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珍珠港
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與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魯魯港相鄰,是美國海軍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北太平洋島嶼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一般的民用船舶及外國艦船無美國海軍部特殊許可是不得進入的。
❷ 珍珠港的英文名是什麼
英文名稱:Pearl Harbor
❸ 莎拉布萊曼維也納現場經典翻唱珍珠港主題曲Sarai Qui(這首歌的中文意思是啥)
改自珍珠港主題曲THERE YOU'LL BE
翻唱的版本是義大利語
三種語言的lrc歌詞如下:據說從義大利語翻譯回英文和原曲不是完全一樣的。
[00:02.00]Sarah Brightman - Sarai Qui (feat. Alessandro Safina) - Symphony
[00:15.52]Quando penso ai giorni che│When I think of all the days│當我回想起那些日子
[00:19.30]Ho passato insieme a te│I have shared with you│與你一起度過
[00:23.47]Io vorrei che tu tornassi qui│I want you to come back│我多希望你能回到這里
[00:27.87]Per non lasciarmi mai│And not leave me anymore│從此再也不離開我
[00:31.67]Chiudo gli occhi ci sei tu│I close my eyes and you are there│閉上眼你就浮現在眼前
[00:35.53]Aa me non pensi piu'│I don't think about myself anymore│而你早已把我忘記
[00:39.68]Tu sarai sempre quii│You'll always be here│你永遠會在這里
[00:44.90]
[00:48.23]Il mio cielo splende di quell'anima che haai│My sky shimmers because of your soul│我的天空閃耀著你的靈魂
[00:55.61]Nel mio cuore per tutta la vita tu un posto avraaai│In my heart there's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我的心裡永遠留有你的一片天空
[01:04.17]Io non ti chiedo dove seei│I don't ask where you are│我不會問你在哪裡
[01:10.54]E dove io saro' sarai quii│And where I am,there you'll be│有我的地方就會有你
[01:18.50]E dove io saro' sarai qui…│And where I am,there you'll be│有我的地方就會有你
[01:26.28]
[01:28.51]Quello che mi hai dato tu│I will never be able to forget│我再也無法忘記
[01:32.65]Non potro' scordare piuu'│All the things you gave me│你給與我的
[01:36.55]E per sempre mi ricordero'│And I will always remember│我會永遠記住
[01:40.88]La forza che mi dai│How strong you make me feel│你給我的力量
[01:44.63]Ce l'ho fatta grazie a te│I made it│讓我堅持到現在
[01:48.17]Coon l'amore dato a me│Thanks to your love│是你給我的愛
[01:52.90]Tu sarai sempre quii│You'll always be here│你會永遠在這里
[01:57.57]
[02:01.00]Il mio cielo splende di quell'anima che haai│My sky shimmers because of your soul│我的天空閃耀著你的靈魂
[02:08.64]Nel mio cuore per tutta la vita tu un posto avraaai│In my heart there's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我的心裡永遠留有你的一片天空
[02:17.00]Io non ti chiedo dove seei│I don't ask where you are│我不會問你在哪裡
[02:23.72]E dove io saro' sarai quii│And where I am,there you'll be│有我的地方就會有你
[02:28.43]
[02:29.25]La mia luce accendi tu│You switch on my light│是你帶給我光明
[02:31.69]E sai perche'│And know why│並且明白
[02:36.91]Io mi sento forte│I feel so strong│我如此堅強
[02:39.04]Solo grazie a te│Just because of you│只是因為你
[02:43.90]Tu sarai sempre quii│You'll always be here│你永遠會在這里
[02:47.98]Tu sarai sempre quii│You'll always be here│你永遠會在這里
[02:53.85]
[02:56.20]Il mio cielo splende di quell'anima che haai│My sky shimmers because of your soul│我的天空閃耀著你的靈魂
[03:04.73]Nel mio cuore per tutta la vita tu un posto avraaai│In my heart there's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我的心裡永遠留有你的一片天空
[03:12.51]Io non ti chiedo dove seei│I don't ask where you are│我不會問你在哪裡
[03:19.75]E dove io saro' sarai quii│And where I am,there you'll be│有我的地方就會有你
[03:27.35]E dove io saro' sarai qui…│And where I am,there you'll be│有我的地方就會有你
[03:35.31]
[03:40.98]Sarai qui│Be here │你會在這里
❹ 珍珠港事件的名詞解釋
珍珠港事件的名詞解釋為: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地點:夏威夷珍珠港
時間: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
參戰方:日本,美國
結果: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
參戰方兵力:日6艘航空母艦,441架飛機;美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8艘
傷亡情況:美軍陣亡2000多人, 傷1000多人;日軍陣亡約200人;美軍亞利桑那號沉沒、內華達號戰列艦擱淺
主要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
影響:標志著太平洋戰爭拉開序幕
國際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達到最大化
戰爭性質:偷襲、海空戰
時代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鍾內結束,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
❺ 莎拉布萊曼唱 珍珠港義大利語版本 哪個義大利語版本是按英文意思翻譯的么
不太一樣,因為我看到過懂義大利語的歌迷把莎拉布萊曼這首Sarai Qui重新翻譯成英語以後,和費斯希爾的那首原版歌詞並不是完全相同。我把Sarai Qui的義大利語歌詞、英語翻譯歌詞和中文翻譯歌詞都列一下,和原版一對照你就知道了。
Sarah Brightman - Sarai Qui
et with Alessandro Safina
Quando penso ai giorni che
Ho passato insieme a te
Io vorrei che tu tornassi qui
Per non lasciarmi mai
Chiudo gli occhi ci sei tu
Aa me non pensi piu'
Tu sarai sempre quii
Chorus:
Il mio cielo splende di quell'anima che hai
Nel mio cuore per tutta la vita tu un posto avrai
Io non ti chiedo dove seei
E dove io saro' sarai quii
E dove io saro' sarai quii ...
Quello che mi hai dato tu
Non potro scordare piuu'
E per sempre mi ricordero'
La forza che mi dai
Ce l'ho fatta grazie a te
Coon l'amore dato a me
Tu sarai sempre quii
(Repeat chorus)
La mia luce accendi tu
E sai perche'
Io mi sento forte
Solo grazie a te
Tu sarai sempre quii
Tu sarai sempre quii
(Repeat chorus)
Sarai qui
----------------------
Be Here
When I think of all the days
I have shared with you
I want you to come back
And not leave me anymore
I close my eyes and you are there
I don't think about myself anymore
You'll always be here
Chorus:
My sky shimmers because of your soul
In my heart there's always be a place for you
I don't ask where you are,
And where I am, there you'll be
And where I am, there you'll be
I will never be able to forget
All the things you gave me
And I will always remember
How strong you make me feel
I made it
Thanks to your love
You'll always be here
(Chorus)
You switch on my light
And know why
I feel so strong
Just because of you
You'll always be here
You'll always be here
(Chorus)
You'll always be here.
----------------------
你會在這里
當我回想起與你一起度過的那些日子
我多希望你能回到這里
從此再也不離開我
閉上眼你就浮現在眼前
而你早已把我忘記
你永遠會在這里
我的天空閃耀著你的靈魂
我的心裡永遠留有你的一片天空
我不會問你在哪裡
有我的地方就會有你
有我的地方就會有你
你給與我的
我再也無法忘記
我會永遠記住
你給我的力量
你給我的愛
讓我堅持到現在
你會永遠在這里
是你帶給我光明
因為你
我才會這樣堅強
❻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代號是1 霸王 2托拉 3寶石 4巴巴羅沙
選2托拉
1霸王是諾曼底登陸行動
2托拉日文虎,托拉 托拉 托拉即日文的虎 虎 虎是偷襲珍珠港
3寶石,寶石行動,是義大利恐怖組織紅色旅發動的劫持意總理莫羅這一行動的代號。
4巴巴羅沙是德國進攻蘇聯的代號。
❼ 珍珠港事件簡單說是什麼情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鍾內結束,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❽ 什麼是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是指:二戰期間由日本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偷襲珍珠港」事件。
PS:詳情請參見以下鏈接:
❾ 義大利語dimmi .dai .ci sei分別是什麼意思
dimmi是動詞dire(說)的命令式第三人稱單數
dai是動詞dare(給)的直陳式一般現在時第二人稱單數的變位
ci
sei是動詞esserci(有,表示存在)的直陳式一般現在時第二人稱單數的變位ci
sei一般翻譯成你在的意思。
❿ 珍珠港的有關資料
什麼日本要偷襲珍珠港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回過頭來追溯一下當時的形勢。
軍國主義野心膨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並未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在有些方面因分臟不均,反而引發了新的矛盾。例如,日本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雖然奪佔了德國在太平洋及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權益但因嫌得益太少而一直耿耿於懷。德國雖是戰敗國,但它的戰爭基礎並未受到大的破壞,它利用英美懼怕和仇視十月革命的心理,爭得大量經濟援助和政治扶持,一直在積蓄力量,力圖東山再起,以便奪回戰爭中失去的權益,並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未造成真正的世界和平。新的戰爭策源地正在逐步形成。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一次深刻的經濟總危機。美、英、法的實力大為削弱。德、意、日雖也遭到沉重打擊,但由於它們採取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政策,復甦與發展較快。在危機時期,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33%,但由於它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靠大量掠奪中國等的資源與財富擺脫危機,經濟恢復與增長速度明顯超過美國。
日本統治階級的野心是征服中國,進而征服世界。這個目標清楚地反映在"田中奏摺"之中。1927年7月,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向天皇上了一道奏摺,稱:"征服支那(對中國的貶稱),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以支那之富源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島以及中、小亞細亞及歐羅巴之用。"這個奏摺成為日本進一步鼓動軍國主義,執行窮兵黷武政策的根據。
日本軍部驕恣橫暴,一意孤行,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策源地和最後堡壘之一。日本軍部眼睛早就盯上了中國的東北,把那裡稱作"日本的生命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部躍躍欲試,加緊進行全面侵華的准備。1936年,日本政策正式將"大東亞共榮圈"列為國策,在國內進一步煽動起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樹立擴大侵略的信心。
這年2月26日,日本陸軍青年軍官中的急進右翼分子,以安藤上尉、野中上尉、河野上尉、栗原中尉等為骨幹,以"用大和民族主義來改革帝國,此即'第二次維新';我等之責任乃清除君側之佞臣,粉碎重臣集團,此系天皇陛下臣民之義務"為口號,率領駐守東京的第1師的部分部隊約1400餘人,襲擊了岡田啟介首相、齋藤實內大臣、鈴木貫太郎侍從長、高橋是清大藏大臣、牧野伸顯前內大臣、渡邊錠太郎陸軍教育總監等要人的住宅和陸軍省、警視廳、《朝日新聞》社,打死了齋藤、高橋和渡邊等要人,打傷了鈴木等人。史稱"二·二六事件"。這個事件得到了陸軍上層的支持。陸相川島說:"審出於對天皇陛下和國家的忠心";荒木上將視作亂軍人為"義軍",稱他們是"維新部隊";真崎上將親手給亂軍500日元(約合現在100萬日元)以資助其活動;天皇的侍衛長本莊上將也很同情亂軍。這次事件持續了4天才被平息。日本陸生活費軍左右內閣的舉動時有耳聞,這次事件之後,軍隊干預政治的行動更為明目張膽了。
"二·二六事件"後上台的廣田內閣,完全聽命於軍部。8月,廣田內閣制定了《國策大綱》,其基本內容是,大力發展軍備,加緊對外擴張,"一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洋發展。"根據這一方針,日本進一步加快戰爭准備的步伐。終於於1937年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
1937年下半年,美、英、法等國還沒有從上次經濟危機中完全恢復,就又一次陷入資本主義世界新爆發的經濟危機之中。日、德等國因執行軍事經濟政策,雖未陷入危機,但也面臨著這場危機的威脅。它們認定只有發動侵略戰爭,才能避開經濟危機的威脅。對日、德的擴軍備戰和侵略行徑,美、英、法荷等國也無可奈何。因為,一則它們正忙於應付自己的經濟危機,無暇他顧,另一方面,為了確保自身的根本利益,它們有意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以便與法西斯國家取得妥協。
但是,事與願違,美、英、法的綏靖政策不僅未起到遏制戰爭的作用,反而助長了德、意、日的野心。例如,1938年秋,日本侵略軍佔領中國的武漢、廣州後,陷入了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經濟困難的困境。為了打破困境,日本大力推行"以華制華"的政策,同時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為所謂的"徹底解決中國問題"創造條件。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美、英、法為集中對付德國,在東方繼續對日推行綏靖政策,極力避免與日正面沖突,企圖犧牲中國,換取日本的妥協。美、英、荷、法此舉正中日本下懷,日一方面虛與委蛇,一方面加緊南進的准備,矛頭直指美、英、法利益所在--東南亞,以便奪取美、英、荷、法勢力,獨占那裡的寶貴資源。日本與美、英等國之間的矛盾日趨加深。日本的侵略野心膨脹,成為對美、英在亞洲利益的巨大威脅。
侵華戰爭陷入泥沼
"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迅速增兵,根據預先制定的"制敵克機,採取攻勢,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迅速分路攻取河北、察哈爾、山西、綏遠和山東。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發動了"八·一三上海事變",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軍迅速沿京滬線向南京進攻,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本法西斯佔領南京後,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萬人死於法西斯的屠刀之下。1938年10月27日,日軍又攻下武漢。在此之前,即10月21日,日軍溯珠江而上,攻佔了廣州。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此後,日軍雖繼續向中國腹地進攻,但因兵力不足,經濟困難,攻勢明顯減緩。戰爭進入了戰爭相持階段。
日本侵略軍的野蠻行徑,激起全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日的激情。國民黨軍中的愛國官兵,在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也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出現了一些像29軍蘆溝橋奮起抗戰、馮玉祥、張治中指揮淞滬駐軍浴血禦寇以及台兒庄血戰殲敵二萬餘人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但是,國民黨最高當局推行的都是片面抗戰的路線和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這一路線和方針,導致中國大片領土的淪喪,廣大人民遭受日軍的蹂躪。
"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部妄稱:"3個月滅亡中國"。中國人民的奮起抵抗,徹底打破了日軍的美夢。但是,日本統治階級並不甘心,他們一方面繼續調兵遣將,發動猛烈的戰略攻勢,一方面發表聲明:"帝國政府今後不以蔣介石政府為談判對手",想壓國民黨政府屈服投降。這一招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武漢失陷後,日本侵略軍對國民黨政府採取以誘降為主的策略,企圖緩解其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的矛盾,以便集中力量重點打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七·七事變"後,在抗日戰爭中起著核心作用的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事和其他抗日武裝。7月8日,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蘆溝橋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的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驅逐日寇出中國!"8月2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會議確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同天,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也是在同一天,不待改編就緒,八路軍就在陝西三原誓師出征。在國民黨軍隊紛紛撤退的時候,八路軍將士東渡黃河,沿同蒲路北上,開赴抗日前線,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動天地、泣換神的英勇奮戰!
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山西平型關地區,伏擊了日軍第5師第21旅一部和大批輜重車輛。戰斗從早晨一直打到下午1時。我軍戰士英勇頑強,在敵先進的火炮、飛機面前,敢打敢拼,終於將被圍之敵殲滅。此役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枝、機槍20餘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這是全國抗戰以來所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以後八路軍又先後進行了雁門關、陽明堡、廣陽等100餘次勝利的戰斗,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氣焰。
11月,毛主席和黨中央根據當時的形勢,指示八路軍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粉碎日軍的圍攻,創建抗日根據地。要"發動民眾","擴大自己","多打小勝仗,興奮士氣,用以影響全國"。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族抗日游擊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從此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展開了。
在八路軍和中國人民的奮力抗擊下,日本侵略者惶惶不安。他們一次又一次發動"掃盪"、"清剿"、"蠶食"、"強化治安"作戰,實施野蠻的"三光政策"、"囚籠政策",都未能絲毫動搖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了進一步打擊敵人,振奮士氣,鞏固抗日根據地,爭取時局好轉,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在除山東以外的整個華北地區實施了"百團大戰"。此役從8月20日持續到1941年1月下旬,我軍參戰部隊達100多個團,共與日軍作戰1800餘次,斃傷日軍20645人、俘281人,斃傷偽軍5155人、俘18407人,破壞鐵路474千米、公路1500餘千米,繳獲火炮53門、各種槍支5800餘支,取得了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提高了我黨我軍的聲譽,為抗戰歷史書寫了光輝的一頁,使全世界和全中國人民都深切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才是奪取抗戰勝利的希望之所在。
1940年與11941年對敵我雙方來說都是最困難的歲月。對我八路軍和根據地來說,第一,日軍將作戰重點轉向對根據地"掃盪"、"圍剿"、"封鎖",根據地受到破壞;第二,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發動"皖南事變",新四軍遭到慘重損失;第三,不少根據地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給軍民生活造成嚴重困難。即使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我黨我軍仍堅持英勇頑強的戰斗,不僅粉碎了日寇一次又一次大小規模的"掃盪"、"封鎖",殲滅了相當數量的日偽軍,而且採取針鋒相對的策略,打退了國民黨的反共高潮。對日本侵略軍來說,戰爭已經走到了死胡同。因為,第一,在4年的抗戰中,已有大量的日偽軍被我殲滅,日軍戰線過長,兵力不繼,士氣低落;第二,日本國內的反戰運動在發展;第三,英、美對日轉取嚴厲態度。日本當時有80%的資源靠從美國進口,如果美國對日宣戰,切斷廢鋼鐵和原油等重要物資供應,後果不堪設想。日本侵華戰爭深陷泥沼,前景越來越暗淡。據有的史書記載,在此困難的情況下,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秘密決定,除非在1940年內取得全面勝利,否則就將陸續撤軍,只留下華北駐軍以防止共產主義。可見,當時日本已快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正當日本統治階級一籌莫展之時,德國法西斯的閃擊戰獲得了巨大成功,一時間德軍鐵蹄席捲了大半個歐洲。這對侵略野心不死的日本來說,如同黑暗中看到了一點光亮。日本認為英國屈服為期不遠,美國也無暇顧及太平洋,趁此良機實施南進戰略,既可解決中國問題,亦可獨霸東南亞。孤注一擲的戰爭賭博心理,促使日本決策者下決心對美開戰。
馬拉松談判
日本對美、英的強烈不滿不僅表現在對全球利益的瓜分上,而且還表現在軍控談判上。美國、英國一直想法抑制日本的軍備特別是海軍軍備,以防備它過份強大所帶來的威脅,而日本則企圖沖破美、英的控制,建立起可與它們相抗衡的海軍。雙方各挾私利,進行了一輪又一輪馬拉松式的談判。
日本與美軍控制談判最早始於1905年。為了協調它們之間在遠東的矛盾,兩國經談判簽訂了一個秘密協定--"日美協定"。美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宗主權,日本承認美國對菲律賓的佔有權。然而這個協定並未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反而刺激了他們在軍備方面和遠東利益的爭奪方面的競爭。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根據美國的提議,美、英、日、法、意、中等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會上簽訂了三個條約:"四國條約"由美、英、法、日簽定。條約規定,締約各國相互尊重他們在太平洋上的島嶼與島嶼領地的權利,共同維護締約各國在太平洋上的領土的權利。實際上是以條約的形式肯定了各與約國的利益分配。"五國條約",由美、英、日、法、意五國與約。條約規定了各國海軍艦只噸位的比例:美國為5,英國為5,日本為3,法國為1。75,義大利為1。75。艦噸位的限額,美國、英國主力艦總噸位不應超過52。5萬噸,日本不應超過32。5萬噸,法、意不應超過17。5萬噸。條約還規定,美、英航空母艦的艦噸位為13。5萬噸,日本為8。1萬噸,法、意為6萬噸。條約還規定,禁止在太平洋建立新的海軍基地,但直接與美國、加拿大、阿拉斯加、巴拿馬運河區、澳大利亞、紐西蘭、夏威夷群島毗連的沿岸除外。"九國條約",由美、英、法、日等九國簽署。主要內容是反對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規定日本從中國撤出部分軍隊,並把膠州及其鐵路歸還中國,與約國在華享有機會均等權。
這三個協定明顯對美、英帝國主義有利,對日本帝國主義不利。它不僅侵佔了日本帝國主義既得的利益,而且限制了日本擴軍的努力。既然如此,為什麼日本要在條約上簽字呢?原因在於,在華盛頓會議之前,日本針對美國大力擴充海軍軍備,努力建設8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的所謂"八·八艦隊"。日本政府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僅1921年撥給海軍的費用,就占日本國家總預算的1/3,負擔太重,超出了國力所能承受的限度。當時代表日本參加華盛頓會議的是海相加藤友三郎,他認為"八·八艦隊計劃"很難實現了,應乘會議的機會,終止這一計劃。
但是,條約剛簽完,即受到了日本海軍相當一部分強硬分子的不滿,他們認為,這個條約是看美、英臉色行事,卑躬屈膝,丟了日本人的臉。這以後不久,為了表示裁軍的"誠意",發生了日本將新造的排水量達3。9萬噸的"土佐"號巨艦自己沉入海里的行動。此事更激起了強硬派和相當一部分日本國民的不滿,認為這是政府軟弱無能的表現。從1921年起,在十多年的時間內,日本先後參加了多次裁軍會議,每次都力爭日本海軍艦噸位的限額現提高一些,但未取得美、英等國的同意。
根據華盛頓條約的規定,其有效期到1936年底。為了討論條約期滿後的軍控問題,日本派山本五十六少將參加了1934年在倫敦召開的軍控會議。日本參加這次會議的根本目的是想通過這次會議廢除"華盛頓五國條約"。為此,日本採取了以退求進的策略,提出廢除各國全部航空母艦的建議,如果有代表建議廢除全部主力艦,日本將予支持,以便取得你不讓我干,我也不讓你干,你如不同意我的建議還要干,那你就無由再阻擋我乾的效果。這一策略的微妙之處在於:第一,日本想廢約,但廢約之言須出自別人之口;第二,談判代表要"認認真真"地談,這不是為了簽訂一個什麼條約,而是做出姿態給日本國民看,給世界看,使他們看到日本的和平"誠意"。
美國對日本抱有相當警惕的態度,因此,對日本的各種提議始終持冷淡態度。會議持續了3個多月,1935年1月中旬,日本政府在未達到任何目的的情況下,批示代錶停止談判。倫敦軍控談判就這樣破裂了。各大海軍國進入了無限制的擴充海軍的軍備競賽時期。
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不廢而亡之後,日本軍國主義即開始大力擴充海軍。日海軍一直把艦噸位達美國海軍的70%作為目標,到1941年底,已達到美海軍的75%。1940年底,日軍開始進行南進的作戰准備,徵集人員和船隻,准備對美開戰。美、英兩國也在大力擴充海軍,同時開始商討聯合作戰計劃。1941年初,英、美擬定了參謀協定,重點在於對付德國在歐洲的攻勢。該協定還設想,如果日軍在遠東採取南進行動,美、英軍以防守為主,並使用美太平洋艦隊從翼側打擊日海軍。此外,1941年9月末,美又制定了《勝利計劃》,准備通過總動員,在兩年內組建起約500萬人的海外遠征軍。
曠日持久的裁軍談判,非但沒有控制住雙方的軍備規模,反而加劇了雙方的矛盾和利害沖突,刺激了日本的軍備步伐和擴張野心。
"潘朵拉之盒"的蓋子已經打開,日本軍國主義的魔鬼就要在太平洋上興風作浪了。
兩大陣營的形成
30年代正是西歐的德國、東北亞的日本這兩個法西斯"毒瘤"形成、發展並逐步向外擴張的重要時期。英美帝國主義出於仇視共產主義的心理,奉行"綏靖"政策,極力要將禍水他引,企圖借德、日之手,扼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工人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蘇維埃蘇聯。德、日政府從自身的利益和力量考慮,虛與委蛇,與英、美進行多方面的討價還價。談判一個接一個地進行,協定、條約一個接一個的簽定。其中,既有法西斯國家之間簽定的,也有它們與英、美之間或與蘇聯簽定的;有雙邊的,也有多邊的。今天你與我談判,明天他與你談判,後天我與他談判,一時間你來我往,除了共同對付蘇聯之外,國際反法西斯與法西斯之間的陣線還不十分分明。
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定《反共產國際公約》。該公約規定:兩國將密切合作反對共產國際;號召國內安寧受到共產國際威脅的第三國加入這一公約;採取嚴厲措施鎮壓國內外直接或間接效忠於共產國際者。與該公約簽定的同時,德、日還簽定了一個秘密協議書,規定一旦蘇聯與公約一方之間發生戰爭或者有發生戰爭的危險,另一方不應採取任何足以緩和蘇聯困境的措施。雙方還商定,在這一公約生效期間,不應與蘇聯簽定任何違反本公約精神的政治條約。談條約有效期暫定為5年。從1937年11月起,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芬蘭、羅馬尼亞、丹麥、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及偽滿洲國等,先後加入了該公約。因此,可以說這個公約實際上是打著反共的旗號,聚集法西斯力量的公約。公約為德、日、意准備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遮人耳目的保護。
1938年7月9日,日本關東軍為了擴張領土,試探蘇軍的實力,挑起了"張彭峰事件",遭到蘇聯紅軍的沉重打擊,傷亡1140人,不得不與蘇停戰,進行談判。翌年6月25日至8月26日,日軍又挑起"諾門坎事件",再次遭到蘇聯紅軍的沉重打擊,傷亡5萬餘人。
正當日軍在蘇聯紅軍的打擊下狼狽不堪之時,傳來了德國與蘇聯於8月23日簽定了一份和約的消息,日本朝野大為震驚,亂了陣腳。日本天皇裕仁對關東軍的失利大發其火,對德、蘇和約憂心忡忡;日本首相平沼騏一郎也被斯大林此舉弄得張慌失措。希特勒與蘇簽約的本意在於先穩住東線,待解決了西線問題之後,回過頭來再收拾蘇聯。日本內閣未摸清希特勒的底細,就要不要與德、意再續簽"防共協定"問題召開了70多次內閣會議,未提出任何結論,平沼不得不宣布:"歐洲的天地里出現了復雜離奇的新形勢,無法逆料,內閣為此提出辭職。"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150萬大軍閃擊了波蘭。英、法過去和美國一起,一直對德採取姑息、讓步政策,波蘭滅亡,關繫到他們的利益,不得不對德宣戰。翌年春,德國挾勝利之勢,又相繼閃擊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也宣布向希特勒投降,英國危在旦夕,正在為存亡而戰。
這年7月底,近衛文磨公爵再次受命組閣。這次他起用了松岡洋右擔任外相,東條英機中將擔任陸軍相。松岡長得矮小黑瘦,戴一副金絲眼鏡,一抹八字小胡,顯得神氣十足,又剛愎自費。近衛內閣成立伊始,即通過了一項新國策:建立"大東亞新秩序";要與德、意簽定三國條約;暫與美、蘇和解,趁歐戰之亂,向印度支那推進。這個國策實際上反映了日本軍部的意願。
1941年3月12日,松岡洋右出使德國,以參加在柏林舉行的《三國同盟條約》的批准儀式。他在柏林拜會了法西斯頭子希特勒,他們一起討論了打敗英國的問題和日本進軍印度支那的問題。希特勒及里賓特洛甫外長等德國高級官員力促日本向印度支那出兵,並保證美國不敢出兵,因為"美國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希特勒還許諾,日本一旦參戰,德國一定予以援助。松岡還摸到了德國不久將要對蘇開戰的底牌。歸國途中,松岡到了莫斯科,與斯大林簽訂了一份中立條約。這是松岡在離開日本時就打好的腹案,目的在於麻痹蘇聯,迷惑世界。
日、德、意三國早在1940年9月27日,就簽定了一項為期10年的《柏林公約》。這一公約發展了《反共產國際公約》的基本內容,規定三個帝國共同瓜分世界,德、意兩國在建立歐洲新秩序中起領導作用,日本在建立亞洲新秩序中執掌牛耳。條約還規定三國相互給以政治經濟和軍事援助的義務。其後,匈、羅、保、捷、南等十多個國家加入該條約。松岡的德國之行,進一步確認了德、日的軸心關系和相互的義務。法西斯軸心集團正式形成。
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紛紛起來,與法西斯侵略者展開了多種形式的英勇斗爭。不少國家的政府紛紛行動,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聚合。美、英兩國在反共、反法西斯方面早就站在了一個立場上。德國閃擊波蘭後,英國率先對德宣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下了假面具,大規模進攻蘇聯。在此情況下,美、英從自身的利益考慮,改變了對蘇的態度。在蘇遭到進攻的當天,英國首相邱吉爾就指出:德國侵蘇"只是侵犯不列顛諸島的先聲"。所以"蘇聯的危險就是我們的危險"。他表示英國將全力支援蘇聯。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聲明:支持蘇聯同法西斯德國作戰。為了協調雙方的關系,美英首腦於1941年8月9日在紐芬蘭沿海的一艘軍艦上會晤,8月14日歸表了《大西洋憲章》。該憲章的宗旨是消滅納粹暴政,解除侵略者武裝。會議還討論了援助蘇聯的問題。蘇聯於1941年9月24日晨"倫敦會議"上聲明贊同《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9月29日,美、英、蘇三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議,簽定了關於向蘇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的第一個協定,宣告三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採取聯合行動。國際反法西斯戰線初步形成。
陣線已經分明,魔鬼的利劍早已出鞘。國際軍事政治格局的大背景,決定了日本軍國主義必然要在太平洋上採取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