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國「摩洛哥」差點讓「一戰」提前9年爆發,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一戰之前的世界,那我覺得沒有比“一觸即發”更為貼切的詞彙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巨大災難,在一戰之中,法國德國英國俄國等國家,投入了上千萬人在戰場上浴血拚殺,不過這場戰爭的爆發卻似乎很“偶然”,薩拉熱窩事件中奧地利皇儲被一個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然後整個世界陷入戰火。聽上去,很玄幻。
不過實際是,這場世界大戰其實早在9年之前就可以爆發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9年之前世界陷入空前危機的原因,是一個北非小國——摩洛哥。
上圖_ 德皇威廉二世 夫婦
1906年1月14日,在西班牙的阿耳黑西拉斯,英美法俄德意奧匈等國參加的國際會議召開,這會議只有一個主題——解決摩洛哥危機。
當時德國論打仗肯定是不怕法國的,但是這個時候它猛然間發現,英美俄意都支持法國,只要奧匈支持自己,外交上過於孤立。
所以德國不得不暫時退讓一步。但是這次摩洛哥危機背後折射出的是世界局勢的一觸即發,世界大戰已經成了定局,只要有稍微改變平衡的風吹草動就足以打破表面的和平。
文:三清妙音
② 阿茲蒙為何選擇退出伊朗國家隊
3歲的伊朗球星阿茲蒙在INS上宣布了自己退出伊朗國家隊的消息。阿茲蒙此前隨隊征戰了俄羅斯世界盃,球隊小組賽1勝1平1負遺憾出局。
摩洛哥時隔二十年重返世界盃,隊中擁有多名效力於西甲,意甲和英超等超級聯賽的球員,實力不可小覷。此外,在世界盃的准備方面,摩洛哥同樣十分重視,自3月份開始,摩洛哥陸續與塞爾維亞,烏茲別克,烏克蘭,斯洛伐克以及愛沙尼亞等5支球隊進行了熱身賽,取得了4勝1負的不敗戰績,競技狀態相當出色。
伊朗向來是亞洲足壇的強隊,他們參加了最近4屆世界盃中的3屆比賽,相比於連續缺席了5屆世界盃的摩納哥,伊朗顯然更像一個世界盃常客。斬獲荷甲金靴獎的賈汗巴赫什無疑是伊朗隊中最知名的球星,但從整體實力來看,伊朗仍然有所欠缺,他們4次參加世界盃僅僅取得一場勝利。熱身賽方面,伊朗在對陣立陶宛這樣的弱旅時也僅是1-0險勝,要知道,立陶宛可是連中國男足都遠遠不如的存在。
來源:東方網
③ 摩洛哥出局原因是什麼
北京時間6月20日,世界盃小組賽B組進入到第二輪的爭奪。比賽僅僅進行到第4分鍾,C羅就完成頭槌俯沖破門。經過90分鍾的鏖戰,葡萄牙憑借這粒金子般的進球,葡萄牙最終1-0擊敗對手。2場比賽包攬本隊4粒進球,為球隊帶來4分,C羅對於就是上帝,就是救世主。
而摩洛哥2場比賽全部落敗,2場積0分。由於葡萄牙目前積分來到4分,伊朗和西班牙的比賽出現任何結果,必然有一支球隊的積分在4分或4分以上,因此摩洛哥遺憾成為本屆世界盃第一支被淘汰出局的球隊。
中場核心齊耶赫也蹲在了場地中央,這場比賽他在上半場的發揮比較出色,但還是缺乏他在荷甲助攻王時期的傳球準度。比賽臨近結束時,他有一次很好的助攻機會,但由於力量太輕,他的傳球被破壞。這位年僅25歲的摩洛哥中場核心,依然有機會在下一個4年發光發熱。
④ 為什麼和伊朗斷交
1、沙特等幾個國家是美國的小弟
2、沙特是遜尼派的伊朗是什葉派
3、沙特支持伊斯蘭國伊朗自持敘利亞政府
請採納
⑤ 沙特 巴林和伊朗斷交我能理解,蘇丹又是為什麼
主要是因為民族和語言等的差異: 阿拉伯人指以阿拉伯語作為他們的母語的人民。阿拉伯人形成阿爾及利亞, 巴林, 埃及, 伊拉克, 喬丹, 科威特, 黎巴嫩, 利比亞, 摩洛哥, 阿曼, 卡達, 沙烏地阿拉伯, 蘇丹, 敘利亞, 突尼西亞,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和葉門的人口的大多數。阿拉伯世界包括北非和大多數中東(除了土耳其, 以色列 , 和伊朗)國家。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總人口6390萬(2000年4月估計),波斯人約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⑥ 摩洛哥伊朗因為什麼斷交
4月的最後一天,多明尼加閃電宣布與台灣「斷交」。當地時間5月1日,摩洛哥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
原來,在被摩洛哥視為關乎國家「最高利益」的西撒哈拉地區獨立問題上,伊朗被指責踩了紅線。
5月1日,摩洛哥外交部長納賽爾•布里達宣布與伊朗斷交時,指責後者通過其盟友黎巴嫩真主黨,向致力於爭取西撒哈拉地區獨立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西撒人陣」)組織運送武器。他還特別強調,斷交的決定與當前的國際或地區事態發展並無關系。
眾所周知,西撒哈拉地區是一個爭議地區。它地處非洲西北海岸,與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和阿爾及利亞接壤,面積約為26.6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小。
就在一個月前,摩洛哥政府向聯合國報告,「西撒人陣」武裝人員進入由摩方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區,違反受聯合國監督的停火協議,希望聯合國叫停這些挑釁行為。
類似這樣,雙方的關系依然劍拔弩張。這個時候,摩洛哥拉黑支持自己「敵對勢力」的伊朗,也不難理解。
再看「被斷交」的伊朗方面。目前伊方還未對摩洛哥本次宣布斷交做出回應。
說句不厚道的話,摩洛哥宣布斷交對伊朗而言,應該不屬於特別壞的情況。畢竟,伊朗之前遇到過更糟的情況。
來源:北京青年報
⑦ 摩洛哥隊和伊朗隊有哪些歷史對戰
摩洛哥隊和伊朗隊在歷史上僅交戰過1場,在一場友誼賽中互交白卷以0比0的比分戰平。
伊朗:
世界盃參賽次數:4
世界盃最好成績:進入世界盃32強
參賽時間:1978、1998、2006、2014
FIFA排名:32
2017年6月12日,伊朗以亞洲區12強賽A組第一,獲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參賽資格。
摩洛哥:
世界盃參賽次數:4
世界盃最好成績:1986年進入十六強
參賽時間:1970、1986、1994、1998
FIFA排名:40
2017年11月11日,摩洛哥國家男子足球隊以非洲區最終階段C組第一,獲得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參賽資格。
(7)為什麼摩洛哥要與伊朗斷交擴展閱讀:
伊朗隊成立於1920年,1948年加入國際足聯,是伊朗的國際大賽足球代表隊,由伊朗足球協會管理。伊朗是亞洲的頂級強隊之一,他們的主場是於1970年代興建的阿薩迪體育場,容量超過10萬個。伊朗隊的球衣贊助商是adidas。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伊朗同處B組,伊朗最終積4分位列小組第三無緣出線。
摩洛哥隊(阿拉伯語:منتخب المغرب لكرة القدم),別號「亞特拉斯雄獅」(Lions de l'Atlas),是非洲國家摩洛哥男子足球國家代表隊,由摩洛哥皇家足球協會負責管轄。
2018年世界盃B組首輪,摩洛哥0比1負於伊朗。第二輪小組賽,摩洛哥0:1不敵葡萄牙後,兩戰積0分的摩洛哥成為俄羅斯世界盃第一支出局的球隊。小組賽末輪摩洛哥2-2戰平西班牙。
⑧ 請問有知道關於伊朗與美國為什麼斷交的嗎
美國與伊朗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西方文明與宗教專制的斗爭,從1979年伊朗發生所謂的「伊斯蘭革命」起,到現在,越演越烈。
伊斯蘭革命
25年前的這個時候,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贏得了伊斯蘭革命勝利的穆斯林們最終選擇並在伊朗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政權、法製法律以及社會生活三方面徹底伊斯蘭化的共和國時代。
由親美到反美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⑨ 摩洛哥和伊朗斷交,是因為雙方領土問題出現分歧了嗎
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爭議從何而來?
我們需要把時間轉到1973年5月,為了徹底結束歐洲在西非洲的殖民統治,西非洲大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相繼介入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的獨立運動。
並成功逼迫西班牙於1975年11月14日簽署了《馬德里協議》,根據協議內容西班牙放棄對西撒哈拉,但西撒哈拉人並沒有得到跟同時期大多數殖民地一樣的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機會。
因為西班牙在放棄的同時承認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對西撒哈拉的所有權。但由於這個“分治協議”並沒有得到西撒哈拉人的普遍同意,所以上述兩國對西撒哈拉的統治並不愉快,西撒哈拉人的反抗此起披伏。
1976年2月7日西撒哈拉人還搭建起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決定跟摩洛哥、茅利塔尼亞死磕到底,1979年茅利塔尼亞由於自身陷入政治危機,率先扛不住,退出了對西撒哈拉的爭奪。
但它的退出並沒有緩解任何局面,摩洛哥當即出兵將原茅利塔尼亞控制區控制,隨即西撒哈拉形成摩洛哥控制四分之三對峙僅擁土四分之一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對於二者的長期對峙現象,聯合國曾多次將雙方拉在一起談判,但雙方態度都很堅決,摩洛哥認為西撒哈拉就該是它的,而西撒哈拉人民想獨立自主。
在如此“南轅北轍”的堅持之下雙方幾乎完全談不攏,因而至今雙方都還在互相對峙著,且摩洛哥方面還越來越強勢。前文可見為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決,當摩洛哥認為伊朗支援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時,當即果斷表態“斷交”,毫不畏懼伊朗地區大國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