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油畫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
油畫最早起源於歐洲。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經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後發揚光大。後人因揚·凡·艾克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譽其為「油畫之父」。
近代油畫多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1)義大利古董市場的油畫是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等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致地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
義大利的提香是第1個特別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顏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貳』 大芬村的油畫訂單從哪裡來
深圳布吉大芬村的魅力體現在,大芬是國際油畫市場的工廠,在「薄利多銷」策略下,大芬油畫村的大芬油畫已經佔領世界60%的油畫市場。大芬油畫村的的「商業畫」模式,和大芬油畫村中的藝術家們堅持的「原創畫」模式,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井水不犯河水———對於很少去展覽館也沒進過拍賣場所的普通民眾來說,復制藝術品的市場化,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更適合他們的購買能力。這就是大芬油畫村的另一個成功的因素。
大芬油畫都是商品油畫,不貴的,當然可以去大芬村實地購買,外地的還可以通過網上購買的。
『叄』 如果賣西洋古董,油畫什麼的在那上面賣最好如果要宣傳的話怎麼宣傳。
在淘寶店賣最合適,雖然價格低,但受眾面廣。
如果要宣傳,就讓淘寶網幫助,比如,搜索 西洋繪畫古董真品
『肆』 油畫最早起源自哪裡
油畫是阿富汗人創立的,早在七世紀至十世紀,阿富汗人就用油畫顏料在佛教洞窟中繪制佛像。後來,油畫技術傳入歐洲,1200年,僧侶西奧費爾-魯濟羅斯曾經在《多樣的藝術形式》一文中介紹過用亞麻仁油和阿拉伯樹脂混合調色的油畫技法。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三傑名聲遠揚,但是他們的繪畫並非純粹油畫,而是一種叫做坦培拉的類似油畫。十三世紀,英倫三島出現過類似油畫。
十四世紀末,尼德蘭細密派畫家凡艾-克兄弟改進了油畫顏料,使油畫技法更加完善。
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的德國畫家丟勒也許是開創在油畫作品上署名的第一人。
十八世紀,英國畫家威爾遜讓風景從背景中獨立出來,因而被譽為風景畫之父。
十八世紀,歐洲盛行古典畫派,代表人物有魯本斯、達維特、安格爾等等。
十九世紀,法國畫家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人開創浪漫派油畫。
十九世紀,法國畫家庫貝爾等人開創批判現實主義畫派。
(印象派出現之前的西方油畫,總體來說更象是油畫素描,注重的是素描關系,要求調子統一,雖然強調了環境色,但是不太注重色彩對比,所有畫面的共同特點全部是黑乎乎、灰濛蒙的醬油調子,也就是說,暗部都是用黑色、咖啡色調子處理的。)
十九世紀,法國畫家莫奈、德加、畢沙羅、雷諾阿等人開創印象派,修拉創立點彩派。
十九世紀,荷蘭畫家梵高、法國畫家高更等人創立了後印象派。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法國畫家塞尚開創了現代派繪畫,被稱為現代派之父。
二十世紀,法國畫家馬蒂斯等人開創野獸派;俄國畫家康定斯基、馬列維奇等人開創抽象派;義大利畫家馬力奈蒂、卡拉、波菊尼、羅索洛等人開創未來派;法國畫家比卡皮亞、杜桑等人開創達達派;挪威畫家蒙克在德國開創表現派;西班牙畫家畢加索開創立體派;西班牙畫家達利、法國畫家克利等人開創超現實派;荷蘭畫家蒙德里安開創幾何冷抽象派;美國畫家波洛克開創行動熱抽象畫派;勞申博格等人開創波普畫派……
二十世紀,美國畫家杜桑開創了後現代派繪畫,被稱為後現代之父……
二十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德、英等歐洲國家的畫家創立了新表現主義繪畫;美國畫家創立了超寫實(照相現實主義)畫派;法國畫家創立了視覺派(光效應畫派)……
此後幾十年,世界油畫再也沒有出現過新的變化和新的流派……
二十一世紀,世界油畫史上最新的繪畫流派在中國誕生了,中國畫家聖君開創了「絕對繪畫暨對比色畫派」;聖君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探索和創立對比色畫派,直到二十一世紀的2008年2月20日,聖君公開發表了《絕對繪畫暨對比色畫派宣言》;2009年開始,聖君在網上陸續發表對比色畫派油畫作品;對比色畫派的特點是用對比色作畫,拒絕使用黑色,連頭發、眉毛、眼睛、鼻孔、陰影、投影都禁止使用黑色;人物形象的受光面用暖色調(比如紅黃橙)作畫,背光面用冷色調(比如藍綠紫)作畫,人物形象都是陰陽臉的特徵,整個畫面沒有黑色(禁止出現黑色);聖君開創了世界油畫的全新的里程碑……
西方油畫的發展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油畫發展初期的歷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15世紀的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於 對宗教的批判,有著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畫家為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為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家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於是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家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准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系;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適於將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成為經長期製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致地 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義大利的提香是第1個特別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顏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伍』 油畫是怎麼畫出來的,大致,為什麼比水彩畫畫的象
簡介
油畫最早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油畫適合創作大型、史詩般的巨作。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現在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絕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顏料和創作方式製作的。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
[font color=#000000] [/font]油畫是以易於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
發展
油畫發展初期的歷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於對宗教的批判,有著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畫家為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為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家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於是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家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
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准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系;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適於將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成為經長期製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致地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義大利的提香是第 1個特別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顏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17世紀的一部分油畫強調了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形成畫面戲劇性氣氛。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打破了他之前油畫中有序和諧的光感效果,他強化畫面上明暗的對比,往往用畫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畫中光線耀眼。西班牙畫家El.格列柯將景物處理成處在斑駁的光影之下,他不是從明暗兩大體面,而是從間斷錯落的明暗分布進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間斷的連續變化,用筆凝重,色彩層面在擠壓中互相滲化,畫面給人撲朔迷離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著神秘與不安的氣氛。荷蘭畫家倫勃朗也把畫中的光感作為表現人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處在大塊暗部的籠罩中,唯表現神情的臉、手等重要部分顯出鮮明的亮度。他運用沉著的顏色在暗部多層薄塗,使暗部顯得深邃,畫亮部則用厚塗和畫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體量感。
同時期,筆觸的運用也被許多畫家側重探索。筆觸是帶有顏料的油畫筆在畫布上運動的痕跡,早期油畫全幅各部分顏料層厚薄比較一致,運筆力度均勻,幾乎不顯露出筆觸。17世紀的畫家注意到筆觸的運動受創作時心境和情感律動的驅使,畫家在作畫時能產生控制筆觸動勢的情感,筆觸的輕、重、緩、急和運動方向不僅使被塑造的形象顯出生動感,筆觸自身也具有藝術表現力。
佛蘭德斯畫家P.P.魯本斯在眾多的巨幅作品中運用飽蘸稀薄明亮顏色的大筆塗繪,依照人物的形體運筆,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線的筆觸,造成了體態的強烈動勢和故事情節的戲劇性沖突。荷蘭畫家F.哈爾斯則運用輕快、靈活的筆觸描繪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動感,與他偏於表現豪邁、樂觀的人物相輔相成。另一個荷蘭畫家J.維米爾善於用珍珠般細碎的、圓潤的筆觸描繪處在室內的人物,使畫面產生寧靜、溫暖的氣氛。油畫的發展在19世紀有了新的趨向,主要是油畫色彩的變革。英國畫家J.康斯特布爾最早直接用油畫在室外寫生,獲得豐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細小筆觸並置顏色,使之混合成較鮮明的色塊,畫面較古典的褐色調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補色——色輪兩極的顏色在並置時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強度的原理,是在後來被科學認識的,但康斯特布爾憑借對自然的觀察感性地獲得了補色原理,並在實踐中部分地運用。他的作品啟發了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義思想支配創作,根據當時的歷史事件創作大幅主題畫。他將補色關系更多地運用於創作的色彩表現,運用活躍的筆觸,在畫面的許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對比,增強了色彩的明亮度和華麗感,形成了震動當時畫壇的風格。法國巴比松畫派的許多畫家在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進行風景寫生,認識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之間的關系,認識到色調對於體現時間、環境、氣氛,烘托藝術主題,構成畫面意境與情調的重大意義。他們大量的風景創作畫出了大自然風、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氣氛。在此基礎上,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在色彩運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貢獻。他們吸收了光學和染色化學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解決油畫的色彩問題。C.莫奈、A.西斯萊等畫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線變化給人的色彩瞬間印象,用細碎筆觸的厚塗法將對比色並置,他們認識到暗部或陰影並非黑色的濃淡變化,改變了用調和過的單一色彩畫暗部的傳統作法,在暗部和陰影部位也用色點並置。由於視覺生理的作用,並置的色點在一定距離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傾向的色塊,並形成微妙的過渡。印象主義淡化了景物的體積感,強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線條形成空間距離感,而依據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間。印象主義的作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明與生動,也表明色彩既有綜合的、也有純粹的表現力。
19世紀的歐洲油畫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流派,雖主要體現在藝術主題和內容上,但油畫技法也相應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義注重油畫中物象造型的嚴謹與堅實感,符合古典傳統的造型法則;浪漫主義圍繞悲劇的主題,力求以色彩、筆觸因素和構圖中運動式線條創造畫中情節的緊張感;拉斐爾前派注重對畫中人物心理情緒的表達,較多畫面以青、紫、綠調子構成感傷的、靜寂的意境……。雖然近代油畫的面貌已經比較豐富,但都具有寫實的整體特徵,它們共同表現為:一幅油畫是藝術形式的統一體,色彩的主調統一著畫面各局部的顏色,局部色彩在過渡的漸變中互相形成和諧的關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塊;筆觸基本上是為塑造形象而運用,顯露的程度有限,並統一在或曲長、或短促的某種有序傾向中;被描繪的物象統一在中心焦點的構圖中,形成與真實視域同構的效果。
從19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油畫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油畫比較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手法已經達到自身體系的高度飽和,因而在哲學觀念、藝術觀念的變革中趨於解體。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為藝術創造原則,藝術家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被視為新的真實。藝術家不再通過油畫形式如實描繪自然,而將油畫形式作為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像、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印象派之後的三位畫家率先離棄了傳統油畫模式。V.梵谷以疾急奔放的筆觸,使濃厚、明亮的色彩充滿強烈的力感,表現內心情緒的不安。P.高更以象徵的色彩和造型構成畫面,作品的空間與傳統的形式相違,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氣氛。P.塞尚探研用幾何形構成藝術形象,創造出畫面是一個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們的作品成為油畫面貌劇變的標志。
在20世紀油畫中,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並制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向,傳統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為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向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例如:忽視色彩而主要作形體自由構造的立體主義;注重色彩強烈狀態中均衡效果的野獸主義;通過色彩和筆觸的無序使用表現扭曲心理的表現主義;純粹以色彩的點、線、面構成畫面的抽象主義;以及將顏料隨意甩、潑、垂滴於畫布上的抽象表現主義等。近百年來西方現代油畫流派紛繁,相繼更替,只要以油畫工具材料為造型媒介,藝術家可以創造任意的油畫面貌。 隨著藝術觀念的不斷擴大,導致油畫材料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產生了不歸屬某一具體畫種的綜合性藝術,油畫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為主要畫種的地位的趨勢。
材料和工具
用透明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製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形象的繪畫。它起源並發展於歐洲,到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畫種。產生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的前身。在運用蛋彩畫法的同時,許多畫家繼續尋找更為理想的調和劑。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顏料的基礎上,用亞麻油和核桃油作為調和劑作畫,致使描繪時運筆流暢,顏料在畫面上乾燥的時間適中,易於作畫過程中多次覆蓋與修改,形成豐富的色彩層次和光澤度,干透後顏料附著力強,不易剝落和褪色。他們運用新的油畫材料創作,在當時的畫壇很有影響。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家傳開,尤其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
油畫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顏料、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顏料,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才進行調和鼻衄內 。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產,裝入錫管,顏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顏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顏料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顏料的性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② 畫筆,用彈性適中的動物毛製成,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平形、短鋒扁平形及扇形等種類。
③ 畫刀,又稱調色刀,用富有彈性的薄鋼片製成,有尖狀、圓狀之分,用於在調色板上調勻顏料,不少畫家也以刀代筆,直接用刀作畫或部分地在畫布上形成顏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④ 畫布,標準的畫布,是將亞麻布或帆布緊綳在木質內框上後,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並塗刷在布的表面製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紋效果的底子,或根據創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紋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據作畫效果的需要選擇。有的畫家使用塗過底色的畫布,容易形成統一的畫面色調,作畫時還可不經意地露出底色。經過塗底製作後,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紙板也可以代替畫布。
⑤ 上光油,通常在油畫完成並干透後罩塗上光油,保持畫面的光澤度,防止空氣侵蝕和積垢。
⑥ 外框,完整的油畫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寫實性較強的油畫,外框形成觀者對作品視域的界限,使畫面顯得完整、集中,畫中的物象在觀者的感覺中朝縱深發展。畫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內容而定。古典油畫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製成,近現代油畫的外框較多用鋁合金等金屬材料製成。
油畫技法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制技法的復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油畫主要技法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干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③ 不透明一次著色法,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採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 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油畫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並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造過程。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家賦予的思想內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繪畫技巧和方法
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線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線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加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盡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復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梵谷、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掃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顏色未乾時以干凈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顏色掃上去來產生上下交錯、松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
跺
指用硬的豬鬃畫筆蘸色後以筆的頭部垂直地將顏料跺在畫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時候才應用。
乳劑材料
乳劑材料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優秀傳統材料,在現代得到了新的發展。乳劑型材料是兼含有水性和油性成分的混合型材料,兩者的優點也兼而有之。各種坦培拉繪畫材料如蛋彩、酪彩以及蠟質材料都是屬於乳劑系列的。乳劑材料可用水稀釋,乾燥速度快,類似水性材料;可以作不透明厚塗,干後不溶於水,又具有油性材料的優點。各類現代的丙烯、乙烯合成顏料等既保留了傳統乳劑材料的特點,又具備油性材料的長處,並且還有其它材料無法替代的效果,是有著很大發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油性材料
使用油性材料以及天然樹脂作為繪畫媒介劑的主要畫種是油畫,它是由傳統蛋彩和釀蛋白等乳劑型材料演變發展而來的。油性材料的特點是乾燥緩慢、有光澤並可反復覆蓋厚塗。油性材料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技法效果,可以說幾乎包容了所有其它材料和畫種的技法特點。油性材料的特性允許深入細微地刻畫對象的造型,可以表現出對象豐富逼真的色彩關系,從而符合了14世紀以來人們再現視覺真實的願望,促進了西方繪畫向寫實發展的進程。油畫誕生後~直在西方畫壇佔主要地位,並在全世界范圍得到發展,這也證明了油性材料的優越性。從水性材料到油性材料的過渡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幾乎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是繪畫材料技法乃至藝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油與樹脂的使用是使西方繪畫材料技法區別於東方繪畫材料技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拉
拉是指油畫中有時需要畫出堅挺的線條和物體邊緣如畫鋒利即劍或玻璃的側面等,這時可用畫刀調准顏色後用刀刃一側將顏色在畫面上拉出色線或色面,畫刀畫出的形體堅實肯定,是畫筆或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
擦
擦是把畫筆橫卧,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幹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抑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濕的顏色層上輕輕向下壓後提起,顏色表面會產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畫特殊質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水性材料
人類最早使用的顏料是以水溶性材料為主的。在早期繪畫中自發地以水、樹膠或動物膠等天然的物質作為顏料的稀釋劑和粘合劑是十分自然的,它們取材方便,使用簡單,這在東西方早期繪畫中是一致的。今天的水彩和水粉的顏料等都是水性媒介型的,其表現技法自由、流暢,可產生輕快、透明的效果,也是中國畫、日本畫等東方繪畫的主要材料類型。
油畫材料
油畫材料可分為基底材料、油畫顏料和媒介劑材料三大類。基底材料指承載繪畫顏料層的依託材料和底子塗料。油畫顏料是繪制時直接表達繪畫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主要材料。媒介劑材料則是用於調整顏料性狀並使其和基底材料結合在一起的各種稀釋劑、結合劑和上光劑等。
砌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畫筆,像泥瓦匠用泥刀環泥灰那樣將顏色砌到畫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層次變化,刀的大小和形狀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會產生豐富的對比。用畫刀調取不同的顏色不作過多調合,任其在畫面上自然地混合能產生微妙的色彩關系。起伏過大的色層也可用砌的方法將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就會有很強的塑造感
劃
劃指用畫刀的刀鋒在未乾的顏色上刻畫出陰線條和形有時可露出底層色來。不同的畫刀能產生深淺粗細不同的變與畫筆的筆觸及畫刀利的技法產生的色面形成點、線、面的對起伏的肌理變化。
點
點眾法自點始,一切筆法均出發於點。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點畫法就是~種表現層次的重要技法。在維米爾的作品中也使用了點的筆觸來表現光的閃爍和物體質地。印象派時點彩筆法成了其基本特徵之一,但莫奈、雷諾阿和畢沙羅等的點法各自具有不同的變化和個性。新印象派則走向極端,機械地將點作為其唯一的筆法。現代寫實油畫中也有沿用以點的疏密來產生明暗層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過渡。點的方法在綜合性畫法中與線條和體面結合可產生豐富的對比,用不同形狀和質地的油畫筆又可產生不同的點狀筆觸,對表現某些物體的質感能起獨特的作用。
刮
刮是油畫刀的基本用途,刮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颳去畫面上畫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颳去不必要的細節或減弱過於強的關系,讓顯得緊張的畫面關系鬆弛下來。長期作業在一天作業結束時往往需要把本畫完的部分顏色用刀颳去以便及時乾燥,待第二天接著畫。顏色干後也可用畫刀或剃須刀把高低不平處颳得平整一些。還可在未乾的顏色層上用刀刮,使之露出底色從而顯現各種肌理。
塗
如果說點畫法和勾畫法是形成油畫點與線的手段的話,那麼塗就是構成油畫體決,即面的主要方法。塗的方法有平塗、厚塗和薄塗等,也有把印象派的點彩法稱為散塗的。平塗是畫大面積色塊的主要方法,均勻的平塗也是裝飾性油畫的常用技法。厚塗則是油畫區別於其它畫種用筆的主要特徵之~,可以使顏料產生一定的厚度並留下明顯的筆觸而形成肌理。用畫刀把極厚的顏料刮到或直接將顏料擠到畫布上,可稱為堆塗。薄徐是用油將顏色稀釋後薄薄地塗上畫面,可產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散塗則使用筆顯得靈活多變、氣韻生動。結合揉掃的塗法也叫做暈塗。
擺
用筆將顏料直接放在畫布上不作更多的改動稱擺,擺也是油畫基本的筆法之一。擺的方法常用在油畫開始和結束時,以較肯定的顏色和准確的筆觸來尋找色彩與形體關系,往往關鍵處只需幾筆就能使畫面改觀,當然下筆前應先做到成竹在胸方可奏效。 擦擦是把畫筆橫卧,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幹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玻璃油畫
玻璃油畫屬雜項類,冷眼看去,不過就是玻璃上畫油畫,鑲框加木座擺在條案上,或鑲木邊掛在牆上,不是什麼雅器,年代也大多為清末民國時期。玻璃油畫看似普通,其實它也有很多的知識在裡面。每當我們面對一件文物,無論大與小,大的可能是一座石窟,小的可能是一件掌中玩物,首先需要我們鑒定年代、材質、做工用途等,要掌握大量的文物知識。玻璃油畫的知識就在於它是在玻璃上畫彩油畫,這種技法明代時就有,其特點為玻璃薄,沒有雜質。玻璃屬純天然,較為勻凈,鑲木邊框或做木架,雕工非常簡單。只可惜由於玻璃屬易碎品,不易保存,現今能見到的多是清末或民國時期的。清晚期玻璃油畫的特點是,玻璃薄厚適中。記住一點,玻璃越薄,年代越早,俗稱「年份好」,而年份好的又多是南方廣東所生產,玻璃色白而無雜質,畫工也較為精細,圖案有刀馬山水人物。論其價值,人物畫片價值要高一些,故事中的眾多人物要比單一人物價值要高。乾隆時期的玻璃油畫價值還要高一些,因為此時的油畫不僅是因為年代早而擁有較高價值,更因為其畫工精細,油畫的大部分都帶地子,而且加金彩或者銀彩,最有名的畫家要數廣東的黃達生,他的油彩較濃艷而有舊意。民國時期的油畫一部分畫工較細,而大部分玻璃較厚,畫工粗,尤其是人物的開臉不是很精細,所施油彩薄厚不均,常常油彩不施地子,所以保存到現在傷彩的很多,完整的較少。品種大多為大件圍屏、插屏、掛屏等,而插屏的木座多為柴木或硬雜木,有的在木座上透雕花紋,而原配玻璃油畫的木座是很少見的,所以帶座的插屏比帶木框的掛屏價值要高很多。
由於玻璃油畫不易保存,所以往往忽略了收藏,在當今精緻完整的玻璃油畫是很少見的,舊貨市場有時能見到,但畫工較為粗糙,好的玻璃油畫妥善保存,同樣有升值的空間。
顏料本身上:油畫是油性顏料,用油調色,水彩是水性顏料,用水來調。
畫質上;油畫畫在亞麻布等布料上,水彩用的是水彩紙。
畫的風格上:油畫顏色多次覆蓋,普遍較厚,有抽象,具象和印象;水彩用色較少,有透明感。
『陸』 北京古玩市場在哪裡
明確地,
古錢幣市場,北京站乘地鐵,德勝門;
古鎮北京站乘713路,潘家園,綜合古玩市場;
在古代錢幣市場或古玩市場,北京站乘地鐵或48路,和平門,600米南,琉璃廠。
古錢幣市場,宣武區州的修道院。四惠57路公交白Guang路北入口下車或乘坐地鐵在長春大街下車,乘坐牛街站10,626班車,橫穿馬路穿過菜市口百貨公司。
舊城古典傢具市場,在分廟中,一層或二層是傢具,第三層雜;
八寶山附近有一個北方市場,非常大。
傢具市場也有陸基英市場。
此外,星期六上午5點到潘家園6點參觀是很有意思的。其他市場隨時開放。
拓展資料
在耶酥大廳里有一個古董市場。有一個在杭州惠興中學,仿古街,河坊街在Wu Shan廣場,Wu Zhai古董市場,歷史悠久,位於市中心,交通便利,設施齊全,名人。
罕見的古代玉器陶瓷,傢具,雜件,收藏著名的唐宋代,明清經典。
杭州是六大古都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文物和豐富的文物。如今,民間古董在社會上的收藏十分興盛,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可以集中在一個小古董里。當你可以自由地演奏手中的古代藝術珍品時,它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是收藏歷史文物,即收藏歷史和繼承歷史。Wu Ku古玩市場(杭州文物監管市場,杭州傳統工藝博物館)的創建,為杭州古董專家,藝術家,收藏家,鑒賞家和愛好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交易平台。
吳住宅的一個特點是該地的獨特位置,老房子和大房子。今天,普通人羨慕其餘的人,把自己放在這個地方。在欣賞古代寶藏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到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完美狀態。
另一種是古董陳列豐富多彩,古董傢具大,女人用的發夾,耳環都不錯,有必要讓大家快樂幸福。
第三是交通便利,市場在市中心,距火車站的距離,長途汽車站只有幾分鍾,距西湖風景區只有10分鍾的車程,在欣賞古稀物的同時,欣賞美麗的S。西湖的森林,也是一個巨大的快車。
交通指南:
市場位於Qingyou路家福超市的後面,4個月關巷,從浙江一家醫院的公交站步行100米。聯系電話:8704858087214790
1,乘坐巴士858,K858,5,K5,K207,K208,60, 60,K186,18,K201,32,K32,68,K68,K28,K597在浙江1醫院站下車。
2,市站可以乘坐21路,K21,K101路公交車到浙江1醫院站下車。東站可乘坐K31路31路公交車到浙江1醫院站下車。
,公交東站可以乘坐K607班車到浙江1醫院站下車,公交南站可以乘坐14路公交車,K14到浙江1醫院站下車。浙江古董市場回歸古董市場浙江文物商店簡介
地址:杭州教學工作路8號
電話:051-88 836265杭州文物公司地址:杭州東坡路90號。
電話:寧波文物商店051-87069821
地址:寧波馬園路72號
電話:054-7118512寧波南門郵政卡市場地址:寧波南門三城市立交橋陳蘭鍔16義烏文化市場地址:義烏市慈溪集市地址:紹興市329國道Zhejiang Cixi Zhouxiang鎮國營公司地址:Shaoxing Cit延安路465號
TEL:055-806330海寧郵票交易市場
地址:浙江海寧文化宮溧水館藏綜合市場地址:浙江溧水楊門路3號金華舊書市場地址:浙江金華八永路古城嘉興東門古玩市場地址:浙江嘉興小東門杭州集合世界
地址:杭州市中和路55號浙江體育文化用品市場,在二樓開設了杭州收藏館。市場的主要特徵是書畫,陶瓷,玉器,青銅,古董,古傢具和文化的四大瑰寶。市場的最大特色是集中於目前杭城書畫和古代木器的管理。紹興古玩市場
地址:紹興市福河街紹興古玩市場,位於紹興市福河街(步行街)解放南路魯迅路口,總投資約6000000元,總長320米以上,有200多家門店和百家店。攤位的是古董,文物,書畫,珠寶,玉器,郵票,錢幣,磁卡,古籍,文化,工藝品,花鳥,魚,魚四大寶庫的專業市場。紹興古玩城
地址:紹興勝利西路
電話:055-5141171紹興古玩城靠近魯迅故居百草花園,面積超過2800平方米。
『柒』 義大利18世紀的美術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進入18世紀,義大利各派藝術出現了衰落的傾向,這時只有威尼斯畫派還繼續保持了一定的繁榮,但仍然是流派繁雜,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義、羅可可和卡拉瓦喬主義等風格流派的藝術。
左·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波倫亞畫派的畫家,由於他在繪畫中善於表現光線的變化,人們常叫他是義大利的倫勃朗。他早期受學院派的影響,後又受卡拉瓦喬主義和威尼斯畫派的熏陶,在藝術創作上很重視刻畫人物的內心,畫上的人物常常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畫的幾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這樣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他描繪了一個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現得十分詼諧、有趣。他的代表作還有《自畫像》(約1700)。《聖約瑟之死》、《屠殺嬰兒》、《洗衣婦》、《基督受洗》(1712)等。
18世紀有一位活躍在倫巴底地區的名叫賈·弗·齊培爾(F·Cipper,生卒年代不詳)的畫家。從姓氏來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國。他主要創作活動在1705—1736年間。他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畫家,他專門描寫下層人民的生活。他筆下的人物和生活環境完全是寫實的,具有質朴的鄉土風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紡織女》、《磨刀匠》、《母與子》等。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熱那亞畫派的畫家。他的藝術具有一種浪漫主義和戲劇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風格的影響,他大多畫一些騷動不安的局面或一些急風暴雨式的風景。在這些場合下,人物有點變形又大多表現出一種急躁的情緒。他的《海岸風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風景》、《調教喜鵲》等就是這樣的作品。
18世紀威尼斯畫派仍然是人才輩出,涌現出不少蜚聲歐洲的藝術家。
喬·巴·皮亞采達(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畫派中明顯帶有巴洛克傾向的畫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學畫,後曾從波倫亞的克列斯比學藝,1750年成為威尼斯美術學院的院長。他善於作色彩絢麗、構圖宏大的天頂畫。除天頂畫外,他的架上繪畫也十分精美,這些畫,色彩瑰麗晶瑩,顯然是繼承了威尼斯畫派的傳統。在一些畫面上從物生動有趣,富有生活氣息。架上畫的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輕的旗手》(約1743)等。他還是一位很不錯的插圖家,曾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書作過插圖。
18世紀威尼斯畫派更為傑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畫家是喬·巴·提埃波羅(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畫派中對歐洲繪畫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擅作天頂畫、架上繪畫和版畫。他出生在一個船長的家庭,早年從格拉扎里尼學畫,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曾給他以有力的影響,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塞等人。1717年,他對歲時便嶄露頭角在義大利各地作畫,1731、1737。1740年3次去米蘭,此外還到過貝加莫、維琴察等地,他在這些地方都創作過大量的天頂畫和祭壇畫。他第三次去米蘭為當地的克列里奇宮作的天頂畫《太陽神在奧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畫面金碧輝煌、空間開闊,很富有想像力。畫面上描繪了太陽神正駕著馬車從奧林匹斯山出發,只見霞光四射,沖破黑暗的天空,太陽神的馬車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動作有一種不可阻擋之勢。在40—50年代,除完成了眾多壁畫外,還創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畫,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壇畫《背負十字架》、《梅採納特把自由的藝術獻給奧古斯都大帝》(約1743—1750)、《阿姆菲特麗達的凱旋》(約1740)、《時間揭示真理》、《堅忍和智慧的寓意》(1743—1745)、《西風神和花神的凱旋》等。1750年前後,他為威尼斯的拉比官所作的壁畫十分馳名,在這里他描繪了古代羅馬的歷史場面,其中有一幅是《克婁巴特拉女王的飲宴》,畫面上的情節是女王正在宴會上向羅馬名將安東尼表達愛情。有趣的是畫面上的人物穿戴著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築物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樣式,這表明畫家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16世紀威尼斯的光榮歷史抱有懷念的情緒。1750年12月提埃波羅在兩個兒子的陪同下應邀到德國維爾茲堡作畫,他為這里的主教官創作了著名的壁畫、天頂畫。為主教宮的帝王大廳所畫的天頂畫、壁畫取材於中世紀的一段歷史,在這里描繪了日爾曼皇帝巴巴羅薩的婚禮和封贈儀式。隨後他又為主教宮的前廳作了天頂畫,別出心裁地用象徵的手法描寫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騎在大象上的婦女代表亞洲,象徵非洲的婦女騎的是駱駝,象徵美洲的婦女騎的是鱷魚,而象徵歐洲的婦女則威嚴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寶座上,此外,還畫了中國人、印度人、摩爾人。維爾茲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榮譽。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選為威尼斯美術學院的院長,1762年4月名望很高的提埃波羅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為王宮的王位大廳作天頂畫,名為《西班牙王朝的凱旋》,在這件作品中歌頌了王朝的統治和威嚴,將天主教的神和異教的神祗畫在了一起,這種做法是很大膽的。此外,他還為王宮作了一系列天頂畫和壁畫,也為教堂作了一些祭壇畫。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於馬德里。提埃波羅的作品題材極其豐富,除了宗教、神話、歷史題材外,還創作了一些風俗畫,這類風俗畫往往帶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時還是一位極有特色的銅版畫家。
羅·卡爾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畫家。她是蜚聲歐洲宮廷的色粉肖像畫家,藝術風格抒情細膩,輕柔婉約,具有羅可可藝術的特色。1705年她成為羅馬聖路加學院的院士,此後又相繼被選為波倫亞學院和巴黎雕刻、繪畫學院的院士。1719—1721年曾在巴黎活動過,她的才華在當時受到華托的稱贊。代表作品有色粉畫《黛安娜》、《舞蹈家巴爾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畫像》(約1730)等。
喬·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畫派的一位羅可可畫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誤認為是提埃波羅的作品。他於1727年被選為波倫亞學院院士,是歐洲各國宮廷很受歡迎的畫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術學院院長。他曾創作過許多色彩鮮明的天頂畫和架上繪畫,代表作有《黛安娜的沐浴》和《黛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接近羅可可風格的畫家還可以舉出雅·阿米高尼(J.Amin.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shi,1702—1785)等人。朗吉善於描繪上層階級的悠閑生活,作品風格朴實。優雅、風趣,代表作有《音樂會》(1740)、《舞蹈教師》、《犀牛》(1751)、《占卜者》等。
18世紀威尼斯畫派的風景畫特別馳名,涌現出一系列著名的風景畫家。當時,威尼斯興起了一種描繪城市風光的風景畫,這種風景畫專門描繪城市的建築物和鄉土人情,它被叫作維都塔(Veta)。維都塔式的風景畫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但是到了1 8世紀呈現出更大的發展趨勢,而且更加成熟。
在風景畫的畫家行列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安·卡納列(A·Canale,1697—1768),但人們常叫他的綽號卡納列達(Canaletto)。他20多歲時到過羅馬,以後兩次去英國。他的繪畫對英國的風景畫有一定的影響,並曾獲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稱號。卡納列達的風景畫風格質朴,富有鄉土氣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徵。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國大使》(約1724)、《在威尼斯聖·喬凡尼·埃·巴勒教堂前的廣場》、《石匠的料場》(約1730)、《遠眺聖米歇爾島的風景》等。他還常常把他的作品製成銅版畫。
卡納列的外甥或是侄於貝·別勞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風景畫家,他主要活動在德國、奧地利和波蘭。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見長,代表作有《德累斯頓風光》(1748)、《德累斯頓新市場》(1747—1755)。《維也納俯瞰圖》(1760)、《華沙風光》(1779—1780)等。
另一位著名的風景畫家法·瓜爾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風格有點獨特,作品更多帶有浪漫主義的氣息。他十分善於描繪外光,其外光豐富的變化造成了畫面上晶瑩的色調。人們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濕的天空,其中有大氣流動,陽光偶爾從雲層中透出,溫和地照耀著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廣場與宮殿風光》、《威尼斯風光》(1780)、組畫《放氣球》(1784)、《鹹水湖上的貢都拉》(約1787)、《音樂會》、《淺水海灣》等。
18世紀末最著名的古典主義雕刻家安·卡諾瓦(A.Canova,1757—1822)是個向19世紀藝術過渡的人物。17681774年他在威尼斯學習藝術,老師是托爾列蒂。進入80年代,他的藝術蜚聲國內外。1810年他被選為羅馬聖路加美術學院院長。他曾為拿破崙作過數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崙極大的贊賞。他早期的風格受晚期巴洛克影響,後來在1779年前後轉上了新古典主義的藝術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話題材為主,這些作品形式典雅、莊重、優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線條圓潤,流暢,靜中寓動,姿態自然等特點,他的名作之一《丘比特與普緒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這樣的作品。他的代表作還有《教皇克里門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門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裝扮成維納斯的寶琳·波拿巴·波爾蓋茲》(1808)等。以上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製作的。
『捌』 請問歐洲 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義大利,這結果國家,有哪些古董店,古董街,古董市場,古董拍賣行
蘇富比、佳士得是國外最出名的拍賣行。
『玖』 西方油畫的發展史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三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西方油畫的發展史簡介:
1、追溯到油畫歷史的開端,其實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後來,出現了一位藝術家,名叫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對這種蛋彩畫進行改良以後發揚光大,後人因其獨特的貢獻,稱他為「油畫之父」。
『拾』 我在美國舊物市場買的義大利油畫:求鑒定作者是誰謝謝各位專家!
有可能是中國畫師畫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