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形成於13世紀末的「佛羅倫薩畫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藝術流派,其奠基人是
喬托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畫派由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等共同創建。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 1267年-1337年)是義大利畫家與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⑵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發展共幾個階段,藝術特色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發展共分為四個階段。
1、開端是真的寫實因素開始出現。
2、早期的時候是文藝復興還未成熟,但是能感受到一種質朴和純真。
3、上期是古典藝術發展繪畫比較繁榮。
4、晚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探索藝術新風格。
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2)義大利文藝復興最早開始於什麼畫派擴展閱讀:
當時,義大利被許多城市包圍,每個城市都是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14世紀以後,城市逐漸從共和國走向獨裁。這位享樂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的獨裁者想要從宗教禁慾主義的桎梏中解放自己,並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
與此同時,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試圖放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頌揚自然之美和人類的精神價值。
梵蒂岡也變得腐敗,歷任教皇都比世俗的獨裁者享受著更大的享樂主義,他們保護藝術家,並允許他們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和科學在更加寬松的氛圍中逐漸發展,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序曲。
⑶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是誰
佛羅倫薩畫派沒有固定的創始人(雖然一般認為是喬托),但有一批早期的代表畫家。
佛羅倫薩畫派(Florence School)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形成的美術流派,13世紀末已經形成,早期代表畫家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安傑利科、烏切洛、波提切利等。盛期代表畫家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15世紀中葉以後佛羅倫薩畫派已呈衰退之勢,取而代之的是以羅馬為中心的羅馬畫派。16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
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喬托。喬托(Giotto,約1266—1337)也是文藝復興義大利藝術的偉大先驅者之一。喬托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分界線,他不僅表現出卓越的繪畫技巧,同時也奠定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
喬托·迪邦多內出生於佛羅倫薩北方山區韋斯比亞諾的農民家庭。少年喬托為了打發時間,經常在石頭上描畫自己放牧的山羊。有一天,佛羅倫薩大畫家契馬布埃經過村道發現了他的才
佛羅倫薩畫派
能,於是說服了他的父母,將他收為自己的徒弟。後來,喬托的技藝很快超過了老師。喬托青年時代居羅馬,從師過羅馬畫派領袖彼得·卡瓦里尼,曾為聖彼得柱廊大廳做過大量的鑲嵌藝術品;36歲移居帕多瓦城,在那裡創作了著名的阿雷納教堂耶穌故事壁畫,幾乎所有畫面,都貫穿著統一的藍色天空色彩,在下麵塑造出一排富有寓意性的人物形象——仁慈、智慧、貪婪、背叛、固執、暴政等。據說詩人但丁正於此時被教會永遠逐出佛羅倫薩,流落到帕多瓦,喬托熱情地接待了他。
義大利的權貴們千方百計爭著這位佛羅倫薩大師為他們服務,而喬托從不違背自己意願,我行我素,在全國漫遊,他到處留下自己的藝術種子,推動著人文主義藝術的發展。喬托最後的20年是在佛羅倫薩度過的,在他67歲高齡時,佛羅倫薩市政廳指定「大師喬托」領導建造大教堂獨立式鍾樓,可惜生前只建造起一層,後由弗朗切斯科·塔蘭蒂完成,當今仍堪稱佛羅倫薩最優秀的古建築,與聖瑪利亞大教堂並列。
喬托繪畫的創新意義,在於發明了一套直接觀察自然,以再現客觀現實的繪畫實驗方法,開創了繪畫早期的科學時代。他所塑造的宗教人物猶如雕像般的渾厚,個個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世俗男女,不再是中世紀的幽靈;在畫面藝術處理方面,力求在平面上再現立體空間的效果,空間具有空氣感和深度感,畫中形象具有體積感和量感;在人物安排上,善於突出主體形象,具有視覺的吸引力,這種藝術處理的方法,成為後來歐洲繪畫的典範。喬托是公認的使西方美術擺脫中世紀美術程式的第一人,從而成為開創寫實畫風的鼻祖,被譽為歐洲近代繪畫之父。
以上為有關簡介,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⑷ 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繪畫是怎樣的
14世紀中期,義大利繪畫曾一度走向衰落,直到14世紀末,義大利繪畫才發生了新的變化,沉悶的畫壇上首先出現了一個注重寫實的畫家斯皮納羅·阿雷丁諾,他的一生平淡無奇,然而他在力爭恢復喬托的傳統——表現的准確性和人類的情感。但是,真正的歷史性轉變。卻是在1420年左右,佛羅倫薩出現了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的畫家馬薩喬。他的藝術活動在15世紀的上半期,但他所遵循的新的藝術法則直接影響了整個15世紀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藝術,並奠定了文藝復興盛期繪畫的基礎。為了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繪畫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就此期的主要畫派來分別敘述。
⑸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四個階段藝術特點
一、 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開端(13、14世紀)
藝術特點是
人物造型都顯得莊重典雅,衣紋處理厚重而有質感,層次變化豐富,明顯帶有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的痕跡。就內容而言,這件作品並沒有原則上的進步,然而皮薩諾卻採用了一種現實主義的一目瞭然的藝術語言,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為物質的具體形象,這樣的形象意味著對現實主義的直接感受和高度的造型表現力。正是在這一點上皮薩諾割斷了和中世紀傳統藝術的內在聯系。
二、 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15世紀
藝術特點是
以反映世俗生活為已任的藝術家為了要正確表現人體,對解剖學產生了興趣,而正確的空間表現則需要嚴格的透視畫法。於是在佛羅倫薩首先體現出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傑出的佛羅倫薩藝術家們開始拋棄中世紀藝術傳統,進行大膽的藝術改革,使新的現實主義藝術得以進一步成長。這時的佛羅倫薩已經成為一個積極入世的宇宙觀的策源地,在這里產生了新的創作方法和技巧
透視學在這一時期的運用
15世紀後半期至16世紀為鼎盛時期,
此時文藝復興的重心轉向了羅馬
出現文藝復興三傑
最後第四階段從16世紀後半期至17世紀前期為文藝復興晚期
這一階段以威尼斯畫派的崛起為代表,有提香、喬爾喬內、維羅奈塞和丁托萊托等。
自15世紀起文藝復興的影響則傳播到了北歐的德國、佛蘭德斯和尼德蘭等地。
⑹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哪些代表畫家和畫派
義大利位於地中海區域中央、中古時期世界上最大貿易地區的心臟位置。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都是當時水陸交通樞紐和貿易的集散地,在那裡最早出現工商業、萌芽資本主義,所以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
佛羅倫薩的美術,傾向於宗教《聖經》題材,而威尼斯則更多的是描繪古希臘神話故事。縱情於歡樂與享受,題材以愛情、酒宴、女神為多。如果說佛羅倫薩的畫家們重素描和遵從構圖的對稱、均衡與和諧,那麼威尼斯的畫家們則竭力追求色彩和激情傳達,它奠定了歐洲近代油畫發展的基礎。
⑺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美術(16世紀上半葉)是如何發展的
這段時期主要指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從15世紀中葉開始,佛羅倫薩開始失去它作為義大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重要城市、教皇所統治的基督教首府——羅馬。教皇為了重新確立羅馬在基督教世界的統治地位,動用了大量資金重建羅馬,並吸引了大批藝術家、思想家到羅馬工作,在藝術上形成了以羅馬為中心的羅馬畫派。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於藝術,在數學、機械工程、醫學、地質學等方面都有所反映。他出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叫芬奇的小鎮,早年到佛羅倫薩,在委羅基奧的工場學習。達·芬奇在這兒不僅學會了繪畫雕刻的技巧,還熱衷於科學研究。他的早期作品有和老師合作的《基督受洗》和自己完成的《天使領報》等。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為米蘭大公服務,他在這兒不僅完成了一些重要的美術作品,還在建築、水利工程、軍事技術和機械製造上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米蘭期間的重要作品有《岩間聖母》(1483—1493)和為聖瑪麗亞修道院食堂所作的不朽之作《最後的晚餐》。在《岩間聖母》一畫中,達·芬奇使用明確的幾何結構來安排人物,即人物被框進了一個等腰三角形,而這個三角形的頂點就是瑪利亞的頭部,他的這一作法為當時盛行的金字塔形構圖奠定了基礎。同時他又用天使與嬰兒來加重右下角的分量,並通過左上方的光源使整個畫面得以平衡,像這樣在復雜動態中取得平衡的手法為後世藝術家廣泛運用。另外由於重疊山岩而顯得柔和的光線不僅使形的塑造得以深入,也使整個形象具有了獨有的詩意的光暈。《最後的晚餐》占滿了修道院食堂大廳的整個牆面,達·芬奇挑選了一個關鍵時刻進行描繪。以耶穌為中心,左右各為兩組人物,所有人的性格都生動地從他們的行動與手勢中表達出來。耶穌處於正中央,在使每個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現力的同時,不使畫面凌亂、分散。在這幅畫中,達·芬奇通過象徵真理的耶穌和象徵邪惡的猶大之間的戲劇性對比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1503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並在這段時間內完成了名作《蒙娜麗莎》(1503—1506),這幅肖像畫的意義在於通過一個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達了人對於自身的肯定,及對美好事物的嚮往。1506年達·芬奇再度回到米蘭,在以後的年代裡他還畫了《麗達》、《聖安娜》等作品。1516年達·芬奇因國內動亂,以宮廷畫家的身份來到法國,最後在法國去世。達·芬奇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他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都是人類文化史上最珍貴的遺產。
作為雕塑家和畫家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oti,1475—1564)走的是和達·芬奇不同的道路,他不像達·芬奇那樣充滿科學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上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
米開朗基羅在少年時代就進了著名的「美第奇花園」,在那兒接受了藝術訓練,並接觸到大量收藏在那兒的古代藝術珍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流露出不凡的氣質。1501—1504年,米開朗基羅為故鄉佛羅倫薩創作了著名的《大衛》雕像,他表現的是建功立業以前的大衛,一個充滿憤怒和力量的青年人。這種力量也是人文主義者嚮往的自由的人所具有的巨大潛力。也正因為這一點,這件作品成為文藝復興時代英雄的象徵。1508—1512年之間,米開朗基羅應教皇朱諾二世的委託,創作了西斯庭禮拜堂的天頂畫《創世紀》,表現出他在繪畫上的獨創性。在天頂畫中他同樣是通過神的題材表現人的偉力。在《創世紀》中,米開朗基羅把人的生命的獲得表現為兩只有力的手的接觸:在《偷吃禁果》中,他又強調人物自主獨立的情感,使夏娃的表情充滿挑戰;在《洪水》中則是充滿了戲劇性,一系列個別的悲劇情節背後透露的是人的信心。在朱諾二世死後,新任教皇利奧十世命米開朗基羅設計朱諾二世陵墓,這項工程前後耗費十數年時間。祖國的災難、民族的痛苦和藝術家個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都在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摩西》最令人震撼。這個形象和大衛一樣,是藝術家心目中拯救民族、擺脫苦難的英雄人物。人物意志高度集中,不僅體現在令人生畏的目光上,同時也表現在對摩西粗壯的體格的極度誇張上,體現在肌肉的緊張上,乃至於完全揉皺的衣褶上。如果說《大衛》體現的是一種信心的話,那麼《摩西》則體現了作為人的威嚴。在他隨後為梅迪奇小禮拜堂設計的雕像中,通過《晨》、《暮》、《晝》、《夜》一組形象深刻揭示了藝術家內心的痛苦和彷徨。祭壇畫《最後的審判》是米開朗基羅晚年的重要作品,從1534—1541年花費了他6年時間,畫於西斯庭禮拜堂。這件宏偉的作品是米開朗基羅對人生的總結,也是對當代歷史的裁判。壁畫構圖的處理與構思取得了一致,構圖並未突出明確的秩序與結構,而是強調一種自然的安排。這件作品的成功和偉大之處在於從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中產生了統一的人的集體形象,而色彩的巧妙的使用又使壁畫具有了戲劇性的緊張。米開朗基羅藝術中的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出現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映。正是在他的藝術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理想得到了全面而鮮明的表達,因為米開朗基羅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動性與積極作用以及人建功立業的能力,所以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幾乎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拉斐爾(Raphael Sanzio,1483—1520)出生於翁布里亞,早期在畫家佩魯吉諾的工場學習展來他的畫面上始終洋溢著的明凈的色彩、柔和的光線和寧靜而優雅的節奏感,都得益於他所受的早期教育。
1508年,拉斐爾應友人雕刻家、建築家布拉曼特的邀請來到羅馬,他以後的許多著名作品都是在這里完成的。他為梵蒂岡宮繪制的三幅壁畫《雅典學院》、《巴爾納斯山》和《聖典辯論》表現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對於真理和幸福的追求。但總的看來,《雅典學院》是這3幅作品中最優秀的一幅,也是拉斐爾最輝煌的作品,他把古代思想家與科學家的聚會安排在一個有拱門的大廳內,兩邊有阿波羅和雅典娜的雕像。畫面正中央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人一個指天,一個指地,他們的手勢分別代表著各自的學說。在他們周圍還有各種姿態的學者和科學家,也是用特定的姿態表明他們各自的身份和學說。所以說,《雅典學院》里的人物形體比其他兩幅具有更強烈的紀念碑傾向。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來看,這幅作品都標志著人文主義思想在文藝復興時代美術中的最終勝利,也標志著人文主義思想與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密切聯系。顯然,拉斐爾已經開始享受文藝復興思想的成果了。這些作品也奠定了拉斐爾在羅馬的聲譽。拉斐爾是描繪女性形象的大師,到羅馬之前,他筆下的聖母是美麗的平民婦女的形象,在她們身上體現出慈愛、善良、溫順的高尚品質,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到羅馬以後,拉斐爾的聖母形象仍然是世俗的,但帶上了幾分貴族氣派,最有名的是《西斯庭聖母》,這幅畫像一首優美的頌歌,將聖母的端莊和世俗的愛融為一體。拉斐爾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以優美的、詩一般的繪畫語言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他對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所確立的美的樣式成為後來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標准之一。
⑻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有哪些畫派
文藝復興主要是指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畫派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佛羅倫薩畫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佛羅倫薩形成的一個重要畫派。該派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用科學方法探索人體的造型規律,吸取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手法應用在繪畫上,把中世紀的平面裝飾風格改變為用集中透視,有明暗效果,表現三度空間的畫法。在以宗教神話為主的題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畫成世俗化的合乎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創造了人物畫新風格。除了油畫外,當時多創作大幅溫壁畫,主要為宮廷、教會和資產階級上層服務,從而改變了歐洲中世紀繪畫的面貌。初期代表畫家有喬托、馬薩丘、烏且羅等,盛期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畫家為代表。十五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最繁榮;十六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信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佛羅倫薩畫派人才輩出,創作上也各顯神通。但就藝術傾向和創作特點看,大致有三條主線。這三條主線中各有代表人物:波提切利、利比、柯西莫等畫家可為一條主線,他們具有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傾向,但藝術趨近於貴族豪門;以基蘭達約為代表的一條主線,則崇尚生活表現,他們在畫壇上出現得早些,技巧上可能略顯幼稚,形象多半重敘述性質;第三條主線,毋庸置疑,應以萊奧納多·達·芬奇為代表了,這是一條新興的寫實主義路線。
二、威尼斯畫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畫派之一。威尼斯共和國在十四世紀是歐洲和東方的貿易中心,商業資本集中,國家強盛。藝術受拜占庭及北歐的影響。十五世紀吸收了佛羅倫薩畫派及曼坦那的經驗,通過貝里尼一家、卡巴秋(Carpaccio, 約1465-約1526)、安東奈羅·達·美西納(Antonello da Messina, 約1430-1479)等人的努力,政府和教會的利用,尤其是社會團體---互助會(scula)的支持,繪畫藝術得到了發展。十六世紀威尼斯派成為歐洲油畫創作中心。威尼斯畫派的作品顯示,畫家不太注重雕塑般的造型和硬朗的輪廓線,他們更多強調追求色彩和光線的細微差別。從一開始起就具有溫和的抒情風格而使之與佛羅倫薩傳統大相徑庭。總之,威尼斯畫派有以下藝術特色:畫家在繪畫時注重色彩,色彩豐富且富於變化,他們重視對自然風光景色的描繪;畫女性多於男性,也畫天使、基督和聖母,但作品中沒有顯露出受難的慘狀和悲傷的面容,畫面中人物體態豐潤,衣著華貴,皮膚細膩而潔白,被視為理想化的人物;威尼斯畫派的另一特點是裝飾性強。代表畫家有喬爾喬內、提香、丁托列托和和委羅內塞等。直至十八世紀仍有提埃坡羅、迦納來多(Canaletto, 1697-1768)和瓜第(Guardi, 1712-1793)等畫家。該派作品對歐洲繪畫的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