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爾卑斯山在哪個國家,世界著名雪山大盤點
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lps)位於歐洲中南部,覆蓋了義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阿爾卑斯山脈自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
『貳』 義大利北部有一著名山脈,叫什麼。它在氣候上的主要地理意義是什麼。
阿爾卑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為南北走向,阻擋了來自北大西洋暖流帶來的暖濕氣流向內陸拓展,所以歐洲西部為溫帶海洋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阿爾卑斯山附近應該沒有什麼著名的山脈。
『叄』 現在世界上的哪些城市能用肉眼看到雪山
首先,國內就有幾座這樣的城市,其中還不乏省會級別的大都市,比如烏魯木齊和成都。
我們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張非常長的圖,拍的就是成都。前面是樓群,後面是雪山。
『肆』 義大利中北部發生雪崩,在相關地區如何預防雪崩災害
遇到雪崩是非常危險的。一旦被埋在雪堆里,半個小時內無法獲救,生還的希望非常渺茫。所以選擇雪上活動的遊客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避免經過雪崩區。如果繞不過去,就走上午10點以後的穿越路線,千萬不要沿著雪崩槽爬。因為太陽已經照射在雪山上一段時間了,如果發生雪崩,那就是在這個時間之前;穿越時,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並設立專門的瞭望台,以觀察可能發生雪崩的區域。一旦有雪崩跡象,迅速採取自救措施。大雪或連續降雪後,切勿上山。此時新雪與雪的間隙非常微弱,稍有擾動就足以引發雪崩。即使大雪後的好天氣很迷人,你也必須放棄這樣的“美景”。
事實上,雪崩的發生是有規律可尋的。大部分雪崩發生在冬季冬季大范圍降雪期間,特別是暴風雪前後。這一季的雪非常松軟,內聚性很小,一旦有一小塊被破壞,其餘部分就會像一盤散沙一樣,引起連鎖反應,迅速滑落。崩塌的嚴重性取決於積雪量,溫度,坡向和坡度。雪崩通常是由25°-50°的斜坡造成的,這是最可怕的。小山的坡度過大,反而不容易形成足夠厚的積雪,而小山的坡度過小,則不大可能發生雪崩。
像洪水一樣,雪崩也是可以反復發生的自然災害。每逢大雪,每逢每年,每逢世紀,同一個地方都有發生雪崩的可能性。
『伍』 西班牙跟義大利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
人口:都是
歐洲人種
,確切的說是都是歐洲半島的。長得都有些相似,但是我個人覺得義大利男人平均要帥很多。語言都是來自拉丁,比較接近,我本身講西班牙語,不過我就有試過在羅馬火車站聽懂了差不多40%的義大利語廣播。
交通:都是差不多的中大城市有機場,可以飛到歐洲其他地方。小鎮也有火車站,上火車一般不查票,不過途中會有檢查。
教育:據說義大利也是免費教育,我不是很清楚,不過西班牙的
公立大學
免費。
氣候:其實除了義大利北部,西班牙的東海岸沿線的地方和義大利都很接近,都是圍著地中海嘛,典型的
地中海氣候
。
夏季熱
乾燥,其實沒那麼誇張。冬季溫和多雨。
不同點
人口:
義大利人
特別愛搭訕,這個主要體現在男人。比較有審美意識,衣著穿戴受名牌之都影響,人們比較時尚。
交通:在西班牙過
斑馬線
如果沒紅綠燈的小路,是行人先行,司機都會等待。但義大利不是,人們要閉眼睛過,不然司機都不理你,你自己擔心就猶豫,總也過不去。
教育:區別不大,都是學術不是很高,人們養尊處優慣了。
氣候:之前講的,義大利北部有雪山,氣候比較冷一些。西班牙西部是大西洋氣候。南部是比較接近非洲了,全年晴朗,但夏天從5月開始就熱得不能工作了,要到10月才好轉。
『陸』 瑞士雪山叫什麼呢
瑞士雪山叫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位於歐洲中南部,覆蓋了義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阿爾卑斯山脈自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
阿爾卑斯山脈呈弧形,長1200千米,寬130~260千米,平均海拔約3000米,總面積大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其中有82座山峰超過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於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交界處。
阿爾卑斯山的氣候特徵。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干氣候的分界線。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同時也是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柒』 義大利verona雪山在那裡
verona 沒有雪山
『捌』 阿爾卑斯山脈
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西起法國尼斯附近地中海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聯邦德國南部,東至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呈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西窄東寬。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
山脈主幹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西、中、東3段。西阿爾卑斯西起地中海岸,經法國東南至義大利和瑞士邊境的大聖伯納德山口附近,是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邊境。中阿爾卑斯介於大聖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最大,有著名的山峰馬特峰(4479米)和蒙特羅莎峰(4634米)。東阿爾卑斯位於博登湖以東,海拔低於西、中阿爾卑斯。
阿爾卑斯山系構造既年輕又復雜。它的形成與1.8億年前北大西洋擴張,以及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歐洲間相對運動密切相關。上白堊紀,從非洲分裂出小板塊向亞歐板塊輻合。原先介於非洲與歐洲之間的暖海中,已出現了一連串島嶼。小板塊不斷北移,先後從晚始新世開始與歐洲板塊輻合,並在均衡作用推動下形成了阿爾卑斯山系。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時形成一種褶皺和斷層相結合的大型構造推覆體,其成因在於板塊輻合碰撞過程中多次構成劇烈的沖斷層,使有些巨大岩體被掀移動數十公里覆蓋到其他岩體之上,並形成了大型水平狀的平卧褶皺。這種推覆體構造以西阿爾卑斯最為典型。
更新世時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為厚達1公里的冰蓋所覆,除少數高峰突出冰面構成島狀山峰外,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其典型,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鋒尖銳,挺拔峻峭,並有許多冰蝕崖、U形谷、冰斗、懸谷、冰蝕湖等以及冰磧地貌廣泛分布。現在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干氣候的分界線。同時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氣候特徵。山地氣候冬涼夏暖,陽坡暖於陰坡。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冬季山上有積雪,如勃朗峰3000米高處,年降雪量厚達20米,因河河谷的因斯布魯克,3月的積雪區下界為海拔900米,5月間升高至1700米,9月升至3 200米,再往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出現焚風,所到之處,常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
阿爾卑斯山脈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阿爾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許多湖泊,最大的首推萊芒湖,還有四森林州湖、蘇黎世湖、博登湖、馬焦雷湖、加爾達湖和科莫湖等。湖區往往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帶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脈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為森林帶,其下部是以山毛櫸和冷杉為主的混交林帶,上部是由雲杉、冷杉、雪松等組成的針葉林;1800~2300米處,寒冷多風,為森林線上限,以上為高山草甸,再往上則多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覆雪的山峰。動物有阿爾卑斯大角山羊和土撥鼠、山兔、小羚羊、雷鳥等。
阿爾卑斯山脈的布倫納山口(海拔1370米)、辛普朗山口(2009米)、聖哥達山口(2112米)等,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1871年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塞尼山開鑿了第一條鐵路隧道,以後又建成多條,其中於1922年竣工的瑞士和義大利間的辛普朗隧道(長19.8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隧道之一。1958~1965年法國和義大利共同建成勃朗峰公路隧道(長11.6公里)。1980年建成的聖哥達隧道(長16.3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
西阿爾卑斯和中阿爾卑斯風景幽美,設有現代化旅館、滑雪坡地、登山吊椅等,為旅遊、度假、療養和體育運動勝地。山地坡麓與谷地建有不少村鎮,如法國的格勒諾布爾、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義大利的博爾扎諾等,山幽水清,環境雅靜,每年吸引大量遊客.
『玖』 義大利北部有一著名山脈,叫什麼.它在氣候
義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Alpi),中部有亞平寧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緯度之間,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干氣候的分界線。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O℃。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