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期間義大利的裝甲車輛都有哪些
提到義大利和二戰,小油瓶就會腦補這樣一幅畫面,一群義大利軍人扔掉了武器,興高采烈的舉著白旗投降,反倒是在慶功。
連他們的盟友德國人都說,義大利若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只需要5個師去對付他們,義大利若是保持中立,我們需要10個師去防範他們,義大利若是我們的盟友,我們得需要20個師去支援他們。
圖17 AB41輪式裝甲車
點評:二戰期間義大利為數不多的亮點車輛,由於其4輪驅動的特性在速度和不平整路面行駛都很很好滿足前線需要。
總的來說,義大利人在坦克裝甲車方面設計能力有限,薄弱的裝甲、方正的外形、羸弱的火力根本無法與主流陸軍強國相比,半履帶裝甲運輸車也沒有、8X8重型輪式裝甲車、自行高炮這些陸軍主流裝備對於義大利來說更是奢侈品。
② 二戰義大利的軍事實力到底如何
一、經濟資源
在現代戰爭中,能否保證戰略物資的供應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戰略物資來源一旦枯竭,軍隊就會喪失行動能力。法西斯義大利的致命弱點恰恰就是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匱乏,軍事工業所需要的一切原料幾乎都要依賴進口。為了擺脫這種被動的狀況,早在1937年義大利就決定實施「自給自足」計劃。但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未能縮小義大利原料生產與其他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以煤炭、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生產為例,1938年義大利僅產劣質煤148萬噸,而同年美、英、法、德四國煤炭產量分別為4.06億噸、2.3億噸、4600萬噸和1.69億噸;當年的鋼產量,義大利為237.7萬噸,美、英、法、德則分別為5000萬噸、1400萬噸、600萬噸和2300萬噸。義大利的石油生產情況就更糟。1938年它僅產原油153265噸,而平時每年消耗石油 400萬噸,戰時800萬噸,所消費的石油幾乎全部都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則為1.7億噸,英、法都因逐步形成有儲量豐富的油田,因而原油產量也很高。此外,義大利的銅、鎳、鉛、錫等有色金屬資源也很缺乏。其中情況較好的銅,1938年也僅產2963噸,而同年美國的銅產量為58萬噸。
原料的不足使義大利的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歐美大國。例如,1938年,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為了實現軍隊的機械化和快速化,採取各種辦法增加汽車的產量,從而推動了義大利汽車業的發展,汽車的年產量增至62072輛。但這個數字仍然無法同上述國家的汽車產量相比。當年美國為444.8萬輛,德國為 34.8萬輛,即使產量少些的英國和法國也都超過了30萬輛。
1939年9月1日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時,義大利的主要戰略物資儲備已經告竭。當時,鋼材還夠用14天,煤炭只夠用50天,情況好些的鐵礦石也只夠用180天。
為了解決戰略資源短缺問題,義大利法西斯政府採取一些權宜措施來彌補戰略物資的不足。例如,以愛國捐獻的名義強迫居民上繳銅等有色金屬,下令徵用民間的鋼鐵製品,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限量用電,報紙一律改為四版發行等等。事實上,這些措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大利戰略物資短缺的問題。
總之,到1940年6月參戰時,義大利的經濟遠沒有為戰爭做好准備,這從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得到證實。1940年4月7日,在義大利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的陪同下,齊亞諾察看了戰略物資儲備情況。齊亞諾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與他一起走馬觀花地調查了我國金屬儲備情況。結果令人十分沮喪」。但更加令他不安的是法瓦格羅薩報告說,「義大利正在失去它所有的國外市場,即使動用我們少得可憐的黃金儲備也買不起我們所需要的金屬「。另外,從國內情況來看義大利的「資源極其缺乏,破銅爛鐵的收繳也已達到極限。一切都完了」,並且說,「就物資儲備而言,我們現在的處境實際上比去年9月份還要糟,現有的物資也只夠打幾個月的仗」。在聽了法瓦格羅薩的上述這番話之後,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狀況,怎敢參戰呢!?」
二、軍事准備
戰略物資的缺乏和經濟的虛弱使義大利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影響。雖然義大利國防大臣吹噓可以動員1000萬人,但因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6月10 日義大利參戰時,其陸軍總數僅為45萬人,編為74個二二制陸軍師。據當時任意軍總參謀長的巴多格里奧元帥事後說:「法西斯義大利參戰那天,74個二二制陸軍師中,只有19個師人員滿編,武器裝備齊全」。
當時,步兵是義大利陸軍的主體,約占陸軍總數的80%,但其武器裝備的落後令人吃驚。士兵手中拿的還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的91式步槍。自動步槍雖然已開始生產,但數量極其有限。步兵的落後還表現在缺少機動車輛上。士兵按條例規定每人背負一個重達35公斤的背包,因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平均每天只能前進30公里。義大利決定參戰後,步兵師開始實施所謂的「小機械化」,即給每個師配備少量汽車和自行車作為「補充裝備」。自行車用來運送背包,士兵輪流坐汽車行軍。這樣一來,行軍速度雖然略有提高,但卻增加了團隊間的矛盾,渙散了部隊的紀律。步兵師配備的主要武器是:34門100毫米野炮、30門81毫米迫擊炮、8門47毫米反坦克炮。這些火炮有相當一部分是一戰時從奧地利人手中繳獲來的,其餘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生產的老式部件所組裝。由此不難看出,義大利軍隊使用的火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了。
陸軍中裝備略為好些的是那3個坦克師,總共擁有坦克1200輛。其中的近1100輛是3噸重的13輕型坦克,裝甲很薄,步槍子彈即可穿透。其最大特點是沒有安裝火炮,攜帶的主要武器是一挺機槍。士兵中有人戲稱這種早已被英法德淘汰的袖珍坦克是「胭脂盒」,也有人稱之為「沙丁魚罐頭盒」。事實上它不能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戰時運送彈葯的輔助工具。另外有大約100輛6噸重的16中型坦克,這種坦克一時還不能開赴前線,因為其火炮瞄準器有毛病,需要檢修。當時英國坦克部隊配備的多半是13噸以上的中型坦克,由此看來,這幾個坦克師也是徒有虛名。 1939年格拉齊尼元帥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發現陸軍裝備和作戰水平極差。墨索里尼叫他不要擔心,並且說,在戰場上陸軍不過是做做樣子,擺擺陣勢,打仗不靠陸軍。
義大利海軍和空軍的情況與陸軍有所不同。墨索里尼上台後十分重視擴充海軍和空軍,所以經過法西斯宣傳機器的大肆吹噓,義大利民眾認為其海空軍都是世界一流的。墨索里尼把海軍看成是實現其擴張野心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說,義大利是一個伸入地中海的半島,稱霸地中海是義大利向外擴張的基礎,這首先就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為此,他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海軍的待遇,其中包括服裝、食品和津貼都優於其它軍種,致使許多青年人爭先恐後當海軍。但是,由於墨索里尼不懂軍事,因而未能對發展海軍做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略抉擇,只是一味追求艦艇的數量和噸位。截止1940年春季,義大利海軍已擁有各類艦艇257艘。其中 3.5萬噸級戰列艦4艘,萬噸級巡洋艦7艘,輕型巡洋艦15艘,驅逐艦59艘,快艇67艘。從數量和噸位看,義大利艦艇不如美國和英國,而與法國相當。但從武器裝備和技術性能來看,均無法同上述諸國相比。另外,義大利當時沒有航空母艦,從而使其艦隊在遠距離行動時得不到空中掩護。墨索里尼也曾為此焦慮不安,但卻自欺欺人地說,義大利無需建造航母,因為「整個義大利就是一艘大型航空母艦」。
直到1941年,義大利海軍由於缺乏空中支援和空中偵察手段,損失慘重,墨索里尼才下令將兩艘大型客輪改裝為航空母艦。
空軍是法西斯政權建立後於1923年新建的軍種,被吹噓為義大利的「精英部隊」,這是因為大多數法西斯領導人都曾經當過飛行員。由於墨索里尼把空軍完全法西斯化,所以當時空軍便成為富家子弟和投機分子快速晉升和步入高層的階梯。他們紛紛參加空軍,短則呆上兩三個月,長則混個一年半載,「退役」後很快就會得到提拔和重用。然而,空軍所擁有的飛機並不是法西斯宣傳的3000架(有時是8500架)。後來,法西斯當局覺得這種過於誇張的虛假宣傳難以令人信服,於是官方於1939年12月發布消息說,義大利空軍擁有飛機2300架。其實,這個數字與實際情況也有很大差距。據義大利空軍參謀長普里科洛證實,這其中的847架因過於陳舊將要被拆卸,另有大約500架因技術性能落後還存放在機庫里。因此,真正能用於作戰的飛機充其量也不過1000架。普里科洛在一次會議上告誡與會者不要對義大利空軍的實力抱有幻想。其理由是,雖然義大利空軍所擁有的飛機與其他國家不相上下,但技術落後,沒有雷達。
二次大戰前,人們認為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義大利已經整裝待發,做好了戰爭准備。實際上,如同經濟准備不足一樣,義大利於1940年6月10日參戰時其軍事准備也很不足。可以說,各軍兵種的武器裝備均不符合作戰的要求。負責軍工生產的法瓦格羅薩將軍說,從武器裝備情況來看,義大利只能打得起二至三個月的戰爭。
三、戰略領導
義大利戰略領導的失誤,與獨裁者墨索里尼有著密切關系。一是墨索里尼缺乏精確的計劃和明確的戰略目標。例如,入侵希臘僅僅是為了顯示義大利能與德國平起平坐。1940年6月,當看到德國在西線取得重大戰果時,墨索里尼也打算打一場擺脫德國人的「平行戰」。墨索里尼認為,除利用義大利在北非的優勢發動進攻外,只能在巴爾干尋找一個義大利軍隊與之作戰時顯示出威力的弱國來打。外交部長齊亞諾提出打希臘,墨索里尼則堅持要首先打南斯拉夫,並命令總參謀部按照他的設想制定作戰方案,但後來又決定對希臘發動突然襲擊。墨索里尼說,只要行動迅速,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迫使希臘投降。1940年10月12日,德國在事先未通知義大利的情況下出兵佔領了羅馬尼亞,墨索里尼感到十分惱火,決定立即入侵希臘。他說:「希特勒總是讓我面對既成事實,這次我要照方抓葯,將讓他從報上看到我佔領希臘的消息」。希臘戰役中,盡管墨索里尼多次更換指揮官,仍然未能扭轉敗局,後來派去的王牌師也被全殲。 Xj})?{FP
為了獲取戰利品,義大利派20幾萬軍隊到蘇聯戰場。蘇德戰爭爆發後,墨索里尼預計希特勒會很快取得勝利,他認為如果義大利派軍隊到蘇聯,必將獲得許多戰利品,於是他給希特勒寫信,要求派一支軍隊參戰。1941年6月底至7月初,由1個裝甲師和2個汽車運輸師共計6.2萬人組成的「義大利遠征俄國軍團」 開赴蘇聯。後來於1942年又增派4個步兵師和3個快速師,共計10個師22.9萬人組成「義大利第8集團軍」。結果,派到蘇德戰場的所謂「精銳部隊」死傷將近一半,其餘沖出蘇軍包圍圈逃回義大利,裝備損失80%以上。
有時在目的達到後,墨索里尼卻不必要地炫耀武力。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英、法宣戰後並沒有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只是讓義大利軍隊在意法邊界待命。6月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共商對法行動方略。在二人舉行會晤時,墨索里尼要求把尼斯、科西嘉、突尼西亞、吉布地和法國南部劃歸義大利,希特勒當即表示同意。但當返回羅馬後1墨索里尼覺得這樣得來的勝利有失自己的尊嚴。於是,他突然決定,在停戰協定簽訂前,向法軍駐守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發動閃電戰。進攻開始後,意軍遭到法軍的迎頭痛擊,損失慘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從前線返回的國家法西斯黨前任總書記斯特拉塞說:「停戰前兩天還用20多年前使用的那套辦法,讓那麼多的人白白去送死」。齊亞諾曾經這樣說:「墨索里尼並不是想要這要那。他想要的是戰爭,通過和平方式即使他能得到他所要求的兩倍他也不會要」。墨索里尼也說過類似的話:「軍事成功遠比完全通過和平途徑去獲取領土更加吸引人」。這說明墨索里尼貪求的是軍事勝利,並以此作為樹立個人權威的基礎。
二是墨索里尼剛愎自用,少謀寡斷。他本不懂軍事,缺乏指揮才能,卻以最高統帥的身份剝奪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決定權,把全部軍事大權集於一身,獨斷專行。墨索里尼樂於下級報喜,惡於下級報憂,根本聽不進不同的意見。齊亞諾就曾經說:「沒有必要反對他,那樣會更糟」。一位將軍認為意軍准備不足,參戰只有失敗,勸誡墨索里尼不要參戰,結果被墨索里尼下令砍去了雙腳。巴多格里奧元帥認為意軍在希臘的失敗完全是墨索里尼造成的,他指出:「領袖(指墨索里尼)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是他的一知半解和好大喜功正在把義大利引向失敗」。在聽到這番不恭之詞後,墨索里尼勃然大怒,他把巴多格里奧說成是「國家的公敵」和「叛徒 」,迫使他於1940年12月4日正式辭職。
1940年夏季,意軍在東非的部隊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該地的英軍。但是,墨索里尼領導下的意軍統帥部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英軍的增援部隊到達東非之前發動堅決的進攻,而是在取得小勝之後即停止前進,由於墨索里尼一再命令意軍「只守不攻」,結果貽誤了戰機。1941年2月,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軍得到增援後開始發動攻勢,奧斯塔公爵指揮的意軍迅速潰敗,23萬意軍當了俘虜,墨索里尼那曇花一現的「東非帝國」就此告終。
墨索里尼下台後,在被巴多格里奧政府軟禁期間,他思考了許多問題。墨索里尼承認「他的政權在缺乏武器、士氣和資源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把國家拖入一場錯誤的戰爭。他濫用了千萬人的勇氣和熱情,為了向盟國顯示自己的偉大,外行地指揮了多次愚蠢的遠征」。應當說,他的反思還是比較客觀的,但他卻為自己尋找一些借口,把失敗的責任歸咎於軍隊和老百姓。
③ 二戰中義大利和日本的坦克為什麼都那麼差,誰更差
最根本最主要的是作戰理念的不同.
坦克一戰才出現,二戰時才形成裝甲群,要運用這種新兵器代替舊兵器,必然要打破傳統,發展成熟的坦克裝甲實戰理論,才能裝備部隊.說到這個理論研究,不是講講那麼簡單.這短短二十多年,又豈止意日沒轉換過來?還有波蘭等.
1。
你說「日本資源匱乏的小國,有鋼都去造軍艦了,沒好的造坦克」,我認為這種說法不適合。
日軍陸軍裝備比起歐洲是比較差的,就破擊炮和重機槍裝備的數量是遠遠不及歐洲軍隊。可他還比較自信,准確的說是自大。侵略中國前,日軍就與蘇聯打了一仗。開戰前,日軍是非常自信的,還請了世界著名媒體記者去觀戰,可打起來,敗的很慘。指揮蘇軍的名將朱可夫就指出,日軍機械化與步兵協同作戰水平太低,差不多是靠人海戰術,很難想像日軍的自信從何而來。簡單的說是日軍根本就沒有從以前的作戰理念轉換過來,還以為是同俄國沙皇軍隊1904年的那場戰爭,這時的蘇聯軍隊已經是機械化部隊。
要是日本意識到了坦克裝甲部隊的突襲,大縱深作戰以及高速機動能力,他能不大量裝備嗎?日軍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侵略中國。如果他優先發展陸軍裝甲部隊,形成戰鬥力,在中國馳騁,大規模機動,以中國的純步兵能抵擋的了嗎?如果真要是這樣,三個月滅亡中國,很有可能。因為以坦克的機動能力,與火力強度,中國政府根本就沒有時間調集步兵去應付。你們也知道,勇敢波蘭步兵與騎兵,在德國坦克面前只堅持了25天,歐洲強國法國也就堅持了44天。
上面說了,日本的部標是明確的,要征服中國。裝甲軍在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可他沒有去發展,他能造技術要求更高的軍艦,航母,卻不願大力投資去發展裝甲部隊,是他不想快速征服中國嗎?根本就是他沒有裝甲部隊相對於步兵的強大力量。說白了他就是作戰理念沒有進化過來。
所以,是日軍落後的作戰理念使日本坦克性能低下,是他放棄了在當時算先進的機械化作戰,以至坦克發展嚴重滯後。
另外,根據我以前微薄的了解提、一下,日軍進攻中國某城市(記不起來了)時,調來動了十幾輛坦克來支援步兵,路上報廢了幾輛,在戰場上因故障有損失了幾輛,結果能用上的就剩下大概5輛。
2。義大利的作戰理念的落後,我本人更清楚些,典型的傳統保守。
我看過《隆美爾傳》,隆美爾在非洲戰場,對義大利軍隊沒有半點希望,相反,還是個累贅。隆美爾說過,義大利軍人素質差,裝備落後,根本就沒有裝甲戰的想法,造了少輛的坦克也是輕型坦克,性能低下,不能適應非洲的環境。
3。到底是日本與義大利的坦克誰更差?
我想應該是日本的,日本用坦克基本上是掩護步兵進攻,給步兵擋子彈,去進攻城門,論機動性與火力,根本沒有威脅性。而義大利的坦克,雖然比起歐洲他國的坦克較差,但比起日本的坦克他的機動性要好,故障也少多了,起碼還能對純步兵形成相當的威脅。
④ 二中義大利有哪些坦克性能怎樣
M13/40及其改進型M14/41「中型」坦克,是義大利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要坦克裝備。該坦克曾在北非、南斯拉夫、希臘作戰中廣泛使用。義大利的坦克劃分標准明顯偏低,「卡羅·阿瑪托」M系列的四種坦克都被定為中型坦克,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當時標准,M系列實際只能算輕型坦克。同樣,義大利的重型坦克P-40(26噸)實際上比若干中型坦克還要輕(豹式45噸,T-34/85型32噸)。至於義大利發展自英國的卡登·洛伊德的L系列輕型坦克,實際應該算作超輕型!(註:L=輕型,M=中型,P=重型)。 武器配置 M系列坦克的變型車主要有「塞莫溫特」(塞毛)自行火炮,有多種型號,分別安裝有75mm\90mm\149mm的榴彈炮和加農炮,按底盤不同編號分別為M40、M41、M42,其中「塞莫溫特」M40 149mm自行加農炮、「塞莫溫特」M41 90mm自行反坦克炮的火力性能均十分優良,不過缺點也是防護力很差。 性能參數 基本性能數據(以M13/40為准,M14/41性能基本類似) 生產數量 M13/40型1940-1941年生產779輛,M14/41型1941年-1943年生產約1100輛 長度(含炮管)/寬度 4.94m/2.21m 高度 2.38m 重量 40.6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SPA8 TM40型8缸水冷柴油機 105馬力, M14/41型改裝SPA15 TM41型8缸水冷柴油機 125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33km/h,越野12km/h 最大行程(km) 200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14 燃料載量 227升 爬坡性能 40° 涉水深度 1.0m 越障高度 0.8m 越壕寬度 2.1m 主要武器 45mm L/32 火炮, 備彈104發,仰角-10°~ +20° 輔助武器 4挺8mm M38 MG機槍, 備彈3048發 裝甲指標 (mm/傾角) 正面30 側面25 後方25 頂部6 車體37 炮塔25 總體來說,義大利在二戰中的坦克就相當於一輛裝備了強大火力的履帶車,只要任務就是進攻,類似裝甲車,只能說一般而已。
希望採納
⑤ 二戰中義大利不靠譜,他的坦克靠譜嗎
二戰中義大利坦克普遍重量較小,裝甲較薄,性能不佳:
1、fiat3000輕型坦克:
全長5.69m 全高1.85m 重量15.0噸
最高速度38km/h 機動距離230km
發動機 菲亞特 15TB 液冷V型8氣缸汽油發動機 185馬力×1
乘員數3名總生產數約200輛(+100德軍完成)
武裝 75/34 75mm坦克炮×1,bureda38 8mm時機槍×1
最大盔甲厚(表面)10mm~(正面面)50mm
⑥ 二戰中日本坦克和義大利坦克哪個厲害
二戰中這兩個軸心國實力偏弱,之所以日本取得的戰果比義大利可觀,是因為日本軍隊敢打硬拼的武士道精神使然,這種不怕死的野蠻精神(士氣)促使日軍連續突破美、英軍在太平洋上的防線;而義大利雖屬法西斯國家,但法西斯意志並沒有像德國一樣深入群眾中,而是集中在墨索里尼等「元首」階層,部隊士氣並不高,而且單兵戰鬥力普遍不強——戰爭不僅是打裝備,打的還有「一口氣」。論說義大利的裝備並不比日本差,實際上科技含量是比日本高的,意軍陸軍所裝備的坦克雖及不上德國四號及四號以後型號的坦克,但在北非戰場還是能和盟軍拼上一陣的,加上後來隆美爾在北非戰場發動的幾次攻勢,都用上了意軍裝甲部隊策應,說明意軍坦克還是很頂用的。
倒是日軍裝甲部隊,大量裝備的坦克是所謂的「小豆」坦克,抗戰時和國軍裝備的德國一號坦克過過招,當時的情況是「小豆」完全不是國軍坦克的對手。然而國軍對裝甲力量的運用實在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上前方戰事不利,指揮官作戰決心不堅定,導致這些坦克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國軍坦克畢竟數量極少,其他武備也不如日本先進,所以中國戰場只能任憑「小豆」蹂躪。個人認為是義大利。
義大利的坦克並不是很差,主要是戰術不好。義大利在北非有的部隊也曾經讓隆美爾很贊的說。。。雖然大部分不怎麼樣。
樓主說日本坦克不可能被機槍擊穿裝甲,這個要看怎麼說,看用什麼彈種,距離多少,命中部位,對方裝甲厚度等情況。沒有絕對的事。
對於往坦克上放麻袋這種事,現代也在干,樓主可以找一下03年美伊戰爭中美軍的圖片看看,部分裝甲車上也有麻袋或者是一堆帆布裡面裝一些雜物用來增加額外的防護特別是對於裝甲車來說。對於在戰場上拚命的士兵來說,任何東起都可以用來保命,不管是不是已經夠用了,多一點心裡也好受。
還有,樓主所說的槍無法擊穿裝甲這種事,二戰期間,蘇聯大量裝備的14.5mm口徑的反坦克槍是可以擊穿德軍早起坦克的比如 Ⅰ號Ⅱ號的裝甲的。
至於中華勇士用血肉之軀對付日軍坦克,實在是無奈之舉,抗戰期間國軍戰術以及武器彈葯水平不足以對日軍坦克形成有效殺傷,配發彈種沒有專門用於對付裝甲目標的彈葯等無奈啊。。。普通機槍子彈彈頭是按照射擊人體等軟目標來配置的,坦克等需要專用彈。。。
還有就是設計理念,日本坦克是按照一戰經驗配合步兵前進的為基礎設計的,其設計理念並無過人之處,對於2式特工,美國要是看了德國為海獅計劃准備的裝備,還不得嚇得舉國投降啊。。
M13/40及其改進型M14/41「中型」坦克,是義大利陸軍在二戰時期的主要坦克裝備。該坦克曾在北非、南斯拉夫、希臘作戰中廣泛使用。義大利的坦克劃分標准明顯偏低,「卡羅·阿瑪托」M系列的四種坦克都被定為中型坦克,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當時標准,M系列實際只能算輕型坦克。同樣,義大利的重型坦克P-40(26噸)實際上比若干中型坦克還要輕(豹式45噸,T-34/85型32噸)。至於義大利發展自英國的卡登·洛伊德的L系列輕型坦克,實際應該算作超輕型!(註:L=輕型,M=中型,P=重型)
1940年義大利生產出第一輛M13/40樣車,同年開始投產。M13/40相對於較早的M11/39,主炮安裝在了旋轉炮塔上,有利於火力的發揮。車內成員4人,包括車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前機槍手,車長還要負責火炮操作。從M系列的設計上看,義大利坦克很重視機槍火力,這從單獨配置前機槍手卻沒有配炮長可以看出。意軍的坦克運用明顯傾向於支援步兵作戰,還沒有把坦克交戰擺在更重要的地位上,相對於當時德國的作戰思想還是很落後的。和義大利數目眾多但性能極其低下的L系列超輕型坦克相比,M系列在當時的義大利可稱得上是有「現代」水準的裝備。實際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也只有M13/40和M14/41可勉強用於坦克戰。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進了發動機,功率增大到了125馬力,裝有用於沙漠作戰的空氣濾清器。兩種坦克共生產了將近1900輛,是戰時義大利產量最大的坦克裝備。
在軸心國非洲軍團中,M13/40和M14/41坦克性能遠不及德國的Ⅲ、Ⅳ號坦克,裝甲薄弱而且缺乏傾角,但其火力要強於Ⅱ號和38T坦克,關鍵是比義大利初期大量裝備的L系列坦克強太多。因此在非洲軍團中這兩種坦克也成為了主力裝備,作為Ⅲ、Ⅳ號坦克的補充,在阿拉曼戰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盟軍在1941年和1942年的北非作戰中也使用過繳獲的這兩種坦克。不過隨著相對性能日趨落後,在義大利1943年投降後這些坦克基本被淘汰。
M系列坦克的變型車主要有「塞莫溫特」(塞毛)自行火炮,有多種型號,分別安裝有75mm\90mm\149mm的榴彈炮和加農炮,按底盤不同編號分別為M40、M41、M42,其中「塞莫溫特」M40 149mm自行加農炮、「塞莫溫特」M41 90mm自行反坦克炮的火力性能均十分優良,不過缺點也是防護力很差。
基本性能數據(以M13/40為准,M14/41性能基本類似)
生產數量
M13/40型1940-1941年生產779輛,M14/41型1941年-1943年生產約1100輛
長度(含炮管)/寬度
4.94m/2.21m
高度
2.38m
重量
40.6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SPA8 TM40型8缸水冷柴油機 105馬力,
M14/41型改裝SPA15 TM41型8缸水冷柴油機 125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33km/h,越野12km/h
最大行程(km)
200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14
燃料載量
227升
爬坡性能
40°
涉水深度
1.0m
越障高度
0.8m
越壕寬度
2.1m
主要武器
45mm L/32 火炮,
備彈104發,仰角-10°~ +20°
輔助武器
4挺8mm M38 MG機槍,
備彈3048發
裝甲指標
(mm/傾角)
正面 30
側面 25
後方 25
頂部 6
車體 37
炮塔 25
⑦ 最新型坦克各國排名以及性能比較
世界現役主戰坦克排行榜(圖)
說明:
火力評分:火炮性能(侵徹力、射速、射程、俯仰角度、炮塔角速度、射擊精度、使用壽命等),火控系統(數字化程度、反應速度、操作難易性等),彈葯性能(常規炮彈性能、炮射導彈性能等),備彈數量及輔助武器等綜合分數;
防護評分:包括主動防護和被動防護。主要為坦克自身裝甲性能(防護能力、裝甲部位、掛裝模式等)、防禦結構設計(車身結構、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彈倉防護、人員逃生系統等)、輔助防禦設備(主/被動防禦裝置、光電對抗/干擾裝置等)性能及有效性,並考慮加入坦克的偽裝隱身性能和戰術機動能力對坦克防護的加權分數;
機動評分:主要包括戰術機動能力,即平台的靈活性(發動機功率、單位功率、最大公路/越野速度、加變速性能、傳動系統性能、操作性能等),戰略機動能力(最大航程、路橋通過性、戰略投送難易性、發動機及傳動系統可靠性、油耗、乘員耐受性等),並考慮加入戰場補給、維護難易性及坦克使用對環境(雨雪、寒冷、潮濕、高溫、高原等)的述求或適應能力等加權分數;
信息化評分:坦克獲得戰場信息(實時戰場態勢信息的質量和有效性、通訊設備數字化程度和可靠性等)及與外界聯系的程度(數據鏈共享、戰場協同能力、),並考慮加入了使用國坦克作戰戰略戰術指導理論的實用性、有效性、針對性及機乘人員平均操作水平等加權分數。
NO.1 M1A2 SEP艾布拉姆斯 生產國:美國
M1A2 SEP坦克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數字化坦克,SEP系統涉及觀瞄、火控、武器、動力、通信、防護和車輛管理等多個方面。M1A2是坦克中的豪門,單車製造成本和使用費用之高,使其成為美國獨家的御用殺手。M1A2除了一流的性能和高度信息化的硬實力,作為實戰經驗最豐富的現代化主戰坦克,它在作戰理念等方面的軟實力使其成為現代主戰坦克發展的風向標。
火力:採用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最新的L55RH-120mm滑膛炮,火炮性能非常出色。M1A2尤為精良的火控系統為其贏得高分。
防護:惡名於世的貧鈾裝甲使其獲得優秀的正面防護力,獨到的彈倉分離及泄壓板、三防裝置、抑火抑爆裝置設計相當出色。
機動:SEP採用了「歐洲動力包」,獲得了強勁動力和良好可靠性,從而甩掉了海灣戰爭中「油老虎」的帽子。其戰術和戰略機動能力優秀,但由於車載設備太過嬌貴,後勤保障及維護工作復雜繁瑣、費用驚人,一般國家即便買的起也用不起,給其綜合機動能力帶來不小的扣分。
信息化:比較來看,M1A2 SEP最大優勢在於遙遙領先的信息化程度。該坦克配備了最新的戰場管理系統(BMS) ,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信息、目標數據和命令等。採用了大量電子設備,能自動檢測故障情況;電子感測系統提高了目標識別能力及與友鄰坦克的信息傳遞能力;全新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提高了坦克的作戰效能。M1A2配備了自主導航系統,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能快速准確標定本身所在方位。這使其視聽觸角四通八達,靈敏迅捷,猶如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這得益於美國獨有的網路化戰場信息共享能力。
NO.2 豹IIA6 生產國: 德國
以其強勁的動力、兇猛的火力、嚴密的防護,稱之為豹毫不過分。豹II自誕生那天起就成為了北約坦克的標桿。德國人輕而易舉的在戰車的三大性能上找到了一個黃金平衡點,將坦克的均衡性做到了極致。豹II不單是一件武器系統,更是一件藝術品,德國人用做高級跑車的技術製造出高品質的一流戰車。
火力:著名的萊因金屬公司最新的55倍口徑Rh120-L55120mm滑膛炮,炮口初速達到1750m/s,使用鎢合金彈,在常溫狀態下穿深達900mm,而且精度相當高。射程5000m,為目前射程最遠的坦克火炮。指揮儀式火控系統,反應時間6秒。作為北約戰車標桿來說,豹IIA6的火力標准過高,以至於極少有出其右者。
防護:從北約內部進行的坦克射擊對比試驗數據來看,豹IIA6的裝甲防護水平與M1A2幾乎相當,尤其對地雷的防護能力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這對於豹II來說極為不易。德國設計師的天賦令人折服。
機動:MTU公司研製的MB873Ka-501型4沖程12缸V型90°夾角水冷預燃室式增壓中冷柴油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柴油發動機之一。發動機功率1100千瓦(1500馬力),傳動系統非常出色。在火力與防護性能上做到幾近化境之時,也許很多人對坦克的機動性已不報有苛刻要求了。但豹II卻做到了,做得比任何人都要好,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雖然豹IIA6身寬體重,但考慮到歐洲平原的開闊地形,對其戰略機動能力影響不大。
信息化:在豹II身上,坦克的傳統三大性能已經做到極致,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一個重點,A6同樣又做到了!
NO.3 AMX勒克萊爾 生產國:法國
勒克萊爾是最早使用自動裝彈機的西方現代坦克,在自動化程度上領先其他西方國家。法國坦克一貫重視機動性和火力,勒克萊爾的出現,象徵法國坦克重新回到三大性能均衡發展的道路。相對於其他歐美主站坦克而言,勒克萊爾要精緻小巧的多,但其各項性能卻一點也不縮水。
火力:勒克萊爾裝有52倍口徑的CNI20式120mm滑膛炮,火炮外形獨具特色,取消了炮身抽煙裝置。火控系統設計更是巧妙,射速和首發命中率很高。
防護:法國每一代坦克都有嶄新的設計理念出現。二戰中被德軍閃電戰術擊潰的陰霾,促使法國人將坦克火力及機動性擺在首位,但其刻意犧牲防護力去獲得機動性的做法,在步兵反坦克能力急劇提高的今天,已不再適應。因此,法國地面武器工業集團(GIAT)在設計之初就明確地將提高坦克生存力放在首要位置,並採用了最先進的模塊化設計技術和復合裝甲技術進行車體和炮塔的設計,形成了勒克萊爾的獨特風格。
機動:法國設計師一貫注重坦克的機動性能,獨到的傳動系統在德國心臟的強勁動力支持下,使勒克萊爾獲得極其優秀的機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該坦克所採用的高增壓技術。勒克萊爾的加變速性能超凡,0~32km/h所需時間僅為4~6秒。由於輕巧靈便,其路橋通過性和最大航程優於其他歐美主站坦克,使其戰略機動能力突出。
信息化:勒克萊爾全重約55t,其中車載電子設備重量佔去75%,無怪勒克萊爾有「電腦坦克」的綽號。
NO.4 ZTZ-99G 生產國:中國
在當今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敢和解放軍陸軍叫板。作為陸軍強國,中國在主站坦克方面始終高度重視。通過對蘇系坦克長期製造和使用,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近年來終於跳出蘇系坦克思維模式,修成正果。最新型ZTZ-99G主站坦克在火力、防護、機動性三大傳統性能上全面超越蘇系最先進的T-90及日本90式,直逼世界現役主站坦克領先水平。
火力:中國在火炮方面雖走了仿製-自製之路,但也在此過程中出於藍而勝於藍。ZTZ-99G採用國產52倍口徑125mm高膛壓滑膛炮,其威力之大在現役各國主站坦克中首屈一指,可以輕易洞穿當前所有主站坦克的前裝甲。此外,99G還保留了蘇系坦克火炮的一大優點,可以發射射程為5000m的激光制導導彈,對於先發制人的打擊地面或空中目標意義重大。最新ZTZ-99G採用國產瞄導合一的大閉環式火控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防護:99G具備優異的防彈外型,炮塔正面採用了類似德國豹IIA5/A6的楔型設計,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500-600mm,外有雙層的主動反應保護層,從而使得其實際防護層厚度為1000-1200mm。而美軍M1A2坦克主炮的穿透力為810mm。99G最獨具特色和震撼力的是頂置激光眩目壓制干擾裝置,可以干擾和破壞敵方昂貴的觀瞄設備。使99G擁有了一招超眾的必殺技,成為當前唯一具有防禦性攻擊力的主戰坦克。
機動:採用了國產150HB型1103千瓦(15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和新型高效傳動系統,使99G最大公路速度達80km/h,最大越野度速60km/h,0~32km/h加速時間為12秒,最大行程為600km。但相對於中國的道路和橋梁和南方水網稻田等地區,99G的55t體重有些超標,且坦克操作性和發動機的可靠性也有待提高,使得99G的戰略機動能力評分不高。
信息化:同蘇系坦克一樣,99G的最大缺點在於信息化程度不高。提高坦克的信息化程度當成為99G以後改進的重點。
NO.5 挑戰者II 生產國: 英國
英國人常有出人意料的創新,卻也最能抱殘守缺。突出體現在其「重裝騎士」挑戰者系統主站坦克身上。英國人是坦克的發明者,也是坦克復合裝甲的鼻祖。但同樣可以為了坦克的防護性能不惜令其笨重不堪。在線膛炮退出歷史舞台,滑膛炮一統天下的今天,英國人依舊固執地堅持線膛炮。姑且不論線膛炮被英國人玩轉到如何出色的程度,作為北約重要國家之一,在與北約各國聯合執行任務時,由此帶來的後勤保障麻煩,恐怕也英國人只有打掉牙往肚子里吞。
火力:自然,英國人固執地堅持線膛炮有其一定理由,那就是線膛炮獨特的優點。就火炮性能而言,挑戰者2的線膛炮,無論在射程,還是射擊精度都要遠遠優於其他滑膛炮。但可惜的是,線膛炮的缺點和優點同樣突出。它不僅容易磨損,壽命不佳,威力也受到限制。而且由於火炮自身及部件通用性問題,使後勤異常艱難。其精度也由於火控系統欠佳而難以發揮優勢。
防護:英國人是復合裝甲的發明者,它的坦克裝甲性能鼎鼎有名。英國人格外追求防護能力,挑戰者2的裝甲性能卓著,非常霸道,全車裝甲防護幾乎滴水不漏。英國人認為,雖然機動性有所犧牲,但戰場上首先要保證的是生存能力。這樣它們就可以像騎士一樣,優雅的進攻,而不必左躲右閃,有傷紳士風度。
機動:單從挑戰者自身來看,或許英國人並不覺得其機動性有多糟糕,但同其他先進坦克一對比,挑戰者65t體重的身軀立刻顯得笨重無比,即使使用了「歐洲動力包」亦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加上前面說到的火炮問題,因此挑戰者2的戰術和戰略機動能力非常一般。
信息化:與其他西方主站坦克一樣,挑戰者2的信息化程度較高。
NO.6 MK-IV梅卡瓦4 生產國:以色列
以色列人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對坦克的運用頗有心得,是少數幾個擁有現代主站坦克豐富實戰經驗的國家之一。梅卡瓦系列主站坦克,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了希伯來人對於坦克的理解。爬出二戰的血泊,在強敵環視下建國,以色列人對坦克作用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這也孕育了以色列坦克理念:所有設計均圍繞乘員生存率而進行,一切火力、防護和機動性都要服務於它。
火力:同日本90式一樣,MK4坦克採用的是引進自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44倍口徑120mm滑膛炮技術,經國產化後以色列人對其性能進一步提升,可以發射多種炮彈和火箭,並具備擊落直升機的能力。MK4的火控系統同樣是以色列開發的,性能優秀。炮塔頂部配備了一60mm門迫擊炮。使MK4擁有了良好的火力性能。
防護:獨特的動力艙前置設計為坦克內部乘員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強大保障,另外,車體是整體鑄造的、前上裝甲焊接有良好防彈形狀的裝甲板、炮塔後面的掛鏈、車體後部倉門及極強的車底防地雷能力、炮塔獨特設計等,無一不體現出以色列人的坦克智慧。常規防護性能做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然而,在單兵反坦克火力迅猛發展的今天,縱然是MK也不能倖免。最近幾次MK在戰場被頻頻開膛破肚的報道,讓人對MK不破金身的神話產生了質疑,尤其讓苦心經營的以色列人大為惱火,顏面盡失。同時也是給今後各國反反坦克作戰提出了挑戰。當然,我們不能據此就否定梅卡瓦的優秀性能,M1A2在這方面的「戰績」要比MK「優秀」得多,我們同樣沒有否定M1A2。
機動:梅卡瓦4主戰坦克的動力裝置為狄塞爾內燃發動機,功率由梅卡瓦3的1300馬力增高到1500馬力。但整體而言,MK4的戰術機動性能不佳。由於其設計使用環境主要是針對中東沙漠平原地帶,致使其戰略機動能力有限。
信息化:梅卡瓦4主戰坦克在梅卡瓦3的基礎上對裝甲防護和站場管理系統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和調整,實現現代戰場數字化。
NO.7 T-90C/S 生產國:俄羅斯
俄羅斯人的坦克設計哲學是「簡單就是美」,而坦克使用哲學則是「多、快、好、省」。其實用主義毫不掩飾、一目瞭然。這與西方的坦克哲學形成鮮明對比。俄羅斯坦克與製作精美的西方坦克,甚至和中國坦克相比,其外觀都顯得粗糙,簡陋,寒酸。 T-90的最大優點就在簡單、廉價、消耗資源和人工極少,戰時可瘋狂生產。它是效費比極高的集群沖鋒利器,對所有敵人而言,面對一望無際、滿地活蹦亂跳的T-90都是不願提起的夢魘。
火力:俄羅斯人是典型的注重進攻不重防守。125mm大口徑火炮火力之兇悍,天下聞名。火炮各項性能均非常優良。俄羅斯人對火控系統不求精良但求實用,採用T-80U的IA45式綜合火控系統,配備了帶有穩定裝置的晝夜瞄準系統和熱成像瞄準系統,提高了在夜間或不良天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簡單經濟。但其火力卻不降反升,可靠耐用。
防護:T-90S的裝甲防護不算突出,所宣揚的主動防禦裝甲以及窗簾干擾裝置(施托拉-1型光電干擾系統),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般出色,但這並不等於說T-90S的防護性能就不怎麼樣,應對當前西方各國現役主站坦克,T-90S毫不遜色。
機動:雖然和中國ZTZ-99G一樣,同是在T-72基礎上發展而來,但99G身上已完全見不到T-72的影子了。 而T-90仍然沿用T-72B的底盤和1200馬力的動力系統,但因其性能優異,完全附和俄羅斯要求且坦克全重較低,最大公路行駛速度60km/h,所以機動性極佳。而且如同俄羅斯其他武器一樣,簡單實用,安全可靠,後勤保障便捷,最大行程650km,戰略機動能力優秀。因此,T-90S的機動性能評分頗高。
信息化:東方主戰坦克的通病,信息化、數字化程度有待提高。
NO.8 90式 生產國:日本
自上世紀90年代問世,90式憑借其時髦先進的獵-殲火控系統,以及活蹦亂跳的良好機動性曾一度在坦克排行榜上高居榜首。90式幾乎就是德國豹IIA4的亞洲版,日本人的哈德之風在其坦克上體現得一覽無余。遺憾的是,日本人孤芳自賞,近20年來對坦克改進原地不動,沒有任何進展。而相比之下,中國的坦克發展卻突飛猛進,迅速超越日本,終於使90式優勢不再,被動的開始了所謂的「超級坦克」計劃。
火力:90式採用的依然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44倍口徑120MM滑膛炮,雖然性能優良,但在火炮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已不顯突出。一度領先的先進火控系統也面臨落於人後的尷尬境地。
防護:裝甲防護力不足一直是90式的短板,在炮塔設計上,日本人全數接受德國老師的優缺點,其炮塔與車身之間近200mm的窩彈區一直為人所詬病。
機動:日本人身材矮小,相應的90式要比豹IIA4要輕的多,90式擁有1500馬力的強勁心臟,尤其以優良的懸掛和傳動系統令人稱道,因此擁有令人驚嘆的戰術機動性能。但其致命缺陷在於,日本有著強大的民用工業,而軍工基礎卻相對薄弱和不完善,研發力量有限。90式採用三菱重工的2沖程發動機,雖然功率達到,但油耗和可靠性都非常不理想,再加上獨居島國,四面環海,使90式的戰略機動能力讓人無法恭維。嚴重影響了90式的機動性能綜合評分。
信息化:及至今天,90式的信息化水平在亞洲還是名列前茅的,只是這一優勢還能保持多久,日本人心裡比誰都清楚。
NO.9 T-84-120克恩 生產國:烏克蘭
烏克蘭是前蘇聯的重工基地。其主主戰坦克的研發製造能力不容小覷。烏克蘭T-84系列和俄羅斯T90系列是在T-72後的分道揚鑣,各自走上了自己主戰坦克發展道路。但終究帶有同樣的遺傳基因,因此俄羅斯坦克所有傳統優點他都具備。形象點說,T-84-120擁有俄國的身子,西方的頭,是典型的「東西合璧」之作。雖有」東拼西湊」之嫌,但」拼」得好、」湊」得妙,這是烏克蘭的坦克設計師的真本事。
火力:T-84-120是在T-84主戰坦克的底盤上發展起來的,主炮採用的北約標準的50倍口徑的120mm滑膛炮。這與西方主流採用的44或55倍口徑,甚至是52倍口徑都不符。比較可信的分析是,這種滑膛炮的確是烏克蘭自己設計的,但它明顯地採用了西方的技術,在身管設計、炮膛葯室的尺寸上向西方靠攏,以便於發射北約的120mm炮彈。該火炮可以發射炮射導彈。
防護:裝備有先進的光電自我防護系統,其中包括一個自動發射的防激光探測的氣溶劑煙幕彈,以及自動啟動一個雙紅外干擾裝置以對付紅外跟蹤的二代反坦克導彈。估計這套系統是安裝在烏克蘭T-84坦克上的「窗簾-1」裝甲戰車防護系統。
機動:採用了烏克蘭設計並製造的6TD-2型6缸、水冷、二沖程、多燃料發動機。最大功率1200馬力(2600轉/分)。最大公路速度70km/h,越野速度45km/h,倒檔的最高速度是34km/h。
信息化:裝備有基本通訊設備和定位系統等,但鑒於T-84-120東西合璧帶來的混亂,其信息化程度評分非常一般。
NO.10 公羊II 生產國:義大利
提起義大利的戰車,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大名鼎鼎的"半人馬座"裝甲車,其實義大利不僅只有世界一流的裝甲車,其主戰坦克知名度不高但同樣性能先進。公羊II能夠力壓韓國K1A1、巴基斯坦MBT2000阿哈利德、南非號角等主戰坦克進入TOP10,並非因為比他們先進多少,主要原因在於這三款坦克的使用者本國的技術含量偏低,本國戰車工業能力又明顯不足,對坦克的使用效率和潛力開發造成先天性的缺失。而與俄羅斯T-80U和中國96G相比,公羊II在坦克的質量上略占優勢。
火力:44倍口徑的120mm滑膛炮,由奧托梅萊拉公司生產。這種火炮是在德國豹II的RH120型120mm滑膛炮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具有"獵--殲"攻擊能力,使它達到近似M1A2火控系統的水平。
防護: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主要部位採用了復合裝甲。車內裝有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總的看來,"公羊"主戰坦克的火力、機動性都不錯,防護性與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相比略有差距。
機動:動力裝置為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1100kw。傳動裝置為德國ZF公司製造的液力機械式變速箱。懸掛裝置為液氣式。坦克的最大速度為65km/h。0-32km/h的加速時間為6-7s。這說明它的機動性能跟豹II坦克差不多。
信息化:盡管公羊II的信息化水平比起其他歐美頂級主戰坦克略顯一般,但差距並不十分明顯。另外,在北約機制內,聯合軍事行動使得各國裝甲部隊獲得信息的能力懸殊不大。
⑧ 求各國坦克名稱和級別
二戰各國坦克:
德國:一號坦克、二號坦克、三號坦克、四號坦克、黑豹坦克、虎式坦克、虎王坦克、鼠式坦克
蘇聯:T-26、T-28、T-34、T-35、T-37、T-40、T-60、T-70、KV系列、IS-2
美國:格蘭特坦克、謝爾曼坦克、斯圖加特坦克、蟬式坦克、霞飛坦克、潘興坦克
英國:A9 I坦克、瑪蒂爾達坦克、十字軍坦克、范侖泰坦克、提特拉齊坦克、丘吉爾坦克、克倫威爾坦克、螢火蟲坦克、彗星坦克
日本:89式、94式、95式、97式、三式、特二式
義大利:CV33、L6、M13、P40
法國:R-35、S-35、B1
其他國家:公羊坦克(加拿大)、71P(波蘭)、哨兵坦克(澳大利亞)、Pt-35(捷克)
順便問一下,二戰的其他裝甲戰斗車輛還要嗎?
⑨ 世界各國主戰坦克的排名
NO.1 M1A2SEP坦克。M1A2SEP坦克是美軍現役最先進的數字化坦克,美國人也自認為「天下第一」。該坦克主要先進在SEP上。SEP是系統組件的英文縮寫,涉及觀瞄、火控、武器、動力、通信、防護和車輛管理等多個方面。如車長獨立瞄準鏡組件具有「獵/殲」能力,通過這種瞄準鏡,即使炮長正在對敵坦克目標進行攻擊,車長也能搜索和瞄準新的目標。
優點:在近年來的實戰中表現可以用無敵來形容,各方面的綜合性能相當強勁
缺點:相當於坦克中的勞斯萊斯,個人感覺太嬌貴,後勤及維護費用驚人,窮人即使買得起也用不起。
NO2德國 「豹」IIA6. 強勁的動力,嚴密的防護,兇悍的火力,精良的火控,無可爭議的陸地之王,德國人在戰車上的天賦連美國人也不能不服氣。
優點:各方面的綜合性能均衡而完美,而且可持續發展性強,為未來准備了充分的升級空間。在北約的坦克實彈演習中基本都與M1A2不相上下,豹系列和M1系列在世界的評測中也是輪流坐莊的。
缺點:豹系列不象M1系列在近些年的戰爭中經過戰火磨煉,優點和缺點均未體現充分。而實戰對檢測坦克性能是非常必要的
NO.3 後起之秀 中國99坦克 (有待論證) 中國在坦克方面取得的成就遠遠超乎大多數國人想像。這不奇怪,多年來 面對北方強國那強大的鐵甲洪流,中國對坦克極其重視不足為奇。
中國在火炮方面頗有心得,威力之大在世界上鼎鼎有名,中國坦克可以輕松擊穿美軍坦克前裝甲。
98坦克在寒帶測試。其上面的激光壓制系統,還有傳說中的炮射導彈震驚了西方。
NO4. 以色列 「梅卡瓦」IV 以色列人對坦克的熟練運用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盡知。強敵環視,他們對坦克的重視程度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可惜這么好的坦克卻遇不見值得一提的對手。
優點:防護性能好、惡劣條件下生存性能好、模塊化及附加裝甲、還可作運兵車使用,呵呵。
弱點:火力不強(射程、穿甲力不如人意,對抗阿拉伯部隊還行),速度和最高速度不高,機動性較弱。
NO.5 法蘭西騎兵 「勒克萊爾」坦克 樣子小巧,價格和法國其他武器一樣驚人的昂貴。中規中矩,各方面性能都不錯,但也無甚過人之處。
優點:電子系統非常優秀,乘員比普通坦克少一人(節約資源),結構緊湊。裝有三防裝置、達拉斯激光報警裝置以及屏蔽和對抗裝置,火炮火力較強,機動性能強。
缺點:本國技術程度低(事實),造價偏高,可升級程度低
NO.6 英國 「挑戰者」型主戰坦克 非常漂亮非常可惜的坦克。看得出它的裝甲真是太厚了,防護性能公認世界第一。英國人是復合裝甲的鼻祖。可惜的是他的火力太糟糕了。英國人固執地堅持線膛炮,不僅容易磨損,不僅威力受限制,而且精度也由於火控系統欠佳而不能發揮優勢。但是改動炮管意味著全部後勤炮彈庫存更新,還要給出口國更換,代價是英國人不堪忍受的。其實最讓英國人難以啟齒的是,目前他國內沒有公司能生產一流的滑膛炮,他絕對沒臉買德國人的。
NO.7 俄羅斯 T90S 可以說全世界只有德國人可以在坦克方面和俄羅斯人一較高下。可惜這個前超級大國已經沒落,T90後他們再也沒有錢更新。
設計觀念問題,俄羅斯坦克與製作精美的西方坦克,甚至和中國坦克相比,外觀粗糙,簡陋,寒酸。 但是火力兇悍!俄羅斯人是典型的注重進攻不重防守。 機動性極佳,而且如同俄羅斯其他武器一樣,異常可*,維修簡單實用。實際上,中國99坦克的底盤就是在俄羅斯T72坦克基礎上改的。可見中國人對俄羅斯坦克評價之高。 防護也非常出色!這是爆破防護裝甲和世界首創的主動防禦系統,中國師從俄羅斯人,於此受益頗多。 最重要的是:俄羅斯人奉行「簡單就是美」的原則,坦克簡單,廉價,消耗資源和人工極少,戰時可瘋狂生產,對所有的敵人都是不願提起的夢魘。
NO.8 日本90坦克 。沒落貴族!一度排名世界第一,得益於他曾經非常先進的火控系統,可惜現在連中國人都追了上來,日本卻原地不動,沒有任何進步。而他固有的缺陷卻日益明顯和致命。很簡單,日本沒有軍工基礎,研發力量非常薄弱,遠不如大多數國人想像的強大。 機動性還是非常不錯的,這方面比中國強。因為發動機方面倭寇還是很先進的.看上去很壯觀?不怕,全日本的90差不多都在這里了。90坦克價格是美國的2倍,中國的4倍(出口價,自己買要便宜得多),日本自己也買不起 ,一年才能買6輛!
NO.9 烏克蘭 T84 不要小看烏克蘭,前蘇聯的坦克基地哦。T84和俄羅斯T90是表兄弟啊。俄羅斯坦克所有傳統優點他都具備,因為親西方,T84的工藝等各方面向西方*攏,看上去比T90漂亮多了。
NO.10 中國 96坦克 排名第10 是因為他配置很簡單,便宜,能大量生產。當然,中國之所以研製他就是為了得到一種99坦克的 簡化本大量裝備。99坦克實在是太貴了。我們現在還是初級階段么。但96坦克性能絕不簡單,西方稱之為:「亞洲豹式」坦克,可見評價之高。
摘自陸軍論壇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bbs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