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的領土是不是原本就屬於義大利
當然不是,也不可能
義大利自從羅馬的光榮時代結束後,就四分五裂為多個國家或被其他國家佔領
真正獨立為一個國家是19世紀的事,自然談不上原本就屬於
義大利在一戰中得到的領土包括蒂羅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屬於奧地利的時候,義大利還沒誕生呢
㈡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說明了一戰的什麼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㈢ 義大利在二戰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義大利在二戰中為分散德軍兵力,消耗德國資源,影響德國戰略部署以及加快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我不否認二戰中的義大利有勇敢的士兵,他們也擁有優秀的軍隊(和平均水平比較),但是總的來說,意軍的裝備太差,軍官的水平相當低,在戰略思想和戰術方面也存在太多問題(如對航空母艦的認識上),本國的戰時經濟組織也是相當糟糕(雖然和資源缺乏有一定關系),最重要的是,義大利人對這場戰爭缺乏戰斗意志,可以說是半被迫地加入戰爭,再加上那一條條一項項的缺陷,還有「領袖」的瞎指揮。意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只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人操魚雷部隊和一部分空軍部隊,個別意軍陸軍部隊也是很頑強的,不過可惜的是太少了
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人的表現實在不符合一個大國的形象:一戰兵敗波河,差點讓奧匈揍趴下;打落後的衣索比亞,付出了十餘萬人的傷亡;二戰對已經被希特勒擊潰的法國,損兵折將;優勢海軍避戰地中海,被殲於托蘭塔;東非十萬大軍被不足萬余英國人全殲;北非以5敵1,卻全線崩潰;遠征弱小的希臘,卻喪師辱國。
希特勒這樣評價義大利人:我用5個師就可以征服義大利。
近現代義大利人為何這么沒有戰鬥力?,難道這是一個被文明過度軟化的民族?也許可以從義大利防守反擊的足球風格看出一斑:功利、懦弱、保守!有人說義大利不可忽視,有人說義大利就是拖軸心國的後腿。
㈣ 一戰中義大利 。英國。 美國有何表現,為什麼說明了什麼
義大利,經不起消耗戰,最終反戈加盟同盟國。說明義大利經濟是歐洲最差的強國。
英國,幫助法國抵擋住了德國進攻,說明當時還是第一經濟體,實力相對來說較強。
美國,參戰以後迅速改變戰場形勢,導致同盟國獲勝。可以說,當時美國正在冉冉升起,並很快奪得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
㈤ 軍事天才加里波第,做出的貢獻給義大利帶來哪些好處
提起義大利軍隊,大夥的第一印象估計就是無能透頂、屢戰屢敗,擅長投降,常被對手虐到欲哭無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種種坑爹表現,更讓人覺得有這么個奇葩軍隊,還挺好玩的——能給殘酷的戰爭增添不少輕松的笑料。其實,在近現代戰爭史上,還有一支國家的軍隊更爛,連義大利軍隊也不如,更神奇的是,擁有這樣軍隊的國家還不是亞非拉那些落後國家,人家也是堂堂歐洲列強,而且還是一個大帝國,它曾經和義大利多次交手,結果都是敗多勝少,而且敗得那叫一個慘,最終這個帝國的崩潰也和義大利有關。
這個帝國就是曾和義大利一起參加八國聯軍侵華的「奧匈帝國」,它是1867年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君主國(倆王國同一個君主統治,軍隊和外交都相同,內政各自治),地盤還包括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前南斯拉夫部分地區。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維也納和布達佩斯都是帝國首都。奧匈帝國在歐洲的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帝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但是它的軍隊卻爛得可以,在歐洲列強軍隊中完全可以墊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的野戰炮比其他國家軍隊少得多,射程也短,而且三分之二的步槍都是舊式的。運輸工具竟然還有好多農用馬車,士兵素質也相當低劣。帝國的總參謀長赫岑多夫(Franz Graf Conrad von Hötzendorf,1852—1925年)元帥很有戰爭狂熱,最早主張利用1914年薩拉熱窩暗殺事件為借口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就是他,但這位老兄戰略計劃空洞、戰術能力欠缺,還特別缺乏判斷力。如此元帥,統領如此軍隊,結果可想而知……
迪亞茲
迪亞茲手裡雖然兵力不如奧軍(義大利40個師,奧匈59個師),但他在11—12月間堅守皮亞韋河(義大利東北部河流)防線,粉碎了奧德聯軍幾次強行渡河的企圖。1918年6月皮亞韋河戰役正式開打,迪亞茲事先從奧軍逃兵那獲悉了奧軍的作戰計劃,最終奮勇出擊,大破奧軍,10萬奧軍集體掛掉!意軍乘勝前進,於10月—11月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在維托里奧·維內托戰役中幹掉奧軍30多萬,奧匈帝國徹底打不下去了,被迫停戰。戰後的迪亞茲因這次輝煌勝利獲得了「勝利公爵」的桂冠,而奧匈帝國呢,悲催地解體了!
順便說一下,戰爭中義大利的海軍和空軍也表現不錯——義大利海軍在1918年6月擊沉了奧匈帝國引以為豪的「聖·史蒂芬」號,義大利戰機不但在維也納扔下炸彈,還大撒傳單,勸說奧匈人趕緊投降。
義大利雖然成了一戰的戰勝國,不過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它並沒撈到啥好處,畢竟國力遠不如英法美三強,而後來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年)上台後,把義大利帶上了法西斯的道路,也把義大利帶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意軍屢戰皆北,最終成了二戰的戰敗國。事實證明,義大利這個國家太多先天不足,諸如工業基礎薄弱、資源匱乏、過於依賴小規模農業……等等,義大利民族的個性似乎也不太適合殘酷的大戰,它也只能打打奧匈帝國這樣比它更先天不足的國家了。
㈥ 一戰後義大利的經濟為什麼會衰退
義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因為它在一戰中的行為,並未在分贓大會里得到多少好處,義大利想抗議也沒人理。國內外的矛盾的合力加劇了經濟的衰退。義大利是最早產生法西斯的,在經濟危機之前。因為國內外的矛盾,社會現狀惡化,民族主義情緒嚴重,於是就有了法西斯的產生。
【相關歷史】
1922年10月底,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上台執政,把向外擴張作為其政綱的核心。法西斯黨領袖、政府首相墨索里尼急切想征服新的殖民地,以證明義大利已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軍隊卻非常不爭氣,幾乎每一次大戰役都是氣勢洶洶地去,損兵折將而回。
1923年,墨索里尼確定擴張方法,把大而弱的衣索比亞作為擴張的首要目標,叫囂必需征服埃國,以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但是直到1935年,做事猶豫不決的墨索里尼才決定作戰。10月2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宮宣布戰爭總動員,囂張地宣稱:已經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裝備精良的義大利軍隊在南北兩線投入2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和大量飛機,准備一舉拿下埃國。當時的埃軍的武器只有步槍、數千挺機槍和幾百門老式輕型火炮,根本沒有坦克和能作戰的飛機。兩國實力相差懸殊。然而,事情卻超出墨索里尼預想。意軍在迅速攻佔幾個城市後,就連連受到埃國軍隊的阻擊,以至於當時意外交大臣齊亞諾都悲觀地說,要打勝這場戰爭是不可能的。
1936年5月,瘋狂的義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向埃國河湖和田野里傾撒毒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佔領埃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短暫的東非帝國」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戰爭全面迸發。義大利先是以國內經濟困難和軍事准備缺乏為由,等候有利的作戰時機。還沒等墨索里尼緩過神來,納粹德國的「閃電」作戰已橫掃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
1940年5月,德國軍隊迅速攻入法國並逼近巴黎。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到命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翁貝托親王指揮32.5萬軍隊駐扎在意法邊界待命。17日,新組成的法國貝當政府要求停戰,希特勒邀請墨索里尼前往慕尼黑會晤。墨索里尼很順利地得到法國局部割讓土地。有趣的墨索里尼覺得這樣的勝利有失尊嚴,又突然決定在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的21日和22日向法軍發動閃電戰。結果,阿爾卑斯山地區,意軍的閃電進攻非但沒有讓勢單力薄的6個法國師後退一步,反而遭到法軍迎頭痛擊,損失沉重,631人被打死,5206人受傷,626人失蹤,翁貝托親王自願宣布停戰。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前任總書記斯特拉塞不無感慨地說,停戰前兩天還打,讓那麼多人白白去送死,真是令人痛心呀!
1940年6月,英國20多萬遠征軍在敦刻爾克丟盔卸甲、潰退英倫三島。此時,墨索里尼認為搶奪英國非洲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當時,英國軍隊的主力在歐洲,駐非洲和中東的英軍只有10多萬人,而義大利在非洲駐軍近60萬人。意軍企圖以東非的軍隊進攻英屬索馬里,控制紅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軍隊進攻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一旦實現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為「新羅馬帝國的內湖。」然而,墨索里尼卻完全高估了自己。不到半年時間,駐守北非的數萬英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戰役俘虜意軍達30多萬人,包括百餘名將軍。與此同時,偽「東非帝國」也隨之瓦解。意軍的剩餘部隊中只有納西將軍的余部負隅頑抗一陣,結果還是大敗,4000餘人陣亡,8400名傷殘。鑒於義大利法西斯軍隊大多是投降的多,戰死的少。史書上還是把納西將軍指揮的這一戰役稱為「體面的戰敗」。北非戰場失利後,墨索里尼非但沒有自省,反而責備德國救援不及時,大罵「德國人應記住使我失去了一個帝國」。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的經濟情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義大利的工業,特別是與戰爭有關的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很快。戰後由於政府撤銷大批軍事定貨,造成工業生產急劇縮減。到1921年,有26%的鋼鐵公司倒閉。生鐵的產量只相當戰前水平20%。許多企業、銀行和股份公司破產。100多萬人失業。通貨膨脹,糧食和工業品的價格昂貴。與戰前的1913年水平相比,物價提高了441%,生活費用上升317%。工人的實際工資收入降低了50%。
㈧ 一戰和二戰的義大利是起什麼作用的
一戰是牆頭草
二戰幫了元首很多忙,西線進攻的時候,法國菜了大量精銳部隊駐守義大利邊境。針對蘇聯的戰爭時派來很多的志願軍,義大利並不是垃,而是有些運氣問題。
㈨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分別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起到了什麼作用
兩次都是軸心國的角色,也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一戰作用是叛變了德國加入同盟國,二戰作用就是拖德國後腿
㈩ 關於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疑問,急急!!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參考一下
http://aer2.sbc.e.hk/~wcc/interwar.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