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大利歌劇《美麗磨坊女郎》
聲樂專業的必唱曲目之一
義大利文 曲目名稱: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網路有簡譜,十分詳細。
lz可以去看一下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⑵ 羅西尼歌劇《義大利女郎》故事梗概
第一幕
第一景:在穆斯塔法總督府
幕啟時,最近因總督的態度冷淡,總督夫人埃爾維拉悲嘆地唱著《我是不幸的女人》,身邊的女奴和宦官們都關切地安慰她。這時面露怒容的總督進來並唱道:「女人太驕傲,好弄權勢,愚蠢的榮華是徒然的。」 這段詠嘆調乍看似乎含義深遠,其實這位好色的總督,總督對於妻子埃爾維拉感到厭倦,正欲將貞潔的妻子休掉,以便把謠傳中美如天仙的義大利姑娘弄到手。接著他就叫來海盜頭子哈利,命令他說:「我要把妻子賞給林多洛這傢伙,你即刻替我把魅力十足的義大利女郎找來!」說完便退場。
這時義大利人林多洛出現,他因被捕遂淪為奴隸。這時以優美短曲唱出:「想念著美麗戀人,卻彼此遠離著過活,真是痛苦不堪。」他又說:「可是等待的日子一定會來到。」接著,總督就出現說:「我要把妻子賞給你」。已經有戀人的林多洛就表示自己想要的人兒,眼睛、頭發、臉容和性格必須如何、如何,提出很苛刻的條件,故意並蓄意逃避總督。
第二景:阿爾及利亞的海岸邊
阿爾及利亞的海岸狂風暴雨之後,海盜首領哈利,在海岸邊發現一艘被沖上暗礁船,便帶領海盜們襲擊了這艘義大利船,而且搜到了美麗的義大利姑娘伊薩貝拉和她的追求者塔代奧。
伊薩貝拉原來就是林多洛的戀人。這時她很悲傷地唱出:「悲慘的命運呵!虛幻的愛情呵!」
伊薩貝拉一面思念著情人林多洛,一面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不過,後來卻對自己的美貌激起很大信心,於是表示「美女人人渴望,人人嚮往」。
當她得悉自己即將被帶到總督府時,頓時垂頭喪氣。海盜首領哈利想趕走緊隨伊薩貝拉的塔代奧,伊薩貝拉偽稱塔代奧是她的叔父,她懇求哈利說:「他是我的叔父,讓他跟我走」,哈利勉強答應了。
等只剩下兩人時,塔代奧又向伊薩貝拉糾纏起來。她對這神經質的老頭感到無比厭煩,於是假裝不懂老頭子的心意,唱出二重唱《命運的玩笑》。不久一面唱著《懷疑和吵嘴都該停止,長相廝守,直到永遠》,同時被帶到了總督府。
第二幕
第一景總督府內的一室
對妻子極為冷淡的總督,欣聞海盜首領哈利說:「帶來漂亮的義大利女郎」後,就對埃爾維拉冷酷地說:「你走開吧」,然後興高采烈地唱出詠嘆調《我的心頭似乎熱起來了》
第二景 總督府內豪華的大客廳
宦官們高唱著《由雌虎變成羔羊的女人充滿榮光》,就在這時候,哈利把伊薩貝拉帶進來。伊薩貝拉看見坐在寶座上的總督後,就輕蔑地說道:「阿,這是什麼樣的嘴臉!」 但是她很快就向總督展露自己的美姿,唱出《命運的玩笑》,又接唱《只有你能安慰我》。總督穆斯塔法立刻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開始動腦筋如何把她納為妻子。這時被帶來的塔代奧大叫著「我不願意變成奴隸」,總督一氣便宣布處以他死刑,但因伊薩貝拉表示:「他是我的叔父」,總督立刻饒恕他。
這時埃爾維拉和林多洛突然一塊兒登場,嘴奄嚷著要來「辭行」。而這位青年林多洛,正是伊薩貝拉到處尋找的情人。兩人的眼光一碰觸,愕然露出驚訝之情。穆斯塔法說:「我決定把自己的妻子賞給林多洛,你已經屬於我」,而機智的伊薩貝拉卻要求「請讓林多洛充當我的奴隸」。結果引發一陣騷動,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腦海中有鍾聲」或 「烏鴉在啼叫」……。
第三景總督府內的一室
埃爾維拉、侍女、海盜哈利和宦官們,因總督完全變成義大利姑娘伊薩貝拉的俘虜,交頭接耳地議論著:「唉呀,真愚蠢啊,我們的總督墜入情網了。」這時總督正好出現,下令說:「去告訴伊薩貝拉,我要和她一起喝咖啡」,埃爾維拉聽了非常悲傷。
大家走後,緊接著伊薩貝拉登場。起初她以為林多洛背叛了自己,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林多洛也是被捕之身,於是她放心了,跟著她的林多洛也唱出愛的短曲 《啊,快樂使熱血澎湃》,然後兩人便計劃如何逃走。
另一方面,膽小鬼塔代奧則托伊薩貝拉的福,被任命為侍衛長,土耳其侍從拿了土耳其衣服和頭巾來,並高唱著《萬歲!侍衛長》,塔代奧卻困惑地唱出愉快的詠嘆調《我的頭變得很重》。
第三幕第一景 在總督府內豪華的大客廳
從圍繞廊的陽台上,可以欣賞海邊迷人的景色,穿上土耳其裝的伊薩貝拉站在一個大鏡子前。她好象在挑逗總督唱出了:「為了所愛的他,我要打扮漂亮」,但中途若有所思地表示「埃爾維拉很快就會知道」。
總督被伊薩貝拉美貌所吸引,則告訴她「我要塔代奧擔任你的侍衛長」,想以此討她歡心。另一方面卻命令塔代奧說:「我以打噴嚏為信號,你聽見後就把所有的人帶走!」 伊薩貝拉為了不讓總督有機可趁,於是也邀請了埃爾維拉一起來喝咖啡。不久,總督盡管打噴嚏,大家卻紋風不動,於是暴跳如雷變成了愉快的五重唱《讓我來介紹》。
第二景總督府內一室
海盜哈利很佩服義大利姑娘伊薩貝拉的智慧,唱出詠嘆調:「總督雖然大發雷霆,依然對她神魂顛倒。聰明的義大利女郎從容自在」。
隨後塔代奧得意洋洋地表示「我才是伊薩貝拉的秘密情人」,林多洛聽了狂笑不已。接著林多洛就巧妙地向總督建議說:「請盡情吃個飽,
⑶ 誰知道《西班牙女郎》這首歌曲的簡介
西班牙女郎
[意]奇阿拉曲
西班牙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它不僅給本國作曲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也吸引著眾多外國作曲家創作具有西班牙音樂風格、或以西班牙為背景的作品。例如奧地利作曲家莫差特和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就先後寫了故事發生在塞維利亞的歌劇《費加羅結婚》和《塞維利亞理發師》;俄國作曲家格林卡到西班牙旅行之後,寫下了管弦樂《阿拉貢霍達舞曲》和《馬德里之夜),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歌劇《卡門》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塞維利亞。
《西班牙女郎》這首歌是義大利作曲家V.奇阿拉用西班牙音樂素材寫成的。奇阿拉在作曲方面並沒有多大的名氣,是這首歌使他一舉成名.
這首歌表達了歡快、愉悅的舞曲風格。
中心思想歌詞里就能看出來了,表達了對西班牙女郎的愛慕和贊美之情~~~
多了不知道了,音樂學院的老師告訴我的~~
⑷ 義大利歌劇代表作人物
卓阿基諾·羅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 卓阿基諾·羅西尼生於義大利貝薩洛。他十歲師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跟馬太學對位。 羅西尼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的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他所作的《塞維爾的理發師》,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 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他並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羅西尼寫了擱筆之作《威廉·退爾》,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並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到了推進作用。 在羅西尼所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爾的理發師》和《威廉·退爾》外,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以及正歌劇 《奧賽羅》、《摩西》等。
居塞比·威爾第
簡介: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曾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隨 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因歌劇《納布科》的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 《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有 「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後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及《法爾斯塔夫》。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 慾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吉亞卡摩·普契尼
吉亞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義大利歌劇作家。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流派追求題材真實,感情鮮明,戲劇效果驚人而優於浪漫主義作品,但有時對中下層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會思想。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採用各國民歌外,還善於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發表的《曼儂·列斯科》。 作品還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藝術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餘部。在歌劇《圖蘭多特》中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 作品鏈接:歌劇《蝴蝶夫人》 歌劇《藝術家的生涯》 歌劇《托斯卡》 歌劇《圖蘭多特》 歌劇《賈尼·斯基基》
⑸ 歌曲西班牙女郎出自哪一年
是出自1998年的呂雅芬的第一張專輯《西班牙》。
西班牙女郎
演唱者:呂雅芬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為我熱情的歌唱吧
每天每夜我願在她身旁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為我熱情的歌唱吧
美麗的西班牙女郎
西班牙美麗的花
她那雙迷人的眼睛
抓住了每一顆心
每天每夜我願在她身旁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為我熱情的歌唱吧
每天每夜我願在她身旁
啊,我多情的女郎啊
為我熱情的歌唱吧
(5)什麼女郎在義大利歌劇擴展閱讀:
呂雅芬,新海派歌手、國家二級演員、海派小鄧麗君,中美文化交流使者。師從多位聲樂名家,在上海音樂學院深造期間,得到著名的藝術家黃葆慧老師精心指點。
已於國內外成功舉辦數十場個人獨唱音樂會,其對鄧麗君形神兼備的模仿以及細膩甜蜜的唱腔,深深打動了在場每位觀眾。廣受鄧麗君歌迷的好評。
呂雅芬既有鄧麗君的韻味,且能用標準的國語、日語、英語、粵語、閩南語等多種語言演唱;又兼融多家唱法, 呂雅芬對周璇、白光等老上海歌後的作品也有所涉獵,其《夜上海》演唱會更讓她成為了老上海觀眾眼中最佳的上海灘金曲代言人。
被譽為新海派歌手代表之一。
在歌迷和觀眾的支持下,呂雅芬特邀青年作家詞人塵冰作詞,推出了兩首洋溢海派風情的原唱海派歌曲《海上花兒開》與《西班牙女郎》,並由上海詩尚文化拍攝製作出新老上海情景交融的微電影式MV。2014年11月6日,受邀代表上海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專場經典老上海歌曲演出。
⑹ 義大利歌劇的代表人是誰
義大利的歌劇在歐洲歌劇發展各極端中均佔有一定的位置。在19世紀初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變化的直接影響下,義大利歌劇在其優秀傳統基礎上,又出現了新氣象,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歌劇作曲家和歌劇精品。如羅西尼、貝里尼、多尼采蒂等歌劇作曲家。
羅西尼(1792~1868)就是這個時期被稱為「復興了義大利歌劇」的代表人物,在全歐乃至全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羅西尼生於貝扎羅城,父母都是音樂家。他接受過專業的系統的音樂教育,自小就耳聞目睹義大利的傳統歌劇。他的家庭具有進步的思想,而在羅西尼的作品中,也十分突出地洋溢著他心中的愛國激情。羅西尼英年早逝,年僅37歲就離開了人世,但卻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的音樂作品,僅歌劇作品就有38部之多。這些寶貴的財富,至今仍然魅力無窮。主要作品有:《義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威廉·退爾》等。其中《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根據法國作家博馬舍的同名劇作編劇,與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為姊妹篇)作於24歲,曾經使作曲家名聲鵲起,也是最能體現羅西尼卓越的創作才能和喜劇天才的作品。《威廉·退爾》作於1830年歐洲革命的前夜,是根據席勒的同名劇編劇,也是羅西尼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席勒的劇作是出於反拿破倫戰爭的需要而作。這部歌劇長達5小時,歷來對這部歌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其序曲卻一致被公認為管弦樂的傑作,是音樂會上膾炙人口的保留節目。
貝里尼(1801~1835)生於西西里島,畢業於那不勒斯音樂院。其歌劇創作以抒情性的旋律和美妙的和聲為特色,並是義大利羅馬歌劇樂派的奠基者。在他短暫的34年生涯中,創作了二幕四場歌劇《夢游女》(1831)、二幕五場歌劇《諾爾瑪》(1831)和三幕五場歌劇《清教徒》(1835年首演於巴黎)等優秀歌劇作品。他的歌劇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和古典氣質,善於運用聲樂表演藝術的高難度技巧去刻畫人物形象。旋律總是清秀、細膩地表達情感,即使是華彩樂段也不讓人感到是炫耀技巧,而是水乳交融、毫無雕琢之痕。這一特色也體現在他的另一部歌劇《諾爾瑪》中。他的作品雖未達到羅西尼那樣的高度,但卻具有很大的社會現實意義。
另一位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多尼采蒂(1797~1848)一生創作了70部歌劇,是一個多產的歌劇作曲家。1830年後,在貝里尼取得成功的啟示下,進一步發展了貝里尼歌劇的抒情性,與貝里尼一起成為義大利羅馬歌劇樂派的奠基者。與貝里尼相比較,他又善於創造富有感染力的舞台效果,作品多樣化,抒情性和喜劇風格兼而有之。著名的男高音詠嘆調《偷灑一滴淚》,即突出體現了抒情性的特色,它出自作曲家35歲時所創作的歌劇《愛之甘醇》。尚作有歌劇《拉莫摩爾的露齊亞》(音樂充滿靈性,雖是悲劇卻不陰沉鬱悶)和喜歌劇《唐·帕斯誇勒》(頗富戲劇效果)。
⑺ 義大利經典歌劇有哪些
普契尼 圖蘭朵 托斯卡 蝴蝶夫人 藝術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亞人)威爾第 弄臣 游吟詩人 阿依達 茶花女 命運之力 奧賽羅羅西尼 塞維利亞的理發師董尼采第 愛的甘醇 軍中女郎其實還有很多義大利歌劇的,只是,一般來說經典的就這幾部,像馬克白之類的很少人聽過,一般只是學聲樂的人才會接觸,這幾位大師剛出道的作品都不算很出名,上面的是代表作,如果你想要多點不太經典的,追問我跟你說吧。這些都很少人聽過。另外,莫扎特的歌劇不算是義大利歌劇。
⑻ 阿爾及爾的義大利女郎的介紹
《阿爾及爾的義大利女郎》為三幕喜歌劇,劇本是由阿奈利根據《偉大蘇里曼二世的美麗女奴羅克瑟拉娜》的傳說撰寫的。羅西尼譜曲,1813年5月22日在威尼斯聖貝內代托劇院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
⑼ 義大利三大著名歌劇家
卓阿基諾·羅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他十歲師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跟馬太學對位。
羅西尼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的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他所作的《塞維爾的理發師》,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
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他並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羅西尼寫了擱筆之作《威廉·退爾》,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並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到了推進作用。
在羅西尼所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爾的理發師》和《威廉·退爾》外,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以及正歌劇
《奧賽羅》、《摩西》等。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曾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隨 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因歌劇《納布科》的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 《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有 「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後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及《法爾斯塔夫》。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 慾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一、激動的一跳 1849年1月27日,威爾第(1813-1901)的歌劇《列尼亞諾戰役》初次上演於羅馬的阿根梯那劇院。當時羅馬正處於革命高潮,工人、手工業者和部分小資產者都行動起來,舉行示威遊行,要求建立臨時政府,召開全義大利議會。教皇已經逃到那不勒斯。
歌劇演出十三天以後,羅馬制憲會議根據義大利 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加里波第(1807—1882)的提議,宣布成立羅馬共和國。歌劇演出時,劇院里掛滿了國旗。舞台上所演的,是1176年倫巴第各城市的同盟軍抵禦德國皇帝「紅鬍子」腓特列第一(約1123—1190)侵略的事件。倫巴第的首府就是米蘭,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列尼亞諾在歌劇演出的當時,是奧地利所控制的四個要塞之一。在此時此地演出這樣一部歌劇,本身就是一種愛國示威。
第一幕中的愛國合唱曲《義大利萬歲》很快便在群眾中間流傳開來,成為 當時的革命歌曲。歌劇演出時觀眾情緒的熱烈,是不言而喻的。作曲家和演員一次次被暴雨般的掌聲喚出來謝幕,整個第四幕不得不重演了一遍。在這一幕中,米蘭人民焦急地等待著列尼亞諾的戰報。勝利的消息傳來,德國軍隊一敗塗地,「紅鬍子」被人民英雄阿里哥拖下馬來,阿里哥也受了重傷。被奸人挑撥的羅蘭多和他的戰友阿里哥重歸於好,阿里哥吻著國旗死去。演出第二幕的最後一場時,劇場里發生的意外事件可以說明這部歌劇對義大利人有多麼大的煽動力。在這一場中,被誣勾引羅蘭多之妻的阿里哥,被羅蘭多關在碉堡的一間面臨波河的房子里,並剝奪了他參加戰斗的權利,作為懲罰。
戰士們唱著慷慨激昂的出征歌,和描繪波河咆哮的音樂交織在一起。憤怒絕望的阿里哥再也忍受不了逃避為祖國的榮譽而作戰的恥辱,他冒著生命危險,高呼 「義大利萬歲」,從窗口跳進了波河。當時劇院的頂層樓座里坐著一位騎兵軍官,他被如火如荼的音樂 所激動,不由自主地扯開軍裝,做著和舞台上的阿里哥同樣的動作,從樓座的欄桿上跳進了樂池。奇怪的是,這情不自禁的縱身一跳,既沒有使他骨斷筋折,也沒有碰傷任何人。
二、此時無聲勝有聲1851年3月11日,威爾第的歌劇《利哥萊托》(又名《弄臣》)在威尼斯的菲尼且劇院初次演出。 扮演孟圖阿公爵一角的,是義大利男高音歌手米拉泰。在第四幕里,公爵要唱一首優美動人、雅俗共賞的歌曲《女人哪!真會變》。威爾第惟恐這首歌曲一傳出,會在歌劇上演以前就到處傳唱開來;因此,他到3月11日的下午,才把這首歌曲的譜子交給米拉泰。這天晚上,《女人哪!真會變》的 公爵之歌經米拉泰一唱,果然不脛而走,風靡一時。下一場演出時,樂隊一奏這首歌曲的引子, 觀眾就跟隨著哼了起來。威爾第對此非常惱火,他就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把總譜稍作改變,在歌聲 進入以前,樂隊突然停止了一小節。好事的觀眾照樣哼唱,樂隊卻鴉雀無聲,沒有繼續下去,結果大出洋相,自討沒趣。以後 歌劇演出時,觀眾就不再跟著樂隊哼哼不絕了。兩年以後(1853年3月6日),歌劇《茶花女》在同一劇院初次演出時,威爾第用了同樣的手法,來處理第一幕里《飲酒歌》的引子。
三、巴瑞濟對威爾第的熱情援助 威爾第的父親曾開過一個雜品小鋪,為了經營,威爾第的父親常到布塞托找一位有錢的富商——巴瑞濟進貨。巴瑞濟是一個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他能吹奏長笛、單簧管和圓號,而且發現了小威爾第 的音樂天才。威爾第年少時,曾在布塞托住了兩年,並且有一段時期同一個鞋匠住在一起,到星期天還要跋涉三英里回家彈風琴。當巴瑞濟得知之後,他給這個男孩安排了一個經營雜貨鋪的工作,並把他帶回家去住。每天晚上,男孩跟教師學習拉丁文,又跟大教堂的風琴師學音樂。威爾第如飢似渴地 讀一切他能找到的東西,在巴瑞濟優美的維也納鋼琴上練習,並且同巴瑞濟漂亮小女兒瑪格麗塔彈 二重奏。他還為自己和瑪格麗塔創作一些鋼琴曲,為教堂創作一些贊歌,為軍樂隊創作一些進行曲。
最後,巴瑞濟設法在鎮上籌集了一筆錢,作為一項獎學金,以便送威爾第到偉大的城市米蘭的 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威爾第到米蘭去參加入學考試,但沒有成功,這一次失望對他是殘酷的。但是他留在 米蘭繼續跟私人教師學習。兩年以後,在一次測驗中,威爾第作了一首使音樂學院的二十八個學生演奏都不及格的賦格曲。然後威爾第回到布塞托,管理巴瑞濟的愛樂社。在那裡,他娶了小瑪格麗塔為妻,並且開始研究他的第一部歌劇。對於威爾第來說,巴瑞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正是巴瑞濟使威爾第成為音樂界的幸運兒, 因此威爾第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前輩的知遇之恩。
普契尼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出身音樂世家,但家境貧寒。1880年入米蘭音樂學院,1883年畢業。1884年創作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其後一直致力於歌劇創作。共有作品12部,著名的有《、瑪儂 . 菜斯科》(成名作,1893)、《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取材作家戈齊的一篇有關中國故事的歌劇《圖蘭朵》沒有完成。其創作有真實主義傾向,多取材於下層市民生活,表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他們的同情。音樂語言豐富、旋律優美明媚,具有及強的歌唱性。配器與和聲技術高超。劇情遵循「有趣、驚人、動人」的原則,善於駕馭舞台戲劇效果。
吉亞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義大利歌劇作家。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流派追求題材真實,感情鮮明,戲劇效果驚人而優於浪漫主義作品,但有時對中下層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會思想。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採用各國民歌外,還善於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發表的《曼儂·列斯科》。
作品還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藝術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餘部。在歌劇《圖蘭多特》中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
作品鏈接:歌劇《蝴蝶夫人》
歌劇《藝術家的生涯》
歌劇《托斯卡》
歌劇《圖蘭多特》
歌劇《賈尼·斯基基》
⑽ 義大利著名歌劇的劇情以及作者。
義大利的土耳其人 歌劇
《義大利的土耳其人》是義大利傑出的作曲家喬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Rossini Gioacchino Antonio,1792―1868年)於1814年創作的一部歌劇,同年8月14曰在米蘭斯卡拉劇院首演。羅西尼因《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成功受啟發,在接受斯卡拉劇院委託譜寫新作時,就靈機一動,改讓土耳其人來到義大利。於是請羅曼尼(Felice Romani)寫作劇本,譜出這一新作。當時盡管第一流歌手齊集,未料受到酷評而失敗,但原因絕對不是音樂的問題。其實,此劇中的確含著相當動聽的音樂。如四重唱和五重唱都各有一首佳作,女主角與夫婿所唱二重唱中的一曲,是羅西尼所寫這類音樂中最柔美又充滿多樣性的。此劇首演的失敗原因是在米蘭聽眾的心理上。對威尼斯人經常抱著嫉妒心的米蘭人,認為跟威尼斯首演時博得佳評的《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這傑作比較時,這新作只能算是二流的。斷言說羅西尼是在投機取巧,把前劇中的兩國人任意對調後,就來欺騙米蘭人。如果米蘭人不如此敏感,而把注意力花在傾聽音樂上,他們就可以發現即使音樂樣式相似,品質或許略低一點,但《義大利的土耳其人》的確具備著它的獨創性與特別的價值。遺憾的是,米蘭人並不這樣冷靜,據說首演時大部分聽眾只聽完第―幕,立刻氣咻咻地離開劇院。從此以後,這部歌劇有七年之間不曾再在米蘭上演。
演奏時間:序曲8分;第一幕7分;第二幕36分。
劇中人物:
瑟林姆 (土耳其國王) 男低音
唐?傑羅尼歐 (菲奧麗拉的丈夫) 男低音
菲奧麗拉 (傑羅尼歐之妻) 女高音
唐?納基索 (菲奧麗拉的情人) 男低音
柴伊達 (瑟林姆迷戀的吉普賽姑娘) 次女高音
詩人 (這部歌劇的劇本作者) 男中音
阿巴塞爾 (吉普賽人) 男高音
劇情介紹:
序曲:D大調。這是羅西尼第一首為斯卡拉劇院管弦樂團所寫的序曲。他在譜寫時,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當時義大利首屈一指的樂團。而序奏用頗長的法國號獨奏聲部,就是讓當時的名法國號手――斯卡拉劇院的貝羅利(Lulgl Belloli)去大顯身手的。後來這部分被轉用到《奧特羅》序曲。
強盜 歌劇 外文名稱: Masnadieri
《強盜》是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威爾第創作的第11部歌劇,完成於1847年33歲時,在倫敦的女王陛下劇院首演。威爾第接受義大利以外國家劇院的直接委託譜寫的歌劇,這是第一部,這證明當時他的聲名已經傳揚到整個歐洲。或許因為如此,此劇在義大利本國幾乎沒有受到狂熱歡迎或好評的記錄,直到最近仍大都認為這部歌劇是敗筆,或是不太值得矚目的凡作。實際上,威爾第在此劇中也結下珍貴的果實。1847年7月22曰,在維克多利亞女王、威靈頓大公、路易?拿破崙等駕臨觀賞下,《強盜》的首演博得空前的成功。隨後在該樂季中又反復上演四次,威爾第曾親自指揮兩次。當時由被稱為「瑞典夜鶯」的著名女高音珍妮?琳德飾唱阿瑪麗亞,名男低音拉布拉許飾唱馬西米利亞諾,年輕的男高音賈德尼飾唱卡羅。
此劇的原作是德國劇作家席勒(Schiller)22歲時發表的處女戲劇《強盜》(Die Raiuber,1781年),由威爾第的好友、詩人馬費(A.Maffei)改寫成劇本。劇中的出場人物姓名在歌劇中全部改成義大利語式的稱法。莫歐爾伯爵馬西米利亞諾的兩個兒子卡羅和弗蘭西斯科,不僅爭奪領地的繼承權,又同時愛上美麗的阿瑪麗亞,結果發展成為一場爭風吃醋、明爭暗鬥的戲劇。全劇上演機會雖然不多,但因充滿優美詠嘆調,這些樂曲就時常單獨演唱。
演奏時間:前奏曲5分;第一幕38分;第二幕30分;第三幕26分;第四幕25分。
時代、地點:18世紀初期。德國。
劇中人物:
馬西米利亞諾 (莫歐爾伯爵) 男低音
卡羅 (伯爵的長子,從家中被逐出後,成為強盜首領) 男高音
弗蘭西斯科 (伯爵的次男,憎恨著哥哥) 男低音
阿瑪麗亞 (伯爵的侄女,卡羅的未婚妻) 女高音
阿米尼歐(伯爵家的侍從) 男高音
莫瑟爾(神父 ) 男低音
羅拉(強盜之一) 男高音
劇情介紹:
前奏曲:這是威爾第初期歌劇中特別短的一曲,只有60小節。先是d小調、4/4拍、稍快行板、強有力的總奏序奏,獨奏大提琴奏出優美的抒情旋律(cantilena)。接著開頭的音樂又再現,加入獨奏大提琴後形成復協奏曲(con-certante)般的尾奏。也就是說,這首前奏曲具有三段式小大提琴協奏。據說威爾第所以在此曲中突顯獨奏大提琴,是由於這部歌劇首演的女王陛下劇院大提琴首席畢亞第,是他米蘭時代的好朋友,於是要刻意讓畢亞第顯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