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是什麼星球

義大利是什麼星球

發布時間:2022-05-10 23:37:50

1. 外星人光顧過義大利嗎

1977年被飛碟愛好者們稱為「不明飛行物年」,這一年,在義大利境內發現了許多不明的飛行物,還發生了幾起近距離的接觸事件。

1977年8月31日凌晨,奇魯洛和焦萬涅洛在沿著公路從斯圖爾諾朝弗里真托方向走時,發現公路旁小山崗的灌木叢與樹叢之間有一團紅光,不遠的地方是一片荒廢了的採石場。

正當他們倆好奇地朝閃著紅光的方向走去時,又發現在紅光上方有一團綠光,而在他們旁邊則是兩團白光。忽然,他們聽到一種有節奏的持續作響的聲音,就像是一台無線電收發報機發出來的聲音一樣。

當他倆又一次朝前走去時,卻發現了一個銀光閃閃的人影。原來,那裡站著一個穿著套裝的人,那銀光是這套服裝反射的光,看上去那套服裝像是金屬制的。那個人站在灌木叢與樹叢之間,紋絲不動,不一會兒,他朝著這兩人走了兩步。兩人非常害怕,拔腿就跑,他們一口氣跑到附近的一個村莊。

在村子裡,他們碰見了帕斯庫奇、卡波比安科和丹布羅西奧,他們對此事也十分好奇。於是,他們一同坐上丹布羅西奧開的車,又朝著剛才發現怪人的方向駛去。

汽車開到那裡時,已經是凌晨1時了。他們停下車,朝山上走去。果然看到了亮光和閃爍的銀光以及站在那裡的人影,同時還聽到了奇怪的聲響。當時,他們都感到害怕,打算坐車趕緊離去,但是強烈的好奇心又使他們鎮靜下來,回到了原地。

那個人影好像發現了這幾個目擊者,朝他們走了過來,他們嚇得連忙往後退。可是,那個人影沒有再往前走,也退了回去。就這樣,來來回回有兩三次,足有20分鍾的時間。後來,這5個人下了山,返回村子。他們想回去找一個大手電筒來看個究竟。在村子裡,他們又碰上了西斯托和列福利。於是,他們7人找到大手電筒又一起坐上丹布羅西奧的車返回事出地點。當時,手錶的指針指向2時。

他們下了車,沒敢朝前走得很近。他們打亮手電筒,朝那個怪人照去。被手電筒的光束照亮後,怪人轉過身,開始沖著他們指手畫腳地動起來,兩只橙紅色的眼睛有節奏地一閃一熄著。與此同時,他們的耳邊響起了剛才曾經聽到過的斷斷續續的怪聲。他們每個人注視著怪人的手勢,有些手勢是示意他們走過來;有些手勢是指指月亮,又指指自己;有些手勢似乎是試圖說明自己來自什麼地方。

怪人剛剛做完手勢,頭頂上就射出一道強烈的白熾光。這道光持續的時間很長,它照亮了四周和7個目擊者,其中一個目擊者突然驚叫了起來:「激光……激光!」隨後,7人都急急忙忙地朝汽車方向跑去。跑到汽車前他們才發現,這道白熾光對他們毫無損害,盡管他們的雙眼被照得有些不舒服。

之後,他們又返回原地,仔細觀察著那個怪人各方面的特徵。他們估計怪人的身高有2米多,而他放紅光的眼睛則離地面大約1.8米,軀體和各個部位都顯得很粗壯。他的腦袋直接長在雙肩之上,沒有脖頸,上衣連褲服銀光閃閃,將他全身裹住,上肢的各個關節都非常靈活,腦袋右側射出兩道橙紅色的強烈光束,時亮時熄。有幾個目擊者還發現他的右臂掛著個黑盒子,他的腰部系著一種金屬腰帶。

這7個目擊者都看到那個怪人有著像手那樣的高級觸覺器,他身軀的其他肢體一直被樹叢遮擋著。當那個怪人向後退去時,他的膝蓋似乎並沒有彎曲,而是相當平穩而又僵硬地移動,他的背從來沒有朝向過目擊者,而當這幾位目擊者惶恐不安地朝汽車跑去時,那怪人就向後退縮。

當時,目擊者聽到了沉重的滾動聲和其他異乎尋常的聲響,他們都猜想山上一定還有什麼人在走動,他們都很想看到那些人。

當天凌晨3時15分時,這些目擊者返回村子,想再找一些人來同他們一同來觀察。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在村子裡沒有碰上任何人,只得又返回採石場。當他們再一次到達那裡時已是凌晨3時30分了,那個怪人已經離開了現場。

為了證明目擊者講述的真實性,義大利調查人員對幾個目擊者進行了催眠術,而催眠的結果與他們所說的幾乎完全一致。調查人員認為這幾個人是可信的。但那怪人走路時膝關節不彎曲,因此人們懷疑這個怪人可能是機器人,而不是外星人。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就像沙粒一般渺小,但這樣一個小的星球竟能引起UFO如此濃厚的興趣,世界飛碟專家們在納悶之餘,對此提出了種種推測和假設。美國著名飛碟專家基荷少校認為,UFO的出現並不是凶兆,他列舉美國軍界負責人提供的理由說,UFO監視地球,卻不會向地球人發動進攻,原因如下:

其一,UFO對地球進行過廣泛的監視,並未公開表示過惡意,這說明天外來客有一個更為龐大的計劃,他們需要同地球人接觸,但在此之前,必須要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階段。

其二,地球周圍出現的UFO數量不多,尚不足以大舉入侵地球,大部分UFO僅僅是觀測飛行器,它們的航速很容易甩開追捕它們的噴氣式飛機。

其三,地球人並非赤手空拳,人類有眾多的武器,可以追擊高空的宇宙飛船。大量實例證明,UFO努力避免同地球人發生沖突,個別傷人事件應當被看作是意外的事故。

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那麼可以想像這些智慧生物對我們可能持三種態度,我們也可以相應地確定對他們採取什麼態度,並且決定回不回答他們的來電。

第一種是抱有關心,相互理解的態度。換句話說,外星人關心我們,對我們有好感,這是最理想不過的。外星人可以向我們提供相當尖端、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其他各類情報,提醒我們不要走彎路。不過,雖然這種態度十分理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種態度是外星人理解我們,但不表示關心。換句話說,他們對我們懷有好意,卻不幫助我們什麼,盡管這種態度令人不快,但可能性卻很大。

試想下,如果外星人的文明遠遠超過了我們地球人幾千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恐怕他們將會用懷疑的目光觀察我們,就像我們以同樣目光看更低等的動物是否有智能一樣。

第三種態度是表示關心,但不理解我們的心情。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對我們感興趣,只不過是出於實用的觀點,比如,想嘗嘗地球上的美味佳餚。

當然,還有一種也就是既不感興趣又不理解的態度。不過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果真是這樣的話,幾千年來的飛碟、外星人就不會頻頻光臨地球。

2. 八大行星的別稱

水星(Mercury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
木星(Jupiter)古稱歲星,
火星(Mars)火星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火星古稱熒惑,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我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金星[2](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還要亮14倍,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土星古稱鎮星或填星土星是中國古代人根據五行學說結合肉眼觀測到的土星的顏色(黃色)來命名的(按照五行學說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黃)。而其他語言中土星的名稱基本上來自神話傳說,例如在歐美各主要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葡萄牙語、德語、義大利語等)中土星的名稱來自於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薩圖爾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還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說其在羅馬神話中即薩圖爾努斯)、巴比倫神話中的尼努爾塔和印度神話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學符號是代表農神薩圖爾努斯的鐮刀。
天王星[1](Uranus)
海王星[2](Neptune

3.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資料

太陽,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行星的光和熱的源泉。它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恆星,位於距銀心約10千秒差距,銀道面以北約8秒差距處,並與其他恆星一起繞銀心轉動。太陽是一個直徑約1.4×106公里的氣體球,由於引力的作用,太陽的密度和溫度是向內增加的。表面溫度約6000K,密度極其稀薄。在這樣高的溫度下不可能存在固體和液體,在太陽表面溫度最低的區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絕大多數物質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陽中心,溫度超過1.5×107K,壓力約3.4×1012牛頓/厘米2,密度達160克/厘米3,在這種高溫、高壓、高密度的環境中,發生著氫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主要以輻射的形式穩定地向空間發射,其中約22億分之一的能量到達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是除地球以外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天體,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詳細考查其表面結構的恆星,所以對太陽的研究人們歷來十分重視。下表列出了有關太陽的一些基本數據。

彗星,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外貌隨著與太陽距離的變化不斷改變,當遠離太陽時,呈現為朦朧的點狀,當離太陽較近時,體積急劇變大,太陽風和太陽的輻射壓力把慧星內的氣體和塵埃向後推開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由於慧星的這種獨特外貌,中國民間又稱它為「掃帚星」。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種。剛發現時,先給一個臨時名稱,按發現的順序在年號後面加上一個小寫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發現的第二顆彗星。通過近日點以後,就給它以永久命名,即在過近日點的年號後加上一個羅馬數字,這個羅馬數字表示彗星在當年通過近日點的次序,如1990Ⅲ表示1990年第3顆過近日點的彗星。另外,通常還以發現者來命名,當有多個發現者時最多可取前三個,如池谷—關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軌道可分為橢圓(離心率e<1) 、拋物線(e=1)和雙曲線(e>1)三類。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彗星稱周期彗星,它們周期地繞太陽公轉。周期彗星又可分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於200年)和長周期慧星。前者的軌道傾角不大,多為順行,即繞太陽運動的方向與行星相同。後者的軌道平面在太陽系空間內是隨機分布的,順行的與逆行的各佔一半。在雙曲線或拋物線軌道上運動的彗星稱非周期慧星,它們經過近日點後便一去不復返了。彗星經過行星附近時,會受行星的攝動而改變軌道。如果將觀測到的雙曲線和拋物線的軌道往前例推,大多數非周期彗星的軌道都曾是離心率較大的橢圓,這說明可能只有很少的彗星是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頭和彗尾兩部分組成。彗頭包括彗核和彗發,有的彗星在彗發外還包著厚厚的一層氫原子雲,稱為「彗雲」。彗核的直徑很小,只有幾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中了彗星的絕大部分的質量,大彗星的質量為103-108億噸,小彗星的質量只有幾十億噸,彗核的平均密度約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發的體積隨彗星與太陽的距離變化,其直徑比彗核大得多,一般為幾萬公里,有的甚至比太陽還大,但由於彗發內物質很稀薄,故它的質量很小。一般情況下,當彗星走到距太陽兩個天文單位附近時,開始產生彗尾。隨著與太陽的接近,彗星顯著變大變長。彗星的體積很大,可達上億公里,寬度從幾千公里到2000多萬公里,但物質極稀薄,密度只有地面附近空氣的10億億分之一。彗尾的形狀多種多樣,一般總是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為兩類,一類彗尾較直,由離子氣體組成,呈藍色,稱「離子彗尾」或「氣體彗尾」,它是由太陽風的斥力作用於彗星中的離子形成的。另一類是彎曲的,稱「塵埃彗尾」,這類彗尾是太陽光子的輻射壓力推斥微塵而形成的。

小行星,主要分布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圍繞太陽旋轉的為數眾多的小天體。按提丟斯—波得定則,在火星和木星之間,距太陽2.8天文單位處應該有一顆大行星。1801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了一個新行星,命名為穀神星,它距太陽2.77天文單位,但因它的體積和質量太小,不能與大行星為伍,故稱為「小行星」。以後的幾年裡,又發現了另外三顆較大的小行星,它們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隨著19世紀後期照相技術在天文學上的廣泛應用,使發現的小行星的數目急速增加。從1925年起,新發現的小行星算出軌道後,要經過兩次以上的沖日觀測,才能賦與永久編號和專用名稱,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話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則由發現者給與其他名稱。目前有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已達3000多顆。照相巡天觀測發現亮度大於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萬顆,小行星的總質量約2.1×1024克,相當於地球質量的0.04%。小行星中最大的是穀神星,它的直徑為1000公里,質量為(11.7±0.6)×1023克。除了穀神星等幾顆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徑和質量都很小。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變化,這是由於它們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們的自轉引起的。小行星典型的自轉周期為8-9個小時,小行星的自轉軸取向毫無規律,呈隨機分布。少數較大的小行星可能是球狀的,但大多數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有的小行星還有自己的衛星。按表面照率的不同,小行星可分為C類(碳質,反照率較小)和S類(石質,反照率較大),另外還有少數小行星的金屬含量很高,稱M類。絕大多數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內,軌道半長徑界於2.2-3.2天文單位之間,平均為2.77天文單位,少數小行星的軌道半長徑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們的偏心率和軌道傾角多界於大行星和慧星之間,平均為0.15和9.4°。小行星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它們的視亮度跟它們同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有關,也跟它們的表面反照率有關。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視星等為6.5等。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到1992年為止,已獲得正式編號的共有55顆 。

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為辰星。最亮時目視星等為-1.9等,與太陽角距最大不超過28°,由於它離太陽很近,經常淹沒在太陽的光輝里,只有在大距前後才能觀測到。至今尚未發現有衛星。水星的軌道傾角為7°,是除冥王星外軌道傾角最大的行星。公轉的平均速度為47.89公里/秒,是太陽系中運動速度最快的行星,軌道半長徑約5790萬公里,離心率較大,為0.206,僅次於冥王星。公轉周期為87.969日,會合周期為115.86日,自轉周期為58.646日,恰為公轉周期2/3。19世紀中葉發現水星的近日點進動每百年為5601〃,用經典力學只能解釋5558〃,其餘43〃無法解釋,即「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有人提出是由尚未發現的「水內行星」引起的,並計算出「水內行星」的軌道,但多次利用日全食進行觀測都未發現。直至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後,才得以解決。水星的赤道半徑約2440公里,是地球的38.3%,體積是地球的5.6%,質量為3.33×1026克,也是地球的5.6%,平均密度為5.46克/厘米3,僅次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373厘米/秒2。反率為0.06,色指數為+0.91,都比月球的略小。水星的表面很象月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環形山及平原、裂谷、盆地等。水星有極稀薄的大氣,氣壓小於2×10-9百帕,由氦、氫、氧、碳、氬、氖、氙等元素組成。由於大氣非常稀薄,所以晝夜溫差很大,白天溫度高達700K,而夜間可降到100K。水星有偶極磁場,赤道上磁場強度為4×10-7特斯拉,兩極為7×10-7特斯拉。

金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遠到近的順序排列第二。中國古代稱「太白星」,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時達-4.4等。由於金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所以總是出現在太陽附近,它與太陽的角距不大於48°,當位於太陽西方時為晨星,位於太陽東方時為昏星,古代的人為它們分別命名,稱晨星為「啟明」,稱昏星為「長庚」。至今尚未發現金星有衛星。金星的公轉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其離心率僅0.007,軌道傾角為3.4°。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0.723天文單位,平均軌道速度約35公里/秒,公轉周期224.7日。金星與地球間的距離變化相當大,最近時僅4×107公里,此時視直徑為61〃;最遠時可達2.57×108公里,視直徑僅10〃。金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向自轉的大行星,也就是說,在金星上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的自轉非常緩慢,周期為243日,比它的公轉周期還要長。金星上的一晝夜相當於117個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質量、密度與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徑約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徑的95%;質量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層非常濃密的大氣,表面氣壓相當於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佔97%以上,此外還有少量的氮、氬、一氧化碳、水蒸氣,氯化氫和氟化氫等。金星大氣中還存在著頻繁的放電現象。由於有濃密的大氣保護,金星表面較為平坦,環形山的數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脈。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態水,由於嚴酷的自然條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沒有磁場和輻射帶,太陽風、紫外線和X射線可以長趨直入,直達大氣深處,在離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電離層。
由於行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可以讓可見光和紫外線順利通過,對於紅外線卻相當於不透明。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和紫外線可以穿過它們加熱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輻射的熱能(主要是紅外線)卻被吸收和阻擋,最終又返回到行星表面,這樣,行星的表面溫度會不斷升高,要在較高的溫度下才能達到熱平衡。金星大氣非常濃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溫室效應非常強烈,表面溫度達480℃左右,而且基本上無地區、晝夜季節的差別。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
一、自轉和公轉
1543年,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此後,大量的觀測和實驗都證明了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實驗(傅科擺試驗),證明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周期約為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的半長徑為149597870公里,軌道的偏心率為0.0167,公轉周期為一恆星年,公轉平均速度為每秒29.79公里,黃道與赤道交角(黃赤交角)為23°27′。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區分。地球白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有長期變化、季節性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即歲差和章動、極移和黃赤交角變化。
二、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紀。當時,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只是從球形最美的觀念出發產生這一概念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中國唐朝時期,在一行的指導下,由南宮說率領的測量隊在河南省黃河南北的平原地帶進行了最早的弧度測量,算出了北極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當於南北地面距離相差約351里80步(唐朝的長度單位5尺=1步,300步=1里),從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徑。這項工作比阿拉伯人的類似工作約早100年。在現代,除用大地測量方法外;還可用重力測量確定地球的均衡形狀。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地球動力學測地方法得到很大發展。各種方法的聯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測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常數系統中,地球赤道半徑α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此可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地球自轉產主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里。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在大地測量學中,所謂的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在這個面上重力位各處相同,是個等位面。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潮汐現象,也使固體地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彈性體)發生彈性形變,這就是所謂「固體潮」。
三、質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質量為5.976×l027克,這是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測定的。地球質量的確定提供了測定其他天體質量的依據。從地球的質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質點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隨高度遞增而減小,也隨緯度而變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978.伽(厘米/秒2),兩極處為983.2伽。有些地方還會出現重力異常現象,這反映出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重力異常同地質構造和礦床有關。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變化,最大的可達十分之幾毫伽。
四、構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磁層和大氣圈阻擋著來自空間的紫外線、X射線、高能粒子和眾多的流星對地面的直接轟擊。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湖泊、江河只佔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層,叫做水圈,從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億年。地球的表層由各種岩石和土壤組成,地面崎嶇不平,低窪部分被水淹沒成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陸地則有平原、高山。地球固體表面總垂直起伏約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瑪峰頂(據中國登山隊1975年測定,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8.13米)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馬里亞納海溝深度約11公里)之間的高差,它超過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陸地一樣不平坦,也不平靜。洋底岩石年齡要比陸地年輕得多。陸地上大多數岩石的年齡小於二十幾億年。陸地上到處可以找到沉積岩,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雖有少量的環形山,但難以找到類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樣多的環形山,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氣)和內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斷風化、侵蝕和瓦解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地殼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是次要的。近十多年來,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上部不僅有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更大的水平運動,海洋和大陸的相對位置在地質時期也是變化著的。1912年偉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此後,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早先存在兩塊古大陸——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和北半球的勞亞古陸。但在很長時期里許多科學家拒絕承認大陸漂移假說,因為當時人們很難相信有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陸塊撕開,使各碎塊分別逐漸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擴張假說,認為全球大地構造是洋底不斷擴張的直接結果。正是由於洋底擴張假說和板塊運動理論的發展,又使大陸漂移學說重新受到重視。
地球最上層約幾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強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幾百公里厚的一層是軟流層,強度較小,在長期的應力作用下這一層的物質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在地球內部能量(原始熱量和發射性熱)釋放時,地內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布,引起地幔物質的對流運動。地幔對流物質沿著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兩側方向運動,不斷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斷向外擴張,當它們接近大陸邊緣時,在地幔對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陸地殼下面,致使岩石圈發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這種對流作用可使整個洋底在三億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動構造帶所割裂,分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大陸板塊。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海底的擴張導致大陸板塊發生運動。板塊的相互擠壓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爾卑斯山經過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後到喜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屬於這種情況;也有的地方,兩個板塊的岩石同時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淵,此外,板塊的運動還造成了火山和地震。關於板塊運動的理論,目前還在不斷發展之中,同時也存在許多有爭論的問題。
五、起源和演化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多種學說。現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溫度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只是由於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溫度逐漸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內部物質也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現象。這時,在重力作用下物質分異開始,地球外部較重的物質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態鐵)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觀測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態的)。物質的對流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離,最後地球就逐漸形成現今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層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第二代大氣,後來,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大氣。另一方面,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約在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然後逐步進化為各種各樣的生物,直到人類這樣的高級生物,構成了一個生物圈。

火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第四。中國古代稱熒惑。火星外觀呈火紅色,亮度變化明顯,視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間。衛星兩顆,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沖時發現。火星公轉軌道橢圓形,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1.9°,軌道半長徑約為1.524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為0.093。由於離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里,因此火星沖日時與地球的距離有較大的變化。火星的公轉周期為686.980日,平均軌道速度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2.6秒,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交角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顯的四季變化。火星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6.42×1026克,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火星大氣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氬(1-2%),水汽和氧的含量極少。火星表面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氣壓。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小規模的塵暴經常出現。每個火星年還會發生一次席捲全球的大塵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被紅色的硅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屬化合物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火星表面的溫度比地球低30℃以上,晝夜溫差常超過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為20℃左右,兩極地區的最低溫度可達-139℃。火星表面有眾多的環形山、火山和峽谷。北半球主要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處崎嶇不平,環形山星羅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態水,但有幾千條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60公里,這說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過大量的液態水。火星兩極地區被白色極冠覆蓋。極冠是火星表面最顯著的標志,它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處於夏天的半球極冠的范圍不大,而處於冬天的半球極冠可延伸到緯度60 °處。極冠由冰和固態二氧化碳(乾冰)組成,溫度在-70℃到-139℃之間,由於二氧化碳隨溫度的變化不斷的氣化和凝結,使得極冠的大小不斷變化。極冠中大約保存有大氣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氣中多得多,如果極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態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個10米厚的水層。極冠於17世紀由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發現。火星在許多方面都與地球相近,有被大氣包圍著的固體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節的變化,它的極冠夏天縮小,冬天擴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凍結,火星表面的顏色也隨季節發生變化,像是植物的生長和凋零,19世紀末,觀測到火星上面有「運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樣的高級生命成了人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火星探測器發回的資料證明所謂「火星運河」是人眼的錯覺造成的,它們實際並不存在。火星表面顏色隨季節的變化是一種純粹的氣象現象,火星表面是一個極為荒涼的世界,沒有液態水,大氣極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適於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盜」1號、2號探測器在事先選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區軟著陸,採集了土樣,土樣在實驗過程中發生了某種變化,但無法確定這種變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引起的,還是土壤中某種化學過程的結果。因此,現在還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級生物的可能性。

木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五顆。中國古代就認識到木星約12年運行一周天,而把周天分成十二份,稱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用木星所在的星次可以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是天空中的第三亮星,最亮時達-2.4等,只有金星和沖日時的火星比它亮。木星有眾多的衛星,截止到1990年,已發現16顆。1979年,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還發現木星有一個很暗的光環。木星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軌道半長徑為5.205天文單位,離心率為0.048,它在近日點同太陽的距離比遠日點近約0.5天文單位。木星的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很小,只有1.3°。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平均軌道速度為13.06公里/秒。木星是太陽系內自轉最快的行星,赤道上自轉周期僅9小時50分30秒,兩極地區的自轉稍慢。由於高速自轉,使得它的扁率相當大,達0.0648。木星的自轉軸幾乎是垂直於公轉軌道道的,二者的交角達86°55′。木星的赤道半徑為71400公里,是地球的11.2倍,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質量為1.9×1030克,比地球的質量大300多倍,是其他八大行星總質量的2.5倍,平均密度只有1.33克/厘米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27.07米/秒2,兩極為23.22米/秒2。木星有著濃密的大氣,主要成份是氫和氦,還含有少量的氨、甲烷和水。用望遠鏡觀測木星,可以看到大氣中有一系列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雲帶,雲帶的形狀隨時間不斷變化。這表明木星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運動。木星表面的溫度很低,根據理論計算,它表面的有效溫度應為105K,但地面觀測和行星際探測器測得的結果均高於理論值,對木星的紅外觀測也表明,木星輻射的熱能為它接收到的太陽熱能的兩倍,這說明木星內部存在著熱源。木星還有著比地球更大更強的磁層和輻射帶。木星磁層比地球磁層大100倍。它可分為三個區域。內區(離木星表面20個木星半徑的范圍內)具有與地球輻射帶相近的強輻射帶;中介區(從20個木星半徑到100個木星半徑)的磁力線被離心力歪曲。內區和中介區都按約10小時的自轉周期轉動。外區(60-90個木星半徑范圍內)的磁場很弱,到磁層邊界處已趨於零。除很靠近木星表面的部分外,木星的磁場是偶極場,但場的方向與地磁場相反,即地球上指北的羅盤到木星上變為指南。木星的磁軸與自轉軸間的交角為10.8°。離木星3個木星半徑以內的磁場是4極或8極的,場強為3-11×10-4特斯拉。木星表面大紅斑,位於赤道南側,長達2萬多公里,寬約1.1萬公里,略呈蛋形。發現於1660年,300多年來盡管它的顏色和亮度不斷變化,但形狀和大小幾乎沒有變,大紅斑沿逆時針方向繞中心轉動,而且在經度方向上有漂移運動,因而肯定不是固體的表面特徵。現在認為它很可能是一個大旋渦,或者說它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旋渦或氣流中含有紅磷化合物,大紅斑的顏色可能是因此產生的。至於大紅斑能長期存在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土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六顆。中國古代稱填星或鎮星。187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土星有較多的衛星,截止1990年已發現了23顆,它還有易見的光環。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離心率為0.055的橢圓,軌道半長徑為9.576天文單位,即約為14億公里,它同太陽的距離在近日點時和在遠日點時相差約1天文單位。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2.5°。公轉周期為10759.2天,即約29.5年。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9.64公里,自轉很快,自轉角速度隨緯度變化,赤道上自轉周期是10小時14分,緯度60°處為10小時40分,高速的自轉使土星呈明顯的扁球形,極半徑只有赤道半徑的91.2%,土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徑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僅次於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還低。由於土星的大半徑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氣以氫、氦為主,並含有甲烷和其他氣體。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有彩色的亮帶和暗紋,但比木星大氣中的雲帶規則。土星表面溫度約為-140℃,雲頂溫度為-170℃。行星探測器「先驅者」11號發現土星上有一個由電離氫構成的電離層,電離層溫度約為977℃。土星也有磁?br>參考資料:《神秘的宇宙》

4. 稀有的星球的名字有哪些

1、北落師門

北落師門(Fomalhaut,南魚座α星)屬北宮玄武的室宿,同時也是南魚座的主星,距離地球約25.1光年。其視星等為1.16,屬一等星,是除太陽外,在地球上能看到的第18位亮星。



5. 宇宙中星球的名稱

宇宙中星球的名稱有:

1、天王星:

穀神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並於1801年1月1日公布。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重新定義為矮行星,穀神星曾被認為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小行星。

6. 宇宙里有哪些知名無生命的星球

在結束太空飛行任務的義大利宇航員羅伯托·維托里5日說,他確信在茫茫浩瀚的宇宙里有其它形式的生命存在。

維托里是在完成為期10天的太空飛行使命剛剛返回地球後,從哈薩克給羅馬打電話向記者作這番表示的。他說,「作為宇航員,我的直覺告訴我,宇宙里的確有其它形式的生命存在。我始終堅信這一點。」

維托里說,「我相信,宇宙里其它形式的生命,其智商似乎也同我們人類差不多。但這同我執行的國際空間站的使命並不相干。我總是這樣認為,這同我的宇航經歷也絲毫沒有任何關系。」

今年37歲的維托里,為執行這次為期10天的太空飛行任務,曾在俄羅斯的「衛星城」模擬太空艙中集中訓練過8個月。此前,他曾在美國休斯頓國家航天中心接受過長達3年的技術培訓。

「機遇」和「勇氣」在火星上忙活著,全世界都看著它們,它們的每一個微小的進展都讓人興奮。3月2日,美國宇航局宣稱「機遇」在火星上發現了水,這個消息讓科學家們歡欣鼓舞。其實地球人類對茫茫宇宙最掛懷的,就是想找到與自己類似的其他生物,他們似乎很孤獨。到底宇宙里有沒有其他生命形式?存在生命形式的可能性有多大?<br /><br /> 地球生命的極限<br /><br /> 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致力於發現外星微生物存在的證據,在火星上、木衛二上……太陽系內一切有條件的地方都是他們尋找的對象。但最近幾年最激動人心的外星生命探索的進展卻是在地球上完成的。外星生物學家來到地球最惡劣、最極端的地方,在智利最乾燥的阿塔卡馬沙漠中、在環境最惡劣的岩洞里、在南極洲的千年冰架下面、在幾千米的深海下面、在幾萬米的高空上,他們發現了形形色色的與世隔絕的細菌,它們生命力之頑強令科學家驚嘆不已。在南極的古老凍岩中,有一種細菌舒舒服服地躲在石頭表面下多孔的空間里,活得跟花店櫥窗里的牽牛花一樣旺盛;法國科學家曾在太平洋底3000米處,水溫高達250℃的熱泉口,發現多種細菌;1969年降落月球的「阿波羅12號」太空船,收回了兩年半前無人探測船「觀察家三號」留在月球上的相機,竟然發現其底部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緩症鏈球菌」,這種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幾近真空、充滿宇宙射線的月球表面生存了兩年半!<br /><br /> 許多種類的細菌無需空氣,它們或是通過分解(而不是氧化)有機食物,或是從硫酸鹽或硝酸鹽等氧化合物而不是從空氣中獲得氧;有的細菌通過轉換鐵化合物和硫來保持生命的延續,生存下來;有的細菌在沸水中滋生;有的細菌則在0℃以下的鹽水中生存;有的細菌在不可思議的高壓下存活。看上去,多數細菌的生命是永無止境的,某些細菌的孢子可以休眠幾千年。<br /><br /> 它們生命的潛能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潛能完全或者幾乎不同。正是這一不同,向我們暗示著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或許是生命在宇宙間其他星球上的另一種可能。<br /><br /> 生命的無數種可能<br /><br /> 既然地球細菌展現了如此豐富的生命形態,那麼宇宙中的生命該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但這是否是生命存在的惟一形式?可以有基於別的化學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其他生命嗎?<br /><br /> 這個問題無疑是對生物學家的一項重大挑戰。因為地球上的「蛋白質生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一些科學家於是翻開元素周期表,看看哪一種元素的性質與碳最為相似———當然是同一族中的硅。硅基生命甚至可以不攝取有機物,而只從宇宙空間中吸收星光維持生命,他的身體是由多數光線粒子和少數物質粒子組成,物質粒子在必要時也可以轉化成光線粒子。可以設想,既然我們這些以碳為基礎的生物呼出的廢氣是二氧化碳,那麼,火星上那些以硅為基礎的生物,呼出的自應是硅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在沙灘上所見的沙,也就是說,這些火星生物在呼吸時所噴出的是沙粒!<br /><br /> 還有一些科幻作家留意到,元素周期表中的硫與同一族的氧在性質上有不少相似之處。那是否表示,在一些較高溫的星球上(硫在地球上的室溫時是固體),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氣可以被硫所代替?<br /><br /> 此外,水是一切蛋白質生命所必需的溶液和介質。有沒有一種其他化合物可以取代水的地位呢?有!那就是氨。由於氨在冰點以下仍是液體,一些科幻作家遂推想,在一些寒冷的巨型氣態行星的表面下,可能存在著由氨組成的海洋,而海洋中則充滿著以氨為介質的生命形式。<br /><br /> 以上都只是個別的、零星的構想,真正對問題作出全面性的考察和系統性的分析的,是著名生化學家阿西莫夫所寫的一篇文章《並非我們所認識的》。他在文中提出了六種生命形態:<br /><br /> 一、以氟化硅酮為介質的氟化硅酮生物;<br /> 二、以硫為介質的氟化硫生物;<br /> 三、以水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氧為基礎的)生物;<br /> 四、以氨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氮為基礎的)生物;<br /> 五、以甲烷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br /> 六、以氫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br /><br /> 其中第三項便是我們所熟悉的———亦是我們惟一所認識的———生命。至於第一、第二項,是一些高溫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另外,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那些生活在硫礦里的、厭氧的古細菌就很有可能是以硫作為自己生命的介質;而第四項至第六項,則是一些寒冷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形態。<br /><br /> 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有著不同的化學基礎,使我們認識到,生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各有不同———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我們認為舒適宜人的星球,對一些生物來說可能是酷熱難耐,而對另一些則可能是寒冷難當。<br /><br /> 更不可思議的設想<br /><br /> 然而,科幻作家仍不滿足於生命的這些多樣性,他們在各自的作品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為我們創造出一些更不可思議、但細想之下又似乎不無道理的生命世界。一些作家設想,在某些極寒冷的星球之上,可能存在著以液體氦為基礎,並以超導電流作聯系的生命形式;另一些作家則認為,即使在寒冷而黑暗的太空深處,亦可能有一些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並由無線電波傳遞神經訊號的高等智能生物——霍耳的科幻小說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還有一些想像力更豐富的作家甚至認為外星生命也許根本不需要化學物質基礎,他們可能只是一些純能量的生命形式,比如一束電波。<br /><br /> 最為有趣的是著名科幻作家福沃德所寫的《龍蛋》,這部構思出色的作品描述了一顆中子星表面的生物。這顆中子星直徑僅20公里,但表面的引力卻等於地球上的670億倍,磁場是地球的1萬億倍,表面溫度達到8000多攝氏度。什麼生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呢?是由「簡並核物質」組成的生物。所謂「簡並」,就是指原子外部的電子都被擠壓到原子核里去,因此所有原子都可以十分緊密地靠在一起,形成超密物質。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約半毫米,直徑約半厘米,體重卻有70公斤,這是因為他們由簡並物質所組成。此外,他們的新陳代謝是基於核反應而非化學反應,因此一切變化(包括生老病死和思維)的速率都比人類快100萬倍!<br /><br /> 讓我們來看一看一個醫學院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所作的有趣的講演:在我們星系的另一邊的什麼地方,有一個遙遠的行星,離一個其等級和溫度都正合適的恆星恰好不遠不近。此時此刻,那上面有一個委員會正在開會,研究著我們這個小小的偏遠的太陽系。會議進行了一年之久,現已接近尾聲了。那地方的智慧生物們正在一份文件上簽名(當然是用某種數字),文件斷言,說在我們這地方,生命的事是不可思議的,而這地方也不值得來一趟遠征。他們的種種儀器已經發現,這兒存在最最致命的氣體、就是氧氣,這樣一來,什麼戲都沒了。<br /><br /> 這並非純粹的胡思亂想,厭氧生物在地球上就存在。對它們來說,氧氣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致命的「毒物」。對地球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氧氣尚且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認為,只有與地球環境相當的星球才能產生生命呢?<br /><br /> 今天,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搜索雖然還是兩手空空,一無所得,但我們仍應堅持不懈地探尋下去,至少,它大大拓展了我們對宇宙生物原理的認識。

7. 太陽系八大行星介紹和他們的西方傳說

水星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水星
基本數據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水星直徑: 4,880 千米 質量: 3.30e23 千克
名稱來源
在古羅馬神話中水星是商業、旅行和偷竊之神,即古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為眾神傳信的神,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才使它得到這個名字

金星Venu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偏差不到1%。
金星
基本數據
軌道半徑: 距太陽 108,200,000 千米 (0.7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103.6 千米 質量: 4.869e24 千克
名稱來源
金星 (希臘語:阿佛洛狄忒;巴比倫語: Ishtar)是美和愛的女神,之所以會如此命名,也許是對古代人來說,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顆。(也有一些異議,認為金星的命名是因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

地球Earth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基本數據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名稱來源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大地母親)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它也是太陽系唯一有水的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眾不同的漂亮啊!
主要成分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2700-2890 D'' layer - D"層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岩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Nazca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繪成圖使得更容易地看清板塊邊界。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0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場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動。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產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又18小時。

火星Mar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在我國古代又稱熒惑,因為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我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基本數據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6,794 千米 質量: 6.4219e23 千克
名稱來源
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輕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三月份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木星Jupiter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基本數據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名稱來源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土星Saturn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基本數據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名稱來源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天王星Uranu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基本數據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名稱來源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海王星Neptune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海王星
基本信息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名稱來源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8. 太陽系一共有幾顆行星分別都是哪幾顆各是什麼行星

現在應該是八大行星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決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冥王星作為矮行星並不能算做其中一員,因為像這樣的矮行星還有好多個,類似於此前的稱謂「小行星」。還有小行星帶以及彗星。
1 類地行星

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為辰星。最亮時目視星等為-1.9等,與太陽角距最大不超過28°,由於它離太陽很近,經常淹沒在太陽的光輝里,只有在大距前後才能觀測到。至今尚未發現有衛星。水星的軌道傾角為7°,是除冥王星外軌道傾角最大的行星。公轉的平均速度為47.89公里/秒,是太陽系中運動速度最快的行星,軌道半長徑約5790萬公里,離心率較大,為0.206,僅次於冥王星。公轉周期為87.969日,會合周期為115.86日,自轉周期為58.646日,恰為公轉周期2/3。19世紀中葉發現水星的近日點進動每百年為5601〃,用經典力學只能解釋5558〃,其餘43〃無法解釋,即「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有人提出是由尚未發現的「水內行星」引起的,並計算出「水內行星」的軌道,但多次利用日全食進行觀測都未發現。直至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後,才得以解決。水星的赤道半徑約2440公里,是地球的38.3%,體積是地球的5.6%,質量為3.33×1026克,也是地球的5.6%,平均密度為5.46克/厘米3,僅次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373厘米/秒2。反率為0.06,色指數為+0.91,都比月球的略小。水星的表面很象月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環形山及平原、裂谷、盆地等。水星有極稀薄的大氣,氣壓小於2×10-9百帕,由氦、氫、氧、碳、氬、氖、氙等元素組成。由於大氣非常稀薄,所以晝夜溫差很大,白天溫度高達700K,而夜間可降到100K。水星有偶極磁場,赤道上磁場強度為4×10-7特斯拉,兩極為7×10-7特斯拉。

金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遠到近的順序排列第二。中國古代稱「太白星」,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時達-4.4等。由於金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所以總是出現在太陽附近,它與太陽的角距不大於48°,當位於太陽西方時為晨星,位於太陽東方時為昏星,古代的人為它們分別命名,稱晨星為「啟明」,稱昏星為「長庚」。至今尚未發現金星有衛星。金星的公轉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其離心率僅0.007,軌道傾角為3.4°。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0.723天文單位,平均軌道速度約35公里/秒,公轉周期224.7日。金星與地球間的距離變化相當大,最近時僅4×107公里,此時視直徑為61〃;最遠時可達2.57×108公里,視直徑僅10〃。金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向自轉的大行星,也就是說,在金星上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的自轉非常緩慢,周期為243日,比它的公轉周期還要長。金星上的一晝夜相當於117個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質量、密度與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徑約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徑的95%;質量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層非常濃密的大氣,表面氣壓相當於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佔97%以上,此外還有少量的氮、氬、一氧化碳、水蒸氣,氯化氫和氟化氫等。金星大氣中還存在著頻繁的放電現象。由於有濃密的大氣保護,金星表面較為平坦,環形山的數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脈。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態水,由於嚴酷的自然條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沒有磁場和輻射帶,太陽風、紫外線和X射線可以長趨直入,直達大氣深處,在離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電離層。
由於行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可以讓可見光和紫外線順利通過,對於紅外線卻相當於不透明。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和紫外線可以穿過它們加熱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輻射的熱能(主要是紅外線)卻被吸收和阻擋,最終又返回到行星表面,這樣,行星的表面溫度會不斷升高,要在較高的溫度下才能達到熱平衡。金星大氣非常濃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溫室效應非常強烈,表面溫度達480℃左右,而且基本上無地區、晝夜季節的差別。

地球,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 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紀。當時,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只是從球形最美的觀念出發產生這一概念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中國唐朝時期,在一行的指導下,由南宮說率領的測量隊在河南省黃河南北的平原地帶進行了最早的弧度測量,算出了北極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當於南北地面距離相差約351里80步(唐朝的長度單位5尺=1步,300步=1里),從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徑。這項工作比阿拉伯人的類似工作約早100年。在現代,除用大地測量方法外;還可用重力測量確定地球的均衡形狀。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地球動力學測地方法得到很大發展。各種方法的聯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測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常數系統中,地球赤道半徑α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此可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地球自轉產主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里。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在大地測量學中,所謂的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在這個面上重力位各處相同,是個等位面。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潮汐現象,也使固體地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彈性體)發生彈性形變,這就是所謂「固體潮」。

火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第四。中國古代稱熒惑。火星外觀呈火紅色,亮度變化明顯,視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間。衛星兩顆,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沖時發現。火星公轉軌道橢圓形,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1.9°,軌道半長徑約為1.524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為0.093。由於離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里,因此火星沖日時與地球的距離有較大的變化。火星的公轉周期為686.980日,平均軌道速度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2.6秒,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交角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顯的四季變化。火星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6.42×1026克,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火星大氣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氬(1-2%),水汽和氧的含量極少。火星表面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氣壓。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小規模的塵暴經常出現。每個火星年還會發生一次席捲全球的大塵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被紅色的硅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屬化合物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火星表面的溫度比地球低30℃以上,晝夜溫差常超過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為20℃左右,兩極地區的最低溫度可達-139℃。火星表面有眾多的環形山、火山和峽谷。北半球主要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處崎嶇不平,環形山星羅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態水,但有幾千條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60公里,這說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過大量的液態水。火星兩極地區被白色極冠覆蓋。極冠是火星表面最顯著的標志,它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處於夏天的半球極冠的范圍不大,而處於冬天的半球極冠可延伸到緯度60 °處。極冠由冰和固態二氧化碳(乾冰)組成,溫度在-70℃到-139℃之間,由於二氧化碳隨溫度的變化不斷的氣化和凝結,使得極冠的大小不斷變化。極冠中大約保存有大氣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氣中多得多,如果極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態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個10米厚的水層。極冠於17世紀由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發現。火星在許多方面都與地球相近,有被大氣包圍著的固體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節的變化,它的極冠夏天縮小,冬天擴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凍結,火星表面的顏色也隨季節發生變化,像是植物的生長和凋零,19世紀末,觀測到火星上面有「運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樣的高級生命成了人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火星探測器發回的資料證明所謂「火星運河」是人眼的錯覺造成的,它們實際並不存在。火星表面顏色隨季節的變化是一種純粹的氣象現象,火星表面是一個極為荒涼的世界,沒有液態水,大氣極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適於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盜」1號、2號探測器在事先選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區軟著陸,採集了土樣,土樣在實驗過程中發生了某種變化,但無法確定這種變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引起的,還是土壤中某種化學過程的結果。因此,現在還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級生物的可能性。
2 巨行星
木星 我國古代稱為「歲星」,是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一顆行星。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其他八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平均密度為1.33克/厘米3。巨大的體積和較高的反照率使木星成為天空中僅次於金星的明亮天體。木星沒有固體表面,在其濃密的大氣下面是液態氫的海洋。用望遠鏡觀察,可以看到木星上有許多不同顏色的斑紋和與赤道平行的明暗條紋,這都是木星大氣中的雲帶,在木星快速自轉(木星的一「日」僅為9小時50分)作用下,雲被拉成條紋狀形成的。木星表面一個最顯著的特徵是「大紅斑」,它是義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於1665年發現的,長2萬千米,寬約1.1萬千米,它其實是非常穩定的巨大氣旋,逆時針方向轉動,並不斷變化著。1979年3月,旅行者1號火箭探測器發現木星有一個環,距離木星中心約128300千米,寬約6500千米,厚30千米,由黑色碎石組成,大約7個小時繞木星旋轉一周。

研究表明,木星輻射(主要是紅外)的能量約為它接受太陽能量的2倍多,這表明木星自身輻射能量。一般認為木星的多餘熱量不可能是核反應產生的,因為它的質量不到太陽質量的0.1%,而這正是恆星與行星的最本質區別。因此,有人認為木星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星,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恆星,而是處在兩者之間的特殊天體。

迄今已發現木星擁有28顆衛星,其中最亮的四顆(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是伽利略首先發現的,稱為伽利略衛星。這個偉大的發現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有力證據。旅行者1號的探測表明,木衛一上至少有6座活火山,火山噴發的強度比地球上大得多。木衛二的表面結著冰,人們認為其下可能存在著大面積的液態水。木衛三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其直徑甚至超過水星!而木衛四的表面分布著許多環形山,人們猜測其厚厚的表層下面存在著液態水或冰凍水。
土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六顆。中國古代稱填星或鎮星。187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土星有較多的衛星,截止1990年已發現了23顆,它還有易見的光環。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離心率為0.055的橢圓,軌道半長徑為9.576天文單位,即約為14億公里,它同太陽的距離在近日點時和在遠日點時相差約1天文單位。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2.5°。公轉周期為10759.2天,即約29.5年。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9.64公里,自轉很快,自轉角速度隨緯度變化,赤道上自轉周期是10小時14分,緯度60°處為10小時40分,高速的自轉使土星呈明顯的扁球形,極半徑只有赤道半徑的91.2%,土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徑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八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僅次於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還低。由於土星的大半徑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氣以氫、氦為主,並含有甲烷和其他氣體。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有彩色的亮帶和暗紋,但比木星大氣中的雲帶規則。土星表面溫度約為-140℃,雲頂溫度為-170℃。行星探測器「先驅者」11號發現土星上有一個由電離氫構成的電離層,電離層溫度約為977℃。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3 遠日行星
天王星 也是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於1781年3月被天文愛好者威廉?赫歇爾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其實人們很早就觀測過天王星,因其顯得黯淡,人們一直把它當成恆星。天王星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赤道面與軌道面夾角是97°55′,自轉軸幾乎是平躺在軌道面上,所以它是「躺」著旋轉。根據天文學家推測,在很久以前,曾有一個地球大小的物體與之相撞,將這一氣體巨星撞得歪到了一邊。天王星有較厚的大氣層,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其次是甲烷。大氣溫度約為110K,由於大氣中甲烷的吸收,天王星呈淺綠色。天王星在17個小時內就可以迅速地自轉一圈,但是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卻需要84年。

天王星擁有15顆衛星。其中,主要5顆的直徑大約在5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間,分別為天衛五、天衛一、天衛二、天衛三和天衛四,是在地面上觀測發現的。後來探測器發現天王星至少還有10顆衛星。

海王星 是太陽系中第四大氣體巨星,直徑與天王星近似,但是距離太陽大約45億千米。天王星是偶然發現的,海王星卻是先由天體力學計算出位置,再找到的。1846年,天文學家觀察到,天王星的運行軌道總是與預想的有所偏離,並猜想這可能是因為存在著另一顆未知的行星,它的萬有引力干擾了天王星的運行。法國人勒威耶精心計算出這顆假想行星的位置,由此發現了海王星。因為呈現漂亮的藍綠色,所以被稱為海王星。海王星最亮時只有8等星那麼亮,肉眼看不到它,在大型望遠鏡里,它也不過是個淡綠色的小小圓盤狀,視直徑不到4〃。海王星被濃雲包圍,大氣中有氫、甲烷和氨,一般認為它有一個和地球差不多的核,由岩石組成,核外是質量較大的冰包層,外面是分子氫。海王星自轉速度極快,一日僅僅持續16個小時,然而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卻需要165年,也就是說自1846年被發現到現在,它還沒有繞過太陽一周。

1989年以前,人們只知道它的兩顆最大的衛星——海衛一和海衛二。此後,火箭探測器又發現了它的另外六顆衛星,其中四顆在光環內運轉。海衛一比水星稍大,表面結冰,溫度為零下238℃,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天體。
4 彗星
彗星,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外貌隨著與太陽距離的變化不斷改變,當遠離太陽時,呈現為朦朧的點狀,當離太陽較近時,體積急劇變大,太陽風和太陽的輻射壓力把慧星內的氣體和塵埃向後推開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由於慧星的這種獨特外貌,中國民間又稱它為「掃帚星」。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種。剛發現時,先給一個臨時名稱,按發現的順序在年號後面加上一個小寫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發現的第二顆彗星。通過近日點以後,就給它以永久命名,即在過近日點的年號後加上一個羅馬數字,這個羅馬數字表示彗星在當年通過近日點的次序,如1990Ⅲ表示1990年第3顆過近日點的彗星。另外,通常還以發現者來命名,當有多個發現者時最多可取前三個,如池谷—關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軌道可分為橢圓(離心率e1)三類。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彗星稱周期彗星,它們周期地繞太陽公轉。周期彗星又可分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於200年)和長周期慧星。前者的軌道傾角不大,多為順行,即繞太陽運動的方向與行星相同。後者的軌道平面在太陽系空間內是隨機分布的,順行的與逆行的各佔一半。在雙曲線或拋物線軌道上運動的彗星稱非周期慧星,它們經過近日點後便一去不復返了。彗星經過行星附近時,會受行星的攝動而改變軌道。如果將觀測到的雙曲線和拋物線的軌道往前例推,大多數非周期彗星的軌道都曾是離心率較大的橢圓,這說明可能只有很少的彗星是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頭和彗尾兩部分組成。彗頭包括彗核和彗發,有的彗星在彗發外還包著厚厚的一層氫原子雲,稱為「彗雲」。彗核的直徑很小,只有幾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中了彗星的絕大部分的質量,大彗星的質量為103-108億噸,小彗星的質量只有幾十億噸,彗核的平均密度約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發的體積隨彗星與太陽的距離變化,其直徑比彗核大得多,一般為幾萬公里,有的甚至比太陽還大,但由於彗發內物質很稀薄,故它的質量很小。一般情況下,當彗星走到距太陽兩個天文單位附近時,開始產生彗尾。隨著與太陽的接近,彗星顯著變大變長。彗星的體積很大,可達上億公里,寬度從幾千公里到2000多萬公里,但物質極稀薄,密度只有地面附近空氣的10億億分之一。彗尾的形狀多種多樣,一般總是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為兩類,一類彗尾較直,由離子氣體組成,呈藍色,稱「離子彗尾」或「氣體彗尾」,它是由太陽風的斥力作用於彗星中的離子形成的。另一類是彎曲的,稱「塵埃彗尾」,這類彗尾是太陽光子的輻射壓力推斥微塵而形成的。

5 小行星(帶)
小行星,主要分布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圍繞太陽旋轉的為數眾多的小天體。按提丟斯—波得定則,在火星和木星之間,距太陽2.8天文單位處應該有一顆大行星。1801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了一個新行星,命名為穀神星,它距太陽2.77天文單位,但因它的體積和質量太小,不能與大行星為伍,故稱為「小行星」。以後的幾年裡,又發現了另外三顆較大的小行星,它們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隨著19世紀後期照相技術在天文學上的廣泛應用,使發現的小行星的數目急速增加。從1925年起,新發現的小行星算出軌道後,要經過兩次以上的沖日觀測,才能賦與永久編號和專用名稱,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話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則由發現者給與其他名稱。目前有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已達3000多顆。照相巡天觀測發現亮度大於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萬顆,小行星的總質量約2.1×1024克,相當於地球質量的0.04%。小行星中最大的是穀神星,它的直徑為1000公里,質量為(11.7±0.6)×1023克。除了穀神星等幾顆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徑和質量都很小。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變化,這是由於它們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們的自轉引起的。小行星典型的自轉周期為8-9個小時,小行星的自轉軸取向毫無規律,呈隨機分布。少數較大的小行星可能是球狀的,但大多數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有的小行星還有自己的衛星。按表面照率的不同,小行星可分為C類(碳質,反照率較小)和S類(石質,反照率較大),另外還有少數小行星的金屬含量很高,稱M類。絕大多數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內,軌道半長徑界於2.2-3.2天文單位之間,平均為2.77天文單位,少數小行星的軌道半長徑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們的偏心率和軌道傾角多界於大行星和慧星之間,平均為0.15和9.4°。小行星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它們的視亮度跟它們同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有關,也跟它們的表面反照率有關。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視星等為6.5等。由中國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到1992年為止,已獲得正式編號的共有55顆 。

9. 太陽系都有哪些星球它們有哪些特點

八大行星即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再為行星。
水星簡介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它與太陽的角距從不超過28°,中國古代稱水星為辰星。古時候西方人以為水星是兩顆行星,他們在暮色中見到它時,稱它為墨丘利(Mercury),在晨曦中見到它時,稱它為阿波羅。後來人們知道了墨丘利和阿波羅就是同一顆星,就稱水星為墨丘利。墨丘利是羅馬神話中專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他頭戴插有雙翅的帽子,腳蹬飛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飛。他神通廣大,令人難以捉摸。水星確實像墨丘利那樣,行動迅速,神出鬼沒,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里它會沿著一段奇特的曲線,從太陽的最東邊跑到最西邊,平均速度為每秒47.89千米,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
水 星 風 光
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個較扁的橢圓,當它在近日點和遠日點時,所看到的太陽大小可差一倍多。太陽在水星天空中移動得慢極了,如果在水星上看日出,要耐著性子花上十幾個小時。在水星上可以長時間地仔細觀察日冕和色球,而不必像在地球上那樣去追逐日食的瞬間,這一點令天文學家十分羨慕。然而要想到水星上去是不可能的。水星離太陽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的1/3左右,再加上沒有大氣遮擋,水星上的陽光比地球赤道的陽光還強6倍,不要說人,就是一些熔點較低的金屬也會熔化。另外,水星上既無空氣又無水,晝夜溫差非常懸殊,最熱時達到427℃,最冷時則有-173℃。溫度最高的區域是中心位於北緯30°、西經195°的盆地,它是諸行星中溫度最高的地方,由此給它取名為"卡路里盆地",即熱盆地的意思。又因它和月球上"雨海"(月球上一個盆地的名稱)極為相像,所以它也被人們稱為水星上的"雨海"。
貌 似 月 球
在地面上觀測水星,幾乎看不到它的細節。1973年11月3日,美國發射了水手10號宇宙飛船,對水星進行近距探測。它是迄今唯一"訪問"過水星的宇宙飛船。在它與水星三次相會的過程中,向地面發回了5000多張照片。在最後一次,它距水星表面僅372公里,拍攝了非常清晰的水星電視圖像。天文學家驚奇地發現,水星表面和月球表面極為相似。水星表面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星羅棋布,既有高山,也有平原,還有令人膽寒的懸岸峭壁。據統計,水星上的環形山有上千個,這些環形山比月亮上的環形山的坡度平緩些。1976年,國際天文學會聘請一些專家、學者為環形山命名,1987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環形山的名字,其中有15個環形山用了中國人的名字。除了中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外,其他14位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家和藝術家。
水 星 凌 日
當水星走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我們在太陽圓面上會看到一個小黑點穿過,這種現象稱為水星凌日。其道理和日食類似,不同的是水星比月亮離地球遠,視直徑僅為太陽的190萬分之一。水星擋住太陽的面積太小了,不足以使太陽亮度減弱,所以,用肉眼是看不到水星凌日的,只能通過望遠鏡進行投影觀測。水星凌日每100年平均發生13次。下次凌日是在1999年11月16日5時42分,有望遠鏡的朋友切莫錯過機會。
一 天 等 於 兩 年
水星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本身也在自轉。1889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里利經過對水星多年的觀測,認為水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和公轉一周的時間都是88天。對此,人們一直深信不疑。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佩廷吉爾和戴斯,藉助美國阿雷西沃(Arecibo)天文台的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測量了水星兩個邊緣反射波間的頻率差,成功地測量了水星的自轉周期為58.646日,正好是水星公轉周期的2/3。地球每自轉一周就是一晝夜,而水星自轉三周才是一晝夜。水星上一晝夜的時間,相當於地球上的176天。與此同時,水星也正好公轉了兩周。因此人們說水星上的一天等於兩年。由於水星在近日點時總以同一經度朝著太陽,在遠日點時以相差90°的經度朝著太陽,所以水星隨著經度不同而出現季節變化。
金星簡介
金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天文上金星符號,即美神梳裝打扮時用的寶鏡。
金星像月亮一樣有圓缺朔望的變化,這一點曾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金星與地球十分相似:半徑為6050千米,只比地球略小;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質量為地球的81.5%;另外,金星周圍也有大氣和雲層。它和水星一樣,是太陽系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天然衛星的大行星。金星的公轉軌道很接近於正圓,且與黃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轉周期約為224.7日,但其自轉周期卻為243日,也就是說,金星的「一天」比「一年」還長。金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向自轉的大行星。金星的大氣層厚重濃密而奇特,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約佔97%以上。因此導致金星上的「溫室效應」極其強烈。金星的大氣密度是地球的100倍,其大氣活動劇烈,大氣層中有頻繁的閃電和雷暴。金星基本上沒有磁場。它的地勢比較平坦,但地貌復雜,其內部結構從理論上可推出應與地球類似,但還有待觀測證實。金星有凌日現象與「金星蝕」現象,它們都是百年難遇的。
太陽從西邊出來」
人們常把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比喻成"太陽從西邊出",這句話在金星上卻是絕對真理。
金星是個「蒙面逆子」,「蒙面」是指它有濃厚的雲層,「逆子」是指它是太陽系中唯一逆向自轉的行星。因此從金星上看太陽自然是西升東落的,「太陽從西邊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濃厚的金星雲層使金星上的白晝朦朧不清,這里沒有我們熟悉的藍天、白雲,天空是橙黃色的。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會像地球上空一樣,出現閃電和雷暴。金星自轉周期是243天,比公轉周期(224.7天)還長。金星上的一晝夜相當於地球上的117天。在一個金星年中,金星上只能看到兩次太陽西升東落。
美國和前蘇聯發射的金星探測器上都裝有影像雷達感測器。雷達測繪表明金星與地球一樣,也是一顆地貌非常復雜的行星。
由於濃密大氣的保護,金星的地勢比較平坦。金星上70%是起伏不大的平原,20%是低窪地,還有10%左右的高地。其面積最大的高原比青藏高原還大兩倍,最高的山峰達10590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一條從南向北穿過赤道的長達1200千米的大峽谷,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的峽谷。金星的地質構造曾經很活躍,很可能還有活動火山。從金星13號和14號的考察結果可以看出,金星內部的岩漿里含有水分,從而動搖了以前認為金星上「先天缺水」的看法。
目前,人類太空探測史上第一個由太空梭攜帶升空的行星探測器--「麥哲倫」號宇宙飛船正以前所未有的透視力,測繪90%以上的金星地貌,將金星的版圖,清清楚楚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金星的位相變化
金星與月球一樣本身並不發光,金星的光輝來自金星表面反射的太陽光。金星也像月球一樣會出現周期性的圓缺變化,這是由於金星、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從地球上看到的金星被太陽照亮的部分有時多些有時少些,這就叫位相變化。事實上,凡是位於地球公轉軌道以內的行星(如水星)都有這種變化。17世紀初,伽利略發現了金星的位相變化,從而為哥白尼的日心體系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偉大地球簡介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千米。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線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基本數據
赤道半徑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質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
火星簡介
火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第四顆行星。肉眼看去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的亮星。它緩慢的穿行於眾恆星之中,從地球上看火星時而順行,時而逆行。火星最暗視星等約為+1.5等,最亮時比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達-2.9等,這是由於地球和火星分別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它們之間的距離總在不斷變化。火星熒熒如火,亮度常變,位置不定,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西方古羅馬的神話中,把它想像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馬爾斯」(Mars),即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Ares)。阿瑞斯身世高貴,其父是神王宙斯,其母是天後赫拉。天文學中火星的符號是馬爾斯的長槍和盾牌的組合。
火星有很多特徵與地球相似。它距離太陽22794萬千米,約為日地距離的1.5倍;自轉軸與軌道平面的夾角為24°,和地球一樣有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它自轉一周比地球多半個多小時,為24小時37分22.6秒。所以火星和地球的晝夜長短基本差不多,但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火星的一年幾乎等於地球的兩年。因為火星離太陽較遠,公轉一周為687日。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體積還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大氣遠比地球的稀薄,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佔95%,氮佔3%,還有數量極少的氧與水份。
火星上的平均溫度為-23℃,由於火星大氣稀薄而乾燥,所以它的晝夜溫差很大,遠遠大於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因火星表面溫度低、壓力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大致都呈飽和狀態,只要氣溫稍一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就會凝結。火星大氣中的水份極少,科學家估計,倘若把火星上的水冰全部融化成水,也只能在火星表面形成一個10米深的大海。與我們地球表面的波濤茫茫的海洋相比,火星上的水量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火 星 的 表 面
在乾燥的火星表面上遍地都是紅色的土壤和岩石。由於風沙的作用,火星表面到處是沙丘,還有類似河床的地形。這種河床地形在南半球及赤道附近分布,表明距今大約30億年前的火星上曾像現在的地球上一樣有河流,有「水」流動。
通過對火星表土成分的分析,我們知道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整個火星就是一個生了銹的世界。火星表面的特徵大同小異。荒涼的沙漠、連續不斷的丘陵和窪地一直延伸向遠方;亂石嶙峋點綴著火星表面,既有小小的鵝卵石,也有巨大無比的漂礫;這些與大峽谷、大火山及坑洞交織而成一個紅色的大地。
火 星 的 塵 暴
火星上另一個奇異特徵便是每年都要颳起一次讓人難以想像的特大風暴,風速之大是無法形容的。地球上的大台風,風速是每秒60多米,而火星上的風速竟高達每秒180多米。大風暴有時可以席捲整個星球。火星表面的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整個火星一年中有1/4的時間都籠罩在漫天飛舞的狂沙之中。由於火星土壤含鐵量甚高,導致火星塵暴染上了桔紅的色彩,空氣中充斥著紅色塵埃,從地球上看去,猶如一片桔紅色的雲。
1971年,當美國的「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剛剛走了一半的路程時,整個火星正被一場大塵暴所包圍。火星表面70~80千米的高空被塵埃籠罩,白茫茫的一片,根本無法觀測;除了赤道附近隱約見到4個坑洞外,其它地方模糊一片,什麼也看不清。這場特大塵暴竟連續不斷地颳了半年時間才漸漸平息下來。這在地球上是從未有過的。原來大風沙時看到的4個坑洞,竟是4個高達25千米以上的大火山。最大的火山被命名為奧林匹斯火山,高26千米,直徑600千米,大約形成於近10億年內。位於赤道下方的是一個龐大的峽谷,也就是火星上最壯觀的特徵之一 ---「水手谷」大峽谷。著名的水手谷長4000千米,寬約300千米,最深處達7千米。火星上南北半球地質結構很不一樣,大火山、大峽谷等都在北半球。
火 星 的 極 冠
在望遠鏡中,火星的兩極呈白色,氣溫都在冰點以下。這些冰域稱為極冠。近來科學家確認,極冠不是由水冰,而是由固態二氧化碳凝結形成的乾冰。它的范圍隨季節有亮區和暗區的變化。火星極區一到冬季,由於氣溫下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開始凝結,使得極冠加大,顏色逐漸變淡,北極冠可擴大到北緯65°,南極冠可擴大至南緯57°。一到夏季冰雪融化,極冠的范圍也就縮小了,暗區就逐漸擴大和變暗。兩極的極冠分別延伸到北緯80°和南緯84°。
生 命 之 謎
過去人們認為火星是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有著四季的更替,它的兩極被冰覆蓋並相應作著周期的變化。冰雪的存在證明了水份的存在,也就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有人還曾提出火星上面的暗區可能是植物帶。因此,火星生命之謎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為了探索火星的秘密,近30年來己有20餘只探測器對火星作過科學探測,其中主要是美國的水手9號、海盜1號和海盜2號。這些探測器拍了數千張照片。每個探測器都能自動地從火星上採集土壤樣品進行實驗,並將實驗結果傳回地球。實驗結果表明:火星上沒有江河湖海,土壤中也沒有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任何痕跡,更沒有「火星人」等智慧生命存在。
1996年12月美國科學家宣布:1984年在南極洲發現的ALH84001隕石來自火星。研究其岩石成分發現,這些隕石可能含有原始生命的微化石。這表明幾十億年前的火星很可能相當溫暖潮濕,適合生命的存在與維持。
火 星 的 衛 星
火衛一和火衛二差不多就在火星的赤道平面上運行。火衛一離火星中心9450千米,直徑為20多千米,公轉周期7.7小時,從火星上看,它每天西升東落兩次。火衛二離火星中心大約23500千米,直徑只有15千米,公轉周期是30.3小時。在火星的夜空中,你可以看到「雙月懸天」的奇景。 1971年水手9號探測器到達火星。在火星塵暴過後,對火衛一和火衛二進行了拍攝,它們的樣子活像兩個「病馬鈴薯」,表面布滿了隕星坑,反照率很低。
木星簡介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顆行星,它是行星九兄弟中的老大---個兒最大。它的亮度僅次於金星。中國古代把它叫做「歲星」,用它來紀年,因為已經知道它的公轉周期近於12年。西方則稱木星為「朱庇特(Jupiter)」,即羅馬神話中的主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王者---天神宙斯。
木星直徑約為14.3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1.25倍,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而質量為所有其他行星的2.5倍。木星的平均密度相當低,僅1.33克/立方厘米。其繞太陽公轉一周約12年,而自轉一周僅要近10小時。由於它自轉太快,致使星體變扁,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5000千米之多。木星沒有固體外殼,它是一顆由液態氫組成的液態星球。
木星內部是由鐵和硅組成的固體核,稱為木星核,溫度高達30000℃。木星核的外部絕大部分是氫,液態的氫分子 層與液態的金屬層合稱為木星幔。木星幔的外面是木星的大氣層,其大氣厚度有1000千米,幾乎全由氫和氦構成,只有微量的甲烷、氨和水汽。木星大氣中的甲烷具有吸收紫外線的作用。木星大氣中還有十分強烈和頻繁的閃電現象,平均每年約有250次。木星大氣濃密,有一系列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分布的雲帶,亮的叫帶,暗的叫帶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木星南熱帶內的大紅斑,它呈蛋形,長20000千米,寬11000千米。
1979年3月4日「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飛過木星附近時發現木星像土星一樣有光環,其寬度有6500千米,厚30千米,是由很多黑色石塊組成。木星是太陽系中除天王星和土星外擁有衛星最多的大行星,至今已發現16顆,其中最亮的4顆是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分辨出來的,故叫做伽利略衛星。其實早在春秋時代我國的甘德和石申就已經發現了其中之一,稱之為同盟。
總之,木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將使越來越多的人為它所著迷。
木 星 的 帶 紋
木星在眾行星中有著突出的特點:質量大、體積大。它的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8顆行星加在一起的二倍半,相當於地球的1316倍。如果把地球和木星放在一起,就如同芝麻和西瓜之比一樣懸殊。
木星雖然巨大無比,但它的自轉速度卻是太陽系中最快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如此快速的自轉周期在木星表面造成了極其復雜的花紋圖案,促使氣流與赤道平行,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兩極相對扁平,赤道隆起,並出現與赤道平行的雲帶。木星的雲帶可分為好幾層,雲帶的顏色和溫度不同,有明暗帶的區分。亮區的雲層由氨冰組成,顏色鮮明,叫做帶;暗區的雲層由氨化物組成,叫做帶紋。氨化物有各種顏色:白色、橙色、褐色,但大部分是紅棕色。
看 不 見 的 木 星 環
1979年3月,「旅行者一號」探測器穿越木星赤道平面時,在離地球6億千米處發回大量的珍貴照片。出乎人們所料,發現木星和土星一樣也擁有光環。4個月後,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臨木星證實了這個結論。
1610年1月,伽利略發現木星的最亮4顆衛星。由此它們被命名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環繞在離木星40~190萬千米的軌道帶上,由內而外依次是伊奧、歐羅巴、嘉里美和卡利斯托,它們分別被簡稱為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
土星簡介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一顆美麗的行星,凡是用望遠鏡看過土星的人,無不驚嘆不已。土星公轉軌道半徑為14億千米,沖日時最大亮度為0.4星等。土星那橘色的表面,漂浮著明暗相間的彩雲,配以赤道面上那發出柔和光輝的光環,遠遠望去真像個戴著頂大沿遮陽帽的女郎。要比兩極半徑大6000多千米。土星公轉周期為29.5年,約合二十八宿之數,每年鎮一宿,故古時我國又稱其為「鎮星」。土星長期被當作太陽系的邊界,直到1781年發現天王星以後,太陽系才得以擴大。土星運動遲緩,人們便將它看作時間和命運之神的象徵。羅馬神話中稱其為薩圖努斯神,即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他是神王宙斯之父,是在推翻父親之後登上天神寶座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把土星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在天文學中的符號,像是一把主宰農業的大鐮刀。
土星的內部結構與木星相似,也有岩石構成的核。核的外面是5000千米厚的冰層和金屬氫組成的殼層。再外面也像木星一樣被色彩斑斕的雲帶包圍著。這些彩色的雲帶主要由氫、氦以及甲烷等組成。如果說木星大氣運動多變,那麼土星大氣運動就顯得平靜、單純而快速。土星表面的噴射流,速度最快時可高達400米/秒以上。可真正的土星表面是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只是雲頂,其溫度低於-200℃。
旅行者號探測器發現土星也有一個大紅斑,長8000千米,寬6000千米,比木星的小許多。它可能是由於土星大氣中上升氣流重新落入雲層時引起擾動和旋轉而形成的。
土星最讓人著迷的便是美麗的土星環。
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土星時,發現土星有兩個「耳朵」。他誤認為土星可能是由一大二小三個天體組成,懷疑這兩耳朵是兩顆衛星。但他一直不敢將觀察結果發表,其原因是「衛星」並沒有繞土星公轉,似乎永遠停留不動。而更令他驚奇的是那兩顆「衛星」 兩年後竟然失蹤,三年後又重新出現。
土星環的結構在17~19世紀被陸續發現。到20世紀80年代初,至少3個探測器對土星「走馬觀花」,發現環的結構極為復雜。
人們根據地面觀測和空間探測,把土星環劃分為7層。距土星最近的是D環,亮度最暗;其次是C環,透明度最高;B環最亮;最後是A環。在A 環和B環之間就是著名的卡西尼環縫,縫寬約5000千米。在A環之外有E、F、G三個環,最外層的是E環,十分稀薄和寬廣。
「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把土星環的近距離照片送回後,科學家們非常吃驚:原來每一層又可細分成上千條大大小小的小環,即使被認為空無一物的卡西尼縫也存在幾條小環。在照片中可見到F環有5條小環相互纏繞在一起。土星環的整體形狀類似一張巨大的密紋唱片,從土星的雲頂一直延伸到32萬千米遠的地方。 光環的顏色遠看是紅棕色,其實每層都稍有不同,C環是藍色,B環內層為橙色,外層為綠色,A環為紫色,卡西尼縫是藍色的。
天王星簡介
在睛朗的夜晚要想觀看天王星,並不是很難。它的星等是5.7等。它的公轉周期相當長,每84年繞太陽一周,平均每天只移動46",不容易與恆星區分,歷史上曾多次被誤認為是恆星而被載入星圖。
天王星
天王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排行第七,距太陽約29億千米。它的體積很大,是地球的65倍,僅次於木星和土星,在太陽系位居第三;它的直徑為5萬多千米,是地球的4倍,質量約為地球的14.5倍。
偶 然 發 現 的 行 星
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81年3月13日夜晚在院子里與他的妹妹卡洛琳•赫歇耳(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 用自製的反射式望遠鏡觀察星空時,偶然間在雙子座發現了一顆與眾不同的淡綠色的星星,心中不免驚顫,這是一顆什麼星呢?他讓妹妹卡洛琳將觀察內容記錄了下來,連續幾天的跟蹤觀測使他認定,所發現的一定是太陽系的天體,可能是彗星。於是他把一篇題為《一顆彗星的報告》的論文遞交給英國皇家學會。
兩年以後,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 證認並公布了威廉•赫歇耳發現了太陽系的新行星。天文學家們計算出這顆星的軌道,位置是在土星的外側,從此,太陽系內的第七顆行星---天王星就這樣被發現了。新行星的發現轟動了整個歐洲,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威廉•赫歇耳以柯普萊勛章。至此,他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由業余愛好天文的樂師變成了專業天文學家。他的一生為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功績名垂史冊。
基本數據
質量: 8.686×1025 千克
赤道半徑:25559千米
平均密度:1.29克/厘米3
表面平均溫度:59K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7.77厘米/秒2
自轉周期:17.9小時
赤道面和軌道面交角:97.86°
軌道半長徑:19.1914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84.01年
軌道偏心率:0.0461
軌道傾角:0.774°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號」探測器以每小時72000千米的速度飛掠天王星時,又發現了天王星的11個環,糾正了9個環的認識。天王星共有20個環,不同的環有不同的顏色,給這顆遙遠的行星增添了新的光彩。
海王星簡介
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海王星排行第八。它的亮度為7.85等,只有在望遠鏡里才能看到。由於它是一顆淡藍色的行星,根據傳統的行星命名法,它被命名為涅普頓(Neptune)。涅普頓是羅馬神話中統治大海的海神,掌管著1/3的宇宙,頗有神通,海王星的天文符號象徵涅普頓手中寒光閃閃的神叉。
天 王 星 的 孿 生 兄 弟
海王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半長徑為45億千米,公轉一周需要165年。從1846年發現到今天,海王星還沒有走完一個全程。海王星的直徑是49400千米,和天王星類似,質量比天王星略大一些。海王星和天王星的主要大氣成分都是氫和氦,內部結構也極為相近,所以說海王星與天王星是一對孿生兄弟。
天王星有美麗的光環,海王星有沒有光環呢?這是人們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1846年10月初,英國天文學家拉塞爾(William Lassel)曾報導他看見了海王星環,但到底有沒有呢?天文學家眾說不一。1984年,美國和法國天文學家在兩個天文台同時觀測7月22日的掩星後,達成了共識:海王星有一條不連續的環帶,其長度不過100千米,寬度只有10~15千米。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是什麼星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駐什麼 瀏覽:670
中國共有多少例新冠冠肺炎 瀏覽:44
蓮花清溫怎麼寄到英國 瀏覽:501
安妮義大利哪些送餐具 瀏覽:231
伊朗為什麼不兼並阿富汗 瀏覽:847
伊朗旅遊有什麼特產 瀏覽:84
越南的國籍怎麼填 瀏覽:778
印度邊境溫度是多少 瀏覽:123
印尼合資公司是什麼開頭 瀏覽:153
浙江仙居中國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瀏覽:930
荷蘭日本英國泰國都是什麼花 瀏覽:894
中國如何做印度電商 瀏覽:846
義大利和捷克哪個足球厲害 瀏覽:531
現在伊朗氣溫多少度 瀏覽:393
哪些單位有義大利語需求 瀏覽:487
印尼的貓為什麼沒尾巴 瀏覽:810
中國凶歷的多少 瀏覽:277
去義大利旅遊需要注意些什麼 瀏覽:69
娶個印度女人怎麼樣 瀏覽:18
中國著名戶外品牌有哪些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