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國伊朗戰爭是怎樣的
俄國——伊朗戰爭指俄國同伊朗爭奪外高加索和裏海沿岸統治權的戰爭。戰爭是由於伊朗封建主企圖侵略19世紀初歸屬俄國的喬治亞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區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諸小王國和汗國因內訌造成在政治上軟弱無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兩國的唆使下,企圖乘機兼並整個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對伊朗和土耳其封建軍事擴張的斗爭中,多次請求俄國給予援助,並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歸屬俄國。1801年,東喬治亞自願歸屬俄國,明格列里亞公國、伊美列丁王國和古里亞公國也先後得到俄國的保護。
俄國——伊朗戰爭軍事行動的起因是,俄國拒絕接受伊朗於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軍撤離外高加索的最後通牒。
1804年6月,集結在埃里溫地區的伊軍主力在王儲阿拔斯·米爾扎統率下,為奪取梯弗里斯展開了軍事行動。俄軍出動迎擊。6月22日,圖奇科夫部隊在古姆拉附近擊潰伊軍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軍總司令齊齊阿諾夫將軍統率的俄軍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圍牆附近戰勝了阿拔斯·米爾扎軍隊。1805年,卡拉巴赫、希爾凡和舍基等汗國,以及舒拉格利蘇丹國自願歸屬俄國。同年,俄軍對巴庫和臘什特進行了一次海上遠征,但未能取得戰果。1806年夏,俄軍擊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萬伊軍,佔領了努哈、傑爾賓特、巴庫和其他一些居民點。
英法兩國支持伊朗。1807年5月簽訂了伊朗法國同盟條約,隨後又簽訂了旨在反對俄國的英國伊朗條約。俄伊戰爭曾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停息,並由於在此期間俄國同土耳其戰爭、同瑞典戰爭和進行衛國戰爭,而使俄伊戰爭對俄國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崙進攻俄國後,於1812年8月初中斷與俄國政府的和平談判。阿拔斯·米爾扎的軍隊侵入塔雷什汗國,8月21日侵佔連科蘭要塞。1812年10月,為了打擊俄軍,阿拔斯·米爾扎的8萬軍隊集結在阿拉斯河的阿斯蘭社茲徒涉場附近。但是,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上校指揮的一支俄軍前出到伊軍後方,出其不意地擊潰了伊軍,並繼續擴大戰果,於1813年1月13日強佔了連科蘭。10月24日,伊朗被迫簽訂古利斯坦和約。根據和約,伊朗承認塔吉斯坦、北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歸屬俄國。在戰爭中,外高加索非正規軍事組織和外高加索居民積極援助了俄軍。
俄國伊朗戰爭伊朗政府並未放棄其對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圖。由於東方危機的產生,出現了對伊朗有利的國際形勢,沙赫企圖乘機採取報復行動。他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改編了部隊,英國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蘇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國對巴爾幹事件的注意力。英國企圖將俄國逐出近東,因而支持伊朗與俄國交戰,並把1814年11月25日簽訂的旨在反對俄國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蘭條約強加給伊朗。按照英國的計劃,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應由俄國轉歸伊朗,並置於英國的勢力范圍之下。俄國政府力圖避免戰爭,當准備割讓出部分領土時,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爾扎為首的沙赫宮廷中有狂熱思想的黷武集團的影響下,伊軍不經宣戰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國和塔雷什汗國,其中部分伊軍推進到巴庫和庫巴,並指望當地居民舉行起義反對俄國。但是,當地居民沒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軍總司令葉爾莫洛夫將軍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擊敵人。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的居民給俄軍以援助,他們組成了各為1.2萬人的騎兵民團和步兵民團,東喬治亞也派出了2000人的騎兵民團。1826年7月,伊軍包圍舒沙要塞,俄國衛戍部隊頑強堅守了48天,從而使俄軍馬達托夫將軍的部隊於9月15日在沙姆霍爾戰役中擊潰了伊軍。1827年10月13日,俄軍在已任俄軍總司令的帕斯科維奇將軍的統率下,迅猛地奪取了埃里溫要塞。1826~1827年間,俄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許多城市和要塞,如納希切萬、阿巴薩巴德、梅連德、大不里士、烏爾米亞和阿爾傑比利。沙赫政府開始求和。談判結果,雙方於2月22日在土庫曼查伊鎮簽訂土庫曼查伊和約,根據和約,埃里溫汗國和納希切萬汗國歸屬俄國。
『貳』 阿拉伯世界受到西歐殖民侵略嗎
具體參看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歷史大事集》近代。。和現在部分。。。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戰爭爆發,義大利以戰機襲擊,壓倒性戰勝奧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義大利殖民地。
1885年9月埃及「阿拉比運動」爆發,英國出兵干涉,10月英國宣布吞並埃及。
伊朗的悲慘命運
早在16 世紀,葡萄牙人已佔據了靠波斯灣口的霍爾木茲等地。18 世紀中葉,荷蘭人趁伊朗全國混戰之機,奪取了波斯灣的哈爾克島。1763 年,英國強迫伊朗簽訂奴役性條約,在
波斯灣沿岸布希爾等地設立商站,並取得自由貿易、免交進口稅等特權。這
是伊朗淪為半殖民地的開端。18 世紀末19 世紀初,在歐洲列強追求擴大商
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的條件下,伊朗逐漸成為英、俄、法等國爭奪的對象。
沙皇俄國利用毗鄰伊朗的有利條件,不斷對伊朗發動侵略戰爭,大肆進
行領土擴張。在1804~1813 年和1826~1828 年兩次戰爭中,沙俄打敗伊朗
後,先後強迫伊朗簽訂古利斯坦條約和土庫曼徹條約。古利斯坦條約規定:
伊朗將俄軍佔領的喬治亞等地割讓給俄國;俄國在必要時應「幫助」伊朗
國王所指定的繼承人繼承王位;伊朗放棄在黑海保有海軍的權力,俄國獨享
在黑海擁有艦隊的特權;俄國商人輸入的商品值百抽五,不再繳納內地關卡
稅和其他一切雜稅。土庫曼徹條約除申明古利斯坦條約中俄國在伊朗的特權
外,還規定:伊朗放棄南高加索的一切權力;承認俄軍新佔領的土地為俄國
所有;雙方之間劃定國界,基本上以阿拉斯河為界;伊朗付給俄國2000 萬盧
布賠款;俄國可在伊朗各大城市自行設立領事館,俄國臣民與伊朗臣民之間
的一切訴訟必須由俄國領事會審;俄國人可在伊朗租賃、購買房產住用或作
貨棧;伊朗各州官員如不履行條約,應即撤職。恩格斯一針見血地揭露,土
庫曼徹條約已將伊朗「變成俄國的附屬國」①。
英國為了同俄國爭奪,擴大自己在伊朗的勢力,從1800~1841 年間,先
後四次強迫伊朗簽訂不平等條約,英國獲得了領事裁判權,輸入商品值百抽
五且豁免國內關卡各稅,在大不里士、德黑蘭等地設立商業代辦處。隨後,
法、美、奧等國援例同伊朗簽訂類似條約。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
伊朗淪為半殖民地。
不平等條約給伊朗帶來深重的民族災難。外國商品,特別是英國商品,
潮水般地湧入伊朗。從19 世紀30 年代起,英國紡織品幾乎占伊朗全部進口
總值的90%。1833 年,運到大不里士的歐洲商品總值摺合1500 萬盧布,1836
年增至4000 萬盧布。歐洲商品的傾銷,破壞了伊朗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封
建自然經濟,扼殺了處於萌芽狀態的伊朗資本主義手工業工場,促使大批手
工業者和中小商人破產。
沙皇南下的計劃,除了瓜分土耳其外,還要佔領伊朗,把伊朗作為它的投資場所、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而且把奪取伊朗作為插足波斯灣、控制印度洋、奪取英屬殖民地印度、實現世界霸權的重要步驟。沙皇俄國最初入侵伊朗是在彼得大帝時代。1722年8月,彼得一世親自指揮俄軍進攻伊朗藩屬塔爾克至沙姆哈爾領地,以後又佔領了巴庫,進逼伊朗國境。1723年伊朗被迫在彼得堡簽訂和約,把整個裏海沿岸,德賓特、巴庫、吉梁、馬贊德蘭、阿斯特拉巴德省等地割讓給俄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俄、英、法西方列強加緊爭奪伊朗,使伊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1800年末,沙皇保羅一世與法國拿破崙締結了俄法兩國取道伊朗聯合進軍印度的協定。1801年初,沙皇派225000名頓河哥薩克軍隊向伊朗進軍,佔領了喬治亞。亞歷山大一世繼位後,繼續派兵侵入伊朗,攻佔高加索山脈以南的許多地方。1813年10月,伊朗被迫簽訂了《古利斯坦條約》,使沙俄取得了高加索山脈以南屬於伊朗的大片土地,並在伊朗獲得種種特權。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占據了伊朗塞凡湖邊的哥克查地帶,並無理要求伊朗放棄卡藩,作為俄國撤兵的交換條件。這遭到伊朗的拒絕。於是,沙俄再次發動對伊朗的戰爭。1828年2月,伊朗被迫簽訂了《土庫曼徹條約》以及一項特殊通商條約。按照這個條約,沙俄又奪取了伊朗的兩個省,伊朗付給沙俄200萬英鎊的賠款,禁止伊朗船隻在裏海岸邊的領水內航行,俄國在伊朗各大城市設立領事館並享有治外法權以及其他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土庫曼徹條約》已將它(指伊朗)變成俄國的附屬國。」馬克思也指出:「俄國……在波斯獲得的領土面積不亞於一個英國。」 《土庫曼徹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加強了沙俄在伊朗的侵略勢力,嚴重地妨礙了英國攫取伊朗的侵略行動。英國為了進行反擊,一方面鼓動伊朗抵制沙俄的擴張,另一方面又用軍事威脅等手段強迫伊朗於1841年同英國簽訂奴役性的《英伊條約》。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英俄兩國瓜分伊朗的局面。伊朗王位的繼承要由沙俄決定,北方各省的統治者要從俄國政府所中意的人中任命;在南方,英國官吏則像統治者一樣作威作福,發號施令。隨後,新興的德帝國主義也開始插足中東。從此,英、俄、德三國便加緊掠奪和分割伊朗,更進一步加深了伊朗的半殖民地化。
『叄』 沙俄1600多年領土有多大,沙俄是怎麼把領土闊展到2240的。
沙俄在歐洲地區的擴張
沙皇俄國於16世紀中葉征服了喀山汗國(1552年)和阿斯特拉罕國(1556年),控制了伏爾加河流域,打通了南下黑海的道路。 17世紀中葉,它又通過武裝侵略和其他手段,兼並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地域。17世紀末與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為進一步爭奪歐洲,急於打開通向西歐的波羅的海出海口。當時通向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為瑞典所控制。為爭奪出海口,沙俄與瑞典進行了21年的北方戰爭(1700~1721年),打敗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瑞典,搶佔了芬蘭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1703年),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勾結普魯士、奧地利武裝干涉波蘭內政,三次(1772年、1793年、1795年)帶頭瓜分了波蘭,奪取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為了爭奪南方暖水港和奪取對黑海及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的控制權,沙俄女皇葉卡德琳娜又於1768~1774和17871~1791年間兩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得了從第聶伯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間黑海北岸的大片領土。到19世紀,沙俄同法國展開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激烈斗爭。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時,利用與法國暫時勾結的機會,用戰爭的手段,於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並把它變為沙俄的一個省。於1812年,又從摩爾達維亞公國手中割取了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的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1815年沙俄打敗了拿破崙後,奪取了整個波蘭。通過對伊朗的戰爭,兼並了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大部分地區。又通過1826~1828年對伊朗的戰爭,奪取了亞美尼亞的一部分。經過1828~1829年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取了庫班河以南裏海東岸的大片土地。 1878年又從土耳其於中吞並了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
沙俄向亞洲的擴張
早在16世紀下半葉,沙俄的武裝力量已伸向烏拉爾山以東。17世紀初,已越過葉尼塞河,到17世紀30年代,已推進到勒拿河流域,於 1649年到達鄂霍次克海岸。到18世紀末,進而侵佔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島(1867年沙俄將這兩塊地方賣給美國)。沙俄向東部地區擴張的主要手法是以皮貨商及哥薩克殖民者為先導,以正規軍為後盾,每侵佔一個地方,就在河口等險要地方修築要塞,作為進一步侵略擴張的據點。
到17世紀30年代末,沙俄侵略軍擴展到清政府管轄的領土邊緣。於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軍以勒拿河流域的雅庫茨克為據點,先後派出以哈巴羅夫和波雅科夫為首的侵略隊伍,侵入黑龍江下游達斡爾人居住地區,中國清政府派兵將侵略者驅逐出去。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了兩國邊界東段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東部的庫頁島屬於中國的管轄范圍。
1741年6月,丹麥探險家Vitus Bering率領一批俄國水手從西伯利亞出發向東尋找新大陸。7月16日他們發現了阿拉斯加大陸,而在阿拉斯加水域生長的水獺成為這次探險最大的發現。到了1745年俄國獵人就在阿留申群島建立了穩固的狩獵基地,從而開始了阿拉斯加的殖民時期。
緊隨其後的是英國、西班牙和美國的探險家,但真正留下來對阿拉斯加有重大影響的還是俄國人。 1784年他們在科迪亞克島(KODIAK)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定居點。到1799年為止,他們的觸角一直延伸至東南海岸的Sitka,俄國對阿拉斯加的主權擁有就此確立。
19世紀中葉,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打敗,向歐洲擴張受挫,便將矛頭指向亞洲,首先是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56和1860年,沙俄乘英法聯軍侵華之機,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脅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割去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把中國西境三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泊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圍地區共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強行劃歸俄國。沙俄又通過《中俄伊犁條約》和以後幾個勘界議定書,割佔了中國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外,還違約強佔了帕米爾地區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沙俄共割佔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現在的俄羅斯也有1700萬的領土面積
沙俄向中亞的擴張
19世紀中葉,英、法、俄等大國爭奪海洋的斗爭日益尖銳。沙俄為了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和爭奪暖水港,極力推行「南下政策」。它用欺騙、收買和逐步蠶食等手段,於19世紀中葉兼並了哈薩克各部,並於19世紀70年代,先後征服了浩罕、布哈拉(兩者位於中亞的烏茲別克境內)和瓦希(位於中亞塔吉克境內),於1880~1884年又侵吞了土庫曼,1885年侵佔了阿富汗的庫什克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前蘇聯從鄰國取得領土近70萬平方公里。1940年和1947年,將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沙拉古薩摩、貝辰加(貝柴摩)等地區劃歸蘇聯。1940年,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並入蘇聯版圖。又將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哥維納地區劃歸蘇聯。1944年將中國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今俄羅斯偽圖瓦自治共和國,面積為173平方公里),並入蘇聯版圖。1945年,將德國的哥尼斯堡地區(今俄羅斯偽加里寧格勒州)、波蘭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斯洛伐克的外喀爾巴阡地區、日本的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地區劃歸蘇聯。
『肆』 俄羅斯疆域擴張過程
俄國歷史 俄羅斯領土擴張史
在16世紀末以前,今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還不是俄國的領土。這一時期,俄羅斯剛剛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其領土面積僅為280
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北歐一角,與西伯利亞相距遙遠。從16世紀中葉沙皇伊凡四世執政,俄國才開始向東方擴張,逐步吞並了西伯利亞與遠東的大片領土,將疆域擴展到太平洋岸邊。在沙俄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礙是與俄國毗鄰的西伯利亞汗國。
1556年,沙皇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連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募軍隊,添置武器,伺機侵佔西伯利亞汗國。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托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系,鼓動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拓殖疆土效勞。
1581 年,經過長期准備後,葉爾馬克率領840
人的隊伍,在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武器下,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俄軍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托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1581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擴張立了下戰功。沙皇政府決定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受到鼓勵,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沙俄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努,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了20多年。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後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其侵略勢力越過了烏拉爾山,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以後,派遣重兵,興建城堡,把持軍事據點,以鞏固新佔領的地區。並以這些據點為大本營進一步染指巴拉賓大草原。沙俄為佔領鄂畢河中下游地區,還揮師北大,相繼滅了彼雷姆酋長國和葉潘恰酋長國,在這里建立了彼雷姆城和圖林斯克城。烏拉爾山脈北部和鄂畢河下游地區,俄國歷史上稱之為"尤格拉"和"伯紹拉"地區。這里長期居住著薩莫耶德人、漢特人和楚德人等,他們的水產業和毛皮業非常出名,俄國人對這里的財富覬覦已久。沙俄滅掉西伯利亞汗國後,為徹底征服鄂畢河下游地區鋪平了道路。1593年,戰勝了治特人以後,沙俄在漢特人蘇格穆特瓦什城的舊址上,建立了別列佐夫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向塔扎河流進軍,於1601年在塔軋河下流建立了曼加結亞城,這標志著俄國已基本上佔領了鄂畢河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沙俄又加緊了向鄂畢河上游的推進,於托木河口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在這一帶,俄軍又同當地蒙古和吉爾吉斯等民族發生了激烈斗爭,並開始逼進中國西北邊疆。
從17世紀初,沙俄又繼續東擴,在20年代佔領了葉尼塞河地區。沙俄東進主要是靠著西伯利亞的長川巨流,沿著縱橫交錯的大河小溪,從一條流駛入另一條河。在兩條相近的水、河流中間的地帶,俄國人稱之為"連水陸路"。冬季則可涉冰而行。"連水陸路"可以縮短許多路程。到17世紀30年代初,俄國人已經占據了葉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區。 在哥薩克的殖民過程中,已經探聽到了有關勒拿河的消息。並獲得了一些前往勒拿河的路線資料。沙俄政府在佔領了西伯利亞的兩大水系之後,還想佔領第三大水系勒拿河。於是,他們從北方的曼加結亞和南方的葉尼塞斯克兩地同時派兵前去占據勒拿河。哥薩克軍隊主要是通過下通古斯卡河的北路、上通古斯卡河的南路和古代埃文基人所經常使用的古道,沿連水陸路,越過大小眾多河流來到勒拿河流域的。他們沿河上下掠奪財物,建立據點。先後建立了中維柳伊斯克、下維柳伊斯克和上維柳伊斯克。1638年,俄國政府下令成立雅庫茨克督軍府,把勒拿河地區大片信封強行並入俄國版圖。雅庫茨克最初建於勒拿河右岸,1643年督軍戈洛文下令遷城於河的左岸。此後雅庫茨克成了沙俄進一步向東北亞地區遠征的指揮中心。
東北亞的地理條件更為復雜,除了高山縱橫、河流密布外,還瀕臨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從17世紀30年代末,俄國哥薩克開始了向東北亞的遠征。他信主要是從勒拿河口入北冰洋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達東北亞各地、或者是通過幾條不同的路線到達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東推進的過程中,沙俄殖民主義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營地。例如,1638年在雅納河建立了維爾霍揚斯克,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揚斯克;在印迪吉爾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維爾斯克等。1645年,米哈伊爾斯塔杜欣等人到達科雷馬河,並先後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馬斯克3 個冬營地。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
至17世紀50-60年代,哥薩克的足跡已遍及東北亞各地。接著,他們開始向堪察加半島挺進。這時的堪察加半島住著伊傑爾門人、科里亞克人、愛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們在這里從事捕鮃業和狩獵業,過著原始生活。1695年雅庫茨在督軍派哥薩克到阿納得爾堡。其中一部分人於次年到過堪察加半島。1697年初,哥薩克五十人長阿特拉索夫集結120人的隊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島,在這里與當地人進行了激烈的戰斗,之後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堡,並派人守衛。到1711年,整個堪察加半島被征服,並入俄國版圖。俄國在佔領了東北亞和堪察加半島以後,又加緊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挺進。
在俄國向西伯利亞與遠東的擴張過程中,也把侵略觸角伸到了貝加爾湖和黑龍江地區。1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俄國以葉尼塞斯克和雅庫茨克為中心,分別從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入侵貝加爾湖地區。哥薩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干斯克(1654年)和伊爾庫茨克(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維爾霍連斯克(1642年)。在貝加爾湖東北角由哥薩克建立了上安加爾斯克(1647年)和巴爾古津堡(1648年),於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這樣,俄國軍隊大體上從北部用據點包圍了貝加爾湖,為進一步南下和東進打下了基礎。
從貝加爾湖南岸,俄羅斯軍隊一路南下直逼中國的蒙古地區,一種東進抵達黑龍江上游的石勒喀河,進而入侵黑龍江。俄國人在向東、向南的道路上,擇水陸要沖建若干城鎮堡。例如,1658
年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尼布楚),1658 年建立了捷連賓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1666
年建立了烏丁斯克等。這些城堡對此後俄國的軍事、外交、經濟活動,以及與中國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17世紀40-50年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1643年哥薩克波雅爾科無走勒拿河支流阿爾丹河,再沿烏楚爾河流進入紐約姆卡河,然後翻越外興安嶺,走連山陸路,最後進入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結雅河)。另一條路線是,從奧廖克馬河起,沿其支流圖吉爾河到達黑龍江。哈巴羅夫遠征黑龍江走的就是這條路。為了加強管理,1656年俄政府在奧廖克馬河口設立了奧廖克明斯克堡。
俄羅斯征服人遼闊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隨即建立了行政、軍事機構加以控制,實施殖民統治。整個西伯利亞由中央的西伯利亞衙門管理。各地區分設督軍轄區和縣。督軍轄區共有4
個,即托搏爾斯克、托木斯克、雅庫茨克和葉尼塞斯克,每個轄區下隸屬幾個縣。17世紀西伯利亞共有圖林斯克、秋明、塔拉等19個縣。各轄區和縣均置督軍,總攬所屬地區的軍事、行政、司法和經濟等一切權力。
1850年以後,趁中國清朝衰微,武力侵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一帶,俄寇甚至拿索倫人當食物,真是吃人的惡魔;尼古拉耶夫攻佔廟街,殘酷殺害當地的赫哲族和鄂溫克族居民,製造廟街慘案,並改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時強迫清王朝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搶佔了黑龍江流域的10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至庫頁島的大片領土。這片領土內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盡,結雅河的鄂倫春族被迫遷入大興安嶺,女真族被迫遷入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西,最後俄羅斯移民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不知道貝加爾湖以東的布里亞特蒙古族被同化沒有?
清朝末年,漢民族大量移民東北,成為東北的主體民族,這保證了東北對中國的向心力,成為鞏固東北邊防的最強的力量。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因為已經被漢人屯墾多年,故在璦琿條約中特別聲明保留為中國領土,成為中國在黑龍江北唯一的領土。清末時俄人違約將該地漢族、鄂倫春族居民趕進黑龍江淹死或殺死,此乃海蘭泡慘案!
江東64屯的被侵佔,歷經清朝、袁世凱、北洋軍閥與國民黨政權均拒絕承認,並堅持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沙俄趁火打劫,佔領東北全境,實行殖民統治。1905年日本擊敗沙俄,奪取庫頁島南段、千島群島南部和海參崴並控制吉林和遼寧。再後來黑龍江以南進入張作霖時期,黑龍江以北1917年遠東共和國成立,日本控制整個千島群島。
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與蘇聯在黑龍江相對峙。蘇聯將遠東的漢族趕走或殺死,將遠東的朝鮮族強行遷到中亞。1945年,蘇聯從日本手中重新奪取庫頁島南部和海參崴,並佔領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日本北方四島)
『伍』 俄國伊朗戰爭結果如何
俄國在俄伊戰爭中的勝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躪和屠殺,使英法兩國的侵略企圖化為泡影,也使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發展的機會。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戰爭中,俄軍在數量上較之伊軍並不佔優勢,但伊軍戰斗素質不強,軍事組織不完善,以及技術裝備落後,所以盡管有英法兩國的援助,仍然戰敗。俄軍的勝利也是由於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戰術方面,俄軍採用疏開戰斗隊形和縱隊與射手散開隊形協同行動的戰法具有很大意義。戰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還由於俄軍善於在山林地區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強的獨立步騎兵部隊。俄軍經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為依託。在俄伊戰爭中,俄國非正規騎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主要部署在步兵兩翼和用來追擊潰逃之敵。俄軍在山區、山林地區和半沙漠地區展開戰斗行動所積累的經驗,在19世紀30~40年代的俄軍條令中有所反映。
『陸』 俄國——伊朗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1804年6月,集結在埃里溫地區的伊軍主力在王儲阿拔斯·米爾扎統率下,為奪取梯弗里斯展開了軍事行動。俄軍出動迎擊。6月22日,圖奇科夫部隊在古姆拉附近擊潰伊軍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軍總司令齊齊阿諾夫將軍統率的俄軍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圍牆附近戰勝了阿拔斯·米爾扎軍隊。1805年,卡拉巴赫、希爾凡和舍基等汗國,以及舒拉格利蘇丹國自願歸屬俄國。同年,俄軍對巴庫和臘什特進行了一次海上遠征,但未能取得戰果。1806年夏,俄軍擊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萬伊軍,佔領了努哈、傑爾賓特、巴庫和其他一些居民點。
英法兩國支持伊朗。1807年5月簽訂了伊朗法國同盟條約,隨後又簽訂了旨在反對俄國的英國伊朗條約。俄伊戰爭曾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停息,並由於在此期間俄國同土耳其戰爭、同瑞典戰爭和進行衛國戰爭,而使俄伊戰爭對俄國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崙進攻俄國後,於1812年8月初中斷與俄國政府的和平談判。阿拔斯·米爾扎的軍隊侵入塔雷什汗國,8月21日侵佔連科蘭要塞。1812年10月,為了打擊俄軍,阿拔斯·米爾扎的8萬軍隊集結在阿拉斯河的阿斯蘭社茲徒涉場附近。但是,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上校指揮的一支俄軍前出到伊軍後方,出其不意地擊潰了伊軍,並繼續擴大戰果,於1813年1月13日強佔了連科蘭。10月24日,伊朗被迫簽訂古利斯坦和約。根據和約,伊朗承認塔吉斯坦、北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歸屬俄國。在戰爭中,外高加索非正規軍事組織和外高加索居民積極援助了俄軍。
俄國伊朗戰爭伊朗政府並未放棄其對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圖。由於東方危機的產生,出現了對伊朗有利的國際形勢,沙赫企圖乘機採取報復行動。他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改編了部隊,英國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蘇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國對巴爾幹事件的注意力。英國企圖將俄國逐出近東,因而支持伊朗與俄國交戰,並把1814年11月25日簽訂的旨在反對俄國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蘭條約強加給伊朗。按照英國的計劃,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應由俄國轉歸伊朗,並置於英國的勢力范圍之下。俄國政府力圖避免戰爭,當准備割讓出部分領土時,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爾扎為首的沙赫宮廷中有狂熱思想的黷武集團的影響下,伊軍不經宣戰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國和塔雷什汗國,其中部分伊軍推進到巴庫和庫巴,並指望當地居民舉行起義反對俄國。但是,當地居民沒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軍總司令葉爾莫洛夫將軍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擊敵人。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的居民給俄軍以援助,他們組成了各為1.2萬人的騎兵民團和步兵民團,東喬治亞也派出了2000人的騎兵民團。1826年7月,伊軍包圍舒沙要塞,俄國衛戍部隊頑強堅守了48天,從而使俄軍馬達托夫將軍的部隊於9月15日在沙姆霍爾戰役中擊潰了伊軍。1827年10月13日,俄軍在已任俄軍總司令的帕斯科維奇將軍的統率下,迅猛地奪取了埃里溫要塞。1826~1827年間,俄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許多城市和要塞,如納希切萬、阿巴薩巴德、梅連德、大不里士、烏爾米亞和阿爾傑比利。沙赫政府開始求和。談判結果,雙方於2月22日在土庫曼查伊鎮簽訂土庫曼查伊和約,根據和約,埃里溫汗國和納希切萬汗國歸屬俄國。
俄國在俄伊戰爭中的勝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躪和屠殺,使英法兩國的侵略企圖化為泡影,也使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發展的機會。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戰爭中,俄軍在數量上較之伊軍並不佔優勢,但伊軍戰斗素質不強,軍事組織不完善,以及技術裝備落後,所以盡管有英法兩國的援助,仍然戰敗。俄軍的勝利也是由於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戰術方面,俄軍採用疏開戰斗隊形和縱隊與射手散開隊形協同行動的戰法具有很大意義。戰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還由於俄軍善於在山林地區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強的獨立步騎兵部隊。俄軍經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為依託。在俄伊戰爭中,俄國非正規騎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主要部署在步兵兩翼和用來追擊潰逃之敵。俄軍在山區、山林地區和半沙漠地區展開戰斗行動所積累的經驗,在19世紀30~40年代的俄軍條令中有所反映。
『柒』 1813年格萊斯坦條約使沙俄帝國控制了波斯在高加索的領土,是怎麼回事能否簡單解釋一下謝謝
沙皇南下的計劃,除了瓜分土耳其外,還要佔領伊朗,把伊朗作為它的投資場所、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而且把奪取伊朗作為插足波斯灣、控制印度洋、奪取英屬殖民地印度、實現世界霸權的重要步驟。沙皇俄國最初入侵伊朗是在彼得大帝時代。1722年8月,彼得一世親自指揮俄軍進攻伊朗藩屬塔爾克至沙姆哈爾領地,以後又佔領了巴庫,進逼伊朗國境。1723年伊朗被迫在彼得堡簽訂和約,把整個裏海沿岸,德賓特、巴庫、吉梁、馬贊德蘭、阿斯特拉巴德省等地割讓給俄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俄、英、法西方列強加緊爭奪伊朗,使伊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
1800年末,沙皇保羅一世與法國拿破崙締結了俄法兩國取道伊朗聯合進軍印度的協定。1801年初,沙皇派225000名頓河哥薩克軍隊向伊朗進軍,佔領了喬治亞。亞歷山大一世繼位後,繼續派兵侵入伊朗,攻佔高加索山脈以南的許多地方。1813年10月,伊朗被迫簽訂了《古利斯坦條約》,使沙俄取得了高加索山脈以南屬於伊朗的大片土地,並在伊朗獲得種種特權。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占據了伊朗塞凡湖邊的哥克查地帶,並無理要求伊朗放棄卡藩,作為俄國撤兵的交換條件。這遭到伊朗的拒絕。於是,沙俄再次發動對伊朗的戰爭。1828年2月,伊朗被迫簽訂了《土庫曼徹條約》以及一項特殊通商條約。按照這個條約,沙俄又奪取了伊朗的兩個省,伊朗付給沙俄200萬英鎊的賠款,禁止伊朗船隻在裏海岸邊的領水內航行,俄國在伊朗各大城市設立領事館並享有治外法權以及其他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土庫曼徹條約》已將它(指伊朗)變成俄國的附屬國。」馬克思也指出:「俄國……在波斯獲得的領土面積不亞於一個英國。」
《土庫曼徹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加強了沙俄在伊朗的侵略勢力,嚴重地妨礙了英國攫取伊朗的侵略行動。英國為了進行反擊,一方面鼓動伊朗抵制沙俄的擴張,另一方面又用軍事威脅等手段強迫伊朗於1841年同英國簽訂奴役性的《英伊條約》。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英俄兩國瓜分伊朗的局面。伊朗王位的繼承要由沙俄決定,北方各省的統治者要從俄國政府所中意的人中任命;在南方,英國官吏則像統治者一樣作威作福,發號施令。隨後,新興的德帝國主義也開始插足中東。從此,英、俄、德三國便加緊掠奪和分割伊朗,更進一步加深了伊朗的半殖民地化。
『捌』 請問沙俄為什麼沒有吞並伊朗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伊朗位於中亞屬於中東。南臨印度洋和波斯灣,北鄰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土庫曼。盡管伊朗現在沒有與俄羅斯接壤的土地,但兩國都是裏海的沿海國家,隔著裏海面對面。在歷史上,伊朗和沙皇俄國是直接相鄰的國家。
1、沙俄雖然領土龐大,兵員眾多,但是軍事水平並不強大,伊朗它比其他中東國家強大得多,也不是容易被挑釁的。所以不敢輕易冒犯。
①單靠伊朗肯定是無法抗拒的。它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將被沙皇統治的俄羅斯吞並。但事實上,伊朗並不弱小。在英國的幫助下英國是沙皇俄國在歐洲最大的競爭對手,英國緊跟沙皇俄國的潮流,克里米亞戰爭幫助土耳其打敗了沙皇俄國。在伊朗,英國也對沙皇統治的俄羅斯保持警惕。
4、由於伊朗等中東地區,一直被英美勢力所操控,即便是強悍的蘇聯,也難以打破這種態勢。
①盡管沙俄幅員遼闊,兵員眾多,但其軍事水平不強,這也是英法等國施壓沙俄的重要因素。西方國家的舉動意味著沙皇俄羅斯的南向擴張之路受阻。
②沙皇統治的俄羅斯不得不與英國簽署協議,瓜分伊朗,將伊朗北部歸沙皇俄國所有,南部歸英國所有。沙皇統治的俄羅斯已經完全失去了到達印度洋的希望。
『玖』 伊朗與奧斯曼帝國,伊朗與俄國之間有過哪些戰爭
伊朗與奧斯曼帝國: 在蘇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年)統治時期,開始了與伊朗的長期戰爭。但是對伊朗的戰爭並不順利。土耳其人主要是為
了奪取伊朗占據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敗過伊朗,並奪取了查爾蘭高地。此後進展不大。
伊朗與俄國:伊朗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在十九世紀沙皇俄國時期便已開始。1804俄羅斯的版圖已推進至南高加索地區,在拿破崙的鼓動下俄羅斯與當時的波斯爆發了戰爭。戰爭直至1813年,波斯在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與俄國簽定《古里斯坦和約》才告於結束。波斯承認俄國對已佔土地的主權,其中包括喬治亞、達格斯坦等北部領土。之後的俄羅斯又開始蠶食當時東亞美尼亞,引起波斯的強烈不安,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波斯在1826與俄進行了第二場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再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波斯被迫與俄羅斯簽定《土庫曼切條約》被迫割讓亞美尼亞等地。
二戰時期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之後伊朗的在蘇聯的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當時蘇聯在德國的進攻下處境極為困難,急需美英物質的支援。在黑海被當時土耳其政府封鎖之後,盟國發現把波斯灣西北端向高加索和黑海連接起來的橫貫伊朗的鐵路是一條通向蘇聯輸送物質最安全的途徑。但當時的伊朗國王更傾向於藉助德國的力量打敗蘇聯,從而奪回被沙皇俄國所搶占的高加索地區。而如果當時的伊朗國王一旦投入軸心國的懷抱,那麼蘇聯在的高加索與中亞地區將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當時的英國與蘇聯政府派兵直接佔領伊朗。
二戰結束不到一年,蘇聯便因在伊朗的撤軍問題上爆發了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直接對抗。沖突期間,蘇聯先後支持伊朗北部境內的阿塞拜僵和庫爾德人從事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並直接派兵阻撓伊朗政府軍隊的平叛行動。此次沖突的後果是將伊朗直接推入西方的懷抱。並被視為冷戰爆發的起因之一。
『拾』 沙俄為什麼不吞並伊朗,獲取印度洋出海口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其實當時沙俄當然知道,如果佔領伊朗的話,明顯會對國家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佔領伊朗。所以在其中做了非常多的手腳,如果當時沒有外部勢力介入的話,那麼沙俄肯定會吞並伊朗。
第2個原因就是英國的干預。要知道當時西方國家開始不斷向伊朗發起進攻,在19世紀後期,伊朗的軍事實力大大減弱。再加上當時沙俄吞並了中亞地區,已經對伊朗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威脅。如果沒有當時外部勢力的介入,那麼沙俄吞並伊朗將是早晚的事情。但是當時英國明顯不想讓沙俄得到非常好的發展,讓它成為當時的霸主,所以就對沙俄攻打伊朗這件事情進行干預。當時沙俄看見英國態度非常強硬,只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