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的運輸方式有哪些
在義大利,車多,紅綠燈少,卻很少看見堵車的現象。這是因為有嚴格的規定,如米蘭市規定,郊縣的大巴車不能進城,乘客只能在城郊下車後乘地鐵進入市區,這樣就緩解了城區的交通壓力。同時,這也與嚴格的交通規章和司機們的主動守紀密不可分。無論是在城區還是在郊外,如有人過人行道時,司機們都會主動將車停下,待人走過人行道後才往前開;車與車相遇時也互相禮讓,示意對方先行;即使在偏僻的小巷,司機們也不會亂停車。義大利國內水運(運河和河道)不佔優勢,目前長度為1500公里。
B. 乘坐歐洲的火車是種怎樣的體驗
義大利的火車粗略來講可以分為兩種:
以Frecciarossa,italo為代表的高速火車以Regionale為代表普通火車
在義大利坐火車最大感覺就是:方便,快捷。火車線路四通八達,幾乎能覆蓋到每一個小鎮。而且乘火車不需要安檢,也沒有檢票口,只有一些隨機出現的查票員,看好時間,完全可以隨到隨走。
高速火車:
Frecciarossa
italo
這兩個可以理解為義大利的高鐵,速度最快,但只連接義大利的大城市:如米蘭、羅馬、都靈、佛羅倫薩等。車上有WIFI,配備充電插頭,不過車上是不提供熱水的,車票一般也比較貴,車票上會有固定車次和座位。剛來義大利的時候,車上是沒賣東西的服務員的,這兩年估計也跟中國學會了,開始有人推車賣東西,會賣些咖啡、飲料小零食什麼的。從去年開始,這些義大利高鐵已經有中文服務了,買車票直接選擇中文就好。
普通火車:
義大利普通火車類別很多,典型代表就是Regionale,這類火車特點就是班次多,密度大,票價便宜,但速度會慢很多,幾乎是每站必停。坐這類火車,是需要提前在機器上打票的,因為這類火車車票是不指定車次與座位的,買一張想坐哪班坐哪班,累了還可以中途下車休息下,然後坐其他班次的車再走。旅客想要趕路的話當然是要坐高速列車,欣賞風景的話這種車就是很好的選擇,不過需要避開熱門時段,要不你就可以體會到義大利站票是什麼感覺了。這種車是沒有WIFI的,不過有些車還是有充電插頭的,可以用來手機充電。
C. 快鐵,輕軌,城軌,高鐵,動車,磁懸浮的區別
所謂「快鐵」只是一種俗稱,只要是較快速的客運軌道交通都可以叫快鐵,可以是市內交通(如大連的從火車站到金石灘的快軌)、近郊交通(如香港的機場快線和北京的機場快軌)或是遠郊交通(如成灌快鐵、北京城市鐵路S2線等),並無專業敘述。快軌的概念可以涵蓋以下幾種。
輕軌在道路、街道上面或旁邊行走的以電力驅動,有自己專用的軌道系統,不一定與其他車輛完全隔離,可在一般路面上行駛或是分層混合行駛。主要服務於城市交通,速度一般比公交快,比地鐵稍慢,完全比不了普通火車和動車組(重鐵)。其列車編組也要比地鐵短,一般是1-3節列車為一組。設計時速只有七八十公里。這種意義上的輕軌,在中國只有香港(新界西北的輕鐵)和長春(輕軌,火車站到長影世紀城)符合。天津開發區的導軌電車和上海張江「有軌電車」(實際上和天津的一樣是導軌電車)也部分符合這個概念。
城軌是城市軌道交通或城際軌道交通的意思。實際上包括兩個概念。城市軌道交通基本上是指地鐵,但地鐵不一定必須是在地下運行的,也可以在地面或地上運行。作為這個概念來講的時候一般稱為地鐵車輛,但車輛生產廠家一般稱為城軌車輛,比如長春客車廠生產的就都叫城軌車。另外一個概念是更為通用的城際軌道交通,是特指距離相對較近城市之間的軌道客運專線,比如廣深、廣珠、滬寧、滬杭、京津、沈撫等客運專線。特點是編組車輛比地鐵車輛大,編組一般也比地鐵大,發車頻率比地鐵稍低,往來城市之間(而非城市之內),乘坐比地鐵要舒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廣佛地鐵也可以歸到這一類,雖然廣佛地鐵的特點更偏向於地鐵(城市軌道交通)。
動車,實際上是動車組的俗稱。是指承載運營載荷且自帶運行動力的鐵路車輛。在鐵道專業上,動車是指一組動車里帶有動力的車輛,而不帶動力的叫做拖車。動車和拖車組成一組列車,叫做動車組,就是我們俗稱的「動車」。比如CRH2A型動車組,就是四動四拖,也就是八節列車里有四節有動力,有四節不帶動力。動車不一定必須是電力的,也有內燃動車組,比如北京城市軌道交通S2線和沈撫城際使用的和諧長城號NDJ3型動車組。從技術角度來講,很多列車都是動車組,不光是「和諧號」,包括現在仍在使用的「神舟號」、「長白山號」以及以前曾經運行過的「X2000(新時速)」、「藍箭」、「中華之星」、「中原之星」等等,地鐵車輛也都是動車組。只是中國鐵路單獨把CRH系列的動車組拿出來作為一個等級,進行排點和售票(D字頭)。如果你從大連坐特快(T字頭)到沈陽,有機會坐到長白山號,那你就賺了,因為你是用特快的票價坐動車組,只不過這個動車組是按特快排點和售票的。普通動車組不一定都是行駛在無砟軌道上的,比如北京南開往濟南、青島方向的D字頭動車組,用的是CRH5型車,在北京南到天津西區間是行駛在京津城際的軌道上,就是無砟軌道,但運行時速也只有二百多公里,到不了三百。
高鐵是動車組的一種,「高速鐵路」至今在世界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義,例如國際鐵路聯盟(UIC)的建議是指透過改造原有線路使其設計速度達到200公里/小時,或新建線路的設計速度達到250公里/小時以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大部分動車組都可以達到UIC高鐵的標准。但中國的高鐵一般是指運行時速在300公里以上的列車。在中國的排點和鐵路售票系統中這也是另外一個等級(G字頭和C字頭)。目前運行的只有京津城際、武廣、鄭西、京滬、滬杭幾條線路。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高鐵都是運行在客運專線上的,其線路標准要比一般的既有線高。高鐵一般是運行在無砟軌道上的,但並非所有的都是。日本的新干線就有有砟軌道,法國的TGV用的也是有砟軌道。我在義大利時見過義大利的高鐵Pendolino,也是行駛在有砟軌道上的。Pendolino實際上就是中國的CRH5型的原型車,但因為Pendolino有擺式功能,所以可以行駛得更快,而CRH5取消了擺式功能。
而磁懸浮則是另一種概念。磁懸浮列車用的不是輪軌技術,而是靠磁力同性相斥的原理將列車懸浮於軌道之上,達到不接觸軌道,幾乎沒有摩擦力的目的。世界上目前正式運營的磁懸浮只有兩處,一個是日本的愛知高速交通東部丘陵線,由藤之丘站到八草站,另一個是上海浦東機場到龍陽路的磁懸浮示範線。上海的磁懸浮我坐過多次,我坐過的最高時速是428公里,到不了500公里的。設計時速就只有430而已。
有時人們會混淆這幾個概念,比如天津的「津濱輕軌」實際上是屬於地鐵(城市軌道交通),而非輕軌,廣珠城際有很多人都叫成了廣珠輕軌,實際上無論從運量、編組、車次編排、車站布置還是功能上來講廣珠城際都不能叫輕軌。福廈鐵路開通的時候很多人(包括很多媒體)都把它叫成了福廈高鐵,實際上這條線路的設計時速在250公里,還沒達到中國的高鐵標准,運行的車次也都是D字頭的,沒有G字頭和C字頭 。設計時速為250公里的成灌鐵路也有媒體叫成了「成灌高鐵」,甚至09年達成鐵路復線剛通車的時候重慶就有媒體說「西南首條高速鐵路通車」了,那時跑成渝的連CRH都不是呢,只是藍箭而已就敢稱是「高速鐵路了」……
D. 20世紀80年代後,世界鐵路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20世紀80年代,世界鐵路進入第二發展期-高速鐵路的大發展期。
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於日本等國高速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各國對高速鐵路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並付諸實踐。歐洲的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和英國等最為突出,1991年瑞典開通了X2000擺式列車;1992年西班牙引進法、德兩國的技術建成了471公里長的馬德里至塞維利亞高速鐵路;1994年英吉利海峽隧道把法國與英國連接在一起,開創了第一條高速鐵路國際連接線;1997年,從巴黎開出的「歐洲之星」列車又將法國、比利時、荷蘭和德國連接在一起。在這期間,日本、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對發展和完善高速鐵路網也進行了周密和詳盡的規劃,對原有高速鐵路網進行了大規模擴建。
E. 高速鐵路橋梁的特點是什麼
高速鐵路上的橋梁,除須滿足一般鐵路橋梁的要求外,還需滿足一些特殊的要求,這是因為在高速列車運行條件下,結構的動力響應加劇,從而使列車運行的安全性、旅客乘坐的舒適度、荷載沖擊、材料的疲勞、列車運行時的雜訊、結構的耐久性等等問題都與普通鐵路不同。所以,橋梁結構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必須保證可靠的穩定性和保持橋上軌道的高平順狀態,使高速鐵路的橋梁結構能夠承受較大的動力作用,具備良好的動力特性。
高速列車的運營要求較高,能用於檢查、維修的時間有限。因此,從總體上來說,高速鐵路上的橋梁結構應構造簡潔,規格和外形力求標准化,消除構造上的薄弱環節,使得便於施工、建造質量容易得到控制,達到少維修的目的。特點:兩「大」、兩「嚴」、一「高」兩「大」橋梁剛度「大」;施工難度「大」;兩「嚴」:橋梁沉降控制「嚴」;橋梁徐變上拱控制「嚴」;一「高」:對橋梁結構的耐久性要求「高」
F. 簡述世界高速鐵路的發展史。
世界高速鐵路的發展史:
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發生了嚴重的石油危機,石油短缺的陰影籠罩全球。為了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反思之餘,要求徹底改革傳統的交通能源結構模式,而鐵路是唯一能採用非石油能源的交通模式。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東京至大阪高鐵40多年來,高速鐵路從無到有,迅速發展。截至目前,全球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近2.5萬公里,分布在中國、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英國、韓國、中國台灣等17個國家和地區。高速鐵路作為一種安全可靠、快捷舒適、運載量大、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已經成為世界交通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世界高速鐵路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次是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是世界高速鐵路發展的初始階段,主要由發達國家日本、法國、義大利和德國推動了這一次建設高潮。這期間,日本建成了遍布全國的新干線網的主體結構,在技術、商業、財政以及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第二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於日本等國高速鐵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各國對高速鐵路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並付諸實踐。歐洲的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和英國等最為突出,1997年,從巴黎開出的「歐洲之星」列車又將法國、比利時、荷蘭和德國連接在一起。在這期間,日本、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對發展和完善高速鐵路網也進行了周密和詳盡的規劃,對原有高速鐵路網進行了大規模擴建。
3.第三次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這次建設高潮涉及到亞洲、北美、大洋洲以及整個歐洲,形成了世界交通運輸業的一場革命性的轉型升級。俄羅斯、韓國、中國台灣、澳大利亞、英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都先後開始了高速鐵路的建設。為了配合歐洲高速鐵路網的建設,東部和中部歐洲的捷克、匈牙利、波蘭、奧地利、希臘以及羅馬尼亞等國家正在進行干線鐵路改造,全面提速。對高速鐵路開展前期研究和初步實踐的國家還有土耳其、中國、美國、加拿大和印度等。
(6)義大利高鐵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高速鐵路簡稱高鐵,是指基礎設施設計速度標准高、可供火車在軌道上安全高速行駛的鐵路,列車運營速度在200km/h以上。
高速鐵路,就是鐵路設計速度高、能讓火車高速運行的鐵路系統。世界上第一條正式的高速鐵路系統是1964年建成通車的日本新干線,初步速度標準是200km/h,後來隨著技術進步,火車速度更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就對高速鐵路有了不同定義,並根據本國情況規定了各自的高速鐵路級別的詳細技術標准,涉及的列車速度、鐵路類型等就不盡相同。
目前開行時速250公里以上高速列車的國家已有中國、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英國,正在積極建設或規劃建設的還有瑞士、奧地利、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韓國、印度等國。
G. 高鐵自身的優缺點
主要優勢
載客量高
無論是高速公路或機場都會發生擠塞。 高速鐵路的優點是載客量非常高。 北京南站動車組
倘若旅程非以大城市中心為出發及目的地,使用高速鐵路加上轉乘的時間可能只跟駕駛汽車相仿,但高速鐵路毋須自行駕車,較為舒適。另外,雖然高速鐵路的速度比不上飛機,但在距離稍短的旅程(650公里以下),高速鐵路因為無需到通常較遠的機場登機,也不需要值機、行李托運和安檢,故仍較省時。由於高速鐵路的班次安排可較為頻密,其總載客量亦遠高於民航。
輸送能力大
目前各國高速鐵路幾乎都能滿足最小行車間隔時間4分鍾及其以下(日本可達3 分鍾)的要求,扣除維修時間4小時,則每天可開行的旅客列車約為280對;如每列車平均乘坐800人,年均單向輸送能力將達到82 000萬人;如果採用雙聯列車或改用雙層客車,載客高達1.65億人。4車道高速公路客運專線,單向每小時可通過小轎車1 250輛,全天工作20 h,可通過25 000輛。如大轎車佔20%,每平均乘坐40人;小轎車佔80%,每車乘坐2人,年均單向輸送能力為8 760萬人。航空運輸主要受機場容量限制,如一條專用跑道的年起降能力為12萬架次,採用大型客機的單向輸送能力只能達到1 500萬~1 800萬人。
速度快
速度是高速鐵路技術水平的最主要標志,各國都在不斷提高列車的運行速度。法國、日本、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高速列車的最高運行時速分別達到了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如果作進一步改善,運行時速可以達到350~400公里。除最高運行速度外,旅客更關心的是旅行時間,而旅行時間是由旅行速度決定的。以北京至上海為例,在正常天氣情況下,乘飛機的旅行全程時間(含市區至機場、候檢等全部時間)為5小時左右,如果乘高速鐵路的直達列車,全程旅行時間則為5~6小時,與飛機相當;如果乘既有鐵路列車,則需要15~16小時;若與高速公路比較,以上海到南京為例,滬寧高速公路274公里,汽車平均時速83公里,行車時間為3.3小時,加上進出滬、寧兩市區一般需1.7小時,旅行全程時間為5小時,而乘高速列車,則僅需1.15小時。
安全性好
高速鐵路由於在全封閉環境中自動化運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所以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無法比擬的。高速鐵路問世35年以來,日、德、法三國共運送了50億人次旅客。除德國1998年6月3日的ICE884高速列車行駛在改建線上發生事故外,各國高速鐵路都未發生過重大行車事故,也沒有因事故而引起人員傷亡。這是各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所罕見的。幾個主要高速鐵路國家,一天要發出上千對的高速列車,即使計入德國發生的事故,其事故率及人員傷亡率也遠遠低於其他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因此,高速鐵路被認為是最安全的。與此成對比的是,據統計,全世界由於公路交通傷亡事故每年約死亡25萬~30萬人;1994年全球民用航空交通中有47架飛機墜毀,1385人喪生,死亡人數比前一年增加25%,比過去10年的平均數高出20%。每10億人公里的平均死亡數高達140人。
正點率高
高速鐵路全部採用自動化控制,可以全天候運營,除非發生地震。據日本新干線風速限制的規范,若裝設擋風牆,即使在大風情況下,高速列車也只要減速行駛,比如風速達到每秒25~30米,列車限速在160公里/小時;風速達到每秒30~35米(類似11、12級大風),列車限速在70公里/小時,而無須停運。飛機機場和高速公路等,在濃霧、暴雨和冰雪等惡劣天氣情況下,則必須關閉停運。 正點率高也是高速鐵路深受旅客歡迎的原因之一。由於高速鐵路系統設備的可靠性和較高的運輸組織水平,可以做到旅客列車極高的正點率。西班牙規定高速列車晚點超過5分鍾就要退還旅客的全額車票費;日本規定到發超過1分鍾就算晚點,晚點超過2小時就要退還旅客的加快費,1997年東海道新干線列車平均晚點只有0.3分鍾。高速列車極高的准時性深得旅客信賴。
舒適方便
高速鐵路一般每4分鍾發出一列車,日本在旅客高峰時每3分半鍾發出一列客車,旅客基本上可以做到隨到隨走,不需要候車。為方便旅客乘車,高速列車運行規律化,站台按車次固定化等。這是其他任何一種交通工具無法比擬的。高速鐵路列車車內布置非常豪華,工作、生活設施齊全,座席寬敞舒適,走行性能好,運行非常平穩。減震、隔音,車內很安靜。乘坐高速列車旅行幾乎無不便之感,無異於愉快的享受。
能源消耗低
如果以「人/公里」單位能耗來進行比較的話。高速鐵路為1,則小轎車為5,大客車為2,飛機為7。 高速列車利用電力牽引,不消耗寶貴的石油等液體燃料,可利用多種形式的能源。
環境影響輕
當今,發達國家對新一代交通工具選擇的著眼點是對環境影響小。高速鐵路符合這種要求,明顯優於汽車和飛機。
經濟效益好
高速鐵路投入運行以來,倍受旅客青睞,其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日本東海道新干線開通後僅7年就收回了全部建設資金,自1985年以後,每年純利潤達2000億日元。德國ICE城市間高速列車每年純利潤達10.7億馬克。法國TGV年純利潤達19.44億法郎。
H. 關於高鐵
又有高鐵就是動車組的說法了
哎……
說簡單一點
高鐵是高速鐵路的簡稱
動車組是「動力分散的鐵路機車車輛」
怎麼可能一樣呢?!
中國動車組的設計時速都超過了200KM/H
CRH1A,CRH1B,CRH2A,CRH2B,CRH2E,CRH5A動車組的設計時速為200KM/H,在部分鐵路上的時速接近極限為250KM/H,主要是在一些已經提過速的鐵路干線與新建設的快速鐵路(大於200KM/H)行駛。
而CRH2C,CRH3C動車組的設計時速為300KM/H,為了適應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武廣高速鐵路,鄭西高速鐵路的建設標准被提高到了350KM/H的商業運行時速。這兩款動車組被稱作「高速動車組」。當然以後京滬高速鐵路上還會有更好更快的動車組誕生(主要就是在研製的CRH2-350型動車組,可以有最高380KM/H的商業運行時速)。
另外中國動車組的技術來源:
中國加拿大合資企業---青島BSP公司,製造生產CRH1型動車組;(加拿大龐巴迪)
中國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生產CRH2型動車組;(日本川崎重工)
中國北車唐山軌道客車有限責任公司,製造生產CRH3型動車組;(德國西門子ICE)
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生產CRH5型動車組。(法國阿爾斯通TGV)
而高鐵的設計標准也有不同
像合肥-武漢,合肥-南京,溫州-福州,寧波-溫州,福州-廈門高速鐵路的設計標准為200KM/H(預留到提速至250KM/H的條件)
像鄭州-西安,武漢-廣州高速鐵路的設計標准為350KM/H
運行速度的差異主要由彎道半徑,軌距等等的因素決定,當然市場才是最大的決定因素。
另外再指出一點,其實國際上通用的高速鐵路標准為200KM/H,那麼中國新建設的高速鐵路;快速鐵路;與已經提速到200KM/H的既有鐵路都可以被稱作「高速鐵路」。只不過鐵道部為了分清楚各種鐵路的界限,在各種規劃圖中沒有把高於300KM/H的鐵路稱作高速鐵路,而是換了一個「快速鐵路」的說法。
I. 中日德法四國高鐵技術各有哪些優劣
2004年4月,國務院召開專題會議,就發展高速鐵路和機車裝備問題提出一個重大指導方針:「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主要投標的有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龐巴迪,這四家公司。當時公開招標,這四家公司互相鬥的比較厲害。因為當時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大規模的高鐵建設計劃,是個完全的買方市場,所以鐵道部把價格壓的很低。第一次招標西門子沒扛住,先撤了,回去談判團隊就被整體撤職了。後來第二次的結果是,鐵道部以很低的價格引進了西門子350km/h的車,另花8000萬歐元引進全車製造技術(這個非常難得,相當於虎口奪食了),另外川崎重工的車和技術也是按引進西門子的價格低價引進。
技術引進後,南車自己消化吸收,並改進技術(這事兒比你想像的更難一點)做出的車,直接用到了京滬高鐵上,試車的時候跑出了486的時速(志軍同學親自上駕駛台試車的)。我記得當時我爸還給我打電話說這事兒了。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開始自稱擁有高鐵的自主知識產權,並且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出口到其他國家。
志軍同學是很有手段的。他定下的政策是,所有零部件必須用國產,即使中國暫時造不了要買外國的,外國公司也必須和國內企業合資經營,才可以進入采購名單。此舉讓國內許多廠商迅速升級了自己的技術,改良了整個高鐵產業鏈。
以380系列舉例,380A是南車主導,消化吸收改進的川崎的技術。380B是北車主導,消化吸收改進的西門子的技術。380C是中外合資,互相融入。380D是外國技術,用以對380A和B形成外部競爭壓力。同時還自己發展了CIT400 CIT500這些車。
從細節上來說,車輛廠的任務有5個:
1、車輛總體設計
2、轉向架生產
3、車體生產
4、總體裝配
5、調試
總體設計是車輛廠自己做, 子系統設計分包出去,如客室設計分包給有專門做內飾設計的公司。
轉向架需要自己生產。但是零部件,比如墊片、輪對、輪軸都是采購。這個很正常,這些本身也不應該是車輛廠自己生產的。
車體需要自己生產。但車體材料和加工設備是采購的。這也是行業分工的正常現象。
總裝和調試都要自己做,這個也是實打實的技術。
很多人覺得自主就是啥都要自己能造,這在現代化工業生產中是不現實的,基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要說打起仗來,所有我們要用的東西我們都能造,造出來能用,成本另說。這就叫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世界上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沒了。在平時,零部件大家哪家公司的東西給力就上哪家公司買。但是也有西門子公司這種巨無霸級別的奇葩,高鐵上用的東西它全部能自己內部解決,基本上全世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戴姆勒、寶馬這種牛逼到不行的汽車企業,輪胎啥的也采購。南車四方機車公司能在E2上做出來跑到486時速的車,說明它把五大系統是完全掌握了的。
再說細一點,關於各個部件的:
1、加工高鐵車輛的機床,大部分是進口的。
2、軸承,基本是日本NTN、日本NSK 、德國FAG、瑞典SKF幾家。
3、高速車輪,太重從2012年開始投產,生產設備全部從歐洲引進,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高速車輪生產商。馬鋼的高速車輪項目已經停止。感謝 @袁卿 的提醒。
4、晉西車軸,核心加工設備,精鍛機是從奧地利買的。
5、接觸網、牽引供電系統。這個是國產的,寶雞保德利電氣做的。這個也是高鐵非常關鍵的核心技術。7月18日更新:謝謝@newlifechou 的提醒。保德利的技術確實是引進德國和義大利的,但是吸收的比較充分,並作出了很多改進,因此也算是我們的自有技術。
6、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這是高鐵最核心的技術。是西門子和日立製作所跟國內的中鐵電氣化局、中鐵通信信號公司、北京和利時公司一起做的。後來中鐵通號的CTCS-3級列控系統,算是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
7、運動控制系統:連接器,減震器,水泵系統,采購的ITT公司的東西。
8、輪對(轉向架核心部件),引進義大利lucchinirs公司的技術,由山西智奇鐵路設備公司做(太重集團託管這家公司),數控加工設備80%都是進口的。
9、鋁合金車體。我們國家50MN以上的大型鋁擠壓機23台,其中13台是引進的。市場份額最大的公司是吉林麥達斯鋁業,用的從德國引進的技術。另外山東叢林鋁業,利用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設計的世界首套萬噸油壓雙動鋁擠壓機,是給包括法國阿爾斯通供貨的,還是比較有水平。
10、250/350公里高速轉向架,這個技術是國內自己攻克的,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0家參與單位中有我的母校同濟大學。
總的來說,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全車製造,接觸網/牽引供電系統,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其他的部分也在慢慢進步。高鐵這東西要靠積累,沒有幾十上百年的工業積累是做不出頂尖的東西來的。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在所有門類上達到最前沿,但已經也已經有了一定發言權。另一個同學在答案里引用南車的某副總工程師說的那些風涼話,不聽也罷,那小子屁股是有問題的。
再說一點,關於網上常說的,國外公司掌握的都是核心技術,利潤都被外國公司賺取。這實際上印證了網上流傳的一個觀點:凡是中國掌握了的技術都不是核心技術。這句話是非常不公平的。舉個栗子,接觸網/牽引供電系統,列車運行控制系統,250km高速轉向架算不算核心技術?中國沒搞定之前,大家都覺得這些技術高深莫測牛逼的不行。搞定了之後,大家的眼光立馬就放到了其他中國還沒掌握的技術上,好像這一塊一夜之間要麼就變成做服裝一樣,屬於高鐵技術邊角料,沒有利潤,要麼就是技術水平不高(好比網上有些人說,只搞定了250km轉向架,350km才是真正的高技術呢!)。許多關鍵的零部件製造技術我們還沒有掌握,這不可否認,但說「真正在金字塔頂端賺取高額利潤的還是外國廠商」,是有失公允的。再舉個栗子,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的利潤非常高,但是蘋果的產品,基本所有零部件都是采購的。為什麼外國公司做總體設計,全球采購,大家無可非議,換到中國公司做這個工作(車輛廠就是做類似蘋果公司的工作),許多人就會下意識的認為「核心技術、金字塔頂端的利潤還是在外國人手裡」?這是不公平,也是不符合事實的。我們采購了許多外國公司的零部件,它們賺取利潤也很正常,但要說它們是否賺取了「金字塔頂端的高額利潤」,這個要另看了。對於我們的機械製造能力,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進步,也認識到那些不足,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