岸主要港口有巴勒莫;

4、亞得里亞海:巴爾干半島和亞平寧半島之間的海洋,沿岸主要港口有威尼斯;

5、愛奧尼亞海:地中海的支海,在希臘以西、西西里島以東和義大利東南之間;

6、愛琴海:巴爾干半島、安納托利亞半島、克里特島所包圍的海域之間的海域;

7、馬爾馬拉海: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海,是土耳其的內海,也是土耳其亞洲和歐洲部分分界線,東北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溝通,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相連。

3. 義大利瀕臨的海洋是什麼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4. 二戰時期,擁有地中海最強海軍的義大利,為何總拖德國後腿

說起二戰時期的義大利,總是會給我們留下無盡的歡樂,他們彷彿是天生的幽默家喜劇人,雖擁有先進武器裝備但戰鬥力低下,總是鬧出讓人不可思議的笑話。比如「在沙漠里把戰略儲備的水資源用來煮通心粉吃;隨軍打仗時吃面條一定要配紅酒;跟同盟國宣戰了之後才開始想作戰計劃??」等等這些讓人慾罷不能,理解不了的奇葩行為。戰爭期間更是坑慘了德國,嚴重拖垮了德軍的實力,是實實在在的「豬隊友」。那麼二戰時期牢牢控制著地中海,並在歐洲擁有著僅次於英法海軍實力的義大利,為何會在自己家門口被英國一小時殲滅,又是為什麼屢次拖累德國,會被德國視為「豬隊友」?

其實,二戰時期的義大利無論從軍事實力,工業還是國力方面都位列世界前幾。義大利在二戰前期,海軍實力很強,是歐洲僅此於英法兩國的海軍強國。牢牢控制著地中海,始終將地中海視為自身內海。義大利更是擁有戰列艦八艘,並擁有近二十艘的巡洋艦,軍艦火力強大,噸位巨大,在軍艦自身設計上義大利也有獨到之處,是歐洲老牌的海軍強國。更是在地中海這樣狹小的海域,義大利竟然擁有多達百艘的潛艇,並擁有撒丁島和西西里島這樣如不沉的航空母艦的兩個海島。為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占據了主動的優勢。

後來由於海軍實力要強於老大哥德國海軍,(當時強大的俾斯麥級戰列艦並未服役,德國海軍也只能靠著U?2潛艇撐撐門面)義大利就擔負著控制地中海,遏製法國海軍並堵截英軍出入地中海的出海口的重大任務。本來這對擁有強大海軍實力的義大利來說不算什麼難事,但就在希特勒橫掃歐洲大陸,滅亡法國,將英國趕回老家的時候,這時的義大利海軍卻在自己的塔蘭托基地被英國海上艦載機突然夜襲,一小時就消滅了一半的義大利海軍,自身也就僅僅損失了2架飛機。本具有天時地利的義大利海軍就這樣被英國海軍很輕松愉快的搞點了,創造了二戰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這次海戰的失利讓義大利軍隊開始一蹶不振,於是在後來的戰斗中就出現了屢戰屢敗,大坑隊友的現象。這次義大利的失利也讓德國大為惱怒,本想著自己從陸地進攻,義大利能從海上發動攻擊,兩面合圍住整個歐洲從而掃盪整個歐洲大陸,也能有效的對英國本土圍堵阻截,讓英國腹背受敵,不戰而敗。自己也好整頓軍隊,大肆入侵蘇聯,掃清一切障礙。卻不成想到義大利海軍竟然在自己家門口被英國海軍航母上的艦載機給重創,更是還沒見到英國海軍軍艦,就這樣不可思議的被突襲消滅掉。義大利的失敗破壞了希特勒用間接路線孤立英國的計劃。使英國慘敗之後獲得重整士氣的機會,更占據了地中海的控制權。

這次戰斗讓德國人大跌眼鏡,也對義大利人無可奈何,而義大利在二戰期間就是一個豬一樣的隊友,到處捅婁子惹禍,還得靠德國給它擦屁股。身為古羅馬後裔的義大利人為何沒繼承祖先驍勇善戰的特點,而是屢次戰敗,拖累戰友,表現極差。原因還是因為義大利軍隊雖有先進武器,但本身就沒什麼戰鬥力。義大利人身上沒有普魯士人所擁有的那種強大的民族擴張力和進取的精神,其實力和野心的落差給人一個「准強國」的形象,軍人更是典型的消極怠工,功利保守;他們在戰略和戰術上,沒有太多的建樹,也沒有傑出的人才。

義大利人本身就是崇尚藝術,喜好浪漫,骨子裡就沒有打仗的狠勁。更重要的是義大利最大問題在於墨索里尼的愚蠢自大和無能,如果莫墨里尼不是那麼看重所謂的面子,而是與德國分工明細,優勢互補的話,也不至於產生那麼多失敗和笑話。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統帥的無能更加會誤國。

這正是應了中國一句老話,「不怕虎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正是由於義大利不斷給德國增添麻煩,不斷戰敗,德國卻要挽救義大利,為義大利承擔苦果,不得不面臨著在西拒英國、東攻蘇聯的背景下,開辟了北非戰場,陷入更為噩夢的「三線作戰」狀態,加速了德國的戰敗滅亡。

(↓↓↓新人求訂閱,不求贊賞,但求訂閱,各位看官老爺有啥不滿的盡管在評論區留言,您的每一個意見都是我進步的動力,謝謝!!!)

5. 義大利的兩個國中之國為什麼能獨立存在,而沒有被義大利吞並

梵蒂岡,雖然說國家小,但影響力大,他是全世界基督教的中心。

1860年,義大利統一戰爭之時,加里波第曾在聖馬利諾躲避敵人。在這里,他從聖馬利諾公民和其領袖那裡獲得了幫助、金錢和補給以繼續他統一義大利的戰役。1862年起,聖馬利諾與義大利簽署了友好條約。19世紀末,義大利統一,聖馬利諾被義大利完全包圍起來。作為回報,加里波底保證聖馬利諾可以始終保持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

6. 清末時期,義大利試圖強占浙江三門灣,為何卻鎩羽而歸

提起近代時期的清政府,大家的一貫印象是對內殘暴壓榨,對外卑躬屈膝,“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清政府似乎人盡可欺。當時的西方列強,貌似有點實力的都能夠撲在清政府身上吸血。

不過,雖然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和對外卑躬屈膝是事實,但實際上,如果仔細看對侵略的國家的名單就可以看出,其實清政府的軟弱也是分對象的。

瓜分中國的列強中沒有義大利

最終,義大利試圖強佔三門灣的事件,在態度強硬並整軍備戰的清政府堅持之下受到挫敗,義大利被迫灰溜溜的退出中國。

7. 義大利為什麼在兩次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可以看到義大利的身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中途倒戈,投向了協約國一方,雖然被列入了戰勝國一方,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二戰初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軍隊曾經橫掃一片,唯獨義大利的軍隊屢戰屢敗。首戰法國,佔有絕對優勢的意軍竟然沒有能使法軍後退一步,再侵希臘,卻被打得丟盔卸甲,搶佔北非,幾乎是每戰必敗。義大利為何屢戰屢敗,本文將從經濟、軍事、政治、外交等幾個方面探析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關鍵字: 兩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 法西斯

義大利作為帝國主義國家,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在激烈的戰爭中義大利軍隊屢戰屢敗,與其他國家的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什麼因素導致義大利在戰爭中如此的軟弱無力,不堪一擊那。本文試圖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自身的因素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詮釋義大利屢戰屢敗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經濟落後,資源匱乏
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的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
20世紀初期的國際上,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開始在各地的殖民擴張了,其勢力范圍迅速蔓延開來。他們掠奪大量的財富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此時的義大利國內真正的經濟發展區不過集中在北部極小的范圍內,南部廣大的農業區不僅人口較多,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成了北方的銷售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的統治者不僅沒有採取措施,還把多年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轉嫁給勞動人民。社會動盪出現且日益加劇。義大利國內的商業自由資產階級不僅想把產品從狹隘的市場推向國際市場,更想從廣闊的海外獲得原料以發展資本主義,義大利以經濟利益為借口,開始了殖民擴張,但是義大利的經濟實力不如英、法等。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在沒有做好經濟准備便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必然會力不從心遭到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在巴黎和會上, 英法等不願加強意在地中海和巴爾乾的勢力, 拒絕履行許諾。在「威爾遜總統的仲裁」會議上(奧蘭多語) , 大部分的戰利品為英法等攫去, 義大利總共獲得10 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而英國的是250 萬, 法國的是100 萬。【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中央政府近於癱瘓。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義大利雪上加霜。義大利為了擺脫經濟上這種被動的情況,早在1937年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l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的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59億噸;當年的銅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2】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l938年它僅產原油l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3】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但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l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己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l940年4月7目.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式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來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4】義大利國內的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在國際上與英、法等國家無法相提並論。在沒有做好准備的前提下便匆忙的參加到戰爭中這是致使義大利在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軍事因素----裝備落後,軍隊素質低下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二戰開始後,納粹德國閃電般的軍事勝利給了墨索里尼無限的希望,他將二戰視為獲得權利的良機。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6月10日,墨索里尼不顧美國的多次警告,對英、法宣戰。意軍32個師向法軍發起了進攻,法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當中。
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l 0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5】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教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攻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l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裝備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朱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大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武器裝備最差的是工兵。當時工兵部從的主要裝備是功能落後的老式探照燈.士兵手中拿的就是鍬和鎬。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也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群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1939年格拉齊亞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6】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意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7】
三、政治因素----墨索里尼好大喜功,指揮無能
義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但它在大戰中的地位卻遠遠不及德國納粹集團甚至軍國主義的日本,義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野心頗大而實力有限。喜歡耀武揚威實戰能力又相當空虛,剛愎自用又少謀寡斷,墨索里尼的指揮無能是義大利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
1923年,墨索里尼確定擴張步驟,把大而弱的衣索比亞作為擴張的首要目標,叫囂必須征服埃國,以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但是,直到1935年,做事猶豫不決的墨索里尼才決定作戰。10月2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宣布戰爭總動員,囂張地宣稱:「我們已經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8】裝備精良的義大利軍隊在南北兩線投入2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准備一舉拿下埃國。當時的埃軍的武器只有步槍、數千挺機槍和幾百門老式輕型火炮,根本沒有坦克和能作戰的飛機。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然而,事情卻超出墨索里尼預想。意軍在迅速攻佔幾個城市後,就連連受到埃國軍隊的阻擊,以至於當時意外交大臣齊亞諾都悲觀地說,「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1936年5月,瘋狂的義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向埃國河湖和田野里傾撒毒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佔領埃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短暫的「東非帝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戰爭全面爆發。義大利先是以國內經濟困難和軍事准備不足為由,等候有利的作戰時機。還沒等墨索里尼緩過神來,納粹德國的「閃電」作戰已橫掃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5月,德國軍隊迅速攻入法國並逼近巴黎。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到,命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翁貝托親王指揮32.5萬軍隊駐扎在意法邊界待命。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會晤。墨索里尼很順利地得到法國部分割讓土地。 然而,墨索里尼覺得這樣的勝利有失尊嚴,又突然決定在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的21日和22日向法軍發動閃電戰。結果,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意軍的閃電進攻非但沒有讓勢單力薄的6個法國師後退一步,反而遭到法軍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翁貝托親王被迫宣布停戰。
1940年6月,英國20多萬遠征軍在敦刻爾克丟盔卸甲、敗退英倫三島。此時,墨索里尼認為搶奪英國非洲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了。當時,英國軍隊的主力在歐洲,駐非洲和中東的英軍只有10多萬人,而義大利在非洲駐軍近60萬人。意軍企圖以東非的軍隊進攻英屬索馬里,控制紅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軍隊進攻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一旦實現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為「新羅馬帝國的內湖」。然而,墨索里尼卻完全高估了自己。不到半年時間,駐守北非的數萬英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戰役俘虜意軍達30多萬人,包括百餘名將軍。北非戰場失利後,墨索里尼非但沒有自省,反而責備德國救援不及時,大罵「他們(德國人)應記住是他們使我們失去了一個帝國」。【9】
為了改變自己在法西斯軸心國當中的配角地位,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動用8.7萬兵力、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向希臘發起了全面進攻。可是,意軍未能達到墨索里尼的預期。11月4日,希臘政府僅集結了15個師,花了一周時間就把意軍趕出邊境。21日,墨索里尼臨時換指揮,增派14個師,發動新的一輪總攻。希軍巧妙地利用地形,頑強抗擊,意軍始終沒有扭轉敗局。墨索里尼心急如焚,一面把慘敗的責任歸罪於總參謀部,進而更換總參謀長,一面又通過希特勒要求希臘停戰。可是為時已晚,希臘軍隊已全線發動進攻,意軍死傷慘重,王牌師全部被殲,5名將軍被俘,1名將軍被打死。義大利人全都被打蒙了,他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墨索里尼急切地跑到德國,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惴惴不安地坐在希特勒面前,請求救兵。希特勒同意出兵,並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向墨索里尼傳授戰略戰術。墨索里尼回國後,仍然希望搶在德國之前靠本國的力量打敗希臘,挽回面子。他下令急征新兵,組建一支50萬人的增援部隊。1941年3月2日,他以最高統帥的身份親自督戰,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墨索里尼怎麼也想不通,人數和武器都占優勢的義大利軍隊為什麼攻不破希臘的防線。希臘一戰進一步暴露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虛弱和無能,也使義大利淪為軸心國集團中的二流國家,只能作「配角」隨德軍進行從屬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本想「單干」。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必勝,如協同作戰還可以分到戰利品,於是,苦苦哀求希特勒答應意軍參加對蘇作戰。結果,派往蘇聯的22萬義大利精銳部隊同樣不堪一擊,一半士兵被打死打傷或被俘,另一半則早早就逃回義大利,各種武器損失大都達80%以上。
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使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人民反戰和反法西斯情緒異常高漲。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捕,法西斯政權倒台。關押中的墨索里尼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把失敗歸於「義大利人的軟弱」。實際上,號稱「世界上最精銳的殖民軍」的意軍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義大利領導人的無能。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缺乏指揮才能,不信任軍隊指揮,也不聽取作戰問題的建議與勸誡,卻常以最高統帥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常突然改變軍事計劃,獨斷專行。除此之外,意軍將軍們庸碌無能,。這樣,義大利法西斯過早垮台是可想而知的。
四、民眾因素----民心士氣低落,普遍厭戰
墨索里尼認為義大利軍隊的失敗是由於「義大利人軟弱.不喜歡大膽的行動」.說「他們不是古羅馬人的後裔,而是外藉奴隸、農奴和混血兒的後代」。實際上,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義大利民族素質的低下.而是民心和士氣的低落.他們早已厭倦了這場戰爭。正如希臘雅典《芟斯諾斯》報所評論的耶樣:「斷言義大利軍隊不擅長打仗是不正確的。他們是往日的戰士,但或許是這場戰爭沒有激起他們的熱情。「美國國際問題專家薩姆納??韋爾斯。1939年冬曾經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訪問羅馬。他注意到.在義大利。很少有法西斯首領。一切有影響的力量幾乎都反對戰爭。這固然主要是由於對納粹德國普遍感到恐懼和仇恨,同時也由於普遍相信.不論義大利同英國和法國的人為摩擦有多大。很大一部分輿論反對戰爭.因為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甚至鑄成大錯.不論誰勝誰負.義大利是都將一無所得,並會喪失一切。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戰後,義大利廣大老百姓卻深最感到不安。這一夜的羅馬市內,有如已經預知了即將來臨的劫難.大街上沉靜得異平尋常,一到傍晚.家家門面緊閉,委實叫人恐怖。在阿爾巴尼亞前線與希臘軍趴作戰的義大利部隊處境悲慘,意軍鬥志消沉.士氣促落。一個被俘的義大利軍官在日記中記錄了這種狀況。這個軍官盡管是法西斯分子,但他在日記中對義大利軍事翠¤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憎恨。他抱怨說意軍被告知希臘人都是膽小鬼,只有喝了白蘭地之後才敢打仗。部隊對外界的情況一無所知,宣傳機器聲稱意大剎軍隊正在向南斯拉夫勝利進軍.希臘已經發生了革命.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一種致命的情緒逐漸地滋生開來:我們不是敵人的對手.抵擋他們是不可能的」。【10】
五、外交因素---外交立場搖擺不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地圖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失去了過去的仲裁能力,俄國十月革命使歐洲和世界出現了兩種社會制度體系的對立;由於奧匈帝國的瓦解、德國的戰敗和俄國的被排斥,傳統的歐洲大國均勢已無法重建;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首先沖擊了傳統殖民主義的歐洲老牌帝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個非歐洲強國的崛起,使列強的爭霸更顯尖銳和復雜。【11】
世界正在崛起。然而,戰勝國列強在與戰敗國締結和約時卻只是利用自己經過戰爭仍然存留下來或通過戰爭而獲得的某種優勢地位,殫精竭慮地試圖建立起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戰後結構,而不去考慮這種結構是否適合變化了的世界形勢。他們之間勾心鬥角,激烈爭斗:英國帶著復雜的均衡考慮,企圖維護原有的世界霸權,主宰歐洲,努力做到既削弱德國又保留一個未被肢解的德國;法國企圖爭奪歐洲領導權而迫切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是要利用美國的經濟優勢爭奪世界領導權;義大利希望確立其在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優勢地位;日本的目標是獨佔中國,稱霸亞太。凡爾賽格局中的義大利是一個既想維護現狀又欲修正現狀的特定力量, 歐洲列強在新的一輪爭奪世界霸權與維護霸權的斗爭中都希望把它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去, 義大利在國際舞台上成了一個似乎左右逢源的被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 義大利國力相對薄弱, 屬於二等國家, 沒有獨立的實力去實現其霸權目標, 而只能傍依某一強國集團, 利用列強爭霸破壞穩定所帶來的裂隙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倫敦條約》允諾了它的全部野心: 取得蒂羅爾和伊斯特利亞以完成「民族統一」, 在亞得里亞海獲得主宰地位, 在近東及殖民事務中的強國地位得到承認。【12】但是, 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戰後分贓會議的義大利, 在巴黎卻被作為一個無足輕重的二等角色來對待,《倫敦條約》未獲承認。盡管義大利通過《聖日耳曼和約》得到了伊斯特利亞、的里雅斯特、特蘭提諾、達爾馬提亞沿岸的一些島嶼和南蒂羅爾, 意奧邊界也向北移到勃倫納山口,兌現了義大利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要求, 【13】 但英法並沒有滿足義大利對東地中海和非洲的願望: 在小亞細亞, 義大利一無所獲; 在非洲, 沒有一塊前德國的殖民地委任給義大利統治。【14】 凡爾賽因此在義大利人心目中成了「欺騙」的代名詞和一種痛苦的回憶, 他們感到義大利獲得的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勝利」【15】「義大利贏得了戰爭, 但卻失去了和平。義大利, 盡管有所獲, 出現在和會上仍是一個不滿意的國家」【16】凡爾賽帶給義大利的是一種奇恥大辱般的失落感。
墨索里尼正是利用義大利人的這種失落感, 打著修訂主義的旗號, 做著洗雪凡爾賽之恥的許諾攫取政權,凡爾賽體系促成了義大利這種兩面性政策選擇, 而整個20 年代凡爾賽體系的相對穩定則又決定了義大利無須作什麼新的選擇。這種特殊的、矛盾性的兩面政策一直貫穿在20 年代的義大利外交之中。
20 世紀20 年代末30 年代初, 整個世界遭受了經濟危機的劇烈振盪, 凡爾賽和平結構因此而搖搖欲墜。20 年代相對穩定時期潛伏著的民族主義力量又以新的精力復活了, 尤其是德國。德國政府在裁軍會議上提出了與其他大國享有平等權利的要求, 重整軍備的呼聲與日俱增, 隨後的希特勒上台及其所推行的毀約擴軍政策更是讓凡爾賽體系下的歐洲惶惶不安。相對穩定的凡爾賽格局中, 義大利只不過是一個二等角色, 不足為列強所注意, 但是動盪的凡爾賽格局卻使它成了一個為列強所爭取的對象。希特勒早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就已把義大利作為爭取的對象和有用的同盟者。英國認為,「在這個階段, 義大利似乎不是一個主要威脅」, 比起「德國的納粹統治來, 還不那麼咄咄逼人, 還不那麼無孔不入」,【17】 應予爭取, 甚至還有一些英國政客看中義大利跟自己一樣超脫於法德沖突之上, 稱它是「歐洲和平的關鍵」【18】。法國雖和義大利有矛盾, 20年代兩國關系一直互不融洽, 但是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毀約擴軍, 也想爭取義大利。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舞台上似乎左右逢源。
在國際舞台的風雲變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義大利由於本國的實力所限,始終傾向避免與其他大國直接交手,它最擅長的是仔細選擇同盟夥伴以從中漁利。正如義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專家保羅??克雷莫納在1938年所說的:「義大利的外交政策從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沒有哪個地方比他的祖國更廣泛地將馬基亞維利的警句應用於單純的政治術。」這種騎牆外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實在是被義大利演繹得淋漓盡致了。這種政策也是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最終失敗乃至退出戰爭的重要原因。

8. 義大利的東西南分別是什麼海

義大利東臨亞得里亞海,西臨利古里亞海、第勒尼安海,南臨地中海。義大利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

9. 世界歷史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14世紀中葉的義大利,隨後迅速蔓延到幾乎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是一場偉大的思想文化運動,受其影響,當時的歐洲各國引發了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得益於此,歐洲從此告別黑暗愚昧的中世紀,走向富強。

文藝復興的爆發以及在歐洲大陸迅速得以傳播並造成深遠的影響,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和歷史背景。

一、 起源背景

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中不僅有義大利自身的,也有以整個歐洲作為背景的。

進入11世紀,由於貿易的飛躍發展以及形成是的建立,歐洲人口迅速增加。到12世紀,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除傳統的陸路和內河運輸外,地中海沿岸的自由航行也變得繁忙起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貿易的擴大,加之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貿易的優勢越發體現出來,陸上貿易逐漸失去原有的主導地位。義大利憑借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優勢,在歐洲經濟發展的這一轉變過程中占盡先機,在逐步壟斷海上貿易後,以沿海城市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和巨大的發展。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新興的市民階層對於充實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渴求越發強烈。這種趨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對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研究興趣,而義大利在承襲古代文化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若干世紀以來,這里一直是古羅馬文化的中心,義大利在對古希臘、羅馬文化吸收方面在西歐各國獨占鰲頭,從古代繼承下來的文明居於領導地位;[①]另外,大量城市中產階級在物質上給予知識分子極大的幫助。「當義大利的上層階級在城市已有府邸,並在那裡消磨大部分時光之時,而阿爾卑斯山那邊的區域內『騎士和貴族淑女』還生活在鄉間閉塞的庄園里。賦予、閑逸以及較為良好的教育,使貴族們鑒賞學識,資助教師、圖書管理員、文書和早期人文主義者,在工商業中心的佛羅倫薩、米蘭、威尼斯和其他城市,大量的中等階級即是如此。」[②]

另外,義大利之所以成為文藝復興的搖籃,和某些城市政權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美第奇家族當政時期是佛羅倫薩的黃金時代,其中科西莫·美第奇被譽為「學者的朋友和保護人」,他曾把當時最為淵博的人物之一希臘學者阿爾吉立波請到佛羅倫薩為青年人講授希臘文學,還在自己家裡接待波拉圖哲學復興的著名學者馬爾西里奧·費奇諾,甚至把自己的官邸附近的一所住宅送給他。[③] 科西莫的孫子羅倫佐不僅是「文學家的保護人」,他自己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對建築、音樂、詩歌都十分愛好,「為了出示佛羅倫薩青年研究文學,他在比薩創建了一所大學,由義大利最卓越的人物主持」[④]。有些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重用人文主義者,到15世紀中葉,人文主義者已大量充斥於各地的政府機構中,對推動文藝復興運動無疑起了積極作用。

可見,歐洲經濟的發展造就了義大利的繁榮,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思想開明的新貴,加之義大利自身歷史、地理、文化傳統上的優勢,於是文藝復興運動順應時代需求於義大利起源。經濟因素是文藝復興起源的關鍵性因素,顯然這個經濟因素不僅僅是義大利的,而是以整個歐洲為背景的。

二、傳播背景

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城市開展起來後,對義大利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隨後,其在歐洲迅速蔓延開來,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其影響力不僅局限於義大利一國,也不僅僅局限於當時的歐洲,其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地理和時間的限制。毫無疑問,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偉大變革。

歐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極大地刺激了貿易的繁榮,造就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另一方面,由於對農產品原料的大量需求,歐洲的傳統農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摧殘,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許多農民背井離鄉,到城市去謀生,與城市裡原有的工人形成了無產階級。經濟發展帶來社會繁榮的同時,社會矛盾和危機也前所未有的加劇了。1316年,整個歐洲遭到飢荒,飢荒標志著延續一個半世紀多的農業危機的開始。[⑤]飢荒給歐洲社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後果:出生和結婚率下降,流行病頻繁,社會動盪不安……這樣便造成了人口衰減;於是農業產品過剩又導致價格降低,使農村地區的危機加劇。在歐洲,到處都有大面積的土地休閑。在一些國家甚至出現整個村莊都被荒廢的情況。[⑥]

14世紀中葉,黑死病在歐洲泛濫。雖然在1150—1300年之間,歐洲人口從5000萬增加到7300萬,但到了1350年,歐洲只有5100萬人口,到1400年,只有4500萬[⑦]。當然,除了黑死病之外,飢荒、疾病、戰爭也是導致人口減少的重要因素。但是毫無疑問,黑死病的泛濫是最主要的原因。14世紀的糧食危機使最貧困的居民受害深重,這些人往往營養不良、身體虛弱,黑死病的泛濫無疑成了他們的催命符。

從1347年到1351年的4年裡,黑死病蹂躪了歐洲大陸。「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巨大的恐懼攫住,只要某個人身上一出現潰瘍或是腫塊,一般都在腹股溝或是腋下,這個遭難的人就失去一切援助,甚至親人也要拋棄他」[⑧]面對這前所未有的災難,人們便尋找替罪羊。這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矛盾。

城市的飛躍發展和農村地區的危機導致了整個歐洲社會各種矛盾叢生,天災人禍下,14世紀的歐洲,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經常發生叛亂運動。整個歐洲社會危機四伏。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起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在幾乎整個歐洲迅速蔓延。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能在歐洲迅速蔓延,與當時歐洲深重的社會危機是分不開的,也只有在這樣一個危機四伏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才可能迅速蔓延幾乎整個歐洲,而且引發一系列深遠的社會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危機造就了偉大。同亂世出英雄一個道理。只有在亂世英雄才有用武之地,也只有在危機深重的時代和社會偉大的運動才可能得以傳播和開展。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為什麼能獨占兩個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沖浪滑板一小時多少錢 瀏覽:954
義大利社會階層有哪些 瀏覽:377
印尼確診人數今日確診人數是多少 瀏覽:487
最早的警察在英國的哪裡 瀏覽:499
印尼坤甸有什麼學校 瀏覽:81
英國lebay紙尿褲怎麼樣 瀏覽:357
越南榴槤餅干多少錢一斤 瀏覽:360
跟伊朗做貿易怎麼結匯 瀏覽:188
怎麼打越南戰爭 瀏覽:297
我剛吃完義大利面的英語怎麼說 瀏覽:5
中國還剩多少麋鹿 瀏覽:39
中國哪個港口通往伊朗 瀏覽:667
中國哪個地方的蘋果營養價值高 瀏覽:713
義大利本地手錶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522
中國人壽借錢多久能到 瀏覽:238
英國衛褲真偽怎麼識別 瀏覽:879
印尼在馬來西亞的什麼方向 瀏覽:29
中國地震的時候有多少 瀏覽:298
英國學生租房網上價位多少 瀏覽:475
印度執法為什麼只用一根木棍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