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殖民過哪些非洲國家

義大利殖民過哪些非洲國家

發布時間:2022-04-02 14:35:00

㈠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非洲各國被殖民的時間以及經過:

1、16世紀: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省份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弗蘭克帝國、西哥特式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限制,由於羅馬西部地區的人口稀少,所以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己以外地區的興趣開始。東地中海國家不是十字軍的殖民地,而是第四次十字軍佔領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東地中海許多前拜占庭領土並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

2、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現代西方國家所佔領的第一個殖民地是葡萄牙人佔領的殖民地。葡萄牙原產於摩洛哥,為了鏟除海盜行為,控制通過雪松從西非進口黃金和象牙,它被小心地部署佔領雪松港。然後,它與西非黑人帝國建立了直接聯系,並生產了黃金。它還沿著非洲海岸向南移動,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群島和其他組織。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

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爾帝國、阿曼和印度洋沿岸的土耳其國家的干擾,葡萄牙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修建了堡壘,裝備了軍隊,並保護了葡萄牙商人的安全。

由於葡萄牙壟斷了通過好望角到東方的路線,西班牙不得不尋找一條從東方到西方的新路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發起了一場針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它摧毀了印第安人建立的帝國,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

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

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

而由於殖民者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

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

然而,由於西非海岸難以進入,以及歐洲人不適宜的地貌和氣候,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化在今後幾個世紀中僅限於幾個沿海據點。

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3、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商業運輸的唯一途徑,導致義大利的傳統商業城市和德國北部的漢薩同盟以及英國、法國和荷蘭的衰落。西方國家的經濟正在逐步崛起。

英國最初試圖通過俄羅斯開辟東方貿易路線。為此,莫斯科公司成立於1533。不久,它發現俄羅斯與東方沒有直接的商業聯系,於是轉向尋找西北路線,並試圖向東穿過北美北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殖民北美,建立了哈德遜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英國商人建立了一家英國東印度公司,然後開始在印度擴張。

16世紀末荷蘭獨立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和商業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逐步壟斷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島的貿易。法國在北美建立了一個新的法國殖民地,並佔領了加勒比海中幾個具有戰略意義和富含蔗糖的島嶼。

隨著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商業上種植煙草和棉花,法國需要將人力轉移到加勒比島嶼的甘蔗種植園,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求日益增長。

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

因為西非的當地經濟主要是採集和狩獵,糧食生產有限,為了喂養遠距離販賣者的奴隸,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區,並從那裡引進了諸如甘薯和薯蕷等糧食作物。我是歐洲和美國。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

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在此期間,歐洲國家以同樣的方式管理他們在美洲的殖民地,即,他們區別對待他們的祖國,派遣總督或代表國王的副國王到殖民地。

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和監督,被迫種植父權國家所需的單一經濟作物。采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也停止發展。即使是基本的消費品,如農具和衣服也不能生產。

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4、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

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個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遭受了重大打擊,殖民地經濟的重心從北美轉移到印度,資源更加豐富,市場更加廣闊。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角殖民地和香港。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

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

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影響,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急劇下降,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勢力也迅速下降。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

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脖子上的沉重磨盤」。

以兩個英國殖民地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為例。他們的商業稅收遠遠落後於行政支出。英國議會多次提議減少殖民地的規模,或者徹底放棄殖民地。

那是因為皇家海軍西非艦隊需要建立海軍據點在幾內亞灣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是最好的。這兩個地區最終被保留下來。

然而,為了在加勒比群島重新安置被解放的黑奴,英國在殖民萎縮時期以授權公司的形式開放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放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開放了利伯爾。埃維爾殖民地。殖民地被用來安置奴隸。

5、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

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

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

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

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

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

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確立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殖民地的統治」的原則。佔領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署了協定和條約,以擴大對內陸地區的影響。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新的工業大國,也加入了爭奪非洲的行列。

1885至1900年間,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之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桑提、達荷美、索科托和布干達,以及歐洲人建立的外德拉斯瓦利和橙色自由國家,都已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它完全在英國的控制之下。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

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

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購買了卡羅來納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殖民地國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還把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成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和奧斯曼帝國。

在這些國家,他們攫取了海關、交通、商業、道路建設、采礦、工廠建設、銀行和軍隊培訓的權益。

6、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

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

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

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等。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

被戰敗國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指定的地區,由勝利國管理。雖然它們本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任命規則已經規定,受託人必須促進被指定領土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時候建立獨立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

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

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7、二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

戰爭期間,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利時剛果等未佔領的盟國殖民地的民族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殖民地內部的分工被打破。

同時,由於日德通過支持殖民民族主義運動削弱了同盟國,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在戰爭中軸心國的翼下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

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1個為原來比利時所屬的殖民地。

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慢慢獨立。

㈡ 有哪些國家被殖民

哥斯大黎加、厄瓜多和薩爾瓦多、高盧等。

英國最早侵略的是高盧地區,位於今天的法國北部。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不列顛總督克勞迪烏斯·阿爾比努斯(ClodiusAlbinus)帶領軍隊越過英吉利海峽,入侵高盧地區,但在197年兵敗里昂。

英國侵略過的國家中,只有一小部分後來作為英聯邦國家為人熟知。事實上,英國曾通過軍事脅迫、談判或交易手段,在更廣闊的地區實行過軍事進駐,盡管有些歷時短暫。

另外,英國政府批準的海盜、私掠船隻和武裝探險家的活動其實也是侵略行為。因此,很多曾經的西班牙殖民地,比如哥斯大黎加、厄瓜多和薩爾瓦多等,盡管看似與英國關系不大,但它們曾多次被英國水手入侵。

(2)義大利殖民過哪些非洲國家擴展閱讀:

殖民的影響:

殖民反映出殖民國與被殖民國家、地區的強弱反差,殖民國的移民在殖民地大多比當地居民享有優越的政治權力,有著明顯的人種歧視、民族歧視。對原居民的人格和尊嚴有著極大的傷害。

殖民地的宗教、文化、經濟和生產力在殖民的影響下一般會產生較大的提高,這也往往成為殖民者堂而皇之的借口,他們以給殖民地帶了文明,帶來了先進文化,帶了先進的工具等自居,甚至以救世主自居,以此掩蓋其侵略、掠奪、剝削、壓迫的本質,是一種典型的強盜邏輯。

從這個意義上說,殖民地民眾是不會領情的。一旦民眾的民主意識覺醒,一旦民族意識被激化,殖民地獨立的斗爭就越來越尖銳,殖民地的格局和成果以及人生、財產也甚至被極端的做法毀滅,造成巨大的損失。

㈢ 非洲被多少國家殖民統治

第一階段,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的初步蠶食階段,先有西班牙對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對南部非洲大陸兩側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的侵佔,後有英國和法國對幾內亞灣黃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佔領。但是都沒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還屬於非洲國家統治。
第二階段,19世紀中後期到二戰結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入侵的高潮和巔峰期,1884年的柏林會議,標志著非洲大陸完全從屬於歐洲,是歐洲殖民主義最巔峰的象徵,除了西班牙 葡萄牙 英法之外,比利時,義大利 德國也都參與瓜分非洲大陸的狂潮中,柏林會議確立了這些國家的非洲領地的正式佔領。到了20世紀初,只有衣索比亞 賴比瑞亞處於獨立狀態。 90%以上的領土被佔領。
第三階段,二戰後至1990年,二戰後,非洲的殖民地開始逐步瓦解,首先德國義大利的殖民地脫離控制,而後由於英法受到嚴重削弱,在60年代到70年代,絕大部分的非洲國家已經脫離歐洲國家的控製成立了獨立的政權,到1990年葡萄牙在非洲最後一塊殖民地--西南非洲的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歐洲在非洲殖民統治的歷史徹底終結。

㈣ 非洲是歐洲那幾個國家殖民地

非洲殖民地列表

英國


巴蘇陀蘭(賴索托)

貝專納(波札那)

英屬多哥(迦納一部分)

英屬喀麥隆

甘比亞(1821年並入獅子山)

黃金海岸(迦納)

埃及王國(埃及)

肯亞

模里西斯

奈及利亞

北羅得西亞(尚比亞)

尼亞薩蘭(馬拉維)

獅子山(辛巴威)

英屬索馬里蘭(索馬里北部)

南非

西南非洲(納米比亞)

史瓦濟蘭

蘇丹、英埃共管蘇丹

坦噶尼喀(坦尚尼亞)

桑給巴爾(坦尚尼亞)

烏干達

法國[編輯]


加彭

中非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查德

茅利塔尼亞

塞內加爾

尼日

法屬蘇丹(馬里)

幾內亞

象牙海岸

上沃爾特(布吉納法索)

達荷美(貝南)

模里西斯

留尼汪

塞席爾

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

法屬西非

法屬赤道非洲

多哥

喀麥隆

葛摩

馬達加斯加

馬約特

留尼汪

印度洋斯卡達島

坦尚尼亞

吉布地

德國[編輯]


喀麥隆

多哥

德屬東非(坦尚尼亞)

盧安達和蒲隆地(盧安達及蒲隆地)

維圖(肯亞)

德屬西非

德屬西南非洲(納米比亞)



義大利


義屬索馬里蘭(南索馬里)

義屬厄利垂亞

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短暫)

利比亞

義屬東非



葡萄牙


安哥拉

阿爾金

阿克拉

卡賓達

維德角

休達

艾美拉

畢爾科島

黃金海岸

幾內亞比索

馬達加斯加

梅斯卡尼群島

馬林迪

蒙巴薩

摩洛哥

莫三比克

基爾瓦·基西瓦尼

聖約翰堡

聖多美普林西比

丹吉爾

桑給巴爾

濟金紹爾



丹麥

西非黃金海岸的一部份貿易站



比利時


盧安達

蒲隆地

剛果

盧安達和蒲隆地

荷蘭[編輯]


南非一部份

中西非沿海貿易點

西班牙[編輯]


西迪伊夫尼

梅利利亞

錫茲內羅斯城

梅切拉卡發(Mazalquivir)

戈梅拉島

奧蘭

阿爾及爾

貝賈亞

的黎波里

突尼西亞

休達



土耳其


埃及

的黎波里

突尼西亞

阿爾及利亞

卡薩拉

澤泣

北索馬里


美國

賴比瑞亞


瑞典[編輯]


瑞屬黃金海岸

㈤ 非洲在歷史上,被哪個國家殖民統治過

非洲在歷史上被很多歐洲國家所殖民統治過,比如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德國等國家。幾乎所有的西方列強都統治過非洲,在非洲的大路上都有一塊殖民地。非洲大陸上的國家,多半都是第三世界國家,是在目前地球上比較落後的國家,是發展最緩慢的地區之一。直到現在非洲大陸上還有很多原住民是以部落形式存在的。非洲國家,常年處於戰亂和飢荒之中,很難發展起來。接下來我就來講一講,曾經殖民統治過非洲的國家。

三、曾經殖民統治過非洲的國家,德國

在二戰開始的時候,德國迅速的佔領了半個歐洲大陸,然後向非洲延伸,在沙漠之鷹隆美爾的帶領之下,德軍很快的就歐洲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搶了過來,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㈥ 西方國家對非洲殖民時,是歐洲國家分別殖民非洲哪些國家

分別是英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

1、法國的殖民地有:貝南、象牙海岸、葛摩、吉布地、阿爾及利亞、幾內亞、布吉納法索、摩洛哥、馬達加斯加、馬里、毛里坦尼亞、尼日、塞內加爾、查德、突尼西亞、加彭、剛果(布)、中非。

2、英國的殖民地有:南非、波札那、辛巴威、埃及、迦納、肯亞、賴索托、模里西斯、馬拉維、奈及利亞、甘比亞、蘇丹、塞拉里昂、英屬索馬里、史瓦濟蘭、塞席爾、烏干達、尚比亞。

3、德國的殖民地有:坦尚尼亞、納米比亞、喀麥隆、多哥、蒲隆地、盧安達。

4、比利時只有一塊殖民地剛果(金),但這一塊殖民地就有235萬平方公里。

5、義大利的殖民地是:厄利垂亞、利比亞、意屬索馬里。

6、葡萄牙的殖民地是:安哥拉、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維德角、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7、西班牙的殖民地是:西撒哈拉、赤道幾內亞、摩洛哥北部沿海地區及南部一小塊。



(6)義大利殖民過哪些非洲國家擴展閱讀: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意志帝國、義大利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西、葡、荷、德等國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

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㈦ 義大利侵略過哪些國家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歐洲的另一個法西斯國家義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義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乾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當時小股英國軍隊擊潰了來自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的襲擊。隨著由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達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爆發。德國人成功佔領了阿拉曼,這是在亞歷山大港和蘇伊士運河之前最後一個戰略地點。然而,就像在蘇聯一樣,德國人的後勤供應跟不上,讓英軍有機會阻擋他們進攻。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這次是英國人採取了主動。因為德意聯軍佔領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佔整個埃及,繼而威脅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切斷英國與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聯系。英軍必須設法阻止德意軍隊的進攻。10月23日夜,英軍1000多門大炮齊發,向德意軍隊發動強攻。一個多星期後,十萬多德意軍隊損失過半,防線崩潰,被迫西逃。隆美爾一路撤退到了突尼西亞。

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在「火炬行動」中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最終德意部隊遭到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部隊的夾擊。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攻的盟軍部隊在1943年5月13日將德意部隊完全趕出非洲。在北非戰場上,25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

㈧ 1935義大利侵略了那個非洲國家

義大利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入侵衣索比亞,由於義大利相對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衣索比亞軍隊迅速潰敗,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於1936年5月5日被義大利軍隊佔領.
故選D.

㈨ 非洲哪兩個國家在反義大利殖民戰爭中獲勝了

據我所知只有一個國家衣索比亞(Ethiopia)反對義大利的殖民戰爭,但是共進行了兩次戰爭,一次是19世紀末,埃軍勝利,另一次是二戰前,意軍勝利,埃皇帝流亡英國,國家被吞並.

19世紀末,衣索比亞反對義大利殖民主義統治的戰爭,是以衣索比亞的勝利,義大利殖民者的失敗而告結束的。它對西歐殖民主義勢力是一次有力反擊,為整個非洲反殖民統治的斗爭樹起了一面旗幟。
1870年,義大利國家剛統一,就加入了西歐殖民主義對非洲的殖民掠奪狂潮。蘇伊士運河通航以後,扼地中海—紅海—印度洋航線咽喉的非洲之角,其戰略地位尤為重要。位於非洲之角的衣索比亞、索馬里和吉布地成了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競相爭奪的對象。80年代中,衣索比亞為英、法、意的殖民地所包圍,三國的勢力相繼侵入衣索比亞。義大利在瓜分非洲的爭奪中,因分贓不滿意,在取得厄利垂亞和索馬利蘭一部分以後,一心想吞並衣索比亞。1885年,義大利軍隊在英國支持下,在馬薩瓦至貝盧爾沿岸一帶(達納基爾部族的領土)站住腳後,遂向衣索比亞北部腹地推進,迫使衣索比亞於1889年5月2日簽訂了不平等的《烏西亞利條約》。條約規定,衣索比亞北部領土割給義大利。根據補充協定,衣索比亞從義大利得到200萬里拉的賠償。義大利隨心所欲地解釋條約的第十七條(阿姆哈拉文本為:皇帝「可以求援於」義大利;義大利文本用「同意」一詞代替了「可以」,而該詞在羅馬則被解釋為「必須」)。
埃與意簽訂條約的同年(1889年),義大利宣布將衣索比亞置於其保護之下,並佔領了衣索比亞的北部領土(阿斯馬拉)。1890年,義大利把在紅海沿岸佔領的全部領土合並為它的厄利垂亞殖民地。衣索比亞人民以極大的憤怒反對義大利這一欺詐行為。麥納利克皇帝提出抗議,宣布廢止《烏西亞利條約》,同時和法國訂立協定,向法國購買軍火,用法國軍官訓練軍隊。與此同時,衣索比亞人民要求停止一切內訌,鞏固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麥納利克的統治適應了這一要求,平息了國內各種分裂活動,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1893年2月12日,麥納利克向意政府宣布:
從1894年5月2日起,衣索比亞將不再履行《烏西亞利條約》所規定的一切義務。為了進行武裝干涉,意政府組建了一支1.4萬人的軍團,由巴拉蒂埃里將軍指揮。1894年7月17日,意軍進入卡薩拉並對埃軍展開戰斗行動。
麥納利克在1895年9月17日發布的「告全國人民書」中說:「……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給予敵人以反擊,一切有力量的人跟我來吧。……我希望看到我們的全體戰士都團結在我的周圍。」衣索比亞人民萬眾一心,紛紛響應麥納利克的號召,顯示出空前的團結。人民在短期內捐款了大量衣物和糧食,全國各地的戰士幾乎都來參加抗戰。麥納利克擁有一支10萬人的軍隊,其中有1萬名騎兵。衣索比亞的各大封建主同時也是他們所轄各省的司令官,麥納利克的嫡系部隊是埃軍的核心力量。1895年12月,義大利遠征軍連續8次打敗衣索比亞的一些封建主,這是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的序幕。
意軍的全面進攻在3月展開,他們很快就佔領了阿迪格臘特。義大利的侵略促進了衣索比亞各族人民的團結,到這年年底,麥納利克二世已動員了一支12萬人的軍隊。1895年12月7日,在安巴—阿垃吉附近的戰斗中,衣索比亞的馬科涅諾公爵指揮的埃軍首次大敗意軍。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附近的會戰中,1.8萬人的意軍被擊潰。戰前,埃軍很好地組織了偵察,獲得了敵人的作戰計劃,因此,埃軍得以各個重創彼此相隔很遠的意軍縱隊。在一系列戰斗中,埃軍指揮部巧妙地把對敵的正面沖擊與翼側的縱深包圍結合起來,主要突擊目標是意軍阿利別爾通將軍的縱隊。盡管意軍炮兵進行了有效反射擊,但這個縱隊仍被擊潰,險遭全殲,其餘意軍縱隊也被擊敗。在阿杜瓦附近的會戰中,盡管敵人的技術裝備占優勢,但是,當地武裝力量終於第一次戰勝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軍隊。1.7萬名侵略軍,死傷1.1萬人,被俘4000人。埃軍亡4000—5000人,傷
6000—10000人。俄國站在衣索比亞一邊,竭力阻止英、法、意在東北非擴張勢力。
衣索比亞軍民抗意斗爭的勝利,迫使義大利於1896年10月26日在亞的斯亞巴締結和約,承認衣索比亞是獨立的國家,並賠款1000萬里拉。衣索比亞抗意衛國戰爭的勝利,是非洲軍隊第一次徹底擊敗占優勢的帝國主義軍隊。在瓜分非洲的狂潮中,使衣索比亞成了唯一以勝利的民族戰爭抵抗外國侵略、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它為非洲人民樹立了英勇斗爭的榜樣和旗幟。

㈩ 二戰義大利侵略過哪些國家

二戰時義大利軍隊最先入侵的是非洲的衣索比亞,隨後入侵了希臘,但是被擊敗。希特勒原本希望意軍能夠在和法國交界的地區進攻法國,但是墨索里尼並沒有這么做,只是派兵駐守在法國和義大利邊界虛張聲勢。二戰全面爆發後義大利軍隊參與了在北非的從摩洛哥到突尼西亞和埃及的戰役,隨著軸心國軍隊全面從非洲撤退,義大利軍隊的作戰范圍就僅限於本土了。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殖民過哪些非洲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男足現在怎麼樣 瀏覽:152
東非國家哪些咖啡被義大利採用 瀏覽:560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怎麼樣 瀏覽:517
怎麼用義大利面機 瀏覽:386
印度怎麼發貨到國內 瀏覽:151
印尼總統大學是什麼檔次 瀏覽:101
中國機場跑道編號7號機場有哪些 瀏覽:849
伊朗的地理位置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528
越南米廠在中國農業部備案有哪些 瀏覽:747
觀眾如何觀看中國70大閱兵 瀏覽:666
中國銀行服務如何 瀏覽:698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難受 瀏覽:400
找一個越南媳婦需要辦理什麼手續 瀏覽:743
義大利駐昆明領事館地址在哪裡 瀏覽:481
伊朗為什麼不打土耳其 瀏覽:532
英國手機卡號碼長什麼樣 瀏覽:49
義大利蜂蜜哪個牌子比較 瀏覽:839
美國進口車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670
印度人怎麼買衣服 瀏覽:386
越南椰子葉蛋糕怎麼做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