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共有多少軍人
你好,伊朗的現役部隊51.3萬人,其中陸軍約35萬人,海軍約1.8萬人,空軍約4.5萬人。
❷ 英國外交大臣赴伊朗撈人未果結果怎麼樣
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10日結束訪問伊朗之旅。他此行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尋求讓一名英國和伊朗雙重國籍女士獲釋,這一目標並未達成。
不過,約翰遜此番赴伊朗協商並非毫無成果。外界注意到,這名女士原定10日的涉嫌非法宣傳聽證會予以延期,顯示積極跡象。
不少英國民眾擔憂這名女士的刑期會被延長。湯森路透基金會總裁莫妮克·維拉認為,如果新罪名落實,扎加里—拉特克利夫可能會再增加16年的監禁。
這名女士的丈夫理查德·拉特克利夫10日發表聲明說,約翰遜會晤伊朗總統魯哈尼後,伊朗方面決定推遲舉行有關新指控的聽證會,這對尋求讓妻子獲釋而言「無疑是個積極跡象」。
理查德透露,約翰遜9日晚與扎加里—拉特克利夫的雙親會面,向老人們保證將全力促成讓他們的女兒重獲自由。
❸ 伊朗的外交
據中國「史書」記載,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
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
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波斯派使節到中國北魏王朝友好聘問達十多次。隨著雙方友好往來,漢文化傳至西域,西域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伊朗等國的「絲綢之路」也全面暢通,為兩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開辟了新的紀元。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打井、煉鐵、制漆、繅絲等工藝源源傳入伊朗等西亞諸國,伊朗的物產如蠶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傳入中國。
到了唐代,兩國往來曾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波斯遭外來侵略,波斯王親自到唐帝國訪問並請援,唐高宗封他為都督,遣將派兵護送他回國,但回國未成死於長安。其子尼列斯謀策復國未成,於唐中宗景龍年間返華也死於長安。當時,尼列斯率領數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當上了將軍、外交官、天文學家、醫學家和學者。
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波斯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裡安家落戶。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後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於長安。
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亞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後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當時,隨同鄭和訪問的費信曾寫紀行詩句描寫當地的風俗及特產。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爾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後來,成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貴史料和重要見證。據考證,多年來,兩國植物的傳播和移植就達幾十種。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還曾在中國流行。伊中兩國在經貿合作上, 中國是伊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
伊中兩國在文化上,中國同伊朗成立文化聯合委員會並定期舉辦會議。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伊朗的經濟實力位居亞洲第七位(次於中、日、印、韓、印尼、沙特)。2011年伊朗銀行經濟帳戶局的初步數據顯示,伊歷1389年(2010年3月21日-2011年3月20日),按當年基本價格計算,伊朗名義GDP為43,042,640億伊朗里亞爾,同比增長20.8%;按伊歷1376年可比基本價格計算,實際GDP為5,392,190億伊朗里亞爾,同比增長5.8%;GDP平減指數為798.24,同比變化14.3%。
2011年伊朗的名義基本價格GDP摺合4163.13億美元,名義市場價格GDP摺合4191.01億美元,人均名義市場價格GDP約為5610美元。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也比較發達,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發展很快。伊朗的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胡齊斯坦為石油工業區與重要出海門戶。
伊朗盛產石油,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石油是伊經濟命脈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匯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伊經濟保持穩步增長。2010年,伊國內生產總值4114億美元,同比增長2.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478美元。 1920年起伊朗開始逐漸發展大規生產機房。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轟炸伊朗石油化工工廠以及阿巴丹油田,導致石油生產速度減慢。1988年開始重建煉油廠,1993年才開始正常。但是在戰爭期間亦出現多個小型工廠為軍隊生產軍需品。
國家主要生產石油化工產品、鋼及銅製品。其他主要生產品包括汽車、家用電器、通訊設備、水泥、工業機械 (伊朗擁有西亞最大的機械工業)、紙張、橡膠製品、農產品、加工食品 、毛製品以及葯物。 紡織業由當地提供棉花及羊毛,有40萬人就業,當中2000人處於德黑蘭、伊斯法罕以及在裏海治岸地區一帶。
根據經濟學人指出,伊朗在全球工業排行排第38,生產總值佔230億美元。由2008至09年伊朗的工業生產成長值由69位躍升至28位。
2003年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報告指伊朗中小型企業發展障礙,包括缺乏監督、沒有有效的銀行系統、缺乏研發、缺乏管理技能、貪污、稅制不良、文化恐懼、教育限制、未能國際化、勞工技能不足、缺乏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不足、社會學習不足、以及傳統文化影響。但於最近的研究亦指數伊朗在各方面領域亦有急速的發展,包括科技、醫療、航天、國防以及重工業。在受到美國的經濟制裁下,國家急速成為工業化國家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伊朗農耕資源豐富,全國可耕地面積超過5200萬公頃,占其國土面積的30%以上,已耕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耕地830萬公頃,旱田940萬公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3%,農民人均耕地5.1公頃。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其綜合收割機與拖拉機保有量分別為1.3萬台和36萬台。伊政府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農業,糧食生產已實現90%自給自足。
農業主產區集中在裏海和波斯灣沿岸平原地帶,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自2003年以來,伊朗政府逐年加大農業扶持力度,重點支持水利灌溉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科研、信貸與自然環境保護,以便改良農耕環境,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力爭實現政府第四個五年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制定的13.5%的行業增長目標。 伊朗擁有全球10%的石油資源。伊朗亦擁有全球第二大天然氣的資源,主要在南帕斯,大多數天然氣用於國內。自1913年伊朗成為主要產油國。主要油田位於中部以及伊朗西部的Zagros山脈。石油亦可在伊朗北部以及沿波斯灣一帶的陸地。當地石油及天然氣以及水力發電設施提供國家的能源。2010年伊朗建造首個價值10億美元的布希爾核電站
1970年後期伊朗成為第四大產油國,當時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產油國以及第二採油國由於1979年的革命,政府將產油量減少,因為國家需要儲存石油。油產量曾在兩伊戰爭期間減少。 1980年代油產量再次增加,修理損害的油管以及開采波斯灣沿岸的油田。
主要油田位於阿巴丹(建於1913年,是國家首個油田)、克爾曼沙赫及德黑蘭,但是未能符合當地對石油氣的需要。煉油業需要150億美元投資,在五年內發展到自給自足以及中止入口。油管連接煉油廠以及阿巴丹、Bandar-e Mashur及Kharg Island等岸邊城市。1990年伊朗國營石油及天然氣企業在接受外資下探索更多油田。
設法子的肥料廠,以及salouye世界最大乙烯設施是伊朗國葯的計劃,石油製品收益2007年達55億美元,2008年達到接近90億美元。
2004年度伊朗油產量達14億,純利達500億美元。官方估計如果計劃順利,2015年的收益達2500億美元。伊朗生產60-70%工業設備給當地使用,包括煉油廠、油輪、鑽油台、油井以及探索設備。
2008年伊朗油價在Kish Island開始進行交易交易以伊朗里亞爾及以其他主要貨幣(美元除外)進行。
2008年伊朗的能源消耗達60至70億美元。國家能源消耗量高於國際標准。伊朗回收28%的石油及天然氣,目前是達到回收率60%。伊朗在2008年補貼石油、電費及天然氣達840億美元。伊朗的天然氣消耗量僅次於美國以及俄羅斯,是全球第三。 受到經濟自由以及政府支出影響,包括政府所設立的基金已耗盡。估計服務行業的收益超越25%GDP的支出主要來自政府日常開支,包括軍事、薪金以及社會服務。
市區化對於服務業帶來了刺激。重要服務行業為公共服務,包括教育、商業、個人服務及旅遊業。伊朗科學的收益達9億美元(2005年),但過去15年未有顯著的增長。2000年代早期伊朗將研發的國民生產總值調至0.4%,落後於已發展國家的平均值1.4%。2009年將會占國民生經總值0.87%以及將會達到2.5%。
交通及通訊的GDP總值預計在2013年提升至460億美元,佔全國6.8%。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在1996年建議伊朗在交通及通訊僱用340萬人,在2008年增至20.5%的勞動人口。 伊朗有各種報刊1700餘種,大部分在德黑蘭出版。主要報紙有:《世界報》、《消息報》、《伊斯蘭共和國報》、《虔誠者報》、《使命報》、《和平報》和英文版的《德黑蘭時報》、《伊朗新聞報》和《伊朗日報》國際版。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訊社。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稱波斯通訊社。
國家廣播電視台成立於1966年,1979年改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聲像組織。電台用波斯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及漢語等二十五種語言對外廣播。電視有7個台播放節目,並有3個衛星台向海外播出。2007年7月,伊朗開通伊首家英語電視台PRESS TV。
2009年10月11日,伊朗邁赫爾通訊社與新華通訊社簽署了兩社新聞交換協議。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於2008年8月15日宣布,伊朗將會於近期發射本國第一顆自行研製的人造衛星。用於發射衛星的火箭和發射架等設施完全由伊朗自行研發。據伊朗通訊社祚8月17日援引軍方發表的聲明說,軍方當天成功發射「信使號」火箭,並將一顆名為「希望號」的自製人造衛星送上太空。此次發射的目的是對衛星運載過程、遠程發射系統、地面控制中心、地面信息站和指揮系統等進行全面測試。據報道,衛星目前已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一切進展順利,達到了所有預期目標。而艾哈邁迪-內賈德也出席了衛星發射儀式。
伊朗提煉濃縮鈾被認為發展核武計劃,歐美威脅制裁其石油出口,伊朗揚言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作為反擊。
根據電子期刊的發展中國家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伊朗在2002年佔1.1%的GDP,約15萬人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當中2萬名人員從事軟體行業。2002年總共有1200家已注冊的資訊科技公司,當中200家從事軟體發展,2008年軟體出口數目達500億美元 在伊朗境內,所有媒體都受到國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並且必須有伊斯蘭教義指導部的批准,才能公開運作。這也包括網際網路。伊朗在2005年是世界的網志人口(bloggers)的第4大國家。
伊朗電信部長雷扎·塔格希普爾(Reza Taghipour)宣布,該國計劃在5個月內建成全國性區域網,以打造「清潔網路」。
塔格希普爾表示,到2012年8月,伊朗所有電信運營商只能為「國家互聯網」提供服務。此外,該國將用「伊朗電郵」和「伊朗搜索引擎」等服務,取代谷歌(微博)、Hotmail和雅虎等網站。
伊朗政府已經開始為「伊朗電郵」提供注冊服務,用戶需要提供全名和地址以供核實。 公路
伊朗公路總長15.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00公里;郊區公路9.38萬公里,其中瀝青公路4.53萬公里。注冊機動車452萬輛,其中小汽車272萬輛。
鐵路
伊朗鐵路總長9508公里,干線7265公里,支線2243公里,在建3300公里。擁有機車277輛,年運送旅客1311.1萬人次,運送貨物2639.2萬噸。
水運
主要港口有波斯灣地區的霍拉姆沙赫爾、布希爾、阿巴斯、霍梅尼、恰巴哈爾港和裏海地區的安薩里和諾沙爾港。主要船運公司有四家,分別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船運公司、伊朗—印度船運公司、瓦爾法加爾船運公司和裏海船運公司;擁有輪船112艘,貨物運輸能力3069萬噸,旅客運輸能力263萬人次。此外,伊是中東和波斯灣地區最大的油輪擁有國,有20萬噸級以上油輪26艘,油輪總噸位超過450萬噸。哈爾克島是伊最大的原油輸出港。
空運
伊朗共有機場83個,使用率為 34 %;其中14個軍用機場、61個綜合性機場(只有22個可降落飛機)和8個客運機場。德黑蘭、伊斯法汗、設拉子、大不里士、阿巴丹和阿巴斯為六大國際航空港。伊朗航空公司是伊境內最大的航空公司,擁有飛機83架,在23個城市間擁有航班,開通有赴海灣、亞洲和歐洲的33條國際航線。 2004年共運載旅客1133萬人次。
伊朗有通往中東、亞洲、及歐洲全靠龐大的航空網路。來自美國或澳洲的遊客需在亞洲或其它中東國家轉機才能飛往伊朗。大多數飛機在德黑蘭的邁赫爾阿巴德機場(Mehrabad Airport)著陸。
❹ 請介紹下,伊朗前任外長外交部長馬努切赫爾·穆塔基的詳細信息。謝謝。
馬努切赫爾·穆塔基,伊朗政治人物。出生於1953年5月,是伊朗職業外交官。2005年8月起擔任伊朗外交部長,2009年獲得連任。2010年12月13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解除了穆塔基的職務,由伊朗副總統兼伊朗努切赫爾·穆塔基(英語:Manouchehr Mottaki,波斯語:منوچهر متکی ),伊朗前外交部長。出生
馬努切赫爾·穆塔基
於1953年5月12日,畢業於印度班加羅爾大學,後來在德黑蘭大學獲得國際關系碩士學位。1985年至1989年任伊朗駐土耳其大使,1989年1992年任外交部西歐事務秘書、外交部副部長,1994年至1999年任伊朗駐日本大使。2005年8月起任伊朗外交部長,2009年獲得連任。2010年12月13日被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解除外長職務。
原子能組織主席阿里·阿克巴爾·薩利希暫時代理。
❺ 2019年中國在伊朗的外交官是誰
二零一九年中國在伊朗的外交官呢是宏都拉斯
❻ 兩伊戰爭期間 伊朗 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是誰
美國那時候肯定支持伊拉克撒!現在它知道後悔了吧~其實原美國還支持了本-拉登,要是沒有美國拉登也不會有現在這樣調皮~自己種下個果還是自己吃得好!要看他有沒有本事吃得下喲!有毒~~~劇毒喲!呵呵~~~~
❼ 關於伊朗領導人的問題!
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事實上最高精神領袖的威望最高,地位比總統大,很多事情都是由他決定的,比如伊朗總統大選時都很關注他對候選人的態度,看他是否支持。
對總統的任命要得到最高領袖的批准才行。當前的最高領袖是哈梅內伊,由於其在1981到1989年期間擔任了伊斯蘭共和黨總書記和伊朗總統,加之當時處於兩伊戰爭期間,他本人積累了相當大的威望。被負責選擇伊朗最高領導人的專家會議選舉為新領袖,接替去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 在伊朗的各個派系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最高領袖擁有廣泛的權力,職權包括制定國家大政方針並監督其執行,擔任武裝部隊統帥,宣布戰爭、和平和總動員令,下達全民公決令,可任命或罷免總參謀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廣播電視局局長和司法總監等官員,總統經選舉產生後必須經領袖批准方可生效,領袖可根據議會或最高法院的裁決罷免總統。而總統則主要是行政部門的首長,向人民、最高領袖和議會負責,如辭職則需向領袖遞交辭呈。
伊朗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但是三權都受最高領袖領導。伊朗的最高立法機構是伊斯蘭議會,四年一屆,議員由選舉產生。但是議會的所有立法必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准方能生效。憲法監護委員會由12名成員組成,任期6年。其中包括由最高領袖指定的6名教法學家,以及由司法總監推薦、經伊斯蘭議會投票的6名穆斯林法學家。司法總監是伊朗的最高司法首腦,由最高領袖任命,任期5年,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都由司法總監任命。
❽ 美伊為何斷交
1978-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隨後美國宣布跟伊朗斷交。
1979年,伊朗方面發生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和扣押使館人員事件,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1978年10月,巴列維去往美國進行「治病」>。
事件發生後,伊朗方面釋放了人質中的13名婦女和黑人,其餘53名人質仍被扣押在美國使館里。伊朗方面堅持將引渡巴列維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美國卡特政府見外交斡旋努力難以奏效,遂採取強硬手段,驅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在美居住手續的伊朗留學生。伊朗立即還以顏色,宣布停止向美輸出石油,准備提取在美的存款,不接受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支付貨幣,不償還巴列維政權欠下的債款。美國針鋒相對,採取反措施,下令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在美資產,訴訟海牙國際法庭。
1980年4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
❾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是甚
伊斯蘭革命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美國相信此前在巴黎與霍梅尼達成的密約,對伊斯蘭政權還心存幻想,甚至企圖藉助霍梅尼的力量共同對付蘇聯入侵阿富汗,美伊維持正常的外交關系,美國大使沙利文留駐德黑蘭。
1979年10月形勢急轉直下。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離開伊朗後輾轉到了摩洛哥、墨西哥和巴哈馬。由於受到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強大壓力和追殺令的威脅,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願接納他定居。在此期間,巴列維罹患淋巴癌,他的家屬通過洛克菲勒和基辛格等人向美國政府申請赴美治療。卡特政府猶豫再三,於1979年10月2日宣布,出於「人道主義」同意巴列維赴美治病,引起伊朗公眾的憤怒。伊朗伊斯蘭政權懷疑美國爽約轉而支持巴列維殺回馬槍。10月29日,霍梅尼在庫姆市發表演說時宣稱,「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譴責美國政府支持巴列維,表示伊朗人民將給予回擊。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當時正在阿爾及利亞與美國代表談判關系正常化的伊朗臨時政府總理巴扎爾甘回國後就被趕下了台。
1979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11月4日當天,我正好陪同林兆南臨時代辦到伊朗外交部辦事,我們當時還不知道美國大使館被佔領,結果到了伊朗外交部門口的時候看到美國臨時代辦的專車停在那裡。後來一打聽才知道,美國代辦帶領兩個隨員到伊朗外交部進行抗議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大使館,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提完抗議之後,伊朗外交部的官員就告訴他們:不得離開伊朗外交部。這樣美國大使館的52名人質被扣押在使館,美國代辦和兩名隨員被扣押在了伊朗外交部的一個房間里,在那裡呆了444天。
事件發生後,美國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希望人質獲釋。11月18、19日,伊朗方面釋放了人質中的13名婦女和黑人,其餘53名人質仍被扣押在美國使館里。伊朗方面堅持將引渡巴列維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美國卡特政府見外交斡旋努力難以奏效,遂採取強硬手段,驅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在美居住手續的伊朗留學生。伊朗立即還以顏色,宣布停止向美輸出石油,准備提取在美的存款,不接受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支付貨幣,不償還巴列維政權欠下的債款。美國針鋒相對,採取反措施,下令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在美資產,上訴海牙國際法庭。
這次人質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許多國家以不同方式表示希望遵循國際法准則尊重外交人員豁免權,釋放人質,和平解決美伊兩國爭端。12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呼籲伊朗釋放美國外交人員。伊朗拒絕接受安理會決議。人質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美國決心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1980年4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
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美國在世人面前丟盡了面子。
當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美國人質遂成為伊朗的包袱。11月2日,伊朗議會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釋放人質的4項條件:美國作出不幹涉伊朗內政的保證,解除伊朗在美國資產的凍結,撤消美國對伊朗的一切要求與制裁措施,將前國王巴列維的財產歸還伊朗。11月11日,美國表示原則上接受上述條件作為解決人質問題的基礎。經阿爾及利亞等國斡旋,美伊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在阿爾及爾簽署了關於解決人質問題的協議:美國分三次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釋放全部美國人質。次日,被扣押14個半月的美國人質全部獲釋離開伊朗。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在美國人心目中,人質事件是美國人自越戰以後遭受到的最大的恥辱。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面對伊朗竟然束手無策。美國外交官被蒙上眼睛反綁雙手遭伊朗學生羞辱的照片和圖象在美國傳媒反復刊登和播放,伊朗人進入美國大使館之後把裡面所有的秘密文件拿出來示眾,對美國公眾的刺激極大。1980年2月,當52名人質獲釋返回美國時,美國各地公眾在樹上和家門口掛滿黃絲帶,可見此事在美國影響之大。這個事件也成了美國公眾對伊朗的一個仇恨點,此後美國歷屆政府不管採取如何敵對伊朗的政策,在美國國會沒有阻力,美國公眾也都能接受。
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 「輸出革命」 極大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❿ 伊朗最高領袖從來不出國,是因為他不敢嗎
君子和而不同,做為與伊朗不同國度的人們,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不同於我們的文化習俗示以包容和尊重。因為我們沒有置身與那個環境之中,我們所聽到的一切可能都是一面之詞 ,所看到的不過是管中窺豹。反觀西方,他們一味沉溺於他們「自由民主」觀念的優越感中,他們不了解我們「橘生淮北則為桔」的大智慧,他們不懂我們數千年來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方一味的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只會重蹈他們歷史上維京海盜和十字軍的野蠻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