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流士是如何統一波斯的他又發動了什麼改革呢
當大流士成為皇帝時,一開始的日子很困難,因為高墨達死後,全國各地都發生了叛亂。由於叛軍之間缺乏聯系,這有利於大流士一個接一個地瓦解。大流士首先把他的軍隊集中在埃蘭,並俘虜了叛軍的首領。然後他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巴比倫地區。巴比倫軍隊被大流士的軍隊趕下城池,導致無數人傷亡。尼基托·貝爾只帶了幾個騎兵逃回了巴比倫。很快,大流士率領他的軍隊進入了千年古城巴比倫。作為波斯帝國的第三代君主,大流士一世在繼承王位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發起了18次戰役,不僅消滅了分裂勢力的領導者,還將廣闊的波斯帝國統一為一個整體。洋洋得意的大流士一世對他的成就並不滿意。他走遍全國,觀察人民的情況,並進行大流士改革。受大流士一世改革的影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經濟得以繁榮發展。
大流士改革的每一個體系都徹底改變了波斯原來落後的體系。與歷史上的其他改革活動不同,只加強了一項或幾項小的改革。在很短的歷史時期內,波斯王國從一個部落躍升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型奴隸制帝國。其繁榮的原因與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密不可分。
2. 貝希斯敦銘文
貝希斯敦銘文(波斯語: بیستون ; 古波斯語: Bagastana)是一個位於伊朗克爾曼沙汗省的多語言的銘文。三種不同的語言古波斯語,埃蘭語,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書寫的同一篇文章被刻在其銘文上。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為波斯王,稱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為了頌揚自己,他讓人用埃蘭文、波斯文和巴比倫文三種文字把其戰績刻在懸崖上,史稱「貝希斯敦銘文」。
3. 貝希斯頓銘文的故事是什麼
波斯皇帝暴君岡比西斯死後,波斯的大臣們紛紛向那個假扮巴爾迪亞王子的拜火教僧
侶高墨達投降,以免招來殺身之禍。
高墨達當了8個月的皇帝,但從不召見大臣,他們都很納悶:「為什麼新國王總是深居
簡出,拒絕召見大臣,也不在公眾場合露面呢?有人傳說這個巴爾迪亞其實是拜火教僧侶高
墨達,大臣們都將信將疑。
有一天,岡比西斯過去的一個王妃發現新皇帝沒有耳朵。她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父親,
大臣歐塔涅斯。歐塔涅斯馬上斷定新皇帝不是巴爾迪亞,而是僧侶高墨達。因為在居魯士當
皇帝時,這個高墨達由於過失被居魯士下令割去了雙耳。歐塔涅斯馬上把真情告訴了另外的
6名波斯貴族,其中包括後來的皇帝大流士一世。他們決定也發動一次政變,殺死高墨達,
奪回政權。
這7個大臣先是派人在首都到處散布,新皇帝不是真正的巴爾迪亞,而是高墨達的消
息。沒幾天,假巴爾迪亞的消息便在京城傳開。
高墨達知道真相敗露之後,驚慌失措,馬上逃到米底的一個地方,最後被歐塔涅斯和大
流士等人殺死。
高墨達死後,這7個大臣又商議由誰來當新皇帝的問題。但誰都認為自己應該當皇帝。
一天,7個人又為此事爭執起來,只有歐塔涅斯最後退出了王位的競爭,只要求今後不管誰
當了皇帝,都不得對他有不敬的地方。其餘6人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由誰當皇帝的問題還
沒有解決。最後6人商定,第二天早晨,6人乘馬在郊外集合,看誰的馬先嘶叫就由誰來當
皇帝。最後,大流士讓他的馬夫使了一個計策,使他的馬先叫了起來,當上了皇帝。
大流士當上了皇帝之後,開始的日子很不好過,因為在高墨達死後,全國各地都出現了
叛亂。由於叛亂的軍隊之間缺乏聯系,有利於大流士各個擊破。大流士先是集中兵力進攻埃
蘭,擒獲了起義軍首領。然後又親自率軍攻打巴比倫地區。在底格里斯河附近擊敗了巴比倫
王尼金圖·貝爾的部隊,巴比倫軍隊被大流士的部隊趕進水中,死傷無數。尼金圖·貝爾僅
帶少數騎兵逃回巴比倫城。不久大流士率軍攻進巴比倫這座千年古城,殺了貝爾。就這樣,
大流士費時一年,前後進行了了18次戰役,終於平定了叛亂。
公元前520年9月,大流士功成身就,躊躇滿志,並巡行各地。為了吹捧自己,在他
巡行到愛克巴坦那附近的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讓人在村旁的懸崖峭壁下留下了有
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這個銘文的上半部分是浮雕,浮雕上的大流士身罩披肩,氣勢軒昂,圓睜雙眼,目視前
方。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高墨達,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阿胡拉·馬茲
達。8名被繩索綁縛著脖頸的叛亂首領被雕刻的很矮小,與高大偉岸的大流士形成鮮明對
照。浮雕的下半部是用古波斯、埃蘭、阿卡德語三種楔形文字寫成的銘文,上面寫著:
「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敘斯塔斯帕之子,阿爾沙
馬之孫,阿黑門尼德。……按阿胡拉·馬茲達的意旨,我是國王。」
大流士認為居魯士和岡比西斯時代宮的庭缺乏規矩。自從當了皇帝之後,他便制定了一
大套森嚴的宮廷規矩。在上朝時,大流士頭戴閃閃發光的金皇冠,身穿絳紅色的長袍,腰系
金絲腰帶,手握黃金「權杖」,高坐在金階之上。身後則站著大群高擎羽扇和大傘的隨從和
侍衛。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見,在他和大臣之間還要用帷幕隔開,因為大臣的呼吸會褻瀆皇帝。
大流士宮內的各種雜役人員有1.5萬人。他還建立了一支有1.2萬人的衛隊,稱為
「不死隊」,因為他們的人數永遠不變,隨時有預備隊可以補缺。
為了防止出現叛亂,大流士又把全國分成許多軍區,軍區的長官只對他一個人負責,任
何人無權調動軍隊。
大流士日常的飲食極為講究。當上皇帝之後,他便只喝故鄉的水。因此每天都要派許多
人用專門的銀筒,把他故鄉的水運來。即使在他出遊各地時也不例外。
大流士特別喜歡吃愛琴海產的鮮魚,為了極時把鮮魚送到宮中,他下令修了一條全長兩
千多公里長的驛道,稱為「皇道」。這條驛道全線設有100多個驛站,沿路驛站的信差,
就用接力的方法,快馬加鞭地把鮮魚送到宮中。從愛琴海到大流士的宮中,如果步行需要幾
十天的路程,但由於有了這條驛道,信使3天就可以到達。希臘人羨慕地說:「波斯王住在
巴比倫,愛琴海鮮魚進宮廷」。
當然,修築這條驛道也使波斯的交通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條路在我國漢代張騫通西域
後,便成了絲綢之路的東段。此外,大流士還下令挖了一條由尼羅河到紅海的運河,這條運
河就是現代蘇伊士運河的前身。
由於波斯的交通發達,沿途又有士兵保護商旅行人免遭搶劫,波斯和印度以及地中海各
國的貿易很快便發展起來。據說,水稻和孔雀就是在那個時候從印度傳入波斯的。
大流士即位後,便將各行省的貢賦固定下來,並統一了度量衡。他還下令鑄造和使用金
幣。金幣的正面是他本人的頭像,反面是一個弓箭手,這種金幣叫做「大流克」。現在,這
種錢幣成為古幣收藏家眼中的珍品。為了享受,大流士還調集埃及、巴比倫、腓尼基等地的
大批能工巧匠,為他建造宏偉的王宮。
後世的歷史學家把大流士的這些做法稱為「大流士改革」。
自從王位坐穩以後,大流士為自己樹立了一個石碑,上面大言不慚地刻寫道:
「敘斯塔斯帕之子大流士,由於他的馬和他的馬夫歐伊巴雷的功績,贏得了波斯帝國。」
和他一起殺高墨達的那幾個大臣,此時誰也不敢說什麼了。其中有個不識時務的叫尹塔
普列涅的沖撞了大流士,結果被大流士殺了全家。
公元前500年,大流士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在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中,波
斯軍隊被希臘人打得大敗。10年後,大流士的兒子薛西斯再次遠征希臘又慘敗而歸。從
此,波斯帝國逐漸衰落。
大流士(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帝王,在平叛了波斯宮廷高墨達政變後登上帝位。在任期間,自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521年間,先後進行了18次戰役,扭轉了波斯帝國群雄割據局勢,重新統一了波斯帝國。在他的統治內,波斯帝國成為一個橫越中亞、西亞、北非的強大國家。
頭戴王冠,左手持弓,右腳踏著伏在地上的失敗者,身後站立著兩位身佩箭袋,手持弓箭和長矛的貴族。9名被俘的國王伏倒在腳旁,雙手反綁,脖子上系著繩索,似乎正在狼狽不堪地向勝利者求饒;在勝利者的頭上方,有一個扇動雙翅的神在空中飛翔,表明勝利者的權力是神賜予的。
這就是兩千多年前波斯帝國的一位英雄人物——大流士。公元前6世紀,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在其首領居魯士的率領下,迅速崛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而這個帝國在居魯士的繼承者——岡比西斯手裡,已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
公元前522年,岡比西斯在埃及的軍事行動受挫,在波斯國內的庇里什瓦德的阿爾卡德里什山地方爆發了高墨達暴動。高墨達奪了王位後,入住宮廷中,接管了岡比西斯的權力,佔有了前國王的全部妻妾。
岡比西斯的皇妃帕伊杜美的父親歐塔涅斯找到6名貴族同黨,策劃推翻這個假國王,其中就有岡比西斯的堂兄弟大流士。7個人經過商定,決定由他們親自率家丁及手下兵卒突然襲擊王宮。
高墨達決定離開京城,回到米底。大流士等人聽到消息後,也尾隨到了米底。在9月的一個宗教節慶日,大流士等人終於等到了機會,他們沖入宮內,將高墨達和他的親信斬盡殺絕。
在殺死高墨達等人以後,大流士等7人都想稱王,互不相讓。最後決定,次日清晨除歐塔涅斯不參加外,其餘6人乘馬在市郊集合,看誰的馬先嘶叫就由誰為王。
散會後,大流士苦苦思索,想讓自己的乘騎能在明日清晨最先嘶叫。他絞盡腦汁,毫無辦法。忽然,他想起了自己的馬夫,那聰明的馬夫肯定有他的訣竅。大流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馬夫,馬夫只是笑笑,讓大流士盡管放心。
深夜,馬夫選了一匹大流士乘騎最喜歡的母馬,拴在清晨將要比賽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再將馬牽回。天明日出時,那精明的馬夫隨大流士乘馬赴郊外。他左手插在褲子里,右手拉著馬嚼子。待6人全到齊後,他迅速而自然地抽出左手,佯裝撫弄馬鼻子,那馬激動不已,仰天嘶鳴。
那5人見狀,急忙翻身下馬,跪倒在地,連稱大流士為大王。原來,馬夫臨行前曾把左手伸入那母馬的陰部呆了一會兒,大流士所乘的馬聞到了母馬的氣味,便嘶鳴起來。大流士就這樣依靠手腕成了國王。後來他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平定天下,重新統一了波斯帝國。
4. 什麼是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
波斯帝國橫跨亞非歐,成為當時最大的帝國。於是大流士一世躊躇滿志,公元前520年9月,他讓人在貝希斯敦村的一堵石壁上刻上銘文,希望自己的名字能流傳千古。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
貝希斯敦銘文分上下兩部。上部是浮雕,刻著大流士一世全身披掛鎧甲,兩眼炯炯有神直視前方。他的左腳,踏著曾假冒王子而篡權的高墨塔,右手指向波斯人最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下方還有被他征服的8名叛首,都被繩索捆綁著,與高大的大流士一世形成鮮明對照。銘文的下半部是用古波斯文、埃蘭文和阿卡德文三種楔形文字寫成的:「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
5. 大流士一世的人物生平
他在繼位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以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打了十八次大戰役,鏟除了八大割據勢力的首領,偌大的波斯帝國重歸一統。大流士功成身就,躊躇滿志,並巡行各地。在巡行至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讓人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上了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為自己歌功頌德,以便流芳百世。他自稱為「王中之王,諸國之王」,後人尊稱為「鐵血大帝」。
波斯帝國的第三代君主(前522~前485)。出身於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帕是帕提亞的總督。
前525年任「萬人不死軍」總指揮,隨國王岡比西斯二世遠征埃及。
前522年乘國內發生政變、岡比西斯二世回國途中暴卒之機,聯合部分波斯貴族,殺死政變領袖高馬塔,登上王位。繼而鎮壓巴比倫、埃蘭、米底等地起義,連續作戰19次,擒獲9個暴動首領,扭轉帝國瀕於瓦解的局勢。
在鞏固對佔領區的統治後,繼續向外擴張。
前518年派兵遠征印度,征服印度西北地區,建立波斯帝國第20個行省。
前513年率軍西征,占色雷斯,並北渡多瑙河口進入西徐亞境內,遭西徐亞人頑強抗擊,被迫撤軍。
前492年派兵入侵希臘,途中大部分艦船毀於颶風,被迫折返。
前490年再次興兵從海上進攻希臘,在馬拉松之戰中被雅典軍擊敗。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間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鼎盛時期。
為鞏固中央集權,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在佔領區普遍設置行省,實行新的稅收制度,統一貨幣和計量制度;自任軍隊最高統帥,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區,軍區下轄若干行省,各行省駐軍不受行省總督節制,由軍區的軍事長官統一指揮;軍隊編成萬人不死軍、千人團、百人團、十人隊四級,以波斯人為核心組成步兵和騎兵,以腓尼基水手為骨幹建成一支擁有約600~1000艘艦船的艦隊;為便於調遣各行省軍隊和傳遞情報,大力修築道路並形成驛道網。此外,還派人勘察了從印度河到埃及的航路,開鑿了尼羅河支流到紅海的運河。上述措施為鞏固波斯帝國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渡赫勒斯滂海峽( 今達達尼爾海峽),征服色雷斯和格泰人,然後渡過多瑙河深入斯基泰境,終因糧運不濟,被迫放棄征服希臘的計劃。
公元前492年,派馬多尼烏斯率海軍出征希臘,中途在阿托斯海角遇大風暴,艦隊遭受極大損失。
公元前490年,又派達提斯出征希臘,馬拉松一役,為雅典人擊敗。波斯人的第一次出征就此止步,前486年埃及爆發起義,平定起義後准備第三次遠征,但於公元前485年10月去世,把第三次遠征希臘的計劃留給他的繼承者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統治波斯帝國37年,他晚年逐年變得固執昏庸。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又派老將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二萬餘人橫渡愛琴海,攻佔並破壞埃雷特里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40千米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將軍米太亞得率雅典步兵1萬和普加提亞援軍1000人,在馬拉松一舉擊敗兵力占優勢的波斯軍,增強了希臘人反抗波斯侵略的必勝信心。馬拉松之戰後,雙方積極擴軍備戰。
公元前486年,埃及爆發起義,大流士前往鎮壓,未及完成即死去。他的兒子薛西斯繼續了對希臘城邦的戰爭,同樣無功而歸,徒然損耗了波斯的國力。大流士一生近乎完美的事業因為晚年的兩次失利留下了遺憾。不過,由於大流士發動的希波戰爭,使得希臘各城邦進入了戰爭狀態,備戰從此成為各城邦的主要職能,在沒有波斯人入侵的時候,希臘城邦之間就混戰起來,最終導致了古希臘文明的衰落,這也是大流士帶給歷史的影響。
6. 考古學家是怎麼破譯出楔形文字的
近代的學者首先從波斯人的楔形文字入手,因為波斯語言至今存在,只是文字寫法不同。在我後面將要提到的伊朗貝希斯頓銘文中,有波斯、埃蘭和巴比侖三種對照的楔形文字,內容為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平定內亂,重新統一從印度河至利比亞的廣大地區的詳情。這篇銘文對破譯楔形文字極為重要,正是根據它,英國人H.C.羅林森釋讀成功了波斯楔形文字。學者們又順藤摸瓜破譯了新巴比侖和亞述時代的楔形文字,然後是古巴比侖、阿卡德的楔形文字,最後才破譯出了最難解但最原始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整個過程從1802年到本世紀初才完成。
7. 大流士一世的功績碑位於何處
關於大流士一世的功績由位於克爾曼夏赫城附近的貝希斯敦山上的碑銘可見。該碑銘以「貝希斯敦碑」聞名於世。共有兩塊,一大一小,高出地面約100英尺。碑上用不同的楔形文字記載了大流士的赫赫功績以及重大的歷史記錄。在該碑文中也第一次出現了古代伊朗人所信奉的至尊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名字,把他視為是天地宇宙的創始者;認為大流士的所有功績均是在阿胡拉·瑪茲達的幫助下才取得的,並由此登上王位進行統治的。「貝希斯敦」的碑銘實際上乃是古波斯帝國的史實記錄。此外在靠近波斯帝國都城——波斯波利斯(伊朗人稱為塔赫帖·加穆希德)的納克希·羅斯坦姆一地所保存的一塊碑石上詳細記載了大流士一世時臣屬諸國的名稱。大流士一世的墓穴亦在該地,墓穴上有巨大的崖刻,該崖刻上的大流士一世的王位御座由20多個分別穿著不同服飾(代表各臣服國家)的人所抬著。在崖刻的右上方刻有展翅飛翔的阿胡拉·瑪茲達的形象,以此表示大流士一世是受命於天來統治波斯帝國的,在大流士一世御座前還有一座小火壇,這表明了古代波斯人的宗教信仰——拜火教。
大流士一世除了發展經濟外,還進行了巨大的宮殿建築。例如位於波斯波利斯古都的宏偉宮殿遺跡是世界上保留較完整的古建築群遺跡之一。波斯波利斯宮殿是由大流士決定興建的,它被建築在山坡上,工程浩大,建築宏偉壯觀,後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毀。至今該宮殿成為伊朗的名勝古跡之一,並配有聲光表演等現代化手段來再現古代波斯帝國業績及亞歷山大攻打並焚毀該宮殿的情景,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8. 大流士一世是誰有何作為
在伊朗高原西部北西斯頓地區的一座懸崖峭壁上,有一處用3種不同的楔形文字鐫刻的古代銘文,其上方的浮雕刻畫著一位昂首挺立的國王,他左手按弓,右手指向空中的神靈,腳踏一人,身邊還有一串被俘的俘虜。銘文後來被一個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並被解讀成功。原來,銘文上說的全是關於古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的一些事情。考古學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2400多年前波斯帝國的一番偉業。
大流士一世是繼居魯士的一個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和一個篡位者後以政變而掌權的又一個偉大的波斯統治者。他快速消除了由居魯士兒子的殘暴變態和篡權者的宗教陰謀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帶領500傭兵起家,大小1000多戰,戰無不勝,終於創建了空前強大的帝國,把版圖和實力在居魯士大帝的基礎上繼續擴充。他自稱為「王中之王,諸國之王」,後人尊稱為「鐵血大帝」。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間是阿黑門尼德王朝的鼎盛時期。為鞏固中央集權,他在政治、軍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設行省,置總督,強化國家管理體制;實行包稅制,各項稅金上繳宮廷;在軍事上,他自任軍隊最高統帥,各行省軍政分權,設置不受總督支配的軍事長官。全國軍隊分別劃分各大軍區管轄;將軍隊編成萬人團、千人團、百人團、十人隊四級,以波斯人為核心組成步兵和騎兵,並在都城組建精銳的近衛軍,軍中高級長官均由波斯貴族充任。建立一支以腓尼基水手為骨幹,擁有近千艘戰船的艦隊。為了便於調遣各行省軍隊、傳遞情報,不惜重金修築「御道」,設驛站,備驛馬。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從首都蘇薩至小亞細亞西部的以弗所。大流士一世還大力鼓勵發展經濟,採取和發布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和法令,從而使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些措施為鞏固波斯帝國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流士一世統治波斯期間,對內鎮壓了米底、埃及、巴比倫和亞述等地的叛亂;對外,他向西侵佔了色雷斯,控制了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當時稱赫勒斯滂),成為第一個向歐洲擴張的東方君主。當時,波斯帝國的疆域西至埃及,東括印度,南達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北到裏海及黑海一帶。
波斯的陸軍所向無敵,裝備精良。他們創造的步兵配合騎兵交替作戰的戰法,在當時的大陸上是最先進的。波斯的工匠更是名滿天下,巧奪天工,其中以武器製造最為驚人,是世界上除了矮人族外最精巧的工藝大師。同時,波斯不但有強大的陸軍,還有強大的艦隊,擁有的艦只數量大約在600—1000艘之間。
在有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後,大流士一世將目光瞄準了希臘。早在公元前492年,大流土一世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曾援助米利都反波斯起義,派馬多厄烏斯率陸海軍遠征希臘。但天不作美,海軍在阿索斯海角遇到大風暴,300多艘戰船撞毀,兩萬餘人葬身魚腹。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出師不利,波斯軍只好退回小亞細亞。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又派老將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二萬餘人橫渡愛琴海,攻佔並破壞埃雷特里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兩千米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將軍米太亞得率雅典步兵1萬和布拉底援軍1000人,在馬拉松一舉擊敗兵力占優勢的波斯軍,增強了希臘人反抗波斯侵略的必勝信心。馬拉松之戰後,雙方積極擴軍備戰。公元前486年,埃及爆發起義,大流士前往鎮壓,未及完成即死去。大流士一世死亡,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他下令在聖山半島底部開挖運河,在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架設浮橋,在色雷斯囤積糧草,從被征服地區徵集兵員,又准備攻打希臘。薛西斯一世死後,後繼的大流士三世接替他繼續與希臘作戰。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領的軍隊在阿爾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亞歷山大大帝打得大敗,大流士三世本人雖然僥幸逃脫,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殺,阿黑門尼德家族統治的古代波斯帝國滅亡。
由大流士一世開啟的希波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最後還是以波斯帝國的失敗告終了。
大流士一世當時盡管氣勢洶洶,佔領了大片阿拉伯人的土地,顯得不可一世,但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很虛弱的,除了祈求光明之神的庇護外,他還害怕四樣東西。其中,仇恨被列為四害之首。大流士打了多年的仗,深知敵人的軍隊是可以打敗的,謊言和乾旱之害也是可以去除的,但仇恨這個東西很麻煩,一旦被喚起,就很難消除,仇恨可以世代相傳。因此,仇恨可以造就越來越多的敵人。因而它比敵人、謊言和乾旱之害更可怕。大流士一世將古代東方的幾個文明中心連成了一片,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維持了帝國的統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他以卓越的政治見解,軍事才乾和組織才能,躋身於古代著名統治者的行列。
9. 大流士一世的一生成就及貢獻和後人對他的評價
大流士一世 (Daruis I公元前558—486年),波斯皇帝(公元前522—486年在位)他在繼位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以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打了十八次大戰役,鏟除了八大割據勢力的首領,諾大的波斯帝國重歸一統。大流士功成身就,躊躇滿志,並巡行各地。在巡行至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讓人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上了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為自己歌功頌德,以便流芳百世。他自稱為「王中之王,諸國之王」,後人尊稱為「鐵血大帝」。
【對大流士一世的歷史評價】
作為一個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帝王,大流士不是歷史上第一位所向無敵的征服者,但他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統治者。他的全部政策的著力點就是將廣大土地上風采各異的諸文化納入一個有效運轉的系統,他對各被征服文明的同化是漸進而有力的。中東的政治版圖詭譎多變,但大流士留下的遺產始終不乏繼承者。
之所以對大流士一士評價如此之高,原因是波斯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更多在於它的制度而不是它的疆域。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帝國,如何統治這樣一個大國,前代沒有經驗,全靠自己摸索。大流士以「大統一,小自治」的原則為宗旨,使這個帝國長期延續。他所建立的具有開創性的制度,如行省制、軍區制、貨幣稅收制度等,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世界性大帝國。他建立的發達的水陸交通制度,大大加強了古代諸文明之間的交流,使世界的聯系更緊密了。大流士一世不愧為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