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一戰時伊朗干什麼

一戰時伊朗干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4 09:46:32

1. 被西方國家制裁數十年的伊朗,為何他們能還建立中東最強的工業體系

我覺得伊朗被美國制裁了,數十年之內還能夠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是有三個原因,第一點是伊朗的本身實力是不差的,它是有工業的基礎,第二點就是,因為遭受到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制裁,使得伊朗是孤立無援那麼他們的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第三點,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那麼伊朗和美國是對立的立場,就會吸引一些同樣立場的盟友,這些盟友就會給伊朗提供一定的幫助,所以在這40年內依然還能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伊朗雖然是被西方國家制裁了,但是它在國際社會上面還是有盟友的這些盟友會給予一定的幫助,就好比如德國,因為伊朗在一戰和二戰時期和德國的關系都是很好的,大家也知道德國的工業製造其實也是比較發達的,所以德國在這個時期是有給予幫助,當然俄羅斯也是有給予幫助的,因為俄羅斯想要進入中東地區,那麼肯定是要找一個可靠的盟友,雪中送炭總比錦上添花要好,俄羅斯在伊朗困難的時候給伊朗提供幫助,其實是為俄羅斯進入中東地區這一個戰略做好了准備,所以不管是真心的還是有另外的目的,伊朗都會得到一部分的資源和援助,所以伊朗才能夠在這么久的制裁時間內自己完善自己國內的工業體系。

2.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3. 俄羅斯主動出擊,和多國聯手,要打掉美元霸權!伊朗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俄羅斯主動出擊,和多國聯手,要打掉美元霸權!伊朗在其中扮演的就是美沙關系中沙特的這個角色。

其實按照伊朗目前在俄美博弈的過程中,伊朗扮演的就是沙特的角色,美國最喜歡的國家就是石油產油大國沙特,但是最討厭的國家無疑就是伊朗。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對於俄羅斯而言,俄羅斯當然也就要拉近與伊朗之間的關系,目前普京進行訪問伊朗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畢竟美國能夠拉近與沙特之間的關系,那麼俄羅斯也能夠藉此拉近與伊朗之間的關系,雙方之間的合作其實是有一點類似性的,所以說伊朗扮演的就是美國與沙特的關系當中沙特的角色。

4.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 奧 意 法 俄 澳 中
中國根本不想參加,只派了300任命解放軍去耍耍!
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奧匈帝國皇儲,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魯道夫自殺,他被立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儲。1898年任奧軍副總司令。1908年,他極力主張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加深了俄與奧匈之間的矛盾,導致波斯尼亞危機。他極力反對南斯拉夫獨立,主張把奧匈二元帝國,改組為奧地利、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三元國家。1914年6月,在塞爾維亞邊境參觀軍事演習後,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死,此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巴爾乾的擴張,激起塞爾維亞族的極力反抗,塞爾維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被奧匈佔領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企圖擺脫奧匈控制,同塞爾維亞合並,組成南斯拉夫,對此奧匈帝國力圖阻止。1908年,奧匈帝國乘土耳其發生革命之際,宣布正式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該兩地長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1878年該兩地被奧佔領,但名義上仍屬土耳其),激起塞爾維亞的極大憤怒。塞爾維亞在邊境部署力量,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奧匈帝國也在邊境集結軍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德國支持奧國,於1909年3月21日向俄國發出通牒,並威脅說,俄國干涉不僅意味著要對奧匈作戰,還要對德國作戰;德國還要求俄國承認奧匈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地的吞並,否則就對塞爾維亞開戰。俄國由於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戰敗,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無力同德、奧匈抗衡,不得不暫時讓步,承認奧匈對上述兩地的佔領。1912~1913年和1913年,曾發生過兩次巴爾干戰爭,推動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運動,它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並,建立大塞爾維亞國。奧匈帝國反對塞爾維亞擴大,圖謀吞並塞爾維亞。奧塞沖突成為兩大軍事集團斗爭的焦點,巴爾干成為歐洲火葯庫。

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並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義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後,斐迪南大公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奧匈決定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吞並塞爾維亞。德國堅決支持奧匈的行動,俄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1914年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復。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薩拉熱窩事件的「兇手」等。7月25日,塞爾維亞復文,除拒絕會審外,全部接受其餘條件,但奧匈仍不滿。當天奧匈即與塞爾維亞斷交。7月28日對塞宣戰。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借口德軍破壞了比利時中立,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捲入了戰爭。義大利出於自身利益,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後來又轉向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於8月15日向德國發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國宣戰。土耳其於11月參加到同盟國方面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帝國主義國家的擴軍備戰

英、德、法、俄等國為了在未來的大戰中取得優勢,從19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了瘋狂的擴軍備戰。

在擴充陸軍方面,1893年德國國會通過一項軍事法案,使德國軍隊平時的編制增加到58.9萬人。1899年德國陸軍再增加3萬人。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要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陸軍增加到87萬人。英、法、俄也不甘示弱。到1913年英國現役軍人(包括印度兵在內)已增加到41萬人,其中大部分隨時可以開赴法國協同作戰。法國也於1913年夏天通過了新的軍事法案,延長軍人的服役期,服役年齡從原來的21~45歲放寬到20~48歲,使法國陸軍的人數增加了23萬人。1913年底,法國的常備軍已達80萬人。1913年,俄國的現役軍人已經達到130萬,但它仍通過擴軍法案,准備將常備軍擴充到230萬人。

在擴充海軍方面,1898年和1900年,德國國會通過了兩個擴充海軍的法案,力圖從英國手裡奪取海上霸權。英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加速擴建海軍,同德國展開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1906年,英國第一艘「無畏艦」下水,艦上裝有12門12英寸口徑的大炮(1英寸等於2.54厘米),比舊式戰艦多8門,性能也較優越。德國也造出了「無畏艦」。1906年德國通過第三次海軍法案。1908年又通過了第四次海軍法案,規定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無畏艦」;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並把軍艦的服役期限由25年縮短到20年,規定替換的新艦必須是「無畏艦」型。英國決心保持雙強標准(即英國海軍的總噸位不少於兩個大國海軍總噸位之和),決定德國每造1艘大軍艦,英國就造2艘。在英德的造艦競賽中,德國大大縮短了同英國的差距。1908年,英國造好的「無畏艦」是12艘,德國是9艘。到1914年,德國擁有包括無畏艦在內的各種新戰艦共232艘,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海上強國。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1879年,德俄關系日趨緊張,德國擔心俄國和德國的宿敵法國結盟對付自己,加緊拉攏奧匈帝國。1879年8月27日,德國宰相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會談,謀求締結反俄同盟。經過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奧同盟條約》在維也納簽訂。主要內容是如果兩國其中一國遭到俄國的進攻,兩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實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國遭到另一國家進攻,締約國的另一方應對其盟國採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進攻的國家得到俄國的支持,締約國雙方應共同作戰直到共同議和為止。德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孤立法國,在同奧匈結盟以後,又開始拉攏義大利。德國先是慫恿義大利同法國北非競爭,1881年,法國從阿爾尼利亞入侵突尼西亞,義大利雖然對突尼西亞覬覦已久,但在與法國的爭斗中無力反擊,決定投靠德、奧。經過多方討價還價,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果義大利遭到法國的進攻,德國和奧匈帝國應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國遭到法國的進攻,義大利也要擔負同樣的義務;如果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締約三國應協同作戰。但是,義大利對此有一個保留條件,即如果是英國進攻德國或奧匈,義大利則不予援助,同時,還規定,如果一個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一國時,另外兩國應該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發生俄、奧戰爭,義大利將保持中立。這個條約的有效期雖然只有5年,但後來三國4次續訂。這樣,三國同盟最終形成。但是,義大利始終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義大利以中立和參戰為手段,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後來由於協約國方面滿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815年5月向奧匈宣戰。三國同盟破裂。

19世紀80年代後期,德俄矛盾又趨加深,俄國同法國的關系開始密切起來。1892年8月,法俄兩軍的總參謀長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規定:如果德國或義大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法國,俄國應用它的所有軍隊進攻德國;如果德國或奧地利在德國的支持下進攻俄國,法國應用它的所有軍隊與德國作戰。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兩國政府以來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對方軍事協定已經獲得批准,法俄正式結成同盟。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德國實力的急劇膨脹,英國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它決定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開始同法俄靠攏。1904年4月,英國和法國簽訂了瓜分殖民地的協約。這個協約的主要內容是:法國不幹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有維護安寧和協助改革的權力;劃定兩國在暹羅(即今天的泰國)的勢力范圍:以湄公河為界,西半部是英國的勢力范圍,東半部是法國的勢力范圍;法國放棄在紐芬蘭獨占的捕魚權,英國則讓給法國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時,秘密條款還規定,雙方政府之一如為「情勢所迫」,也可變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現狀。但是自由貿易、自由通行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禁止設防等原則仍繼續維持。一旦摩洛哥的蘇丹政權終止,摩洛哥的一部分領土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就要讓給西班牙。通過協約,英法兩國的矛盾解決,雙方利益趨向一致。此後,英俄為了對付共同的對手德國也開始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1907年8月,英國和俄國在彼得堡簽訂了分割殖民地的協定。這個協定的主要內容是:劃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東南部為英國的勢力范圍,北部為俄國的勢力范圍,兩者之間是一個中立地帶,對英俄兩國平等開放;俄國承認阿富汗在自己勢力范圍之外,並承允英國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國則聲明不變更這個國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內政,只可經過中國政府中介與它進行交涉。因為西藏是中國的領土,這項內容很明顯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這樣,所謂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但是,與三國同盟不同的是三國協約沒有簽訂一項共同條約,只有法國和俄國是負有軍事義務的同盟國,英國卻沒有承諾承擔軍事義務。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以後,相互競爭,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1882年5月20日)

第一條締約國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並不得參加目的在於反對它們之中任何一國的同盟或協定。它們約定,對可能發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進行交換意見,它們並彼此承允,在它們各自利益的范圍內,給予互相支持。

第二條如果義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它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國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

第三條如果締約國一方或兩方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進攻致與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本條約簽訂國的大國發生戰爭,對所有締約國而言,應立即同時產生履行盟約的理由。

第四條如果一個非本條約簽字國的大國威脅締約國之一的國家安全,而受威脅的一方因此被迫與其作戰,締約國另外兩方必須對它們的盟國採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們都各自保留權利,在它們認為適當時參加戰爭並與它們的盟國共同作戰。

第五條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預見的情況下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安寧受到威脅,締約國應就為了實行最後合作而應採取的軍事措施及時進行會商。它們約定,今後如果共同參加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非經它們之間共同商定,不得訂立停戰協定、和約及條約。

第六條締約國相約對本條約的內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歐洲國際關系》第57~58頁。)

法、俄「軍事協定」(1894年1月最後批准)

1.如果德國或義大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法國,俄國應使用它的所有的軍隊進攻德國。如果德國或奧地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俄國,法國應用它的所有的軍隊和德國作戰。

2.如果三國同盟或組成三國同盟的國家之一動員了它的軍隊,法國和俄國一經接到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協議,應同時動員它們的全部軍隊,並將這些軍隊調到盡可能靠近邊界的地方。

3.法國用於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130萬人,俄國用於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70萬或80萬人。這些軍隊應盡速全部參加戰斗,使德國不得不在東線和西線同時作戰。

4.兩國陸軍參謀本部應經常彼此合作,以准備和便利上述措施的執行。在和平的時候,它們應將它們所獲知的有關三國同盟的軍隊的情報互相知照。戰時的通訊的辦法應事先加以研究和准備。

5.法國和俄國都不得單獨媾和。

6.本協定的有效期應與三國同盟相同。

英、法協約

這個協約於1904年4月8日由兩國政府商訂,包括三個有關殖民地問題的協定。由於兩國在對待紐芬蘭、西非、東非、埃及、摩洛哥以及馬達加斯加等殖民地問題達成了妥協,英、法之間實際上成立了非正式的同盟關系。

英、俄協約

這個協約於1907年8月31日簽訂。英、俄以瓜分波斯來調和兩國之間的矛盾,並協調了兩國在阿富汗、中國西藏的關系。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三國協約的完成。

凡爾登戰役

第一次大戰開始後,法英軍隊同德軍在西線展開了激戰,西線戰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主要戰場。1914~1915年,德軍在各個戰場上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急於改變戰場局面。1916年,德軍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國的凡爾登要塞發動了進攻。開戰前,法軍並沒有意識到凡爾登要塞的重要性,駐守凡爾登要塞的法軍兵力只有4個師10萬人和270門大炮,而進攻凡爾登的德軍兵力卻達到10個師27萬人,而且都是精銳部隊,由德國皇太子親自率領。1916年2月21日上午10點15分到下午4點45分,德軍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轟凡爾登,把凡爾登附近的戰壕幾乎全部摧毀、森林燒光,甚至連山頭也被削平。同時,德軍的飛艇還對法國的鐵路線進行轟炸。24日,法軍總參謀長到達凡爾登,傳達死守命令。法軍的死守,造成了德軍的進攻速度緩慢。但是,由於法軍的失誤,德軍在25日佔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陣地被切成數段,與後方的交通線也被切斷。凡爾登危在旦夕。這時,法軍統帥部意識到凡爾登的命運同法國的命運已經連在一起,於是,法軍急調援軍,並任命法軍第二集團軍司令貝當為凡爾登地區法軍總司令。25日,貝當到達凡爾登要求士兵死守,不準後退,並在27日後的一周內調集了27萬援軍和大量軍事物資。這期間,每晝夜有6 000輛法軍汽車到達凡爾登。法軍信心大增,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三四月間,德軍雖然發動了進攻,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5月,雙方進入了消耗戰。從3月開始,法軍向盟軍求援,俄軍在東線發動了進攻,英軍也接替了部分法軍防線,使法軍第十集團軍得以調往凡爾登。6月7日,德軍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進攻,佔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由於得到了大量援軍,最終擋住了德軍的進攻。7月11日,德軍進攻停止,戰場主動權開始向法軍轉移。在此期間,4月,貝當調走,第二集團軍司令尼維爾成為凡爾登法軍總司令,他在1916年的10月和12月兩次發動反攻,奪回了被德軍佔領的失地。12月1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凡爾登戰役中,法軍總兵力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後參加了凡爾登戰役,而德軍也有46個師投入戰斗。雙方傷亡的總兵力高達70萬人,其中,法軍損失略多。因此,凡爾登戰役也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就在凡爾登戰役激烈進行之時,為了減輕凡爾登法軍所受壓力,英法聯軍在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帶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在這次進攻中,英國軍隊首次把坦克投入戰場。索姆河戰役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都超過了凡爾登戰役,這次戰役雙方軍隊的損失人數在120萬人以上。11月,索姆河戰役才結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之後,雙方重新進入陣地戰,由於德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遠不如英國和法國,長期的消耗戰明顯對德軍不利,從此德軍開始走下坡路,因此,許多人認為凡爾登戰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首先,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4日全面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持續時間長達4年零3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30多個,約1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共動員了7 351萬人上前線,有些國家如法國超過半數的男性公民走上前線。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有900萬軍人在戰場上犧牲,受傷者更是達到2 000多萬,此外還有大約1 000萬平民在戰爭中餓死或病死;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 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 516億美元,在戰爭主要發生地的歐洲,有人估計,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其次,大戰也造成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這三個歐洲的老大帝國崩潰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戰爭的廢墟上建立起來,同時,在舊帝國的版圖上出現了德意志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和匈牙利共和國等資產階級共和國。英國和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它們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削弱。相反美國卻在戰爭中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當歐洲國家忙於戰爭之際,美國人在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以製造業為例,1913~1920年間,歐洲製造業的生產量下降了23%,而美國卻增長了22%。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也佔世界產量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欠下了美國巨額債務,其中,英國欠美國40億美元,法國欠美國30億美元。1930年,全世界有40%的黃金儲備在美國手裡,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日本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獲利者,它趁歐洲列強忙於戰爭之際,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大力拓展勢力。1914~1919年,日本的工業總產量實際增長了1.8倍。盡管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英法等老版的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著對世界的統治,但是,實際上,它們已經無力控制世界。所以20世紀30年代,它們面對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表現為一味退讓,以求太平。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除了俄國十月革命之外,還爆發了德國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以及歐美國家的許多政治罷工。從此,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並日益發展壯大。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戰還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都在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從而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無產階級得以壯大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相繼爆發。

插圖《壟斷資本家控制下的美國參議院(漫畫)》

這是美國畫家約瑟夫·克普勒於1890年前後作的一幅漫畫,原名《參議院的老闆們》,它在當時的一份通俗幽默雜志《頑童》上發表。19世紀末,美國的壟斷資本急劇發展,全國各地反托拉斯的呼聲高漲,為此,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制訂該法的目的是為了緩和人民對壟斷的不滿,抑制當時有農場主、工人和中小企業家參加的反壟斷運動,以及調節壟斷資本內部的矛盾。事實上,美國的壟斷資本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著。這幅漫畫描繪了美國參議院在辯論反托拉斯法時的場面,說明因為壟斷資本已經控制了國家的政治生活,參議院不可能做出對壟斷資本家真正不利的決議。圖中的參議院大廳里,坐在議員席位上的是一些參議員,他們在開會時還不時向後張望。站在後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壟斷資本家,他們形如錢袋的肚皮上寫著「鋼材托拉斯」、「銅業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標准石油托拉斯」等。這些壟斷資本家從右側敞開的大門走進大廳,這個大門的門楣上寫著「壟斷者入口」幾個字。而在二樓左側,門楣標有「人民入口」字樣的小門卻被緊鎖著。大廳後面的木牌上寫著:「這是一個為壟斷者所有、為壟斷者服務的參議院」。

第七單元篇章頁插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戰》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多數飛機只用於通信和觀測,不帶武器,當時一般的飛機都是雙翼飛機,只能坐一人,雙方飛行員在空中相遇時,有時還招手致意。後來,飛行員們帶上了手槍、小炸彈甚至磚塊,用於攻擊對方的飛行員或砸毀對方飛機。1914年8月底,3架英國飛機擊落了1架德國飛機,這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空戰。1915年底,在法國飛機上安裝了機槍,一名法國飛行員擊毀了兩架德國飛機。不久, 德國人在荷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試製成功機載同步機槍,這種機槍可以精確地按照螺旋槳的轉速射出子彈,使子彈射擊時穿過飛機螺旋槳而又不毀壞螺旋槳的葉片。隨著戰爭的發展,飛機分成戰斗機、偵察機、驅逐機和轟炸機等不同機種,空戰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在索姆河戰役中,僅英國就損失了782架飛機,有近500名飛行員傷亡或失蹤;德國損失369架飛機。圖為英國在戰爭後期轟炸柏林的飛機,它有19米長,裝有4台350馬力的發動機,可攜帶2噸炸彈,最大航距1 700千米。

自由閱讀卡插圖《坦克》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首先研製並投入戰場的坦克,1916年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投入使用。當時,英國是在製造水箱(Water tank)的借口下製造這種裝甲戰車的,後來,人們就根據「tank」一詞的發音,稱它為「坦克」。

5. 在二戰時期,伊朗在做什麼

1939年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開國皇帝禮薩汗其人非常親德。為了避免後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蘇英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伊朗同意盟軍駐扎伊朗,並盟軍運輸提供方便。而英蘇則宣布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承諾在戰爭結束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
1943年1月,美軍也在伊朗登陸,美國宣布也將遵守三國同盟條約。
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軍隊開始從伊朗南部撤軍。蘇軍卻拒不撤軍。9月26日,蘇軍扶持阿薩拜疆民主黨「起義」,成立以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為總統的阿薩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蘇軍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在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為總統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軍停止撤軍,後開始大舉增兵,中東美英軍隊進入臨戰狀態。
在美英軍隊壓力下,1946年3月25日,蘇聯被迫宣布將在2個月內從伊朗撤軍。5月25日,蘇軍從伊朗撤出。12月,伊朗軍隊攻入大不里士,亞塞拜然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領導人逃入蘇聯。
1947年2月,伊朗軍隊進入庫爾德斯坦,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退入蘇聯。
伊朗重新獲得獨立和統一。

6. 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它都有過哪些戰績

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在中東地緣政治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勢力,其在中東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都有過身影,而“聖城旅”成名一戰應該是伊朗發起的最大規劃攻勢“海巴爾”戰役,此戰中“聖城旅”憑借個人實力成功扭轉戰局的進程。尤其是在蘇萊曼尼領導期間,“聖城旅”不單單發展壯大,其勢力也侵入中東各地,所以才引得美軍忌憚,並且特地將“聖城旅”掛上恐怖組織的軍事情報軍團的頭銜,由此“聖城旅”的實力可見一斑。

據西方媒體報道(真實性就不可知了,畢竟"聖城旅"本身的情報工作做得很好,它們有著極為龐大的情報網路),"聖城旅"曾經派遣過士兵潛入伊拉克,為發對美國的武裝力量提供技術支持,在敘利亞戰爭爆發時,"聖城旅"也曾暗中幫助過敘利亞。因此有人說美國在中東死去的士兵多多少少都有"聖城旅"的影子,所以美國對"聖城旅"十分忌憚,欲除之而後快。

7. 巔峰時代的伊朗,到底為何發生伊斯蘭革命

伊朗這個國家擁有擁有比較光輝燦爛的歷史。比我們國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而且伊朗對應的古代波斯國家,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隨著過各方力量的強大,伊朗國力逐漸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樣的霸主地位。

發展過程中,嗯,由於存在貧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內部動亂不團結,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國家趁機挑逗挑逗人民,發動伊朗政變。顛覆巴列維政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都會遇到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伊朗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終爆發戰爭。

8. 兩次世界大戰,伊斯蘭國家是否參戰,在戰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第一,伊斯蘭國家有參戰的。主要是三大部分

1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高加索地區和俄國人對抗,在巴勒斯坦地區和英國人對抗,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了反登陸作戰,對手是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在高加索地區,由於地形限制,戰役規模不是特別大,但對俄國人的南線有較大牽製作用,後期在德國人幫助下一度威脅巴庫,給俄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在巴勒斯坦地區,和英國遠征軍對抗,一度迫使一支英-印部隊投降

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更是獲得不小的戰果,此戰之後,力主本次作戰的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黯然下課


2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他們是法國的殖民地,是法國兵員的主要提供者,尤其是阿爾及利亞士兵,以勇猛著稱。但在1917年,一度險些兵變,結果就是法國陸軍不得不替換總司令,貝當上台


3沙烏地阿拉伯地區(當時叫漢志),在勞倫斯的鼓動下,起兵對抗土耳其,牽制了土耳其的部分力量。結果漢志家族成員分別成了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的國王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的伊斯蘭國家

1、阿爾巴尼亞,這里信仰綠教的占國民的70%,抵抗義大利和德國,但總體作用不是特別大

2、阿爾及利亞,法國淪陷後,阿爾及利亞成了法國海外駐軍雲集的地方,在達爾郎海軍上將遇刺後,戴高樂獲得了相應指揮權,阿爾及利亞成了他的兵員基地,後期法國軍隊基本以這里的兵員為主

3、埃及,站在英國一邊,但暗地裡還和德國人做交易,影響不大

4、伊拉克,英國控制,但內部一度倒向德國,還進攻了英國的軍事基地,後被英國人鎮壓下去了

5、伊朗,成為了最主要的向俄國運輸物資的中轉基地之一,為了確保這里的安全,英國人入侵了伊朗,放逐了國王

6、土耳其,一開始親德國,但保持中立,德國也想以這里為出發基地進攻巴庫,毛子為此在這里放置重兵,後來看德國不行了,就對德宣戰了


第三,對中立國的影響

簡單地說,中立國都發財了

有工業的如瑞典,SKF軸承發展最快的時候就是二戰時期

還有瑞士的銀行業

就算是缺乏工業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靠著轉手也賺了不少

閱讀全文

與一戰時伊朗干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伊朗靠什麼賺錢 瀏覽:596
在印尼怎麼招聘當地人 瀏覽:257
越南產的泡菜哪個牌子好 瀏覽:57
印尼6011是哪裡 瀏覽:921
英國私人部隊有多少 瀏覽:221
印度十大特產有哪些 瀏覽:914
印度為什麼用豬頭 瀏覽:414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越南妹 瀏覽:971
中國酒魂如何發掘 瀏覽:16
伊朗足球賽為什麼沒有女人觀戰 瀏覽:26
非洲和印度哪個生活水平高 瀏覽:859
印尼加魯達鷹航空怎麼樣 瀏覽:103
印度大流感如何治療 瀏覽:730
去印尼可以帶什麼葯水 瀏覽:792
英國共有多少郡 瀏覽:265
印度象神為什麼被砍頭 瀏覽:516
義大利首都是哪個城市地圖 瀏覽:802
在印尼帶點什麼回國 瀏覽:804
印度太陽能車怎麼樣 瀏覽:108
印尼的島是怎麼統一的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