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奧、意、三國簽訂針對俄國的同盟條約目的是什麼
德國主要和法國、英國有矛盾,奧匈帝國主要是和沙皇俄國在爭奪巴爾干半島上有矛盾,這些是一些沒什麼辦法調和的矛盾,所以最後訴諸戰爭。義大利主要是因為與法國之間有貿易和領土上的小矛盾,而且其本身實力較弱,所以願意加入較早成立的同盟國盟約,以獲得保護。然而在一戰爆發時義大利聰明地保持中立,只是在後來協約國同意其在巴爾干半島上的領土要求才同意加入協約國作戰。
B.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平衡。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迅速發展,國力迅速上升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但是,德國的政治地位遠不如英法。地理位置也不好,被英法俄三大國夾在中間。由於德國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等國瓜分完了。所以,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英法的統治地位,建立新的秩序。
而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則分別因為與沙俄和法國的矛盾,被德國拉進了同盟國集團。三國同盟的形成,使英法俄三國趕到恐懼,所以成立了三國協約,對抗同盟國集團。
C. 為什麼義大利要參加三聯盟
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 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意大 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 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 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 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意 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 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 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 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
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
往外國謀生。
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 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 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意大 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 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2、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意大 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 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 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 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 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 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 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 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 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 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 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 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 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 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 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 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 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 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 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
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 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 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3、協約國對義大利領土方面要求的許 諾。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 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 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 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 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 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 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 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 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 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D. 三國同盟是怎樣形成歐洲一大軍事集團的
三國同盟是指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
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促使各國工業和經濟的又一次騰飛,加快了各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帝國主義過渡。但同時,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也日益不平衡。各國在國家利益的沖突與協調中紛紛尋找新的對策。1879年,德俄關系日趨緊張,德國擔心俄國和德國的宿敵法國結盟對付自己,加緊拉攏奧匈帝國。1879年8月27日,德國宰相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會談,謀求締結反俄同盟。經過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奧同盟條約》在維也納簽訂。主要內容是如果兩國其中一國遭到俄國的進攻,兩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實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國遭到另一國家進攻,締約國的另一方應對其盟國採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進攻的國家得到俄國的支持,締約國雙方應共同作戰直到共同議和為止。
1881年法國入侵突尼西亞,從此突尼西亞成為了法國的保護國。義大利早已覬覦突尼西亞,但苦於實力有限,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多方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3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條約主要內容:①如義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②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則締約3國應協同作戰。義大利對此附有一個保留條件:如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義大利將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③當一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兩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發生俄、奧戰爭,義大利將保守中立。
三國同盟的締結意味著歐洲列強兩大對抗軍事集團的其中一方已經形成。這個同盟條約與德奧同盟、三皇同盟同時存在,成為俾斯麥同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隨著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義大利改善了同法國的關系。雖然三國同盟最終形成。但是,義大利始終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義大利以中立和參戰為手段,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後來由於協約國方面滿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815年5月向奧匈宣戰,三國同盟破裂。
E. 三國同盟是哪三國
三國同盟是德,奧匈帝國,義大利。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侵入突尼西亞,並把它變成自己的保護國。義大利早已覬覦突尼西亞,但苦於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
為了對付法國,俾斯麥利用法國和義大利在突尼西亞問題上的矛盾,在1882年把義大利拉進德奧的秘密同盟,建立了德奧意之間反法俄的三國協定。就產生了所謂的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的背景
13世紀以來,日耳曼就分裂成了幾百個小國,因為一盤散沙而羸弱不振,而普魯士最初只是德意志諸邦國中的一個小邦,地域狹小,主要是霍亨索倫王朝在小漁村柏林附近的一些領地。在政治上,普魯士也沒有多少話語權。
到19世紀下半期,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治理下,迅速強大起來,開始了統一日耳曼聯邦的進程。法國不願意看到日耳曼的統一,出來干預,因而於1870年爆發了普法戰爭。戰爭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19世紀末,德國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拋棄了俾斯麥的大陸政策,開始推行對外擴張的世界政策。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國在古老歐洲的狹窄邊界以外有很多任務要完成。
F. 三國同盟 和 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
1、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 是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侵入突尼西亞,並把它變成自己的保護國。
義大利早已覬覦突尼西亞,但苦於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3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
2、三國協約(英語:TripleEntente)是英、法和俄三國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Entente是法文字,意指諒解。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條約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
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6)義大利為什麼加入三國同盟擴展閱讀
1、三國同盟條約主要內容:
①如義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
②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則締約3國應協同作戰。義大利對此附有一個保留條件:如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 ,義大利將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 。
③當一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兩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發生俄、奧戰爭 ,義大利將保守中立。條約有效期5年,1887 、1891、1902、1912年4次續訂,並增補了一些義務條款。
2、三國協約主要內容:
①法國不幹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有維護安寧和協助改革的權力;
②劃定兩國在暹羅(今泰國)的勢力范圍;以湄公河為界,西半部為英國勢力范圍,東半部為法國勢力范圍;
③法國放棄在紐芬蘭獨占的捕魚權,英國讓給法國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條款規定,雙方政府之一如為「情勢所迫」,也可變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現狀。但自由貿易、自由通行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禁止設防等原則仍繼續維持。一旦摩洛哥蘇丹政權終止,其一部分領土,即直布羅陀。
G.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迅速發展,國力迅速上升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但是,德國的政治地位遠不如英法。地理位置也不好,被英法俄三大國夾在中間。由於德國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等國瓜分完了。所以,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英法的統治地位,建立新的秩序。
而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則分別因為與沙俄和法國的矛盾,被德國拉進了同盟國集團。三國同盟的形成,使英法俄三國趕到恐懼,所以成立了三國協約,對抗同盟國集團。
H.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是怎樣形成的
1881義大利早已覬覦突尼西亞,但苦於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兩國接近。1893年,兩國簽訂《俄法協約》。為了對付主要敵人德國,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迫切地尋找同盟者,並同法國接近。
1904年英法兩國簽訂協約,1907年8月31日,英俄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爭奪殖民地上的矛盾,在《俄法協約》和《英法協約》的基礎上,1907年《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和三國同盟對抗的另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英、法、俄三國協約的最後形成。
(8)義大利為什麼加入三國同盟擴展閱讀:
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同盟國和協約國爆發戰爭,戰爭初期,交戰雙方在西線投入大量兵力,其中以凡爾登戰役最為重要。
十月革命爆發,俄國退出大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協約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一戰結束,這場戰爭造成了800萬人死亡,1000萬人終身殘廢。1919年1月,一戰的戰勝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了分贓會議,英、法、美成為會議的操縱者。
I. 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的目的
孤立法國、牽制俄國
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是德國俾斯麥政府推行孤立法國、牽制俄國外交政策的結果。德奧早在1879年10月就簽訂了同盟條約。1881年法國出兵佔領突尼西亞,與義大利發生尖銳矛盾。義大利為抗衡法國,於1882年初正式要求參加德奧同盟。經過談判,三國正式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英、法、俄為對抗「三國同盟」,於1904一1907年成立英法俄三國協約。至此,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局面正式形成,它們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義大利宣布保持中立,次年脫離同盟國、加人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
J. 義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義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里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范圍如巴爾乾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義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義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義大利民眾很難接受義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義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