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馬和蘇馬的魔法腰包哪個做的更好
選蘇州馬蓋先。因為,蘇馬的包品質和台馬的無異,我買了一套拯救者班德迷彩的TADⅡ的包,和蘇馬的X7,機動腰包,手機套、電腦內膽等包。自己的使用感覺是蘇馬的產品不錯,用料好,做工精細。
仿馬蓋先的也不要買了,買個仿的包,自己用著心裡也不舒服,關鍵時刻掉鏈子就更不好了。
B. 歷史上蒙特蘇馬與考烏特莫克什麼關系
雄辯者蒙特蘇馬是考烏特莫克的舅舅,在帝國2戰役中的主角。舅舅蒙特蘇馬被西班牙人殺害後,他組織阿茲特克反抗西班牙人,並與奇琴伊察等瑪雅城邦結盟,打敗西班牙和特拉斯卡盟軍。抵抗三年後因天花而失敗,被科爾斯特處死
C. 蘇馬紹舞的來源和介紹,急需知道,謝謝!
蘇馬紹舞源自馬來西亞沙巴,是卡達山人的傳統舞蹈,用以酬謝帶給他們水稻豐收的神明及驅趕邪靈,他們會穿上卡達山服裝及配飾跳舞 ,模仿鳥兒飛翔!
D. 問大家一個問題,馬蓋先的。台馬和蘇馬哪個好有什麼區別,本人注重
台馬用料好,有些細節設計非常好,但是走線很粗獷,有不少線頭。蘇馬走線比台馬精細,其他比不上,但是也有不少台馬沒有的設計,並且價格便宜差不多一半。自己看準哪一款好好對比一下再選合心的吧。
E. 古代西亞的建築特點
一、歷史分期及分布范圍
古代西亞建築又稱兩河流域建築,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4世紀。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蘇馬連文化,以後依次建立的奴隸制國家為古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9-前16世紀)、亞述帝國(公元前8-前7世紀)、新巴比侖王國(公元前626-前539年)和波斯帝國(公元前6—前4世紀)。
二、古代西亞的建築特點
兩河流域缺石少木,故從夯土牆開始,至土坯磚、燒磚的築牆技術,並以瀝青、陶釘、石板貼面及琉璃磚保護牆面,使材料、結構、構造與造型有機結合,創造以土作為基本材料的結構體系和牆體飾面裝飾方法。
三、代表性建築
(一)山嶽台(Ziggurat),又譯為觀象台、廟塔。古代西亞人崇拜山嶽、天體、觀測星象而建的多層塔式建築。如在烏爾的山嶽台高約2lin。
(二)亞述帝國的薩艮王宮(Sargon),由210個房間圍繞30個院落組成,防禦性強。由四座碉樓夾著三個拱門的宮城門為兩河下游的典型形式。門洞處人首翼牛雕刻有特色。
(三)後巴比侖王國的新巴比侖城及其城北的伊什達(1shtar)城門,用彩色琉璃裝飾。採用在大面積牆面上均勻排列、重復動物形象的裝飾構圖。王宮內建有「空中花園」。
(四)波斯帝國的帕賽玻里斯(Persepolis)王官,兩個儀典大廳、後宮、財庫之間以「三門廳」為聯系。儀典大廳石柱長細比很大,石柱雕刻精緻。藝術水平很高,但有悖於結構邏輯。
(5)伊朗和蘇馬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古代西亞地區,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它被裡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灣所包圍,這些海灣也就構成了它的天然界限。西方人習慣上把這一地區稱為古代東方,或古代近東。廣義的古代近東也包括古代埃及。
西亞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主要集中在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這些文化遺存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與2017年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各大民族在語言、文字和宗教方面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古波斯時期的文化遺存例外)。
由於歷史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對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開發」被歐美強國所壟斷。二戰後,西亞獨立自主的阿拉伯國家和伊朗,奉行允許外國考古隊到本國進行考古發掘的政策,使過去曾在這些地區進行考古發掘的國家得以繼續在那裡進行考古發掘。
同時使新參與該地區考古發掘的國家也就越來越多。雖然一些西方國家已經斷斷續續在西亞—北非地區發掘了100多年,但是,這片土地下埋藏的豐富的古代遺存還遠遠沒有被全部挖掘出來,這里的發掘前景還十分廣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西亞
F. 有連雲港的朋友介紹下:1.連島和蘇馬灣是不是一個地方2.連島車子可以直接開上去嗎3.哪裡的海灘最壯觀
回答如下:
1.連島和蘇馬灣是不是一個地方?
蘇馬灣就在連島上,蘇馬灣是連島上的一個景區,蘇馬灣也是一個浴場,連島有大沙灣浴場和
蘇馬灣浴場;
2.連島車子可以直接開上去嗎?
可以開車上去,有6700m連島西大堤(攔海大堤)直通連島;
3.哪裡的海灘最壯觀?
大沙灣浴場的沙灘,薈萃青山、碧海、金灘、茂林、奇石於一體;
4.我從淮安方向過去連島應該怎麼走快捷?
從淮安方向過來,上寧連高速(有的稱淮安到連雲港的這一段叫淮連高速),到連雲港市區南轉
上徐連高速,直行一直到大港西路,轉海棠北路,沿海棠北路一直走就到連島西大堤了;
5.花果山和雲台山是不是一個地方?去連島的路上經過嗎?
花果山是雲台山的一座山,雲台山是一個山系;花果山風景區是雲台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
心景區;
去連島的路上會經過的,徐連高速漁灣出口下來不遠就到了;
6.住宿哪裡安全實惠衛生?
連雲港龍禧深藍公寓 離連島和花果山都不遠;
連雲港遠洋賓館 離連島很近
如家快捷酒店(墟溝中山路店)離連島很近。
G.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文化交匯有什麼關系
歷史上,促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與交匯的,除了由如絲綢之路架起的和平橋梁,還有徵伐與戰爭帶來的機遇以及如因傳教士東來而出現的「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等等。
公元12世紀,蒙古游牧部落崛起於中國北方。1189年,鐵木真(公元1162~1227年)被推為蒙古部落首領。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在鄂嫩河畔召開忽里勒台(大聚會),共同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汗:hán,可汗的簡稱,最高統治者),尊稱為成吉思汗(成吉思,蒙語為「強大」、「大海」等意)。於是,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接大沙漠,北達貝加爾湖的廣闊土地上,出現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奴隸制國家——蒙古汗國(亦稱大蒙古國)。
蒙古汗國建立之後不久,就開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向鄰境發動頻繁的戰爭,不斷擴大其領土。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率兩萬大軍征討並滅亡了與之相對抗的西遼,擒殺了其首領屈出律。從此,蒙古汗國打開了攻取西亞和歐洲的通道,在幾十年間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
從公元1219年開始,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進行了第一次西征,很快便佔領了中亞地區的大片土地。與此同時,他派出另一支軍隊北越太和嶺(高加索山),渡阿速海峽,攻人今東歐俄羅斯境內。公元1223年,蒙葷大敗斡(Wò)羅思(伏爾加河西莫斯科、基輔一帶)與欽察(裏海西、黑海北)聯軍。在班師(調動軍隊)東歸途中,又征服了裏海與鹹海北面的康里國。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大汗窩闊台派拔都(成吉思汗長孫)和貴由、蒙哥等率25萬大軍,於公元1235年至1244年間進行了第二次西征,將征服歐洲的計劃正式付諸實現。蒙軍滅亡了欽察,攻佔了俄羅斯,並進入孛烈兒(波蘭)、馬扎兒(匈牙利)及奧地利等地。
憲宗蒙哥統治期間,派旭烈兀率軍於公元1253年至1259年進行了第三次西征,佔領了裏海和美索不達米亞,攻滅了木刺夷(今伊朗境內),戰敗了黑衣大食(阿拉伯),攻陷巴格達和大馬士革城,把蒙古汗國的勢力擴展到了西南亞。
三次西征之後,成吉思汗的子孫把新佔領的地區當做各自的世襲領地,建立了四大汗國。四大汗國與蒙古汗國乃至後來的元朝一直保持著形式上的藩屬關系。也就是在蒙古的三次西征之後,歐洲民族曾有過大規模的遷徙:蒙古統治者藉助軍事上的勝利,曾迫使大批被征服者遷往東方。這些移民中,有各式工匠,有普通百姓,有攜帶家族部屬的上層分子,也有許多自願投奔蒙古和從事經商活動的各族人士。
公元1229年窩闊台繼位之後,選定和林(喀拉和林的簡稱,故址在今蒙古中部哈爾和林)作首都。窩闊台大興土木,很快就把和林建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國際都市。和林城中,不但有畏兀兒人、回回人、波斯人,而且有匈牙利人、俄羅斯人,甚至還有英國人和法國人。他們或當翻譯,或做歌手,或當侍女,或做工匠。來自巴黎的金銀匠威廉·布歇(GuillaumeBoucher)是和林城中有名的巧匠,他曾給蒙哥汗製作過一尊銀樹:根部有四座銀獅,口中可以分別吐出四種不同的酒液;樹頂有手執喇叭的天使,樹下的酒只要有一種枯竭,天使就會自動吹響喇叭,加人新酒。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後,大都也發展成了一個國際化都市。這里聚集了來自亞、歐各地的貴胄(zhòu,古代稱帝王或貴族的子孫、為胄)、官吏、衛士、傳教士、天文學家、陰陽家、建築師、醫生、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從事音樂、舞蹈、美術等活動的藝術家。就在忽必烈公開廢棄「蒙古」國號、改國號為「大元」的1271年,偉大的旅行家馬可·波羅隨父親和叔父開始了他的東方之行。到中國後,他曾有機會謁見了忽必烈,並以其才智贏得了這位皇帝的寵信。
蒙古大軍的西征曾使歐洲震動。羅馬教皇企用宗教的力量,通過蒙古國信教的權貴,對其施加影響,以達到阻止其大軍西進的目的。公元1245年起,曾有多位教±奉命出使和林,其中較為著名的人物有卡皮尼、阿西林、安德魯·朗久木和盧白魯克等。他們既是使節,又是基督福音的傳播者。
卡皮尼(Carpini,Giovanni da Pian del,約公元1180~1252年)是義大利貝魯齊亞人,方濟各會托缽修士,是歐洲第一個游歷蒙古帝國的人。他於1220年加人方濟各修會,後來成為方濟各會在北歐的主要教師。公元1245年,教皇英諾森四世正式派遣天主教使團赴蒙古,即由當時已年過六旬的卡皮尼任首領。卡皮尼一行先進入蒙古的卡涅夫哨站,然後越過第聶伯河、頓河和伏爾加河。經過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使團終於在當年7月抵達和林,並於8月底受到貴由汗的接見。在和林,卡皮尼一行正好趕上貴由汗的登基盛典,在那裡留住三個多月之後,使團攜帶貴由復書返國。回國後,卡皮尼寫有《蒙古人史和韃靼人史》(韃靼:Dádá,古時漢族對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統稱)一書,描述了蒙古的氣候、宗教、習慣、歷史和政治等,並論述了抵禦蒙古人西進的最有效辦法。這部書被認為是中古基督教作家著作中最好的作品,與後來出使蒙古的盧白魯克的《行紀》,被譽為《馬可·波羅游記》寫成之前,歐洲人撰寫的東方見聞錄中的兩部傑作,曾被法國學者樊尚(Vincent of Beauvais)的世界史著作《大鏡》所摘錄。
繼卡皮尼之後出使蒙古的是多明我會僧侶阿西林(AS~ce.lin),他於公元1247年5月抵達蒙古軍統帥居住的營地,被拘兩個月後返國。阿西林之後出使蒙古汗國的是法國多明我會教士安德魯·朗久木(Alias de Lonjumeau),同阿西林一樣,他也沒能完成自己的出使使命,於1251年無功而返。
公元1253年,法國國王又派方濟各會教士盧白魯克(Guil-1aume de Rubrouck)前往和林。盧白魯克於該年5月7日從君士坦丁堡啟程進人黑海,他所寫的《行紀》便從這里開始。他首先到達東歐征服者拔都的兒子撒里答的駐所,然後前往伏爾加河畔晉謁拔都。9月16日,盧白魯克及其同行者繼續東行,於12月27日抵達和林。公元1254年四月,憲宗蒙哥接見了法國使者;5月24日再次召見盧白魯克,並致回復法王的國書。盧白魯克在和林見到了許多在大汗宮廷中服務的法國人、俄國人、英國人、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直到當年8月18日才離開和林返國。蒙哥汗的復書現仍保存在梵蒂岡的檔案館中。盧白魯克出使蒙古的目的,本在於宣揚基督教,加強和蒙古汗國的聯系。法王原先聽說拔都的兒子撒里答已接受洗禮,才派盧白魯克到欽察汗國,到了那裡才知並非真事,但拔都左右信奉景教(唐代傳人中國的基督教)的權貴卻為數不少,和林更是如此。
與歐洲基督教使者頻頻東來相呼應,中國的景教徒、畏兀兒人蘇馬曾充當伊利汗派往羅馬和巴黎的大使,於1287年至1288年間游歷了歐洲。
蘇馬(公元1245~1294年)是汗八里(北京)景教徒昔班的兒子,曾與山西霍山汪古部景教徒貝尼爾的兒子馬可斯一起,游歷巴格達和耶路撒冷。公元1284年8月,伊利汗阿魯渾繼位,為聯合西方基督教各國對付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穆斯林,派精通拉丁語的蘇馬於1287年出使歐洲各國。蘇馬先到君士坦丁堡,後經那不勒斯,於6月23日抵達羅馬。其時,教皇荷諾里四世剛剛去世,蘇馬便與紅衣主教哲羅姆會晤,不久,哲羅姆即被推選為教皇,稱尼古拉四世。離開梵蒂岡後,蘇馬繼續西行,歷經托斯卡納、熱那亞進至巴黎,受到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美男子,公元1285~1314年)的隆重接待。接著,蘇馬又前往波爾多,謁見英王愛德華一世(公元1272~1307年)。出使歐洲的使命既已完成,蘇馬便於1288年4月經羅馬回國,同行的有法王派出的大使谷伯特·海爾維勒和熱那亞銀行家湯麥斯·恩豐西。此後,蘇馬久居伊拉克,1294年1月10日在巴格達逝世。
作為一個畏兀兒景教徒,蘇馬曾長期服務於伊利汗國,並曾任唐古特(寧夏)和汪古(內蒙古)地方主教。作為伊利汗派往歐洲的使者,他為蒙古汗與羅馬教廷之間的聯絡,做了十分有益的工作。他把他赴歐洲的見聞,都寫進了自己的游記。書中,他所描繪的義大利和法國的奇風異俗,具體而生動,被認為是中國人第一部詳細記述歐洲的見聞錄。
H. 我知道現在網上有台灣馬蓋先與蘇州馬蓋先兩個牌子,那是台馬比較好還是蘇馬比較好哪一個質量比較正宗
兩個區別:
(1)台灣馬蓋先用的是「美國杜邦公司1000D尼龍」為基料,再經過原廠特氟龍整理劑處理的面料。據說,除了三防(防水、防污、防油),還能防磨防腐蝕,所以用上幾年都不會顯舊。還因為這些包使用的是杜邦基料,所以「耐磨性能極高」。
台灣馬蓋先用的扣具是美國國家模具公司國生產的多耐福扣具,或經專家檢測與多耐福同等級的其他品牌扣具。用的的拉鏈是全球排名NO.1的YKK靜音拉鏈。
際頂級軍品都是使用這種面料,被廣泛應用於軍隊、警察、執法、探險等領域。備註:有杜邦「特氟龍」吊牌。
(2)蘇州馬蓋先用的則是以「國產1000D尼龍」為基料,再經過蘇州一些化工廠生產的所謂特氟龍整理劑處理的面料。據說有三防功能,但「耐磨」性能尚不明確。也有人說過這些「特氟龍」圖層洗兩次就掉了,後來也不能放水了。而且蘇馬的包摸起來很軟,不像是軍規材料做出來的包那樣有手感。再說也沒聽說哪個國家軍警使用,民用戶外旅遊用品為主。備註:無「特氟龍」吊牌。
I. 西亞地區建築特徵
古代西亞洲的建築(約公元前3500年~後7世紀) 古代西亞洲的建築包括公元前3500年~前539年兩河流域的建築,公元前550年~後637年的波斯建築和公元前1100年~錢500年敘利亞地區的建築。公元前4000年,蘇馬連人最早在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下游建起許多奴隸制國家,並建設了以宮殿、觀象台、廟宇為中心的城市。歷史上稱之為蘇馬連文化(Sumerian)。公元前1758年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了巴比倫王國(Babylonian),國度巴比倫城是當時的商業與文化中心,其建築今已無存。公元前900年左右,上游的亞述王國建立了版圖包括兩河流域、敘利亞和埃及的軍事專制的亞述帝國(Assyrian),並開始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市與宮殿。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亞述,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New Babylonian)。巴比倫城重新繁榮,成為東方的貿易與文化中心,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國所滅。古波斯是伊朗高原的一部分。波斯人自公元前550年起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波斯帝國(Persian)。約於公元前500年它在新都波斯波利建的王宮和公元後3~7世紀薩桑王朝(Sassanian)建的王宮規模均很大。敘利亞地區主要有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腓尼基人(Phoenician)的建築留存至今的只有一些規模不大的紀念性建築。據說希伯來人(Hebrew)的建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所羅門王朝時期是非常雄偉的。古西亞的建築就在於創造了以土作為基本原料的結構體系和裝飾方法。兩河流域無石又缺木,它從夯土牆開始以至土坯磚(又稱日曬磚)和燒磚,並用瀝青作為粘結材料,發展了券、拱和穹窿結構。隨後又創造了可用來保護與裝飾牆面的面磚與彩色琉璃磚。這些使材料、結構、構造與建築造型藝術有機結合的成就,不僅影響東方並傳到小亞細亞、歐洲與北非。對後來的拜占庭建築與伊斯蘭建築影響很大。烏爾 觀象台(約公元前2125年)觀象台(Ziggurat)又稱山嶽台,是古代西亞人崇拜山嶽,崇拜天體,觀測星象的塔式建築物。常建於一大平台上,外形呈階梯形,四角正對方位,內為實心土坯,高有達數十米者。頂上有廟或祭壇,由單坡道或雙坡道通達。坡道或與台側垂直,或繞台側盤旋而上。烏爾觀象台建於蘇馬連文化時期,底邊62×43米,高度約21米,土坯牆外貼有一層燒磚面飾。烏爾城(Ur,公元前3000~前600年)兩河流域最早的城市之一。平面呈不規則形,西北高地上有宮殿、觀象台、廟宇組成的建築群,周圍環有後牆,牆外為居民區。宮殿由幾個相鄰的內院組成,布局較亂,由於材料與技術限制,房間多為狹長形。古代兩河流域為了避免沼澤的瘴氣侵襲和防洪,住宅大多建在土台上。一般為封閉內院式,牆很厚,用土坯或蘆葦粘土築成,較大的住宅還有樓層。古代兩河流域的民居 亞述時期尼尼微城的石板浮雕。主要為在立方體上覆以穹窿,穹窿形式多樣,中有採光口。在此可見後來拜占庭建築與伊斯蘭建築在這方面的淵源。赫沙巴德 薩爾貢王宮(Palace of Sargon,Chorsabad,公元前722年~前705年)亞述皇帝薩爾貢二世的宮殿,建於兩河流域上游都爾·沙魯金城(Dur sharrukin,今赫沙巴德)西北面。城市平面為方形,每邊長約2公里。城牆厚約50米,高約20米,上有可供四輪馬車賓士的大坡道,還有碉堡和各種防禦性門樓。宮殿與觀象台同建在一高18米,邊長300米的方形土台上。從地面通過寬闊的坡道和台階可達宮門。宮殿由30多個內院組成,功能分區明確,有房間200餘。平台的下面砌有拱券溝渠。王宮正面的一對塔樓突出了中央的券形入口。宮殿滿貼彩色琉璃面磚,上部有雉堞,下部有高3米余的石板貼面。其上雕刻著從正面、側面看起來均形象完整,具有五條腿的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大門處的一對高約3.8米,它們象徵著智慧和力量,守護著宮殿。耶路撒冷 所羅門廟(Temple of Solomon,公元前10世紀)傳說是所羅門王為上帝耶和華興建的一座廟宇,後毀於戰爭。其布局反映出曾受埃及建築的影響:中軸線上有三個連續的內院,逾向內進空間愈狹小封閉,,各入口上有高聳的門塔。另有奉獻台和一對銅柱。廟宇建在一高台上,嚴謹雄偉,裝飾細部上顯示著亞述建築的特點。它的南面為所羅門宮殿。敘利亞 阿米特墓(Tomb of Amirth,公元前半世紀)腓尼基人留傳至今的紀念性建築,為一塔狀圓頂墓,其造型顯然受亞述與埃及的影響。新巴比倫城(New Babylon,公元前7~前6世紀)新巴比倫王國首都。由原巴比倫城擴建而成。據文字記載,該城橫跨幼發拉底河兩岸,平面近似方形,邊長約1300米。城內道路相互垂直,城外有護城濠,城牆上有250個塔樓,100道銅門。南北向的中央幹道串聯著宮殿、廟宇、城門和郊外園地。大道中段西側為七層的觀象台(巴比倫塔)和馬都克神廟;北端西側是宮殿建築群。伊什達門(Ishter)是城的正門,上有用彩色琉璃磚砌成的動物形象,並有華麗的邊飾。城門西側是有名的空中花園,約275×183米。波斯波利斯宮(Palaces of Persepolis,公元前518年~前460年)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和澤爾士(Xerxes)在波斯波利斯的宮殿。建築群倚山建於一高15米,面積460米×275米的大平台上。入口處是一壯觀的石砌大台階,寬6.7米,台階兩側刻有朝貢行列的浮雕,前有門樓。中央為接待廳和百柱廳,東南面為宮殿和內宮,周圍是綠化和涼亭等。布局整齊但無軸線關系。伊朗高原盛產硬質彩色石灰岩,氣候乾燥炎熱,故宮中建築多為石樑柱結構,外有敞廊。百柱廳平面為68.6米見方,內有柱子100根,柱高11.3米。接待廳平面為62.5米見方,內有柱子36根,高18.6米,直徑約為柱高的1/12。大流士石窟墓(Tomb of Darius,公元前485年)建於波斯波利斯以北12公里的山岩峭壁中。其正面呈十字形,寬約13.3米,刻有大流士宮立面縮影。中部四根獸頭式柱子,門楣為埃及式,上面為一用人象支承德國王寶座。它是當地幾座與此相仿的波斯王墓之一。泰西封宮(Palace at Ctesiphon,公元後4世紀)波斯帝國後期薩桑王朝的宮殿。它是亞述和拜占庭建築的結合。宮殿為彩色磚砌成,今僅存中央大拱廳殘跡。拱廳呈橢圓形,跨度25.3米,頂高36.7米。承受拱頂橫推力的牆厚達7.3米,拱廳兩翼牆高34.4米。其立面用層疊壁柱與盲券作裝飾,此手法可能來自拜占庭,這種當中是拱門兩旁是牆的形式影響了伊斯蘭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