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會成為第二個敘利亞么
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以來叢林法則下,弱肉強食,尤其是西方強大後,那是可以為所欲為。為此世界不得安寧,很多原本穩定的國家,也最終走向凄慘。最典型就是敘利亞,原本是一個穩定繁榮的中等強國,而在西方的圍堵和打擊下,最終非常凄慘。國家四分五裂,百姓民不聊生,徹底垮塌了。而現在很多人擔心,伊朗會重蹈覆轍,那麼伊朗會成為第二個敘利亞么?你可能想不到。
所以這種危機一旦爆發,其實對於伊朗而言,整個國家的危險甚至比敘利亞還要凄慘。從現在來看,面對西方的挑釁,其實伊朗已經無能為力,因為國內問題已經很嚴重,面對國外威脅, 更加無奈和無力。從敘利亞和伊朗的狀況也可以看到,一個無法讓百姓富裕的國家,註定難以長久。
⑵ 如果伊朗戰事爆發···
第1個問題:
中國不會有軍事動作,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的條件就是要有和平的環境。其2,朝鮮目前局勢不穩定,中國在此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3,南海問題及台灣問題等都牽制這中國,這關繫到中國長遠的國家利益。
第2個問題:
俄羅斯不會支援,其1,俄羅斯和伊朗有這石油方面的利益關系,伊朗打仗,俄羅斯就能在石油上或得更多的利益,其2,俄羅斯內部環境因素不安全,比如上次的地鐵事件,先安內是首要任務。其3,俄羅斯同中國一樣,在區域內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一旦這種區域平衡被打破,朝鮮,日本,印度等等的區域內的國家就會有可能影響區域的局勢穩定。
補充回答:
你所說的其實就是美國在牽制中國的發展,其實在奧巴馬上台之前,美國歷來是這樣做的,在小布希任期時,是由於對伊的動作才與中國表面有所緩和,對於中國的牽制,其實已經上升到了美國的國家戰略之中。
關於鳳凰衛視,這類的軍事節目或多或少是存在炒作性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視率,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聽到,鳳凰衛視引用一些外媒的帶有政治目的且不權威的內容在節目中發表,對於這類的節目我一般是不會直接採納他們的信息作為最終結論的,不過看看倒也無妨,有些信息則需要經過自己的刪選。
美國並不恐懼中國的崛起,只是美國不願意美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尤其是歐盟之外的國家,在美國士兵中,多數人升至認為印度的軍隊比中國的強大,當然,這是由於美國政府一些帶有目的政治宣傳所造成的,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它」的確達到了目的。
以上的所有問題的回答,我都有所保留了,1是由於關系太多,我懶,2是由於網路的「和諧」經常會讓這類軍事,政治內容的帖子發不出,所以就寫這么多吧,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另外了解。
⑶ 伊朗問題中國會怎麼處理
一、中國不希望伊朗擁有核武器。
二、中國不希望伊朗問題迅速解決,主要是讓伊朗拖住美國。否則美國戰略重心會順利轉移到亞太地區。
中國與伊朗現在是相互利用的關系,沒有什麼正義與友誼可言。各自心知肚明
⑷ 請問目前伊朗的局勢怎樣,他們的核武器研製出來了嗎有人說中國幫助他研製的,靠譜嗎
伊朗的國內形勢現在相當嚴峻。本來核危機就已經很嚴重了,再加上前兩天的沖撞英國使館事件,將當前的形勢雪上加霜了。也給了美英國家制裁乃至動武的把柄。現在要看伊朗當局怎麼樣來化解當前的困局了。至於核武器,伊朗應該沒有那麼快成功。中國雖然是伊朗的重要戰略夥伴,但我覺得不會冒這么大的風險來幫他造核武。
⑸ 伊朗被制裁是怎麼回事
美國因為伊朗核問題制裁伊朗。
伊朗核問題於2006年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於伊朗拒絕停止其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在2006年至2010年間先後通過了4份制裁決議,不斷加大針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力度。
美國於1980年與伊朗斷交後一直對伊實施經濟制裁。1995年,美國以伊朗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及致力於發展核武器為由宣布對伊朗實施貿易禁運。
但是,伊朗被美國制裁,影響到了中國。因為美國主導的全面制裁空前嚴厲,更由於伊朗官方為應對外匯短缺的嚴峻形勢,於2018年6月下旬出台覆蓋10大類、1339種商品的禁止進口清單,理由是在列商品「非必需且有國內競爭者」。
這些產品大到機器設備,中到紡織輕工,小到瓜子零食,幾乎無所不包。位於霍爾木茲海峽沿岸的伊朗主要港口阿巴斯港滯留約14萬噸貨物等待清關,其中的大多數在上述清單之列,只有被伊朗工業部門認定為「必需且不妨礙國內競爭者」後,才可被海關放行,這影響到數以千計的中國中小企業。
(5)伊朗困局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一、美國制裁伊朗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作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航運公司在中國最大合作代理,融商物流伊朗辦事處負責人郭雍表示,現在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大型跨國船運企業由於需要平衡全球市場這個大盤子,不可能因伊朗一家而丟掉西方市場。但它們留下的市場空白總需要被填補,這對融商物流一類民企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郭雍說:「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現在撤了,而不久之後伊朗局勢真的好轉了,屆時大型國企和跨國公司因其體量和運營管理經驗,依舊會是伊朗市場的座上賓,我們民企只能再度白手起家。與其這樣,倒不如選擇堅守,至少這意味著局勢再度好轉後的先發優勢。」
二、美國制裁伊朗包括:
1、對伊朗多家國有和私營銀行實施制裁,凍結這些銀行在美國的賬戶和其他金融資產,禁止美國企業和個人同這些銀行進行商務往來;
2、任何為伊朗提供汽油或者幫助伊朗煉油和發展煉油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將受到制裁,與伊朗革命衛隊或某些伊朗銀行有往來的外國銀行也將受到制裁;
3、對在伊朗石油或天然氣部門工作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4、對參與伊朗鈾礦開采、向伊朗出售油輪或向伊朗國家油輪公司提供保險服務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廢止伊朗在美國境內的資金流轉許可,禁止美國金融機構處理同伊朗有關的資金流轉業務
⑹ 美國「極限施壓」,伊朗作何應對
面對美國的 極限施壓 伊朗有四個計劃 當然並不是作戰計劃
首先是深度開發國內資源並將進口量降到最低水平,近幾年伊朗的資源進口額都維持在數百億美元規模,對鋼鐵,機械,葯品,穀物,運輸車輛等多款產品都有大量需求而他的主要供應商也大都是土耳其,韓國,歐盟等與美國關系匪淺的國家。以歐盟為例,伊朗每年從歐盟的進口額約為100億美元,其實早在美國制裁實施前 伊朗就有意識的減少部分材料的進口額,以降低對伊朗的依賴,朝著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
其實一句話概括完,美國對伊朗實施的一系列動作的「終極目標」就是謀求伊朗政權崩潰,「短期目標」則是摧毀伊朗經濟。迫使伊朗坐上不平等的談判桌並以此來維護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很顯然伊朗並不會如美國所願。
不管最後伊朗和美國的博弈結果如何,還是希望雙方都能冷靜下來,好好處理這個事情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⑺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
在這個問題上,蘇聯方面做出了讓步。從蘇聯的角度來說,這次吃虧了。在此之後,蘇聯一方面加緊研究自己的原子彈,另一方面加強自己的陸軍建設。為何要發展陸軍呢?因為蘇聯暫時沒有原子彈,也就只能用陸軍裝甲部隊的優勢來抵消對付的優勢。美國固然擁有原子彈,但美國陸軍裝甲部隊的數量有限,面對強大的蘇聯陸軍,美國也沒有底氣。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平衡點,在伊朗問題上的較量已經是美蘇之間矛盾的體現。隨著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和馬歇爾計劃的開始,美蘇之間的冷戰逐步展開。1949年秋天,蘇聯的原子彈試爆成功,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結束。
1946年,世界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美國和蘇聯在1945年似乎關系密切,但在1946年已經發生了沖突。在伊朗問題上,美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為了迫使蘇聯撤軍,美國甚至使用了核威脅。那麼,蘇聯軍隊是怎麼在伊朗搞到的?他們為什麼退出?
2、 為了迫使蘇聯撤軍,美國首次使用核威懾力量
當然,依靠伊朗自己的力量無法趕走蘇聯軍隊,因此伊朗國王巴列維向美國總統杜魯門求助。杜魯門自然理解伊朗的重要性,並建議將此事提交聯合國處理。因此,聯合國設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伊朗和蘇聯。然而,蘇聯並不打算撤軍。最後,杜魯門做到了。1946年2月,杜魯門要求駐扎在伊朗的蘇聯軍隊在1946年5月1日前從伊朗撤軍,否則後果自負。當時,一些美國媒體開始吹噓“300顆原子彈壓平了……”。事實上,美國根本不會有那麼多原子彈。這只是一種核威懾。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擁有原子彈。因此,在美國的要求下,蘇聯最終從伊朗撤軍。不過,為了挽回面子,蘇聯並沒有在5月1日撤軍,而是在6月才撤軍。
⑻ 為何說霍梅尼毀了伊朗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的發展那是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且國家的發展,那是有賴於強悍領導人,對國家的引導和管理。如果道路正確,那麼自然事半功倍,快速強大。但是如果誤入歧途,選擇了錯誤的道路,那麼自然發展緩慢甚至倒退。最典型的就是伊朗,伊朗現在的衰敗和頹勢,其實就是因為誤入歧途。所以很多人說,霍梅尼毀了伊朗,為何這么說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而未來來看,這個困局很難解決,也沒辦法解決。所以霍梅尼使得伊朗倒退,使得伊朗陷入發展的深淵,難以恢復了 。因此,從現在來看,霍梅尼確實毀了伊朗,毋庸置疑。
⑼ 伊朗內亂會如何收場
席捲伊朗的抗議浪潮仍如火如荼,暴露了這些年伊朗發展的底色。這場最初由保守派挑起、意圖打壓改革派的示威已完全走樣。一片喧囂中,通脹失業、伊斯蘭神職人員腐敗、伊斯蘭革命衛隊蠻橫、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深度介入和負擔、甚至精神領袖哈梅內伊都一個個成了靶子。
當前,抗議者要求體制內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雙雙滾蛋,這場運動的性質已經演變成反對伊斯蘭政教合一、要求哈梅內伊下台並尋求政權更迭和制度革命的政治事件。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終結了巴列維王朝,2009年的抗議浪潮支持了體制內的改革派,而這次運動的指向就是顛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翻版的"白色革命"噩夢
大規模遊行抗議背後往往能看到民生的艱困。這一次示威抗議在伊朗各地的蔓延,最初動因上看不像是中產階級追求公平正義,也不像是外國敵對勢力的搖旗蠱惑,更多的像底層百姓的絕望和揭竿起義。
2017年,伊朗全國失業率超過13%,年輕人失業率更是高達40%,伊朗全國有近三百萬人為溫飽發愁。據說近段時間,由於禽流感等因素,雞蛋和禽肉價格漲幅一度高達40%,而伊朗人食譜中最常見的洋蔥價格居然從2-3塊錢人民幣一個猛漲到約10元一個。
當然,民生只是內亂和改革最直接和基礎的動因。而人心思變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是最難把控的。在這點上,巴列維國王上世紀60-70年代推動的"白色革命"提供了最好的注腳。巴列維雄心勃勃,試圖通過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改革,引導伊朗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改革之初,伊朗國力蒸蒸日上,號稱"世界第九富國",但在短期的繁榮之後卻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伊朗經濟盛極而衰,良苦用心的"白色革命"換來的卻是巴列維的"王冠落地"。
伊朗現任改革派總統魯哈尼與巴列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有著良好的動機和糟糕的結果。2009年爆發的遊行示威,主流民意是支持改革派的。2013年上台的魯哈尼也被民眾寄予厚望,2015年伊核協議的簽署是魯哈尼的巨大政績,他原以為由此伊朗就可以逐漸擺脫西方制裁,增加石油出口和吸引投資,從而提振本國經濟和改善民生。但流入緩慢的歐洲資本、繁重的援外負擔、失敗的經濟政策、居高不下的物價,魯哈尼並未能迅速扭轉伊朗的經濟局面,普通伊朗民眾也沒有感受到由此帶來的經濟利好,一場本可以消失於無形的內亂就此爆發。
變革中的政治失序是危險的,魯哈尼和巴列維都嘗到了失敗的苦果。對魯哈尼而言,不但要發展經濟,又要抵擋來自保守陣營的圍攻,還要促進社會開放和民主化進程,同時還面臨職權有限的困局。
失序後如何恢復
當下的抗議示威活動,已經對體制內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失去了信心,訴求也不再是改革和改良,而是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完全推倒重來。
抗議浪潮能否最終推翻現存的伊斯蘭神權統治,這取決於在社會急劇變革中,有多少新的社會集團被迅速動員起來並捲入其中,目前來看現政權出現傾覆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抗議被鎮壓,結果也相對簡單,伊朗體制內的保守派會暫時得勢,社會矛盾也會暫時被掩蓋和調和。
如果說抗議活動曠日持久,甚至最後推翻了現政權,那伊朗的轉型將是非常復雜和充滿變數的。對一個國家來說,政治動盪後最終都需要恢復秩序,而恢復秩序需要權威。最後如何收場,要看社會的決定力量,在埃及如果論選舉,占人口多數的穆兄會勝利了,但埃及軍隊是政治最終的穩定力量,泰國的情況也類似。國家失序後無法恢復秩序是危險的,阿富汗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個強大能制衡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必須在政治參與之前做好,否則就容易出現政治不穩定的頑症。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出現了秩序重建,當年的群眾運動催生了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而這種沒有良好制衡能力和政治參與的體制一旦瓦解,風險系數是極高的,很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阿富汗。
而從地緣上來看,不管這場伊朗內亂最後被鎮壓或者取得如"顏色革命"般的成功,伊朗都毫無疑問會從其"八爪魚"般的國際干預中進行收縮。伊朗在敘利亞、黎巴嫩、葉門的胡賽武裝的觸角會縮回來一些,這有利於美國和中東權力的再洗牌。當然,對於美國來說,既希望伊朗政權發生變化,又擔心其中無限的風險。
作者:許輝(國際時政觀察者)
- END -
微信公眾號:華語智庫(huayujunshi)
雲集優秀記者,匯聚一流專家,實名專稿、權威分析、深度評論,最靠譜的原創資訊。關注「華語智庫(huayujunshi)」官方微信號可查看更多專家評說,按國家查詢文章內容列表。
⑽ 1980年間,伊拉克和伊朗在處理邊界領土爭端時採取了什麼措施其結果如何
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之後,它與領國伊拉克的關系迅速惡化。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
造成兩伊交戰的原因相當復雜。首先是兩國之間的領土糾紛,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阿拉伯河的劃界問題。這一由來已久的爭端可以一直追溯到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爭雄時期,當時雙方曾在阿拉伯河流域長期爭斗。而英、俄殖民勢力的逐步插手使兩國的糾葛變得更加復雜。1913年11月兩大帝國在英俄裁定下,簽訂《君士坦丁堡議定書》。1914年根據上述議定書組成的劃界委員會又達成了會談紀要,規定阿拉伯河除靠近波斯的霍拉姆沙赫爾一段以河道深水線劃界外,其餘部分以伊朗一冊淺水線為界,整個河流的主權屬於奧斯曼帝國。1937年7月,獨立後的兩伊在德黑蘭締結邊界條約,商定伊朗阿巴丹附近約4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改為以河道深水線劃分,其餘部分仍遵照《君士坦丁堡議定書》之規定。
隨著石油資源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伊朗日益不能容忍阿拉伯河這一重要的油船航道為伊拉克所控制。況且隨著石油出口而帶來的財富增長,兩國統治者多少滋長了擴張地區影響力,進而稱霸波斯灣的野心,並視對方為最強勁的競爭者。1969年,伊朗國王巴列維單方面廢除1937年的邊界條約,兩國一度因此斷交。1975年3月,在石油輸出國組織阿爾及爾首腦會上,巴列維國王和薩達姆總統達成了解決邊界糾紛和發展睦鄰關系的協議,即阿爾及爾協議。雙方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水上邊界,並決定依照1913年議定書和1914年會談紀要勘測陸地邊界。伊拉克當時在邊界問題上做出比較明顯的讓步,是為了換取伊朗停止對伊拉克庫爾德族分離勢力的支持。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以後,伊拉克認為在邊界劃分中讓步的前提已不存在。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總統正式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不久,阿拉伯河兩岸成為兩伊戰爭的主戰場。
兩伊戰爭開始後,各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曾多次進行調停。面對戰爭擴大化的危險,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通過598號決議,再次做出結束戰爭的努力。該決議規定:(1)兩伊立即停火,並將軍隊撤至國際公認的邊界內;(2)在敵對行動停止後,立即釋放和遣返戰俘;(3)由聯合國秘書長和兩伊協商,委託一個公正團體調查沖突責任問題;(4)由聯合國秘書長會同兩伊及其他有關國家審查保持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措施。該決議得到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致支持,並首次引用聯合國憲章第39條和第40條,規定如有一方拒絕執行,安理會將「開會審議確保決議獲得遵守的進一步措施」,即實施制裁。從而對兩伊構成了強大壓力。
兩伊此時都已戰至精疲力竭。伊拉克立即接受了聯合國決議,而伊朗自恃佔有伊拉克的法奧半島,在討價還價中地位有利,職責聯合國決議沒有明確戰爭責任而拒不接受。1988年4月,伊拉克軍隊發動攻勢收復法奧地區,並趁勢攻入伊朗境內。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再要求安理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在外交和軍事雙重壓力下,伊朗被迫於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正式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結束。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