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什麼時打伊朗為什麼打
今年什麼日子?各國大選年。歐盟尚未走出金融危機。伊朗還控制著石油重要出口路線霍爾慕茲海峽。伊朗與俄羅斯僅一海之隔。伊朗的導彈能給海灣地區的親美國家帶來災難。總結上述原因你就知道美國對伊朗是恐嚇還是動真格的了。另外,就算打、也要等美國大選完了奧巴馬連任的前提下,如果不是奧巴馬當總統,那他肯定不能打。而新總統也要等下年才能正式升效,而新總統決定打伊朗也要等到2013年了,到時候伊朗很可能已經擁有核武器了。還有中俄不會參戰。因為中國現在不希望和平發展的道路被終止,另外俄羅斯已經沒有蘇聯時的能力了。
2. 美國什麼時候將對伊朗重新實施制裁
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2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將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制裁。特朗普還表示,如果伊朗繼續進行核武器研究,將會面臨「更大的問題」。
美國財政部在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後表示,美國的制裁將在未來3至6個月內重新實施。伊朗將在90天後被禁止購買或收購美元。制裁也將重新針對鋼鐵和煤炭、鋁、汽車行業以及客機部件和服務的銷售。金融和石油相關的制裁將在180天後恢復。
目前,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國的領導人,已經共同發布聲明,對特朗普的決定表示「遺憾和擔憂」。
3. 伊朗為什麼被美國制裁
伊朗被美國制裁的原因:
伊朗與美國發生了激烈沖突並長期對立,在美國政府眼中,伊朗是對國家恐怖主義最積極的支持者。
1995年4月30,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對伊朗實施新一輪經濟、貿易制裁,嚴禁美伊之間的一切投資和貿易行為,不許美國石油公司及其海外分公司進口伊朗石油。這意味著美國每年取消對伊朗3.26億美元的商品出口,停止購買30一40億美元的伊朗石油。
(3)美國什麼時候對伊朗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的看法:
美國的做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反對。
英國外交大臣金德就明確指出,美國正在採取的行動原則上是錯誤的,是將其國內法律延伸到國際社會,會造成西方盟友的分裂。
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伊朗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
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將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的經濟制裁。
4.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
5. 美國重啟對伊制裁什麼時候開始生效
今年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並恢復對伊朗一系列經濟和金融制裁,第一批制裁定於8月6號,也就是今天生效。
5月8號,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方面表示將暫時留在伊核協議中並與協議其他各方磋商,不會屈服於美國制裁壓力。
而就在美國重啟對伊朗的部分制裁生效前夕,當地時間5號,伊朗軍方確認,已經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水域舉行了軍事演習。
6. 美國到底什麼時候打伊朗
美國不會直接對伊朗開戰!!!現在美國是對伊朗採取「極限施壓」,除了經濟制裁還有軍事壓力。但是不會直接採取軍事手段,最多就是利用沙特等國打代理人戰爭,還是和北約國家一起。而伊朗也有盟友,還有俄羅斯在背後支持。這次的海灣危機是美國為了爭奪全球石油控制(定價)權產生的!不能簡單認為是美國要以戰爭侵略伊朗。
7. 美國什麼時候會攻打伊朗
美國和以色列都想打伊朗,特別是以色列。但是,現在的情況是美國沒有錢打(美國欠債14萬億美元),連維持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開資都很困難,更別說開辟新的戰場。美國走下坡路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果再發動新的戰爭,打贏了就不說了,如果打輸了,美國的霸權就不復存在了,並且極有可能引起美國國內的動盪。那麼美國有信心打贏伊朗嗎,顯然沒有,不然他早就打了。
我們知道,伊朗和伊拉克、阿富汗的情況大不相同。在美國攻打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拉克之前,這兩個國家都有反政府武裝(阿富汗有北方聯盟、伊拉克的北面有庫爾德武裝)而伊朗國內統一,沒有反政府的武裝。在看看3國的地形,伊拉克位於兩河流域的平原,一馬平川,沒遮沒攔,而伊朗和阿富汗都位於伊朗高原,高原作戰相信美軍在阿富汗已經領教了,難道他還要重蹈覆轍嗎?伊朗和伊拉克、阿富汗最大的不同就是伊朗有反擊的能力,他們的「流星」系列導彈可有效的覆蓋美國在波斯灣的軍事基地和大型水面艦艇,如果這些導彈的數量足夠多的話(如果有幾百枚或者上千枚的話),美國的「愛國者3」恐怕也愛不了國了。
當初小布希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有2個目的,夾擊伊朗,牽制中國。回過頭來看美國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而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未來依然看不到希望,現在的美國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攻不像攻,守不像守。不知道這兩個無底洞還要填多少錢進去。美國的長期消耗對我國來說是有利的。
如果沒有盟國的支持(沙特、卡達、科威特、以色列)美國是沒有錢去打伊朗的,關於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知道,伊朗有近7000萬人口,戰時武裝300-----40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加上「流星」系列導彈,也不是美國輕易能啃得動的。以美國現有的武器裝備,要佔領伊朗至少需要50------60萬人,這些人的吃、喝、拉、撒美國的盟國是承受不起的,況且美國的軍隊只有140萬,其中陸軍50萬,總不可能把這些人都調過來吧。美國利於速戰速決,伊朗利於持久戰,拖得越久對伊朗越有利。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美國打伊朗,絕對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看看現在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就知道了。因此,短時間是打不起來的!!
在世諸葛
2011年11月24日
8. 美國想返回伊朗已經41年了,美國為何會對伊朗愛不釋手
1979年,伊朗自從伊斯蘭革命以後,美國就開始把伊朗視為眼中釘。因為伊朗也仇視美國。從此美國與伊朗的“蜜月”自伊斯蘭革命後使終止了。現在美伊仇視已經40年了,美國打壓伊朗不斷。美國新任總統上台後,對伊朗打壓的更加厲害,甚至撕毀伊核條約,美伊大戰一觸即發。
伊朗的核武器問題一直都是美國所頭疼的地方,美國並不希望伊朗擁有核武器。所以伊核問題是美國和伊朗爆發沖突的直接原因。但也只是一部分。美國與伊朗的利益沖突,還夾雜著伊朗與沙特、以色列的矛盾等諸多復雜問題,成為牽涉多方利益的世界性難題之一。
9. 伊朗和美國的關系什麼時候開始惡化
1986年11月4日,黎巴嫩一家敘利亞的《帆船》周刊公布了一條轟動世界的爆炸性新聞:1986年5月,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麥克法蘭和他的助手,乘飛機秘密到伊朗,同伊朗政府和軍隊的官員進行會談,商討用武器換取人質事宜。這家周刊還說,美國一直在向伊朗秘密運送戰斗機的零件和彈葯。
消息傳出後,美國、歐洲和中東倍感震驚。一時間,有關這場交易的內幕紛紛被披露出來。
就在黎巴嫩的《帆船》周刊公布美伊秘密交易的爆炸性新聞的當天晚上,伊朗議會議長拉夫桑賈尼在德黑蘭學生慶祝佔領美國、大使館7周年的集會上,透露了麥克法蘭的伊朗之行。但他說,麥克法蘭一行是裝扮成機組人員,持著愛爾蘭假護照,乘一架向伊朗運送武器的飛機,到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們帶來了美國總統里根給伊朗領導人的禮物和信。禮物是象徵性的:一塊鑰匙形蛋糕和一把「科特」式自動手槍。手槍大概表示可以提供武器,蛋糕則是「打開伊美關系的鑰匙」。而所謂信,據說只是里根親筆簽了名的一本《聖經》,簽了名的那一頁,說的是各種不同宗教的信徒要和睦共處。然而,另一種令人吃驚的說法是:麥克法蘭帶給伊朗的真正禮品是整整一飛機的美國軍事裝備。
事情一經披露,西方輿論界為之嘩然。一夜之間,麥克法蘭便成為新聞人物。他斷然否定使用愛爾蘭護照進入伊朗。他說:我們是正式代表美國政府進入伊朗的,我們使用的是美國護照。
早在巴列維王朝當政時期,伊朗就是美國在中東的兩大戰略支柱之一。1979年,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登上了伊朗最高權力的寶座,從此,兩國關系開始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