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絲綢之路的資料!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指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河中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其後,德國歷史學家A.赫爾曼把絲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路的基本內涵。
沿革 絲綢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考古資料已充分證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公元前60 年漢置西域都護,屯田於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張騫西使烏孫結盟後,漢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綉沿此路不斷西運,同時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中國。魏晉時,東西商業往來不斷,位於絲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紀時,南北朝分立,但沿絲路的東西交往卻進一步繁榮。北魏建國後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後中亞各國的貢使、商人常集於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遷都洛陽後,洛陽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北齊的都城中也聚集著不少商胡。隋煬帝曾派黃門侍郎裴矩到張掖招徠西域商人,說明當時絲路的興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過漢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設立了同於內地的州縣。在龜茲、於闐、疏勒、碎葉設立安西四鎮(後以焉耆代碎葉)駐兵防守,由安西都護府管轄。以後又置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的羈縻州府,這為絲路的暢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證。因此唐代長安、洛陽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現出國際都會的風貌。從9世紀末到11世紀,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東南沿海轉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興起,東西海上往來逐漸頻繁起來;同時,中國西北地區各民族政權的分裂、對立,使絲路上的安全難以保障,這就降低了這條陸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時期,由於蒙古的西征和對中亞、西亞廣大地區的直接統治,使東西驛路通暢,許多歐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東來中國,絲路又繁榮一時。明朝建立後,採取閉關政策,雖然出嘉峪關經哈密去中亞的道路未斷,但陸上絲路作為中西交通路線已遠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於兩漢時期。大致東起漢長安,西行上隴坂,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先到樓蘭。樓蘭在古鹽澤(蒲昌海,今羅布泊西北部今羅布泊已近乾涸,古樓蘭遺址幾全為荒沙所湮沒)。漢代西域有南北兩道,樓蘭是兩道的分岔點。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庫爾勒 、烏壘、輪台,再西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姑墨(今新疆阿克蘇)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車爾臣河,經且末、扜彌、於闐(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由於千餘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東段逐漸沙漠化,伊循、扜泥諸古城均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東段已遠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廬(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後「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後西經柳中、高昌壁、車師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魯番盆地)、越天山經焉耆至龜茲,再循漢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時期,南朝與西域的往來,主要是從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龍涸(今四川松潘),經青海湖旁吐谷渾都城,向西經柴達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隋唐時期,又開辟了從瓜州北玉門關經伊州、北庭、輪台,越伊犁河至碎葉進入中亞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絲路干線外,還有許多支路,而且隨著時代變遷,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各條路線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斷有新的道路開辟。一些學者更擴大了絲綢之路的概念,認為上述道路只是通過沙漠綠洲的道路,因稱之為綠洲道。又將通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道路稱為草原道,經中國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南海道」等等。這些提法雖然對研究東西交通有意義,但已非原來意義上的絲路了。
絲綢之路上的古驛站遺址.唐代�盤陀遺址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歷史意義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而且是中國和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葯等科技知識,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通過此路先後傳來中國,並在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制瓷等工藝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通過此路傳向西方,產生了影響。絲綢之路是東西交往的友好象徵。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商隊圖,描繪了唐代中外商人在絲綢之路上的情景
⑵ 誰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急用!!!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絲綢之路故事梗概
張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險家。西漢初年,他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聯合被迫西遷的大月氏國抗擊匈奴。經過長達十餘年的千辛萬苦,歷盡周折終於到達大月氏國,發現了遼闊的西域。張騫將大漢文明帶到了西域, 同時也將西域的葡萄、胡桃、西瓜、黃瓜和音樂、文化帶回了長安,開拓了一條聞名世界的,從長安至古羅馬的絲綢之路,將自古隔絕的東方和西方連接起來。
古老的絲綢之路連接著世界的東方與西方,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這里有令後世驚嘆的東西方藝術珍寶,凝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發明創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的古文字,給後世流下了一個個難解的謎團,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發掘。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綵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遺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跡,舉世聞名的敦煌,神秘的樓蘭古國,靜靜的矗立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傳達給人們的卻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差異的精神共鳴。
絲綢之路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恆的。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在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中,甘肅是全省被絲路貫穿,它是一條無盡的歷史長廊,一頭系著漢唐盛世,一頭連著西方文明;一頭系著古長安,一頭連著遙遠的波斯灣。
「飛天起舞迎遠客,大漠風光醉遊人」。敦煌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匯處的大邊關要塞。從敦煌東北行過安西,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陽關,沿絲路西域南道與新疆的若羌縣相連;西北行出玉門關,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羅布泊;敦煌南行經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逾阿爾金山,則直達青海省的格爾木。敦煌歷經了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鳴沙山、月牙泉等主要景觀。
⑶ 海上絲綢之路在哪一時期最為繁盛
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之後海上絲綢之路也到達了繁榮時期
解說:海上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⑷ 絲綢之路的資料
http://www.silkroad.com.cn/
這個網站上有大量資料。
絲綢之路
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後逐漸出現。東起我國古都長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經過河西走廊(今甘肅省狹長地帶),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區)。南路出陽關沿昆侖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進入今中亞地區,再往西,經今伊朗等國到達大秦(羅馬帝國在中東的領地)境內。漢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絲綢之路」全長約7000公里,因運輸西方視同珍寶的中國絲綢而得名。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是漢唐千餘年間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⑸ 絲綢之路的資料
背景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身邊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隨從,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於是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西域都護的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簡介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中南北三條線路。 東段 東段:從洛陽、西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境內)、通往中亞(安息古波斯)、西亞,直到歐洲(大秦古羅馬)。
⑹ 關於絲綢之路資料
絲綢之路啦,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1)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嘉峪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和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4)西域都護的設立:
2、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陸路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⑺ 伊朗的古代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列王記> 《王書】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伊朗民族的起源Iran's Ethnic Heritag
盡管「伊朗人主要是雅利安種族「的說法確為事實,但實際上他們是由很多種族和民族融合而成的。在雅利安人到達之前住在伊朗高原的是古代亞洲人;而雅利安人大多是在公元前第一個1000年內移入伊朗高原的;然後是後期征服者的後代: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據考古發現,在雅利安進入伊朗之前,住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種既不是閃米特也不是雅利安人。這些男女屬於某一生活在亞洲西部的種族,他們的生存范圍從今天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地中海地區。古代亞洲人漸漸在伊朗定居下來,他們的活動范圍漸漸地向高原的西部一直延伸到ZAGROS山脈。很明顯,這些古亞洲人發展了農業,特別是種植了大麥和小麥;並發展了制陶藝術,其實古代的制陶藝術起源於原始時期經太陽曬乾的磚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不得面對周圍其他的人種,以及那些與他們的文明大相徑庭的文明。於是從北面來了一些部落,和平地同這些古代亞洲人慢慢融合,定居在原屬於古代亞洲人的土地上。而在南面,這些古亞州人同SOOOOPOTAMIA的閃米特人也有了聯系,這些閃米特有當時正在發展的一種以城市為中心並配以復雜的政治及軍事結構的農業文明。也許人們會想,既然古亞洲人住在富含礦石等原材料的山區,而富足的閃米特盛產各式食物和日用品,這兩種人應該能夠和睦相處,互通貿易的。然而事實上,這兩種人在幾個世紀內都在進行無休止的戰爭。盡管閃米特人整體實力較強,且也常常獲勝,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閃米特人卻被文明程度不及他的高原人所征服。最終占亞洲人中的一個名為ELAMITES的部落控制了ASSURE到波斯灣的整個底格里斯山谷。他們發展了讓後人矚目的文明,但卻被以後的巴比倫人所顛覆,其文明也隨之毀於NABCHANDNEZZARI的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在ZAGROS山脈融合在一起。雅利安人漸漸的從北部平靜地融入了古亞洲人的領地,並與他們融匯在一起。ARYAN人則是今天人們所稱的「說印歐語系」人中的一支,而這些「說印歐語系」的人則是今天印度,伊朗和多數西歐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3000-4000年間開始移民。他們的遷移分成三支隊伍:一支向西移往小亞西亞,第二支向東移往印度,第三支則選擇了中間的道路過QXUS河。他們向伊朗的遷移速度起先是十分緩慢的,但到了第一個一千年無論在頻率還是在速度上都有所增加。象這樣逐漸擴大的遷移速度持續了幾個世紀,這些新的移民同那些本地的居民慢慢融合,並在那兒定居下來。
經過幾個世紀移民,最終形成了在波斯帝國和伊朗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兩大王國:首先是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王國PARSA(希臘人稱之為PERSIS),它位於今天的法爾斯省和KHOUZIATA附近;然後是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MEDES。
居魯士的統治The Rule of Cyrus the Great
在ZAGROS山脈的另一則,同時興起了兩個閃米特人國家:
巴比倫和阿西里亞。但到了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出現於波斯地區,他征服了這些王國並將他們合並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它在居魯士的領導之下變得日益強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The Archaemenid Dynasty
在居魯士死後,國家即陷入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前521年,大流士被幾位高貴的王子選為萬眾之王從而即形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的統治政績卓越:他發展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由總督監管疆域的制度;他修建了高質量的公路;……
但在大流士以後,盡管他的繼承人曾力圖征希臘。但最終一個名為亞歷山大的年輕的MACEDONIAN人在公元前323年擊敗了大流士三世。
ALEXANDER THE GREAT和SELEUCUS NECTA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eleucus Nectar
亞歷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風俗,也有效地將東西方,波斯和希臘融合一起,但在他生前卻沒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完善、團結的國家。因此在他死後,他的將軍們瓜分了該國。其中有一個名為SELEUCUS NICTAR的將軍獲得了阿契美尼德這塊地方,當時叫作「ASIA」(亞西亞),但並不包括JUDEA、阿拉伯半島和小亞西亞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一樣, SELEUCUS NACTAR雖然是一個希臘人,但他卻成為了讓希臘人同波斯人和平生活在一起並享有平等權利的國王。在這段時期波斯和希臘兩種文明的碰撞使得人類在藝術和文化上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然而SELEUCUS卻並不善於治理國家,漸漸地許多省份開始脫離中央政府。最後經過多年的斗爭,帕提亞人(即安息人〕掌握了今天的伊朗和MESOPOTAMIA,並在將近300年內控著這該地區。
安息人王朝The Parthian Dynasty
原為游牧民族的安息人意識到被征服者比他們自己更為發達的文明,於是允許被征服者在安息人總督的控制下,保留他們的財產和行政權。
⑻ 古絲路之謎:中亞至伊朗高原為什麼冒險走荒漠卻不走裏海南岸綠洲
古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也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絲綢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通行東西方世界。 古絲綢之路示意圖:從中亞撒馬爾罕到西亞巴格達走了木鹿-馬什哈德-德黑蘭一線(可放大) 在古絲綢之路全長6440公里的路途中,會經過沙漠戈壁,也會經過綠洲平原;會翻越茫茫雪山,也會跨越湍急河流。通常都會趨利避害尋找距離最近、安全性最好的路徑走完旅程,但有一段讓人深感意外,那就是中亞河中地區通往伊朗高原一段,離開河中地區的綠洲,在布哈拉西南渡過阿姆河後,歷經卡拉庫姆沙漠的考驗,進入沙漠腹地的馬雷綠洲和捷詹綠洲獲得補給後,古絲綢之路沒有繼續沿著伊朗高原的科佩特山脈北麓綠洲,西行至裏海南部沿岸的濕潤山地平原,而是轉而向南,走氣候條件嚴酷的荒漠,再進入伊朗高原邊界的加恩山脈山口,進入馬什哈德。 伊朗高原及周邊地形示意圖 相比較這條「 」荒漠線」,沿科佩特山脈北麓向西進入裏海之濱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北麓,進而在如今伊朗拉什特沿河谷再進入伊朗高原北部,或者北上至亞美尼亞山地,再進入小亞細亞,這條「 」綠洲線」的氣候條件似乎更宜人,也完全避開了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之間的呼羅柵地區乾旱南行的嚴酷環境。由於厄爾布爾士山脈走向幾乎與裏海輪廓平行,冬季受南移的西風帶控制,盛行西風經過裏海後,增溫增濕,受山脈的阻擋而抬升,形成地形雨,年雨量甚至達1000毫米以上,森林廣布,可以說整個伊朗高原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了。 厄爾布爾士山脈最高峰-達馬萬德山,高約5610米。是伊朗最高峰,也是亞洲最高的火山 要弄清楚這個「 」不尋常」的絲路走向,就不得不先弄清楚古絲綢之路的存在意義。首先古絲綢之路的作用,不僅在於連接東西方、歐亞大陸的兩端,也是為了能把途徑中途的一個個文明點串聯起來。再者絲路的首要功能在於經濟效益,而後才是文化交流;每一個文明聚集點就相當於一處商機。 伊朗首都德黑蘭,處於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南側,屬背風坡 所以古絲綢之路在伊朗高原一帶的走向,大致有三條。最北邊的一條,是先沿土庫曼的科佩特山脈北麓進入裏海南岸,然後在阿莫勒翻越厄爾布爾士山脈,經由德黑蘭向西進入伊朗西北部和兩河流域;第二條則是沿著捷詹河溯游而上到達伊朗馬什哈德,沿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橫穿整個帕提亞國後,在德黑蘭接上北線;最後一條則是由伊朗高原東部向南,走到盧克荒漠南端(巴姆城),然後向西直接進入「 」波斯」板塊。 古絲綢之路主線圖及中亞與西亞的地緣結構圖 當然這三條路線,中線無疑最為重要,途徑了伊朗高原上政權的核心部分。不過很多時候,對於從中亞草原南下的游牧民族來說,這只是一個順序問題。游牧民族其實並不會如我們今天這樣,去研究戰略方向。他們只是關注哪一區域更為富庶,或者更容易征服罷了。如果由河中地區一直向南的話。游牧侵略勢力所能選擇的,並不僅僅是向西滲透伊朗高原的帕提亞板塊;或者向東,經由藍氏城征服整個吐火羅盆地;亦能夠由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的接合部插入,繼續南下進入阿富汗的錫斯坦盆地,或向西進入波斯板塊,或向東進入富裕的印度河流域。 裏海沿岸燈光圖:德黑蘭和馬什哈德夜晚燈光面積較大 其實中線之所以更重要,還跟絲路的逆向選擇有關,也就是從西亞經過伊朗高原進入中亞,就距離上而言,無疑經馬什哈德的中線可以獲得更多選擇。而最先選擇從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插入的並非來自北方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是從地中海而來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的軍隊從兩河流域入手,先攻取了波斯帝國的核心區,然後折返伊朗高原西北部佔領「 」米底王國」板塊,後來再向東征服帕提亞(即安息)板塊,最後在征服整個伊朗核心區之後,再到達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的捷詹河中游流域。此時的馬其頓方陣要面對的下一步選擇,要麼先沿著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東進搞定吐火羅盆地,要麼北上通過捷詹綠洲、馬雷綠洲進入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河中地區。但不管是先向東還是先向北攻擊,中亞農業區都會是馬其頓人的下一步選擇。 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及東征路線圖:在攻佔帕提亞明顯轉向南下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德蘭吉亞那(可放大) 但實際上,亞歷山大的最終選擇卻是還是先征服興都庫什山脈以南地區。當然這個選擇並不是亞歷山大主動的選擇,他不過是緊追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腳步,一路追殺。當時的波斯帝國不僅喪失在西亞的新月沃地行省,而且還丟失了在伊朗高原上的三大地緣板塊,其復興的希望,只能寄託於興都庫什山脈南北的「 」殖民地」。而對於一個農業屬性明顯的帝國來說,波斯人對興都庫什山脈南北的征服重心,無外乎是沿山麓低地分布的河谷平原。換句話說,當亞歷山大帶著他的馬其頓軍隊跟著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圍著興都庫什山脈轉一圈,並佔領了綠洲之後,也相當於基本完成了對波斯帝國東方領土的接收工作。至於這個攻擊路線是應該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就不那麼重要了。 蜿蜒在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公路:只要地緣價值夠大,再難也會開辟一條通道 所以中亞至伊朗高原這一段的絲綢之路,具體是沿著北線走厄爾布爾士山脈北麓,還是沿著中線走捷詹河逆流而上經馬什哈德,亦或是沿著南線走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南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來往東西方的商旅、使節、學者或者軍隊通過上述路徑達到了最終目的。何況這三條線路之間肯定也存在著某些互聯互通,只是就地緣結構的角度而言,只要連接的地緣板塊價值足夠重要,自然會有與之相通的道路被開拓出來。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⑼ 絲綢之路西亞古國安息國有何習俗
公元1世紀初,帕提亞進入所謂「反希臘化」時期。在此以前,帕提亞的統治階級追求古典希臘方式的享受,使用希臘語,欣賞希臘戲劇,崇尚希臘風習;但被征服的地區絕大部分並未被希臘文化所滲透,一直保持古來的伊朗文化傳統。當帕提亞王權衰落,各省總督和部落首領紛紛獨立時(公元1世紀中葉以後有18個小王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主流。同時,帕提亞人接受了瑣羅亞斯德教(祆教、拜火教)。
衣著服飾
在埃利邁斯沙米發現的著名安息貴族銅像可以作為例子說明安息人的騎馬裝束。那個高1.9米的石像身穿V形上衣、以腰帶束緊的V形束腰外衣、以吊襪帶固定的寬松折疊褲子,在整理過的短發上戴上王冕或頭箍。在公元前一世紀中,安息硬幣上的雕刻常見這種裝束。伊拉克西北哈拉特挖掘出來的雕刻品是受到安息衣著服飾激發的例子,豎立的雕像展示出典型的安息襯衫、褲子及飾物。哈拉特的貴族人物也接納了安息宮廷貴族的短發、頭巾及束腰外衣的裝束。硬幣上的圖像顯示安息君王也會穿著褲套裝,安息帝國的褲套裝與安息正面肖像的藝術一同授到巴爾米拉和敘利亞。安息帝國的雕刻品描述富有的女子在穿著的裙子上蓋上長袖長袍,戴上頸項、耳飾及以珠寶修飾的頭巾,折疊裙子由單肩上的飾針固定,她們的面紗垂掛在頭巾後面。
從安息帝國的硬幣上可見,安息君王穿戴的頭巾會隨著時間而轉變。最早的安息帝國硬幣顯示統治者頭戴拉下了帽邊的軟帽子,稱為風帽連防寒頭巾,這可能是從阿契美尼德王朝總督所戴的頭巾及貝希斯敦和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上展示的尖帽演變而成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最早的硬幣顯示他頭戴軟帽子,但是後來的硬幣卻見他戴上了希臘的王冕。米特里達梯二世是第一位在硬幣上展示頭戴飾有珠寶和珍珠的安息三重冕的君王,他所穿戴的頭巾受到安息帝國晚期和薩珊王朝君王的歡迎。
陶器
帕提亞王朝時期的陶器,以生產釉陶為主,特別是綠釉陶器的製作頗為盛行。考古家在都拉.尤羅霍斯遺址發現了當時陶工藝的作坊和大量釉陶製品。其中以雙耳壺、大口壺、三耳壺、雙耳水罐、小水灌等形制居多。這些壺看上去口緣部分翻卷,把手是徒手捏造,而且垂直按接在壺的腹部,並裝飾有丁痕一樣的泥點,整個造型具有金屬器皿的特徵。
文學
在帕提亞帝國統治時期,宮廷的吟遊詩人伴隨著音樂朗誦詩詞式的口承文學,但是這些詩詞並沒有流傳到薩珊王朝。事實上,在經歷了多個世紀以來,現今沒有任何安息語的文學原作存在。雖然時代相去甚遠,但是凱揚王朝的愛情故事《維斯與朗明》(Vis and Rāmin)和史詩相信是安息帝國時代口承文學文集的一部分。雖然安息文學沒有在書面上體現出來,但有證據顯示安息人認可和重視成文的希臘文學。
宗教
帕提亞帝國由不同成分的政治和文化所組成。帕提亞君王與塞琉古帝國的統治者一樣自視為神,
安息人對祆教的崇拜程度仍是現代學術界爭論的問題。血祭伊朗神祇對於帕提亞帝國的祆教信奉者大概是不可接受的。
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在公元229年之前都沒有透露他的宗教神示,但是比瓦爾認為他的新宗教信仰包含「曼達教信仰的元素、伊朗的宇宙演化論甚至是基督教的回響……這反映出安息帝國晚期宗教信條的結合,
薩珊人的正統祆教很快便把它們掃地出門」。
現時缺乏考古證據證明佛教由貴霜帝國傳入伊朗,但是一些中國的來源表示一名叫安世高的帕提亞貴族及僧人遠赴中國漢朝的洛陽,將多部佛經翻譯成中文。
⑽ 吃在伊朗:一場穿越時光與絲路的舌尖冒險
我始終認為,伊朗的飲食是很難用「美」字去形容的。烹飪方式單一、食材有限、口感不豐富…… 「吐槽」伊朗飲食太過容易。然而,3000多年的 歷史 、亞歐之交的位置、乾旱的環境都為伊朗飲食帶來了獨特的個性。這更像是一場舌尖上的冒險,味覺在千年時光與萬里絲路上穿梭,到最後,我已經無法用好吃或者難吃來簡單地做評價,但我可以說,飲食已成為理解伊朗的一條重要途徑。
齋月求生
因為在齋月抵達,我在伊朗的覓食體驗實在稱不上美好。大多數餐廳都歇業了,一整個白天幾乎無飯可吃。但從仍在營業的寥寥幾家小餐館里,我得以窺見伊朗最普通、最常見的飲食。
饢
我站在40多度高溫的街道上攏了攏頭巾,烈日的灼烤令我有點眩暈。伊斯法罕的街道上幾乎不見行人,店鋪都在齋月歇業了,只有一家除外:躲在陰影里的店主守著一袋整齊疊放的餅。
拉文什 本文圖均由Luna 攝
拉文什(lavash)是一種未發酵的薄餅,用水和麵粉製成,製作方式按紀錄片《風味人間》的描述「像印刷報紙一樣」。事實上,我覺得它的口感也很像咀嚼舊報紙,干、韌、無味。但它是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地區,以及周邊的高加索、中亞地區的日常主食之一。拉文什最長可保質6個月,想像古波斯的商人,帶著駝隊穿越亞歐大陸的雪山、戈壁與沙漠,這種便攜又飽腹的餅確實是極好的選擇。
伊朗的餅有很多種類,「饢」這個詞即源於波斯語。發酵面餅隨著絲路貿易傳播,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形態,比如伊朗的石子烤饢(sangak)和陝西的石子饃就頗有些相似。
Kebab
日暮的宣禮聲響起,宣告禁止飲食的白日結束,晚餐的時間到來。不過即便是夜間,大不里士開門的餐廳不多,菜單上的選擇更少,以kebab為主。這種肉類料理大多採用燒烤作為烹飪手段,是中東最廣泛流行的主菜之一,搭配米飯或者饢吃。
我的 Kebab
然而端上來的食物嚇了我一跳:一根黃色的棍子擺在盤子中間,旁邊各有半個黑乎乎的烤番茄,點綴著兩條綠色辣椒。那根黃棍子就是我的烤雞肉,乾巴巴的又柴又硬。至於番茄,我不忍心吃。這頓晚餐似乎在嘲笑被齋月烈日烤了一整天的我。
羊腦湯
也許是在齋月營業的餐廳太少,我在伊朗的一個月從沒吃到傳聞中鮮嫩多汁的波斯烤肉,齋月求生最重要的食物反而是賣相猙獰的羊腦湯。
熱烘烘的德黑蘭夜風將一陣香氣吹到了我面前,順著香味,我在一條僻靜的小街找到了這家小店。羊頭正在湯煲里燉煮,空洞的眼眶直視著食客,但乳白色的湯汁咕嘟嘟冒著泡,令飽受飢餓與kebab摧殘的我無法抗拒。
羊肉湯
羊湯濃郁,帶著一點香料的辛與甜,恰好中和了羊肉的腥膻味。我很快就喝盡一碗,再滿足地吃光了羊肉。後來,我才發現這個吃法是不對的。第二次去的時候老闆示範了正確的當地就餐方式:先加入鹽、檸檬汁和肉桂粉調味,再把饢掰碎了扔進湯里——有點像西安的羊肉泡饃,顯然是千百年來東西方交流的成果。
波斯人家
直到住進傳統酒店,吃到當地人的家常菜,我的舌尖冒險之旅才算進入一段稍感愉悅的時期。伊朗的飲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地的物產,各地的家常菜更能體現不同地區的不同口味,波斯人的熱情也會給食物增色不少。
Dizi
卡尚、設拉子和亞茲德有很多傳統大宅都改成了酒店,延續著古老的待客之道。這些大宅通常都有百年以上的 歷史 ,古老優美的房子圍繞著庭院,廊前種著蔥郁的石榴樹,庭院中間有一池清水,偶爾有風吹過的時候帶來徐徐清涼。
山谷之中的設拉子氣溫比其他沙漠邊緣的城市低一些,我們這些客人躺靠在庭院樹陰里鋪設的榻上,享用著紅茶、椰棗、咸酸奶和dizi。
Dizi
Dizi是一種燉菜,名字來自盛放燉菜的陶罐,在伊朗很常見。鷹嘴豆、土豆、番茄和羊肉一起燉煮,直到它們都變得軟爛。吃之前要先用一個杵把這些食材全都搗碎,然後用勺子或者饢餅舀出碎泥吃掉。忽略掉搗碎這個略有點惡心的過程的話,我把它當做土豆燉羊肉來吃,肉質鮮美、入口即化,堪稱伊朗最好吃的主菜。
鷹嘴豆泥
在波斯古都的遺址波斯波利斯附近,我第一次走進當地人家。四周都是荒漠,整個村子幾乎都是就地取材,用黃土搭建而成。男主人在門口迎接我們走進他的小庭院,陰涼怡人的屋子裡已經鋪好了鮮艷柔軟的地毯,女主人微笑著在毯子中央擺好午餐。
鷹嘴豆泥和鷹嘴豆湯
主食當然還是拉文什,主菜則是鷹嘴豆泥和鷹嘴豆湯。鷹嘴豆原產中東,元朝時由波斯傳入中國,常出現在在中葯方子里。中東國家包括伊朗在內則一直將鷹嘴豆作為食材,豆泥搭配著橄欖油、薄荷葉,口感清新綿密;豆湯里加了胡椒、洋蔥、酸奶油,在物產貧瘠的荒漠里是補充營養的好方法。
飯後主人家送上了紅茶,在溫熱的水汽中,男主人敲著手鼓唱起了歌,歌詞雖聽不懂,但樂聲歡快、韻味悠揚。那個瞬間,我像是加入了一千多年前的商隊,來自遠方的旅人經過漫長跋涉,終於來到了夢想中的波斯首都。
駱駝肉
伊朗人,或者按他們更喜歡的說法「波斯人」,自古就是亞歐大陸上的出色商人。他們的駝隊穿越沙漠戈壁、溝通東西,因此在沙漠邊緣的亞茲德,駱駝肉也是很流行的食物。
在這座用黃土磚建造的古老城市裡,有一家以「絲綢之路」為名的傳統酒店便提供烤和燉兩種烹飪方式的駱駝肉。駱駝的肉質稍有些粗糙,即便是燉肉也達不到羊肉那種軟爛程度,但肉香更純粹、質朴,沒有腥膻味,很能滿足肉食愛好者。
一點酸甜
在伊朗旅行的最後幾天,齋月的結束讓所有城市都恢復了令人驚嘆的活力,原本空無一人的街道上變得熙攘熱鬧,巴扎里的店鋪紛紛開張營業,馥郁的香料與香甜的乾果擺得滿滿當當,我也迎來了飲食最豐美的一段時光。
巴扎里的乾果
藏紅花和小檗
德黑蘭的艷陽照耀下,巴扎外的一條長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人們站在高溫下,熱切地交談著,隊伍一直從街道延伸到一棟小樓的二樓。我湊過去張望了幾眼,二樓是家熱鬧的餐廳,擠滿了歡快的食客,充盈著香甜的食物氣息。和伊朗人一樣幾乎餓了一整個月的我,也立刻加入了排隊等待——那時候我都還不知道要吃的是什麼呢。
Zereshk Polo Morg
一個小時之後,我吃到了餐廳供應的唯一一種食物:Zereshk Polo Morgh。賣相極好,切成方塊的橙紅色米飯外焦里嫩,上面散落著紅寶石色的小檗和鮮綠色的開心果仁,還配有一隻很大的雞腿。
我吃了一口,米飯外層香脆、內里柔軟,入口酸極了,但回味又有隱隱的甜,在炎熱的夏日倒是很開胃,難怪那麼多人排隊。米飯的橙紅色來自伊朗特產藏紅花,再加入小檗,它的酸味和咸鮮味的雞腿搭配,讓整道菜的味道變得很有趣。
這是我在伊朗吃過的口感層次最豐富的一頓飯,但旅伴卻被酸倒了牙。
車厘子
車輛載著我們離開加茲溫,朝著色彩斑斕的厄爾布爾士山脈行進。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逐漸降低了一些,原本荒蕪的山谷里開始出現綠色的林子。路邊的伊朗人守著成箱的艷紅車厘子,等待著城市裡的收購者到來。
車厘子
說到中東的水果,被提到的往往是甜蜜的椰棗和無花果,它們被製成乾果大量出口,聞名世界。但別忘了伊朗也是車厘子的原產地之一,從大不里士到加茲溫的山谷中漫山遍野都是櫻桃樹,成熟的紅色車厘子掛在濃綠的枝頭,堪稱炎夏最宜人的風景。
因為是原產地,伊朗的車厘子極其便宜。品質最好的車厘子大小跟一元硬幣直徑相當,果實飽滿圓潤,咬一口唇齒間立刻溢滿酸甜汁液,售價合人民幣不過6塊錢一斤。想想國內的車厘子的高昂價格,突然降臨的「車厘子自由」讓我和旅伴欣喜不已,簡直恨不得把一生的車厘子配額都在這吃完。
冰淇淋
旅途開始之前,我就期待著能在伊朗過上天天吃冰淇淋的日子。作為藏紅花和開心果的產地,這兩種口味的冰淇淋都在伊朗頗為流行。因此齋月結束之後,我立刻沖進了在加茲溫看見的第一家冰飲店。
店主帶著年輕的兒子在營業,見到我便綻放出波斯人一貫的熱情笑容。語言不通,店主索性打開冰櫃讓我自選。一股冷氣沖出來,噴了我滿臉,神志都清明了幾分。我挑了其他客人都在吃的黃白相間冰淇淋,少年仔細地把簡陋的小盒子拿出來擺上桌,遞過來塑料小勺。白色部分是奶味,黃色部分是開心果味,側邊還沾著細密的開心果碎。
開心果冰淇淋
這種綠色的小乾果起源於兩伊地區,伊朗是最早人工種植開心果的國家和如今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冰淇淋的滋味並不濃郁,口感略有韌性,綿密的奶味之中帶著開心果的清甜,一口下去,像是在沙漠正午的烈日下發現一抹清泉——我的伊朗飲食冒險之旅終於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