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軍費超俄羅斯多少
中國08年軍費761億美元,比01年的100億美元翻了將近8倍。0910年無准確數據。據稱維持在800億美元以上。俄羅斯經濟不景氣。軍費08年只有367億美元。但是10年猛增到931億美元。而且據稱要在未來十年內在加大投入6500億美元。
現在中俄軍費應該大體持平。
但是中國的軍事支出特別是現在並不能全部通過軍費體現。中國將很多軍用項目的經費轉為工業研發經費和科研經費,從而掩飾自己的軍費支出。這也是中國特殊的體制可以做到的。而俄羅斯美國等國的軍事體制則軍費基本就是軍事支出。而且購買力的不同也會有差異。這也是我國軍費不透明的一個重要理由。
比如飛機發動機、衛星通訊技術、通信中繼等軍事用途很大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軍事 色彩很淡的這些東西,中國都不會把它大規模列入軍費項目。
2. 俄羅斯為了伊朗與美國作對,他是真心在幫伊朗嗎
伊朗最近不太好,因美國對伊朗的第一波制裁,造成現在美伊現在關系緊張,而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伊朗方面也絲毫不讓,並舉行了軍演做出回應,從表面上看戰爭一觸即發,俄羅斯作為伊朗的盟友與美國作對,是否是真心幫伊朗呢?我認為俄羅斯肯定會幫助伊朗但就不知道能做到幾分了,畢竟現在俄羅斯自己也不好過,俄羅斯經濟狀況近兩年來並不是很好,而且是近年來唯一削減軍費的國家。
美伊開戰,俄羅斯直接出手介入的可能性很低,最多就是在軍事上給予伊朗一定的幫助。因為美國和俄羅斯兩國都掌握著摧毀彼此的終極核武器,美俄兩國上次直面彼此的時候還是上世紀的古巴導彈危機,在此期間,美俄兩國差點擦槍火,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武的陰影之下,清楚這點的普京,絕對不會因為伊朗直接向美國動手。雙方就算爆發沖突也是代理人方面的沖突,就好比敘政府軍和叛軍一樣。
3. 各國軍事實力排名
現在是核武時代,首先要是核國家。
核國家有:美國 俄國 中國 法國 英國 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 日本 伊朗 朝鮮
其中常規軍事力量主要是陸海空三軍
陸軍排名:1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陸軍,而且是陸軍為主的國家,軍費多數投入到了陸軍,世界第一陸軍名副其實。
2俄國,傳統陸軍強國,繼承了蘇聯時代的強大陸軍,也是陸軍為主的國家,但是仍未恢復到蘇聯水平,被中國超越。
3美國,傳統海軍強國,陸軍一直是從屬地位,軍費投入過少,但也僅次於中俄。
4朝鮮,軍事型國家,陸軍為主,擁有規模世界第二的陸軍,完全照搬毛主席時代的解放軍,實力可以想像。
5印度,陸軍估摸龐大,身經百戰
6巴基斯坦,陸軍僅次於印度,也是身經百戰。
7法國,傳統陸軍強國,僅僅局限於領土人口。
8英國,傳統海軍強國,陸軍實力有限。
9伊朗,伊斯蘭政教合一的精神力量十分可怕。
10.日本,傳統海軍強國,受制於條約陸軍實力受限。
11以色列,美式軍隊的翻版,受限於領土人口。
海軍排名:1美國,規模世界第一的海軍,海上霸主。
2俄國,蘇聯的遺產實在龐大。
3日本,傳統海軍強國,八八艦隊僅次俄國。
4印度,正在打造海軍大國,規模龐大。
5法國,除美國外唯一能獨立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國家。
6英國,日薄西山的日不落帝國。
7中國,海軍落後太多,現在慢慢追趕中。
其他核國家海軍實力過於弱小,暫不排名。
空軍排名:1美國,規模世界第一的空軍。
2中國,規模第二的空軍,隨著殲20的出現,超越了俄國。
3俄國,蘇聯的長子,吃老本也差不到哪去。
4以色列,微型的美國空軍。
5法國,「陣風」戰機,軍工實力全面體現。
6英國,靠著歐盟聯合造戰機「台風」。
7巴基斯坦,中國幫助下實現獨立造三代機JF-17。
8日本,造出F16戰機本土化的F2戰機。
9印度,沒有獨立製造戰機能力,歷史上印巴戰爭空軍被壓制。
其他核國家空軍實力過小,暫不排名。
綜合排名:1美國2中國3俄國4法國5英國6印度7巴基斯坦8日本9朝鮮10伊朗11以色列
4. 伊朗靠什麼和美國抗衡求高手解答
一個國家兩支軍隊
伊朗現行憲法規定實行政教統一,宗教領袖為武裝部隊總司令。最高國防委員會是領袖領導下的軍事決策機構,成員有總統、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以及領袖指定的兩名顧問。
武裝力量主要由正規軍和革命衛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一個國家有兩支武裝力量,這在當代世界各國並不多見。
伊朗的正規軍是在巴列維王朝的舊軍隊基礎上建立的。長期遭受巴列維王朝迫害的霍梅尼對舊軍隊始終不信任,他大權在握後,除了清洗舊軍隊的高級軍官外,還在軍隊中成立政治和意識形態部,由教士擔任政委,以伊斯蘭思想改造舊軍隊。此外,霍梅尼在最高國防委員會和海陸空三軍、憲兵和警察中都派代表,這些代表如欽差大臣,事無巨細,都要插手過問。
革命衛隊是在伊斯蘭革命中誕生的。1979年5月5日,伊斯蘭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反對巴列維政權的各種准軍事武裝基礎上成立一支治安隊伍——「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斯蘭革命衛隊的使命是保護伊朗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保衛伊朗革命和維護伊斯蘭教義,此外還負責維持國內秩序,監控國內的敵對勢力,並建立了龐大的情報網路。革命衛隊一直控制在原教旨主義者手中,成為新政權的堅強支柱。1985年9月,為了加強伊斯蘭革命衛隊,霍梅尼下令建立革命衛隊的陸海空三軍。這支新軍隊在兩伊戰爭中沖鋒陷陣,視死如歸。在國內斗爭中唯命是從、雷厲風行。1986年革命衛隊總人數達到35萬。1996年,革命衛隊正規軍整編為陸軍lO萬,海軍2萬人。革命衛隊裝備精良,其高級官員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政府大力加強軍隊正規化、一體化建設。1992年成立單一的聯合指揮部,加速了正規軍和革命衛隊的一體化管理。
實力可進全球十強
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由於新政權對軍隊的清洗和大批軍人開小差,軍隊曾減員近60%。在兩伊戰爭中,伊朗曾因軍備荒廢和指揮不當而一度被伊拉克軍隊長驅直入,但最終憑借人眾地廣頂住了伊拉克閃電進攻,以兩敗俱傷結束了戰爭。戰爭期間,伊朗的武器裝備損失達60%,戰爭損失和軍費開支達3600億美元。
兩伊戰爭後,伊朗政府汲取教訓,高度重視國防建設。拉夫桑賈尼政府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分配的軍費達100億美元,平均每年20億美元。國防和安全方面的外匯分配指數占總數7.6%。實際軍費開支遠超過上述數目。這對當時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伊朗來說實屬不易。
巴列維在位時,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伊朗利用石油美元從歐美引進先進設備和人才,興辦現代軍事工業,打下不錯的基礎。兩伊戰爭進一步推動了伊朗的國防工業發展,80年代後期伊朗大約有240個武器生產廠,還有1.2萬個私有工廠從事與國防相關的研究和生產。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伊朗的國防工業已能生產導彈、雷達、大炮、機槍、軍艦、微型潛艇,維修外國製造的航空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和飛行設備。伊朗已具備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生產能力,儲備了大量的化學制劑,能夠大量生產芥子氣、光氣、血液毒劑、神經毒劑,並正在研製炭疽桿菌、有毒生物素。
巴列維統治期間伊朗的軍事裝備主要來自美國,兩伊戰爭期間,伊朗曾從包括以色列在內的近20個國家進口武器。進入90年代,伊朗主要從俄羅斯、朝鮮、印度、巴西等國進口武器,同時還通過英國、法國、巴基斯坦、土耳其、韓國等國的中間商購買西方武器。武器來源的多樣化使伊朗掌握了先進的國防技術。
目前,伊朗有現役軍人約54萬。陸軍是伊朗武裝力量的主體,總兵力約35萬人,裝備有主戰坦克約1500輛,其中不乏先進的T-72型和「酋長」主戰坦克。伊朗地面部隊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除了坦克,伊朗陸軍擁有近百輛裝甲偵察車、1200輛裝甲運兵車、2000門牽引火炮、300門自行火炮,以及數量龐大的火箭炮。此外,陸軍還擁有一定數量的「陶」式、「耐火箱」式反坦克導彈和地地、地空導彈以及各型直升機和運輸機約200架。
伊朗海軍現有兵力約1.8萬人。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三艘、護衛艦三艘、輕型護衛艦兩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七艘、登陸艦艇11艘,其他支援艦只25艘。海軍航空兵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70多架。
伊朗空軍現有兵力約5.2萬人,擁有各型飛機900餘架,其中各類作戰飛機300餘架,包括先進的F一14和米格-29等第三代戰斗機。此外,空軍擁有「小牛」、「響尾蛇圖集」、「麻雀圖集」、「霍克」改進型等各式導彈若干。
除了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外,伊朗還擁有龐大的預備役力量。伊朗常設預備役部隊有35萬人,其中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伊朗的准軍事部隊在兩伊戰爭中曾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採取的自殺式「人海戰術」,至今仍讓人談之色變。
伊朗的軍事戰略日益依賴精密的中遠程導彈。經過這些年經營,伊朗已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這是最令以色列和美國不安的。如「流星一3」和「法塔赫一1 10'」導彈,兩者都可以擊中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任何目標。「流星一3」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1300公里,彈頭重1600磅。伊朗國防部長新近稱,伊朗正在發展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流星一3」改進型導彈。這些導彈雖然打不到美國本土,但是要打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以及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已不在話下。此外,伊朗現行裝備的「飛毛腿」B型導彈(射程為325公里)達300多枚,「飛毛腿」C型導彈(射程為550公里)達60多枚,可打擊美軍駐阿富汗基地。伊朗的「征服者」型導彈(射程約200公里)是使用固體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導彈,伊朗軍方人士稱它是世界上「打擊精度最高的導彈之一」。伊朗的這些導彈無疑是其抗衡美國軍事威脅的「撒手鐧」。
伊朗有人口7200多萬,正規軍、革命衛隊、預備役部隊的兵力加起來近90萬。伊朗政府聲稱,伊朗可以組織2000萬大軍抵禦外來侵略。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評估,「波斯鐵騎」的實力在全球可排進前十位。這支鐵騎是伊朗保持在海灣地區舉足輕重地位、令美國不敢輕舉妄動的資本。
5. 為什麼伊朗軍隊在兩伊戰爭後期表現遠遠不如第一年耀
阿富汗對兩伊戰爭的態度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地最典型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
兩伊戰爭(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方面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周年伊朗舉行盛大閱兵式。
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逗伊斯蘭革命地,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復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邊境糾紛
兩伊戰爭
兩伊邊界長1200多千米,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鄂圖曼帝國和當時的波斯王國簽訂的協議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鄂圖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戰而取消。至1937年,已脫離鄂圖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又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認為阿爾及爾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的9月17日撕毀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對象。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60年代之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但沙迦與其他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尚未獨立,不能在這些區域建立實際的控制。1971年11月英軍撤走後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 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伊拉克認為伊朗應將這些島嶼歸還給阿聯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信奉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其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由於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一些麻煩。什葉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的事件。這也增添了薩達姆對他的個人仇恨。而歷史上,伊拉克為什葉派發源地,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不滿於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的現狀,同樣令他們不滿意的還有伊拉克並非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間接加強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為阿拉伯人佔多數。兩族人民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沖突,積累了不小的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為少數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歸屬於鄂圖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 而這一地區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糧食產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在作為少數民族的庫爾德人,兩國也都支持著對方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後,許多原先效忠王室的優秀軍官被清洗,軍隊整體素質大幅下降。軍隊內部整肅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 而伊斯蘭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對新興的伊朗政權沒有好感。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如果能夠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朗政權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 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與伊朗存在諸多歷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發動者薩達姆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拉克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爭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
戰爭場景
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逗勝利行動地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逗耶路撒冷聖城行動地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死傷的士兵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萬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逗以戰迫和地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逗襲船戰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戰爭進入第三時期。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逗曙光—8號地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逗襲船戰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逗襲船戰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四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逗襲城戰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逗齋月地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逗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地,它逗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地,逗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地。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停戰協商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戰後結果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逗馬拉松地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2]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壕溝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這與士兵在緊急徵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現代化設備的訓練、領導人指揮不當以及武器裝備配件不足,難以維修、保養有一定關系。不過另一方面,在戰爭中也出現了用直升飛機打直升飛機、用防空導彈打小艇的新戰術,在襲船中和襲城戰中雙方大量使用了先進的反艦導彈與地對地導彈,這場戰爭也揭示了戰爭動員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啟示影響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逗薩姆地和英制逗輕劍地、逗霍克地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逗持久戰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逗勝利地,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
(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逗馬拉松地式的消耗
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地最典型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
6. 伊朗的經濟收入狀況
老實說 我是去年從伊朗工作回來的
我接觸到的一些當地人和朋友這樣告訴我的~~
當地人的失業率比較高,因為他們的民族就是比較懶惰的民族,早上9點多上班,中午1點開始吃午飯 -3點 下班一般都是在6點左右,吃晚飯都在8點後進食。呵呵
當地人,一般職員的收入在220W-300W里亞爾左右,相當於235美元-330美元左右吧,呵呵~~~當地的軍事費用支出 主要是靠出口 石油 藏紅花 波斯飛毯 等一些收入 呵呵 ,目前的伊朗經濟狀況非常不好,通貨膨脹的非常厲害
我07年去伊朗 100美元 換93W里亞爾 08年去 只有91W利亞爾,現在更低
7. 土耳其和伊朗哪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更強一些
土耳其軍隊比伊朗軍事實力高得多,兩國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土耳其軍隊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有五個分支,總兵力已經超過一百萬(含警察)。
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當然以色列不能算在內。
伊朗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伊朗的導彈,伊朗擁有中東地區最大的導彈庫,伊朗於 1998 年開啟了 " 流星 -3" 導彈的研製,並在 2003 年首次試驗成功,射程達 1300 公里,增程版的 " 流星 -3B" 導彈射程則可以高達 2000 公里。
總之,兩國軍事實力相比,土耳其佔有明顯優勢,實力更強。
8. 世界各國軍力排行2015
【以下內容來源新浪微博:@近代史】
第一美國、第二俄羅斯、第三法國、第四英國、第五中國(大家請認真解讀)
如果世界軍事劃分100分。
美國佔28分,
歐盟佔24分,
俄羅斯佔11分,
中國佔6分,
印度佔5分,
其他國家總和佔24分(巴西、伊朗、朝鮮、埃及、以色列、越南、印尼、韓國、日本、巴基斯坦、澳洲、加拿大、韓國、墨西哥、台灣等等剩餘150多個所有國家和地區,不包括歐盟國家。)
首先,很多國人把中國軍事排在第三,這是很情緒化的做法,並不符合實際的,只是中國軍隊人數多、軍費投入高。其次我認為俄羅斯對美國的威脅是核武器,而不是軍事實力,俄羅斯的軍事還遠遠達不到與美國抗衡的水平。大家不要意淫中國很強大,其實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下面我來詳細為軍事、政治的愛好者分析一下。
【海軍】其實在現代化的軍事領域上,空軍、海軍的軍事技術上要國際領先,陸軍才能做到強大,如果在空軍海軍的技術上達不到全球領先水平,陸軍也只能作為炮灰,而現在所謂人海戰術在軍事現代化的全球格局中根本是死路一條,首先靠近各大海洋的國家,必須要做到海軍強大,其次是空軍,再次是陸軍,如果沒有海域的國家,則空軍務必要強大,如果制空權都被敵人佔領了,那麼陸軍再多又有何用?空軍大多都是通過海軍戰艦和航母用來協助,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海軍強大,則國家才能強大。我們先來探討海軍領域的強國,美國海軍世界絕對第一,十幾艘航母戰斗群,各種戰艦,無論在軍工科技上還是作戰經驗上,俄羅斯也不可能是美國的對手,俄羅斯當然是第二了,中型航母戰斗群,也標配全球較為領先的戰艦,但是與美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法國也有核航母,有防空驅逐艦,有隱形護衛艦。英國也有無敵級航空母艦,這是英國皇家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先採用滑橇式飛行甲板的輕型航空母艦。此外義大利、巴西、印度、西班牙等國均有較為輕型航母,要知道在海上戰斗,全依賴戰艦的規模根本沒有辦法打一場大的海上戰役,這絕對需要航母,而中國的航母唯一的航母還是單行道,在雷達設施,軍工科技等領域上僅相當於美國30年前的海軍科技,二戰時期美國都擁有多艘航母戰斗群,就目前中國海軍實力上僅相當於在二戰後的美國都不及。而中國只有海上戰艦規模,目前還是沒有能力打一場較大的海上戰役。美國海軍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編制為5個艦隊,共12個航母戰斗群、11個兩棲戒備大隊、59艘攻擊潛艇、117艘戰艦和10個艦載機聯隊。按照美國的海軍實力,橫掃全球的海軍都是沒問題的,世界第一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二是俄羅斯,約16萬人,分4個艦隊和裏海區艦隊,擁有各類艦艇287艘:潛艇61艘,大型水面艦艇146艘,小型水面艦艇80艘,一艘中型航空母艦。作戰飛機300架。中國的海軍在技術上明顯落後於英法德等國,雖規模上有優勢,但航母、反潛、預警還有常規動力的驅逐艦和護衛艦等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出差距,排名在法國和英國之後,排列第五。
【空軍】空軍上領域上最強大的還是美國,第二是俄羅斯,第三是法國,中國勉強排在英國和以色列前面,應該排名第四,主要是防空導彈的規模佔有優勢。別小瞧以色列,他們不僅空軍實力強,士兵素質極高,作戰有素,這方面美軍也比不過以色列,不過大規模戰爭,以色列因為太小,還是不行的。其實俄羅斯空軍實力並不強大,俄羅斯戰斗機數量龐大,但很多都是幾十年的前蘇聯留下戰斗機,而實際上在技術和質量方面並不能達到世界水平,中國空軍整體素質上和實戰能力更是達不到以色列、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國,中國空軍目前大多數都是引進俄羅斯、以色列的軍工技術,但根本無法超越這2個國家,他們並沒有把這些核心技術賣給中國,而近幾年美國擔心台海軍事失衡,給以色列壓力,也導致以色列不再向中國出口武器了,在1989年後歐美國家一致決定對華武器實行禁運。殲20也只是在以色列和俄羅斯戰機的基礎上研發的,中國在科研成就上並不突出,另外軍工科技對於任何國家而言保密程度相當高,所以自然不會有人會把頂尖軍工技術與中國分享,特別是歐美對一黨而且並不是由百姓選出的政府一般都持敵對態度,中國也自然包括在內,所以歐美更是不會向中國出售軍工科技,這樣自然是限制了中國軍事的發展,而軍工發達的幾個國家之間在軍工技術上經常合作,中國也自然在軍事領域與前幾個軍事領域領先的國家之間拉大距離,而實際上中國軍事的能力被過大的鼓吹,軍隊人數多少根本不能等於強大。中國的空軍數量雖然龐大,但很多太老的仍然在服役,還是比較缺乏攻擊機,甚至連二戰後的美國空軍都不及,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國軍事有多厲害,美國空軍世界第一,但是他們的戰斗機多以50年代、70年代研製的戰斗機,比如:b-1、b-52等轟炸機,其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中國最近這些年研製的轟系列轟炸機,可以說美國在軍工科技上不知道要領先中國多少年,難道美國最近這些年沒有研製轟炸機嗎?當然有,他們軍工科技很保密,不會立即服役,只要維持領先你幾十年就夠了,最新研製的軍工技術一旦服役,容易造成軍工技術泄露的風險。
【陸軍】陸軍排名高底的意義相對海軍和空軍,意義真的不大,如果現在海軍、空軍的數量與陸軍相當,那才叫強大,信息化、科技化戰爭,就是打海上、空中的戰爭,陸軍屬於冷兵器兵種了,陸軍只是傳統戰役的主力,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了,但是綜合因素考慮,要想提供作戰實力,陸軍應該是繼海軍、空軍的第三道防線,猶如二戰時期的本土作戰一般能配合空軍才能打出漂亮的戰役,當年為什麼日軍更那麼快把中國佔領,因為他們掌握住中國的制空權,蔣介石軍隊只能靠人數、時間和空間的優勢,就中國空軍本身而言,全靠陸軍數量加分,其實實力非常一般,按照目前中國陸軍實力只能排名全球第四,第一還是美國,8000輛各型M-1坦克,全副精銳機械化部隊,世界頂級輔助裝甲防禦,第二是俄羅斯,第三是德國擁有全世界最為優良的自行火炮和3000餘輛精良的豹1/2型坦克。其主戰裝甲規模,數量上也實不在我軍之下,質量上就更不要提,德國也為全機械化部隊,第四中國坦克裝甲技術實力進不了全球前五,主要在陸軍人數上壓倒別人,英法德等陸軍的裝備均明顯好於中國,只不過是中國在規模上有優勢,所以中國的陸軍只能排名第四。中國軍隊人數世界最多,多是靠陸軍充數,對於國防而言,防禦遠比抵抗重要,海軍和空軍才是防禦的主力,陸軍只適合本土抵抗,海軍和空軍都一敗塗地了,那這些陸軍根本不適合現代化戰爭了,等著繳械吧。其實只要不是本土入侵,在現代化的戰爭,陸軍用不上了,所以,真正戰爭還是需要海軍和空軍,但是在海軍和空軍這方面打的不是規模是科技,所以中國在這方面的軍工科技還是很落後。
【情報】美國擁有世界頂尖的情報機構,包括電話、衛星、雷達、網路、GPS等一系列的監聽和破解技術,可在第一時間得到對方的情報,從二戰時期歐洲戰區德國入侵波蘭、挪威到亞洲戰區日軍與美軍的太平洋戰爭,這種情報機構在戰爭中無時無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八年抗戰的中國民黨情報機構軍統局,當時國民黨軍統局在戴笠的領導下,在抗日時期立下了赫赫功勞,也成為全球著名的五大情報機構。同樣情報是軍隊中必然不可缺少的機構,目前就世界情報技術而言,在擁有大量情報的情況下,也就做到知己知彼,世界情報機構而言,美國仍然是第一,第二是英國,第三俄羅斯,第四法國,第五是以色列,第六是德國,今天的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韓國、義大利、加拿大等也要略勝一籌中國,由於中國由於一些政治的特殊性,所以情報機構有一定的政治風險,一直處於維持半生存狀態,目前無法排名前十。
【綜合】如果按照國家對比,西方國家腐敗問題非常少,無論士兵還是將官,素質也不到他們的水平,所以作戰能力達不到他們的水平,排名在德國後面,歐盟軍事實力最強的是法國,法國的軍事設備和技術上領先中國最低也有10年,總體而言稍微弱於中國,德國在軍事上要比中國強大,應該可以僅次於法國,但德國和日本一樣缺乏核武器,因此軍事實力上就略遜色,以色列國家小、軍隊少,機械化部隊,只是戰鬥力強,防禦能力不錯,如果與大國戰爭,大國可以用足夠的空間時間資源消耗戰拖垮資源有限的強國,所以比較吃虧,當年蔣介石在八年抗日中就是這種方法,畢竟把老底子都拼上,也打不過人家的,而日本國小,資源有限。現在日本空軍實力較強,但是軍隊編制數量受到二戰後限制。如果在加上核武器,世界軍事排名是第一美國、第二俄羅斯、第三法國、第四中國、第五英國、第六印度、第七德國。如果在禁止使用核武器,中國排名只能在第五,德國第四,英國第六,印度第七,日本第八,台灣的軍力也不差,而中國台灣進口的都是美國現代化精良裝備,美國在軍事領域上對台灣的支持是沒有底線的,在技術上也給予支持,無論是海軍、陸軍、空軍的裝備都要比解放軍精良,比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要好的很多,而過去中國國防軍事技術都是依賴於俄羅斯和以色列。所以中國收復台灣靠無力根本不現實,只能和平統一。就拿2006年國際軍事國防領域,大陸和台灣的實力相差不是很大,只是近幾年大陸軍事領域投入增長較大,實力也大增,而跨海進入台灣,解放軍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做後盾,其次是空軍和陸軍,就目前的中國海軍和空軍實力而言,所以非常不現實。雖然投入研發陣容強大,卻還不如烏克蘭的軍工技術,例如發動機至今還不能國產,但中國在這方面以數量的優勢壓倒別人,人家美國來幾個反雷達超音轟炸機直接進入你的軍事區,轟炸你的雷達、通信等軍事系統,切斷你的命脈,你整個軍事布局就癱瘓了,以美國的實力打中國也不在話下,現在打信息化、科技化戰爭,所以不要意淫中國軍事多強大了,強大不強大看中國的軍工科技就知道了。而且中國軍事也是報喜不報憂,中國人對中國軍事還是缺乏認識的。不要從什麼垃圾信息和不實報道等評論妄自猜想中國如何強大或者貶低他國。軍事不是吹出來的,是打出來的。最讓中國的觸動還是從海灣戰爭開始的。中國有著中東國家很多相似的武器,西方國家卻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他們,代價非常小。很多戰例可以說是經典。讓中國解放軍觸動很大。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明白了一代武器的差距是有多大。100多年前,中英士兵都有槍,結果4000英軍卻大敗百萬清兵,原因在於此,人家打的是科技戰爭。冷兵器你是打不過人家的,中國海陸空的規模很大,卻很多都是冷兵器,完全不會對西方國家有威脅,軍工科技也多是從俄羅斯學來的,更何況,人家俄羅斯也不會給你真正的技術,所以中國現在的軍事還不至於人家構成威脅。美國從第一次拋棄傳統戰役的時候應該就是海灣戰爭,傳統戰役多是以陸軍為主,二戰均為傳統戰役,現在的美國要打一個國家,一般會把海軍開到附近,然後海軍掩護空軍,空軍對陸地的軍事設施、雷達、通信等進行轟炸,達到破壞與干擾的作用,第二波對軍事區進行狂轟濫炸,整個防禦系統癱瘓,一旦對方空軍沒有多大防禦能力,陸軍那隻能說是擺設了,接下來在空軍的掩護下派陸軍或海軍陸戰隊圍剿那些零散打游擊的陸軍,所以海灣戰爭之後,美軍的傷亡比例非常低,低到歷來罕見,這也就是為什麼海灣戰爭之後,中國強調了發展科技化軍事,徹底的拋棄了過去的傳統軍事理念。目前中國在軍工科技上仍然落後二流軍事的西方國家10-20年以上。
9. 伊朗的軍事工業到底怎麼樣
伊朗軍事工業在中東首屈一指!通過以下幾點論述:
1,工業是軍事工業的基礎,伊朗的工業是中東最牛逼的。可能有些人要說以色列工業不必伊朗好嗎?以色列的部分工業是遠高於伊朗的,但是工業的完整性比不過伊朗,整體綜合下來以色列不如伊朗,而且,以色列的人口和國土面積遠不如伊朗,就註定以色列的工業體系只可能在部分領域超過伊朗,而整體工業,絕對比不過伊朗。
2,有了工業的支撐,才有軍事工業的長足發展,伊朗近些年的潛艇,導彈,魚類,戰斗機等裝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最重要的是導彈及核技術,因為這個是進攻性武器,這兩種武器的發展讓以色列及美國寢食難安,說得不好聽點,如果哪天伊朗的核武器小型化達到一定程度,以色列會覺得自己每天都睡在伊朗的核導彈上,並且估計美以會立即對伊朗開戰。
3,中俄對伊朗的支持。可以這么說,伊朗是中俄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伊朗西化,那麼中國西面將直面美國的威脅,且說明美國在西面完成了對中國的包圍。中國絕不會坐視這種情況發生,而且必定會為保護伊朗付出巨大的努力,哪怕面對美國的直接挑釁都不會退縮。這種情況下,中俄肯定會對伊朗進行經濟及軍事的巨大援助,依次促進伊朗的發展,畢竟,伊朗越強大,中俄的壓力會越小。
4,中東目前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實現工業化,五大國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畢竟中東一直是火葯桶,誰都不敢貿然讓中東出現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強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伊朗因為自己獨特的國情及其他國家的支持,工業化已在中東處於第一的位置。
10. 伊朗軍隊
伊朗軍事實力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
現役部隊約51.8萬人。
革命衛隊:約12萬人。
地面衛隊:約10萬人。編有1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15~20個獨立旅。裝備有少量的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火炮。
海上衛隊:約2萬人。以5個島嶼為基地,裝備有45艘武裝小艇。岸防部隊編有炮兵和地地導彈連。現統一由海軍指揮。
海上陸戰衛隊:1個旅。
預備役部隊:陸軍35萬人。
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僅有少量武器裝備。憲兵15萬人(包括邊防部隊),裝備有「色斯納」 185/310型飛機、AB-205/206型直升機及小艇約130艘。
駐外兵力:革命衛隊駐黎巴嫩約150人;在蘇丹駐有軍事顧問。
伊朗陸軍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輕型坦克:「蠍子」80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35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耐火箱」式若干具。
無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106毫米、107毫米若干門。
高炮:1700門(14.5毫米、23毫米、35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飛機:77架。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伊朗海軍兵力1.8萬人(含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主要作戰艦艇:蘇制潛艇3艘、驅逐艦 1艘、護衛艦3艘、輕型護衛艦2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7艘。
登陸艦艇:11艘。
支援及其他艦只:25艘。
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飛機9架;直升機10餘架,其中武裝直升機9架。
海軍陸戰隊:2個旅。
伊朗空軍兵力3萬人(含1.2萬名防空部隊)。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約302架。
攻擊戰斗機:F-4D/E型約60架、F-5E/F型約60架、蘇-24型約30架。
戰斗機:F-14型60架、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教練機:共 130架,其中米格-29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具有作戰能力。
空地導彈:「小牛」、AS-10、AS-11、AS-14、C-801型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