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在二戰以前是哪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伊朗一直是獨立國家。
伊朗古代稱為波斯,歷史上只被阿拉伯帝國完全佔領過。其他時期都是獨立的。
在近代,伊朗被歐洲國軍阿劃分勢力范圍。南方是英國的勢力范圍。北方是俄羅斯的勢力范圍。
❷ 在二戰時期,伊朗在做什麼
1939年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開國皇帝禮薩汗其人非常親德。為了避免後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蘇英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伊朗同意盟軍駐扎伊朗,並盟軍運輸提供方便。而英蘇則宣布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承諾在戰爭結束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
1943年1月,美軍也在伊朗登陸,美國宣布也將遵守三國同盟條約。
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軍隊開始從伊朗南部撤軍。蘇軍卻拒不撤軍。9月26日,蘇軍扶持阿薩拜疆民主黨「起義」,成立以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為總統的阿薩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蘇軍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在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為總統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軍停止撤軍,後開始大舉增兵,中東美英軍隊進入臨戰狀態。
在美英軍隊壓力下,1946年3月25日,蘇聯被迫宣布將在2個月內從伊朗撤軍。5月25日,蘇軍從伊朗撤出。12月,伊朗軍隊攻入大不里士,亞塞拜然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領導人逃入蘇聯。
1947年2月,伊朗軍隊進入庫爾德斯坦,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退入蘇聯。
伊朗重新獲得獨立和統一。
❸ 二戰同盟國有哪些國家
二戰同盟國主要有英國、美國、蘇聯、法國、中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國家。
成員及其加入時間:
波蘭戰役後
1、波蘭(1939年9月1日)
2、英國(1939年9月3日)
3、澳大利亞(1939年9月3日)
4、紐西蘭(1939年9月3日)
5、法國(1939年9月3日)
6、尼泊爾王國(1939年9月4日)
7、湯加(1939年9月4日)
8、南非聯邦(1939年9月6日)
挪威戰役後
9、丹麥(1940年4月9日)
10、挪威(1940年4月9日)
法國戰役後
11、比利時(1940年5月10日)
12、盧森堡(1940年5月10日)
13、荷蘭(1940年5月10日)
14、希臘王國(1940年10月28日)
15、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6日)
巴巴羅薩計劃後
16、蘇聯(1941年6月22日)
17、圖瓦人民共和國(1941年6月25日)
珍珠港事變後
18、美利堅合眾國(1941年12月7日)
19、巴拿馬(1941年12月7日)
20、菲律賓(1941年12月7日)
21、哥斯大黎加(1941年12月8日)
22、多米尼加(1941年12月8日)
23、薩爾瓦多(1941年12月8日)
24、海地(1941年12月8日)
25、宏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26、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27、中華民國(1941年12月9日;中國雖在1937年便與日軍全面開戰,但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宣戰)
28、瓜地馬拉(1941年12月9日)
29、古巴(1941年12月9日)
30、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41年12月10日)
31、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
《聯合國家宣言》簽訂後
32、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
33、巴西(1942年8月22日)
34、衣索比亞(1942年12月14日)
35、伊拉克王國(1942年12月14日)
36、玻利維亞(1943年4月7日)
37、伊朗(1943年9月9日)
38、義大利(1943年10月13日;1943年9月8日巴多格利奧政府宣布義大利投降,9月13日,墨索里尼政府在義大利北部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國,並加入同盟國)
39、哥倫比亞(1943年11月26日)
40、賴比瑞亞(1944年1月27日)
41、秘魯(1944年2月12日)
諾曼底戰役後
42、羅馬尼亞(1944年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43、保加利亞(1944年9月8日;脫離軸心國)
44、聖馬利諾(1944年9月21日)
45、阿爾巴尼亞(1944年10月26日)
46、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47、巴哈瓦爾布爾(1945年2月2日)
48、厄瓜多(1945年2月2日)
49、巴拉圭(1945年2月7日)
50、烏拉圭(1945年2月15日)
51、委內瑞拉(1945年2月15日)
52、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
53、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
54、芬蘭(1944年3月1日;1944年9月脫離軸心國,在1945年3月1日正式向德國宣戰)
55、阿根廷(1945年3月27日)
56、智利(1945年4月11日;只對日本宣戰)
57、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9日)
❹ 二戰國家有哪些
德國、日本、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傀儡政府)、波蘭、英國、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加拿大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仆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尤其是近年來,美化其對外戰爭,為其對外戰爭侵略翻案的議論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內閣官員及參眾兩院議員,下至數目眾多的民間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掀起了這場美化侵略戰爭的運動,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的警覺和強烈的反對。
❺ 伊朗和波斯是同一個國家嗎
其實可以說伊朗就是波斯。
帖木兒帝國
薩非王朝,也被成為薩法維王朝,歷經了薩珊波斯滅亡後,一直被外族統治的伊朗,到16世紀初,終於由波斯人重新建立了薩非王朝,並正式確定了什葉派為國教, 薩非王朝以薩珊波斯的繼承人自居,並基本恢復了薩珊波斯的疆域,薩非王朝長期於將遜尼派定為國教的奧斯曼帝國進行長期戰爭。
而近代以後,波斯人的幾個王朝遭到了北面的沙俄和南面英國的入侵,勢力逐漸衰弱,在二戰期間,英國和蘇聯還一度佔領了伊朗,後來伊朗的巴列維王朝積極向美國靠攏,並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逐漸成為中東富國,而且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為了對抗強大的什葉派宗教勢力,鞏固世俗王權,巴列維王朝進行了大張旗鼓的世俗化改革,伊朗一度成為伊斯蘭世界中最時髦的國家,但是1979年伊朗的什葉派宗教勢力進行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逃亡海外,伊朗重新回歸到什葉派宗教法律之下的保守。並且與美國關系持續惡化,由中東地區最親美親以國家轉變成為最堅定反美反以國家。
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女性
❻ 二戰中的伊朗,為何會被蘇聯與英國聯合夾擊
因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誰都想要。
為了推翻里禮薩·汗的統治,英軍選擇不宣戰而突然發動進攻。 8月25日零時,蘇聯開始入侵伊朗。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可容納2000人的蘇聯機動部隊越過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切萬地區的邊界河阿拉斯,進入伊朗領土。他們迅速佔領了馬庫和霍伊,然後一路向東進攻。面對蘇維埃的突然進攻,大多數沒有準備的伊朗部隊在營房中解除了武裝。為了威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並放棄抵抗,蘇聯飛機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轟炸了德黑蘭郊區,為期兩天的空襲共殺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
❼ 二戰時亞洲的獨立國家有哪些
二戰時期 中國和日本是東亞地區僅有的主權獨立國家,西亞的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也是獨立國家,其他都是殖民地或保護國。
❽ 二戰伊朗不是中立國嗎
伊朗巴列維王朝在1939年歐戰爆發後宣布「中立」,但是國王禮薩·汗親德,和德國過從甚密。1941年蘇聯和英國聯合出兵伊朗,對伊朗實施了南北分區佔領(蘇軍佔北,英軍佔南,1942年美軍也在伊朗登陸參與對伊朗的佔領。)禮薩汗被迫退位流亡海外,被英國押往模里西斯,後又轉往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監視居住,最後死於南非。禮薩汗下台後,傳位給巴列維。伊朗放棄中立,加入同盟國。
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與的國家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納粹德、日、意為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國家為軸心國一方,以三巨頭美、英、蘇為首的反法西斯國家同盟國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軸心國陣營:
德國、日本、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波蘭、英國、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加拿大、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蘇聯、美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國、瓜地馬拉、古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秘魯、羅馬尼亞、匈牙利、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❿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