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色列為何懟上伊朗,兩國到底有多大的仇恨
以色列伊朗根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他們成為死敵,完全是以色列的問題。
以色列有一個奇葩至極的理論——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的錯,以色列是不會犯錯的。最初,中東——以色列的所有問題都是伊拉克的錯,伊拉克老薩完蛋後;中東——以色列的問題都是阿拉法特的錯,都是亞新的錯,他們都完蛋後。以色列安全局勢依然沒有改善,甚至更差了,但是以色列是不會犯錯的,以色列安全的問題都是別人的錯,這個敵人就是伊朗。
所有的問題都是伊朗的錯。
但是,伊朗距離以色列隔著若干個國家,伊朗是波斯人,跟阿拉伯人有世仇;而且伊朗是什葉派,阿拉伯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遜尼派。這個與阿拉伯世界迥然不同的國家,被以色列逼成了敵對國家。
㈡ 伊朗與以色列有什麼世仇
在過去的2006年裡,世界政治舞台上風雲激盪,中東更是引人眼球。波斯硬漢伊朗總統內賈德頻出驚人之語,公開置疑二戰期間納粹屠猶的真實性,威脅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不甘示弱地要求把伊朗驅逐出聯合國,堅決反對伊朗的核計劃,威脅要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以色列與伊朗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相隔千里的以色列與伊朗到底有何糾葛?
猶太人的「解放者」——波斯帝國與猶太民族
以色列與伊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以色列的猶太民族和伊朗的波斯民族很早就生活在中東地區,也都曾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了統一的希伯萊王國,所羅門王時期達到鼎盛。後來,希伯萊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分裂造成國勢衰落,也直接造成了猶太民族的苦難。公元前77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王國所滅,民眾被驅離故土,湮沒於歷史之中。猶太王國雖逃過亞述一劫,但厄運難免。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賈尼撒攻克猶太王國都城耶路撒冷,城中財富被洗劫一空,聖殿被付之一炬,全城盪然無存。尼布賈尼撒將耶路撒冷全城的居民,包括貧民、工匠、貴族和被挖去雙眼的猶太王押往巴比倫為奴,史稱「巴比倫之囚」。成為亡國奴的猶太人,在異鄉歷經50餘年的磨難,念念不忘故國,思鄉之心越來越重。他們渴望耶和華派救世主降臨來拯救他們,讓他們重返家園,復興國家。
波斯人屬於中亞雅利安人的一支,在公元前2000年進入了今天的伊朗境內。公元前550年波斯部族首領居魯士建立了波斯帝國。居魯士志向遠大,終生東征西討,滅國無數。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兵不血刃攻佔了千年名城巴比倫。猶太人的命運出現了轉機。開明的居魯士大帝比較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他發布文告,釋放「巴比倫之囚」,讓他們回歸故國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據說當時共有42000多猶太人扶老攜幼返回耶路撒冷。更讓猶太人感激涕零的是,居魯士還把尼布賈尼撒掠奪的5400餘件耶和華聖殿聖物交給了猶太人。居魯士對猶太人的「解放」正好與猶太人的救世主傳說巧合,這一事件促進了猶太教的形成。居魯士大帝因而被猶太人尊稱為「塗聖油的王」。返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第一聖殿的廢墟上重建了聖殿,恢復了國家,並持續了400餘年的自治。可以說波斯帝國是「巴比倫之囚」的解放者,也甚至可以說沒有居魯士可能就沒有後來的猶太人,也就沒有今天的以色列。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公元前330年,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伊朗先後遭到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的入侵和統治。近代伊朗又淪為英國和沙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第一次復國後的猶太國家也歷經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轄和塞硫古王朝的統治。公元前65年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帝國佔領,猶太人的國家不復存在。公元1至2世紀,猶太人不堪羅馬帝國奴役,先後兩次大規模起義反抗,但慘遭鎮壓,數十萬人被殺,耶路撒冷城被徹底破壞,遺址翻耕成田。殺戮之後殘存的人民多被擄掠為奴,整個巴勒斯坦田園荒蕪,廬舍為墟,於是猶太人開始了背井離鄉、流浪異地的長期民族飄泊史。
親密的准同盟——巴列維王朝與以色列
歷史再次使兩個民族的命運兩千年後相連。流散到歐洲的猶太人備受歧視與迫害,雖然猶太人在經濟、教育與科技領域成績斐然,但歐洲反猶思想根深蒂固,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猶太人便往往首當其沖,成為替罪羊。19世紀末,作為一種猶太民族解放的思潮,猶太復國主義興起,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移居曾經的故土——巴勒斯坦。納粹興起後大肆迫害猶太人,二戰期間有600萬歐洲猶太人慘遭屠殺。民族的悲慘命運使猶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猶太人曾經的故土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家園,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進入自己的家園。猶太移民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矛盾激化,雙方沖突不斷。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者」——英國面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壓力左右為難,乾脆把這個難題丟給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兩個國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
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國家拒絕承認這個猶太國家,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國的次日,阿拉伯聯軍就發動軍事進攻要把這個國家扼殺在搖籃中。以色列軍民浴血奮戰終於站穩腳跟。伊朗作為中東的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則對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伊朗雖然出於同阿拉伯國家搞好關系的考慮,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以色列進入聯合國,但同時也表示不願介入阿以沖突。摩薩台政府甚至一度宣布承認以色列。摩薩台倒台後,巴列維國王逐漸掌握了伊朗的實權。巴列維想實現伊朗的現代化,夢想恢復波斯帝國的光榮。以色列在逆境中的輝煌成就吸引了國王,認為以色列的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他實現「白色革命」。美國猶太社團對國會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伊朗與以色列搞好關系,可以藉助美國強大的猶太社團的力量敲開美國國會的大門,幫助伊朗實現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可以藉助以色列的力量去遏制納賽爾革命後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維護伊朗的利益。以色列也想與伊朗搞好關系,擺脫在中東的政治孤立,從伊朗獲得必需的石油。這一時期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密切,雙方人員來往絡繹不絕,以色列領導人本·古里安、梅厄、貝京、達揚、佩雷斯和拉賓等都曾訪問過伊朗。雙方的合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合作也開花結果。政治上,雙方共同致力於遏制納賽爾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共同在葉門對抗納賽爾,共同遏制伊拉克,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游擊隊,並通過伊朗把伊拉克境內的猶太人轉往以色列。在軍事上,以色列幫助伊朗建立和訓練特務機構「薩瓦克」,並進行軍事和情報合作。有趣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聯合研究核武器計劃,但是伊朗國王巴列維認為伊朗沒有必要開發核武器,甚至認為擁有核武器對伊朗來說是很危險的,因此拒絕了以色列的提議,並批評以色列在核武器問題上的立場,提倡建立「中東無核區」。兩國雖在核武器問題上觀點不一,但卻簽署了代號為「鮮花工程」的聯合開發可以攜帶核彈頭導彈的秘密計劃,該計劃因伊朗發生革命而中止。在經濟方面,以色列幫助伊朗在農業、軍工等方面進行建設,而伊朗則在阿拉伯對以色列實行嚴格的經濟貿易禁運時向以色列提供石油。1959年到1971年以色列80%-90%的原油是從伊朗進口,到1976年伊朗則提供了大約以色列75%的石油需求。伊朗石油對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幫了大忙。面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與以色列關系的指責,伊朗聲稱「我們是穆斯林,但不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朗巴列維政府都基本上保持中立,甚至對以色列軍隊在「六·五戰爭」中的成就表示欽佩。在十月戰爭後,埃以和平進程中,巴列維也盡了綿薄之力。
冰河時代——以色列與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決定了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必然發生逆轉。早在1960年霍梅尼就在一次演講中,呼籲伊斯蘭世界和世界穆斯林團結一致,共同反對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霍梅尼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殖民主義在中東的工具,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他認為「殖民主義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企圖消滅伊斯蘭民族和伊斯蘭國家,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正在包圍伊斯蘭各民族,掠奪他們的財產和自然資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西方殖民主義建立以色列政權的目的是鎮壓和殖民伊斯蘭各民族。」因此,霍梅尼反對伊朗國王與以色列政權建立友好關系。在巴列維時期,霍梅尼通過演講、發表聲明和撰寫文章向穆斯林闡述以色列政權對伊斯蘭世界構成的威脅,認為以色列政權是伊斯蘭世界心臟的毒瘤,如果不鏟除,其後患無窮。
伊朗伊斯蘭革命使兩國的蜜月戛然而止,以色列駐伊朗的機構、專家全部撤出,伊朗駐以色列的機構也關門閉市,許多合作項目半途而廢,其中包括「鮮花工程」。革命後的伊朗奉行「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政策,號召伊斯蘭世界鏟除以色列這個「毒瘤」,把每年的齋月最後一個周五主麻日定為「古都斯日」,旨在喚醒穆斯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消滅以色列政權。自此後,每年的「古都斯日」,世界穆斯林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政權。但需要注意的是,霍梅尼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但他不是個反猶主義者。在伊斯蘭革命時期,他曾許諾保護伊朗的猶太社團,不許傷害生活在伊朗的猶太人。在80年代,霍梅尼允許願意離開伊朗的猶太人取道巴基斯坦前往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目前,在伊朗還生活著數萬猶太人。伊朗憲法保護他們的宗教習慣和風俗,並在議會留有一個席位。
革命後的伊朗雖然激烈反對以色列,但是兩國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在國際上極其孤立,武器彈葯缺乏。這時,被伊朗視為「小撒旦」的以色列雪中送炭,主動拉了死對頭伊朗一把,向伊朗輸送了大量軍火。一來,以色列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希望伊拉克在中東做大,希望伊朗能平衡一下伊拉克。二來,「風物長宜放眼量」,以色列希望伊朗的極端主義是暫時的現象,會很快退燒,兩國可以重溫舊好。1987年,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前總理伊扎克·拉賓總結以色列政府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策時說,「伊朗現在從其奉行的哲學上來說是以色列的危險的敵人。……但同時,伊朗28年或者37年後將會是以色列的朋友。」兩伊戰爭時期,以色列不僅自己賣軍火給伊朗,而且還在美伊之間穿針搭線,幫助伊朗藉助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得美國軍火。霍梅尼時期,伊朗雖然購買以色列的軍火,但其反以思想並未軟化,積極支持巴解組織、黎巴嫩真主黨的反以行動,並與敘利亞在反以問題上互相支持。以色列也強烈譴責伊朗的反以言論和行為。
以色列經過多年的奮戰,終於基本擺平了阿拉伯國家,老對頭巴解組織也逐漸軟化。到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改善了建國以來所處的艱險環境。面對現實,一種新的和平主義之風吹拂阿以政壇。1993年以色列與巴解組織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開始了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伊朗卻依然故我,伊朗不相信當時的和平進程是公正的,認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談判不會實現真正的和平。旗幟鮮明地要求「公正」——解決1948年以來的巴勒斯坦難民權利、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佔領、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擴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及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佔領問題。伊朗表示原則上接受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不接受《奧斯陸協議》,因為這個協議是「不公正的、傲慢的,歸根結底是荒謬的」。在人們對巴以和談寄予厚望,憧憬中東和平美景之際,伊朗的特立獨行顯得與主流格格不入。以色列對伊朗的態度十分惱怒,認為伊朗是「最危險的敵人」,但對伊朗也無可奈何。
繼巴以和談之後,伊朗核計劃又成為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嚴重問題。兩伊戰爭後,伊朗重新啟動巴列維時期的核計劃。這時的以色列一反以前對巴列維核計劃的支持,強烈反對伊朗重啟核計劃,指責伊朗尋求核武器,並力促美國、歐盟等國家向伊朗施壓,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伊朗核問題成為核危機,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也進一步加深。2005年伊朗強硬保守派內賈德當選總統。內賈德上台不久就語出驚人,聲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以牙還牙要求聯合國開除伊朗。內賈德還對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表示置疑,以色列則指責內賈德犯了反人類罪,雙方你來我往,口水戰不休。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內賈德的言論無非是要轉移阿拉伯對伊朗的核計劃的擔心,並借反以言論,凝聚國內共識,獲得政治支持。內賈德嚴辭反以但他並不是反猶太主義者,2006年12月,他本人還向德黑蘭一猶太醫院捐款。伊朗的猶太人的生活也沒有受到內賈德言論的影響。
總起來看,以色列與伊朗之爭並非出於直接的國家利益之爭,而是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伊朗反以無非是把以色列視為西方代理人,認為以色列建國是西方對伊斯蘭世界的陰謀。可以說反以色列是伊朗反西方影響,維護伊斯蘭利益的表象,其實質是反以色列後面的西方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其實,以色列也不願與伊朗為敵,希望伊朗有一天能回心轉意重修舊好。
㈢ 伊朗敘利亞什麼關系
截止2019年2月, 是盟友關系。
信息出處:
阿薩德2018年05月10日在接受希臘《每日報》(KATHIMERINI)采訪時稱:「如果您問我,從總統的角度看誰是我的盟友,我會說我最重要的盟友是敘利亞人民。
如果您問我誰是敘利亞的盟友,我會說這是伊朗和俄羅斯,當然,在安理會給予我們政治支持的中國也是我們的盟友。至於他們將來會在敘發揮怎樣的作用,我要說這些國家尊重敘利亞的主權和國家層面的決策制定。」
(3)伊朗有多少仇家擴展閱讀
敘利亞是美伊角力的焦點。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演變、發酵至今,使敘利亞和伊朗成為矛盾的中心,面臨著現實的戰爭威脅。這兩個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政體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是因為首先兩國在國際問題上,都反對美國強權政治、對以色列持強硬立場,
敘利亞更與以色列有著領土之爭。長期以來,大馬士革—德黑蘭—貝魯特(真主黨)構成的軸心是反對美國中東霸權的一座堡壘,大馬士革是這一軸心的中樞。在利比亞政局發生變化之後,中東地區最堅定的反美堡壘就是敘利亞和伊朗,而且兩國關系緊密,互為倚靠。
此外,伊斯蘭教的教派矛盾是一個主要原因,敘利亞是伊斯蘭世界惟一什葉派佔少數但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伊朗是惟一什葉派占絕對多數,宗教神職人員掌握實際權力的國家。目前已經形成一個伊朗、黎巴嫩的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馬斯與敘利亞連成一片形成的新月地帶。
伊朗一直謀求向阿拉伯世界輸出革命,推翻海灣各君主國,與之爭奪地區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而敘利亞是伊朗統治中東地區的橋頭堡,是伊朗向中東地區投送力量的主要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和訊網-伊朗、敘利亞局勢走向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阿薩德將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稱為敘利亞的盟友
㈣ 為什麼伊朗就不能有核武器
伊朗不能製造核武器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與以色列等國家強烈反對。
由於核武器巨大的殺傷力,戰後國際秩序的主要維護者以及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在掌握了核武器之後,便開始致力阻止核武器的擴散。1970年3月,旨在約束非核國家發展核武器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由美國、蘇聯和英國等59個國家首先簽署。
在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眼裡,伊朗的核武器是「邪惡勢力」的核武器,必將給世界帶來災難;
在以色列人眼裡,伊朗的核武器就是猶太國家的災星和剋星;
在阿拉伯人眼裡,伊朗的核武器是波斯人的核武器,是什葉派的核武器,並聲稱如果波斯人有了核武器,阿拉伯人也必須擁有核武器;
在石油進口國眼裡,伊朗堅持發展核武器,必將給海灣地區帶來不穩定,甚至帶來戰爭;在整個國際社會的眼裡,伊朗的核計劃必須納入和平利用軌道。
為了讓中東免於災難,也為了讓伊朗人民免於災難,伊朗不能擁有核武器。
㈤ 伊朗有7位總統,為何只有內賈德進了牢房
自從上世紀伊朗爆發了革命之後就推翻了伊朗國王開啟了伊斯蘭治國,重建歷至今伊朗一共出現了七位總統,除了第二位被謀殺之外基本上還算過得不錯,然而除了內賈德總統進了牢房,那麼為何只有他進去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過於強硬。
所有人都知道伊朗的總統只是精神領袖的打工仔,做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看哈梅內伊的臉色。然而內賈德的完全就不同了,在下台之後居然還提出了很多打擊權貴的政策。於是乎,最高精神領袖就取消了他的參選資格。在這個時候作為聰明人也應當知道這是警告,如果能夠及時收手回家以養天年那麼就處於安全,可是對於內賈德來說就算是在打壓也必須要發表自己的政見,甚至還要偏執參加總統選舉,他的這種做法就是在藐視神權藐視最高精神領袖,被抓進監獄送入牢房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㈥ 以色列和伊朗哪個厲害
都挺厲害,中東戰爭伊朗沒參加,兩國沒交過手。但分析一下,最近兩國關系一直是水火不容,假設兩國打起來了,別國全部中立,坐看兩國單掐,以色列科技發達,武器先進,眾志成城,如果打局部戰爭,世上沒幾個國家是以色列的對手。如果爆發曠日持久的全民戰爭,以色列絕非伊朗的對手。
第一,以色列人口太少,以色列只有八百多萬人,而伊朗有八千萬人,打到山窮水盡,兵源緊張的時候,以色列可能要指望僱傭軍來打仗了。
第二,以色列國土面積太小,只有兩萬多平方公里,還不及我國的一個縣大,而伊朗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中原十八省的整體面積,就是玩導彈互投,先玩完的也肯定是以色列。伊朗的國土面積廣袤,德黑蘭打沒了,波斯人能遷都再戰,耶路撒冷要是打沒了,猶太人就只能跑到國外去建立流亡政府了。
考慮的是兩國單挑,實際上以色列的綜合實力比伊朗強很多,伊朗已經被西方制裁多年,窮的很,以色列錢多。還有,以色列的朋友多,是美歐美各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一旦開戰,美國以及北約定會鼎力相助,而伊朗的國際地位比較孤立,連阿拉伯國家的老鄰居們也基本都是他的仇家,美英法等西方強國也早就和伊朗結了仇,伊朗的朋友只有朝鮮等幾個又窮又硬的國家,他的唯一大哥就是仇家比他還多的俄羅斯。
㈦ 伊朗為什麼和美國那麼有仇呀
1、伊朗前政權——巴列維國王掌權時期,是美國人最最忠誠的走狗。關系比現在美國與以色列的關系還鐵。美國最好的武器只優惠賣給伊朗。比如F-14高檔戰斗機,目前也只有美國、伊朗兩國裝備過。兩國交惡多年,伊朗軍隊中還保有大量幾十年前美製武器:F14戰斗機、AH-1武裝直升機、陶式反坦克導彈、霍克防空導彈,M60坦克,可見在當時這些武器有多麼頂尖
2、美國人大力扶持的巴列維被霍梅尼武裝推翻了,於是兩國敵對。期間還發生伊朗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綁架美國外交官事件。美國人派出特種部隊計劃營救,終因計劃不周流產;
3、倍受巴列維壓迫的霍梅尼上台後極度反美,兩伊戰爭中美國支持伊朗宿敵伊拉克,伊朗封鎖海灣,向美國油輪發射導彈,部署水雷,炸傷美艦及商船。美國軍艦擊沉伊朗護衛艦、導彈快艇。發射防空導彈擊毀伊朗客機,殺傷數百伊朗無辜民眾。
4、外交舞台上兩國頻頻作對,隔海相罵,仇恨一步步加深。
㈧ 如何簡單概括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有史以來的恩怨
沙特建國於一戰之後,是阿拉伯民族獨立運動和瓦哈比思想合流的產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英國的支持。當然,英國起初更支持哈希姆家族,但後者被沙特家族趕出了聖城,逃到外約旦和伊拉克苟延殘喘了。不過沙特家族很快鎮壓了賴以起家的伊赫瓦尼僧兵組織,繼續對英國事大,因此得以生存。二戰後,沙特又投靠了美國。
近代伊朗則是經歷了卡扎爾王朝被列強開國,立憲運動失敗國家被英俄瓜分等一系列大事件,直到巴列維王朝在二戰後投靠美國才基本統一了全國實現了內部穩定。這個時期,伊朗主要的敵人除了列強以外,最初是土耳其,之後是埃及、伊拉克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共和制國家。
因此,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沙特和伊朗雖然在海灣問題上也小有摩擦,但總體上是盟友,都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支柱。其中,伊朗是巴格達條約組織和中央條約組織重鎮,扮演美國打手的角色;沙特則是美國在阿拉伯國家中的攪屎棍以及中東石油美元的定海神針。
㈨ 俄羅斯和土耳其、伊朗的歷史糾葛和現狀
俄羅斯自建國以來,一直四處尋找出海口,土耳其是俄在黑海方向的主要對手。俄羅斯不僅試圖控制黑海,甚至希望消滅土耳其直接進入地中海,圍繞黑海、克里米亞半島的控制權戰爭不斷,二戰後土耳其更是投靠美國,允許美在其國土建導彈發射井。兩國可以說是生死仇家,從古至今從未處於真正的友好狀態。
政變上台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原在美國扶持之下,是反蘇的前哨陣地,1978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與美國轉為敵對狀態,轉而投靠蘇聯,至今與俄關系密切。
㈩ 美國為什麼對伊朗恨之入骨
伊朗巴列維國王時期那是美國的鐵桿盟友,連美國自己也是剛裝備F14雄貓戰斗機,伊朗就配上了,而且賣給伊朗的基德級驅逐艦,現在還在台灣地區服役,不落伍!
後來伊朗革 命,親美的政權垮了,反 美政權上台,兩者一直博弈至今!恨之入骨的原因:
1、從70年代末就是仇家,而且有三 角 洲折戟沉沙德黑蘭之恨!
2、以色列一直針對伊朗,尤其是針對伊朗核 武 器,而以色列美國關系非常默契
3、沙特最大仇 家就是伊朗,伊朗跟沙特在葉門博弈,而沙特美國關系
4、美國是石油頁岩氣出口國,而伊朗完蛋,油價上漲,對美國是利好
5、伊朗是什 葉 派國家,而美國盟友基本都是遜 尼 派,而且伊朗跟俄羅斯很近,伊朗想買俄羅斯S300導彈
6、伊朗導彈能威脅霍爾木茲海峽,而這個海峽能威脅美國——石油美元的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