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義大利一戰時期是什麼體制 最高長官是誰
體制基本與德國一致。
一戰的時間是1914年—1918年
四年間,擔任過義大利首相的人共有三位:
安東尼奧·薩蘭德拉(Antonio Salandra)
1914年3月21日 - 1916年6月18日
保洛·博塞利(Paolo Boselli)
1916年6月18日 - 1917年10月29日
維托里奧·埃曼努爾·奧蘭多(Vittorio Emanuele Orlando)
1917年10月29日 - 1919年6月23日
Ⅱ 二戰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領袖是誰
盟國應該不叫領袖,叫領導人 法西斯才叫領袖尤其是德國,義大利!!!!
英國:喬治六世(名譽)、丘吉爾(實權)
法國:貝當(傀儡政權)、戴高樂(實權)
日本:裕仁天皇(名譽)、東條英機(實權)
德國:希特勒(實權)
義大利:墨索里尼(實權)
★亨利·菲利浦·貝當(HenriPhilippePetain1856.4.24-1951.7.23),法國元帥、維希法國首腦。一生頗為坎坷。民族英雄和叛徒集於一身。1878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領導1916年凡爾登保衛戰而出名,成為當時的英雄。在法軍索姆河慘敗後,他在最黑暗的時候重振了法軍的士氣。二戰法國戰敗後,出任維希政府總理,1940年6月22日與德國簽訂《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1940年7月~1944年8月任維希政府元首,成為希特勒德國的傀儡。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國罪被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後改判終身監禁。
Ⅲ 義大利元帥的元帥名單
義大利元帥名單名單列表順序為:姓名 軍銜 授銜時間 最高任職 義大利最高帝國元帥是為慶祝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的勝利,於1938年3月30日制定,僅授予當時的總理墨索里尼和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嚴格來說,這兩個人並不屬於軍事人物,國王的軍事才能不得而知,但墨索里尼的軍事才能是不能恭維的。
01、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ttorio Emanuele Ⅲ,最高帝國元帥 1869.11.11-1947.12.28 1938.03.30 義大利帝國國王
02、貝尼托·阿米爾卡雷·安德里亞·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最高帝國元帥1883.07.29- 義大利帝國首相 一戰期間,義大利先後有兩位總司令,卡多爾納和迪亞茲,前者是一位有能力和十分專斷的軍人,因伊松河戰役失敗遭受不公正的對待,後者能力不如卡多爾納,但他總能精心籌劃作戰並細致的區分使用兵力,可以說這兩人是義大利一戰的首功之臣,1924年被第一批授予元帥軍銜。
01 路易吉·卡多爾納Luigi Cadorna(1850.9.4-1928.12.23)1924.11.24,陸軍元帥
02 阿曼多·迪亞茲Armando Diaz(1861.12.5-1928.2.29)1924.11.24,陸軍元帥
1926年,義大利晉升了第二批元帥,共5人,都是一戰期間的軍團級別的將領。
03 伊曼紐爾·菲利貝托·薩伏依親王Emanuel Philibert, (1869.1.13-1931.7.4)1926.6.25,陸軍元帥
04 彼得羅·巴多格里奧Pietro Badoglio(1871.9.28-1956.11.1)1926.6.25,陸軍元帥
05 恩里科·卡維利亞Enrico Caviglia(1862.5.4-1945.3.22)1926.6.25,陸軍元帥
06 加埃塔諾·吉亞爾蒂諾Gaetano Giardino(1864.1.24-1935.11.21)1926.6.25,陸軍元帥
07 古列爾莫·皮科里·吉拉爾蒂Guglielmo Pecori Giraldi(1856.5.18-1941.1.15)1926.6.25,陸軍元帥
1935年侵略衣索比亞戰爭勝利後晉升了兩名元帥。
08 埃米利奧·德·博諾Emilio De Bono(1866.3.19-1944.1.11)1935.11.16,陸軍元帥
09 魯道夫·格拉齊亞尼Rodolfo Graziani (1882.8.11-1955.1.11):1936.5.9,陸軍元帥
二戰時期義大利晉升了4名元帥。
10 烏戈·卡瓦萊羅Ugo Cavallero(1880.9.20-1943.9.14):1942.7.1,陸軍元帥
11 埃托雷·巴斯蒂科Ettore Bastico(1876.4.9-1972.12.2):1942.8.12,陸軍元帥
12 翁貝托二世,Umberto II. von Savoyen(1904.9.15-1983.3.18)1942.10.29,陸軍元帥
13 喬瓦尼·梅塞Giovanni Messe(1883.12.10-1968.12.18):1943.5.12,陸軍元帥 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7.29—1945.4.28)義大利政治家、獨裁者,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間任義大利王國首相。1925年獲「Il Duce(領袖)」稱號,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間實施獨裁統治,1945年4月28日死於義大利科摩省的當戈。墨索里尼1883年7月29日生於義大利弗利省的多維亞蒂·普雷達皮奧一個鐵匠的家庭,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會主義和無神論,並加入了社會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劇烈地改變了墨索里尼,使他在思想上從極左轉向極右,轉向戰爭狂熱並退出了義大利社會黨。
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發動政變,10月30日被義大利國王埃馬努埃萊三世任命為總理。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國家法西斯黨為義大利唯一合法政黨,從而建立了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獨裁的統治。
1935年10月派兵入侵衣索比亞。當國聯予以制裁時,他竟然在1937年12月領導義大利退出國聯。1936年5月宣布將衣索比亞並入義大利。同年7月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協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在之後的三年裡派遣了數以萬計的義大利軍隊和大批飛機在西班牙作戰。從1933年開始,墨索里尼越來越無法否認他的義大利和新的納粹德國之間存在著聯系了。在這兩個法西斯政權以外的世界,同時代的人幾乎是非常自然地認為法西斯和納粹的體系是類似的。在政治、軍事上墨索里尼 積極與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進行合作。1936年10月,與希特勒在柏林簽訂《柏林協定》,規定在重要國際問題上採取共同的方針,羅馬—柏林軸心遂告形成。1936年11月加入德、意、日三國《反共產國際協定》。1938年,墨索里尼下令取消議會,在國內完全建立起他個人的獨裁統治。為了進一步鞏固他個人的統治,獨裁者一直兼任好幾個內閣部長的職位。1939年4月義大利吞並阿爾巴尼亞。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正式加入軸心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同年9月27日,義大利、德國、日本簽署三國同盟條約。
墨索里尼於1940年5月出任了義大利戰時統帥部最高統帥,並於同年6月10日對英、法宣戰,出兵法國南部,並向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和埃及發動進攻,企圖建立地中海帝國。10月派兵入侵希臘。1941年4月出兵配合德軍進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對蘇宣戰並派兵配合德軍進攻蘇聯。1943年7月,英美聯軍在西西里島登陸成功。在義大利經歷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後,1943年7月24日大法西斯議會通過了對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動議,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解職並逮捕,並被監禁在蓬察島,隨後轉到離撒丁島海岸不遠的拉馬達勒納島,他在7月27日被轉移到蓬扎(Ponza),8月7日又被轉移到馬達萊納(La Maddalena)的海軍基地,最後在8月27日被轉移軟禁在大薩索峰(Gran Sasso d'Italia)帝王台(Campo Imperatore)的一間別墅里。同年9月12日,德國發動橡樹行動,實施突襲行動用滑翔機成功營救出被軟禁的墨索里尼。9月17日在義大利北部薩洛出任「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總理。與南部已被盟軍佔領的義大利王國分庭抗禮。
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擊隊發現並俘虜,翌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澤格拉槍決。後被憤怒的群眾暴屍。 (Pietro Badoglio)(1871-1956年)巴多格里奧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Piemondo)地區的Asti省。從都靈陸軍學院畢業後巴多格里奧加入義大利陸隊,1892年晉升為陸軍中尉。此後他於1896年駐防厄利垂亞,1912年在利比亞參加了義大利奪取奧斯曼帝國北非屬地的黎波里的戰役,因戰功晉升為少校。一戰爆發後,中校軍銜的巴多格里奧隨軍參戰。在戰爭中巴多格里奧不斷得到晉升,但是在1917年他遇到了第一個大麻煩。1917年巴多格里奧出任義大利第2兵團第27軍軍長,在卡波雷托戰役中,第2兵團給義大利軍隊丟進了顏面,在奧德聯軍的攻擊下整個兵團的雖然傷亡只有4萬,降敵被俘的士兵卻多達二十六萬五千人。巴多格里奧雖然對此負有責任卻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在同一年被晉升為陸軍中將。 1918年11月義大利軍隊趁奧匈帝國土崩瓦解之際,於11月4日在英、法軍隊支援下,在意東北部一舉擊潰奧地利佔領軍,迫使奧軍無條件投降,簽署意奧停戰協議,並收回被奧佔領的特蘭提諾、南蒂羅爾地區以及意奧邊界的博倫納山口。這一天成為義大利的建國日。而時任義大利陸軍副總參謀長的巴多格里奧被視為這一勝利的締造者,被直接晉升為陸軍大將。
戰後,巴多格里奧成為議會議員,並保留了軍職。在一開始巴多格里奧並不接受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並為此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排擠,1922年他被降職調任義大利駐巴西大使。但是此後一系列的政局變革是巴多格里奧回到了軍方的高層。1924年5月4日,巴多格里奧從新出任義大利總參謀長。1926年5月26日他被授予義大利陸軍元帥軍銜。1929年巴多格里奧調任義大利駐利比亞總督。
二戰爆發後,巴多格里奧第3度出任義大利總參謀長。巴多里奧深知義大利軍隊戰鬥力低下,多次勸說墨索里尼不要輕易和盟軍作戰。而野心勃勃地墨索里尼則對巴多里奧得勸告置若罔聞。1940年10月底,一心想在希特勒面前顯示實力的墨索里尼悍然下令入侵希臘。在此之前,巴多格里奧元帥曾多次明確的表示反對。他認為:萬一義大利軍隊的進攻不能很快獲勝,那麼戰爭勢將延長下去,義大利已感到匱乏的資源將盪然無存。不出所料,對希臘的進攻開始後,在頑強的希臘軍隊的節節抵抗下義大利軍隊洋相百出,連連慘敗。不是很清楚巴多格里奧在這一過程中具體扮演了什麼角色,反正這年12月巴多格里奧被墨索里尼當成替罪羊一腳踢出了總參謀部。
1943年,軸心國戰局急劇惡化,7月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後,義大利國失敗觀情緒高漲。在7月24日義大利議會Fascist Grand Council的會議上,巴多格里奧提出的關於推出戰爭和盟國求和的建議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的支持。第2天也就是7月25日,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三世出面解除了墨索里尼的職務,並按照巴多里奧的建議將墨索里尼軟禁。緊接著,義大利成立了以巴多格里奧為核心的軍事專制政權。它一面下令「同德國保持聯盟,繼續作戰」,一面就退出戰爭的條件同美、英開始談判。而與此同時墨索里尼的被推翻,成了國內反法西斯力量行動的信號,強大的罷工浪潮席捲北部各個工業地區。8月5日開始,巴多格里奧的代表與盟國在西西里秘密談判停戰條件。義大利人希望盟軍在羅馬北部登陸,並派一個空降師來佔領羅馬。8月初,埃爾溫·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義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義大利南部的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德軍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了大批意軍軍官。8月31日,盟國以最後通牒的方式向義大利人下達了停戰協定:全部武裝部隊立即無條件投降;要麼接受,要麼拉倒。由於盟國統帥部並不十分信任巴多格里奧,巴多格里奧政府所受到的待遇並不比墨索里尼政府更好。 9月3日,巴多格里奧政府代表在盟軍起草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義大利向盟軍投降了。9月8日傍晚6點30分,艾森豪威爾在廣播中宣讀了停戰宣言。1個半小時之後,巴多里奧也宣讀了停戰宣言。此時,德軍開始包圍羅馬。巴多格里奧帶著王室成員和內閣閣員,分乘5輛汽車,趁著黑夜逃出羅馬,奔向亞得里亞海岸,然後乘上2艘盟軍快艇逃到了南方。10月13日,巴多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義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然而隨國王逃到義大利南方的巴多格里奧軍政府並沒有得到國民的支持。相反,在戰爭中支持墨索里尼的國王的地位因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而極度不穩。1944年6月4日 盟軍突破了德軍嚴密防守的橫貫義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線,解放了首都羅馬,10天後巴多格里奧黯然辭職。戰後巴多里奧回到了他的家鄉彼阿蒙特,於1956年去世。 (Emilio De Bono)(1866.03.19-1944.01.11)在19世紀20年代初幫助墨索里尼組織法西斯主義的黨,並且,1922年他是四個組織者之一。3月在羅馬發信號表示法西斯主義的政權的開始。在這期間博諾擔當了警察局長,法西斯民兵和州長, 此時博諾曾嘗試刺殺義大利的左派官員,雖然失敗但驚奇地被赦免了。
1925年博諾擔任利比亞軍團司令。1929年他被任命了殖民地事理的大臣,不久後被免職,1935年博諾被繼續起用並且成為了義大利的最高司令。他雖然是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軍人,但能力實在有限,不能勝任總司令的角色,因此早早被巴多格里奧替換。在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中雖然不出彩,但還是被晉升為元帥。
博諾反對義大利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年,他被任命為戰爭大臣。在1943年7月24-25日,埃米利奧·德博諾參加了法西斯主義的大委員會並且投票反對墨索里尼。導致後者倒台。當墨索里尼掌握了義大利北部成為薩羅共和國元首時他將博諾逮捕。1944年被墨索里尼下令處死。 (Rodolfo Graziani)( 1882年~ 1955年)格拉齊亞尼在1908年開始在殖民軍中服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7年起,在駐利比亞的義大利軍任職。1930年晉升為少將,1932年晉升為中將。1930~1934年,擔任義大利駐利比亞殖民軍隊總司令,多次指揮殖民軍討伐利比亞阿拉伯民族的反抗。被稱為「屠夫」。還弔死了利比亞民族英雄奧馬爾·穆赫塔爾。
1935年,任意屬索馬里總督,晉升為上將。1935~1936年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期間,任南方集團軍司令,率部從南部入侵衣索比亞。在阿比西尼亞的作戰中, 他將麾下的軍隊中編成四支機動部隊,分別交給了他的四位所信賴的指揮官,即馬雷蒂集群,貝爾貢佐利集群,阿貢斯蒂尼集群和弗魯斯基集群。前兩者以裝甲部隊為主,另外兩隊以步兵為主,宛如日後德軍中的裝甲師與裝甲擲彈師的關系。整個戰役中,從索馬里出發的格拉齊亞尼軍是配角,其兵力遠遠不及由厄利特利亞出發的埃米利奧·德·博諾元帥軍,然而他的高機動性部隊始終不同於其他戰線,而一直能佔有主動與優勢。而上述的貝爾貢佐利集群,其指揮官有電胡須的別名,在西班牙內戰中也赫赫有名。1936年5月晉升為元帥,接替巴多格里奧元帥任衣索比亞總督。1937年2月遇刺,12月奉命返回義大利。1938年任意屬東非名譽總督。
1939年9月,任義大利本土軍司令。1939年10月,任義大利陸軍參謀長。義大利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0年7月在傳奇人物伊塔諾·巴爾博空軍元帥可疑地死於己方的高射炮火之後,再任利比亞總督兼駐北非的義大利軍總司令,指揮25萬軍隊對英軍的作戰,攻擊令下的時候,格拉齊亞尼便不止一次地直諫,他說其部隊的尚未准備就緒,各種裝備,補給都不足。剛愎自用的貝尼托·墨索里尼強令進攻,結果被英國人譏笑為格拉齊亞尼麾下的百萬義大利笨重之師,以蝸牛一般的赫赫威勢,深入埃及竟達80公里之遙!便攻不進去了,隨即被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指揮的英國反攻打的大敗,不到數月即潰不成軍。1941年 3月,因馬特魯港失敗被撤銷全部軍職,被召回義大利並解除指揮職務。
1943~1945年,在德國法西斯佔領義大利北部期間,格拉齊亞尼又被起用。1943年,在墨索里尼被德軍救出後成立的所謂「薩洛共和國」中任國防部長,在此任期之內,他積極組織對游擊隊的清剿和對和平居民的鎮壓。同時,他還強力組織向德國大規模移民,為經濟崩潰的德國輸送了大批勞動力。1945年4月28日,被義大利游擊隊抓獲。1948年和1950年兩次接受審判,被判處有期徒刑19年,但同年 8月被特赦釋放。獲釋後,積極參與新法西斯黨的活動,著有回憶錄《我保衛了祖國》。1955年 1月11日,73歲的格拉齊亞尼在羅馬死去。
格拉齊亞尼元帥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對於裝甲戰的認識和運用,可以說比古德里安還要早。他在1930年的利比亞,以及1935年的阿比西尼亞,便對機械化諸兵種合成部隊進行了編制以及實戰運用。但義大利貧弱的國力,使他的努力註定成為一場夢幻。 (UgoCavallero)(1880—1943)
義大利總參謀長,元帥。就學於莫德納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 年獲准將銜。為1919 年凡爾賽和會義大利代表團成員。1925—1928 年任陸軍副大臣。1936 年晉升中將。1937 年起任義大利東非遠征軍司令,殘酷鎮壓當地民族解放斗爭。1940 年回國獲上將銜,同年12 月取代巴多格里奧,出任意軍總參謀長。任職期間曾一度參與指揮侵略希臘的戰爭,並力圖加強意、德兩國的軍事合作,極力協調意、德兩軍在北非的作戰計劃,未獲成功,1943 年1 月晉升元帥,但旋即被解除總參謀長的職務。1943 年7 月份墨索里尼下台後被巴多里奧政府逮捕。9 月8 日獲釋,10 日即被駐意德軍總司令凱塞林召去,14 日暴卒。 (Ettore Bastico)(1876.4.9-1972.12.2):
巴斯蒂科就學於莫德納軍校。參加過1911—1912年意土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先後指揮第一 機械化師和第一黑衫師,晉升准將和少將。1935年任第二軍和第三軍軍長,參加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1937年4 月調任義大利遠征軍司令,指揮武裝干涉西班牙。1938年晉升上將,並相繼任第二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0年12月任意屬愛琴海島嶼總督。1941年6 月又出任利比亞總督兼北非意軍司令,配合德軍作戰。因與隆美爾不和,並時有激烈沖突,1942年8 月被解職。同時晉升元帥,調任利比亞意軍司令。同年11月復任北非意軍司令,但屢戰皆北,不久回國。被授予利比亞榮譽總督,但元帥銜被革除。戰後於1947年恢復元帥銜。著有《戰爭藝術的演化》等。 (Umberto II)(1904年~1983年)
薩伏依親王,一度為義大利國王(1946)。他是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三世(1900-1947年在位)之子。都靈王家軍事學院畢業。1931 年起獲准將銜,1933 年晉升至上將。義大利參戰後,1940 年6 月任西線集團軍群司令,指揮所部入侵法國,未獲顯著戰果。1942 年起調任南線集團軍群司令,同年晉升元帥。1944 年6月5 日擔任攝政王,接管王國大權。1946 年5 月9 日其父遜位後,加冕為國王。同年6 月13 日公民投票廢除君主制後退位。薩伏依王朝在義大利的統治至此結束。他和他的家屬永久被趕出義大利,而定居在葡萄牙。 (Giovanni Messe)(1883年12月10日~1968年12月19日)
義大利將軍、政治家和陸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北非德義聯軍和蘇德戰爭中義大利征俄軍的指揮官,是少數善用裝甲部隊的義大利將領。 喬瓦尼·梅塞出生於義大利普利亞,並在1901年開始從軍。他參與了義大利征服利比亞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沖突中,他為組建和訓練精銳步兵部隊——勇敢者(Arditi)付出了重要貢獻,並以少校的身份指揮第9傘兵突集團在萬特佳(Monte Grappa)地區戰斗。1923年至1927年間,梅塞成為了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仕從軍官,到了1935年,梅塞被任命負責指揮一個特種步兵營和晉升為陸軍上校。 1935年9月,梅塞在維農娜(Verona)以准將的身份,被委任指揮一支摩托化旅。而之後因為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表現優秀,梅塞又被晉升至少將和指揮一個義大利裝甲師部隊。
1939年4月,在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之後,梅塞被任命為烏瓦爾多索杜(Ubaldo Sod)將軍的副手,與他一起管理阿爾巴尼亞,作為副總督。 在1940年末爆發的希意戰爭中,梅塞指揮一支軍進攻希臘,並取得了部份對希臘將軍亞歷山德羅·帕帕戈斯(Alexander Papagos)的勝利。然而隨著冬季的到來,義大利軍隊被迫轉入防禦,而希臘軍隊開始展開反擊,並攻進部分在義大利控制下的阿爾巴尼亞領地內,直到1941年4月,為了幫助意軍和鞏固入侵蘇聯的南翼安全,德軍南下進攻希臘,將希軍徹底擊敗。
1942年,納粹德國和蘇聯爆發戰爭,作為軸心國一員的義大利,墨索里尼決定向蘇聯派遣一支部隊支援德國作戰,梅塞被委任為義大利征俄軍(Corpo di Spedizione Italiano in Russia,簡稱「CSIR」)的總指揮官。義大利征俄軍是一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的機動部隊,參與了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在該行動前期,約有6萬名義大利士兵在俄羅斯南部作戰。梅塞從不認為以義大利的軍力和補給能力足以應付惡劣環境的東部戰線,但在此期間由於戰斗表現佳,梅塞獲得了德國的騎士鐵十字勛章。到了1942年7月,伊塔洛·加里波底(Italo Gariboldi)取代了梅塞的任務,率領軍力已大幅增加的義大利征俄軍—義大利征俄軍團(Armata Italiana in Russia,簡稱「ARMIR」)。同年9月1日,梅塞離開了俄羅斯。 在蘇聯作戰的義大利軍士兵已增加至20萬多人,雖然義大利軍在蘇聯戰場上作戰勇猛,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聯開始對軸心國反攻;尤其是在土星行動中被自兩翼蘇軍進攻包圍的義大利軍,受到極大的傷亡,被包圍的30000人中只有4000人突破包圍網,而蘇軍槍殺了所有義大利戰俘。
1943年2月末,梅塞被指派為德意裝甲軍(Deutsch-Italienische Panzerarmee)的新指揮官,替代原本的埃爾溫·隆美爾。德意裝甲軍後來被改稱為義大利第一軍(此時由義大利軍和德軍比例是三比一),而隆美爾則被派往指揮非洲集團軍(Heeresgruppe Afrika)。梅塞在馬雷斯防線(Mareth Line)中打了一場防禦戰,阻擋了英美盟軍的攻勢,但他的拖延防禦戰術仍無法抵擋盟軍龐大軍力且不間斷的攻擊,梅塞無法使軸心國改變失去北非控制權的結局。 1943年5月12日,梅塞被授予義大利陸軍元帥的軍銜。而到了5月13日,在德國第5坦克軍的崩潰、突尼西亞市的失去和在安菲達維爾防線(Enfidaville)中被圍困的義大利第1軍團,梅塞的軍隊已無力繼續作戰,最後向盟軍投降。
停戰後由於部份義大利人屬於保皇派,許多像梅塞一樣的義大利軍官很快就發現到自己可以重披戰袍,當義大利在1943年9月停戰後,梅塞擔任了義大利聯合交戰軍的總參謀長 ,此軍由義大利戰俘和盟軍的裝備所組成,效忠於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他持續在該單位中服務直到戰爭結束,在1945年退役,結束44年的軍事生涯。
喬瓦尼·梅塞元帥死於1968年12月19日,享年85歲。
Ⅳ 哪些國家總理比總理大哪些國家總統比總理大
這個要看國家的政體如何了。
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則是政府首腦,這是沒有疑義的,主要就看總統是否兼任行政首腦,也就是看國家是總統制還是議會制。
如果是總統制,政府由在總統大選中的勝利者,也就是當選總統來組織,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兼任行政首腦,總攬行政大權,總理則是總統處理政務的主要助手,名義上總理是政府的首腦,但是主要的政府強力部門,如國防,外交,等都由總統直接掌握,一般說來總理主要負責經濟和社會事物,在受到總統的命令或授權時也負責其他事物。總統制國家裡總統一般有權下令解散政府也就是撤換總理,比如俄羅斯,或者乾脆就不設總理職務,如美國。所以在總統制國家,總統權力大於總理。現在實行總統制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白俄羅斯,中亞5國,波羅的海三國等。
在議會制國家,政府由在議會大選中勝利的黨派來組織,總理是政府的最高領導掌握全部行政權力,總統作為形式上的國家元首,對行政沒有絕對的干涉權力,而只是擁有些形式上或禮儀上的職權,如簽署法律啊,迎接別國國家元首啊。所以在議會制國家,總理掌握全部行政大權,權力就比總統大。實行議會制的國家主要有德國,義大利,以色列,印度等。
另外現在出現了一種趨勢,也就是總統制和議會制相互融合。比如在南非,總統是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在議會大選中獲勝的黨派就可以推舉自己的候選人出任掌握行政大權的總統。再比如法國,法國總理由議會選舉產生,在議會大選中獲勝的政黨推選自己的領導人出任總理;但是法國總統擁有最高行政權,還有對總理和內閣的監督權,同時兼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類似的情況還有烏克蘭。
Ⅳ 各國最高領導者的名字
美國總統 奧巴馬 美國國務卿 希拉里
英國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
首相 布朗
法國總統 薩科齊 法國總理 菲永
俄羅斯總統 梅德韋傑夫
總理 普京
德國總統 克勒
總理 默克爾
義大利總理 貝盧斯科尼 瑞典國王 古斯塔夫瑞典首相 賴因費爾特
日本天皇 明仁
首相 麻生太郎
加拿大總理 哈珀
澳大利亞總理 陸克文
紐西蘭總理 克拉克
埃及總統 穆巴拉克
南非總統 姆貝基
印度總統 帕蒂爾
總理 辛格
西班牙首相 薩帕特羅
烏克蘭總統 尤先科
哈薩克總統 納扎爾巴耶夫
蒙古國總統 恩和巴雅爾
朝鮮國防委員會主席 金正日
泰國總理 阿披實
新加坡總理 李顯龍
利比亞領導人 卡扎菲
古巴國防委員會主席 勞爾*卡斯特羅
墨西哥總統 卡爾德龍
巴西總統 盧拉
印度尼西亞總統 蘇西洛
菲律賓總統 阿羅約
韓國總統 李明博
荷蘭首相 巴爾克嫩德 越南總理 阮晉勇巴基斯坦總統 扎爾達里巴基斯坦總理 吉拉尼以色列總統 佩雷斯以色列總理 內塔尼亞胡土耳其總統 居爾土耳其總理 埃爾多安喬治亞總統 薩卡什維利孟加拉國總統 拉赫曼柬埔寨首相 洪森
Ⅵ 當今世界各大國領導人
各國現任總統
(截止到2010年4月20日)
阿富汗——哈米德·卡爾扎伊 Hamid Karzai
阿根廷——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 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
阿爾及利亞——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 Abdelaziz Bouteflika
阿爾巴尼亞——巴米爾·托皮 Bamir Topi
安哥拉——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 José Eardo dos Santos
亞美尼亞——塞爾日·薩爾基相 Serzh Sargsyan
奧地利——海因茨·菲舍爾 Heinz Fischer
亞塞拜然——伊爾哈姆·阿利耶夫 Ilham Aliev
孟加拉——齊勒·拉赫曼 Zillur Rahman
白俄羅斯——亞歷山大·格里戈里耶維奇·盧卡申科 Alexander Grigorievich Lukashenko
貝南——托馬·博尼·亞伊 Thomas Boni Yayi
玻利維亞——埃沃·莫拉萊斯 Evo Morales
波黑——內博伊沙·拉德馬諾維奇 Nebojša Radmanović
波札那——伊恩·卡馬 Ian Khama
巴西——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保加利亞——格奧爾基·珀爾瓦諾夫 Georgi Parvanov
布吉納法索——布萊斯·孔波雷 Blaise Compaoré
蒲隆地——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Pierre Nkurunziza
喀麥隆——保羅·比亞 Paul Biya
維德角——佩德羅·皮雷斯 Pedro Pires
中非共和國——弗朗索瓦·博齊澤 Franc,ois Bozizé
查德——伊德里斯·代比 Idriss Deby
克羅埃西亞——斯捷潘·梅西奇 Stjepan Mesic
智利——塞巴斯蒂安·皮涅拉 Sebastián Pinera
哥倫比亞——阿爾瓦羅·烏里韋 Álvaro Uribe
葛摩——艾哈邁德·阿卜杜拉·穆罕默德·薩姆比 Ahmed Abllah Mohamed Sambi
剛果共和國——德尼·薩蘇-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剛果民主共和國——約瑟夫·卡比拉 Joseph Kabila
哥斯大黎加——奧斯卡·阿里亞斯·桑切斯 Óscar Arias Sánchez
古巴——勞爾·卡斯特羅 Raúl Castro Ruz
捷克——瓦茨拉夫·克勞斯 Vaclav Klaus
塞普勒斯——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亞斯 Demetris Christofias
吉布地——伊斯梅爾·奧馬爾·蓋萊 Ismael Omar Guelleh
多米尼加——萊昂內爾·費爾南德斯·雷納 Leonel Fernández Reyna
多米尼克——尼古拉斯·利物浦 Nicholas Liverpool
東帝汶——若澤·拉莫斯·奧爾塔 Jose Ramos Horta
喬治亞——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 Mikhail Saakashvili
德國——霍斯特·克勒 Horst Koehler
埃及——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Mohamed Hosni Mubarak
薩爾瓦多——毛里西奧·富內斯 Mauricio Funes
赤道幾內亞——特奧多羅·奧比昂 Teodoro Obiang Nguema Mbasogo
厄利垂亞——伊薩亞斯·阿費沃基 Isaias Afwerki
愛沙尼亞——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維斯 Toomas Hendrik Ilves
衣索比亞——吉爾馬·沃爾德·喬治斯 Girma Woldegiorgis
希臘——卡羅洛斯·帕普利亞斯 Karolos Papoulias
斐濟——約瑟法·伊洛伊洛 Josefa Iloilo
芬蘭——塔里婭·哈洛寧 Tarja Halonen
厄瓜多——拉斐爾·科雷亞·德爾加多 Rafael Correa Delgado
法國——尼古拉·薩科齊 Nicolas Sarkozy
加彭——阿里·邦戈 Ali Bongo
甘比亞——葉海亞·賈梅 Yahya Jammeh
蓋亞那——巴拉特·賈格迪奧 Bharrat Jagdeo
海地——勒內·普雷瓦爾 René Préval
宏都拉斯——波菲里奧·洛沃·索薩 Porfirio Lobo Sosa
迦納——約翰·阿塔·米爾斯 John Atta Mills
瓜地馬拉——阿爾瓦羅·科洛姆 Alvaro Colom
幾內亞比索——馬拉姆·巴卡伊·薩尼亞 Malam Bacai Sanhá
幾內亞——塞古巴·科納特* Sekouba Konaté
匈牙利——紹約姆·拉斯洛 Solyom Laszlo
冰島——奧拉維爾·格里姆松 Olafur R. Grimsson
印度——普拉蒂巴·帕蒂爾 Pratibha Patil
印度尼西亞——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 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伊朗——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 Mahmoud Ahmadinejad
伊拉克——賈拉勒·塔拉巴尼 Jalal al-Talabani
愛爾蘭——瑪麗·麥卡利斯 Mary McAleese
以色列——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
義大利——喬治·納波利塔諾 Giorgio Napolitano
象牙海岸——洛朗·巴博 Laurent Gbagbo
哈薩克——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納扎爾巴耶夫 Nursultan Abishevich Nazarbayev
肯亞——姆瓦伊·齊貝吉 Mwai Kibaki
蒙古——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 Tsakhiagiin Elbegdorj
韓國—— 李明博 Lee Myung-bak
新加坡— 納丹 S.R. Nathan
科索沃——法特米爾·塞伊迪烏 Fatmir Sejdiu
吉爾吉斯斯坦——蘿扎·奧通巴耶娃 Roza Otumbayeva
拉脫維亞——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 Valdis Zatlers
黎巴嫩——米歇爾·蘇萊曼 Michel Sleiman
賴比瑞亞——埃倫·約翰遜·瑟利夫 Ellen Johnson-Sirleaf
立陶宛——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 Dalia Grybauskaite
馬其頓——格奧爾基·伊萬諾夫 Georgi Ivanov
馬達加斯加——安德里·拉焦林納 Andry Rajoelina
馬拉維——賓古·瓦·穆塔里卡 Bingu wa Mutharika
馬爾地夫——穆罕默德·納希德 Mohamed Nasheed
馬里——阿馬杜·圖馬尼·杜爾 Amadou Toumani Toure
馬爾他——喬治·阿貝拉 George Abela
馬紹爾群島——利托克瓦·托梅茵 Litokwa Tomeing
茅利塔尼亞——巴·馬馬杜·姆巴雷* Ba Mamadou M´Baré
模里西斯——阿內魯德·賈格納特 Aneerood Jugnauth
墨西哥——費利佩·卡爾德龍·伊諾霍薩 Felipe Calderón Hinojosa
密克羅尼西亞——伊曼紐爾·莫里 Emanuel Mori
摩爾多瓦——弗拉迪米爾·沃羅寧 Vladimir Voronin
黑山共和國——菲利普·武亞諾維奇 Filip Vujanovic
莫三比克——阿爾曼多·格布扎 Armando Emilio Guebuza
納米比亞——希菲克蓬耶·波漢巴 Hifikepunye Lucas Pohamba
諾魯——馬克斯·斯蒂芬 Marcus Stephen
尼泊爾——拉姆·亞達夫 Ram Baran Yadav
尼加拉瓜——丹尼爾·奧爾特加·薩阿韋德拉 Daniel Ortega Saavedra
尼日——薩盧·吉博 Salou Djibo
奈及利亞——古德勒克·喬納森* Goodluck Jonathan
巴基斯坦——阿西夫·阿里·扎爾達里 Asif Ali Zardari
帛琉——約翰遜·托里比翁 Johnson Toribiong
巴拿馬——里卡多·馬蒂內利 Ricardo Martinelli
巴拉圭——費爾南多·盧戈 Fernando Lugo
菲律賓——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 Gloria Macapagal Arroyo
秘魯——阿蘭·加西亞·佩雷斯 Alan García Pérez
波蘭——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 Bronislaw Komorowski
葡萄牙——卡瓦科·席爾瓦 Cavaco Silva
盧安達——保羅·卡加梅 Paul Kagame
羅馬尼亞——特拉揚·伯塞斯庫 Traian Basescu
俄羅斯——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 Dmitry Medvedev
塞爾維亞——鮑里斯·塔迪奇 Boris Tadic
斯里蘭卡——馬欣達·拉賈帕克薩 Mahinda Rajapakse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弗拉迪克·德·梅內塞斯 Fradique de Meneses
塞內加爾——阿卜杜拉耶·瓦德 Abdoulaye Wade
塞席爾——詹姆斯·米歇爾 James Alix Michel
獅子山——厄內斯特·巴伊·科羅馬 Ernest Bai Koroma
斯洛伐克——伊萬·加什帕羅維奇 Ivan Gasparovic
斯洛維尼亞——達尼洛·蒂爾克 Danilo Tuerk
索馬里——謝赫謝里夫·艾哈邁德 Sharif Ahmed
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 Bashar Al-Assad
塔吉克——埃莫馬利·拉赫蒙 Emomali Rakhmon
坦尚尼亞——賈卡亞·基奎特 Jakaya Kikwete
多哥——福雷·納辛貝 Faure Gnassingbe
土庫曼——庫爾班古力·別爾德穆哈梅多夫 Gurbanguly Berdymukhamedov
土耳其——阿卜杜拉·居爾 Abllah Gul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麥克斯維爾·理查茲 George Maxwell Richards
突尼西亞——齊納·阿比丁·本·阿里 Zine Abidine Ben Ali
烏干達——約韋里·穆塞韋尼 Yoweri Museveni
烏克蘭——維克托·亞努科維奇 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
美國——巴拉克·海珊·奧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
烏拉圭——何塞·穆希卡 José Mujica
烏茲別克——伊斯蘭·阿卜杜加尼耶維奇·卡里莫夫 Islam Abganiyevich Karimov
委內瑞拉——烏戈·拉斐爾·查韋斯·弗里亞斯 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萬那杜——卡爾科特·馬塔斯凱萊凱萊 Kalkot Mataskelekele
葉門——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 Ali Abllah Saleh
尚比亞——魯皮亞·班達 Rupiah Banda
辛巴威——羅伯特·穆加貝 Robert Mugabe
註:*表示代理總統
首相名單
亞洲
日本:鳩山由紀夫 Yukio Hatoyama 2009.9---
柬埔寨:洪森 Hun Sen 1998.11---
不丹:吉格梅·廷里 Jigme Thinley 2008.4---
汶萊: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 Haji Hassanal Bolkiah 1984.1---
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 Abllah Bin Abl-Aziz Al-Saud 2005.8---
卡達:謝赫·哈馬德·本·賈西姆·本·賈比爾·阿勒薩尼 Sheikh Hamad Bin Jasim Bin Jabir Al-Thani 2007.4---
巴林:謝赫·哈利法·本·薩勒曼·阿勒哈利法 Sheikh Khalifa Bin Salman Al-Khalifa 1970.1---
約旦:薩米爾·里法伊 Samir Rifai 2009.12---
阿曼:卡布斯·本·賽義德 Qaboos Bin Said 1972.1---
科威特:謝赫·納賽爾·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薩巴赫 Sheikh Nasser al-Mohammed Al-Sabah 2006.2---
非洲
賴索托:帕卡利塔·莫西西利 Pakalitha Mosisili 1998.5---
摩洛哥:阿巴斯·法西 Abbas El Fassi 2007.9---
史瓦濟蘭:巴納巴斯·西布西索·德拉米尼 Barnabas Sibusiso Dlamini 2008.10---
歐洲
英國:戴維·卡梅倫 David Cameron 2010.5.11---
比利時:伊夫·萊特姆 Yves Leterme 2009.11---
西班牙: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 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 2004.4---
荷蘭:揚·彼得·巴爾克嫩德 Jan Peter Balkenende 2002.7---
瑞典:弗雷德里克·賴因費爾特 Fredrik Reinfeldt 2006.10---
丹麥:拉爾斯·拉斯穆森 Lars Rasmussen 2009.4---
挪威: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Jens Stoltenberg 2005.10---
盧森堡:讓-克洛德·容克 Jean-Claude Juncker 1995.1---
列支敦斯登:克勞斯·許謝爾 Klaus Tschütscher 2009.3---
安道爾:豪梅·巴爾圖梅烏 Jaume Bartumeu 2009.6---
大洋州
湯加:費萊蒂·瓦卡烏塔·塞韋萊 Feleti Vaka'uta Sevele 2006.3---
世界各國(地區)現任總理名單
阿爾巴尼亞——薩利·貝里沙 Sali Berisha
阿爾及利亞——艾哈邁德·烏葉海亞 Ahmed Ouyahia
安道爾——豪梅·巴爾圖梅烏 Jaume BARTUMEU Cassany
安圭拉島——休伯特·休斯 Hubert Hughes
安地卡及巴布達——鮑德溫·斯潘塞 Baldwin Spencer
亞美尼亞——季格蘭·薩爾基相 Tigran Sargsyan
阿根廷——阿尼瓦爾·費爾南德斯 Aníbal Fernández
阿魯巴島——邁克·埃曼 Mike Eman
澳大利亞——陸克文 Kevin Rudd
奧地利——維爾納·法伊曼 Werner Faymann
亞塞拜然——阿爾圖爾·泰爾·奧格雷·拉希扎德 Artur Tahir Oğlu Rasizada
巴哈馬——休伯特·英格拉漢姆 Hubert Ingraham
孟加拉國——謝赫·哈西娜 Sheikh Hasina Wajed
巴貝多——大衛·湯普森 David Thompson
白俄羅斯——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西多爾斯基 Sergei Sergeevich Sidorsky
貝里斯——迪安·巴羅 Dean Barrow
百慕大——埃沃特·布朗 Ewart Brown
波黑——尼科拉·什皮里奇 Nikola Špirić
英屬維爾京群島——拉爾夫·奧尼爾 Ralph T. O'Neal
保加利亞——博伊科·鮑里索夫 Boyko Borisov
布吉納法索——特爾蒂烏斯·宗戈 Tertius Zongo
柬埔寨——洪森 Hun Sen
喀麥隆——菲勒蒙·楊 Philémon Yang
加拿大——斯蒂芬·哈珀 Stephen Harper
維德角——若澤·馬里亞·佩雷拉·內韋斯 José Maria Pereira Neves
開曼群島——威廉·麥基瓦·布希 William McKeeva Bush
中非——福斯坦-阿爾尚熱·圖瓦德拉 Faustin-Archange Touadéra
查德——埃馬紐埃爾·納丁加爾 Emmanuel Nadingar
剛果民主共和國——阿道夫·穆齊托 Adolphe Muzito
庫克群島——吉姆·馬魯雷 Jim Marurai
克羅埃西亞——亞德蘭卡·科索爾 Yadranka Kosor
古巴——勞爾·卡斯特羅 Raúl CASTRO Ruz
捷克——楊·菲舍爾 Jan Fischer
象牙海岸——索羅·基格巴福里·紀堯姆 Soro Kigbafori Guillaume
吉布地——迪萊塔·穆罕默德·迪萊塔 Dileita Mohamed Dileita
多米尼克——羅斯福·斯凱里特 Roosevelt Skerrit
東帝汶——夏納納·古斯芒 Xanana Gusmao
埃及——艾哈邁德•納齊夫 Ahmed Nazif
赤道幾內亞——伊格納西奧·米拉姆·唐 Ignacio Milam Tang
愛沙尼亞——安德魯斯·安西普 Andrus Ansip
衣索比亞——梅萊斯·澤納維 Meles Zenawi
法羅群島——卡伊·萊奧·約翰內森 Kaj Leo Johannesen
斐濟——弗蘭克·姆拜尼馬拉馬 Frank Bainimarama
芬蘭——馬蒂·萬哈寧 Matti Vanhanen
法國——弗朗索瓦·菲永 François Fillon
法屬蓋亞那——阿蘭·天龍 Alain Tien-Long
法屬波利尼西亞——加斯東·唐桑 Gaston Tong Sang
加彭——保羅·比約格·姆巴 Paul Biyoghé Mba
喬治亞——尼卡·吉勞里 Nikoloz Gilauri
德國——安格拉·默克爾 Angela Merkel
直布羅陀——皮特·卡魯安納 Peter Caruana
希臘——喬治·帕潘德里歐 George Papandreou
格陵蘭——庫皮克·克萊斯特 Kuupik Kleist
格瑞那達——蒂爾曼·托馬斯 Tillman Thomas
格恩西——林登·特羅特 Lyndon Trott
瓜德羅普島——雅克·吉洛 Jacques Gillot
幾內亞——讓-瑪麗·多雷 Jean-Marie Doré
幾內亞比索——卡洛斯·戈梅斯 Carlos Gomes Júnior
蓋亞那——塞繆爾·海因茲 Samuel Hinds
海地——讓-馬克斯·貝勒里夫 Jean-Max Bellerive
匈牙利——歐爾班·維克托 Orban Viktor
冰島——約翰娜·西於爾扎多蒂 Jóhanna Sigurzardóttir
印度——曼莫漢·辛格 Manmohan Singh
伊拉克——賈瓦德·馬利基 Jawad Maliki
愛爾蘭——布賴恩·考恩 Brian Cowen
以色列——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義大利——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Silvio Berlusconi
牙買加——布魯斯·戈爾丁 Bruce Golding
澤西島——特里·勒瑟爾 Terry Le Soeur
哈薩克——卡里姆·馬西莫夫 Karim Masimov
肯亞——拉伊拉·奧廷加 Raila Odinga
朝鮮——金英日 Kim Yong-il
韓國—— 鄭雲燦 Chung Un-chan
吉爾吉斯斯坦——達尼亞爾·烏謝諾夫 Daniyal Ushenov
寮國——波松·布帕萬 Bouasone Bouphavanh
拉脫維亞——瓦爾季斯·東布羅夫斯基斯 Valdis Dombrovskis
黎巴嫩——薩阿德·哈里里 Saad Hariri
賴索托——帕卡利薩·莫西西利 Bethuel Pakalitha Mosisili
利比亞——巴格達迪·馬哈茂迪 Baghdadi al-Mahmudi
立陶宛——安德留斯·庫比留斯 Andrius Kubilius
馬其頓——尼古拉·格魯耶夫斯基 Nikola Gruevski
馬達加斯加——阿爾貝·卡米耶·維塔爾 Albert Camille Vital
馬來西亞——納吉布·敦·拉扎克 Najib Tun Razak
馬里——莫迪博·西迪貝 Modibo Sidibé
馬爾他——勞倫斯·貢齊 Lawrence Gonzi
馬恩島——托尼·布朗 Tony Brown
馬提尼克島——克洛德·利斯 Claude Lise
馬約特島——艾哈邁德·阿圖馬尼·杜希納 Ahmed Attoumani Douchina
茅利塔尼亞——穆拉耶·烏爾德·穆罕默德·拉格達夫 Moulaye Ould Mohamed Laghdaf
模里西斯——納文·拉姆古蘭 Navin Ramgoolam
蒙古國一一蘇赫巴托爾·巴特包勒德 Sükhbaataryn Batbold
摩爾多瓦——弗拉迪米爾·菲拉特 Vladimir Filat
摩納哥——米歇爾·羅熱 Michel Roger
黑山——米洛·久卡諾維奇 Milo Đukanović
蒙特塞拉特島——魯本·米德 Reuben Meade
莫三比克——阿伊雷斯·阿里 Aires Ali
緬甸——登盛 Thein Sein
納米比亞——納哈斯·安古拉 Nahas Angula
尼泊爾——馬達夫·庫馬爾·內帕爾 Madhav Kumar Nepal
荷屬安的列斯——艾米莉·德瓊-埃爾哈格 Emily de Jongh-Elhage
新喀里多尼亞——菲利普·戈麥斯 Philippe Gomes
紐西蘭——約翰·基 John Key
紐埃——托克·塔拉吉 Toke Talagi
尼日——馬哈馬杜·丹達 Mahamadou Danda
諾福克島——戴維·厄內斯特·巴菲特 David Ernest Buffett
巴基斯坦——優素福·拉扎·吉拉尼 Yousaf Raza Gillani
巴勒斯坦——薩拉姆·法耶茲 Salam Fayyad
巴布亞紐幾內亞——邁克爾·索馬雷 Michael Somare
秘魯——哈維爾·貝拉斯克斯 Javier Velásquez
波蘭——唐納德·圖斯克 Donald Tusk
葡萄牙——若澤·蘇格拉底 José Sócrates
留尼汪——納西馬·丁達爾 Nassimah Dindar
羅馬尼亞——埃米爾·博克 Emil Boc
盧安達——貝爾納·馬庫扎 Bernard Makuza
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 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聖巴特勒米——布魯諾·馬格拉斯 Bruno Magras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登齊爾·道格拉斯 Denzil Douglas
聖露西亞——斯蒂芬森·金 Stephenson King
聖馬丁島——弗蘭茨·岡布斯 Frantz Gumbs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拉爾夫·岡薩爾維斯 Ralph Gonsalves
薩摩亞——圖伊拉埃帕·薩伊萊萊·馬利埃萊額奧伊 TUILA'EPA Sailele Malielegaoi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若阿金·拉斐爾·布朗庫 Joaquim Rafael Branco
塞內加爾——蘇萊曼·恩德內·恩迪亞耶 Souleymane Ndéné Ndiaye
塞爾維亞——米爾科·茨維特科維奇 Mirko Cvetkovic
新加坡——李顯龍 Lee Hsien Loong
斯洛伐克——羅伯特·菲喬 Robert Fico
斯洛維尼亞——博魯特·帕霍爾 Borut Pahor
索羅門群島——德里克·西庫阿 Derek Sikua
索馬里——奧馬爾·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馬克 Omar Abdirashid Ali Sharmarke
斯里蘭卡——迪薩納亞卡·賈亞拉特納 Disanayaka Mudiyanselage Jayaratne
敘利亞——穆罕默德·納吉·奧特里 Muhammed Naji al-Otari
塔吉克——阿基爾·阿基洛夫 Akil Akilov
坦尚尼亞——米增戈·平達 Mizengo Pinda
泰國——阿披實·維乍集瓦 Abhisit Vejjajiva
多哥——吉爾貝爾·翁博 Gilbert Houngbo
托克勞群島——福阿·托洛阿 Foua Toloa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帕特里克·曼寧 Patrick Manning
突尼西亞——穆罕默德·加努希 Mohamed Ghannouchi
土耳其——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gan
吐瓦魯——阿皮塞·耶雷米亞 Apisai Ieremia
烏干達——阿波羅·羅賓·恩西班比 Apolo Robin Nsibambi
烏克蘭——米克拉·阿扎羅夫 Mykola Azarov
阿聯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 Moha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
烏茲別克——沙夫卡特·米羅莫諾維奇·米爾濟亞耶夫 Shavkat Miromonovich Mirziyoyev
萬那杜——愛德華·納塔佩 Edward Natapei
越南——阮晉勇 Nguyễn Tấn Dũng
西撒哈拉——阿卜杜卡德爾·塔萊布·烏馬爾 Abdelkader Taleb Oumar
葉門——阿里·穆罕默德·穆賈瓦爾 Ali Muhammed Mujawar
辛巴威——摩根·茨萬吉拉伊 Morgan Tsvangirai
Ⅶ 義大利黑手黨現任的教父是誰
據美國媒體報道,義大利警方11月5日成功逮捕了四名黑手黨頭目,其中包括現任西西里黑手黨最高領導人、人稱「教父的教父」的薩爾瓦托雷·皮科洛,同時被捕的還有皮科洛的兒子桑德羅和其他兩名黑手黨高層成員 義大利絕對不止一個黑手黨.....
Ⅷ 義大利黑手黨的最高領袖是誰
我想應該是號稱西西里「隱形人」和「黑老大的黑老大」的貝爾納多·普羅文扎諾吧!不過他已經被義大利警方逮捕了!這傢伙跑路了43年,強人啊!!!
Ⅸ 義大利最高領導人是誰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滿意請採納
Ⅹ 請問現在的義大利有皇室嗎它的最高統治者是教皇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通過全民公決改君主制為共和制。前義大利王室成員雖然還在義大利,但已經是平民了。
教皇是大陸的譯法,港台稱教宗,我覺得這個叫法跟准確。他是梵蒂岡教皇國的元首和全世界天主教的領袖,並非義大利的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