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吉思汗為什麼被稱為一代天驕他有什麼功勞呢
13世紀的蒙古高原,部落林立,征戰不休,部落結構經常被打破,跨部落的軍事聯盟成為必然趨勢。
成吉思汗生於蒙古乞顏部貴族世家,因其父被害,跟隨母親艱難度日。長大後依附蒙古高原最強大的克烈部首領,又與札木合結為兄弟,逐步發展勢力。後又廣結盟友,選賢任能,寬厚待人,吸引許多蒙古部落投靠。
1206年春,鐵木真完成了歷史十八年的統一戰爭,被各部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尊號-成吉思汗,創立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的王國版圖在13世紀橫跨蒙古到阿富汗,並延伸至俄羅斯和伊朗。牛津大學人類基因學教授賽克斯在他《亞當的詛咒》書中,聲稱成吉思汗可能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播種者”,這位統治者至少有1600萬後裔,即便在英倫三島也有可能發現他的子孫。
成吉思汗的功勞主要是:
一是將蒙古各部落緊密聯合,實現蒙古帝國的統一。
二是數次征戰使得疆域貫穿歐亞,促進了歐亞文明的交流。團結多種民族,建立穩定的社會制度
1206年在庫里勒台大會(蒙古語中大聚會)上,蒙古各部落一致尊成吉思汗為“大汗”,也就是至高無上的“汗”的意思,突厥和蒙古人都合並於這個新的蒙古聯邦國家中。此後,成吉思汗從律法,等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完成了國家的文化統一。
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後代繼續橫掃歐洲。奠定了今天俄羅斯、印度、伊朗及伊拉克的版圖。成吉思汗的征服活動讓定居文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每征服一地就把城市夷為平地,破壞農田使之成為草原。
成吉思汗曾說:“男子最大之樂事,莫過於戰勝敵人,將其根絕,盡奪取其所有,迫使其妻痛哭,納其美貌之妻妾。”
蒙古人不僅在征戰時對征服地極盡屠殺,在戰後依然用一種極盡恐怖的體制管理著陌生的城市,文化上的欠缺使得蒙古人的征戰最終變成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走馬觀花。
然而成吉思汗把鐵的紀律強行貫徹在亞歐大陸上,在保證和平,促進東西方商業往來這方面,成吉思汗開通了通往文明的新路。
『貳』 成吉思汗曾經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國家
成吉思汗所締造的蒙古帝國,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有的地跨亞歐,疆域廣闊的大帝國。蒙古帝國是在成吉思汗的基礎之上,又經歷了窩闊台和蒙哥兩代的擴張,才最終形成。
由於蒙古帝國的分裂,各汗國之間互相攻伐不斷,帝國的勢力也隨之不斷衰弱,失去了強力擴張的勢頭。名義上的蒙古帝國,最終走向了衰亡。
蒙古帝國,穩定時期的疆域面積有3300萬平方公里,疆域最大時,達到了4500萬平方公里。
成吉思汗時期,主要是佔領了蒙古高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以及中國的北方,還有中亞的廣闊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中國、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比克斯坦、土庫曼、阿富汗、伊朗、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等國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區。
而蒙古帝國的疆域更廣大。
亞洲地區,地中海以東的以色列、黎巴嫩、約旦、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直到中國及其周邊的尼泊爾、泰國、緬甸均在其版圖之內。
歐洲地區,則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立陶宛、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羅馬尼亞、土耳其等等國家。
夾在這些國家之間的國家,自然也在蒙古帝國的領土之內。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47個現代國家的部分,或者全部領土,曾經屬於蒙古帝國的疆域。
『叄』 成吉思汗曾經打敗的王朝,都是現在的哪些國家
成吉思汗可以說是一生都在打仗,他打敗過的王朝不僅局限於亞洲地方,還有歐洲。從世界地圖來看,他之前的帝國領域有俄羅斯、烏克蘭、伊朗、中亞國家,他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
到最後這個前所未有的帝國還是被推翻了,但是成吉思汗還是唯一一個將國家領土擴張到如此之大的皇帝。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點都不誇張。想想現在的歐洲也曾經被我們的先人征服過,心裏面就無比自豪。
『肆』 成吉思汗曾經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國家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征服者,比如歐洲的四大軍事統帥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崙。這些人的名字已經足夠有排面了,但要與成吉思汗相比,他們的光環或許就暗淡許多。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孫東征西討50多年,以30萬常規部隊,先後攻滅40多個國家,其中還包括西遼、花剌子模這樣處於鼎盛時期的大型帝國。其征服720多個民族,涉及6億多人口,消滅各國軍隊總數超千萬,其中還包過歐洲人引以為豪的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下面就以不同時期的蒙古帝國版圖,來看看征服區都是今天的哪些國家。
(大英帝國范圍)
蒙古帝國的范圍雖然廣大,但是廣論面積只被歐洲人列為第二,第一位的是大英帝國,因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地在鼎盛時期已經高達3550萬平方公里。不論怎麼看待這個問題,蒙古帝國的擴張,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都給世界各地人民帶來了災難,野蠻的擴張殖民行為並不值得我們追捧,歐洲人曾經將蒙古的擴張稱為“黃禍”,這種種族歧視的名詞也代表了歐洲人對蒙古帝國擴張行為的痛恨。
『伍』 成吉思汗曾經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國家呢
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後代,將開疆拓土作為畢生的追求,在短短不到50年的時間里,他們以不到40萬的兵力,先後滅亡了超過40多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南宋。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擴張進程中,蒙古人共征服了超七百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更是超千萬,所管轄下的各民族人口數目達六億,從而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領土最大的蒙古帝國。
所以,總的來說,蒙古帝國版圖大概范圍是:北至西伯利亞,西至歐洲奧地利多瑙河流域,南抵印度,從版圖上來看,就是將前蘇聯裹在了腹中。蒙古鐵騎風馳電掣,一路橫掃歐亞大陸,尤其是第二次西征,佔領了從俄羅斯一直到奧地利維也納等大片歐洲土地。
毫不誇張的說從古至今,世界各地任何一個王朝都望塵莫及。
『陸』 成吉思汗一統天下的過程
成吉思汗並沒有一統天下,統一天下的是忽必烈!
成吉思汗西征
發生時間: 1219~1260
所屬朝代: 遼金時代
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為了肅清乃蠻部的殘余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殺蒙古商隊及使者,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以及大將速不台、哲別隨行。蒙軍長驅直入中亞後,於1220年攻佔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干(Samarkand),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別等窮追之。因此蒙軍便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Russ),於1223年大敗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另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後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窩闊台於1235年派遣其兄術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義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
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於1251年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在今裏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軍盪平木剌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今巴格達),屠殺八十萬人,滅亡歷時五百餘載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後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聖地麥加,攻佔大馬士革,其前鋒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東部的塞普勒斯島)。本來他還要進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陣亡的消息,便率主力班師。
『柒』 成吉思汗曾經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國家
如今包含了文章里的這些國家,在大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開始了擴張,重要性徵服有1211年佔領金國中都(北京);1218年消滅西遼政權;1219年至1222年進攻花刺子模(今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在攻佔多個主要城池後進行屠城,花刺子模統治者摩訶末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其子扎蘭丁越過印度河逃亡,蒙古大軍遂止步。1223年成吉思汗令速不台領25000軍,從南高加索向北進入今南俄俄羅斯地區進行西征,在今烏克蘭地區戰勝基輔大公羅曼諾維奇,將其俘虜處決,但後來蒙古軍在今保加利亞薩馬拉河之戰中失利,被迫撤軍。
。
成吉思汗的西征為後來蒙古帝國西征打下了堅實基礎,尤其是哲別、速不台率軍於裏海沿岸的大迂迴,進入亞塞拜然(今亞塞拜然)進行喬治亞(今喬治亞)之戰,掃盪高加索南北諸役中,帖雷克河之戰、迦勒迦河之戰攻破俄羅斯10萬聯軍,算是打開了俄羅斯大門。在北部邊界上,成吉思汗時期幾乎占據了今哈薩克一半的土地,以哈薩克斯丘陵為界。所以成吉思汗時期的大蒙古國涵蓋了今天中亞地區主要國家:阿富汗、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克什米爾地區。
『捌』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先攻打金國,然後攻打西遼,西夏,吐蕃,大理,最後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建立大元王朝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得說法不妥,最先消滅的或許可以算是乃蠻。因為一來乃蠻不是蒙古部族而是突厥人的一支,另外乃蠻的文明程度實際上比蒙古諸部普遍都高,也可以算是蒙古諸部以外的一個游牧國家,所以不如說統一草原。統一草原之後成吉思汗似然攻打了金國和西夏但是並沒有消滅他們。之後西征消滅了西遼、統治伊朗高原的花拉子模王國和亞歐草原的庫曼汗國。西征後成吉思汗對西夏用兵,但西夏被滅前成吉思汗就病死在軍中,所以所之後南下的戰爭都不關成吉思汗什麼事了。
他的兒子窩闊台繼任大汗之前就滅了西夏。窩闊台在位期間才消滅金國,發動了長子西征,並與南宋發生戰爭。
後來在蒙哥統治期間,持續對南宋作戰,因為戰爭僵持不下,才讓忽必烈南下征討大理國。忽必烈途徑青藏高原,當時吐蕃實際上已經不存在。唐末吐蕃就已經逐漸瓦解分裂,到905年吐蕃最後一位正統贊普死後吐蕃已經不存在了,而是分裂成很多小的部落和國家,因此談不上滅吐蕃。當時忽必烈從藏區南下攻打大理,許多部落和小王國都表示臣服,也沒有發生戰爭,只是取道到雲南滅了大理國。但實際上當時蒙古帝國沒有對西藏有有效的統治,忽必烈滅大理後回到蒙古奪位成功後才著手建立對西藏地區的管理制度。最後忽必烈滅的是南宋,滅宋之後忽必烈也對東南亞和東亞進行了一系列侵略戰爭。
但值得一說的是,雖然元朝對於西藏地區建立了宗主關系,但實際上控制還是有限的,對西部地區還是沒有太觸及到,尤其是對於阿里地區的古格王國、拉達克王國,因為路途十分遙遠都很少有來往,所以這兩個國家實際上基本等於是獨立狀態。
所以基本順序應該是:統一草原——滅西遼——滅西夏——滅金——滅大理——滅南宋。至於西藏的問題,你可以說是建立了對西藏的統治或者確立了對西藏的宗主權(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後者更貼切,實際統治應該是從清代才算,不過出於現實狀況建議打哈哈,畢竟要往自己有利的方向說話),但不管怎麼說說滅吐蕃是肯定不對的。
『玖』 成吉思汗當年打過南亞嗎與東南亞
打過,但是成吉思汗的鐵騎害怕南亞和東南亞的大象,而且他們不擅長叢林作戰。遇到大象叫,耶律楚才借機進言:「神獸在叫吾主請歸!」婉轉勸成吉思汗班師回朝。
成吉思汗為何未攻列印度
成吉思汗曾發動多次征服戰爭,征服地域廣闊,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雖然蒙古的鐵騎征戰到了歐洲,卻唯獨沒有侵佔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國。胸懷大志的他為何放棄征伐呢?
<在印度河遇到怪獸>
據《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當年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忽見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射殺,怪獸發出響聲酷似人音,彷彿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返回了蒙古國。
有歷史學家認為,奇形怪獸是可能存在的,至於把怪獸發出「汝主早還」的話,很可能是耶律楚材考慮到蒙古兵在印度討不到好處,所以借怪獸之名假傳天意。
<蒙古騎兵有兩弱點>
蒙古國是個能征善戰的國家,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二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干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濕熱,不耐高溫。
所以有人推測,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不是「怪獸」,而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根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有不少士兵因中暑不能行軍作戰,酷熱的氣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喪失了鬥志。
<印度戰象威力巨大>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戰場上,大象往往憑借身高、體積和力量優勢佔領主動權。據記載,孔雀王朝還支援伊朗王朝和亞歷山大大帝500頭戰象,幫助他們戰勝馬其頓王朝。
1397年,成吉思汗的後代帖木兒決定完成先祖的大業,排除眾議發兵印度。但蒙古軍隊的戰馬見到戰象,任憑怎麼鞭打也不上前。頓時軍中一片混亂,騎兵死傷不少,不得不馬上回頭撤退。如果當初成吉思汗的騎兵強行攻進印度,也勢必會遭遇象戰,放棄攻列印度實是無奈之舉。
『拾』 伊朗的古代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列王記> 《王書】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伊朗民族的起源Iran's Ethnic Heritag
盡管「伊朗人主要是雅利安種族「的說法確為事實,但實際上他們是由很多種族和民族融合而成的。在雅利安人到達之前住在伊朗高原的是古代亞洲人;而雅利安人大多是在公元前第一個1000年內移入伊朗高原的;然後是後期征服者的後代: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據考古發現,在雅利安進入伊朗之前,住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種既不是閃米特也不是雅利安人。這些男女屬於某一生活在亞洲西部的種族,他們的生存范圍從今天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地中海地區。古代亞洲人漸漸在伊朗定居下來,他們的活動范圍漸漸地向高原的西部一直延伸到ZAGROS山脈。很明顯,這些古亞洲人發展了農業,特別是種植了大麥和小麥;並發展了制陶藝術,其實古代的制陶藝術起源於原始時期經太陽曬乾的磚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不得面對周圍其他的人種,以及那些與他們的文明大相徑庭的文明。於是從北面來了一些部落,和平地同這些古代亞洲人慢慢融合,定居在原屬於古代亞洲人的土地上。而在南面,這些古亞州人同SOOOOPOTAMIA的閃米特人也有了聯系,這些閃米特有當時正在發展的一種以城市為中心並配以復雜的政治及軍事結構的農業文明。也許人們會想,既然古亞洲人住在富含礦石等原材料的山區,而富足的閃米特盛產各式食物和日用品,這兩種人應該能夠和睦相處,互通貿易的。然而事實上,這兩種人在幾個世紀內都在進行無休止的戰爭。盡管閃米特人整體實力較強,且也常常獲勝,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閃米特人卻被文明程度不及他的高原人所征服。最終占亞洲人中的一個名為ELAMITES的部落控制了ASSURE到波斯灣的整個底格里斯山谷。他們發展了讓後人矚目的文明,但卻被以後的巴比倫人所顛覆,其文明也隨之毀於NABCHANDNEZZARI的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在ZAGROS山脈融合在一起。雅利安人漸漸的從北部平靜地融入了古亞洲人的領地,並與他們融匯在一起。ARYAN人則是今天人們所稱的「說印歐語系」人中的一支,而這些「說印歐語系」的人則是今天印度,伊朗和多數西歐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3000-4000年間開始移民。他們的遷移分成三支隊伍:一支向西移往小亞西亞,第二支向東移往印度,第三支則選擇了中間的道路過QXUS河。他們向伊朗的遷移速度起先是十分緩慢的,但到了第一個一千年無論在頻率還是在速度上都有所增加。象這樣逐漸擴大的遷移速度持續了幾個世紀,這些新的移民同那些本地的居民慢慢融合,並在那兒定居下來。
經過幾個世紀移民,最終形成了在波斯帝國和伊朗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兩大王國:首先是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王國PARSA(希臘人稱之為PERSIS),它位於今天的法爾斯省和KHOUZIATA附近;然後是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MEDES。
居魯士的統治The Rule of Cyrus the Great
在ZAGROS山脈的另一則,同時興起了兩個閃米特人國家:
巴比倫和阿西里亞。但到了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出現於波斯地區,他征服了這些王國並將他們合並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它在居魯士的領導之下變得日益強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The Archaemenid Dynasty
在居魯士死後,國家即陷入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前521年,大流士被幾位高貴的王子選為萬眾之王從而即形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的統治政績卓越:他發展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由總督監管疆域的制度;他修建了高質量的公路;……
但在大流士以後,盡管他的繼承人曾力圖征希臘。但最終一個名為亞歷山大的年輕的MACEDONIAN人在公元前323年擊敗了大流士三世。
ALEXANDER THE GREAT和SELEUCUS NECTA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eleucus Nectar
亞歷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風俗,也有效地將東西方,波斯和希臘融合一起,但在他生前卻沒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完善、團結的國家。因此在他死後,他的將軍們瓜分了該國。其中有一個名為SELEUCUS NICTAR的將軍獲得了阿契美尼德這塊地方,當時叫作「ASIA」(亞西亞),但並不包括JUDEA、阿拉伯半島和小亞西亞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一樣, SELEUCUS NACTAR雖然是一個希臘人,但他卻成為了讓希臘人同波斯人和平生活在一起並享有平等權利的國王。在這段時期波斯和希臘兩種文明的碰撞使得人類在藝術和文化上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然而SELEUCUS卻並不善於治理國家,漸漸地許多省份開始脫離中央政府。最後經過多年的斗爭,帕提亞人(即安息人〕掌握了今天的伊朗和MESOPOTAMIA,並在將近300年內控著這該地區。
安息人王朝The Parthian Dynasty
原為游牧民族的安息人意識到被征服者比他們自己更為發達的文明,於是允許被征服者在安息人總督的控制下,保留他們的財產和行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