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怎麼成為發達國家的

伊朗怎麼成為發達國家的

發布時間:2022-10-17 10:43:11

A. 伊朗的政教合一是怎麼來的,是百姓的選擇還是誰的選擇

我覺得伊朗也比較神奇,人家的國家都是不斷的發展進步,從那些舊政權變成了新的政權,變得更加的民主。而伊朗卻恰恰相反,他本來可以成為發達國家,但是後來卻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在教士的教唆和指揮下,伊朗有大批的男性穆斯林發動了政變取得了政權。而他們之所以選擇政教合一很簡單,因為他們不想被世俗化,如果世俗化的話,自己就要被殺死,只有不世俗化,他們才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還有就是家庭的破壞,男人群體的失落。世俗化的伊朗也開啟了西方的價值觀,男女平等,一夫一妻。這個使得那些一夫多妻的男性群體,也非常的失落。尤其是那些中下層的男性,可能連妻子都沒有。所以他們不願意自己的權力失去,所以他們也成為社會不穩定力量。正是因為傳教士和那些男的穆斯林最終才導致本來可以成為發達國家的伊朗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

B. 伊朗本來可以成為發達國家,為何又退到了教政合一時代

主要還是因為新政策動搖了一些宗教的利益和權力,第二新政策之後解放了婦女,這讓一直處於保守狀態的伊朗男人很是氣憤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地位被動搖,最後就是貧富差距實在是有點大,這也是推行新政策時沒有注意的幾個問題,最終導致宗教運動成功伊朗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中東地區的宗教文化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很難去撼動,之所以伊朗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說白了還是因為推行新政策的時候無疑是動了一些宗教大佬的蛋糕,他們失去自己的權利。

而且中東地區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也是導致新政策難以推行的一大原因,新政策的最主要一條就是解放了婦女實行一夫一妻制,這樣的制度讓一些思想陳舊的男人很是不爽。

最後就是新政策加劇了伊朗的貧富差距,富人越來越富有而窮人則越來越沒有著落,而一些宗教教士就是利用了這些人,最終煽動了運動拿回了政權,而伊朗也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C. 伊朗是發達國家嗎,怎麼樣區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伊朗不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從四個方面衡量: 人均 GDP高、工業技術先進、 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 必需同時滿足以上四點才能算是發達國家, 四個標准缺一不可。

聯合國的開發計劃署編制了「人類發展指數」,用以取代單一的人均 GDP衡量體系,以此來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達國家,就相對全面客觀了。目前的具體標準是:人類發展指數不低於0.9即為發達國家。人類發展指數由三個指標構成:預期壽命、 成人識字率和人均 GDP的對數。這三個指標分別反映了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

(3)伊朗怎麼成為發達國家的擴展閱讀:

全球的發達國家28個,分別為:

歐洲:英國、愛爾蘭、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瑞士、挪威、冰島、丹麥、瑞典、芬蘭、義大利、斯洛維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馬爾他、塞普勒斯。

北美洲:美國、加拿大。

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

亞洲: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

D. 伊朗曾經一躍成為中東強國,現在卻不如土耳其,為何會這樣

曾經是中東強國的伊朗,之所以現在很多方面不如土耳其。那是因為伊朗在中東地區並不合群,中東地區的很多國家對伊朗都很排斥,甚至孤立他們,而且現在的伊朗很多方面都在退步,相反,土耳其卻在一步一步的強大。所以他們現在不如土耳其。


而且中東的很多國家都在排斥伊朗。因為中東是阿拉伯人的地盤,而波斯人沒有被阿拉伯化,所以對他們進行孤立還有打擊,再加上沙特聯合了其他國家包圍伊朗,使得他們內外交困。

E. 伊朗是發達國家嗎

伊朗不是發達國家。雖然說伊朗經濟相對不錯,而且GDP也較高,但是伊朗並不是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有一定的指標,即人均GDP高、工業技術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社會福利高等,而伊朗工業化能力和科技能力等相對比較落後,所以它還是個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又稱已開發國家和先進國家。是指那些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較高,人民生活水準較高的國家,又稱作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發達國家的普遍特徵是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藉由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類發展指數,但未必屬於發達國家(比如卡達、汶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

F. 伊朗是發達國家嗎

不是

伊朗是發展中國家。伊朗雖然是一個產油國,但是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迪拜(迪拜是阿聯酋國家下的一個酋長國)那樣富得流油。伊朗因為核問題被美國制裁,這些年伊朗的經濟狀況並不好,石油出口也屢屢受阻。2017年,伊國內生產總值4277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250美元。

經濟產業

伊朗以石油開采業為主,另外還有煉油、鋼鐵、電力、紡織、汽車製造、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建材、地毯、家用電器、化工、冶金、造紙、水泥和製糖等,但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工業原材料和零配件依賴進口。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伊朗農耕資源豐富,全國可耕地面積超過5200萬公頃,占其國土面積的30%以上,已耕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耕地830萬公頃,旱田940萬公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伊朗

G.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

H. 亞洲倒退最快的國家,僅用10年時間從富得流油變成一貧如洗,這是怎麼了

因為在一九七九年的時候,這個國家出現了一場大革命,讓這個十分富有的國家一下子變得一貧如洗,這個國家就是伊朗,當時各國還想要學習伊朗的發展模式,來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實力。經過這次大革命之後,這個國家開始變得越來越落後。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將這一切直接毀滅掉,那些繁榮景象彷彿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次的革命對於伊朗來說,就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差點讓伊朗滅亡。盡管伊朗存活下來了,但是一直都沒有從這次革命的打擊中走出來,到現在還是面臨貧困艱難的局面,也不知道有朝一日會不會重回富裕。

I. 為何說伊朗崛起之路不可阻擋呢

國家的發展,是會受到自身政策和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弱小的國家憑借自己的努力和自身條件的改善是會變強的。而更多的國家是在崛起衰弱的循環中不斷前進的。Are有很多國家的崛起是沒有辦法阻擋的。伊朗在中東的崛起之路主要有三個原因。

而伊朗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在地大物博,而是它地理位置,伊朗處於世界能源供應基地的關口之中。霍爾木茲海峽就在其中,西方大國並不害怕伊朗的軍事能力,而是因為伊朗掌握著霍爾木茲海峽的能力。霍木茲海峽對世界經濟秩序的影響是西方各國難以承受的。伊朗掌握的這一點就是卡住了世界的脖子。所以說現在的伊朗崛起之勢不可阻擋。

J. 伊朗是發達國家嗎

伊朗不是發達國家。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盛極一時。公元7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先後入侵並統治伊。18世紀後期,伊朗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伽部落統一伊,建立愷伽王朝。19世紀以後,伊朗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1978~1979年,霍梅尼領導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1979年2月11日,霍正式掌權,並於4月1日建立伊斯蘭共和國,霍成為伊朗革命領袖。

區域位置: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

地形地貌:

伊朗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積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

閱讀全文

與伊朗怎麼成為發達國家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科威在哪個城市 瀏覽:669
一英鎊等於多少印尼盾 瀏覽:618
義大利修道院是干什麼的 瀏覽:928
伊朗免簽需要帶什麼照片嗎 瀏覽:556
越南語跟韓語哪個好學 瀏覽:479
伊朗什麼時候發現疫情 瀏覽:343
怎麼做印度頭飾 瀏覽:580
義大利衣服哪些品牌有哪些 瀏覽:809
印度一個地區多少人 瀏覽:143
荷蘭和義大利哪裡好玩 瀏覽:813
伊朗空襲美軍基地多少人死亡 瀏覽:413
美國對中國疫情輿論怎麼看 瀏覽:94
義大利人怎麼評價中國人的 瀏覽:186
越南為什麼稱為自衛反擊戰 瀏覽:225
義大利黑水鬼什麼檔次 瀏覽:279
7月中國哪裡還在下雪 瀏覽:724
印度海岸線到底多少公里 瀏覽:761
義大利出名的建築設計師有哪些 瀏覽:683
如何購買越南戶口 瀏覽:428
英國海軍怎麼發家的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