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戴高樂為什麼不讓義大利割讓領土

戴高樂為什麼不讓義大利割讓領土

發布時間:2022-04-30 12:39:02

1. 二戰中,戴高樂是如何讓戰鬥法國與盟國平起平坐

1943年7月戴高樂對吉羅的勝利,也可以說是對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示威。羅斯福執拗地企圖把戴高樂排除在法國抗戰隊伍之外,使盡了招數。丘吉爾開始時想把戴高樂拴在倫敦,成為大英帝國的囊中物,但是這位「應運而生」的法國將軍,身在倫敦,想的卻是維護法蘭西帝國的整體利益,最終作為凱旋者回到法國。戴高樂需要美國和英國的幫助,但是絕不因此而仰人鼻息。他頂住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種種壓力和干預。

丘吉爾與羅斯福不同,他不像羅斯福那樣對維希政權抱有幻想。當看到戴高樂不可能就範,戰鬥法國已經堅實地站立起來時,他不能不想到,日後他還必須和這位剛愎自用的將軍打交道。丘吉爾說服了艾森豪威爾,兩人一起向羅斯福陳詞盟國必須承認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但是,問題並未解決,戰鬥法國仍然不能與盟國平起平坐。

反法西斯盟軍在各條戰線的勝利,特別是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改變了歐洲戰場的面貌,盟軍由防禦變為反攻。7月26日,墨索里尼垮台,德意法西斯聯盟宣告破裂。從各方面的態勢來看,1944年將是一個決勝之年,對於法蘭西民族來說將是從德國法西斯侵略魔爪下光復的一年。

戴高樂決心讓由他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解放法國的戰役中,發揮最大的威力。9月18日,戴高樂和吉羅簽發了一項備忘錄,分送給美、英、蘇3大國,堅持法國軍隊一定要參加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未來的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役。另一份備忘錄則提出,盟軍解放法國時應該與戰鬥法國建立的行政機構合作。戴高樂擔心會被盟國關在解放後的法國政府之外,從而淪為盟國的附庸。

美國和英國依然忽視戴高樂。關於義大利的停戰談判,戴高樂幾乎一無所知。墨索里尼倒台後,繼任的巴多里奧政府要求停戰,9月3日,美英同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定,直至盟軍在南義大利登陸,戴高樂才得知此事。9日,戴高樂發表聲明,指出法國必須參加一切對意條約的制定,並且對於沒有被邀請參加對意停戰協議表示不滿。10日,法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和吉羅所屬的部隊在科西嘉登陸。戴高樂於24日發表聲明,說科西嘉戰役表明法國有能力在解放歐洲的共同戰斗中作出貢獻。11月底,戰鬥法國終於成為義大利咨詢委員會的成員。

9月17日,戴高樂發布命令,宣布成立協商會議,它相當於民族解放委員會的議會,由100名委員組成,其半數來自國內的抵抗運動。10月3日,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由戴高樂和吉羅簽署命令,宣告:今後委員會將只有一個主席。同一天的另一項法令宣布將根據指揮與政權分立的原則,組織法國的武裝力量。

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於11月3日在阿爾及爾開幕。戴高樂發表了長篇講話,指出戰鬥法國從一開始就是法國的合法代表,協商會議的召開是完善法國各種合法權力機構的重要步驟。同一天,戴高樂改組民族解放委員會,增加了國內代表,排斥了吉羅和吉羅的支持者喬治。

1944年1月12日,丘吉爾和戴高樂在阿爾及爾見面。當時英國和美國報紙都透露,羅斯福有意在戰後法國成立一個由英美控制的軍政府。在談話中,戴高樂向丘吉爾表示,他強烈反對羅斯福的計劃,他指出,戰鬥法國既然已經在北非站住了腳跟,也必定會勝利地返回法國。談話後的第2天,戴高樂邀請丘吉爾檢閱了他統率的軍隊。

戴高樂蔑視羅斯福的「法國不能再擁有原來的殖民地」的說法,1月30日,在布拉柴維爾召開的非洲領地會議上,戴高樂發表講話,指出法國的事務只能由法國自己來決定,法國將獨自行使自己的主權。戴高樂還規劃了未來包括法屬殖民地在內的所謂「法蘭西聯盟」。

3月21日,戴高樂發布命令,宣告:一旦法國本土有足夠的領土獲得解放,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就立即遷回法國,行使其職權。

3月27日,戴高樂明確表示:民族解放委員會將成為法國的臨時政府,在恢復民主的進程中,臨時政府「絕對地」只聽取「民族意願」的意見,凡「不是來自法蘭西民族的任何教訓」,一概不予理睬。4月8日,戴高樂自任法國武裝力量的統帥,吉羅被委以總監。吉羅拒絕了這個榮譽職務,寧願退休。這一切都使羅斯福非常惱火,但毫無辦法。

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役即將開始,丘吉爾邀請戴高樂到英國來。6月4日,戴高樂乘坐丘吉爾派來的專機,從阿爾及爾飛往倫敦。比起一年以前戴高樂離開倫敦前往阿爾及爾時,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此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盟國的軍隊正厲兵秣馬,准備橫渡英吉利海峽。

英國完全浸沉在大戰前緊張的氣氛中。丘吉爾在指揮部會見了戴高樂。他們的談話有使戴高樂感興趣的地方,這就是解放歐洲的戰役即將開始,雖然美國和英國在制訂諾曼底登陸的方案時,完全把戴高樂撇在一邊,但是戴高樂重返祖國的日子畢竟越來越近了。談話的後一半卻激怒了戴高樂,丘吉爾建議戴高樂到華盛頓去見一見羅斯福,還說羅斯福對於戴高樂排斥吉羅的做法一直很有意見。戴高樂說,目前他想到的只是解放法國的戰爭,對朝見羅斯福完全沒有興趣,法國的事情只能由法國人自己來管,無需美國和英國插手。丘吉爾也發了火,他挑明說:如果要他在戴高樂和羅斯福之間進行選擇,他只能選擇後者。

在倫敦,戴高樂還會晤了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向他介紹了渡海作戰的准備情況,表示:盟軍一旦登陸後,准備安排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的領導人通過電台向本國人民發表講話,然後艾森豪威爾也發表一個講話,並把准備好的講稿拿給戴高樂看。艾森豪威爾建議戴高樂接著也對法國人民說幾句話。艾森豪威爾的講稿只講盟軍的戰績,隻字不提戴高樂和戰鬥法國。戴高樂立刻表示不滿,堅決拒絕在艾森豪威爾之後講話。

同丘吉爾和艾森豪威爾的這兩次談話,氣氛都十分緊張。但是,當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戴高樂還是通過倫敦廣播公司發表簡短的講話:「最崇高的戰斗開始了!法國的戰役打響了。在全國、在帝國、在軍隊里,只有一個共同的意志,一個共同的期望。」

諾曼底登陸後,戴高樂從倫敦又回到阿爾及爾。在這期間,戴高樂於7月6日訪問了華盛頓,同羅斯福進行了三次禮貌的,但極不愉快的談話。戴高樂得知,羅斯福認為未來世界秩序的基石將是美、英、蘇和中國四大國,而法國則自從1940年6月崩潰以後,就永遠失去了大國的地位。戴高樂離開華盛頓以後,美國國務院於12日發表一項聲明,表示美國政府確認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有資格在解放後的法國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利。

2. 美英同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定,戴高樂是怎麼做的

美國和英國依然忽視戴高樂。關於義大利的停戰談判,戴高樂幾乎一無所知。墨索里尼倒台後,繼任的巴多里奧政府要求停戰,9月3日,美英同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定,直至盟軍在南義大利登陸(9月8日),戴高樂才得知此事。9日,戴高樂發表聲明,指出法國必須參加一切對意條約的制定,並且對於沒有被邀請參加對意停戰協議表示不滿。10日,法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和吉羅所屬的部隊在科西嘉登陸。戴高樂於24日發表聲明,說科西嘉戰役表明法國有能力在解放歐洲的共同戰斗中作出貢獻。11月底,戰鬥法國終於成為義大利咨詢委員會的成員。

3. 為了不成為盟國的附屬,戴高樂做了哪些事

反法西斯盟軍在各條戰線的勝利,特別是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改變了歐洲戰場的面貌,盟軍由防禦變為反攻。7月26日,墨索里尼垮台,德意法西斯聯盟宣告破裂。從各方面的態勢來看,1944年將是一個決勝之年,對於法蘭西民族來說將是從德國法西斯侵略魔爪下光復的一年。

戴高樂決心讓由他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解放法國的戰役中,發揮最大的威力。9月18日,戴高樂和吉羅簽發了一項備忘錄,分送給美、英、蘇三大國,堅持法國軍隊一定要參加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未來的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役。另一份備忘錄則提出,盟軍解放法國時應該與戰鬥法國建立的行政機構合作。戴高樂擔心會被盟國關在解放後的法國政府之外,從而淪為盟國的附庸。

美國和英國依然忽視戴高樂。關於義大利的停戰談判,戴高樂幾乎一無所知。墨索里尼倒台後,繼任的巴多里奧政府要求停戰,9月3日,美英同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定,直至盟軍在南義大利登陸(9月8日),戴高樂才得知此事。9日,戴高樂發表聲明,指出法國必須參加一切對意條約的制定,並且對於沒有被邀請參加對意停戰協議表示不滿。10日,法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和吉羅所屬的部隊在科西嘉登陸。戴高樂於24日發表聲明,說科西嘉戰役表明法國有能力在解放歐洲的共同戰斗中作出貢獻。11月底,戰鬥法國終於成為義大利咨詢委員會的成員。

4. 戴高樂對歐洲一體化有什麼作用

有人說:「戴高樂總統一死,法國就成了寡婦!」這是為什麼呢?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飛機與裝甲車掩護下,突破了法國防線。此時戴高樂奉命指揮第4裝甲師,在蒙科爾內和拉昂大獲全勝,並於5月30日在阿布維爾阻斷了德軍進攻。
法國宣布投降後,戴高樂前往倫敦,另立中央繼續抗擊納粹德國。之後,他前往非洲殖民地組織了幾十萬黑人士兵,跟著美英一起反攻回了歐洲大陸。期間,美英蘇都因為法國的淪陷而對戴高樂嗤之以鼻,非常看不起他和他的流亡政權。

羅斯福和斯大林每次談起戴高樂,都是以一種輕慢和漫不經心的態度來互相打趣。對此,戴高樂據理力爭,期望能給法國的未來多掙點出路。斯大林說:「法國都亡國了,他卻還要求和挑起了作戰重擔的蘇聯、美國、英國平分秋色。」
後來,美國原本要將法國看作被戰勝國統治和佔領的國家,但又對戴高樂那幾十萬黑人士兵有所畏懼,只好同意法國復國。而且,5常本沒有法國的位置,連佔領德國也沒法國的份。換句話說,法國能夠復國已經算是同盟國法外開恩了。

結果戴高樂拒絕美軍的要求,命法軍盡快打過萊茵河去,能佔領多少德國土地就佔領多少。接著,戴高樂還秘密訪問蘇聯,得到了斯大林的承諾:蘇聯會全力支持法國入5常。在他的努力下,法國作為二戰奇葩,既入了5常,還作為4大國之一參與了對德國的佔領。
1946年,戴高樂為重建法國「大國地位」而推行獨立自主的對美政策,引發美國和法國國內壟斷資產階級不滿,導致他與議會發生沖突,最後辭職。1959年1月8日,戴高樂東山再起,當上了法國總統。那做總統期間,他又為法國做了些什麼呢?

第1,他弄掉了幹啥啥不行,只會賣國的第4共和國,自己建了個第5共和國,還極大的加強了總統的權力。第2,推行一系列有效的經濟改革,譬如由國家控制金融系統,讓法郎貶值17%等等,讓法國經濟發展達到了黃金30年裡面最繁榮的時代。
第3,退出北約一體化,將軍隊的指揮權拿了回來,並且奉行獨立自主的軍事發展策略。此舉讓法國擺脫了美國的軍事影響,讓法國軍備恢復了以自主生產為主,還建立了完善的軍工業系統。最後在美蘇的打壓下,造出來核彈。

第4,加強法德合作,用一個框架來拉入歐洲各國,而法國則充當協調性和分蛋糕的大哥地位,並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最後主導了歐共體的建立和為歐盟埋下了伏筆。
第5,能夠面對現實,拋棄對帝國時代榮光的迷戀,承認法國今不如昔,承認各殖民地的獨立,並承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為這個甚至有一些軍人想要刺殺他。還和蘇聯交好,與中國建交,拉攏第3世界國家,成為游離於美蘇之外的第三極。

也正因如此,在戴高樂執政時期,第5共和國成為了美國的假想敵。此外,戴高樂還有一個偉大的品質:不留戀權力。當學生們上街反對他,其他人也開始反對他的政策時,他自覺從總統寶座上走了下來,重新歸隱田園。
但當法國人民需要他時,戴高樂又會毫無怨言地站出來。他就是法國人的「備胎」,有用時就用一下,沒用時就扔一旁。總結:戴高樂對法國的最大貢獻就是重塑了法國,讓法國重新站在了大國行列。如今的法國,不管是好是壞,都是他政治遺產的一部分

5. 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國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慕尼黑陰謀,法西斯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佔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很多法國人堅持抗擊侵略。英國遭到德國飛機的轟炸,在首相丘吉爾的號召下,英國人民堅決同法西斯戰斗到底。德軍對蘇聯進行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通過思考討論二戰的戰爭性質,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概括二戰全面爆發和擴大的重大事件,提高歸納概括歷史進程的能力。

認識慕尼黑陰謀是帝國主義大國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等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日進行的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奪別國,法西斯的殘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戰中交戰各國的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了解各國人民為反對法西斯戰爭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認識到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我們要確立為人類和平和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教科書前一課介紹了有關意、德、日法西斯政權建立和法西斯軸心國形成的情況,而本課教材介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由法西斯軸心國挑起的,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大戰,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戰爭。戰爭初期主要由於西方大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使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勢力占據上風,猖獗一時。教材隨後介紹了丘吉爾就任首相後,英國作為歐洲戰場的主力,頂住了德國的壓力。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來德國法西斯在歐洲大陸上的第一次大失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仍然是帝國主義國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在起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二十年,資本主義的發展極不平衡,德國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強烈要求從英、法、美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不滿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結果德、意、日首先發難,挑起了戰火。其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它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勢力是戰爭的製造者。

另外,一些大國為自身的利益而採取的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的爆發。世界各國人民雖然也進行了反法西斯戰爭,但沒有互相配合,還不能制止戰爭的爆發,使局部戰爭走向了世界大戰。

2.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敗亡的原因

從1939年9月到1941年5月,希特勒用軍事侵略或脅迫結盟等方式,先後佔領了歐洲12個國家。歐洲許多國家迅速戰敗的主要原因是綏靖政策的影響:①1939年9月,德軍突襲波蘭,英法雖然對德宣戰,但沒有採取行動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致使波蘭滅亡。②「靜坐戰」先後持續了七個月,使德軍完成了更大規模戰爭的准備。③1940年春夏之交,德軍向北歐、西歐進攻時,法國依然幻想德國會首先向東去攻打蘇聯,沒有進行充分的戰爭准備,結果很快就潰敗了。

失敗的其他原因還有:①戰術思想陳舊,面對希特勒的突襲戰、閃電戰,波蘭依靠騎兵,法國准備憑借馬奇諾防線進行防禦戰和消耗戰。②歐洲國家各自為戰,被德各個擊破。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運用比較的方法,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比較,讓學生弄清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間。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一般流行的說法是1939年9月,即德國侵入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但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是逐步打起來的。可引導學生回憶:1931年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然後又於1937年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6年義大利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國吞並了奧地利;1939年春德國又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

據統計,在1939年9月英法對德宣戰前,戰爭已席捲了五億多人口,蔓延在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確切地說,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日子,而不是開始。這是必須要明確的一點。

這一點明確之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這就是第一、第二兩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是一觸即發的。1914年6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事件,7月28日奧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後的一周內,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面前,英、法等國不僅不加干預、制止,反而縱容侵略者,甚至蠻橫地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它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為英法盡管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其經濟軍事地位卻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團的一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更重要的是,他們企圖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辦法,推動德國去進攻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不難看出,在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看來,蘇聯的成長壯大,比法西斯勢力更可怕。法西斯德國正是利用了英、法、美與蘇聯之間的矛盾,氣焰日益囂張起來。具體的表現,可讓學生舉例。德國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以後,第二年又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在剛剛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後,希特勒就下令,要永遠消滅波蘭。綏靖政策能帶來和平嗎?連張伯倫也感到不安了。

2.德國法西斯為什麼要突襲波蘭呢?這個問題可讓學生思考、討論,進行探究。①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之前,已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從地理上看波蘭處於德國的半包圍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希特勒在吞並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便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命令。②波蘭和英法是盟國,德國處於法波之間,而波蘭實力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決定先攻佔波蘭,然後再來解決英法。③波蘭又與蘇聯接壤,佔領波蘭就有了進攻蘇聯的跳板。④為了避免攻佔波蘭後可能引起英、法和蘇聯同時出來干涉,所以法西斯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8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切准備妥當,為了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戰果,德國便於9月1日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

3.關於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被佔領。

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多個國家被佔領的原因。英法雖然已經對德宣戰,實際上是宣而不戰,出現了所謂「靜坐戰爭」或「奇怪的戰爭」的狀態。這說明,它們仍然企圖慫恿德國在滅亡波蘭後去進攻蘇聯。結果,波蘭由於武器落後,指揮失度和一味地依賴英法,在德國「閃電戰」的打擊下,僅兩個多星期就滅亡了。

德國法西斯在滅亡波蘭後便開始西進,很快就佔領了北歐的丹麥、挪威,西歐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其中,僅用4小時佔領了丹麥,盧森堡不戰而亡。

在攻打比利時的時候,在比利時的英法盟軍約有40萬人,他們被迫從法國北部敦刻爾克海港撤退。這時德軍主力已從比利時突入馬奇諾防線的背後,突破色當南下,於1940年6月14日佔領「不設防城市」巴黎。義大利眼看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於6月10日對法宣戰,同時出兵進攻法國南部。法國投降後,許多法國人堅持抗擊侵略,其中著名的有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

4.關於德國對英國的空襲。

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探究英國和法國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的不同情況和結果。

法國淪亡後,德國於1940年7月10日對英國發動「空中閃電戰」,歷史上稱為「不列顛之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德國對英國的空襲,8月增加到每天平均出動一千多架飛機。英國人民在新任首相丘吉爾的領導下,堅決抵抗。再加上英國戰斗機性能的優越和雷達技術的先進,結果英空軍不但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戰斗中壯大起來。

5.關於蘇德戰爭,教師可首先要求學生看圖,弄清戰場的具體位置,然後可組織學生討論:正當不列顛之戰勝負未分之時,德國法西斯為什麼把矛頭突然地又轉向蘇聯呢?這是因為:①由於英國人民的堅決抵抗,德國的海軍實力又不及英國,如果再拖延下去,德國的侵略計劃就要被打亂了。②即使德軍在大不列顛登陸,德軍也只能佔領英國本土,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將落入美、日等國之手。③當時蘇聯的戰備在不斷加強,希特勒既怕蘇聯強大,更怕英、蘇走上聯合,所以決定先征服蘇聯後,再麾師西進。④為了有足夠的力量打敗蘇聯,德國法西斯與義大利、日本結成三國軍事同盟,同時又佔領和控制了匈、羅、保、南、希等小國。這樣,希特勒便可動用14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對蘇作戰了。⑤為什麼選定6月進攻呢?這是因為蘇聯冬季十分寒冷,為了避免拿破崙出征俄國的遭遇,為了在嚴冬到來之前結束戰爭,所以在6月22日便開始了閃擊行動。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新階段。到這年12月6日,保衛莫斯科的蘇軍突然轉入反攻,到1942年1月中旬,蘇軍殲滅了50萬德軍,擊毀了1 500輛坦克,把德軍擊退150~300千米。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破產了。

6.對於太平洋戰爭,可要求學生利用地圖、形象圖結合小字理解掌握,弄清日本和英美激化,日本「先下手為強」,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隨後組織學生一起討論:「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談談你的看法」。

7.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豐富,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注意,既不能過多地引用課本外的資料,超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增加學生負擔,也不能照本宣科,違背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中新的理念。

三、學法指導

1.基本線索:法西斯主義的侵略擴張對世界和平造成重大威脅,被侵略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進行反法西斯斗爭。而英法等國執行縱容侵略的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

2.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以張伯倫政府為主要代表的西方國家採取了犧牲他國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縱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擴張的綏靖政策。慕尼黑會議把綏靖政策推到了頂峰,加速了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3.德國入侵波蘭,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法縱容侵略,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德國的進攻,法國投降。丘吉爾就任首相後,採取堅決抵抗政策,英國頂住德國的壓力。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相繼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到全球范圍。

4.戰爭過程中的主要戰場包括亞洲戰場、西歐戰場、北非戰場、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

5.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對當代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6.有條件的學生可在學習本課之前觀看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或音像資料,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一想,英法為什麼要對希特勒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

英法對希特勒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是出自仇視社會主義蘇聯的原因,但也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根源。首先,英法盡管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其經濟、軍事地位卻受到了巨大的削弱。這種狀況使得英法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針鋒相對,而是試圖通過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滿足侵略者的部分貪欲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其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和破壞性,使一部分人談戰色變,鼓吹不惜任何代價避免戰爭的和平主義思潮。再次,30年代的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盪;還有英、法資產階級對弱小國家固有的蔑視,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仇視。而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種唯有共產國際、唯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所有這些都是促成英、法兩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英法兩國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2.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談談你的看法。

這種說法不對。因為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後,日軍已對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進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還提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早已拉開。日軍偷襲珍珠港只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

活動與探究

德國在歐洲大陸很快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什麼沒能使蘇聯屈服?請談談你的看法。

德軍在歐洲大陸很快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這是英法等國推行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的結果。而面對法西斯德國的侵略,蘇聯人民進行了英勇的衛國戰爭。衛國戰爭開始後,蘇聯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集中了國家的全部權力,按戰時體制改組黨政工作,迅速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經濟的軌道。當莫斯科遭到法西斯德國的進攻時,蘇聯紅軍奮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緊急動員,蘇聯軍民團結一心,誓死捍衛祖國,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寒冷的冬季,蘇聯紅軍展開反攻,不斷突破德軍防線,對冬季作戰毫無准備的德軍連吃敗仗,莫斯科保衛戰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第一次大失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從軍事上粉碎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更重要的是從政治上打擊了德國法西斯的囂張氣焰,證明了人民的力量是可以戰勝法西斯的,它極大地鼓舞了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五、參考書目

1.袁明主編《國際關系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吳偉、徐藍著《從薩拉熱窩到東京:兩次世界大戰》,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劍與火——世界戰爭集例》,第一冊,重慶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湖北省武漢市第四十五中學高級教師 雷連華)

參考資料

德國吞並奧地利

奧地利地處戰略要沖,是進攻東歐和巴爾乾的門戶。《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奧合並。希特勒早就說過德奧合並是「我們一輩子要用各種方法來實現的任務」。他極力支持奧地利的納粹分子掌權。經過幾年策劃,1938年3月,希特勒陳兵德奧邊境,發出最後通牒,迫使奧總理許士尼格辭職,任命納粹分子賽斯—英誇特為總理。英誇特剛上台,便按希特勒的授意,發出電報「邀請」德軍佔領奧地利。13日,佔領完成,簽訂了德奧合並的文件,奧地利變為德國的「東方省」。《凡爾賽和約》是禁止德奧合並的,但英、法、美等國並未抵制和制裁而默認了德奧合並。

慕尼黑協定

即《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主要內容是:捷政府必須在10月1日起的10天內,把蘇台德區和德意志人佔多數的其他邊境地區割讓給德國;割讓區內的軍事設施、工礦企業、鐵路及一切建築,無償交付給德國;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來確定其他地區的歸屬並最後劃定國界,等等。慕尼黑協定是英、法「禍水東引」政策的頂點。丘吉爾在英國議會對協定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認為英國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十足的失敗,英法「正處在一場大禍之中」。後來把為苟安一時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的政策稱為「慕尼黑政策」。

涅維爾·張伯倫(1869—1940)

英國首相、保守黨領袖。生於英國伯明翰市,畢業於伯明翰大學。1915年任伯明翰市長。1918年當選下院議員。歷任郵電、衛生、財政大臣等職。1937年起任首相。任內全面推行縱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承認墨索里尼侵佔衣索比亞,默許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尤以1938年三次求見希特勒、策劃慕尼黑陰謀而臭名昭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英法對德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1940年4、5月間,德軍迅速向北歐和西歐推進,張伯倫受到強烈譴責,黯然下台,不久病卒。著有《演講集·為和平奮斗》。

達拉第(1884—1970)

法國總理、激進社會黨領袖。1918年任眾議員。歷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國防等部部長。1927年當選激進社會黨主席。1935年曾參加法國人民陣線。1938~1940年出任總理期間,追隨張伯倫簽署了《慕尼黑協定》。1940年法國敗亡之際,因主張在北非繼續戰斗,被占優勢的投降派排擠出政府。後被貝當賣國政府逮捕,先後監禁於法國、德國和奧地利。大戰結束後返國。1946~1958年任國民議會議員,反對冷戰政策。1957年當選激進社會黨主席。1958年反對戴高樂執政,後退出政界。

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會議以後,德國佔領了蘇台德區和住有德意志人的其他地區。希特勒看到英法軟弱可欺,便於1939年3月14日,強迫捷總統簽署了把捷克斯洛伐克合並於德國的文件,第二天,德軍便開進了布拉格。

德軍「閃擊」波蘭

1939年9月1日,德軍共集中了58個師、160萬人,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南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北集團軍群由包克上將指揮,兩路突進。先用機群轟炸重要機場、中心城市、交通要道、電站等設施,6 000門大炮向波邊境猛轟。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訪問的德艦也向波軍基地開炮。然後以2 000多輛坦克為先導,步兵跟進。波軍倉皇應戰,飛機未及起飛即被炸毀。加上指揮失度,波軍主力不到兩天即被擊潰。德軍迅速向波蘭腹地推進。

「奇怪的戰爭」與波蘭覆亡

德波戰爭開始時,波蘭兵力只有37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與德軍兵力相差甚大。波蘭政府要求英法「採取聯合行動來制止戰爭」。當時法國有110個師,英國派到大陸的有5個師,而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僅23個師。英法對德兵力約為5∶1,不難在西線發動攻勢,給德軍造成壓力。但英、法不僅沒有動用地面部隊發動攻勢,連海、空軍也按兵不動,致使波蘭陷於孤軍苦戰。9月8日,南線德軍已抵波蘭首都華沙地區。波蘭軍民進行了英勇的保衛戰,9月27日,華沙方告陷落。10月2日,法西斯德國滅亡了波蘭,給波蘭人民帶來了空前的民族苦難。英法在9月3日就已對德宣戰,形式上已處於戰爭狀態,而實際上未採取交戰行動,所以歷史上稱為「奇怪的戰爭」。這種狀態維持了七個多月,致使法軍士氣萎靡不振,軍政要人中也出現一股渴望議和的情緒。而德國卻佔領了波蘭,並藉此良機為發動西線的進攻作了充分的准備。

法國馬奇諾防線

建於1929~1940年,耗資2 000億法郎。全線長400千米,包括萊茵設防區、阿爾薩斯和洛林設防區以及薩爾障礙區。共築有非常堅固的5 600個永久性工事。本為防禦德軍進攻而建,在戰爭中實際上沒起多大作用。

敦刻爾克撤退

聚集在敦刻爾克三角地帶的英法軍約40萬人。撤退至英國的約33.8萬多人,其中英軍約20萬人。法國被俘約4萬人。英法軍丟棄700輛坦克、2 400門大炮和大量其他軍用物資。

法國的潰敗

5月14日,德軍以重兵突破法比邊界的色當要塞,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法國。又突破法軍總司令魏剛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倉卒建立的魏剛防線。義大利於6月10日向英法宣戰,出兵攻打法國東南部。14日,德軍佔領了不設防城市巴黎。21日,佔領了盧瓦爾河以北整個地區。22日,法國投降。法國北部及西南部由德軍直接佔領,其他非佔領區由貝當建立傀儡政府統治,因首都設在維希,也稱維希政府。

戴高樂(1890—1970)

法國總統。1911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入伍,三次負傷。後在聖西爾軍校教軍事史,並在貝當的參謀部任職。1940年5月任第四裝甲師師長,積極在前線阻擊德軍入侵。6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巴黎淪陷後,於6月17日飛往倫敦,組織「自由法國」(後改為「戰鬥法國」)運動。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戰斗。並招募志願人員組織武裝力量,11月即達3萬人。1941年9月,成立了「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派著名反法西斯戰士讓·穆蘭空降回國,統一國內抵抗組織的行動。1943年6月,在阿爾及利亞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為兩主席之一。1944年6月,組成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任主席。在英美政府支持下,於法國以外建立的軍隊已達56萬人,組成遠征軍參加盟軍赴各戰場作戰。8月,隨軍回巴黎,領導軍民解放祖國。1946年1月下野。1958年12月,當選為總統,1965年連任,1969年離職。執政期間,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大國控制。1964年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0年逝世後,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致送花圈,譽之為「反法西斯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著作有《未來的軍隊》及《召喚》、《團結》、《拯救》、《希望》等回憶錄。

貝當(1856—1951)

法國維希政府首腦、民族叛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指揮凡爾登戰役。大戰末期任法軍總司令,升元帥。1934年任陸軍部長。1940年法德戰爭中任副總理,同總司令魏剛等鼓吹失敗主義,主張投降。德軍逼近巴黎時,不組織抵抗,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6月16日雷諾政府垮台,貝當出任總理。20日,向德國停戰求降。2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定。法軍全部解除武裝並交出武器。北部工業區由德國直接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貝當政府負擔。南部由貝當傀儡政府管轄,首都設在維希。貝當修改憲法,稱「法蘭西國家元首」。1945年以通敵罪被判處死刑。後改為無期徒刑,死於獄中。

不列顛之戰

或稱英國保衛戰。希特勒誘降未成,決定入侵英國本土。由於英國掌握制海權,德國企圖以空中優勢摧毀英國。1940年7月10日,德空軍轟炸英國港口和護航艦隊,揭開了不列顛之戰的序幕。8月8日開始,德機重點轟炸英國海軍基地、機場和雷達站,以奪取制空權。9月7日起,集中轟炸倫敦以摧毀英國的民心士氣。10月起,轟炸主要工業城市,企圖摧毀英國生產力。在8~10月三個月中,德國共出動飛機4.6萬多架次,投彈量約6萬噸。最多的一晝夜達1 786架次。英國居民死傷8.6萬多人,建築物被毀100多萬棟,但德國始終未達摧毀英國或逼英求和的目的。英國空軍於8月底9月初對柏林進行3次夜襲,對德國人心理影響頗大。空戰中,德機損失約1 700架,英機損失約900架,飛行員的損失約為6∶1。英國獲勝的原因是:第一,英國軍民為保衛國家戰斗,士氣高昂,丘吉爾政府的態度也很堅決。第二,英空軍在本土作戰,熟悉環境,以逸待勞,便於補充,英機被擊落時飛行員可跳傘獲救。第三,英國已發明雷達探測技術,便於了解敵機動向。10月,希特勒准備執行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取消,空戰接近尾聲。英國的有力抵抗,挫敗了希特勒征服全西歐的計劃。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

英國首相,大英帝國利益的積極維護者。出身貴族世家,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先後參加過英國侵略印度的戰爭和英布戰爭。1900年以後,連續當選為自由黨、保守黨議員。歷任殖民、貿易、內政、軍需、海軍、陸軍、空軍、財政和國防大臣等職。1918~1920年積極策劃對蘇俄的武裝干涉。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執政後,丘吉爾提出聯蘇制德的主張,反對張伯倫的縱容政策,反對簽訂《慕尼黑協定》。1939年英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任海軍大臣。1940年5月出任戰時聯合內閣首相,拒絕希特勒的媾和試探,堅決領導英國人民對德作戰。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立即發表聲明援助蘇聯,後又與蘇聯締結盟約。戰勝德國後,1945年7月因大選失敗辭職。1946年3月在美國發表演說,主張英美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後「冷戰」的序幕。1951~1955年重任首相,對蘇採取強硬政策。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插圖《丘吉爾視察英國倫敦被炸地區》

不列顛之戰中德國空軍集中轟炸倫敦時,傾瀉了大量的高爆炸彈和燃燒彈,城內成百上千處發生大火。轟炸過後,丘吉爾在硝煙彌漫的廢墟中視察,並用食指和中指打著「V」字(勝利之意)手勢,激勵英國軍民爭取勝利的鬥志。

德軍侵入巴爾干各國

當德軍還在西線作戰、不列顛之戰正在緊張進行之時,希特勒的視線已開始轉向東線,盯住東南歐和蘇聯的廣大國土和財富。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簽訂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柏林—羅馬—東京三國軸心軍事同盟,妄圖奴役全世界,加快戰爭進程。在德國威逼利誘之下,同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爾蒂法西斯政府加入軸心同盟,成為希特勒的走狗。11月23日,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同盟,德軍以「教官」名義進駐羅馬尼亞。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亞也加入軸心國,德軍立即進駐。4月6日,德國以優勢兵力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6月1日,德軍控制了希臘。至此,希特勒德國已控制歐洲14國,即奧、捷、波、丹、挪、盧、荷、比、法、匈、羅、保、南、希。它以這些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造成進攻蘇聯時的巨大優勢。

法西斯德國突然襲擊蘇聯

1940年8月,德軍參謀部根據希特勒的指示,開始制訂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德軍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爆發。這次進攻有三個特點:一是突然性。德國在英吉利海峽集中了大量器材,佯裝將大舉進攻英國。實際是不宣而戰,突然襲擊蘇聯。二是瘋狂性。進攻的兵力共190個師550萬人,坦克和裝甲車3 500多輛,飛機5 000多架。從北起摩爾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亞的范圍內,發動全線進攻。規模之大,空前未有

6. 戴高樂在軍事戰略上有什麼樣的觀點

戴高樂在當時的軍事戰略上,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他認為,在戰爭條件下,法國的地形很不利,尤其是與比利時接壤的法國邊界更加脆弱。英國和美國可依靠天塹之險,西班牙和義大利各自有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作為屏障。法國首都巴黎周圍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在這種情況下,構築再堅固的防禦工事也無濟於事,唯一的辦法是建立一支可以立即調遣的機動力量,也就是說,「一批常備的、團結的和能夠熟練地掌握使用武器的隊伍」。而且要在陸地、海上和空中都有一批「精選人員」。他認為,全部現役人員應該在10萬人左右,由常備軍組成,他們應在精銳部隊中服役6年,掌握專門技術,培養進取精神和集體精神,而且在指揮方面也要有相應變化,以適應機械化戰爭的瞬息萬變的局勢。還要注意發展無線電通訊系統。

戴高樂當時軍銜不算高,人微言輕。在關鍵時刻,國會議員雷諾給了戴高樂重要幫助。1935年3月15日,雷諾在國民議會上發表演說,建議建立一支機械化部隊。但是,決策階層的頑固勢力太強大了,雷諾的計劃被宣布為「無用,不受歡迎,違反邏輯與歷史」,遭到了國民議會陸軍委員會的拒絕。國防部長莫林將軍還把這種軍事戰略上的爭論,轉化成對戴高樂的憤恨,把戴高樂從1936年的晉升名單中勾掉了。

7. 戴高樂在軍事戰略上有什麼觀點

1931年底,戴高樂從中東回國後,到貝當主持的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兩年後,被提升為中校。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十幾年中,戴高樂多次調動過駐防地點,但此後的六七年內,他相對穩定在軍界首腦部門進行軍事戰略研究工作,直到1937年底,他晉升為上校後被任命為駐麥茨的第507坦克團團長,才回到軍事指揮的崗位。

戴高樂在當時的軍事戰略上,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他認為,在戰爭條件下,法國的地形很不利,尤其是與比利時接壤的法國邊界更加脆弱。英國和美國可依靠天塹之險,西班牙和義大利各自有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作為屏障。法國首都巴黎周圍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在這種情況下,構築再堅固的防禦工事也無濟於事,唯一的辦法是建立一支可以立即調遣的機動力量,也就是說,「一批常備的、團結的和能夠熟練地掌握使用武器的隊伍」。而且要在陸地、海上和空中都有一批「精選人員」。他認為,全部現役人員應該在10萬人左右,由常備軍組成,他們應在精銳部隊中服役6年,掌握專門技術,培養進取精神和集體精神,而且在指揮方面也要有相應變化,以適應機械化戰爭的瞬息萬變的局勢。還要注意發展無線電通訊系統。

戴高樂當時軍銜不算高,人微言輕。在關鍵時刻,國會議員雷諾給了戴高樂重要幫助。1935年3月15日,雷諾在國民議會上發表演說,建議建立一支機械化部隊。但是,決策階層的頑固勢力太強大了,雷諾的計劃被宣布為「無用,不受歡迎,違反邏輯與歷史」,遭到了國民議會陸軍委員會的拒絕。國防部長莫林將軍還把這種軍事戰略上的爭論,轉化成對戴高樂的憤恨,把戴高樂從1936年的晉升名單中勾掉了。

局勢的發展開始朝著有利於戴高樂的方向發展,法西斯主義在德國和義大利都已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在西班牙佛朗哥也建立起法西斯統治。因此在1936年上台的萊昂·勃魯姆主持下的人民陣線政府,擬定了一個龐大的國防計劃,其中大部分用於坦克和空軍。這一年10月的一個下午,萊昂·勃魯姆會見了戴高樂。戴高樂與勃魯姆的會面並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的,不過戴高樂總算給勃魯姆一個說得過去的印象。

這時,戴高樂已開始在成立不久的高級軍事研究中心供職,後來這個地方以「元帥之校」而知名。與政治家打交道使戴高樂感到幻想破滅,不過也養成了他對政治的終身興趣和對政客的極端蔑視。1937年底,陸軍部長達拉第不顧甘默林將軍的反對,把戴高樂的名字重新列入晉升名冊,隨後又任命他為駐梅斯的第507坦克團上校團長。這實際上是明升暗降,陸軍部的那些人對戴高樂晉升的反應是「幸災樂禍」,一則可以把他趕出陸軍部,二則存心要看看總是鼓吹紙上坦克的戴高樂,用鋼鐵坦克能搞點什麼名堂出來。

戴高樂一點不為離開巴黎而感到失落,他對自己的新職位十分滿意,因為這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他的理論的絕好機會。他全然不顧坦克上的油污,戴著他的白手套,興致勃勃地搞他的軍事訓練,因此得到了一個頗有敬意的外號「摩托上校」。

8. 戴高樂怎樣深藏不露的

1944年盟軍實現諾曼底登陸後,由馬克·克拉克將軍指揮的第五集團軍駐扎在義大利。

在此期間,夏爾·戴高樂來到義大利與克拉克會晤。譯員是克拉克將軍的副官阿·沃爾特斯,此人後來在里根政府中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沃爾特斯當時覺得很奇怪,因為戴高樂將軍在倫敦居住已有4年之久,他猜測戴高樂英語一定說得很好,為什麼還要譯員呢?這時,有人拿來一份很流行的美國雜志給沃爾特斯看。上面有介紹戴高樂將軍本人情況的長篇文章,提到他雖然在倫敦居住很久,但並不會說英語,這才驅散了聚在沃爾特斯心頭的疑雲。戴高樂到達後,與克拉克將軍在篷車里舉行了會談。

會談的主題是,把撥歸克拉克將軍指揮的法國軍團調去參加即將開始的法國南部登陸作戰。沃爾特斯把戴高樂將軍的話譯成英語,把克拉克將軍的話譯成法語。有時,克拉克將軍用「不」字來回答問題。遇此情況,戴高樂總是問沃爾特斯,克拉克在說什麼?這種情況和其他跡象很快證實了沃爾特斯的想法:戴高樂將軍既不會說英語,也聽不懂英語。於是,沃爾特斯膽子大起來了,他把戴高樂的話譯成英語時,開始加進一些自己的話。例如,他有時說:「戴高樂將軍說他不能這樣做;但我認為,如果您再堅持一下,他會同意的。」或者說:「他說他同意,但我認為他對這件事並不十分熱情。」會談結束後,戴高樂將軍起身告辭。他轉過身來,用流利的但有些外國腔的英語對克拉克將軍說:「克拉克將軍,我們的談話很有益,很有意義。我們下次會面,會是在解放了的法國土地上,這是我衷心希望的,而且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實現。」沃爾特斯立即意識到,戴高樂顯然聽懂了他說的一切插話。沃爾特斯不禁惶恐之至。他全身緊靠著篷車壁,給戴高樂讓路。戴高樂轉向他,面帶一絲微笑,拍了拍他的肩膀,用英語說:「沃爾特斯,你的工作很出色。」

這是他們的首次見面,後來他們曾多次相遇。他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閱讀全文

與戴高樂為什麼不讓義大利割讓領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的姓氏起源於哪個朝代 瀏覽:14
印度的食物是怎麼過冬的 瀏覽:983
伊朗的貨物有些什麼 瀏覽:140
印尼用什麼餌料 瀏覽:174
中興為什麼要賣晶元給伊朗 瀏覽:451
印度一九年gdp是多少 瀏覽:338
也想你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74
內閣制為什麼是英國的 瀏覽:337
越南什麼時候審批中國人過關 瀏覽:309
中國垃圾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瀏覽:359
越南軍警工資如何 瀏覽:423
愛人錯過中國版怎麼唱 瀏覽:722
英國直飛有什麼航班 瀏覽:277
印尼巴士怎麼加寶馬 瀏覽:781
一個伊朗白色的硬幣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366
中國一汽r9打火沒反應怎麼回事 瀏覽:574
哪個國家沒有進中國隊球門 瀏覽:518
中國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是哪個省 瀏覽:424
印尼金光集團的黃志源是哪裡人 瀏覽:182
越南芒果有哪些產品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