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人為什麼不生二胎

伊朗人為什麼不生二胎

發布時間:2022-05-23 07:24:07

㈠ 為什麼很多人不想生二胎

懷孕前,懷孕中和生娃後,我都是堅定的獨生子女支持者,而且越來越堅信,對於我來說,只生一個好。作為一種個人選擇,我來說說我為啥不支持生二胎。

養不起。太多人說,以前窮的時候,一大家子人不是都活了,不養那麼金貴就好了。以前確實是父母兩人能養得起一群孩子,因為大家的物質條件相差並不懸殊。而現在的生活和社會環境,窮養孩子簡直是天方夜譚。在帝都這樣的地方,用我同事的話來說,孩子就像一個碎鈔機一樣。生兩個孩子,勢必要攤薄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生活水平,而本就不高的生活水平根本經不起拖拉。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就算我能教育出不攀比的佛系好孩子,貧乏的物質條件也會限制孩子的眼界,減少孩子人生的可能性。簡單的說,買書都得用錢啊!

沒人看!單位沒有托兒所,幼兒園沒有托兒班,就算有,敢去么!就算敢,進得去么!全職媽媽,是一個選項,可是後患無窮。老人給帶一個已經累的七葷八素,再來一個,那當兒女的也太自私了。

老大感受差!太多的人說,生倆有個伴,給孩子留下一個親人。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是倆孩子之間沒什麼共同語言甚至打破頭的也比比皆是。為啥呢,還不是資源有限!除了物質,父母的關注、陪伴,甚至是贊賞都是有限的,父母幾乎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是當老大是女兒,還要防著被人說,你爸媽就是為了要男孩才再生一個。天知道,要是有人跟我閨女說這話,我會不會去跟他玩命。

太操心了!我清楚的記得,孩子生出來很長一段時間以及孩子每次生病,她一睡覺,我都會盯著她看,生怕肚子沒有起伏,我確實是愛焦慮的媽媽。不光是身體,其他方面一樣要操心,從精細能力到大動作,從語言到心智,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雖說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都花了大量心思引導,各種育兒理論都要在我腦袋裡打起來了。孩子選擇了我做媽媽,我就要為她一生負責任,因為她投胎的機會成本太大了,大到無法止損。一個生命有多重,我常覺得壓的透不過氣,我拼盡全力,只希望她的人生盡情盡興。我可能不能分神再來一個娃,不然對不起老大,也對不起老二。

個人保值增值!我不能接受生了孩子以後,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就定位成「xx媽」。人家章子怡叫「醒醒媽」跟普通婦女不一樣,人家個人價值已經高出天際了,而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胖子。我最怕的就是生了孩子掉到尿褲堆里,灰頭土臉,啥也不懂,雙商掉線。一個孩子已經極大的壓縮了我的工作和學習時間,再來一個,恐怕我就與人類社會脫節了吧。我也想有時間舉舉鐵,跑跑步,看看歌劇。就算為了防小三兒也不能自我放棄啊!

歸根結底,生幾個無非是個人選擇,要取決於主客觀條件。

如果突破了各種限制,兒女成群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㈡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生二胎

很多人不願意生二胎是因為不想承擔二胎帶來的精神跟經濟壓力。老一輩的人都覺得多子多福,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子孫滿堂,所以常常給年輕人壓力,希望他們可以生更多孩子,但對於年輕人來說,生孩子可能意味著自己要犧牲掉很多的個人時間來養育孩子,而且會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因為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跟之前相比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最後,生二胎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現在年輕父母身上可能背負著房貸,車貸等各項支出,還要維持日常生活,再加上養育孩子,每項支出都已經給了他們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二胎甚至可能意味著她們職業生涯的暫停或者終結。生二胎對於年輕父母來說存在太多不可預知的風險跟壓力,所以他們寧願選擇拒絕。

㈢ 現在人為什麼不願意生二胎了

因為現在的社會壓力,和沒有足夠的經濟。

在生下第二個孩子之後,一些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兒童很容易變得與不願與人交往和缺乏安全感。甚至無法在成年之後來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系,出現社交障礙等問題。從最開始被動地接受獨生子女政策,到慢慢習慣這種生活方式,發現其中的好處,並產生認同感。久而久之,個體原有的態度與所認同的態度相互協調,得到內化。所以即便開放了二胎政策,人們的根本觀念沒有轉變,也就不打算多生了。

㈣ 除了我國,還有哪個國家實行計劃生育

大國裡面,現在就只有中國強制實行計劃生育,其他的就算有,都只是提倡,隨個人自願。小國裡面暫時沒有聽說過有計劃生育這回事。

㈤ 為什麼那麼多人,生二胎,人家外國都不生那麼多。

因為中國實行過獨生子女政策家裡人口少的人家還是不少的現在國家放開二胎大家就以為機會來了選擇生二胎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是多子多福呀國外的競爭壓力大向現在的俄國因為勞動者的收入低人們普遍承擔不起孩子的撫養教育費用因此都現在少生育甚至不生育因為生了孩子就有養撫養就有花錢沒有錢怎麼敢多生孩子

㈥ 為什麼很多人不要生二胎

是否需要再生育第二個子女,在政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本就取決於夫妻對生育觀的認知和對生育子女的意願。
作為一個家庭,生育子女自然是件大事,作為一對理性的夫妻,在懷二胎前應該綜合家庭情況認真考慮,面對現狀,包括家庭經濟、年齡條件、工作狀況,夫妻身體、養育環境等。
很多人不想生的原因,有可能他們本就沒有生育第二胎的意願,也有可能受到了上述應該考慮的問題所限制。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㈦ 開放二胎以後,為什麼反而沒有人生二胎了呢

關於二胎放開了,還是有很多人不生二胎,我覺得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經濟方面不允許。

㈧ 大國空巢的導讀

主流家庭需要生三個孩子
人口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保證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世代更替),發達國家總和生育率(婦女平均生孩子數)需要達到2.1;由於嬰幼兒死亡率和出生性別比都比發達國家要高,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應在2.3左右。由於有不生育人群的存在,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當是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兩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個孩子。
人口推動經濟繁榮
古代人口增長非常緩慢,生活質量也沒有大的變化,從公元元年到1820年,世界人均GDP花了1820年才增加了43%。近代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市場擴大。人口增加,「減法」地消耗現有的資源;但是卻能「乘法」地使「非資源」(如氮氣、太陽光)變為新資源(氮肥、太陽能),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1820年到2008年的短短188年裡,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多,GDP增加73倍,人均GDP翻了10倍多。社會越發達,養育成本越高,生育意願越低,婚齡、育齡越晚,不孕率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世界平均生育率已經從1960年的5.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2.3左右,今後實際生育率將沿著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訂版》的低方案繼續下降;世界人口將在2047年增加到81.4億的頂峰,然後下降到2100年的61.8億人。可以說,二十世紀面臨的是人口爆炸和經濟繁榮,而二十一世紀面臨的將是人口坍塌和經濟衰退。
人口決定文明的興衰
弱小的秦國通過鼓勵生育、吸引移民,一躍而成人口大國,並統一中國。家庭和婚姻的衰敗使得人口減少,是羅馬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西藏吐蕃人眾勢強(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只是吐蕃的一倍),唐朝只好採納和親政策;但西藏喇嘛教興起後,大量人口出家為僧,人口減少,文明衰落。滿清入關後,為保證北方退路安全,引進喇嘛教以降低蒙古族人口。馮玉祥將軍說:「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統治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天花等流行病,導致印第安人人口和文明崩潰。從1500年到1990年,英裔人口增加41倍,引發了包括工業革命在內的歷次產業革命,原本只有數百萬人使用的英語成為了世界語言。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鼓勵生育,人口從1870年的3444萬人增加到1950年的8380萬人、1990年的1.22億,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二戰後,在美佔期間,根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口所和洛克菲勒人口理事會的建議制定了控制人口的政策,生育率快速下降,導致1990年代勞動力負增長,經濟「日」薄西山。原蘇聯區域人口由1500年的1695萬增加到1989年的2.89億,崛起為超級大國蘇聯;蘇聯的生育率長期低於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前幾年,美國多位學者就認為人口結構決定了蘇聯即將崩潰。美國人口由1776年的250萬增加到2010年的3.1億,推動美國崛起為世界第一強國。中國人口在1820年達到3.8億人之後,增長緩慢,到1950年僅增加到5.5億人,佔全球比例從1820年的37%下降到1950年的22%,同期經濟佔全球比例也從33%下降到4.6%。英國人口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中國發生了鴉片戰爭;俄國人口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中國失去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人口快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1950年到1980年,佔世界比例穩定在22%左右,在國防和外交上也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但是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下降到2010年的19%,2010年15歲以下人口只佔全球的12%了;如果繼續2010年1.18的生育率,中國人口將在2017年開始負增長,到2100年只有4.6億人(只佔全球5%左右),到2200年只剩6800萬人。世界最大的民族就這樣一步步淪落為無足輕重的小民族!
中國計劃生育出台的國際背景
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影響,歐美國家掀起優生學的思潮,希望通過選擇性的控制生育(birth selection)以「純化種族」(包括減少美國的unfit的劣等人口)。納粹集中營事件曝光使得優生學臭名昭著,但是披上人道主義、科學的外衣後,變成了人口學。普林斯頓大學人口所長諾特斯坦等人認為,讓窮國「少生快富」符合美國利益,既可以獲取其資源,還可以防止其因為人口增長而崛起。二戰後,普林斯頓大學人口所、洛克菲勒人口理事會、聯合國人口基金、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等組織共同致力於控制全球人口。1968年出版的《人口爆炸》(其作者不但希望將世界人口從當時的30多億減少到5億,也希望將美國人口從2億減少到1.35億)和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掀起了控制人口的全球思潮,中國在1973年開始實行「晚、稀、少」的計劃生育。1974年基辛格被授權起草絕密的《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 200 號》,提出利用聯合國人口基金等組織,影響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和學術界,從而制定控制人口的政策。1979年中國剛改革開放,聯合國人口基金就資助中國5000萬美元(累計2億多美元;而中國1950年-1980年平均外匯儲備才1.47億美元)以建立計劃生育和人口學體系,推動了獨生子女政策的制定。1978年宋健到歐洲開會,有人提供給他控制人口的資料,他開始研究人口控制,中國根據宋健等人的理論在1980年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學術的單一性,將多樣性的國際思潮過濾成單色,並轉變為國策。
假如中國未曾實行計劃生育
中國人口從1950年的5.5億增加到1980年的9.8億,不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1950-1980年中國人口與世界同步增長),主要是因為平均預期壽命從35歲延長到1980年的67歲。隨著社會發展,生育率會自發地下降。假如中國從來就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中國人口在2010年也只有大約15.3億,不會如馬寅初所預測的那樣在2007年超過26億。假如中國在1980年就徹底廢止計劃生育,中國人口在2010年也只有14.7億(人口和經濟結構更為健全),在2036年達到約16億的頂峰後開始負增長,不會如宋健所預測的那樣在2050年達到40億。要是採納馬寅初人口論,那麼1957年以後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老人都是其前出生的),中國經濟可能已經因為老年化而步履維艱。1980-2010年共超生了2億左右孩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了「額外」的活力。
誰能斷言中國人口上限
由於世界資源分布很不均勻,低於「世界平均」並不意味資源不夠。美國、加拿大、前蘇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佔全球15.4%,但卻擁有全球41.5%的耕地。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印度的67.7%,但由於畝產是印度的2.2倍,人均糧食產量卻是印度的1.56倍。中國的人均每天膳食熱能、蛋白、脂肪與日本、韓國相當,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而歐美國家則陷入了「低廉的糧食」和「高昂的醫療費」之間的矛盾之中。中國糧食畝產由1949年的68.6公斤增加到2009年的364公斤,如果今後畝產能夠達到美國和德國的水平,那麼糧食將增加30%;如果畝產能夠達到荷蘭和比利時的水平,那麼糧食將增產70%。中國的耕地長期被低估,1980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時說只有14億畝,但是後面用衛星遙感發現有19億畝,2010年發現還有8億畝後備耕地;中國有20億畝沙漠、60億畝草原(超過了印度國土面積),如果在部分地區推廣滴灌、改造土壤、改良草種,將成為新糧倉。由於對耕地不合理的限制,2011年佔全國51%人口的城市所佔土地只相對於0.7%的國土面積、5%的耕地面積,導致高房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中國撂荒的耕地已經超過了城市總面積。南美只佔全球5.7%的人口,卻佔全球1/3的水資源;中國人均水資源與德國、英國相當,比捷克、丹麥、波蘭、比利時、羅馬尼亞、印度、韓國等國要多,更是以色列的10倍。沒有一個國家的礦產資源可以自給自足,而中國除了礦產資料總量豐富外,還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的國家之一。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是越采越多,1980年認為全球石油只能開采29年,但2010年卻認為還可開采46年。中國的城市污染是因為粗放式發展模式和城市規劃失誤,不是因為人口過多。發達國家在中國這個發展階段都會出現過高能耗、高污染情況,1885年英國、1920年美國的單位GDP的能耗分別是中國2010年的1.9倍、2.1倍。長期被工業煙霧籠罩的倫敦,由於清潔燃料的使用與對排放物的控制,空氣比16世紀時還要潔凈。中國單位GDP的能耗也將步發達國家當年的老路繼續下降。今後廉價無污的新能源還將取代化石能源,環境也將大為改善。
將中國人口降低到7億、5億會怎麼樣
國家計生委副主任潘貴玉認為:「要是中國只有兩三億人口,現在一定是很神氣」。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程恩富希望將中國人口降低到5億,以使生活水平在一百年內趕上發達國家。根據聯合國2010年預測的低方案(如果中國只是停止計劃生育而不鼓勵生育的話,生育率比聯合國低方案還低),中國人口將分別在2081年、2100年降低到7億、5億。2010年中國中位年齡是34.5歲(發達國家是39.7歲),而到2081年將是59歲;2010年是8.4個(發達國家2010年是4.2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65歲及以上老人,而到2081年將是1.15個勞動人口對應1個老人。也就是說,中國人口很容易在100年以內降低到5億左右,但國家將是極端老弱而貧窮。俄羅斯地廣人稀,人口從1992年就負增長,中小城市喪失活力,人口往莫斯科集中;莫斯科房價全球最高,人均住房面積遠遠低於北京,交通擁堵程度全球第三。如果中國人口負增長,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會更加擁擠。
計生委用虛假數據進行人口恐嚇
中國的生育率在1990年後就低於更替水平,在1995年後只有1.4左右,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只有1.22,2005年1%抽樣調查顯示只有1.33,說明中國早就錯過了停止計劃生育的時機。但是聯合國人口基金、國家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一次次將生育率修改為1.8,並誇張地預測今後人數(比如2000年國家計生委預測201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億;2006年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預測2010年、2033年中國人口分別將達到13.6億、15億)以製造「人口恐慌」。2010年人口普查證實了1996-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其中2010年只有1.18。2000年人口普查實際人數應該只有12.2億,低於預期,於是被修改為12.658億;2010年人口普查實際人數應該只有12.8億左右,但是被修正為13.4億(光是福建就「撥高」了10.8%才湊夠數)。中國育齡婦女在2012年開始減少(2032年的20-29歲婦女將比2011年減少43%),而隨著老年人數的迅猛增加,每年死亡人數卻在不斷增加(已經由1980年的626萬增加到2011年的960萬,還將增加到2050年的1870萬),中國人口已經在負增長的邊緣。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人口峰值也難以達到14億,今後還將銳減。但是聯合國人口基金、一些人口學家和計生委官員又將2010年1.18的生育率修改為1.6、1.7;並恐嚇說即便只是放開二胎,生育率將超過4.4,今後人口總數會達到15億。
中國人口危機開始全面爆發
小學生源在1998年開始負增長,10年之內減少了40%,導致大量學校關閉、教師失業。20-39歲黃金年齡勞動力在2003年開始減少,導致2004年開始出現民工荒。日本、歐洲都是在總撫養比開始止跌回升、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開始負增長的時候出現經濟危機的;中國總撫養比在2011年開始止跌回升,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4年開始負增長,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從2014年開始,初婚年齡男性人口將快速超過女性人口,2018年二者比例超過125%;2022年光棍總數將超過2000萬,2028年超過3000萬,2041年超過4000萬。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老人分別為1.78億、1.19億;而到2037年將分別超過4億、3億;到2050年分別達到4.5億、3.4億。而勞動人口卻不斷減少。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與65歲及以上老人之比將從2010年的8.4:1(已經開始出現養老金危機)上升到2035年的3:1、2050年的2:1。世界平均是2個消費人口提供1個就業機會;而中國由於計劃生育減少年幼消費人口並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額外」過剩1.4億勞動力,內需不足,導致高就業壓力,「勞動力(年輕)短缺」和「勞動力過剩」長期並存。從1975年到2010年一共產生了約2億個獨生子女,有近千萬會在25歲前死亡,即便部分家庭成功補生,也將有數百萬個家庭遭受失獨之痛。
二胎方案也是錯誤的
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台灣、韓國提倡只生二胎,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從5.0以上的高水平快速下降;後面相繼出台鼓勵生育政策,但並未出現補償性出生高峰,生育率徘徊在1.1左右的超低水平上。伊朗於1989年提倡二胎,生育率從1989年的5.2劇降到2005年的1.8;2005年鼓勵生育,也未出現補償性出生高峰,2010年生育率只有1.67。凡是曾經提倡只生二胎的地區,都已經後悔莫及。中國也從1980年代開始在山西翼城、甘肅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800多萬人口的農村地區試點「二胎方案」,但是生育率全部低於1.6。湖北省長陽縣、五峰縣以及新疆建設兵團以前與全國一樣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面放開二胎後,都沒有出現補償性出生高峰和生育率反彈。
投資「造物」不如投資「造人」
縱觀人類歷史,出生從來就不是平穩的,出生高峰往往導致此後的經濟繁榮。中國1963年出生3000萬,是1961年的2.49倍;1963年到1974年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3億多人口,奠定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的人口學基礎。一戰後的1920年,法國、德國的出生人口分別是戰時低谷的2.2倍、1.8倍。二戰後的1947年,法國出生人數是1941年的1.7倍。美國1955年到1965年平均每年出生415萬,是1930年代的1.7倍。日本1947-1949年團塊世代年均出生人數是1946年的1.7倍。戰後的嬰兒潮奠定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經濟繁榮。而日本和歐洲的經濟危機是因為1970年代之後的嬰兒荒。根據育齡婦女結構、不孕率、生育意願等綜合判斷,中國停止計劃生育後最多補償性出生三千萬人。加上正常出生,每年出生總人數也很難達到中國1990年和印度的水平(2700多萬)。中國的醫療、嬰兒食品和服裝等行業的彈性很大,足以應對補償性出生高峰。投資「造物」只相當於體外「心肺復甦」,只能短時地拉動經濟。停止計劃生育後的生育高峰是超級內需,是驅動經濟的「孩動力」航空母艦,所驅動的一個龐大產業鏈,對內需的拉動作用遠遠比房地產和汽車要大。最重要的是,這種拉動作用是可持續的,將推動中國今後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停止計劃生育是一舉多得:既可以通過改善消費結構緩解就業壓力,又緩解今後的老年化壓力、勞動力短缺、光棍危機;既減少群體事件,又增加今後政治制度的穩定性;也必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人口政策需要敦刻爾克式調整
根據中國的發展水平判斷,等補償性高峰一過,生育率會回落到1.7、1.6左右,然後還會沿著台灣、韓國的老路下降;這兩個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比中國大陸早20年,在鼓勵生育的情況下,2010年的生育率分別只有1.22、0.895。人口政策調整缺乏的是「動」的勇氣,不是「跨大步」(徹底停止計劃生育)的力氣。既然停止計劃生育後既不會出現社會難以承受的堆積高峰,今後也不會因為生育率高於更替水平而出現人口膨脹壓力,那麼人口政策何必用二胎過渡?再說,即便是放開二胎,也會出現一個補償性出生高峰,與停止計劃生育的補償性高峰相差不太大(在城市更是如此),同樣的政治成本卻使得政策變成「夾生飯」。停止計劃生育這個坎總是要過去的,因為未來的方向是鼓勵生育。中國今後千方百計鼓勵生育(昂貴的「動能」)很多年,累計的「多生」人口還不如補償性高峰(免費的「勢能」)出生的多。人口危機開始全面爆發,育齡婦女在快速減少,面對萬丈懸崖,人口政策需要「猛回頭」,不是「慢慢游」。中國政府應該拿出當年丘吉爾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那種政治勇氣,果斷停止計劃生育,可以盡收人望。

㈨ 此國曾實行計劃生育,專門給男人做絕育手術,後來後悔了嗎

大家都知道不少穆斯林國家可以娶幾個老婆、生好多孩子,但是世界上曾有有一個穆斯林國家卻實行了幾十年計劃生育政策。

這個國家就是伊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伊朗是中東最強大的國家,現代化水平非常之高,到了八十年代,由於國內政局變動,與伊拉克薩達姆又打了八年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才停火,伊朗從此成為了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

伊朗總統內賈德還專門投了幾十億美元,只要是有孩子出生,便由政府給這名嬰兒在銀行開戶,存600英鎊,相當於6000人民幣,每年還要續存,以此來鼓勵伊朗人生孩子。

至於效果如何,現在還不知道。

閱讀全文

與伊朗人為什麼不生二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在中國哪個多 瀏覽:229
義大利酸奶配什麼 瀏覽:704
越南火警電話多少 瀏覽:7
義大利九月穿什麼 瀏覽:32
伊朗的什麼出口最多 瀏覽:326
印尼華人在哪裡 瀏覽:332
美國跟伊朗現在打得怎麼樣了 瀏覽:65
印度死亡病例多少歲 瀏覽:738
伊朗為什麼有季節性積雪融水 瀏覽:191
英國蘋果公園租房多少錢 瀏覽:364
如何對付印度裝甲 瀏覽:1007
為什麼伊朗稅這么高 瀏覽:420
越南巴花工資多少 瀏覽:786
中國四大門神叫什麼 瀏覽:273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猛將多 瀏覽:184
越南買紅木為什麼便宜 瀏覽:879
伊朗肺炎怎麼被感染的 瀏覽:754
越南火鍋羊肉為什麼很嫩 瀏覽:515
疫情期間中國幫過哪些國家 瀏覽:553
伊朗需要中國什麼樣的投資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