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世紀伊朗和伊拉克為何會爆發持續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㈡ 巔峰時代的伊朗,到底為何發生伊斯蘭革命
伊朗這個國家擁有擁有比較光輝燦爛的歷史。比我們國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而且伊朗對應的古代波斯國家,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隨著過各方力量的強大,伊朗國力逐漸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樣的霸主地位。
發展過程中,嗯,由於存在貧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內部動亂不團結,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國家趁機挑逗挑逗人民,發動伊朗政變。顛覆巴列維政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都會遇到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伊朗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終爆發戰爭。
㈢ 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因後果
伊朗伊斯蘭教革命遠因起於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許多特權和司法豁免權的不平等條約,例如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人處理。
該改革遭到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批評說:「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美國和以色列造成的!」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是伊朗什葉派宗教學者(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支派烏蘇勒學派高級神職人員的稱號,意為「神跡」。】),霍梅尼的祖父和父親均為什葉派宗教領袖。20世紀50年代被公認為阿亞圖拉。1962年移居庫姆。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領袖。
為了使改革順利,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將他移送到監獄、軍事基地等地,伊朗人民為此發生了大規模抗議與暴動。巴列維國王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只有釋放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迫驅逐出境。其後他後定居伊拉克什葉派聖城納傑夫。1978年10月6日移居巴黎郊區,宣傳推翻國王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主張。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
在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改良運動的過程中,霍梅尼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從一個抽象的神學意識轉變為一場使伊斯蘭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氣勃勃的運動。伊斯蘭教這種從游牧部落誕生出來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誠為特點,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於眾生。然而,與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這個宗教從不隱瞞它的政治意圖和對權力的濃厚興趣。當初,為了推翻巴列維國王,霍梅尼宣稱,「伊朗的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社會不公與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結果;唯有回歸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才能建成一個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諧的偉大社會。」可以想見,在充滿著失望和危機四伏的伊朗,這種訴諸自身光榮傳統並喚起憧憬理想美好社會的呼籲會產生多麼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後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 ,「用伊斯蘭的思想和知識『教育人民』」。的口號,以顯示其對真主和教義的無上尊崇。巴列維王朝垮台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伊朗粉墨登場了
1979年,以人民為主的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同年,霍梅尼回國並舉行公民投票,廢除君主制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伊斯蘭教共和制度,並在翌年修改國旗。
http://ke..com/view/1537177.htm
㈣ 伊朗到底做了什麼事,讓美國「痛下殺手」
伊朗雖然土地面積並不大,但它卻是亞洲的主要經濟體之一,足以說明它的經濟實力還是很強的,但它卻與美國近來的關系並不好,它們向來的關系就不好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伊拉克曾經可是中東的強國呀,這一仗,伊朗贏了,伊朗又與美國有著很深的仇恨,而美國也是想要控制中東地區的,在哪都想插一腳,這就出現了爭取地區上的主導權,使得伊朗與美國更是水火不容,造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局面,兩方態度都很強硬,兩方的仇恨也是積攢了很久的。
㈤ 伊朗—拜占庭戰爭於公元502~506年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502年,一支龐大的伊朗軍隊侵入美索不達米亞,並侵佔了阿米達城。506年,匈奴人經高加索侵入伊朗,迫使伊朗同拜占庭締結和約。伊朗的附庸國伊比利亞和拉濟卡成為公元6世紀20年代伊拜戰爭的主要戰場。拜占庭和伊朗在確定政治方針中,宗教起著很大作用。
伊比利亞和拉濟卡分別於337、522年定基督教為國教,而伊朗信奉拜人教,從而它們與伊朗的關系惡化了。拜占庭給伊比利亞以援助,導致527~532年的戰爭。
㈥ 20世紀90年代伊拉克,敘利亞,伊朗等地區發生了哪兩次重大戰爭
你說的90年代只有一場戰爭,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沙漠風暴」戰役,後面2條不是發生在90年代。
1、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2、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3、2003年3月20日,美國不顧世界人民的反對,以無恥謊言發動了伊拉克侵略戰爭,直接導致數十萬伊拉克平民死亡,數百萬伊拉克平民傷殘,上千萬伊拉克平民背井離鄉。
㈦ 什麼是伊朗核危機什麼是中東無核區
簡單的說,伊朗核危機緣由是伊朗想發展核武器,但遭到美國的反對,局勢由此開始緊張
中東無核區旨在建設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中東,即中東所有國家放棄並承諾不再開發核武器,目前中東只有以色列擁有核武器,無核區的建立也沒有得到以色列的響應
伊朗核開發始於1957年。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是美國以及西方在海灣地區遏制前蘇聯南下的重要戰略屏障,因此伊朗核計劃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持。上世紀60年代美國曾向伊朗提供了一些小型核設施。所謂伊朗核問題的出現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於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伊交惡,從這時候開始美國對伊朗實行「遏制政策」,兩伊戰爭結束後,美國不斷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
伊朗核問題演變為核危機是在「9·11」事件之後,2002年初,布希在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從此,美國不斷加大對伊朗的政治和軍事壓力。與此同時,面對美國的壓力,伊朗也加速發展自己的軍事自衛能力。這使得本已存在的核問題不斷激化,最終演變成為核危機。
伊朗核危機發展至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伊朗秘密核計劃曝光(2002年8月-2003年2月)。
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政府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向媒體披露了一條消息,稱伊朗自2000年開始在納坦茲和阿拉克秘密建造兩座核設施。2002年9月16日,美情報機構依據兩幅偵察衛星照片,指出伊朗正在上述兩地建造兩個秘密的核設施。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要求對伊朗進行核查呼聲日漸高漲。在強大壓力下,伊朗決定同意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於2003年2月下旬來伊視察。視察的結果使他們大吃一驚:兩處核設施不僅規模巨大,如果整個工廠建成,每年可製造兩枚鈾彈。
2003年2月9日,伊朗總統哈塔米突然宣布,伊朗已經在中部城市亞茲德附近的薩甘德地區發現了鈾礦,並進行開采。第二天,伊朗國家原子能組織主席阿卡扎德稱,伊朗正在伊斯法罕和卡桑兩個城市附近分別興建兩座鈾提煉加工廠。這是伊朗官方首次對外宣布其擁有鈾礦及生產、提煉能力。從此伊朗核危機全面爆發。
二、核查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補充議定書的簽定(2003年6月-12月)。
2003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召開理事會,呼籲伊朗同意該機構對其進行核查,並立即無條件簽署並執行保障監督附加議定書。9月12日,該機構再次通過決議,要求伊朗與其積極合作,終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並在10月31日之前公開核計劃,以證明其沒有秘密發展核武器。9月1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向伊朗派出核查小組。
10月23日,伊朗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有關伊朗過去在核領域「和平利用核能活動」的文件。11月10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魯哈尼宣布,伊朗從即日起將暫停鈾濃縮活動。同日,伊朗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了聲明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的信件。11月26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一致通過決議,對伊朗過去違反其對國際原子能機構作出的承諾「深表遺憾」,但對伊朗表示要積極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和增強核活動的透明度表示歡迎??決定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12月18日,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至此,伊朗核風波暫告一段落。
三、中止濃縮鈾活動(2003年12月-2004年11月)。
2004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在伊朗發現了未向該機構申報的第二代濃縮鈾分離機的設備圖紙和第二代濃縮鈾離心機的部件。為此,該機構理事會在3月13日通過了一項決議,對伊朗在去年10月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的文件中沒有全面公開核計劃表示「嚴重關切」,並保留在下一次理事會會議上是否決定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審議的選擇權。
3月28日,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阿加扎德對此作出反應,宣布位於伊斯法罕的核燃料處理設施已恢復運行,將在今後20天內開始核燃料的試生產。3月31日,德法英三國發表了一項措辭強硬的聲明,要求伊朗就此作出解釋。4月6日,巴拉迪再次訪問伊朗。伊朗宣布,將從4月9日起在納坦茲的核設施停止製造和組裝鈾濃縮離心機。5月21日,伊朗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了有關伊朗核項目所有情況的長達1000多頁的報告。這也是伊朗自2003年10月以來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的第二份內容詳盡的核計劃文件。
6月1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正式通過了德法英三國提交的有關伊朗核問題的決議。決議呼籲伊朗重新考慮伊斯法罕鈾轉化廠試投產和建設阿拉克重水研究反應堆的計劃。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魯哈尼稱,伊朗不會終止鈾濃縮活動。
10月21日,德法英三國與伊朗舉行談判。11月5-7日,歐盟與伊朗在巴黎再次舉行會談並最終達成協議。法德英承諾給予伊朗核能技術及經貿合作方面的支持,以換取伊朗於11月22日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11月22日,伊朗政府宣布,當天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
11月24日,伊朗突然又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請求,希望保留20個離心機繼續運轉,經過緊急磋商,27日英法德終於與伊朗再次達成協議。11月2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法英德3國提交的決議草案,決定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同時要求伊朗全面履行與法德英3國達成的有關中止一切鈾濃縮活動的協議??凍結其核活動。決議中加入了伊朗是「自願」中止鈾濃縮活動的內容,答應了伊朗提出的保留其境內20個離心機繼續運轉的要求,但強調這20台離心機應處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之下。伊朗核危機在一波三折之後再次歸於平靜。
四、沖突還是和平解決(2004年11月-目前)?
雖然伊朗已宣布中止全面濃縮鈾活動,但有關各方的博弈從未停止,而且有加劇的趨向,前景變數甚多。
首先, 美伊立場對立,難以調和。伊朗強調它中止濃縮鈾活動是暫時的。魯哈尼指出,中止鈾濃縮的持續時間應該有個合理的期限,應該是幾個月,而不是幾年。伊朗已決定於不久的將來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恢復鈾濃縮活動。2004年12月3日,伊朗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拉夫桑賈尼稱,伊朗中止鈾濃縮活動的時間最長不會超過半年。伊朗不會放棄在核能利用上的權利,希望成為擁有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而美國則堅持要打掉伊朗包括民用核能在內的所有核發展計劃。指責伊朗在秘密發展核武器,企圖通過談判拖延時間。
其次,各方對伊朗與歐盟達成的協議能否得到切實履行報懷疑態度。這其中既涉及到伊朗的誠意問題,也牽涉到歐盟能否兌現自己的承諾。從目前來,伊朗與歐盟之間的談判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伊而言,暫時停止提煉濃縮鈾不僅可暫時避免聯合國制裁,還可利用這段時間改善提煉技術,以防止伊朗與歐盟的談判破裂後,可以立即恢復生產濃縮鈾。英法德為承諾向伊朗提供輕水反應堆和發展核能的相關技術,但這一承諾能否以及何時得到兌現,伊朗尚有疑慮。
此外,伊朗要求在決議中將中止鈾濃縮活動定為「自願的」、「暫時的」行為,實際上無非是為將來提供周旋的餘地。而歐盟則希望將這一行為變為永久性的法律義務。如果伊朗繼續濃縮鈾或伊朗與歐盟的談判失敗,那麼核危機又將再起。
還有,從美國方面看,布希連任後將解決伊朗核問題放更突出的位置。最近有消息稱,美軍早已制定好對伊作戰計劃,並出動特種部隊深入伊朗境內搜尋核設施,以備軍事打擊之用。
伊朗核危機將是2005年中東的最有可能引發大規模沖突的問題。從表面上看,伊朗核危機或核問題似乎是一個防擴散問題,但本質上反映的是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矛盾和敵對關系。美伊關系的這種性質使得伊朗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底線與美國要徹底打掉伊核計劃甚至改變伊朗政權的政策底牌本質上無法調和。總之,只要美伊關系這種性質不發生改變,伊朗核問題就難以徹底解決。短期看,由於美國難以從伊拉克脫身,尋求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仍將是布希的首要選擇。一旦伊拉克局勢好轉,美必然會對伊朗採取強硬姿態。(作者倪峰 唐志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4月4日
㈧ 在歷史上,伊朗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
歷史以來,西方國家普遍是政權和宗教的關系緊密,但一般來說神職就是神職,國王就是國王,二者基本不會有彼此之間角色的互換。
此後,霍梅尼領導下的伊朗經濟逐漸倒退,再加上後來的兩伊戰爭和歐美的經濟制裁,伊朗經濟就更是雪上加霜。而先前的福利政策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也導致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下降,但是如果削減的話,又肯定會招來大量反對。
㈨ 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
兩伊戰爭的爆發,有著復雜的因素。
大概是這幾點:
第四,民族和歷史問題。
雖然都是穆斯林,但伊拉克是阿拉伯人,而伊朗是波斯人。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波斯人的歷史和文明比阿拉伯人還要悠久和先進。
然而,波斯人卻被阿拉伯人征服多年,也奴役多年。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波斯人形同奴隸。
後來波斯人推翻阿拉伯人的統治,雙方戰斗多年。
由此,形成了較為深刻的民族仇恨。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很強硬兇悍,迷信武力,認為一切談判都是虛的,最終還是要通過槍桿子解決。
㈩ 上世紀伊朗和伊拉克為何發生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
是的。叫做兩伊戰爭。中國當時武器買的最好的時期。
美國扶持伊拉克,蘇聯扶持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