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音樂輝煌時期......
義大利音樂
義大利音樂在歐洲音樂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從文藝復興以來,在聲樂(主要是歌劇)、器樂(主要是弦樂)方面都起了開拓者的作用,對西歐各國的音樂發展有重要影響。
民間音樂 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街頭小調、威尼斯船歌、塔蘭泰拉舞曲、西西里舞曲等,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它們看作是民間音樂。其實它們主要是城市音樂或流入城市後而逐漸城市化了的民間音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音樂民族學家們才開始採集和系統地深入研究義大利民間音樂。他們認為義大利民間音樂可分為 4個地區:①地中海(南方)地區。其特點是以清晰的曲調(而不是以和聲或節奏)為基礎。調式體系是小調性的,可能有近東和印度的影響。曲調中有裝飾音,多為獨唱,音調高亢,節奏自由。②北方地區。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現代的大調和幾種小調,曲調華麗而有裝飾性,常常是復調的合唱,有嚴格的節奏型,多為分節歌形式。③中部地區。曲調華麗,富於裝飾性,多為獨唱,發聲法有北方式的和南方式的兩種,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歌詞多為抒情的。④撒丁地區。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他聲部不唱歌詞,只唱襯詞(「乒巴拉、乒巴拉」)。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阿拉伯風格。
專業音樂 義大利專業音樂的早期發展,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音樂文化,與基督教有密切關系。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音樂理論家亞里士多塞諾斯生在義大利的塔蘭托,該地後來成為羅馬音樂文化中心。古羅馬音樂除軍樂外,高度發達的聲樂和戲劇音樂都來自古希臘。
中世紀 從4世紀起,基督教的禮拜儀式中,音樂佔主要地位。日課以唱猶太教的「詩篇」為主,加添了源於敘利亞的「交替合唱」,並且採用了源於古希臘和敘利亞的「贊歌」形式。米蘭的主教安布羅斯以此為基礎,審訂了一套安布羅斯聖詠。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從教會音樂中選出一些典型歌調,制定了演唱規則,編成唱經本,並在各地設立聖詠學校加以推廣(見素歌)。這種搜集聖詠和編訂工作,在7世紀繼續進行,安布羅斯聖詠大部分也被收集在內。這是一項集聖詠之大成的工作,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由於在編訂中排除了歌調中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地方教會的反抗。例如,米蘭教會便保留了自己的有世俗因素的歌調。
9世紀,法國的「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在義大利盛行起來,受到教會的反對,除少數歌調外,其餘全部禁止傳唱。中世紀的樂譜都是採用符號記譜法,但不能表明准確的音程。10世紀,圭多(阿雷佐的)發明了有線記譜法,他還創造了六聲的音階唱名法,今日盛行的音階唱名法就是從它改進來的。
8世紀以前的世俗音樂,今日已無從考證。從19世紀發現的世俗音樂的符號譜來看,歌詞為拉丁語,節奏比宗教音樂復雜。11世紀,法國的吟唱詩人流入義大利,不久義大利也出現了吟唱詩人。他們不限於為宮廷服務,也為市民階層服務。他們所唱的內容多為世俗化的宗教詩。12、13世紀,義大利吟唱詩人的創作十分繁榮,曲調豐富,但由於是口傳的,已經散失。13世紀,阿西西的聖弗蘭奇斯(約1182~1226)提倡一種一般民眾唱的贊歌,稱「勞達」,這是一種單聲部的義大利語歌曲,受吟唱詩人的影響很深,後來這種體裁發生了很大變化。
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以後,由於市民階層的覺醒,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形成早期文藝復興的音樂風格的「新藝術」時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聲部、三聲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風俗歌曲(如獵歌)及器樂繁榮的基礎。當時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羅倫薩的管風琴家、盲人音樂家F.蘭迪尼。這時定量記譜法已經流傳。在音樂創作中只承認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豐富的多聲部音樂與詩詞結合得很緊密。牧歌有器樂伴奏,巴拉塔為三段式結構,獵歌為卡農曲式。這時產生了專業音樂學校,音樂理論得到發展,如威尼斯人G.扎利諾就是當時著名的音樂理論家。15世紀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體裁「弗羅托拉」的繁榮時期,16世紀中葉又產生了與它相似的「維拉內拉」。這些歌曲對確立和聲性的主調音樂有重要意義。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階層,他們的創作反映了人文主義的世界觀。
16世紀的義大利音樂由於佛蘭德作曲家A.維拉爾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是威尼斯樂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樂里切爾卡(賦格曲前身)的創始人。維拉爾特和他的弟子們把「弗羅托拉」與佛蘭德樂派的復調技巧相結合,創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樂派對牧歌的貢獻給後來的L.馬倫齊奧、C.傑蘇阿爾多和C.蒙泰韋爾迪的創作以很大影響。這 3位音樂家完成了牧歌發展的最後階段(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牧歌的題材主要是表現愛情生活,但在傑蘇阿爾多的牧歌中已經出現了戲劇性因素,蒙泰韋爾迪的牧歌中戲劇性因素更進一步得到了加強,並且加添了器樂伴奏。在上述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普遍運用了愛奧利亞調式和伊奧尼亞調式,這樣大調音階和小調音階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強。
繼維拉爾特之後,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兒G.加布里埃利發展了威尼斯樂派的獨特的風格:力度變化鮮明,廣泛採用裝飾手法,合唱和器樂合奏(管風琴、樂隊合奏)形成對比。這時的鍵盤樂器、弦樂器、管樂器不斷進行改革,出現了各種樂器的改革家。N.阿馬蒂、A.斯特拉迪瓦里、G.瓜爾內里 3人在小提琴製造工藝上達到完美的境地。O.彼得魯奇(1466~1539)發明了新印譜法,促進了音樂的傳播。托卡塔、幻想曲等新器樂體裁相繼出現;舞曲體裁的進一步發展為以後的組曲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以作曲家G.P.da帕萊斯特里納為首的羅馬樂派,發展了天主教宗教音樂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為使歌詞清晰,他簡化了復調,使其更接近於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中確立的和弦式的寫法。他的典範的合唱作品特別純凈清朗、安謐靜穆。
16世紀末在托斯卡納、費拉拉和佛羅倫薩都掀起了戲劇與音樂相結合的運動,同時也是從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轉變的過程。在佛羅倫薩,以理論家V.加利萊伊為首的「佛羅倫薩夥伴」藝術小組,要求復興古希臘悲劇和擺脫尼德蘭復調音樂壓倒一切的傳統影響,確立了敘唱風格的最初的歌劇形式。其代表作曲家是J.佩里、G.卡奇尼和E.de卡瓦列里。室內康塔塔以牧歌為主要基礎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博洛尼亞等地發展起來,在A.斯卡拉蒂的創作中達到完美的形式。教會康塔塔是從經文歌演變而成。從F.內里(1515~1595)的「勞達」中產生了清唱劇的萌芽,後來在G.卡里西米的創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歌劇的流行,1637年在威尼斯開辦了公開演出的歌劇院。蒙泰韋爾迪是威尼斯首屈一指的歌劇作家,他把富於表現力的朗誦調,如歌的詠嘆調,寬廣的重唱熔於一爐,形成所謂「慷慨激昂」的新的歌劇風格。
巴羅克和古典主義時期 17~18世紀之交,歌劇藝術中心從威尼斯移到那不勒斯。以斯卡拉蒂為首的那不勒斯樂派發展了正歌劇體裁,在歌劇詠嘆調和序曲等形式的發展上都有重大貢獻。但這種體裁後來變成聲樂家炫耀技巧的化妝音樂會,削弱了戲劇內容的力量。P.梅塔斯塔齊奧是18世紀最著名的正歌劇腳本作家,對義大利歌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器樂方面,從「法國坎佐納」、歌劇的管弦樂中所用的數字低音技術演變出與合奏協奏曲有密切關系的所謂「里托內洛體」的反復形式;由三重奏鳴曲、固定低音等演變出了變奏曲式。這時宗教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有很大發展。當時的小提琴演奏家都從事作曲,對弦樂器與哈普西科德的奏鳴曲、合奏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等體裁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G.托雷利、A.科雷利、A.維瓦爾迪等人的創作成為義大利巴羅克音樂的典範。維瓦爾迪的協奏曲《四季》是最早的標題音樂的範例。
18世紀的義大利音樂進入由巴羅克向古典主義轉變的時期。作曲家在器樂創作中廢除了數字低音,探索新的體裁。D.斯卡拉蒂受法國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寫了許多富於個性的哈普西科德奏鳴曲。1709年B.克里斯托福里(1655~1731)發明了用小槌擊弦的近代鋼琴。M.克萊門蒂奠定了近代鋼琴演奏技術的基礎。以G.B.薩馬蒂尼為代表的米蘭音樂家們寫作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曲,開古典主義音樂之先河。傑出的大提琴家L.博凱里尼是18世紀交響音樂和室內樂的大師之一。18世紀中葉在那不勒斯產生了歌劇新體裁趣歌劇。它的題材來自城鄉民間生活,音樂接近民間音樂,是一種與宮廷貴族的正歌劇相對立的平民歌劇藝術。它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曲家為G.B.佩爾戈萊西、G.帕伊謝洛、D.奇馬羅薩。
19世紀的歌劇和器樂 19世紀的義大利四分五裂,政治上反動和受異族壓迫,這對音樂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除歌劇外,其他領域的音樂家都到國外活動,其中小提琴家和作曲家N.帕格尼尼最為突出,他的小提琴曲(特別是《24首隨想曲》)優美如歌,富於大膽的幻想和獨出心裁的構思,發揚了民族風格。他的演出和創作,對德國、奧地利和法國等歐洲浪漫主義器樂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思想進步的歌劇作曲家都傾向於民族解放運動。例如G.羅西尼的許多歌劇,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歷史歌劇《威廉·退爾》發出了解放祖國的熱情號召。V.貝利尼的英雄歌劇《諾爾瑪》表達了解放祖國的熱望,其中的合唱在上演時曾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G.威爾迪的愛國歷史劇《納布科》、《第一次十字軍遠征中的倫巴第人》、《阿蒂拉》中的詠嘆調與合唱,鼓舞了義大利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羅西尼、貝利尼和多產歌劇作曲家G.多尼采蒂革新了義大利歌劇的音樂語言,使它在音調上接近民歌的優美曲調。他們善於創作發揮歌唱家特長的曲調,史稱他們為「美聲學派」(見美聲歌唱)的歌劇作家。這時義大利的著名歌唱家輩出,形成了義大利美聲學派的傳統。義大利歌劇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在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音樂正劇在威爾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發展和深化。威爾迪在他的最後 3部歌劇《阿依達》、《奧賽羅》、《福斯塔夫》中把情節、台詞和音樂熔於一爐,將歌劇的現實主義推向更高階段。19世紀70~80年代,義大利歌劇進入威爾迪派與瓦格納派之爭的時期,當時大部分青年作曲家成了「瓦格納迷」,常常流之於單純模仿。這一派的代表作曲家為A.博伊托,他的歌劇《靡菲斯特》在當時享有盛名。19世紀末義大利歌劇出現了新的流派——真實主義,其代表作曲家為P.馬斯卡尼、R.萊翁卡瓦洛和G.普契尼。他們的歌劇題材取自日常生活,主人公多為社會中受壓迫的小人物。他們推崇威爾迪和法國G.比才的現實主義創作,強調音樂的激情和情節的戲劇性,曲調流暢,通俗易懂。但在對題材的處理上常常缺乏深刻性,帶有自然主義痕跡。
現代音樂 19世紀末義大利器樂在德國的後期浪漫派和法國印象派的影響下開始復興。這時最突出的是鋼琴家、作曲家F.布索尼。他的創作借鑒德國J.S.巴赫、R.舒曼、F.門德爾松,尤其是J.勃拉姆斯的傳統,與F.李斯特和瓦格納相對立。進入20世紀後布索尼提倡新古典主義,在下一代作曲家A.卡塞拉的創作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卡塞拉是20世紀初義大利音樂界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組織「義大利現代音樂協會」,推動義大利音樂的「現代化」。他創作的大型作品有3部交響曲和3部歌劇,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品,是他在1909年創作的以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民間曲調為基礎的管弦樂曲《義大利》。義大利器樂復興的最主要的作曲家是O.雷斯皮吉。他在配器上受R.施特勞斯、Н.А.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在和聲上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在結構上則受德國音樂的影響。義大利現代器樂作曲家還有G.F.馬利皮耶羅,他立志發揚從格列高利聖詠以來的義大利音樂傳統,他的交響樂與19世紀的一般交響樂不同,是義大利古典交響樂以現代形式的再現,在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到從印象主義到新古典主義的轉變。
在現代歌劇創作方面,代表作曲家是I.皮澤蒂。他的創作風格是在鑽研民族音樂的古典傳統基礎上形成的。他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歌劇,把義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特點與C.德彪西式的細膩的朗誦結合在一起。他的晚期作品《教堂慘案》等使他名揚國外。雷斯皮吉根據德國劇作家H.霍普特曼的題材寫的《沉鍾》(1927),以及晚期他轉向新古典主義後,自由改編的蒙泰韋爾迪的歌劇《奧爾甫斯》(1935)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馬利皮耶羅作有歌劇連續劇3部,每部由3部歌劇組成。他的最著名的歌劇是《換子的故事》(1933)。卡塞拉則作有模仿義大利18世紀喜歌劇風格的《蛇女》。
法西斯政權統治時代,義大利作曲家受到所謂「民族的」、「歷史主義」的蠱惑宣傳和配合政治要求的影響。如卡塞拉所作的神秘劇《誘惑的沙漠》,就以雄偉的風格美化義大利對阿比西尼亞的侵略。L.達拉皮科拉則堅決反對法西斯政權及其藝術政策。他的獨幕歌劇《夜飛行》(1940)和《囚徒》,曾在許多國家的電視台播放。他的大型合唱組歌《囚徒之歌》,由《瑪麗·斯圖加特的祈禱》、《博埃蒂奧的號召》、《薩沃納羅拉的訣別之歌》3部組成,是抗議法西斯恐怖統治和支援人民抵抗運動的力作。
40年代許多作曲家包括馬利皮耶羅都轉向嚴格的十二音技法,而50年代知名的C.托尼(1922~ )、L.諾諾、B.馬代爾納(1920~1973)、L.貝里奧(1925~ )都是受後期 A.von韋貝恩派和先鋒派思潮影響的激進作曲家。諾諾雖然是「先鋒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但他信奉馬克思主義,認識到必須創作為人民所理解的藝術。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注意引用通俗的音樂語言,採用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節奏;為了使效果強烈感人,他還利用帶有說白的合唱。這些合唱事先錄在錄音帶上,然後在幾個揚聲器中播放產生逼真的效果。他寫的歌劇《褊狹的1960年》(1961),反映了反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內容。近年,諾諾在復興B.布萊希特的戲劇傳統的道路上繼續探索,力求把現代政治戲劇結構與音樂表現手段結合起來。
2. 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聲樂體裁包含哪些
文藝復興 (14到17世紀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慾主義,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這就是所謂的「文藝復興」。
義大利最早興起資本主義萌芽且較多的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所以文藝復興最先起源於此。
3. 義大利的牧歌和獵歌是屬於復調音樂嗎14世界義大利的復調音樂體裁都有哪些
不是都屬於復調音樂,呵呵。
體裁:前奏曲、序曲、套曲 、小步舞曲、諧謔曲、卡農 、浪漫曲、幻想曲 、狂想曲、創意曲、即興曲、小夜曲、搖籃曲、隨想曲、圓舞曲、協奏曲
就知道這些了。
4. 音樂體裁有哪些
民歌、藝術歌曲、群眾歌曲、民歌改編曲、秧歌劇、影視歌曲、歌劇、清唱劇、音樂劇等種類。
1、民歌
某個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時期創作帶有自己民族風格的歌曲,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
2、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由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共同完成藝術表現任務的一種音樂體裁,其名稱因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舒伯特的作品而確立,成為一種獨立類型的歌曲種類。
它結合了優美旋律和人聲兩個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樂因素,使藝術歌曲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欣賞性,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3、群眾歌曲
群眾歌曲是在群眾中較易流傳,群眾較喜愛的音樂作品,是對生活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反映,是群眾文化活動中影響最廣泛的形式之一。
4、秧歌劇
秧歌劇是一種劇目類別,在民間秧歌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型小歌劇,音樂吸收了戲曲中的郿鄂,道情和陝北民歌。劇情較為簡單,主題集中,有兩、三個角色。反映邊區人民的大生產運動、參軍、學文化、減租斗爭等內容。
5、歌劇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5. 14世紀的義大利世俗音樂體裁有哪些
牧歌
6. 急需:西方音樂史的答案(在線等)!!
西方音樂史中的古典主義時期通常指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時期。維也納出現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古典主義大師,他們的傑出音樂作品和音樂風格被稱為近代歐洲音樂藝術的「經典」。古典風格的形成,經歷了古典早期復雜的准備過程。
18世紀的歐洲,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經歷了一場廣泛的思想革命——啟蒙運動,它是以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的文化運動的面貌出現的,然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文化領域,涉及經濟、政治、法律、哲學、科學乃至社會制度和社會風尚等方面。啟蒙思想家反對傳統的宗教,提倡自然神論;反對形而上學,提倡科學和常識知識;反對專制的權威和特權,提倡自由、平等和普遍教育的口號。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法國網路全書派正是身體力行地要以先進的哲學文化知識的光輝照亮黑暗愚昧的社會。
啟蒙主義者認為「理性」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布瓦洛在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經典《詩藝》中強調「良知」或「理性」,痛斥想像和飄忽無常的情感。他認為,凡是天生的事物總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恆、真實的。文學家要愛理性,永遠不能和自然寸步相離。啟蒙時期流行的文體是更富於理智的散文,優秀散文的清晰、生氣、得體、勻稱和優美的品質,也成為評判其他藝術的准則。音樂藝術中,古典主義的幾代大師,則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邏輯的龐大的音樂構思形式,最終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適度的完滿表現。
古典主義時期是知識大眾化的時代。哲學、科學、文學和藝術開始面向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公眾。小說、戲劇描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音樂家也走出宮廷深院的大門,為音樂會的聽眾構思創作,於是音樂的愉悅性、易解性和動人等品質,成為音樂美的准則。
在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思想影響下,歐洲形成了一個開明君主的統治時期。社會改革的同時,文化藝術獲得發展。歐洲君主的廣泛聯姻削弱了國家民族的界限。藝術,特別是音樂的發展呈現出歐洲一體化的傾向。然而這終究是一個行將滅亡的社會,法國革命敲響了舊社會政體的喪鍾,也預示了新的音樂時代的開始。
一、喜歌劇的發展與格魯克的歌劇改革
18世紀上半葉義大利出現了喜歌劇(Opera Baffa),這是在啟蒙主義思潮影響下,一反義大利正歌劇「矯揉造作」而追求「自然」的一種新的歌劇體裁形式。它是在義大利幕間劇(Intermezzo)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中人物常常是社會中下階層,場景多是大眾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而非豪華的王宮深院生活。劇詞幽默口語化,音樂也十分生動。
義大利的佩格萊茜(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不僅是一位有才能的正歌劇作曲家,他的《女僕作夫人》被認為是第一部義大利喜歌劇。這部獨立的喜歌劇最初是分為兩部分穿插在他本人的三幕正歌劇《高傲的囚徒》的幕間演出的。劇情簡潔,人物僅有主人(男低音、常扮演喜歌劇中音樂較生動的角色)、女僕(女高音)和一個啞仆。作品表現了市民階層女僕的精明機智。
18世紀中下葉義大利主要喜歌劇作曲家波契尼(N.Pic-cini,1728—1800)的《溫順的女兒》融入了一些嚴肅的抒情性。契瑪羅薩(D.Cimarosa,1749—1801)的《秘密婚姻》由於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社會等級價值觀念的轉變而引起轟動。
1752年,一個義大利歌劇團把《女僕作夫人》帶到巴黎演出,激起了法國文化界「喜歌劇之爭」。盧梭等一些啟蒙思想家,熱情贊揚這種大眾化傾向的歌劇體裁,盧梭還綜合了義大利喜歌劇及法國傳統的集市戲創作出了喜歌劇《鄉村卜者》,證明以法國語言能夠譜寫這種新風格的音樂。
由於18世紀的義大利正歌劇過份注重美聲、炫技性而無視戲劇性的傾向,使它與啟蒙主義提倡的「自然」原則格格不入。一些藝術家思考對正歌劇進行改革。其中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是格魯克。
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是德國人,就學於布拉格,後在義大利完成學業,早年主要創作傳統風格的義大利歌劇。18世紀50年代定居維也納,受歌劇改革浪潮影響,與詩人卡爾薩比基(Raniero Calzabigi,1714—1795)合作先後創作了《奧爾菲斯與尤麗狄茜》、《阿爾切斯特》等歌劇,實踐了他對歌劇改革的一些設想。他認為:歌劇聲樂的旋律要去除不必要的裝飾,音樂必須在戲劇的支配下簡潔地陳述出來;千篇一律的返始詠嘆調的形式,如果破壞了劇詞的連貫性,就不應該採用;序曲的基調應與整個戲劇的基調相吻合;簡潔和清晰應是歌劇音樂永遠追求的原則。
7. 義大利音樂的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以後,由於市民階層的覺醒,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形成早期文藝復興的音樂風格的新藝術」時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聲部、三聲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風俗歌曲(如獵歌)及器樂繁榮的基礎。當時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羅倫薩的管風琴家、盲人音樂家F.蘭迪尼。這時定量記譜法已經流傳。在音樂創作中只承認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豐富的多聲部音樂與詩詞結合得很緊密。牧歌有器樂伴奏,巴拉塔為三段式結構,獵歌為卡農曲式。這時產生了專業音樂學校,音樂理論得到發展,如威尼斯人G.扎利諾就是當時著名的音樂理論家。15世紀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體裁「弗羅托拉」的繁榮時期,16世紀中葉又產生了與它相似的「維拉內拉」。這些歌曲對確立和聲性的主調音樂有重要意義。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階層,他們的創作反映了人文主義的世界觀。
16世紀的義大利音樂由於佛蘭德作曲家A.維拉爾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是威尼斯樂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樂里切爾卡(賦格曲前身)的創始人。維拉爾特和他的弟子們把「弗羅托拉」與佛蘭德樂派的復調技巧相結合,創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樂派對牧歌的貢獻給後來的L.馬倫齊奧、C.傑蘇阿爾多和C.蒙泰韋爾迪的創作以很大影響。這 3位音樂家完成了牧歌發展的最後階段(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牧歌的題材主要是表現愛情生活,但在傑蘇阿爾多的牧歌中已經出現了戲劇性因素,蒙泰韋爾迪的牧歌中戲劇性因素更進一步得到了加強,並且加添了器樂伴奏。在上述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普遍運用了愛奧利亞調式和伊奧尼亞調式,這樣大調音階和小調音階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強。
繼維拉爾特之後,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兒G.加布里埃利發展了威尼斯樂派的獨特的風格:力度變化鮮明,廣泛採用裝飾手法,合唱和器樂合奏(管風琴、樂隊合奏)形成對比。這時的鍵盤樂器、弦樂器、管樂器不斷進行改革,出現了各種樂器的改革家。N.阿馬蒂、A.斯特拉迪瓦里、G.瓜爾內里 3人在小提琴製造工藝上達到完美的境地。O.彼得魯奇(1466~1539)發明了新印譜法,促進了音樂的傳播。托卡塔、幻想曲等新器樂體裁相繼出現;舞曲體裁的進一步發展為以後的組曲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以作曲家G.P.da帕萊斯特里納為首的羅馬樂派,發展了天主教宗教音樂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為使歌詞清晰,他簡化了復調,使其更接近於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中確立的和弦式的寫法。他的典範的合唱作品特別純凈清朗、安謐靜穆。
16世紀末在托斯卡納、費拉拉和佛羅倫薩都掀起了戲劇與音樂相結合的運動,同時也是從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轉變的過程。在佛羅倫薩,以理論家V.加利萊伊為首的「佛羅倫薩夥伴」藝術小組,要求復興古希臘悲劇和擺脫尼德蘭復調音樂壓倒一切的傳統影響,確立了敘唱風格的最初的歌劇形式。其代表作曲家是J.佩里、G.卡奇尼和E.de卡瓦列里。室內康塔塔以牧歌為主要基礎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博洛尼亞等地發展起來,在A.斯卡拉蒂的創作中達到完美的形式。教會康塔塔是從經文歌演變而成。從F.內里(1515~1595)的「勞達」中產生了清唱劇的萌芽,後來在G.卡里西米的創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歌劇的流行,1637年在威尼斯開辦了公開演出的歌劇院。蒙泰韋爾迪是威尼斯首屈一指的歌劇作家,他把富於表現力的朗誦調,如歌的詠嘆調,寬廣的重唱熔於一爐,形成所謂「慷慨激昂」的新的歌劇風格。
8. 音樂知識問答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1.問:王力宏的《花田錯》(花田裡犯了錯,說好破曉前忘掉)改編自什麼中國劇種?答:京劇《花田錯》
2.問:《小河淌水》(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是哪個民族的歌曲?答:雲南白族
3.問:《青藏高原》(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什麼風格的歌曲?答:山歌風格
4.問:《青春舞曲》(太陽下去明天依舊爬上來)是哪個民族的民歌?答:維吾爾族民歌
5.問: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主題曲是什麼?答:《手拉手》(手拉手向前,四海齊呼喚)
6.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由田漢作詞還是聶耳作詞?答:由田漢作詞。
7.問:《十面埋伏》屬於琵琶曲中的文曲還是武曲?答:屬於武曲。
8.問:笛子有七個孔還是八個孔?答:八個孔
9.問:中國民族樂器分為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請個舉一例。答:彈撥樂器:古箏,琵琶,柳琴,古琴等;拉弦樂器:二胡,馬頭琴等;吹奏樂器:嗩吶,蕭,笙,笛子,塤等;打擊樂器:堂鼓,大鑼,小鑼梆子,大鑔,小鑔等
10.問:《命運交響曲》是莫扎特的作品還是貝多芬的作品?答:貝多芬
11.問:《沂蒙山小調》是什麼地方的民歌?答:山東民歌
我想到的就是這么多了,希望有所幫助。
9. 中世紀音樂的相關問答
1. 什麼是新藝術?其音樂有什麼特點?
新藝術(ars nova)一詞是由法國人維特里(Vitry,1291-1361)在其《新藝術》一書中提出的,所謂新是與12世紀末-13世紀以巴黎聖母院樂派為代表的古藝術 (ars antiqua )風格相對照而言。其音樂追求情感的表現,因此變得比過去生動多了。主要代表人物是紀堯姆.德.馬肖(G.Machaut,1300-1377),作曲家、詩人。
2. 法國新藝術的主要世俗音樂體裁是什麼?
法國尚松(chanson),這是為法語世俗詩歌譜寫的復調歌曲,多半是迴旋詩模式,帶有疊歌。
3.14世紀的義大利世俗音樂體裁有哪些?
牧歌(madrigal):以抒情詩、田園詩、戀歌或諷刺詩為歌詞,一般為兩聲部復調織體合唱。(註:16世紀牧歌雖體裁名稱相同,但實質很不同,其歌詞是自由體,織體為五聲部模仿式復調。)
狩獵歌(caccia):採用二聲部卡農式演唱方式(caccia),音樂風格活潑幽默。
巴拉塔(ballata):與舞蹈有關的歌曲,較抒情,每節都有疊歌。大多為二聲部或三聲部。
4.義大利14世紀的重要作曲家是誰?
弗朗切斯科.蘭迪尼(Landini,約1335-1397),盲音樂家,創作了大量的世俗歌曲。
5.
5.14-15世紀上半葉的英國作曲家
鄧斯泰布爾(Dunstable,約1390-1453)。他的經文歌不用傳統的定旋律,而是按照歌詞意境自由創作。通常為三聲部主調和聲織體,有大量三和弦結構。
6.關於布艮第樂派
15世紀上半葉活躍在布艮第(相當於荷蘭、比利時、法國東北部、盧森堡等地)宮廷的音樂家群體。該樂派音樂風格的形成直接受到英國作曲家鄧斯泰布爾的影響,音響上趨於優美細膩,悅耳和諧,尤以三度音程為主要的旋律音程。布艮第樂派也被稱作第一尼德蘭樂派。
7.14世紀歐洲出現了哪種新樂器?
楔槌鍵琴(clavichord)和羽管鍵琴(harpsichord;[英]clavicybal),今稱古鋼琴,雖然在14世紀已經出現,但真正盛行是在15世紀。
10. 14世紀義大利牧歌與16世紀義大利牧歌有什麼區別
很棒!你確實發現了問題14世紀的牧歌屬於中世紀的復調音樂體裁,這一時期的音樂被稱之為「新藝術」時期音樂,這一時期的牧歌一般是兩至三個聲部,在創作上總體還是遵循中世紀的作曲原則,所以,其音樂思維也反映了中世紀的音樂思維特徵。但16世紀的牧歌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音樂,初期是3至4個聲部,後期有5至6個聲部;當然,它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音樂;在創作上突出使用「詞意描繪」(word painting)手法(即用音樂對一個句子或一個詞進行音畫式描繪);在音樂思維上主要突顯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思維特質,也折射出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特徵和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