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二次海灣戰爭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美國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總軍費高達7630億美元,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
(1)美國是什麼時候對伊朗動武擴展閱讀:
戰爭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戰爭自出現以來就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有爭議的非法戰爭,它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布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
㈡ 伊拉克戰爭什麼時候開始的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以伊位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美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反對下去發動一場違背民意的侵略戰爭?
一、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ㄒ壞某�洞蠊��妨⒘艘暈�っ攔�勻ㄎ�苣勘甑墓�野踩�鉸裕�窗勻ㄕ鉸浴M�敝貧�巳�缶嚀迥勘輳�次�っ攔�懊斯�陌踩�煥┱姑攔��茫輝謔瀾繽平�朗矯裰鰲@湔膠螅�攔�畝醞庹�呔褪俏�普?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基於地源政治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准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政府構畫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准,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鏟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政府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鏟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後,美成功地對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進行了改造,並因此深受鼓舞。布希政府更是將推行美國民主、價值觀作為他這屆政府的一大根本國策,並寫入了20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布希本人對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熱情。開戰之前,布希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支持布希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茨更是露骨地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這充分暴露了布希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的真實用意。
四、控制中東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儲量達1120億桶,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美政府官員從不諱言他們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沃爾弗維茨公開聲稱,對伊動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據《世界日報》報道,美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我們簡單地看這個問題,伊位克與朝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這個國家到處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又講道:"由於美國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們就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國防部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員和美國公司的執行官參加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監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盡快出售伊拉克石油。這一事實說明,美國想一手壟斷伊拉克石油的圖謀已成為司馬昭之心。
五、項庄舞劍,意在暗算歐洲這是歐洲經濟界流傳的一種觀點,認為美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控制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石油的出海口,鉗制歐洲的石油來源,削弱歐洲經濟,震懾歐洲資本大量進入美國,從而打擊歐元,甚至使其破產,以維護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霸主地位。歐洲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的規模與美國相當,如果未來不出現其他主要貨幣挑戰美元地位的情況下,歐元的確可能與美元平分秋色。那麼,歐元的挑戰會給美國帶來多大損失呢?有人進行了計算,美國的損失最高可達到2.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均1萬美元左右。與伊拉克戰爭做比較,戰爭及戰後經濟重建所需費用,盡管各方的估計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計是2000億美元。這樣看來,通過伊拉克戰爭打垮歐元,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歐元的動機確實可以成立的。但我認為現實的可能性比較小,盡管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大約佔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卻是佔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東之外的俄羅斯、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國,因此,即使歐洲一夜之間無法從中東進口石油,仍然可以從其他地區獲得部分石油,不至於使自己的經濟癱瘓。況且在自由經濟條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貿易比根除毒品還難,即使歐洲無法從中東直接進口石油,它還可以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輕易地讓本來駛往其他地區的油船改駛歐洲。
此外,為小布希撈取政治資本,借伊拉克戰爭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連任。同時,對伊位克開戰可以從沙烏地阿拉伯撤軍,由此解決美沙等國因基地組織而產生的主要裂痕,也無不是美國對伊動武的一個次要因素。
㈢ 美國攻打過伊朗嗎
截至2025年4月,美國沒有正式攻打伊朗,但存在軍事威脅與摩擦。
在過去40多年裡,美國與伊朗恩怨累積,美國先後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卻始終未與伊朗正式開戰,不過對伊朗施加了各種經濟制裁。2018年,特朗普領導的共和黨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追加對伊制裁,伊朗則逐步中止協議部分內容。2025年4月12日,美伊在阿曼就伊核問題舉行間接談判,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13日威脅稱,若談判失敗,美軍准備對伊朗採取「深入且大規模的行動」。此前,美國防長下令航母戰斗群會合、調遣B - 2隱形轟炸機等,特朗普也表示若談判失敗,美以可能對伊朗實施軍事行動。
不過,美國軍隊直接登陸伊朗打地面戰可能性不大。一方面,美國在中東有諸多利益和目標,開戰難以保證這些目標能防禦伊朗導彈襲擊;另一方面,伊朗軍事實力不弱,其多山地、海岸線地形復雜,是天然防守屏障。但美國、以色列與伊朗相互空襲存在一定可能性,特朗普威脅動武更多是為在談判中占據優勢地位。
㈣ 美國什麼時候軍事打擊伊朗
目前沒有任何徵兆表示美國要打伊朗,美國國內經濟低迷,歐洲債務危機恐慌,而且美國臨近大選,北約想對伊朗動武時機根本不成熟,如果以後真的不得不動武的話,美國以色列也只是以摧毀伊朗核設施為目的,不會對伊朗形成全面戰爭,除非伊朗主動挑起事端,或者封鎖赫爾木茲海峽,造成石油運輸受阻,才會收拾它,可以說美國衰退的已經快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戰爭了,又怎麼會在不必要的時候對伊朗動武呢!
㈤ 美國和伊朗在什麼時候開打
2012年9月6日。
一是要讓伊朗在極度緊張中疲憊不堪。曹劌論戰中也說: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可以戰勝他們。老美就是在等伊朗的第三鼓。
二是小奧此時開打,讓選民們措手不及。臨戰換將,兵家之大忌也。美國人在戰車已發動的情況下會考慮到這個危害性的。小奧將充分利用這個時點。
三是入秋之時自古以來正是用兵之際。此時兵員和軍事物資充足,老美正是要在這粛殺之秋讓伊朗識盡愁滋味。
㈥ 美國具體什麼時間打伊朗
這要看本月中旬,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出據的報告的嚴重程度而定
美國在中東的部署還有待時日以及與其它阿拉伯國家的溝通(美國動武勢必用相關國家作為基地,伊朗會報復,那這些國家要思量),此外美國還會走走安理會過場,弄個事出有名.
美國還會評估國內經濟和政治局勢.
伊朗的天氣條件,現在伊朗往冬天奔.這仗不會輕易結束,那麼對美國不利.
這還是看國際原子能機構評估報告伊朗研發核武器情況,如果伊朗核武器還需幾個月,美國最可能會在來年開春動武.如果事態緊急,美國會在一兩個月動手.
㈦ 欺人太甚,盤點戰後都有哪些國家被美國欺負了
二戰之後,美國到處挑起事端,欺負別的國家,搞得伊拉克、利比亞等很多國家國無寧日、民不聊生。如今,美國大老遠跑到與它半毛關系都沒有的南海,和菲律賓等國上演了一場南海仲裁案鬧劇,明目張膽地欺負中國,真是良心喪盡、不得人心。翻開歷史資料,這幾十年美國橫行世界,被其欺負的國家真不少。現在,小編和你一起來看看這10個被美國欺負的國家。
NO1.朝鮮:美國欺負不成反被揍。
2003年3月,美英聯軍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公然發動侵略戰爭。歷時7年時間,美英將伊拉克摧毀得滿目瘡痍,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反,美軍在伊拉克丑聞爆屏,虐囚事件讓美國丟盡臉面。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後,留給伊拉克的是恐怖活動不斷和人道災難。伊拉克至今仍是一個嚴重創傷的國家。
㈧ 美國和伊朗產生沖突的歷史
在伊斯蘭革命以前,伊朗是巴列維王朝控制,和以色列是中東美國最鐵的盟國,美國在1976年還提供了核濃縮技術,後來伊朗在1979年進行了伊斯蘭革命,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使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新政權使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這也觸犯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利益,因為當時巴列維王朝和美國有太多的利益和戰略價值,後來美國試圖顛覆伊朗的新政權,更激化了美國和霍梅尼的矛盾,再加上人質危機等等,美國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早已不可調和。
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你可以看看以色列和伊朗的淵源,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波斯人,是歷史矛盾,再加上內賈德掌權後對以色列實施強硬態度,更激化了兩國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最鐵的盟國,因為在美國,猶太人有很大的權利和經濟地位,這也就上演了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統對於以色列總統的對話,以色列害怕伊朗掌握核武器,而伊朗人有曾經波斯帝國的大國情節,想要發展核武器,所以以色列一直想打掉伊朗核設施,但是伊朗傳統的阿拉伯國家鐵桿盟友過多,和伊朗自身軍事實力,美國始終沒下決心動武,一單動武將點燃整個中東,也會給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現在伊朗核報告的出爐,使伊朗成為了國際焦點。其實現在的矛盾,主要就是核武的矛盾,以色列現在想打去轉移國內矛盾,但是還得靠美國,以為以色列國土太小,如果收到反擊,代價太嚴重,美國想改善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現在還不想動武,但是又收到國內競選和猶太人的壓力。 歷史矛盾就是霍梅尼和巴列維王朝以及巴列維王朝兩個支持者美國和以色列的矛盾。
出處你可以去網上找中央四台,在國際焦點節目中關於伊朗那集,其餘的都是我搜的資料,希望你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