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與中國關系如何
中國和伊朗之間有著悠久的友好關系,尤其是近20年來,兩國關系穩定發展、日益密切。當前,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夥伴國家。伊拉克被美國控制以後,伊朗的重要性更加地凸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主要油源在是中東地區,伊朗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於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滋海峽,地位相當重要。無論從理論分析上,還是現實情況看,中國同伊朗關系雖不及盟友,卻非常重要。
中伊間重要協定、協議有:中伊文化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中伊兩國廣播電視合作計劃、中伊關於互設總領事館協議、中伊政府關於互免簽證的備忘錄、中伊政府貿易協定、中伊兩國外交部建立磋商機制諒解備忘錄。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1937年7月8日,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79年4月1日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2月11日(1979)為國慶節。1971年8月16日同中國建交。
2. 伊朗.中東那些國家.還有阿拉伯國家和中國關系友好嗎那些比較友好的
中東和中國關系好的基本沒幾個,當然,說什麼友誼之類的,在很多明眼人看來,很是虛假。
但有幾個國家倒是很要好得。
1,以色列,不是我們巴上他們,而是他們巴上了我們。。。雖然哪么說有些傷感情,但因為二戰的時候,中國人救了很多猶太人,所以他們很是感激。不太記得是哪個記者來著,去了以色列,去三個餐館,被問是中國人後,都強拉著吃免費的飯。嚇得人家換了三間才搞清楚是上面事情。
2,利比亞,這個你可以看一下某小說,因為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幫助這個國家,所以這國家很是對中國友好。而且從民風上可見一斑。
至於伊朗和阿聯酋什麼的,關系也不是不好,只是基本都一樣而已。
3. 沙特埃及伊朗,誰與中國關系更好
應該是伊朗,中國和伊朗之間沒有多少利益沖突,甚至可以互相取長補短
沙特和埃及都差不多,中國石油大多靠俄國供給,不用特別依靠沙特。埃及實在太遠太亂,不想扯上太多關系
4. 沙特、伊朗、阿聯酋、伊拉克、科威特、俄羅斯和我國的關系怎樣
算一般的就是沙特和伊朗,阿聯酋。伊拉克,科威特和中國沒有關系,算好的就是俄羅斯
5. 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系希望能從各方面說明
中沙友誼源遠流長,歷史上兩國人民早就有交往。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曾留下千古名言:「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句話,既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和雙方的聯系,也激勵後人繼續並加強交往。1990年中沙正式建交後,兩國關系有了長足發展,雙方各層次往來密切,相互了解和信任日益增強,政治、經貿、文化等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2008年,兩國貿易額達160多億美元,沙特已成為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放眼未來,發展互利共贏、務實合作的中沙友好關系基礎牢固,前景廣闊。理由主要有三:首先從政治角度看,中沙分別是亞洲東西部的重要國家。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國際地位和影響日益增強。沙特是阿拉伯和伊斯蘭大國,在中東海灣地區及穆斯林世界舉足輕重。中沙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許多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並在國際事務中保持協調與配合。中沙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兩國既沒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其次從經濟角度看,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沙特是全球前20位的經濟體之一,且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互補性強。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對能源的需求相應上升。在能源供應問題上,中國實行立足於國內、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同時也將適度利用國外能源作為必要補充。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其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全球之冠。去年中國從沙特進口原油2200萬噸,佔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7.5%,沙特是中國的第一大能源供應國。中國的一些產品和技術也是沙特方面所需要的。另外,中國外匯儲備逐年增加,沙特的石油收入也因油價上漲而大幅增長。今後,打造一個以能源合作為核心,貿易、投資、礦產、石化和工程、通信等全面展開的中沙互利合作格局大有可為,雙邊貿易額5年內達到400億美元的目標不難實現。第三從文化角度看,中沙兩國都有自己的璀璨文明。中國是東方的文明古國,沙特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同屬於東方文化,在社會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相似之處。中國和沙特都強調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主張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反對文明沖突和對抗。這是兩國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擴大文化合作的共同語言。中沙成為相互信賴的好朋友、真誠合作的好夥伴,已經並將繼續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6.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和中國是關系非常友好國家。
和中國歷史淵源很深。
據中國「史書」記載,紀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波斯派使節到中國北魏王朝友好聘問達十多次。隨著雙方友好往來,漢文化傳至西域,西域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伊朗等國的「絲綢之路」也全面暢通,為兩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開辟了新的紀元。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打井、煉鐵、制漆、繅絲等工藝源源傳入伊朗等西亞諸國,伊朗的物產如蠶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兩國往來曾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波斯遭外來侵略,波斯王親自到唐帝國訪問並請援,唐高宗封他為都督,遣將派兵護送他回國,但回國未成死於長安。其子尼列斯謀策復國未成,於唐中宗景龍年間返華也死於長安。當時,尼列斯率領數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當上了將軍、外交官、天文學家、醫學家和學者。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波斯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裡安家落戶。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後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於長安。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亞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後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當時,隨同鄭和訪問的費信曾寫紀行詩句描寫當地的風俗及特產。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爾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後來,成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貴史料和重要見證。據考證,多年來,兩國植物的傳播和移植就達幾十種。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還曾在中國流行。
伊中兩國在經貿合作上, 中國是伊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
伊中兩國在文化上,中國同伊朗成立文化聯合委員會並定期舉辦會議。
7. 外長怎麼評論中國與沙特和伊朗的關系
外長表示我們中國是沙特伊朗的共同朋友
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持續的痛,和平可能遲到,正義不應缺席。中國堅定支持兩國方案,我們願意為重啟和談繼續斡旋。我們歡迎沙特國王即將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我們也希望沙特和伊朗之間能夠通過平等和友好協商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問題。中國是沙特和伊朗的共同朋友,如果需要的話,中國願意發揮我們必要的作用。
8. 中國和伊朗關系如何
中國和伊朗關系穩定發展、日益密切。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1979年4月1日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2月11日(1979)為國慶節。1971年8月16日同中國建交。
中國和伊朗之間有著悠久的友好關系,尤其是近20年來,兩國關系穩定發展、日益密切。當前,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夥伴國家。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主要油源在是中東地區,伊朗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於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滋海峽,地位相當重要。無論從理論分析上,還是現實情況看,中國同伊朗關系非常重要。
9. 中國和沙特什麼時間建交,關系如何
1990年7月21日,沙特同中國建交。建交以來,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全面、快速發展,雙方交往頻繁,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兩國高層交往頻繁。
外交政策
沙烏地阿拉伯奉行獨立自主、溫和務實、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互不幹涉內政。將發展與美關系放在外交首位。重視發展與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關系,致力於阿拉伯團結和海灣合作委員會的一體化建設,積極參與地區熱點問題。大力開展多元化外交,加強與中國、歐盟、俄羅斯和日本等大國的關系。沙能源和伊斯蘭大國地位為各方看重。
外交立場
伊拉克問題:主張維護伊拉克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阿拉伯屬性。支持伊政治重建進程,希望將各派都納入該進程。支持打擊破壞伊安全與穩定的恐怖活動,認為伊武裝組織的行為不利於伊實現穩定和重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伊內政,呼籲伊周邊各國遵守不幹涉伊內部事務的原則。沙在2003年召開的馬德里伊拉克國際捐助會議上捐款10億美元。
巴勒斯坦問題:強調全面、公正解決巴以沖突是實現地區和平的唯一途徑,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是以色列對巴領土的佔領。支持中東和平進程,呼籲重啟「路線圖」計劃。要求以從所有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2002年阿卜杜拉王儲提出中東和平倡議,並成為同年阿盟首腦會議決議。沙特對2006年巴立法選舉表示歡迎,呼籲國際社會尊重巴人民的選擇和意願,給哈馬斯更多時間調整政策。沙反對孤立哈馬斯政府,反對停止向巴提供援助,反對為哈馬斯政府參與和談預設條件。
伊朗核問題:主張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希望伊不發展核武器,與海灣國家一道致力於實現本地區無核化。希望伊遵守《聯合國憲章》,並採取措施增進互信,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反對對伊朗進行制裁或動武,認為這會給地區帶來災難性後果。願與伊在睦鄰友好、互利合作和互不幹涉內政的原則下進一步發展關系。
反恐問題: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認為恐怖主義是一種國際現象,是極端思想的產物,不屬於某一文明、宗教或民族。強調反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消除恐怖主義根源。2005年2月,阿卜杜拉王儲在利雅得國際反恐大會上倡議成立國際反恐中心。
敘黎問題:譴責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遇刺事件,呼籲黎人民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避免分裂。沙為促進敘利亞與國際調查委員會合作積極斡旋,認為在最終調查結束之前不應對敘採取行動。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歡迎蘇丹政府為解決達爾富爾問題所採取的行動,強調反對任何對蘇的武力干涉和制裁,希望國際社會給予蘇足夠的時間執行聯合國有關決議,避免使用可能導致問題復雜化的威脅。認為應集中精力解決達爾富爾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支持向該地區派遣維和部隊。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支持建立包括海灣地區在內的中東無核區和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已加入《禁止使用化學武器條約》。要求以色列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認為以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中東不穩定因素,國際社會應對以施壓。
國際油價:強調奉行平衡的石油政策,承諾保證石油供應。認為國際油價維持高位的原因並非市場原油短缺,而是煉油能力不足。呼籲主要石油消費國減少石油稅收以使消費者受益。
關於當前黎以、巴以沖突:譴責以色列對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暴力行動,要求國際社會採取行動制止以暴行,強調大國應負起政治責任,促使以和黎真主黨立即實現停火,要求國際社會特別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向黎人民提供幫助。同時,沙明確宣布要區別不計後果的冒險行為與合法抵抗運動,反對激進組織的「盲動」將阿拉伯世界拖入危險境地。沙國王宣布向黎巴嫩人民捐贈5億美元,向巴勒斯坦人民捐贈2.5億美元,並指示向黎中央銀行存入10億美元,以支持黎經濟。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英語:Kingdom of Saudi Arabia,阿拉伯語:مملكة عربية سعودية),通稱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台灣譯為沙烏地阿拉伯),簡稱沙特。沙特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巴林、卡達等國接壤。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麥進口國,年均進口約600萬噸。水果自給率達到60%。畜牧業主要有綿羊、山羊、駱駝等。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椰棗、柑橘、葡萄、石榴等。沙特的穀物自給率比較低,只有20%多,依靠大量進口才能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