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給我一個愛義大利的理由。
西西里,這座義大利南方的地中海島嶼,擁有的不僅是陽光與海的魔幻、在時光中浸泡的城鎮……在經歷戰爭的創傷與現代文明的日新月異之後,它不再孤獨地停留於人們的想像之中,那些在時光中沉澱的痕跡體現在被風雕刻過的牆磚上,在夜晚空盪的街上,與它飄忽不定的主人一起營造著夢境般的現實。
葡萄酒的傳奇
路上,烏雲催動著綠色的山岡和黑色的岩石,車窗外就是被風扯落的雲絮。空曠的土地上讓人心胸中充滿了浪漫的英雄主義,玻璃上倏忽滑落的水珠如同看一幅古代遠征軍的路線圖,那些一生只為一件事的士兵們,從廣袤的西西里集結、出征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歸程。西西里內陸貫穿著山脈,火山的活躍使得這里的地表沒有歐洲內陸的精緻,典型的形態是綠色草坡上散落著黑色的巨石。在傳統農業上,西西里或許可以說是粗獷的,但西西里並不貧瘠,作為地中海周邊文明交媾的婚房,西西里有自己賴以生存的方式和天地造物的資源,只是歲月讓它飽經滄桑,艷麗的外表被添加了一層哀慟的色彩,西西里的美麗似乎也只能是一種傳說。
告別暮氣而衰敗的巴勒莫,西西里鄉間翠翠的綠意和酒莊裡葡萄酒的深紅把原本以為蒼白的西西里鄉村渲染得如水彩畫一樣賞心悅目。Donnafugata在義大利語中意為「逃跑的女人」,我並不是要向你講述一個女人的愛情故事,這是一個關於葡萄酒的傳奇。Donnafugata 誕生於一個西西里家族,這個家族被認為是該地區葡萄酒釀造業的傑出典範,有著150年的特級葡萄酒釀造經驗。Giacomo Rallo 和他的妻子Gabriella 在1983年投放了一個新的品牌:Donnafugata。他們的冒險使得這個家族從生產傳統的西西里馬沙拉白葡萄酒和僅在西西里島西部擁有葡萄園,迅速發展至整個Pantelleria 島。
Donnafugata是西西里正在大有作為的葡萄酒業的代表,它源於一部小說。哈普斯堡皇後也就是波旁王朝費迪南德四世的夫人Maria Carolina曾經在拿破崙一世軍隊到來時為逃避那不勒斯法庭的審判來到小說中描寫到的古堡避難。
這一事件激發了關於這個女人頭部肖像的靈感,她的頭發隨風飛舞的肖像如今出現在每一瓶Donnafugata葡萄酒的酒瓶上。現在,每年有6000人到訪 Donnafugata酒庄,他們中的大多數會和我一樣在品酒室內聽著爵士樂品酒,不同的音樂配備不同口味的紅酒,在Jose Rallo(Giacomo Rallo精明強乾的女兒)的演唱和解說中體會這一杯是少女的清醇還是婦人的濃烈。 好聽的爵士樂配上佳的葡萄酒,這一創新吸引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Donnafugata歷史悠久的家族酒窖成為一個音樂的舞台。
在西西里的日子裡,除了短暫的城市觀光,大部分時間用在貫穿西西里島的路上和參觀酒庄、工廠和考古遺跡上。
我已經不記得總共去過多少家酒庄,殘存的印象好像是每天總有一頓飯要驅車1個多小時去找酒庄,到後來,我對酒庄又愛又恨,愛的是去了總有美酒佳餚,恨的是往返周折,總要浪費很多路上的時間。你知道,我的西西里可以是微醺的,卻不能是酩酊的。
莫迪卡
白雲蒼狗,風使勁地吹著,西西里綠色的草坡和嶙峋的山石從腳底下一直鋪到雲端……據說,我們是默干提納(Morgantina)考古遺址的第一批中國遊客——這個遺址隱蔽在西西里中部清秀的丘陵中,
公元前100年,古羅馬人佔領並摧毀了這個城市。在這些遺址充當講解員的人一律被冠以「考古學家」,「考古學家」很客觀地講解整個城邦的結構和所做的推測,其中也包括了說明是美國的考古學家領導發掘了這個遺址。這個遺址給人的感覺是,古希臘人的公眾意識很強,有財力時總是先修建公共設施,比如劇場和澡堂,自己的家卻很簡單,這和我們現代人自顧自的意識多麼不同。而古羅馬人的奢華和佔領者的優越感則在皮亞扎-阿爾梅里納 (Piazza Armerina)貴族別墅的馬賽克地板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對旅遊者而言,東南部是西西里島的精華,我的西西里之行走到這里開始進入高潮。在歷史的浸泡和地中海陽光的照耀下,在伊比利(Iblean)高原的南部山脊上,莫迪卡(Modica)、拉古薩(Ragusa)和希克利(Scicli)這三座城市看上去仍然是依託岩石堆砌而成的人類居所,頑強地拒絕著四周山谷和平原的侵入。盡管現代文明經常妨礙建築和這些城市的一些歷史中心的和諧,他們依然是晚巴洛克風格的典範,從而使得東南西西里區別於西西里島內的其他地方。
任何有機會到過莫迪卡的人,都會對這個城市留有美好的記憶。歷史上,它曾經被羅馬人統治,後來又被阿拉伯人征服,最後被諾曼人拯救。直到19世紀,莫迪卡一直是該省的首府。1693年的大地震使得很多城市居民遷出。石灰岩從附近的山谷中大量採掘,被能工巧匠用於後巴洛克風格的城市重建。當地人強烈的復興渴望被轉化為現實:紀念碑、廣場、樓梯和以峽谷為細膩背景的教堂塔樓,廣泛分布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飛檐,其中尤以獻給聖·喬治(San Giorgio)的、位於拉古薩和莫迪卡的兩座大教堂的飛檐最為漂亮。石頭被變成生動的雕刻品,大地震的悲傷變成光線的明暗閃爍。 對莫迪卡的美好記憶還有一半屬於巧克力,這里的傳統手工冷制巧克力非常有名,巧克力在這里是像麵包一樣的日常食物——而非休閑糖果,每年春天莫迪卡都會舉行盛大的巧克力節。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城中道路旁的公共地圖中,街道的顏色被繪成深褐色,如同抹上了濃郁的莫迪卡巧克力。
拉古薩是一個站立在峽谷峭壁上的城市。落日後給我的感覺像是新疆喀什的老城,但比喀什老城更加立體。拉古薩擁有18世紀的與眾不同的風格建築,這些建築使得伊比利地區的巴洛克建築獨一無二,贏得了「另類巴洛克」的美譽。
神廟谷
西西里人生活在歷史里。在北京飛羅馬的航班上,隔壁座位的一個做生意的溫州姑娘評價義大利人的語言是「太懶,城市幾乎和一百年前一個樣子。」我看到的西西里建築是老舊的,西西里人有濃重的博物館情結,就連晚上看的演出也清一色的是歷史劇……
阿格里真托(Agrigento)是我期待已久的地方,號稱有「希臘之外最壯觀的神廟群」,這里的考古遺址地區在1998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著名的阿格里真托神廟谷(Valle dei Templi)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81年,這里的希臘城市(當時名叫阿克拉迦斯)延續了一千多年,直至7到9世紀的基督教時代才結束,倖存的居民遷移到城市西北方向的丘陵上。古城裡保存下來的大片雄偉的建築構成了一片巨大的藝術、歷史和自然遺產——神廟谷。
在神廟谷,自然環境與雄偉的廟宇、迷宮一樣的公墓及地下構造達成完美的和諧,桃樹飄零的白色花瓣和草叢中盛開的黃花與殘破的城牆一路相伴,但古城和羅馬時代城市的大部分依然隱蔽在許多世紀形成的大片扁桃和橄欖樹林的下面。
現在神廟谷中最完整的建築是和諧神殿(Tempio della Concordia),建於公元前450~公元前440年,是西西里最大的多里亞式建築,神殿的完整程度僅次於著名的雅典帕特農神殿,它也成為阿格里真托的象徵。神殿正面的6根立柱和側面的34 根立柱完整無缺,作為多里亞建築的輝煌典範,它因在6世紀時被改建為基督教堂而倖免被毀。不過,神廟谷里的全部9座神廟,能看出輪廓的,恐怕不超過4座。它們中的大多數幾乎都和起伏的大地融為一體了。
這一古跡和自然風景的完美融合已經被眾多的遊客非常詳細地描述,考古學家和修復工程師們也一直在持續對這里進行發掘和研究,遺憾的是,那些為數不多的能看出輪廓的建築也被搭上了用於修復的腳手架而影響了外觀,用「速度」來要求義大利人去修復和展現兩千多年的厚重歷史或許本身就是行不通的。不能像義大利人一樣享受緩慢的生活節奏,就讓我暫時停下腳步,坐在那被千年的日曬風吹而支離破碎的城牆上,放下照相機,用遲緩的眼神去眺望山坡上的綠色和遠處蔚藍的地中海。
石板路和三個教堂
巴勒莫(Palermo)是西西里的首府,我對這個城市的所有印象都停留在到達當晚的石板路和後兩天看到的三個教堂。由於老城區街道狹窄,從機場接我們去酒店的大巴士只能停在相對寬敞的小廣場上,接下來,我要拖著行李箱,走過一條長長的巷子。小雨初停,斑駁的石板路在昏燈的照耀下泛著青青的光澤,頭上是伸出陽台晾曬的衣服和不知道矗立了幾百年的石頭牆壁,夜色潮濕。行李箱咯噔咯噔地跳躍過每一塊方磚,恍惚中時空錯亂,彷彿又回到那年江南的水鄉。一輛敞著窗戶,大聲地放著電子音樂的小轎車緩緩駛過巷子的另一頭,我興奮起來,像個混混一樣沖著車屁股大喊了一聲「嗨」。對,就是這一句,讓我找回了西西里,我真想像一個西西里的混混一樣在這片偏遠的土地上混上幾天!看這個立於地中海十字路口上的島嶼,這個被歷史的烈風吹遍了每一寸角落的神秘土地。
在描述巴勒莫的教堂前,我可以先說兩句西西里的歷史。西西里島是義大利最大的島嶼,呈三角形狀,正好位於地中海水域的正中央。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極易受外來力量的攻擊,先是希臘人的入侵,希臘人使得這個海島的城市迅速繁榮起來,很多壯麗輝煌的古建築和精美的雕塑就在那個時候如雨後春筍般散布在西西里島的各個角落。後來希臘衰退,西西里又先後被羅馬帝國、阿拉伯人、諾曼人侵佔。11世紀到12世紀期間,西西里一直被諾曼人統治著。這個地區的藝術和精神文化也是在這個時期得以升華。所以,在西西里游覽古跡,常常讓人忘記這里是西西里,所見所聽的總是離不開希臘、阿拉伯、羅馬、諾曼等字眼。西西里是個奇妙的「混搭」。
諾曼國王羅傑一定想不到,他在12世紀建造的帕拉蒂娜教堂(Palatina)會在800多年後成為巴勒莫最精彩的一處景點。這座屬於他私人的小教堂體現了諾曼統治時期風行於西西里的綜合建築風格,古老的羅馬圓柱支撐著它那羅馬風格的內景,摩爾式的木製拱形天頂由阿拉伯風格的鑲嵌圖案裝飾。木製天頂的裝飾圖案精美而復雜,反映了阿拉伯人當時的衣食住行,藝術價值類似於我們的《清明上河圖》。 巴勒莫主教堂在我到西西里的第一晚去酒店的路上就遠遠地看見。
白天走進主教堂才發現建築的石材是蜜色的,它1184年動工,是一座堪稱記載了諾曼歷史的紀念物。18世紀,教堂內部重新裝飾,但外部還保留了那風格獨具的綜合:大門是加泰羅尼亞風格與哥特式風格的混合,奢華的15世紀作品。對於教堂,作為無神論者的我似乎只能停留在對建築規模和裝飾細節的觀察上,即使帶著虔誠的心情走進去,在牧師的禱告聲中神情肅穆,但終究還是和上帝有遙遠的距離。
第三座教堂孟瑞爾(Monreal)是一座城堡式的龐大建築群,和巴勒莫主教堂算是同一時期的建築和風格,但是距離巴勒莫市區大約有1個小時的路程。
由於孟瑞爾是獨處於一座山上的小鎮中,脫離了城市的嘈雜和破敗,尤其顯得威嚴和耐看。龐大的花園和長長的阿拉伯式迴廊都是別的教堂所沒有的,外牆壁上採集於火山岩的黑色條石和它城堡式的規模也讓我聯想起宗教的權勢和多民族的融合——這可能是血與火的殘酷過程。
卡塔尼亞
很奇怪的是在西西里到處可以看見仙人掌,據說到了夏季會結出紅色的果子。我沒有吃到紅色的「仙人果」,卻幾乎每天早餐都能喝上紅色的血橙汁——這是西西里的特產。
卡塔尼亞恢弘的多默廣場(Piazza Duomo)和繁華的埃特納大街(Via Etnea)——背景就是白雪覆蓋山頂的埃特納火山,讓我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扔在了埃特納大街上。
卡塔尼亞是西西里最著名的旅遊城市,這依賴於其獨具特色的三大文化藝術寶藏:巴洛克藝術之城、音樂家貝里尼的故鄉、活火山埃特納。卡塔尼亞歷史悠久,始建於公元前729年的古希臘時期。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卡塔尼亞成為西西里島最早被古羅馬佔領的城鎮之一,之後又相繼被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諾曼人占據過。
多元文化曾在這里激盪融合,給卡塔尼亞鐫刻上了不同時期的印跡。著名歌劇作曲家貝里尼是卡塔尼亞最引以為自豪的人物。1801年,貝里尼出生於卡塔尼亞市。他才華橫溢,音樂纖巧細膩,被後人稱為「歌劇音樂的肖邦」。貝里尼34歲英年早逝,卻創作了許多不朽的音樂傑作,貝里尼的歌劇極富浪漫主義特色,旋律優美動聽,歌劇中的許多詠嘆調至今仍被奉為「美聲唱法」的經典教材。
而卡塔尼亞最著名的是埃特納火山,它海拔3323米,是歐洲最高、最大、最活躍的火山。埃特納火山到目前為止已噴發過 200多次,次數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卡塔尼亞城雖然在歷史上屢遭埃特納火山浩劫,曾9次被火山灰掩埋,但它總是頑強地從灰燼中重獲新生,正如卡塔尼亞大時鍾上的銘文「我從我自己的灰燼中再生」。埃特納最近一次噴發是2004年9月,各大圖片社都配發了埃特納火山與山下的卡塔尼亞城交相輝映的圖片。那個場景一定是人生中的極致體驗。
距離卡塔尼亞1個小時車程的陶米納(Taormina)是我在西西里的完美句號。
它坐落於陶爾山(Tauro)的半山腰上,像一株盛開的龍舌蘭,絢爛華麗,嫵媚流暢。陶米納視野開闊,風光迷人,東面抬頭可見碧波粼粼的伊奧尼亞海,西南方則是皚皚白雪冠頂的埃特納火山。這里有古跡、海水、雪山和衣著光鮮的義大利人,一個完美度假地的所有要素齊全,能做的就是眼睛不停地看。在陶爾山的最高處,是一座古希臘歌劇院的遺址。歌劇院建於公元前 300年間,最長的直徑達209米,是西西里第二大的劇院遺址。公元200年,羅馬入侵並佔領了西西里島,這個古老的歌劇院成為當時古羅馬上流社會人物的聚集地,並在表演區域挖了水槽,用於上演羅馬人喜歡看的海戰。
置身在這斷壁殘垣,聯想遠古的繁榮昌盛以及戰火硝煙,心情如同被一雙布滿陽光的大手撫慰,時間在指縫間流沙般地悄然淌走……
② 為何東羅馬帝國收復義大利後,沒有將首都遷回羅馬城
提到羅馬,人們不僅僅會想到它是義大利首都,還會想到威名赫赫的羅馬帝國。羅馬本是一個城邦,而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
奪回羅馬城後,查士丁尼開始羅馬城的重建工作,並和波斯簽訂了為期50年的和平協定。但是在查士丁尼一世駕崩後,繼任的查士丁尼二世遠沒有先皇的才略,在倫巴第「蠻子」從北方入侵義大利地區時,他沒能組織有效的防禦措施,使得大部分義大利地區再次淪於敵手。之後他又和突厥聯合一起進攻薩珊波斯,但是卻被波斯國王庫思老一世打敗。東羅軍隊穩住義大利局勢,並擊退了法蘭克人的進攻。
③ 轉,從文化角度解析為什麼義大利足球如此重
一直認為,足球反映了民族的性格。德國人的紀律足球,巴西人的桑巴足球,日本人的團隊足球,阿根廷的奔放足球,中國人的政績足球,無一不是各個國家的民族性格的真實寫照。基於此,也就不難理解,天性浪漫、生活悠閑不愛吃苦的法國人,為什麼總是缺少好的門將,卻盛產才華橫溢的中場大師。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義大利人為什麼熱衷於防守之道大惑不解。終於,在2010年,我有幸踏上了亞平寧的熱土。從剛下飛機前往酒店路上的那一刻,似乎心中的疑惑已然解開:義大利人的防守理念,不僅在足球,已經滲入到民族的骨髓,在義大利,到處都可以看到古羅馬帝國遺存的城牆壁壘。
後來查閱了解一點亞平寧半島古羅馬的歷史:地中海的氣候是比較乾燥的,阿爾卑斯山環保的山地表面,由岩石所風華的土地是很多的,而且同時在山地的表層,
薄薄的一二十公分的土壤容易被流失,很難持久、重復的耕作,他們必須不斷的轉換農業耕作的地區,從而,貿易、征服甚至是掠奪,城邦之間的戰事不斷。在古羅馬人的概念里,幸福來自於鞏固的防守。
由此對比來看中國,被群山環抱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華夏中原地區,積淀著最肥沃的土壤,每年都有黃土吹過來,補充礦物質原料,可以長期在這耕作,農業可以穩定的發展下去。
它不僅養育了先民,也塑造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性格。黃土地的特性使定居農業成了華夏先民的選擇,土地和耕作經驗一代又一代地傳遞著,家族和血脈被賦予了神聖的情感。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定居農業的幸福,來自心血和汗水的耕耘。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人是不會去侵略別的國家的。
④ 問下焚地岡與義大利的關系
梵蒂岡的領土與義大利接壤,具體你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在地圖上看起來「梵蒂岡像是從義大利挖掉了一小塊」。
梵蒂岡不屬於義大利,它是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歐洲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羅馬教廷的所在地。
梵蒂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牆環繞。它地處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簡言之,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
⑤ 根據所學知識,說說從11世紀起,歐洲原有的城市為什麼能夠得到復興,新興的城市為什麼也不斷湧向。
一、那時候開始,西歐不再遭受外來入侵,社會穩定發展的前提有了。
二、那時候西方的政治開始穩定下來。
三、政治的穩定促進了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的穩定發展。
所以,西歐開始復甦。 復制點專業的:中世紀歐洲城市的發端
羅馬帝國在歐洲各地留下了許多「軍城」,也就是羅馬帝國派駐到各地的軍隊的駐扎地,在這些駐扎地周圍形成了一些人群的聚居,而一旦羅馬帝國滅亡,這些「軍城」也就消亡了,只留下城牆和一些房屋。而羅馬帝國中的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基本位於義大利,比如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所以,總體來說,在除義大利之外的歐洲大地上,從中世紀開始,以工商業生產而聚居形成的城市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各個國王貴族主教所居住的城堡和庄園,他們是農業社會的各個政治或宗教中心。
另外,在羅馬帝國時期,因為存在著統一與和平,所以道路、商品交換和貨幣體制都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羅馬帝國滅亡前後的幾百年戰亂,使得歐洲各地道路毀壞嚴重,商品交換衰落萎縮,貨幣使用嚴重下降。總之,中世紀開始後的歐洲,除義大利外,是完全的自然經濟,商品交換的成分只佔極低的比例。每個庄園的生產生活――無論是農產品還是手工產品――都是自給自足的。它們既不需要到庄園之外去買東西,就是想買也買不到;也不想生產產品到庄園之外去賣,就是想賣也賣不出去。
因此,那時的絕大多數歐洲人,能當一位隸農就已經很滿足了,因為這樣就可以有一塊地種,從而糊口度日了;而且生活也比較安定,有保障。
但是,總會有一些人沒有地。他們或者是因為在飢荒或戰爭期間離開故鄉謀生,或者是因為庄園不能再提供他們土地。子女過多的農民,他們的次子、幼子往往被迫離開父親。他們或者等待領主租給他們新的土地,或者去開墾荒地,或者去打零工,或者做僱傭軍幫人打仗,或者去做商人或手藝人。
約翰?麥克說:「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是傳統的、農業的、鄉村的。和這些相異的一個新階層的出現,導致了一場社會革命。這個新階層就是商人和手工業者。他們來自農民。他們或者是大家庭中沒有繼承到土地的次子們,或者是被戰爭或飢荒從土地上趕出來,去尋找新的生存機會的人,或者是充滿冒險精神、喜歡新生活的人。」3單從他們和當時的社會體制的關系說,他們有點像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第一批個體戶。
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離開庄園後,以做一些手工製品為生,出售給附近的居民們。另一部分人則從事商業。他們駕駛船隻,利用河流特別是海洋進行短途的或長途的販運,而陸路販運則因為道路系統太差而發展緩慢。他們販運的商品包括糧食,特別在一個地方發生飢荒的時候,他們能迅速從其他地方運來糧食,這時飢荒之地的人們會願意拿出很多財物交換糧食;還包括香料、葡萄酒等奢侈品。再以後,品種就越來越多,覆蓋的范圍也越來越廣。
這些人在生產生活上脫離了當時經濟生活的主體――庄園。他們必須形成自己的聚居之地。這一般有兩種情況。
其一,依傍貴族領主所居住的城堡、或者教堂和修道院而建。那裡是人們的政治或宗教中心,來往人流就多。而且那裡有城牆和騎士守衛,一旦有外人進攻,可以進入城堡躲避。當然,領主和主教們是不會讓他們在城堡內居住的,於是他們就在城牆外不遠處定居下來,形成工商業社區。比如伯爵鮑爾文的城堡建在一條小河旁,城堡有一座橋伸到對岸,在對岸的橋頭處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居住區,居住者都是小販、手藝人;還有開旅店的、開酒館的,以供應到伯爵處辦理事務的人的需要。人們把這個居住區稱作「橋」。這個居住區逐漸發展,越來越大,幾百年後成為了一座大城市,那就是今天的布魯日(Brudge),brudge就是bridge,就是「橋」。
其二,在十字路口、水陸碼頭、交通中心等交通要道上形成、興起。在這些地方,慢慢有農夫、手工業者及其他人等,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鋪,夾道的房屋為來往商旅行人提供飲食住宿等相應的服務,於是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手工業和商業的社區,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也隨之出現。
而一旦形成了一個手工業和商業的社區,其居民們為了自身的防禦需要,就會建造城牆以保衛自己。於是,這些商人和手工業者們也就有了自己的城堡,也就是城市,他們由此而被稱為「堡民」。城堡是bourg,「堡民」就是bourgeois。今天我們已經不把bourgeois譯成「堡民」了,而是譯成「資產階級,生意人,中產階級,布爾喬亞。」 Bourgeois這個詞含義的變化,反映的是歷史的演進。
這樣,在歐洲中世紀,城市出現了,工商業出現了,市民出現了。工商業者們開始用自己的勞動,把原來互不往來、互相隔絕的一個個庄園里的人們,在經濟上聯系起來。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其經濟觸角只伸到周邊地區;但有少數城市,其經濟觸角伸得很遠,遍及全歐洲。
如果說歐洲中世紀最初的那批工商業者基本上是出於無奈才從事這一職業的,到後來工商業有了一定發展以後,不僅大部分無地的流浪漢們被吸引到城市中,而且庄園里的一些隸農也逃離庄園,進入城市。他們不願再在領主手下打工,而願意去城市裡,為從事工商業的僱主們打工,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自己也成了老闆。
從10世紀開始,歐洲的城市人口在逐漸地增加著,但其規模無法和今天的城市相比;到15世紀,最大的幾個城市(主要在義大利),人口為5萬人至10萬人;2萬人以上就可稱為大城市了,比如紐倫堡和布魯塞爾;大多數城市的居民為5千人至1萬人,比如法蘭克福、巴塞爾。
⑥ 為何義大利人生活得無憂無慮
不是所有人都能說走就走
作者:弗朗西絲梅斯,美國詩人、作家、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1990年,她來到義大利古鎮托斯卡納,
1996年,《托斯卡納艷陽下》出版,本文選自此書,閑適本真,不經意間,引領了一場跨越世紀的「慢活」風尚。1999年,《美麗的托斯卡納》延續「慢活」意味,透明而單純的日子,一過十年。
「如今,我們對它的周圍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越發深刻地意識到了,義大利人的血液里流淌著某種令我們這些外人忌妒的特質:他們深諳生活的藝術,真正懂得如何生活得無憂無慮,或許是遺傳自伊特魯里亞人吧??」
01
我們帶著對伊特魯里亞古跡的體味和滿腹美食的回味,收拾行囊,起身前往塔拉莫內,一個有著高聳城牆的海邊小鎮。
這里,水純凈而清洌。我們找了一家相當現代化的旅店落腳。
旅店四周沒有海灘,只有若干突兀的礁石,客人可以坐在混凝土陽台上的椅子里曬日光浴。
我們選擇塔拉莫內的一個理由是,它離馬萊瑪海灘保護區很近,是托斯卡納唯一一片未被經濟開發浪潮破壞的海灘。
義大利的海灘大都擺滿遮陽傘和長椅,只留下臨海細細一條沙灘供人散步。海灘上甚至有浴室、更衣室和小吃店,似乎義大利人之所以覺得待在海灘上很?芤猓?且蛭?飫鎘瀉芏噯絲梢粵奶臁?/p>
他們也常常攜家帶口或呼朋喚友一起來海邊。
我這個來自加州的老美,不喜歡擠在人堆里的感覺。從小在喬治亞海邊長大,也喜歡帶著沙味兒的涼涼海風,但舊大陸的海灘我一時難以適應。
埃迪和我女兒都很喜歡那些大陽傘,硬扯著我去了托斯卡納的維拉瑞吉、比薩海灘和皮亞特桑塔,堅持說那些地方與眾不同,一定得看看。
02
我喜歡聽著濤聲,躺在海灘上,或在周遭無人的地方散步,可托斯卡納的海灘擁擠得像繁華大街。
不過,我手上的旅遊指南說,馬萊瑪的海灘保護區大不相同,那裡甚至可能看到野馬、狐狸、野豬和小鹿。我很喜歡瑪基亞樹散發的味道。
瑪基亞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的野生灌木,據水手們說,大陸還遙不可及的時候,瑪基亞樹的清香就先來報道。
保護區的沙灘空空曠曠,只有野生迷迭香和海洋薰衣草稀疏地點綴其間。我們一整個早上都待在海灘上,時坐時走。
古老的大海似乎在講述古老的伊特魯里亞歷史。我們隨身帶著熏肉火腿腸三明治、一大塊帕爾瑪乾酪和冰紅茶。
除了沙灘那兒有三五個人,我幾乎體會了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感覺。
水是什麼顏色?是鈷那種深藍色嗎?不對,應該是天青色,像許多油畫中聖母身上衣裳的顏色,只是天青色的四周綴上了銀光閃閃的浪花。
這些天來,我們一直開著車四處遊玩,現在能夠散散步,真是莫大的享受啊!我想在海邊看書,可是陽光太刺眼了,或許我也需要一把大陽傘。
03
早上,我們來到了被譽為「伊特魯里亞海岸"的里瓦。一到這里,我們就不想走了。
雖然這片海灘也有沙灘椅出租,但因距離海灘保護區很近,遊人並不多,所以我們在一間農家旅館睡了午覺後,去海邊散步很久很久。
這里離卡爾維諾、夏日避暑勝地聖維森佐不遠。鎮上的商店裡有膠皮沙灘球、橡皮船和沙桶出售。
到了傍晚,人們都來到街上,買明信片,吃冰淇淋。海濱小鎮畢竟是海濱小鎮,處處聞得到海洋的氣息。
我們找到一家露天餐廳,點了一道燉魚湯後,侍者推來一輛餐車,上面裝著好幾種不同的魚片。
他把魚片一一放進大白碗內,再倒入熱騰騰的肉湯;隨後,又在烤麵包上塗抹用奶油烤過的大蒜。
我們把麵包放在魚湯上,讓它吸收濃郁的魚香。碗中,兩只小龍蝦兇巴巴地瞪著我們。
侍者不時過來加湯,這樣麵包就不會沉入湯底。
送沙拉的時候,餐車上至少有二十種橄欖油,有的裝在透明瓶子里,有的裝在彩色陶罐中。
我們請侍者幫忙挑選一種,於是,他拿起一瓶淡綠色橄欖油,從半空中澆在紅紅綠綠的菊苣上。
04
前往馬里蒂瑪的途中,我們繞道去波普羅尼亞轉了轉。因為這兩個地方離得很近,留著這么古老的小鎮不去,豈不可惜!
每一次的走馬觀花,都激起我多待幾日的願望。我們在一家咖啡屋歇腳的時候,看見兩名漁夫提著整桶昨晚剛打的鮮魚,走入店中。
一個老婦走出廚房,在黑板上寫當日菜單。可惜現在不是午餐時間。稍作停留後,我們開
車來到鎮里,把車子停在一座巨大的城堡前。
好哇,又是一座收藏伊特魯里亞文物的博物館,我得進去好好瞧一瞧。埃迪如今對千年前的任何東西都已意興闌珊,獨自去買馬基亞蜜了。
在我們倆約好見面的那家商店中,有一件伊特魯里亞文物在出售,一隻陶制的腳。因為搞不清真假,我們決定先上街散步,待會兒再做打算。
可打道回府時,店門已關,我們只得悻悻離開。
路上途經一個路標,指向一處伊特魯里亞遺址,埃迪見了,非但沒有停車,反而踩足油門飛馳而去,好像剛從古墓中逃生出來似的。
我老是念不清這個古鎮的名字。現在才反應過來,馬里蒂瑪的重音應該在第二個音節,而不是第三個。
在義大利待了這么久,還老犯這種基本的語音錯誤,我能學會義大利語嗎?
05
馬里蒂瑪過去離海很近,後來海水漸漸退去,它被一大片淤泥包圍,最終成了一個內陸城鎮。
而現在,它卻建在一片高高的草原之上,讓人恍如置身一個備受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家眷顧的巴西偏遠小城。確切地說,馬里蒂瑪是兩個城鎮:一個新城、一個舊城。
但兩個城市同樣嚴峻肅穆,到處是建築物的深色投影和忽然出現的猛烈陽光。
我們有點累了,便找了家旅店休息,這是沿途中唯一一家配了電視的旅店。
我們入住的時候電視里正在播放一部二戰時的影片,片子有點褪色了,演員們都說著發音古里古怪的義大利語。
影片里,一個村莊被德國人佔領了,一個藏身市郊的美國士兵,想幫助村民逃離德軍魔掌。
村民們把所有用品都放在幾只驢背上,開始了逃生之旅,至於逃往何處,我就不知道了。
我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夢見有人在撬巴瑪蘇羅的窗戶,一驚而醒。電影還在播放,另一個士兵藏在谷倉的乾草堆里,周圍有什麼東西正在燃燒。
06
但我已無心看片,心裡掛念著巴瑪蘇羅:她還好嗎?過了一會兒,我才真正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是在馬里蒂瑪,而不是美國。
我們只用了兩個小時,就把馬里蒂瑪的每條街走了一遍。這里老是勾起我對美國西部的記憶。
譬如那些距離高速公路五十英里的偏遠小鎮,譬如那些喜歡透過窗戶眺望廣闊蒼穹的小店主。
當然,美國西部沒有這樣的廣場和宏偉的大教堂。這兩個地方只是神似:那份油然而生的孤獨感,以及當地人看外地人的眼神。
在回家途中,我們在聖迦加諾稍事逗留。這里有一處絕美的廢墟,一座優雅的法國哥特式教堂。
教堂地板和屋頂早在幾世紀之前就蹤影全無,唯留下面朝白雲碧草敞開的窗戶架。在這里舉行一場浪漫的婚禮,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原先的那些玫瑰花窗,如今得靠你豐富的想像力去填充鮮紅或碧藍的色彩;往日修士們點蠟燭的祭壇,此刻已成鳥兒的小巢。
有一條石樓梯,但已看不出要通往何處。另一個石祭壇還殘存,但它跟基督教教堂常見的祭壇不同,更像祭祀活人用的。
08
當年,一位修道院院長為了資助戰爭,把屋頂的薄鉛片拆下來賣錢,好端端的一座教堂從此變成廢墟一堆,成了十幾只野貓的棲身之所。
那隻白貓媽媽生了不少小貓,但每隻小貓的毛色各不相同:黑的、褐色的、虎皮樣的、軟毛的,想必小貓們的爸爸不同吧。
終於回家了!我們把成箱的葡萄酒拖進家門,打開所有的窗戶,匆忙跑去給無精打採的植物澆水。
忙完了這一茬兒,我們再把葡萄酒裝入板條箱,放進樓梯間里。這些葡萄酒早已飽熟,只等著喜慶的節日到來,好好表現一番。
埃迪關上樓梯間的櫥門,把馥郁的酒香留給了塵土和蠍子。我們不過離開一周而已,沒想到竟會如此想念它。
如今,我們對它的周圍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越發深刻地意識到了,義大利人的血液里流淌著某種令我們這些外人忌妒的特質:他們深諳生活的藝術,真正懂得如何生活得無憂無慮,或許是遺傳自伊特魯里亞人吧。
看來,每一座古墓的壁畫都蘊含一定的意義,只是我們暫時解讀不了罷了。
我闔上雙眼,彷彿又看到了那隻蜷伏的豹子、精巧的死者像、數不勝數的宴飲圖。
09
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也不時閃過我的腦海:冥王之妻珀耳塞福涅、青年獵人阿克特翁和他的獵犬、帕加索斯飛馬。
但直覺告訴我,無論是古墓中的形象,還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都應該有一個更古老的源頭,而這個更古老的源頭之上還有源頭。
最初的原型會在歷史中反復出現,我們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什麼,因為它們會同我們身體內最古老的神經元和神經腱交談。
我曾在紐約薩莫斯區的一棟十八世紀的房屋裡居住過,它的旁邊有一個種滿香草的大花園。
現在我還經常夢見那裡。我常在花園里挖到棕色或琥珀色的瓶子。有一次,我在花園邊鬆土打算種神聖亞麻,中世紀的教堂地板上常鋪這種亞麻枝條吸收人的汗味和體味。
沒想到挖到了一匹生了銹的小鐵馬,小鐵馬意態舒展、蓄勢待發。
我把它擺在書桌上,當作自己的圖騰。今年夏初,我在巴瑪蘇羅挖石頭的時候,無意中掘出了一個小玩意。我撿起一看,又是一匹奔馬。
是伊特魯里亞人的工藝品,還是一百年前的小玩具?
10
幾年前,讀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時,書中提到,一些流浪者挖到一件富有徵兆的信物,於是決定在那片土地上建立迦太基城。
一匹英勇神馬的頭顱,象徵著
我們的種族將在戰爭中無往不勝,
並將擁有多彩多姿的生活。
我對書中提到的戰爭並不感興趣,倒是「多彩多姿的生活"這幾個字對我觸動挺深。
英雄奧蘭多的駿馬踏出一眼溫泉,而那兩匹從塔奎尼亞的瓦礫和塵土中挖掘出來的飛馬,也時常躍然眼前。
我把印有飛馬照片的明信片擺在書桌上,與我挖到的兩匹馬做伴。
是呀,多姿多彩的生活,就像伊特魯里亞人的生活那樣,在某個時空中,我們也曾擁有過。
而此刻,即使不能飛翔,我們也要飛奔向「多彩多姿的生活"。
-推薦美景-
梅斯:托斯卡納的陽光,錯過會瘋
莫泊桑:上帝因為愛情,才造了月夜
汪曾祺:花一年時間,慢慢種葡萄
三毛:你拒絕我,傷害了我的驕傲
博德:埃斯特斯公園,一個不屬於人間的地方
-紙上寄語-
其實,旅遊也好,旅行也罷,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感觸他鄉的自然和人文風景,漲漲見識才是根本。
當你還沒有任性到說走就走的時候,不妨先閱讀那些旅行者留下的文字和照片,了解遠方究竟什麼樣。
在這里,有幾位在行走又在讀書的旅行者,如獵人一般,從書頁森林,把經典游記找出來,呈現給你。
看紙上風景,也是遠行??
⑦ 古代戰爭中為什麼一定要攻打城池,難道不可以繞行
古代地中海城市多是商業城邦,樓下的奪人口財富是說得通的。但古中國的城多數是軍事城堡,沒有人口和商業價值,真正的作用是前進基地,一般用作軍隊敗退的藏身地,或進攻前的糧積地,象楚的方城,秦的敖倉,漢攻匈奴的受降城,上谷城(看這個名字)。如果沒有城,這些前敵貯存的糧草資用就很容易被對方一個突擊消滅掉。如果從後方轉運,那麼戰時人力物力緊張,就會出現官渡之戰袁軍的情形。正因為有了方城,所以楚軍可以深入到黃河流域,秦可以支持長平之戰而趙近本土卻支持不住,趙不得不採用冒險戰術而致敗;如果沒有近長城的數十城,漢也不能三年兩頭大規模深入追擊匈奴。同樣,當漢摧毀了趙信城後,最不依賴糧草的匈奴軍隊,也不得不退往漠北。所以城,就相當於今天的軍事基地,後勤集散地,一般也在交通樞扭。
大石頭堵上也沒用古代發明的作戰工具多了
⑧ 義大利為什麼被淘汰
衛冕冠軍義大利慘遭淘汰,義大利慘遭淘汰成就了斯洛伐克的黑馬本色,斯洛伐克3-1戰勝義大利,也把自己推入了16強。衛冕冠軍義大利慘遭淘汰,專家稱是義大利的足球風格有問題。
世界足球的中心在歐美。在歐美一流強隊中,義大利隊向來是受質疑最多的球隊。彷彿義大利人每一次的勝利,都勝之不武,每一座冠軍的獎杯,金子的成色不足,甚至有人會覺得義大利人每一座冠軍的獎杯上,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污點。他們奪冠,總會招致許多無謂的爭議。
為什麼強大的義大利隊會陷入這樣一種尷尬境地?這與義大利足球的風格不無關系。
足球是戰爭,要麼進攻,要麼防守;足球是藝術,要麼是技術,要麼是力量。美洲足球曾經是技術的代表,歐洲足球相對傾向於力量。而當今,歐美足球相互融合,歐洲足球吸取了美洲球隊精湛的技術,而美洲足球也融合了歐洲足球的元素,兩者已很難有明顯的區分。如果說今天講足球還有什麼區分,那麼,巴西、阿根廷、英格蘭、荷蘭等國家的足球傾向於進攻型風格,而義大利至今仍固守著典型的防守風格。進攻,固然酣暢淋漓,使人痛快,而防守,卻讓人感覺風雨飄搖,顯得被動或羸弱。作為觀者,抱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雙方的爭斗越激烈越火爆,內心就越會獲得一種滿足感。英格蘭、阿根廷、巴西、荷蘭等隊伍,他們擁有世界上最銳利的前鋒,進攻的熱浪洶涌澎湃,總會使愛他們的球迷寄予厚望。
足球確實因他們而精彩。
但足球是戰爭也是藝術,只進攻不防守,或是重進攻輕防守,其結果是致命的;當然,只防守不進攻也是無出路的。義大利人對足球的理解是深邃的,他們充分突現了他們的長處,那就是:防守反擊。
防守反擊在任何時代都不落伍,94年的巴西如果沒有堅強的防守,絕難進決賽;04年的希臘也正是憑借頑強的意式防守才最終折桂。球迷應該知道,早期的義大利其實是以技術和進攻見長的,尤其1934和1938連奪兩屆世界盃,風頭一時無兩。只是因為隨後的二戰失利和都靈空難使得義大利足球一蹶不振,缺少了一代精英的義大利人,無奈之下,只能採取更加實惠的防守反擊的戰術。就是這樣,他們也睿智的發明了鎖鏈式防守和清道夫。這應該看作義大利人對世界足球的一大貢獻。而他們的俱樂部和國家隊都受益匪淺。國際米蘭憑藉此拿到了歐洲冠軍杯,藍衣軍團也出現了像詹蒂萊和巴雷西這樣的鋼鐵後衛。
義大利的防守無疑是世界上最好的防守。在決賽中,沒有哪一支銳利的球隊能在90分鍾里撕開這道堅固的盾牌。巴西的前鋒是世界上最好的前鋒,但這些犀利矛對此也只能感嘆奈何。義大利在防守時,中場,後衛,守門員築起了立體的三道城牆,此刻,他們個個是最有效率的破壞機器,最有威力的「火災」滅火器。這才是義大利,他們用自己的風格告訴人們,足球,並不是只靠最出色的前鋒,靠幾個看相體面的殺手,而需要依賴整體的配合。這,讓那些熱愛攻勢足球的球迷恨得牙根發癢,然而又無可奈何。
這才是足球,只有最好的防守,進攻才獲得真正的價值。這也是足球的魅力之所在,一味進攻,進球多,丟球多,也算不上英雄。所有的球隊都知道這一點,他們都曾經從義大利人那裡吸取經驗,但沒有一支隊伍能夠像義大利那樣把防守發揮到極致。
義大利人能夠等待,他們對天機有著敏銳的嗅覺,一旦發現戰機,閃電出擊,在極短的時間里可以完成絕殺,建立功業。而當他們出擊,個個都有可能是出色的前鋒,令對手不寒而慄。
義大利注重防守,一流的守門員,一流的後防,中場創造力不足,都是循規蹈矩,喜歡用中鋒,進攻套路固定,迅速通過中場,找前鋒。總之打法不好看 。這也是他們這次失敗的原因。
⑨ 急需義大利歷史
古代羅馬 古代羅馬國家是以羅馬城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羅馬城位於義大利半島的台伯河流域。羅馬城是由七個山丘上的村落聯合發展而成的,到公元前六世紀周圍築起城牆,這就是羅馬城。 羅馬國家中的外來移民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叫做平民,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利,也不能分得氏族的公有地。許多平民因還不起貴族的債務,而被淪為債務奴隸。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奴隸制共和國。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處理政事,任期一年。共和國的一切大權都把持在貴族手裡。執政官和一切高級職務由貴族擔任。那時候的羅馬共和國是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國家。 羅馬不斷擴張,先統一了義大利半島,到公元前二世紀,它已經佔有地中海周圍從西班牙到小亞細亞的許多地方,稱霸地中海上。 羅馬常把被征服地區的男女老幼全部賣為奴隸。羅馬奴隸主認為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經常隨意打罵和買賣,甚至將他們釘死在十字架上。在羅馬奴隸制共和國里,各行各業都使用奴隸勞動,奴隸們除了做工之外,有的還被強迫訓練成角鬥士,同猛角斗來供奴隸主歡樂,在城市裡專門設有奴隸市場來買賣奴隸。當時的奴隸數量之多,價格之低,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71年,斯巴達克領導奴隸舉行大規模起義,破產農民大量參加,給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在此前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之爭非常激烈,經過幾次爭奪,屋大維最後取得勝利。公元前27年,他當上了羅馬皇帝。從此羅馬進入奴隸制軍事帝國時期。帝國的最初二百年國家繁榮,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 一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的猶太人中間,出現了傳道者。他們宣傳「救世主」會來拯救貧苦人民,後來又說耶穌是「救世主」,即「基督」,耶穌在巴勒斯坦傳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實耶穌是個宗教傳說人物,但是勞苦大眾得到精神安慰,因此紛紛信仰耶穌。這就產生了基督教,它是今天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危機。人民起義頻繁,經濟凋散,官場腐敗,爭權激烈。395年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隨著帝國的衰落,北邊的日耳曼人紛紛進入帝國。五世紀,他們先後在西羅馬帝國原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些國家。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皇帝被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