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中國有哪個大學研究伊朗問題

中國有哪個大學研究伊朗問題

發布時間:2022-05-23 01:06:27

① 中國有哪些研究國際關系的專家

1、蘇浩

蘇浩,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國際問題專家,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現任中國外交學院戰略與沖突管理中心主任,「韓中思想庫」論壇中方召集人。 曾任外交學院中國對外關系教研室主任、外交學系教學副主任和代理系主任、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2、張植榮

張植榮,男,漢族,1964年9月10日出生於湖北,法學博士。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3、杜曉軍

杜曉軍,男,河北樂亭人,北京大學—早稻田大學聯合培養,北京大學法學(國際政治)博士。現為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國際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亞太地區安全、美日澳印關系、中國海外利益、日本政治外交、國際海洋事務。

曾任(海南)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廣西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多次參加電視、網路國際問題時評節目,並到各級黨政機關作國際問題學術報告。

4、陳菲

國際關系專家,著名國際時事評論員。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後,國際政治博士。

兼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現階段主要研究方向為:一帶一路、海外利益保護、大數據與國家安全。

在《世界經濟與政治》、《歐洲研究》、《國際觀察》、《西亞非洲》、《拉丁美洲研究》、《社會主義研究》等核心刊物發篇論文10餘篇。

曾在中宣部第一期國際新聞評論員培訓班接受培訓,並在《國際先驅導報》、《環球時報》(英文版)、湖北衛視等多家媒體擔任特約評論員。發表評論文章50餘篇,接受媒體采訪500餘次。

5、李東燕

女,1960年生於北京,籍貫湖南。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政治研究室主任。

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政治學系,獲法學碩士學位。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工作。

② 東方學的內容

東方學實際上是一個學科群體。從學科領域看,有東方歷史 、東方語言 、東方文學、東方藝術、東方宗教、東方哲學、東方經濟、東方社會等分支學科。從研究區域看,有中國學(漢學)、西夏學、敦煌學、藏學、埃及學、赫梯學、亞述學、伊朗學、阿拉伯學、中東學、日本學、印度學、朝鮮學等分支學科。
中國東方學
中國在同亞非人民長期交往中積累了豐富的史料。唐代玄奘出使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記》;杜環出使西亞北非,著有《經行記》。二書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近東的重要資料。元代汪大淵兩次游歷東南亞和印度洋各地,著《島夷志略》。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20多個國家,其隨員馬歡、費信和鞏珍分別撰寫《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是研究亞非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官修《二十四史》中不乏亞非地區或某一國家的專門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東方學的研究內容由過去的語言、歷史、文化、哲學、宗教發展到當代亞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的全面研究。敦煌學、西藏學的基地在中國,其研究水平處於當代世界的前列。對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國的東方學者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以後,國內相繼成立了一些專門的東方研究機構。1956年成立的國際關系研究所設西亞、北非組,主要研究當代中東的政治、對外關系、社會狀況和經濟等問題。1959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籌建亞非研究所。1962年在北京成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亞非學會。中國亞非學會和亞非研究所合辦《亞非譯叢》等刊物。1964年北京大學設亞非研究所。80年代以後,有關東方學的各種學會和研究機構紛紛成立。北京大學設有東方文化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 、朝鮮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有關期刊有《南亞研究》、《東南亞研究》、《阿拉伯世界》、《西亞·北非》、《日本研究》、《東方叢刊》等。

③ 中國的學生在伊朗的哪個大學留學

目前大多數留學生基本上都前往位於加茲溫(Ghazvin)省加茲溫市的霍梅尼國際大學(Imam Khomein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公派或者自費的很少有直接去其他大學學習的了。
其他各大學以德黑蘭的比較集中,德黑蘭大學、德黑蘭的Alameh Tabata大學、馬什哈德的菲爾多西大學等也常有中國留學生。

④ 德黑蘭大學國內認可嗎

德黑蘭大學國內認可。

德黑蘭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Tehran,波斯語:دانشگاه تهران ,英文縮寫UT)是伊朗成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大學,被譽為「伊朗大學之母」。

德黑蘭大學建於1934年,佔地面積22.5萬平方米。一開始德黑蘭大學只有六個學院,分別是:醫學院、技術學院、哲學院、法學院、科學院和文學院,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伊朗規模最大的大學。

現在德黑蘭大學提供111個本科專業,177個碩士專業,以及156個博士專業。此外,德黑蘭大學還附設有數座圖書館、文化中心、醫療中心和娛樂中心等。

生活設施:

德黑蘭大學為免費教育,凡通過高考被德黑蘭大學錄取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免費教育。此外,德黑蘭大學為解決學生面臨的困難,向大學生提供學習、住宅等貨款,並對所有學生實行醫療保險,每年還向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購書卷。

德黑蘭大學醫療中心為所有大學生提供免費治療,德黑蘭大學每個系都開設有食堂,學生可以買票就餐。此外,德黑蘭大學還為外地學生設有單身與家屬學生宿舍。在學生宿舍區里有商店、乾洗店、理發店等服務設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黑蘭大學

⑤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⑥ 廈門大學國際政治的導師請介紹一下,謝謝。

姓 名
性 別
出生年月
專業技術
職 務
所獲學位
授予單位

研究方向
學科專長
聯系電話
E - MAIL
通信地址
郵 編

個人中文簡介

從本科到博士後先後游學於曲阜、西安、北京、廈門。研究領域主要是國際關系、中東政治和伊斯蘭問
題。已經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政治學網等有
影響的媒體轉載。2006年出版個人專著《美國與伊朗:曾經的親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目前正
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美國的伊朗政策研究」。承擔的主要課程有《國際關系史》、《美
國外交決策》《當代中東研究》等。個人主頁:http://blog.daqi.com/fanhongda/

個人英文簡介

代表性成果
論文發表:
(1) 20世紀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思想沖突,《世界民族》,2006年12月
(2) 當前的伊朗國家安全:環境與對策,《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11月
(3) 霍梅尼時期的伊朗外交分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10月
(4) 中東反美主義:美國的對策及其評價(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文),《國際政治》,2006年10月
(5) 中東反美主義:美國的對策及其評價,《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7月
(6) 巴列維國王時期的美伊關系,《西亞非洲》,2006年06月
(7) 當代西方伊斯蘭威脅論批判,《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8) 西方伊斯蘭威脅論剖析,《外國問題研究》,2005年07月
(9) 巴列維國王時期的美國伊朗關系研究概況,《中東研究》,2005年06月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美國伊朗關系,《聊城大學學報》,2005年06月
(11) 伊朗伊拉克關系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02月
(12) 伊朗外交:宗教領袖與總統的作用(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文),《國際政治》,2003年01月
(13) 伊朗外交:宗教領袖與總統的作用,《西亞非洲》,2002年10月
(14) 美國和伊朗1953年政變(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文),《世界史》,2002年09月
(15) 美國與伊朗1953年政變,《百年潮》,2002年06月
(16) 美國伊朗關系動向,《西亞非洲》,2002年01月

專著發表:
(1) 美國與伊朗:曾經的親密,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06月,學術專著

⑦ 美國退出國際六方伊核協議中國如何抓住機遇

俄媒稱,北京在美國退出國際六方(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與伊朗達成的伊核協議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達了中方立場。專家在解讀相關聲明時推測,中國將於近期倡議創建各種國際平台,以維護伊核協議完整性,邀請歐盟、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進行磋商。

西南大學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開運說:「中國可以作為東道主在本國或世界范圍內組織談判平台,邀請各方進行談判,或者積極推動相關各方尋找彼此都能接受的地點,通過國際會議進行談判。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和談都是最簡單、最高效的辦法,相互妥協以達到最大共識,這對國際社會而言是最好的選擇。而且中國已經接近世界歷史舞台的中心,應承擔進一步推動全球化、引領全球化的責任與擔當,或許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危急關頭,中國可以通過上合組織、『一帶一路』倡議相關機制等政治、經濟、文化渠道等,盡量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盡量不讓中東陷入更大的混亂和動盪之中。」

抓住機遇,不斷發展。

來源:參考消息

⑧ 簡述伊朗核危機及其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中國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營造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維護領土主權,促進國家統一。為此,中國力促國際形勢的緩和,珍惜和平與發展的戰略機遇,不需要在國際上挑頭去反對任何一個大國。
伊朗核危機,中國做為亞洲一個大國和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也想拉攏中國制裁伊朗,俄羅斯也想借機討到便宜。
中國和伊朗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需要進口伊朗的石油,所以中國不會贊成制裁伊朗,會採取一貫的和平解決方案!

⑨ 中國近代史研究最強的幾所大學.按排名告訴我下.謝謝

應該說,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南開大學近代史研究比較好。
全面的歷史研究,一般是如下7所大學。

(一)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世界史、中國古代史),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本系還設有歐洲研究中心、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希臘研究中心、東北亞研究所、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現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關系史研究所、孫中山思想國際研究中心、當代企業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中國古代史:實力絕對強大,從先秦到明清,每一個斷代都很強,但最突出的要數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兩個方向了,不僅有周一良、田余慶、吳宗國這樣的老前輩,還有閻步克、榮新江等一批後起之秀。當然先秦方向在有了朱鳳翰加盟以後,實力也不容小視。

世界史:同樣是學術上的聖殿,其中最具實力的要數世界中世紀史、歐美近現代史。馬克堯、高毅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良師。當然,願意接收挑戰的同學可以選擇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這個方向,這絕對是一個困難與機遇並存的好課題。

中國近現代史:這是北大一個相對的弱項,但也不乏茅海建這樣的名角。而且該專業良好的分配前景加上北大這塊牌子,相信對每個考生來講都是不小的誘惑。

(二)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擁有8個二級學科。全院下轄,歷史學系、世界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歷史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個教研室、研究室。

南開大學世界史專業涉及相當廣泛的研究領域,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含:拜占庭學)、美國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四個研究方向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際上也有很大的影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史近兩屆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學人中,有四人的博士論文在美國用英文出版,在美國史學界產生很大的影響,就目前來說,在國內的世界史研究機構中,這是僅有的,可以說,南開大學世界史學科幾乎涵蓋了從斷代史到地區國別史的各個方向。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涉及古希臘羅馬史、拜占庭史、基督教史和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史等研究方向。古希臘羅馬史學科在國內的地位舉足輕重,學術帶頭人王敦書先生是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的理事長,史屆泰斗雷海宗(解放前在清華大學與陳寅恪等大師齊名)的關門弟子,國內羅馬史的權威。遺憾地是王先生已經退休,但仍然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西方史學名著選讀課程,所以我們還能聽到老先生略帶倫敦口音的英語授課。拜占庭學在國內首屈一指,學術帶頭人陳志強先生(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博士),是國際拜占庭學會中國首席代表,成為中國沖擊這一世界顯學的支柱。另外改方向組建了東歐拜占庭研究中心,匯集了國內相當豐富的有關拜占庭的英文、希臘文等外文研究資料和檢索系統,為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哈全安教授主要指導阿拉伯史的研究方向,但近年來逐漸轉向中東地區現代化的比較研究,尤其是伊朗、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現代化的研究,如果對中東變幻莫測的歷史進程頗感興趣的你,可以選擇哈老師。

美國史:中國美國史學科開拓者之一的楊生茂先生(80年代初參與創建中國美國史研究會,並擔任副理事長)在南開大學執掌教席凡40餘年。美國史專業設在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現任主任李劍鳴教授,擔任美國史研究會的理事長,是國內公認的美國史權威,主要從事美國早期史、美國種族關系史、美國史學史等的研究。韓鐵教授2002年由國外來到南開大學,曾在國內另一美國史研究重鎮武漢大學任教,後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並定居在加拿大,主要從事美國經濟史和美國法律史的研究。美國史其他的研究方向:美國外交史、中美關系史、美國憲政史、加拿大史等。另外,2005年,美國中心將招生「美國學」的碩士研究生,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美國學博士、碩士點,開展對當代美國的綜合性研究,成為美國中心學科建設的新的增長點。

日本史:日本史學科設立於1964年,經歷從日本史研究室到日本研究中心,再到日本研究院的巨大變化。現在,日本研究院成為融日本史、日本經濟、日本政治和國際關系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日本學」研究機構。該研究方向的幾位博士生導師,均是中國日本史研究會的副理事長,綜合實力在國內是第一流的。每年均有相當比例的研究生獲得去日本大學完成學位的機會。有一點需要注意:日本史學科有要求相當高的日語要求,以為公共外語只考日語,2005雖然也招收英語考生,但相對日語考生無論在錄取,還是未來的學習中都處劣勢。

拉丁美洲史:拉美史也誕生於1964年,1994年成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為在教育部指導下協調全國拉美史研究的唯一研究機構。洪國起教授擔任拉美史研究會的理事長,中心主任王曉德繳獲搜擔任副理事長。不用說,拉美史的研究實力在全國也是無人能及的(當然,如果說到當代拉美研究,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的實力也很強大,它主要招收國際關系和世界經濟學科下的考生)。南開的拉美史招收英語考生,不會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考生不用擔心,從近幾年的情況看,錄取的拉美史考生均是英語考生,而西班牙語的學習則在研究生階段短期密集的強化訓練(大約一年)。拉美史主要的研究領域:拉美政治經濟一體化、美國與拉美關系等方向。
(三)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擁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6 個,碩士點 8 個,博士生導師 21 名,碩士生導師 21 名。

中國古代史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擁有何茲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學者,在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史、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民族史等領域具有較大影響。

個人覺得還是師大古代史挺強的,21位老師裡面有20個是博導和教授,是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其中又以先秦和明清以及社會史出名,比如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社會史的何茲全老先生。

師大的近現代也不錯,擁有龔書鐸、王檜林等著名學者,在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經濟史、對外關系史等研究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

師大的世界史稍微弱些,但也擁有劉家和等著名學者,在古希臘羅馬史、西方史學史、中外古史比較、歐洲中世紀史、西方近現代思想史、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美國史、英國史、俄國史等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

(四)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下轄歷史系和清史所。

歷史系的歷史學專業為一級學科點,擁有下屬的全部八個二級學科,目前設有八個碩士點,除歷史地理學、考古學其他六個二級學科都有博士點,其中國古代史是國家重點學科,師資力量較強。

清史所,目前擁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六個碩士點六個博士點

(五)中山大學

學科門類比較齊全,在學術研究方面,中山大學歷史系設立了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孫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等一些研究所,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其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是國家重點學科!

(六)廈門大學

歷史學系現擁有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下設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8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個學士學位授予點(涵蓋歷史學和考古學2個本科專業)。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科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

(七)武漢大學

擁有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還有一個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一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個大學研究伊朗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在中國哪個多 瀏覽:229
義大利酸奶配什麼 瀏覽:704
越南火警電話多少 瀏覽:7
義大利九月穿什麼 瀏覽:32
伊朗的什麼出口最多 瀏覽:326
印尼華人在哪裡 瀏覽:332
美國跟伊朗現在打得怎麼樣了 瀏覽:64
印度死亡病例多少歲 瀏覽:738
伊朗為什麼有季節性積雪融水 瀏覽:191
英國蘋果公園租房多少錢 瀏覽:364
如何對付印度裝甲 瀏覽:1007
為什麼伊朗稅這么高 瀏覽:420
越南巴花工資多少 瀏覽:786
中國四大門神叫什麼 瀏覽:273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猛將多 瀏覽:184
越南買紅木為什麼便宜 瀏覽:879
伊朗肺炎怎麼被感染的 瀏覽:754
越南火鍋羊肉為什麼很嫩 瀏覽:515
疫情期間中國幫過哪些國家 瀏覽:553
伊朗需要中國什麼樣的投資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