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亞塞拜然人住的地方叫什麼名字

伊朗亞塞拜然人住的地方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10-04 08:01:32

⑴ 「亞塞拜然」是什麼意思

亞塞拜然共和國,位於亞洲西部外高加索的東南部,東臨裏海,南鄰伊朗,北靠俄羅斯,西接喬治亞和亞美尼亞。面積8.66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800千米。其西南部的納希切萬隔亞美尼亞與本土不相毗連。

⑵ 有什麼有蘇瓦爾王國

比利亞蘇瓦爾區(亞塞拜然語:Biləsuvar rayonu)位於亞塞拜然南部穆甘平原,西接伊朗,是亞塞拜然59個區之一。面積1,358平方公里,人口81,318(1991年)。首府比利亞蘇瓦爾。當地氣候濕潤,雨量較為充沛。該區建於1930年,1938年改稱普希金區。1963年被劃入賈利拉巴德區,1964年恢復。1991年改用現在的名稱。

⑶ 阿舌拜疆在那裡

①國名。
【國名】:亞塞拜然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zerjan)

【獨立日】:8月30日(1991年)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淺藍、紅、綠三色。紅色部分中間有一彎新月和一顆八角星,月和星均為白色。亞塞拜然於1936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之後採用的國旗有五角星、鐮刀和鐵錘圖案的紅旗,旗面下部有藍色寬邊。在1990年8月宣布獨立,1991年2月5日恢復1936年前採用的國旗,即上述的三色旗。

【國徽】:呈圓形。三個同心圓,顏色分別為淺藍、紅、綠,同國旗。圓面上有一顆白色八角星,星中心為飾物。圓周下邊飾有麥穗、棉花。

【國家政要】: 總統伊爾哈姆·阿利耶夫 (Ilham Aliev) ,2003年10月任職。

【自然地理】: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東部,面積為8.66萬平方公里。東瀕裏海,南接伊朗和土耳其,北與俄羅斯相鄰,西傍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位於中阿拉斯盆地、處於亞美尼亞和伊朗之間的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均為處於亞美尼亞境內的飛地。亞塞拜然全境50%以上為山地,北部有大高加索山脈,南部為小高加索山脈,其間是庫臨卡盆地。西南部為中阿拉克辛盆地,其北面由達拉拉普亞茲山脈和贊格祖爾斯基山脈所環抱。東南部有塔累什山脈。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和阿拉斯河。氣候呈多樣化特徵。大部地區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平原200-300毫米,山區600毫米以上。東南部連科蘭低地一帶屬濕潤的亞熱帶。庫拉河橫貫全境。石油和水力資源豐富。

【首都】:巴庫 (Baku),全國經濟、文化中心。裏海最大港口。位於阿普歇倫米島南部,是石油工業中心,有「石油城」之譽。由10個行政區和46個城鎮組成,面積2200平方公里。人口182.88萬。1月平均氣溫為4℃,7月平均氣溫為27.3℃。

【人口】: 824.6萬(2003年10月)。主要民族為亞塞拜然族(佔77.3%)、亞美尼亞族(佔5.6%)和俄羅斯族(佔5.2%)。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亞塞拜然語(屬阿爾泰語系南支突厥語族),通行俄語。

【簡史】:公元3—10世紀被伊朗、阿拉伯哈里發國統治。9—16世紀建有希爾凡等封建國家。11—13世紀基本形成亞塞拜然民族。11—14世紀遭受土耳其-塞爾柱人、蒙古韃靼人、帖木兒的入侵。16—18世紀受伊朗薩非王朝統治。1813年和1928年亞塞拜然北部歸並入俄羅斯(巴庫省、伊麗莎白波爾省)。1917年11月建立蘇維埃政權,出現巴庫公社。1918年夏遭受英國和土耳其的武裝干涉,後來在蘇聯紅軍幫助下恢復甦維埃政權。1920年4月28日宣布成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作為該聯邦成員之一加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成為直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2月6日改國名為亞塞拜然共和國。同年8月30日,亞塞拜然最高蘇維埃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獨立,成立亞塞拜然共和國。

【經濟】: 十九世紀中葉石油工業興起,本世紀初迅速發展。石油開采及煉制、化工和機械製造業重要。1985年產原油約1,2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約2,200萬噸。85%以上的耕地靠灌溉。主產棉花、小麥、水稻、煙草、葡萄、蠶絲、茶葉和柑橘。養羊業亦盛。外高加索鐵路和輸油管道貫穿全境,水陸交通便利。主要城市還有蘇姆加伊特、安吉德扎和納希契凡。

②伊朗西北部地區,行政上分為東亞塞拜然省與西亞塞拜然省,分別以大不里士與雷扎耶為省會,面積共10.9萬平方公里。居民多亞塞拜然人。地近亞塞拜然共和國、土耳其和伊拉克,地理位置重要。全境多山,平均海拔1,200米,有薩瓦蘭山與薩罕德山等火山錐,地震頻繁。鹽、煤、天然硫等礦藏豐富。農業多集中在雷扎耶湖盆地或一些河谷中。產小麥、大麥、玉米、水果、棉花、煙草、油菜籽等。工業有地毯、紡織、食品、機械等部門。為伊朗較發達地區之一。

【其他】
1992年4月2日 我國與亞塞拜然建立外交關系。

⑷ 亞塞拜然的首都是哪個城市

巴庫之外的亞塞拜然
沙馬基
沙馬基是亞塞拜然的古都,一次大地震把這里損毀,希爾旺沙王朝隨即搬到巴庫建都。

它離巴庫比較近,一般是去舍基的路上會經過沙馬基,主要景點也都是陵墓和一兩座清真寺,不用特地前往,包車路上看看。

Diri Baba,是一座建在懸崖邊上的陵墓,聽說拜謁它會很靈驗~

Juma清真寺的內殿穹頂

Lahic

我帥嗎

Lahic,一座古村落。

這邊是銅器村,很多銅器冶煉的店子都是家族傳承至今;這邊的人說的方言,更靠近波斯(今伊朗),而不像亞塞拜然語。

舍基
Sheki,

他們都說它很美,而作為古絲綢之路必經的一個驛站,小天連絲綢之路的真人秀都拍過了,又怎可能錯過這里。

可汗夏宮、Karvansarai、Kis村大教堂,我被不會說英文,路也不熟的司導Elsen帶著,穿街走巷,因google map上的bug找錯了地方,沿途每開100米問一個路人,終於摸爬滾撞完成了在舍基古城的「打卡」,還吃到了只有Sheki才有的民間小吃Piti,所以,小天現在可以完成一篇關於亞塞拜然深度游的攻略了。

可汗夏宮

馬賽克玻璃

壁畫

內部不允許拍攝。

多得旅遊局的「特殊照顧」

小天才得以拍了幾張帶回來給大家看。

Karvansarai

這是18世紀修建的商路客棧,專門給絲綢之路往來的商人提供住宿餐飲的店,也會售賣商品。亞塞拜然的Karvansarai已經越來越少,舍基的這家基本上就是原型了,很多人都專程過來膜拜,現在也是一家酒店,旺季記得提前預定。後花園有個曼妙的餐廳,環境棒棒的。

Kis村

Kis大教堂

這個古村最有名的就是這座阿爾巴尼亞大教堂。Excuse me,這個阿爾巴尼亞,跟我們熟知的巴爾乾地區阿爾巴尼亞沒有半毛錢關系哦!它是曾經統治亞塞拜然北部的一個民族和王朝。

這是阿爾巴尼亞族人現存世界的唯一遺產了,里邊還有阿爾巴尼亞女人的骷髏骨,她們身高2米,體格強壯,但腳卻奇小,嗯,腦海里出現的是一個圓規……

Kis大教堂,UNESCO世界遺產

⑸ 地圖上的伊朗的東亞塞拜然在什麼位置

東亞塞拜然省位於伊朗西北部,北與亞塞拜然共和國及亞美尼亞共和國接壤,東面﹑南面﹑及西面則分別與阿爾達比勒省﹑贊詹省﹑及西亞塞拜然省為鄰。境內多高山,其中位於大不里士市南面的薩蘭德峰是全省的最高點,海拔超過3,700米。

⑹ 亞塞拜然人的起源

很多參考文獻中都把亞塞拜然人定義為突厥民族的一支,理由是他們說突厥語。然而,現今的亞塞拜然人被認為是在突厥化之前居住在高加索的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和居住在伊朗北部的伊朗人的後裔。包括弗拉基米爾·米諾斯基在內的多名歷史學家解釋了大部分伊朗人和高加索地區人口是如何開始使用突厥語的。
「公元5世紀或11世紀初,一支被稱為烏古斯人的,由塞爾柱家族領導的突厥游牧部族——起初規模不大,後來不斷發展壯大並於公元11世紀建立了塞爾柱帝國——佔領了亞塞拜然地區。因此,居住那裡的伊朗人和與之相鄰的部分外高加索地區的人口開始使用突厥語。亞塞拜然地區的突厥語的顯著特徵是具有波斯語的語調,不考慮母音和諧等,這反映出了突厥化的人口的非突厥血統特點。」
突厥人向亞塞拜然地區長達數個世紀的人口遷移以及該地區的突厥化最終形成了現今的亞塞拜然民族。 2003年的研究發現:「Y染色體單倍體表明 說印歐語的亞美尼亞人和說土耳其語的亞塞拜然人(亞塞拜然共和國的)的遺傳基因在高加索的地域鄰居比在其他地區使用他們語言的鄰居更相似。」 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它表明本地的高加索人語種的替代。來自於亞洲中部的一項關於有限的遺傳摻合物的證據(特別是單倍體H12),特別是土耳其人,他們比他們的鄰居――格魯吉尼亞人和亞美尼亞人,更高 線粒體DNA分析表明和伊朗人的主要關系是通過一個更大的僅次於高加索區的西歐人口群體,根據一項不包括阿塞人的研究,但包括在其他研究中那些和阿塞人群居的喬治亞人。 這個來自於檢測的結論表明高加索籍阿塞人擁有一個復雜的人口關系,為了更大地相似性,包括高加索人,伊朗和附件的東方人,歐洲人和土耳其人。其他的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遺傳分析顯示高加索人口是歐洲人和附近的東方人之間的遺傳媒介物,但是總的來說他們和附近的東方人更接近。 另一項由俄羅斯遺傳學雜志的研究,把亞塞拜然籍伊朗人(講塔里什語和塔特語的人)跟土耳其籍亞塞拜然人聯繫到一起:
「人口的遺傳結構檢測了其他說伊朗語的人(波斯人和來自伊朗,奧塞特,塔吉克的庫德人)和亞塞拜然人,結果表明來自亞塞拜然講伊朗語的人比居住在其他區域講伊朗語的人更接近與亞塞拜然人。 歷史上伊朗籍亞塞拜然人和高加索人中講土耳其語的人稱他們自己或被他人提及的為穆斯林,土耳其人或阿賈姆人(被庫德人稱作), 並且宗教身份盛行超過了種族身份。在19世紀當南部的高加索屬於俄羅斯帝國的版圖時,俄羅斯當局,提及到所有的土耳其人例如塔特人,把阿塞人定義為亞塞拜然人或(Trans)高加索籍塔特人,來區別於其他土耳其人。 俄國的布羅克豪斯和艾芙隆網路字典,在19世紀90年代發表,也把亞塞拜然人指代為Aderbeijans (адербейджаны) . 依據上述網路全書里的土耳其塔特人的標題:
一些學者(亞德林采夫,哈魯津,尚特)表示要改變某些土耳其籍塔特人的用語,他們和土耳其人沒有共同點,比如,把亞塞拜然籍塔特人(伊朗族)叫作亞塞拜然人(адербайджаны)。」
人種學也被約瑟夫·德尼克稱作:
「 純粹的語言組織和人體組織不一樣:因此講一口土耳其語在高加索和波斯的亞塞拜然人,已經跟講伊朗語的Hadjemi-波斯人擁有同樣的體型。

⑺ Urmia是伊朗的哪個城市

烏爾米耶
烏爾米耶(亞塞拜然語:اورمو、波斯語:ارومیه‎、敘利亞語:ܐܘܪܡܝܐ、庫爾德語:ورمێ)烏爾米耶位於伊朗西北部,烏爾米耶湖西岸,座落於肥沃的烏爾米耶草原上,靠近伊朗與土耳其邊境線,周圍多山脈,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西亞塞拜然省的省會和最大城市。在巴列維王朝時期曾以國王禮薩汗的名字改名為禮薩伊耶(波斯語:رضائیه‎,意為「禮薩之城」),伊斯蘭革命後改回原名。如今烏爾米耶人口約60萬,是伊朗第10大城市,也是伊朗亞塞拜然地區(包括東亞塞拜然、西亞塞拜然、阿爾達比勒和贊詹四省)僅次於大不里士的第二大城市。

⑻ 亞塞拜然族的介紹

亞塞拜然族(亞塞拜然語: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波斯語: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18][19])是亞塞拜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亞塞拜然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喬治亞共和國、伊朗、阿富汗斯坦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亞塞拜然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與突厥人等周邊諸多元素。盡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條約》和1828年《土克曼恰伊條約》簽訂後分居於國境線兩邊,但是伊朗還是將自己北部的來自亞塞拜然一單一民族的領土割讓給了俄羅斯帝國[20],然而,卻因為兩個世紀的分隔演化造成了南北的差異。亞塞拜然人的語言為亞塞拜然語,與同為突厥語族的土克曼語和伊拉克亞塞拜然語方言相近。在隨後爆發的18和19世紀的沙俄—波斯戰爭中,波斯在高加索山的土地被沙俄所佔領[21],並且1813年《古利斯坦條約》和1828年《土克曼恰伊條約》的簽訂,最終劃分了俄羅斯和現在的伊朗的邊界[22][23]。1918年成立的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與現在的亞塞拜然共和國的領土相一致。因為生活在國際邊界線的兩側,亞塞拜然族形成了一種單一的民族群體。自1991年亞塞拜然從蘇聯獨立後,他們重新恢復了以前的信仰和跨界民族隔閡[24]。

⑼ 亞塞拜然族的社會團體

亞塞拜然人在世界上的總人口數大概在兩千四百萬到三千三百萬之間,但具體的數目很難核實。他們大多居住在亞塞拜然共和國和伊朗的亞塞拜然區。伊朗境內的亞塞拜然人大多生活在西北省份,總人口在一千六百萬到二千三百萬之間。亞塞拜然共和國大概有七百六十萬的亞塞拜然人。此外,還有數百萬的亞塞拜然人則漂泊在鄰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土耳其、喬治亞、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中都存在著數目可觀的亞塞拜然人團體。
盡管亞塞拜然定期的進行人口普查,所得出的人口統計數字應該是可靠的,但生活在伊朗的亞塞拜然人口數目依然成謎。從上世紀早期開始,歷屆的伊朗政府一直在公布多民族的人口總數的問題上進行迴避。非官方的統計數字中亞塞拜然人占伊朗總人口數的20–24%。但許多的伊朗學者堅稱亞塞拜然人可能佔到伊朗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這些學者包括尼奇·凱迪(Nikki Keddie)、帕特里夏·希金斯(Patricia J. Higgins)、沙赫魯格·阿哈維(Shahrough Akhavi)、阿里·里扎·謝霍勒艾斯拉米(Ali Reza Sheikholeslami)等等。
亞塞拜然和伊朗之外興起了一個規模很大的亞塞拜然人國外團體。依照Ethnologue網路全書上關於亞塞拜然人的1993年統計資料,當時有大概一百萬的操阿國北部方言的亞塞拜然人分布在南達吉斯坦、亞美尼亞、愛沙尼亞、喬治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土克曼斯坦和烏茲別克之中。從其他的資料來源 ,例如人口普查等,可以確認亞塞拜然人當時遍布了前蘇聯。Ethnologue網路全書中關於亞塞拜然人在亞美尼亞的統計數字是過時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反政府武裝發起的獨立戰爭使得當地的亞塞拜然人口無法統計。Ethnologue後來又報道說有另外的一百萬亞塞拜然人生活在伊朗之外,但這些數字並不能說明情況。就好像是生活在伊拉克的那些突厥人,盡管和亞塞拜然人是同一民族,意識形態已大相徑庭。
亞塞拜然共和國內
亞塞拜然人絕對是亞塞拜然人口最多的民族(超過九成),他們普遍的代表了阿國絕大部分的意識形態。而他們生活在伊朗的同胞情況則不同,這些人大多數已被數十年前蘇聯宣揚的無神論所同化。蘇聯人同時還降低了他們的文盲率,識字的人佔到了大約98.8%。但盡管城市教育普及度高,農村的教育工作相對還很差。另一個類似的城鄉差異則體現在衛生保健上。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戰爭,對其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成近百萬的國民流失,國家財政也赤字不斷。亞塞拜然通過石油工業獲得利潤,但其政府的高度腐敗使得繁榮富強成為泡影。許多亞塞拜然人對本國的政治進程感到心灰意冷。亞塞拜然的現任總統伊爾哈姆·阿里耶夫(Ilham Aliyev)曾經被描述為「縱容腐敗,暴力鎮壓政見不同者,正是禍根」。盡管有這么多的問題存在,亞塞拜然的經濟還是出現了復甦的跡象,同時出現一個活躍的反對黨,堅定的為提高普通亞塞拜然人的生活品質而努力。
伊朗境內
亞塞拜然人大多出現在伊朗的西北省份中:東亞塞拜然省、阿爾達比勒、贊詹、哈馬丹的部分地區、加茲溫(Qazivn)、東亞塞拜然省和馬卡茲。其餘的人則居住在德黑蘭省、法爾斯省等其他的地區。一般來說,由於先前伊朗學術界倡導的伊朗伊斯蘭教改革,亞塞拜然人在伊朗被當作一個「意識相通,語言不同的少數民族」。盡管沖突仍然存在,亞塞拜然人在伊朗還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都有自己的代表,這些階層有「政客、軍人、知識分子三個等級,而宗教中的等級劃分也是如此。」
統一使用伊朗語的政策《巴拉維條款》曾讓亞塞拜然人滿懷怨恨,該條款禁止在政府機關、學校和報刊中使用亞塞拜然語。但隨著1979年的伊朗革命的到來,新政府不再將重點放在民族對立,而是將宗教意識形態的統一視為一體化的主要因素。一個由阿亞圖拉·卡澤姆·希瑞曼德瑞所率領的亞塞拜然民族主義團體,在伊斯蘭教革命政府執政時期出現了。他們呼籲更高的區域自治權,以及修改憲法,讓無神論者和反對黨合法化;但遭到政府拒絕。在2006年5月,一副觸怒了許多亞塞拜然人的漫畫的發表,激起了在伊朗的亞塞拜然人的騷動。該漫畫由馬納·耐耶斯塔尼所繪,這場爭議由漫畫的作者和編輯均被解職而告終。
伊朗的民族多樣性
盡管有一些偶爾的摩擦,但亞塞拜然人和伊朗本其實本為同根生。現在伊朗籍亞塞拜然人的生活條件就和波斯人的幾乎一摸一樣。「居住在城市的亞塞拜然人和波斯人的生活方式無異,並且在一些兩民族兼有的城市,上流社會存在相當多的通婚現象。同樣,一些亞塞拜然族村民和波斯族村民的風俗也無很大差異。」
安德魯·伯克這樣描述亞塞拜然人: 「亞塞拜然人以在商業和集市方面活躍而出名,在伊朗全國都可以聽見他們喋喋不休的吆喝聲。年老的亞塞拜然人戴上傳統羊毛氈帽,伴著音樂起舞,這已經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亞塞拜然人都多才多藝,很多伊朗籍亞塞拜然人都成為文學、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名仕。」
此外,許多伊朗籍亞塞拜然人都位高權重,阿里·哈梅內伊現在就是伊朗的最高領導人。與居於本國的亞塞拜然人相比,在伊朗的亞塞拜然人非常保守。不過,自1991年亞塞拜然獨立以來,兩國的亞塞拜然人之間的利益來往一直持續不斷。

⑽ 納卡地區屬於哪個國家

納卡實際上處於獨立狀態,但未被任何聯合國會員國承認,在國際上,普遍被國際承認為亞塞拜然的一部分。由於納卡以亞美尼亞人為主,和亞美尼亞往來密切,使用同一貨幣同一語言,亞美尼亞在當地有軍隊駐扎,是納卡獨立背後的支持者。在經濟發展方面,納卡十分依賴亞美尼亞,工業化程度很低,其經濟產業以農業為主,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而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不高,也是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一直謀求將納卡並入亞美尼亞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伊朗亞塞拜然人住的地方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伊朗靠什麼賺錢 瀏覽:596
在印尼怎麼招聘當地人 瀏覽:257
越南產的泡菜哪個牌子好 瀏覽:57
印尼6011是哪裡 瀏覽:921
英國私人部隊有多少 瀏覽:220
印度十大特產有哪些 瀏覽:914
印度為什麼用豬頭 瀏覽:414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越南妹 瀏覽:971
中國酒魂如何發掘 瀏覽:16
伊朗足球賽為什麼沒有女人觀戰 瀏覽:26
非洲和印度哪個生活水平高 瀏覽:859
印尼加魯達鷹航空怎麼樣 瀏覽:103
印度大流感如何治療 瀏覽:730
去印尼可以帶什麼葯水 瀏覽:792
英國共有多少郡 瀏覽:265
印度象神為什麼被砍頭 瀏覽:516
義大利首都是哪個城市地圖 瀏覽:802
在印尼帶點什麼回國 瀏覽:804
印度太陽能車怎麼樣 瀏覽:108
印尼的島是怎麼統一的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