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中東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伊朗中東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發布時間:2022-04-25 17:13:53

『壹』 中東戰爭打了幾次每次戰爭起因,過程,結果。詳細一點

一共有5次~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為爭奪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國家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直到1949年3月才結束。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兩國為重新霸佔蘇伊士運河,恢復對埃及的殖民統治,勾結以色列,於1956年10月29日,出動大批軍隊向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整個戰爭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了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至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死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約1000人,受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5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凌晨7時45分,以色列幾乎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突然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發起了進攻,阿拉伯國家奮起反抗。至10日戰爭結束。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這次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戰敗而告結束。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土地,經過周密的准備之後,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十月戰爭」、「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輛,作戰飛機1500架。戰爭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輛、飛機20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貳』 中東戰爭的始末

中東戰爭(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
所謂「中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佔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河之間)建立過國家。這個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猶太人居留城市,並從事經商事業,大量斂聚財富。猶太人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彌篤,至今猶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俄國人怒而屠殺猶太人,19世紀末,大批猶太人陸續移居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由西奧多·赫茨爾(Herzl, Theodor)當選主席,開始從事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准備復國,建國的地點選定在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外交部長詹姆士·貝爾福(James Balfour)於1917年發表了《貝福爾宣言》:「英國政府樂於見到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國家,並且將盡一切努力協助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明白這不應影響巴勒斯坦非猶太人之民權與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國家之猶太人的權利與政治地位。」,在支援猶太人復國,由於美國本土有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支持《貝福爾宣言》,戰爭結束後,英國順利接管奧斯曼帝國,有大量的猶太人,尤其是東歐的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納粹迫害猶太人時,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對當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的沖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開始出現流血暴力沖突。1939年英國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數,每年上限為75000人。一些激進的猶太人這時開始大搞恐怖活動,英國人開始想甩掉這塊燙手山芋。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大181號決議案」決議(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國家,決議文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劃給佔32%人口的猶太人(原本只擁有7%土地),這項決議案對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國家的票數一共只有六票,根本無力挽回。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1948年5月14日16時,第一任以色列總理本格里昂在國民議會上發表建國宣言:「從今天開始,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猶太人們,聽到我的聲音了嗎?讓我們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團結起來!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讓我們為以色列復國這個偉大的事業而奮斗吧!」。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5 次阿以戰爭。
[編輯本段]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只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運行,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葯。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開攻擊,以為十天內就能結束戰爭,孰料戰爭一開始聯軍就陷於被動,已非吳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
由於阿拉伯國家全部政教合一,全民信教.所以在伊斯蘭教義的支持下,對以色列的軍隊和貧民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族滅絕行動.並在第二次停火後積極策劃全面鏟除以色列國(近來阿拉伯國家一直宣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也是這場戰爭後形成的共同意識).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為奪回失去的土地並進行自保,繼續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 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大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 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新難民。
[編輯本段]第二次中東戰爭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給以色列的經濟運營帶來極大影響並導致以色列被整個封鎖,同時阿拉伯國家繼續推行消滅以色列的種族滅絕主義.
為解除封鎖造成的被動局面,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的獨裁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隊失利後,英、法、以聯軍於6日深夜停火並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至此,美國在中東的地位逐漸提升,以軍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這次戰役,以色列成功的打破了阿拉伯國家對其的封鎖,並對阿拉伯國家聯盟予以強硬的武力威懾,保衛了自身的安全.
[編輯本段]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
由於第二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聯盟繼續推行封鎖以色列的政策,導致阿以關系繼續惡化.
1967年4月,敘利亞的6架米格戰機在一次挑釁事件中被以色列擊毀,敘利亞馬上向埃及呼籲參戰,埃及立即動員十萬大軍和一千輛坦克,開進西奈半島的埃以邊界地區。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扎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出並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 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餘的南北和東面被敵國包圍。阿拉伯國家的一系列挑釁行為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譴責,以色列更是對自身的安全形勢但又加劇,阿拉伯國家的行動激化了阿以矛盾,戰爭一觸即發。
就在敵人調兵遣將之際,以色列軍隊先發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准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事打擊當中。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於擔心被以色列報復,紛紛出逃鄰國,淪為難民(阿拉伯國家頻頻針對以色列的貧民設施進行襲擊,進行恐怖活動)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並且被遷小股部隊對以色列進行襲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報復性戰略空襲。1970年8月停火。阿以雙方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編輯本段]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戰略性的佔領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以此作為緩沖區域,減少阿拉伯恐怖分子對以色列貧民的傷害.
1973年10月,埃、敘為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再次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遣部隊或飛機參與作戰,但是各懷鬼胎.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得到部分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過於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
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
此時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國家都派軍參與對以戰爭,並對以色列貧民進行攻擊,以色列陷入極端被動的環境之下.
10月10日,埃軍初步達成作戰目標並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並改變計劃,想要和阿拉伯聯盟國家徹底鏟除以色列。以色列則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敘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對以展開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0月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並以埃第3集團軍為籌碼,換取了北方戰線的緩和。
10月24日,埃及眼看實力不濟,於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對以色列形成極大威脅。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國內強硬派再次抬頭,對阿拉伯國家的戒心大大加強.
[編輯本段]第五次中東戰爭
(亦稱以色列自衛行戰爭或以色列反恐行動)
第五次中東戰爭,實際上是以色列為保護國民安全,所開展的一場針對阿拉伯國家的反恐戰爭.
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後,以伊斯蘭教為主,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恐怖主義傾向日益嚴重,繼續推行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政策,對以色列貧民造成極大傷害,其中尤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甚.巴解組織基於成員少,實力弱等現實情況,不能對以色列政權造成威脅.於是針對以色列貧民進行了一系列恐怖襲擊,情況日益嚴重.巴解組織的恐怖襲擊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大力支持,其成員多分布在與以色列接壤的阿拉伯國家境內.
1982年5月,以色列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阿拉伯國家頻繁對以色列邊境地區進行恐怖襲擊,導致以色列人傷亡人數進一步上升,國內強硬派再次對政府能力提出質疑,以色列國內對巴動武的呼聲越來越高.
6月6日,以色列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清剿。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恐怖訓練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恐怖分子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尼西亞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進入黎巴嫩對恐怖組織的清剿行動,消滅巴武裝人員3000餘人,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恐怖襲擊據點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經過此次反恐清剿行動,大大的削弱了巴解等恐怖組織的實力,保障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間.但是阿拉伯國家的敵視政策依然對以色列構成巨大威脅,尤其是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重損害了以色列的國家權益.以色列於20世紀80年代中多次搗毀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基地,成功的維護了自身利益和地區安全.
但是由於巴解組織剩餘成員流入多個阿拉伯國家,使得伊斯蘭國家的恐怖主義主張進一步抬頭,嚴重威脅地區和平,直到現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叄』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肆』 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ZT:中東問題的由來和中東戰爭

大約在四千年前,猶太人的祖先就已經開始在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帶繁衍生息,在這里,猶太人後來建立了猶太國和以色列國,並創立了猶太教。但是,猶太人命運多舛,巴勒斯坦地區後來一再遭到外族入侵,巴比倫、波斯和羅馬帝國等歷史上強大帝國先後佔領過巴勒斯坦,公元一世紀前後,猶太人被驅散到世界各地,成為一個沒有祖國的民族。大約在1300多年前,隨著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阿拉伯人開始在這一地區生活。然而,千百年來,猶太人一直沒有忘記巴勒斯坦是他們的故土,一直在努力回去。19世紀末以後,猶太人的復國運動開始高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所受的遭遇特別受到世人的同情,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猶太人的國家和阿拉伯人的國家,分別擁有巴勒斯坦土地56%和44%,即1.4萬平方公里和1.1萬平方公里,但是,當時居住在這一地區的猶太人占人口總數不到1/3,控制的土地不到總面積的6%,這就意味著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即現在所說的巴勒斯坦人)要讓給猶太人大片土地。中東各國的阿拉伯人對聯合國決議非常憤怒,1947年12月,阿拉伯聯盟宣布阿拉伯民族要打一場維護阿拉伯民族利益的「聖戰」,「把猶太人趕入大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次日,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五國聯軍不宣而戰,出兵巴勒斯坦地區,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當時,阿拉伯聯軍的總兵力大約為2.4萬人,以色列軍隊大約有1.9萬人,阿拉伯聯軍的武器裝備好一些,這樣阿拉伯聯軍的軍力占優勢。面對阿拉伯聯軍的進攻,以軍的形勢非常危急。6月11日,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決議,規定雙方停火四星期。以色列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緊急購買軍火,從海外猶太人中招募志願兵,很快就集結近十萬人的兵力。在此期間,阿拉伯聯軍的兵力雖然也有所增加,但各方仍各懷主意,矛盾反而增加。7月以後,以軍分三次向阿拉伯軍隊發動全面進攻,擊潰了阿拉伯聯軍,還包圍了一支埃及軍隊。第二年,埃及等國陸續同以色列簽訂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這一戰,阿拉伯聯軍和以色列軍隊傷亡的人數分別是15 000人和6 000人。以色列從此控制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近百萬阿拉伯人不得不流落他鄉,成為難民。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大為惱怒,決定聯合以色列侵略埃及。10月29日夜,4.5萬名以軍分兵四路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島。次日,埃及全國動員,反擊入侵者,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10月31日,英法開始派大批飛機轟炸埃及首都開羅和其他一些主要城市。11月5日出兵8萬在塞得港登陸。埃及軍隊進行了頑強抵抗。這次戰爭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阿拉伯國家和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支持埃及,美國和蘇聯兩大國也支持埃及,英法國內的反戰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1956年底,英法撤軍。1957年3月,以色列也撤軍。
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此後,英法在中東的勢力一落千丈,美國和蘇聯加入中東的角逐。在此期間,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也開始以自己的力量展開武裝斗爭。1956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組織(即「法塔赫」)成立,8年後,法塔赫等8個組織聯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這個組織得到了敘利亞政府的支持,在敘利亞境內建立了自己的營地。以色列從1966年起派飛機深入敘利亞境內襲擊。敘利亞希望與埃及聯合對付以色列。埃及為了表示對敘利亞的支持在西奈半島集結了大量軍隊,1967年5月14日,埃及軍隊進入最高警戒狀態;一星期後,埃及軍隊接管了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控制區,封鎖了以色列船隻出入的蒂朗海峽。約旦表示將軍隊交由埃及指揮,伊拉克軍隊也進入約旦境內設防。6月5日清晨,500多架以色列戰斗機和8個坦克旅對阿拉伯軍隊發動了突然進攻,埃及空軍首先被摧毀,接著又佔領了加沙地區和整個西奈半島,攻入運河區。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當時,對形勢的這一急劇變化,約旦國王海珊還蒙在鼓裡,他自顧自地發動了對耶路撒冷的全面進攻,這樣,以色列軍隊沒費什麼力氣就佔領了整個約旦河西岸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阿拉伯聯軍幾乎再無還手之力,不得不接受聯合國的停戰要求。第三次中東戰爭開始於六月五日,故稱「六五戰爭」,只打了6天,所以又稱為「六天戰爭」。這次戰爭,以色列方面以傷亡3 700多人、損失30多架飛機和400多輛坦克的代價奪得了6.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使阿拉伯方面傷亡被俘6.2萬多人、損失450多架飛機和960多輛坦克。
阿拉伯世界的兩大強國埃及和敘利亞對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失敗深感恥辱,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和敘利亞等國得到了蘇聯的大量先進軍事裝備;而以色列則得到了美國的先進武器。1972年,埃及和蘇聯的關系惡化,埃及接管了蘇聯在埃及的所有軍事設施,決心用自己的力量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起打敗以色列。1973年10月6日,這一天,既是穆斯林的齋日,也是猶太教的贖罪日,按照規定,教徒都應該休息。下午兩點,8萬多名埃及軍人在300多架飛機和4 000門大炮配合下,向以軍陣地發動了突然進攻,成功地渡過了蘇伊士運河,收復了坎塔拉市和戰略要地米特拉山口。與此同時,敘利亞軍隊也在戈蘭高地向以色列軍隊發動了進攻,而在以軍的後方,巴解游擊隊也發動了頻繁的攻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因為10月是伊斯蘭歷法中的齋月,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齋月戰爭」或「十月戰爭」。10月9日,以軍開始反擊。以軍首先遏制住埃及軍隊的進攻勢頭,然後回師戈蘭高地擊退敘利亞軍隊。10月15日,以軍又偷偷回兵對付埃及軍隊,以軍悄悄渡過運河,包圍了埃軍主力,威脅埃及首都開羅。戰爭規模越打越大,埃以雙方進行有1 800多輛先進坦克參加的大會戰。但是,美國和蘇聯都不希望戰爭打得太大,這兩國是以埃雙方的武器供應國,它們開始出面調停。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要求雙方立即停火的338號決議。眼看形勢越來越不利,埃及和敘利亞分別接受了停火決議,以色列隨後也停止了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這次戰爭阿拉伯方面損失了8 500多人、450多架飛機和2 200多輛坦克,以色列方面損失了2 800多人、110多架飛機和850多輛坦克。這次戰爭收復了蘇伊士運河東岸28~30公里寬的狹長地帶,敘利亞也只要回了戈蘭高地的一小部分土地。在這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利用石油武器展開斗爭,它們向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伊拉克宣布將美國的石油公司收歸國有,海灣產油國還宣布將原油價格提高17%,阿爾及利亞等10個國家則宣布每月石油產量遞減5%。由於中東國家的石油減產和提價,引發了1973~1975年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

『伍』 中東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進程如何,怎樣看待其戰爭後果

我並不贊同上面網友的觀點,首先,戰爭爆發的原因方面跟水源和土地有關,但在中東地區最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的紛爭,其次,中東的問題要得到徹底解決相當困難,我們知道一個民族最穩固的就是她的信仰或者說宗教文化,要讓宗教相互接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於和談,基本上是歐美一些國家根據他們的利益,用各種政治手段促成的,這一點可以查看一下國際關系史就能得到證實。最後,關於戰爭的後果,當然是災難的愈演愈烈,可是最為一種信仰的戰爭,那裡的人民依然不乏力戰!

『陸』 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

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問題,也稱巴以沖突。中東問題是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歷史產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至今已半個多世紀。

中東地區戰爭不斷是公認的,除了巴以沖突、伊拉克內戰、敘利亞戰爭,還有很多小的沖突。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說是因為石油,其實絕對沒有這么簡單。

4、宗教問題

各個宗教之間的紛爭不斷,所以,沖突很厲害。動不動就會打仗。這個是內部原因。

這些是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種比較重要的,還有恐怖分子、貧窮帶來的動亂等等都是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

『柒』 5次中東戰爭各自的原因和導火索

中東頻繁戰爭的原因
戰略要地
資源寶地
歷史原因
宗教沖突
其他地區各國在此為了各自利益(主要是石油)使得關系非常復雜。
中東戰爭爆發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從表面上看,中東戰爭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拼殺,實際上卻是兩個超級大國的間接較量。

中東五次戰爭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爭又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第二天,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聯合進攻以色列。以色列先後出動10萬人於同年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被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軍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英、法、以侵埃或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10月20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向埃及發動進攻,侵入西奈半島。10月31日,英、法聯合出兵干涉,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實施空降和登陸,在埃及軍民奮起抵抗和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被迫於11月7日撤離加沙和西奈半島 ,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因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借口埃及(當時國名阿聯)封鎖亞喀巴灣,於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至10日相繼佔領了西奈半島、加沙地帶、耶路撒冷東城區、約旦河西岸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埃、敘為收復被占土地和擺脫美、英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於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發動突然進攻。戰爭初期以方損失慘重,後實施快速動員,採取重點用兵,先北後西的作戰方針,很快扭轉了被動局面,至10月24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此戰,阿方共出動坦克4100輛,作戰飛機1040架,艦艇140 艘,兵員52~54萬人;損失坦克2200輛,作戰飛機450架,艦艇10艘,人員傷亡8500人。以方共出動坦克1700輛,作戰飛機360架,艦艇40艘;損失坦克850輛,作戰飛機110架、艦艇1艘,人員傷亡約2800人。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實際上已經擁有核武器,據稱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已經將核彈頭裝上了導彈.准備發射,由於蘇聯間諜衛星發現了以色列軍隊的企圖,及時轉告了埃及,敘利亞,兩國才停止了進一步的軍事戰斗,那次應該是人類離核戰爭最進的一步.

『捌』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玖』 中東戰爭是怎麼引起的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為爭奪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國家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直到1949年3月才結束。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兩國為重新霸佔蘇伊士運河,恢復對埃及的殖民統治,勾結以色列,於1956年10月29日,出動大批軍隊向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整個戰爭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了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至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死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約1000人,受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5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凌晨7時45分,以色列幾乎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突然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發起了進攻,阿拉伯國家奮起反抗。至10日戰爭結束。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這次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戰敗而告結束。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土地,經過周密的准備之後,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十月戰爭」、「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 。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輛,作戰飛機1500架。戰爭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輛、飛機20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閱讀全文

與伊朗中東戰爭是怎麼爆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英國打工怎麼才是合法 瀏覽:96
什麼是芭蕾義大利轉 瀏覽:848
佛教是多久傳進中國的 瀏覽:598
義大利vs土耳其直播哪裡看 瀏覽:242
為什麼總覺得義大利很弱 瀏覽:385
中國鐵路要修多久 瀏覽:8
為什麼越南那麼多女兵 瀏覽:598
印度民族怎麼分的 瀏覽:242
中國在印度是什麼待遇 瀏覽:86
uk75碼是中國多少碼 瀏覽:648
義大利有哪些國家派出醫療隊 瀏覽:423
哪裡飛義大利機票最便宜 瀏覽:143
越南芽庄乳膠床墊品牌好的有哪些 瀏覽:559
伊朗什麼草莓最多 瀏覽:694
南寧哪裡有義大利面賣 瀏覽:822
義大利哪裡買芬迪 瀏覽:525
不想回中國是怎麼回事 瀏覽:568
美國和伊朗開戰什麼會漲價 瀏覽:385
為什麼伊朗敵對以色列 瀏覽:938
義大利哪裡有首都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