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㈡ 伊朗一女性因未恰當佩戴頭巾死亡,伊朗女性為何要戴頭巾
伊朗一女性因未恰當佩戴頭巾死亡,伊朗女性需要要戴頭巾是因為神權國家的建立帶來了強制戴頭巾的命令。
1979年的革命成功絕對是伊朗女性的噩夢,因為就在這一年頭巾令啟動且更加嚴格了。中間做過掙扎,但是效果不大。現如今,憤怒早已積攢到了頂峰,隨著阿米尼的死亡更是推向了更高潮。
㈢ 大家誰知道「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一九八五年夏,即兩伊戰爭爆發後的第五個年頭,美國總統里根置《武器出口控製法》及其所許的在兩伊戰爭中「保守中立」之諾言於不顧,貿然同意由以色列出面秘密出售陶式反坦克導彈和霍克式防空導彈給伊朗政權。翌年二月,里根又密令由美國直接向伊朗出售武器。此即震驚世界的「伊朗門事件」。
又因美、以兩國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大部分盈利用於支持尼反政斧武裝——康特拉,故又被稱為「伊朗·康特拉事件」。
㈣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4)伊朗事件什麼梗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㈤ 伊朗人質危機的過程
伊朗人質危機或稱伊朗人質事件。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認為,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連選失敗。
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領導人阿亞圖拉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向美國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將美國政府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
4月1日「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餘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下來,代之而掛上了寫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最後將52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
美國公開尋求與伊朗談判。同時,他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跨軍種聯合秘密營救行動。
任務落在「藍光」突擊隊身上。這是赴越南作戰的美軍特種部隊中訓練有素的一支小分隊。4月24日22時,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悄無聲息停駐在伊朗附近平靜的海面上。16名飛行員和180名突擊隊員,分別奔入早已檢修完畢的8架直升機。
飛行途中,8架直升機中,有3架由於沙漠異常氣候引發的沙塵暴等原因,無法保持正常飛行,先後離開飛機編隊。而只剩下的5架直升機,是不能按照原定計劃完成營救任務的。卡特總統接到報告後,當即決定取消營救行動,命令所有的飛機和人員迅速撤離伊朗。然而更令「藍光」突擊隊員狼狽不堪的是,撤離過程中,又發生了運輸機和直升機相撞的事故。25日,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新聞界公布了在伊朗進行了一次營救作戰的消息,並且宣告作戰行動失敗。
㈥ 八千萬的單子是什麼梗
八千萬的單子是什麼梗含義解釋:
出自伊朗將領-蘇萊曼尼葬禮直播主持人評論,「我們伊朗有8000萬人,如果我們每人拿出一美元,我們就會有8000萬美元,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這筆錢用來獎賞任何能給我們送上(特朗普的)頭顱的人。」被網友惡搞成:我有一個8KW的單子跟你談,就問你敢不敢接吧!
來源出處:
美伊沖突,美國空襲炸死了伊朗將領-蘇萊曼尼事件。
用法場景:
各種網友哭窮想掙錢,或者發大財的場景
示例:
A: 好窮吖,要吃土了。
B:我有一個8KW的單子跟你談,就問你敢不敢接吧!
㈦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㈧ 最近伊朗和以色列掐了起來,台的知道想了解下這是什麼梗,他們之間有什麼過節嗎
一方面穆斯林什葉派在中東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壯大起來,威脅到了「世仇」以色列。另一方面,以色列受美國之命帶頭牽制伊朗俄羅斯,使美國得閑處理朝韓、台灣等東北亞問題。西太平洋東北亞、中東等熱點地區,美國都會攪亂,亂中尋找制敵的機會。美國主攻目標是中俄、伊朗,每一步都針對這些被歐美命名為「邪惡軸心」的國家。
㈨ 介紹一下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六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秘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㈩ 伊朗究竟幹了什麼為什麼會突然引發美國對三戰爆發擔憂
伊朗看到美國不遵循《伊核協議》協議義務,就想將提高鈾濃縮豐度,從而引發世界能源安全問題。加上俄羅斯爆發一次最嚴重的潛艇事故被有心人造謠變成美國和俄羅斯雙方交戰,從而引發美國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擔憂。
最後,美國非常清楚知道,有資格對抗美國軍事力量就是俄羅斯,要是俄羅斯真的跟美國打起來,不用說第三次世界是一觸即發,兩個頂級軍事大佬打戰,其他國家還有避開機會嗎?肯定沒有的。但是我們用腳趾頭想一下,美國和俄羅斯根本就不會打起來,無非就是他們雙方打起來,誰也拿不到好處,只有壞處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