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百姓不斷窮困,為何還是那麼支持哈梅內伊呢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作為國家領導人來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失去民心,最終也會失去天下,所以成也百姓,敗也百姓,說明了百姓那是每個國家統治的根本。所以任何國家都必須以百姓為根本,一切為了百姓的利益,為了百姓的一切。那些不斷讓百姓生活提升,幸福的國家,自然越來越強大。而反之如果不斷讓百姓窮困,領導人自然會被推翻。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的就是伊朗。現在伊朗百姓不斷窮困,民不聊生,為何百姓卻還是那麼支持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所以窮困潦倒也並不可怕,這一點非常直接。現在伊朗的困難,反而成為伊朗人修行和團結的點,使得伊朗更加團結在最高領袖周圍。但是隨著西方的不斷滲透和顏色革命,其實伊朗也在醞釀巨大的危機,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啊。
B. 伊朗目前有多少人口
(2006年11月24日)
據伊朗剛剛結束的人口普查數字顯示,伊朗人口首次突破7000萬。
此次人口普查結果是:伊朗全國人口為70049262人,鑒於有5%的家庭未參加此次人口普查,實際人口多於上述數字。男女比例為50.9∶49.1。城市、農村人口分別占總人口68.4%、31.5%,流動人口為0.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3人。
C. 伊朗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人們出國旅遊都很方便,你想去哪兒,帶上錢、辦個簽證、訂個機票就可以搞定了。近年來東南亞和西亞的國家很受中國人歡迎,包括伊朗。現在在社會上有一個現象,如果你跟朋友提出你要去伊朗旅遊,他們都會問:“伊朗安全嗎?”。很多人覺得伊朗像伊拉克和阿富汗,社會動盪、恐怖襲擊、打仗。其實我們都需要對伊朗的印象做一些改觀,今天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真實的伊朗。
伊朗是一個穆斯林國家,所以伊朗是禁酒的。在伊朗很難找到酒喝,因為這個國家絕大多數伊朗人是穆斯林。於是伊朗創造了無酒精啤酒,為了打擊自己國家的酒精走私,伊朗鼓勵國人喝沒有酒精的啤酒來代替飲酒。他們除了有禁酒文化,還有一夫多妻制。在伊朗,一名男子最多可以娶四個老婆,但同時丈夫也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妻子,不能厚此薄彼。因為伊朗男女比例失調,如果只實行一夫一妻制,伊朗將會有很多的女性找不到對象。所以想要找媳婦的中國男遊客也可以去伊朗試試哦,也可以去伊朗感受一下當百萬富翁的感覺。
D. 全球共有多少個國家(大小都算)
世界上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 亞洲(48個國家) 東亞: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5) 東南亞: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 (11) 南亞: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7) 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5) 西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20) 註:錫金現已並入印度成為其一個邦,所以這里不出現,詳細請看: 歐洲(43個國家/1個地區) 北歐: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 法羅群島(丹)(6) 東歐: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7) 中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8)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7) 南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墨塞哥維那 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16) 非洲(53個國家/6個地區) 北非:埃及、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葡)、馬德拉群島(葡)(8) 東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10) 中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共和國(即:剛果(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剛果(金))、聖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註:未獨立,詳細請看:)、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加那利群島(西)(18) 南非: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法)、聖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個國家/10個地區) 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薩摩亞、斐濟群島、湯加、庫克群島(新)、關島(美)、新喀里多尼亞(法)、法屬波利尼西亞、皮特凱恩島(英)、瓦利斯與富圖納(法)、紐埃(新)、托克勞(新)、美屬薩摩亞、北馬里亞納(美) 北美洲(23個國家/13個地區) 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格陵蘭(丹)(4) 中美洲: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7) 加勒比海地區: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巴貝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羅普(法)、馬提尼克(法)、荷屬安的列斯、阿魯巴(荷)、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開曼群島(英)、百慕大(英)(25) 南美洲(12個國家/1個地區) 北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5) 中西部: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3) 東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4)截至2007年6月,世界人口已達64.77億 去年7月11日是第16個世界人口日。聯合國人口基金將「平等=授權」作為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題,著重強調性別平等,賦予女孩和婦女平等的權利,同時還提出了四個重要行動領域,包括教育、經濟機會、生殖健康和權利、政治參與權。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達到50億。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人口問題更深切的關注,聯合國人口基金1990年6月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要求各國政府、民間團體在此期間開展相關活動。 據世界人口年會6月底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2005年6月,世界人口已達64.77億。預計到本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達90億至100億。 由於全球人口分布不均勻以及尚未實現溫飽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當前的人口狀況對人類社會已構成嚴重的威脅。目前,全球仍有10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全球在2015年年底前實現將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任重道遠。 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人口形勢,發展問題成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所在。解決了發展問題,人口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解決人口問題,首先要立足於經濟發展和建立全球資源合理分配的新機制。當前人口增長過快的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而地球資源的現行分配機制僅使少數發達國家受益。
E. 伊朗現在有多少人口
截止2020年7月,伊朗有8400萬人口。
伊朗總統魯哈尼在2020年7月18日的國家疫情防控指揮部會議上稱,據衛生部估計,伊朗人口約為8400萬,已有2500萬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未來仍有3000萬到3500萬人有感染風險。這一數字和官方發布的統計數字不符,但魯哈尼沒有具體解釋。
(5)伊朗有多少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擴展閱讀:
伊朗統計局發布報告稱,在過去30年內全國人口增加了3000萬。其中,家庭數量成倍增加,四分之三的人生活在城市。伊朗《和解報》今天報道說,國家統計局發表報告稱,從1986年到2016年的30年間,全國人口增加了約3000萬,總人口為79926270人。報告還稱,在這同一時期內,全國家庭數量成倍增加,由1986年的9,673,931個家庭增加到24,196,035個家庭。另外,1986年時,每個家庭平均人口為5.1人,到2016年,每個家庭平均人口降到3.3人。
F. 伊拉克現狀
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與它接壤的國家眾多,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阿拉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3%,庫爾德人約佔21%。該國穆斯林約占人口的95%,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54.5%、遜尼派穆斯林佔40.5%。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東部地區有些居民講波斯語。
《西班牙日報》2014年3月21日刊登題為《10個數字了解伊拉克政治經濟現實》一文,作者伊尼戈·羅薩恩斯·德烏加特通過十個數字說明:伊拉克現在是一個「失敗國家」。
1、「失敗國家指數」名列第九。
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2012年公布的「失敗國家指數」列表上,伊拉克排名第九。榜單前幾位的國家分別是索馬里、剛果(金)、蘇丹、查德和辛巴威。伊拉克糟糕的狀況主要與其軍事化、國內沖突和宗派主義有關。伊拉克曾在2007年排名第二。
2、最近一次襲擊導致56人喪生
伊拉克政府似乎沒有能力撲滅國內的「基地」組織和其他叛亂組織的勢力。3月19日在巴格達發生的一系列汽車炸彈襲擊和自殺式襲擊已經導致近60人喪生,超過200人受傷。死傷最多的一起爆炸發生在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附近。「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3月20日通過互聯網發表聲明稱對這起事件負責。
盡管伊拉克的暴力狀況已經比2006年和2007年遜尼派與什葉派宗派沖突引發的內戰期間要緩和得多,但該國已經被持續不斷的暴力局勢拖垮。巴格達省仍是情況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往往在沖突造成的遇難者數量連續幾個月呈下降趨勢時,突然又出現反彈。2012年3月至5月,巴格達的遇難者數量分別降至44人、54人和49人,這在伊拉克來說已經較少了,但好景不長,到了6月這一數字又升至147人。另外,與首都伊拉克相比,摩蘇爾的暴力局勢更為嚴峻,那裡的槍擊事件比汽車炸彈襲擊更頻繁。
3、馬利基僅獲得24.2%的選票
盡管努里·馬利基領導下的競選聯盟在2010年的議會選舉中僅獲得24.2%的選票,但他仍成功執掌了伊拉克的政壇。馬利基一再強調只能以鐵腕統治伊拉克,而從連續不斷的暴力局勢來看,他的手腕尤其嚴酷。馬利基頗受宗派政治制度的青睞,在這個體系中,無論是什葉派、遜尼派還是庫爾德人都別無他選地投他一票。
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將遜尼派拋在一邊的權力劃分自選舉初期就從未間斷。基本上什葉派控制了巴格達的中央政府,而庫爾德人前所未有地在北部得到了更大的自治權。作為什葉派的主要領袖,馬利基通過對安全力量和軍隊的控制保障了權力的穩固。
反恐的合法化對於伊拉克政府控制對手、尤其是遜尼派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分水嶺。司法機構將反恐法第四條不由分說地強加給遜尼派。任何參與恐怖行動或資助和推動這類行動的人都將被處以極刑,任何包庇此類罪行的人都將被判處無期徒刑。
反恐法在伊拉克就是為鏟除政治對手服務的,例如遜尼派副總統哈希米。馬利基的其他對手也都遭遇過類似威脅。強行逼供在伊拉克已經司空見慣,警察利用暴力屈打成招並非難事。盡管遜尼派聚居區不斷爆發示威,伊拉克政府仍無意廢除第四條款。據稱,伊拉克於2005年恢復了死刑,此後被執行死刑的人數達447人,僅2012年就有129人被絞死。數百人現在正等著被送上絞刑架。
4、60萬國外朝聖者。
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朝聖者前往什葉派聖城納傑夫和卡爾巴拉朝聖,其中約有60萬國外朝聖者,很多來自伊朗。伊朗與伊拉克的宗教紐帶堅不可摧,是建立在長達幾個世紀遭受迫害的基礎上的。殉教思想在兩國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美國新保守派曾認為一個沒有薩達姆·海珊、由什葉派控制的伊拉克將成為美國在中東應對其他遜尼派政府的天然盟友。出於極度的無知,沃爾福威茨等政客甚至認為新伊拉克會承認以色列。
不過,現實是大相徑庭的。伊拉克的新領導人們早在薩達姆獨裁期間就對伊朗的支持十分受用,他們與德黑蘭的關系向來交好。因此,有觀點認為伊朗是伊拉克戰爭中最大的政治贏家。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後,巴格達的什葉派實力得到了大大加強。自美國撤兵以來,華盛頓在伊拉克的影響力就逐漸減弱。美國甚至都未能在以制裁核計劃孤立伊朗的行動中得到伊拉克的支持。
5、預算案拖延6個月勉強通過
伊拉克政府於2012年10月通過了2013年預算草案,但直至2013年3月才在議會勉強通過。如此拖延的原因在於中央政府與庫爾德自治區政府在開發油田的撥款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嚴重分歧。庫爾德族議員要求下撥35億美元,但中央政府只同意撥款6.5億美元。
6、95%的收入來自石油
伊拉克95%的國家收入來自石油,這是一種絕對依賴。最新預算中的石油出口收入以國際原油價格每桶90美元和日出口290萬桶原油為依據進行計算。伊拉克政府曾多次強調將努力實現收入來源的多樣化,但並不成功。
目前,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的約60%都來自石油。2012年10月至11月,伊拉克日均出口原油量達262萬桶,不僅大大超過了遭侵略前的數字,還實現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高產量。其中絕大部分產自南部油田。伊拉克可能已經達到了其石油生產的峰值。無論怎樣,以目前的原油價格來看,石油產業將為伊拉克帶來源源不斷的資金。僅2013年1月伊拉克依靠石油就獲得了76.72億美元的收入。
7、23%的貧困率
盡管近幾年來伊拉克的一些行業生產有所改善,但根據官方統計數據,仍有23%的伊拉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1年的一項調查指出,當年伊拉克5歲及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為37/1000。當然,這一數字已經比世界衛生組織一年前統計的45/1000有所下降。目前幾乎所有伊拉克婦女都能夠在醫院或者診所分娩,即便是在農村。此外,99%的兒童都被政府記錄在冊。
在如今的伊拉克,18至29個月的嬰兒中過半已經能夠及時接種。但很多兒童仍生活在非常糟糕的條件下。有1/4的兒童還因營養不良而出現生長發育問題。極端營養不良率為4%。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數據,目前仍有約190萬伊拉克人在忍飢挨餓,這一數字占伊拉克總人口的5.7%。4年前這一比例為7.1%。
此外,在伊拉克的小學校園中,女童的比例明顯增加,幾乎佔到了一半。但這一現象並不意味著伊拉克教育的勝利。盡管90%的兒童都能夠接受小學教育,但其中只有40%能夠順利畢業。很顯然,這個國家需要教學質量更高的學校,但政府似乎無所作為。更難的是彌補已有的差距,30%的15至25歲伊拉克女性是文盲。
8、10%的失業率
目前伊拉克失業率的官方數據為10%,但誰都不會對此買賬。一些獨立分析將這一數字定在35%左右,不過確切數據無從查找。2008年,伊拉克的公共崗位占所有就業崗位的43%,這是欠發達國家中的最高數字。在政府部門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控制方式,也能藉此維持地方領導人對政府的效忠。
政府競爭力低下也是可以用來解釋為何伊拉克完全依賴石油生存的最明顯因素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伊拉克是全球貿易水平最差的國家之一。該國的每個部門都是政治領袖用來給擁躉提供飯碗的堡壘,想要獲得任何許可都會遭遇重重困難。
9、醫療預算僅執行58%
到年底多個部門沒能花完全部預算是非常奇怪的現象,但這在伊拉克卻是常事。2011年,伊拉克衛生部僅執行了58%的預算,教育部為57%,住房部為70%,工業部為94%。大型工業項目生成就業崗位的能力一目瞭然,但教育和醫療等社會投入就無法如此受到石油收入的眷顧了,因為政府效率低下,人員素質不高。
10、土耳其對伊出口108億美元
土耳其是伊拉克戰爭最大的貿易贏家。土耳其對伊出口連年增長,到2012年已經達到108億美元。對土耳其來說,伊拉克這個鄰國已經成為了僅次於德國的重要市場。土伊兩國政府關系前所未有地親密起來。當然伊拉克日益增長的石油產量也是一大吸引力。除了貿易外,2012年土耳其企業還參與了伊拉克約35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
G. 薩達姆時代終結後,為何伊拉克人口出生率大幅提升
中國有句俗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伊拉克當年與美國對抗,國家動盪不安,人們對薩達姆大有怨聲載道之勢。可是,隨著薩達姆的死去,伊拉克如今又過得怎麼樣的了呢?據說國內人口增長率非常高,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所謂唇亡齒寒,伊拉克人親手將自己的國家元首送給了美國,他們的人生便也同時交付於他人之手了。薩達姆當政也許不是最理想的人選,但卻絕對是願意為著強國而真正做事的人。沒有了薩達姆,伊拉克國家雖然依舊還在,可再也不是完整之國。在這樣的現實下,人口暴增恐怕只是負擔,而無益於現實惡劣狀況的解決吧。
H. 伊朗綠色革命後的最大危機是如何爆發的
原油投資者對於近期油價的飆漲一定印象深刻。而其背後,始於去年年末的伊朗大規模抗議,對油價的利多影響明顯。伊朗此次爆發的抗議遊行其規模是2009年綠色革命以來最大的。那麼,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雞蛋價格一周漲5倍
伊朗官方譴責此次抗議活動受到外部勢力煽動,某些國家在發動「代理人戰爭」。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一小撮」暴徒和違法分子利用了人們出於對經濟狀況不滿而在伊朗一些城市舉行的抗議活動。
誠然,任何抗議活動都不太可能是單純的「民心」的體現。但「人們對經濟狀況的不滿」也是真切存在的。比如,伊朗雞蛋價格一周漲5倍,這算什麼事呢?
在遊行的前一周,伊朗一個雞蛋的價格從約合人民幣0.2元漲到1.2元。雖然根據伊朗官方數據,伊朗2017年的通貨膨脹率在10%左右。美聯社報道稱,伊朗近來主要食品的價格都上漲了40%以上。
除了雞蛋外,作為伊朗人每天必需的主食,饢的價格也從一年前的5000伊朗里亞爾上漲至了如今的1萬伊朗里亞爾。
而通脹大幅上升的背後是匯率的重挫。去年9月至12月期間,伊朗里亞爾從原本的3.7萬里亞爾兌1美元跌至了4.3萬里亞爾兌1美元。
匯率重挫,通脹高企,導致伊朗人們生活水平下降。從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時期開始,伊朗政府就向所有國民發放補貼,每人每月45萬里亞爾,當時約合50美元。而現在,該補貼只能摺合12美元。
比通脹高企更為糟糕的或許是伊朗就業市場的崩潰。美聯社的數據顯示,伊朗人口總數為8000萬,其中失業人數高達300多萬。35%以上的伊朗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更糟糕的是,外媒指出伊朗年輕人失業率為28.8%,甚至有媒體稱高達40%。基本就是畢業=失業的狀況。
很多碩士畢業生不得已只能去德黑蘭的商場里做售貨員。甚至還有碩士畢業生去做大樓保安的。作為伊朗最好的大學,德黑蘭大學法律系不少碩士畢業生卻只能待業在家,因為律師事務所不招人。
在德黑蘭,有一款名為Snapp的打車軟體發展迅速。該公司的司機有前工程師、前程序員、前銷售員。但他們要麼失業,要麼賺得不如開車多,轉而當起了伊朗的「滴滴司機」。
以上這些經濟問題的確是「大問題」。但即便是在西方人士看來,這也無法完全解釋伊朗當前的事件規模。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馬洛尼表示,經濟問題不足以完全解釋伊朗人的這一輪「情緒大爆發」。其表示,「這是長期存在的擔憂,我還沒看到哪個時期的伊朗人認為經濟發展對他們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