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為什麼只有三國伸出援手

義大利為什麼只有三國伸出援手

發布時間:2022-04-30 23:26:32

A. 義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義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里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范圍如巴爾乾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義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義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義大利民眾很難接受義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義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

B. 一戰中義大利 。英國。 美國有何表現,為什麼說明了什麼

義大利,經不起消耗戰,最終反戈加盟同盟國。說明義大利經濟是歐洲最差的強國。
英國,幫助法國抵擋住了德國進攻,說明當時還是第一經濟體,實力相對來說較強。
美國,參戰以後迅速改變戰場形勢,導致同盟國獲勝。可以說,當時美國正在冉冉升起,並很快奪得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

C. 為什麼義大利要參加三聯盟

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 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意大 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 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 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 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意 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 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 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 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

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

往外國謀生。

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 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 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意大 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 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2、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意大 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 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 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 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 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 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 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 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 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 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 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 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 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 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 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 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 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 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 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

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 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 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3、協約國對義大利領土方面要求的許 諾。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 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 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 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 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 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 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 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 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 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D. 一戰義大利為何中途改變立場

總的來說是利益導致的。
義大利一直認為自己在同盟中獲利太少,在它進攻阿比西尼亞的戰爭中,德奧也沒有給予援助,在巴爾乾的擴張則遭到奧匈的抵制,與法國的經濟和關稅戰也無利可言,再上英德關系的惡化(意高層有相當強的親英情緒),法國承認了義大利對的黎波里的「權利」等,使義大利與法國最終在1902年簽訂了中立協議(此前還有經濟和殖民地協議等),極大地軟化了三國同盟。由於1908年奧匈合並波、黑兩省的刺激,1909年,俄皇和意王又簽訂《拉匡尼基協定》,由於該協定實際上表明兩國決心共同抵制奧匈在巴爾乾的擴張,這等於意進一步向協約國靠攏。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騎牆兩端,兩頭要價,一方面表示願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與協約國談判進攻奧匈。在協約國「邊境作戰」失利後,意曾暫停與協約國的談判,馬恩河會戰後恢復。由於奧匈不肯過多讓步,而協約國承諾取勝後把原屬奧匈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干、東地中海一些地區給予義大利,因此促成了《倫敦密約》的簽訂,在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後,義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宣戰,而到1916年8月才對德國宣戰,可見還是留了「後手」。
綜合來看,如果協約國迅速戰敗,那義大利必然站在同盟國一邊,但正因為當時相持的局勢,才給了意如此表演的機會,當然意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會勝利,這也起了作用。如果說意耍兩面派,其實也有點冤枉它,畢竟追求國家利益是不能被指責的,只不過它的手段比較不光明正大而已。

E. 義大利和奧地利那麼巨大的矛盾,德國是如何做到三國同盟的,德國外交如此垃圾把英法巨大矛盾者弄成了同

第一問,德奧意三國同盟只是紙面上的同盟,義大利部隊作戰能力低下人所共知。俾斯麥就曾有言在先,他拉攏義大利,只是希望義大利幫忙吹吹軍號,讓法國緊張緊張,能部分分散法國的注意力就可以了,德國知道義大利盟友不可靠,也沒打算指望他們。而奧匈帝國作為歐洲二流強國,只能在巴爾干一帶擴張利益,和俄國的利益發生尖銳對立,俄國身後有英法支持,奧匈只好尋求德國的幫助,別無他法。而德國也需要在國際上找一個比較有力量的幫手,兩者一拍即合,德國和奧匈的同盟關系是十分穩定的。
第二問,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外交前期牛逼後期傻逼,那是意外情況。由於第二帝國老皇帝威廉一世去世,皇位傳到威廉二世身上,年輕的君王威廉二世希望獨自掌握德國大權,因此強迫俾斯麥讓位,後來的幾位德國首相都是威廉二世皇權下的傀儡。威廉二世獨自管理外交事務,然而他缺乏必要的歷練和經驗,沒有俾斯麥那種在空中玩轉八個球的手腕。從後世的研究中,也看不出戰略方面的長遠宏大布局,有的只是一些任意、率性的言行舉止
第三問,德國把英法俄三國搞成協約聯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國實力太強,無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英法俄任何一個國家和德國單挑,都不是它的對手。德國要追求全球性的大國地位,想到國際上撈好處,尤其是想搞殖民地,而德國是後起之秀,英法俄在此前已經基本把世界瓜分了一大部分,好的地塊都已經落到英法俄手裡。德國的擴張政策刺激了英法俄的神經,英法俄單挑打不過德國,但是為了保住已經到手的全球大利益,協調一些局部小利益,抱團對抗德國。二是威廉二世不注意自身言行,有些話有些行為更加深了英法俄集團的疑慮。比如威廉二世曾說世界上所有穆斯林都是朋友,而當時穆斯林世界基本都是英法俄的殖民地,他的話徒使德國遭猜忌而不能得到朋友。他又建造規模龐大的海軍,結果陷入和英國的軍艦建設規模的競爭中。他派豹號去非洲,弄得法國上下一致認定德國想染指法國的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不理智的行為使他的國家陷入了巨大的災難之中

F. 一戰和二戰時期,為何義大利都會成為戰勝國

義大利這個國家是非常神奇的一個國家,我平常的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義大利在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投降,他的士兵非常的有個性。我曾經聽到過很多關於他們的事情,打仗的時候沒有食物了就會投降,並且自己給自己建立俘虜集中營,而且看過他們只需要五六個人就能夠看管他們一個排的兵力,並且義大利的士兵也不造反。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在打仗的時候沒有帶開啟彈葯箱的專屬工具,他們就直接投降了並沒有選擇任何的對抗。但是這個奇怪的國家是一戰和二戰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成為戰勝國的原因。

總結:義大利之所以會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贏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家臉皮夠厚,能夠及時懸崖勒馬並且倒打一耙。

G. 義大利加入三國協約的實質問題

1、義大利最初加入三國同盟,是因為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但實力不如法國,所以希望得到德國的支持,是望風使舵的結果,這種同盟並不牢固。
2、一戰中期,同盟國在東西線的戰事都發展成壕溝戰,沒什麼進展。同盟國本國的兵力消耗大於協約國。義大利認為德奧在東西線同時面對英法俄三大國出於劣勢,對德奧沒有信心。
3、英法對義大利許諾,假如義大利假如協約國作戰,將得到非洲部分殖民地以及奧匈帝國部分領土。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望風使舵,加入協約國。

綜上可以看出,義大利假如三國協約的實質是利益關系的問題。

另外,義大利和奧匈帝國之間存在民族和利益的矛盾。在義大利統一之前,奧地利長期侵佔義大利北部地區。感情上,義大利與奧地利不和。

望採納。

H. 義大利先是三國同盟成員國為是又倒戈這牆頭草行為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義大利人就沒有戰斗到最後一人的意識……英法德三強,一個海軍加殖民大國,況且獨立了近千年,有民族意識和訓練傳統;法國是傳統陸軍大國,拿破崙帶出來的陸軍意識一直支撐法軍到一戰;德國雖然長期分裂,但日耳曼民族生來就有守序、堅韌的品質,所以花十幾年就培養起了軍國主義,戰鬥力迅速上漲。義大利就不一樣,幾乎和德國同時統一不說,由於是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軍事傳統基本沒有(1、歷史上教皇基本都從瑞士僱人充當教皇國的軍隊,而不是在本地訓練;2、德國的紅鬍子兩次入侵亞平寧半島,都把義大利諸國打得慘兮兮;3、加里波第的千人紅衫軍就拿下了整個西西里島),再加上統一後仍然實行寬松的軍事政策,導致義大利的軍事一直硬不起來。就算墨索里尼上台後沒命地搞宣傳,義大利國民依舊忙著自己的事……

I.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作戰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J. 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協約國打同盟國,其中協約國是英國、法國和俄國,同盟國則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最終以同盟國失敗告終。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反法西斯同盟打軸心國,軸心國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為主,最終是反法西斯同盟獲勝,軸心國徹底失敗。然而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都不信,在一戰中加入同盟國、二戰中加入軸心國的義大利卻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是戰勝國。

一戰中的義大利

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簽訂了條約,條約規定三國將聯合締造一個同盟,在國際大事上共同進退、互相支援,這就是一戰時同盟國的起源。到了20世紀初,因為同盟國勢大,英國、法國、俄國決定組建協約國以對抗三國同盟。


但義大利雖然打仗不靠譜,看風向卻很有一手,在二戰才打了一半的時候,義大利感覺軸心國要輸了,於是果斷投降,並反過來對軸心國宣戰。英國首相丘吉爾接受了義大利的投誠,於是,義大利也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成了二戰戰勝國。

結語

其實,雖然一戰和二戰期間,義大利都中途反水,搖身一變成了戰勝國,但這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都沒有、也不可能享受到正常戰勝國的待遇。特別是二戰,義大利該賠款還是賠款,該割地還是割地,只不過看在早早投降並且向法西斯同盟宣戰的份兒上,義大利保留了相當大的主權,這一點比德國和日本的下場要好很多。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為什麼只有三國伸出援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的姓氏起源於哪個朝代 瀏覽:14
印度的食物是怎麼過冬的 瀏覽:983
伊朗的貨物有些什麼 瀏覽:140
印尼用什麼餌料 瀏覽:174
中興為什麼要賣晶元給伊朗 瀏覽:451
印度一九年gdp是多少 瀏覽:338
也想你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75
內閣制為什麼是英國的 瀏覽:338
越南什麼時候審批中國人過關 瀏覽:309
中國垃圾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瀏覽:359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2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6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4
哪個國家沒有進中國隊球門 瀏覽:518
中國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是哪個省 瀏覽:424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2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