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是甚
伊斯蘭革命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美國相信此前在巴黎與霍梅尼達成的密約,對伊斯蘭政權還心存幻想,甚至企圖藉助霍梅尼的力量共同對付蘇聯入侵阿富汗,美伊維持正常的外交關系,美國大使沙利文留駐德黑蘭。
1979年10月形勢急轉直下。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離開伊朗後輾轉到了摩洛哥、墨西哥和巴哈馬。由於受到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強大壓力和追殺令的威脅,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願接納他定居。在此期間,巴列維罹患淋巴癌,他的家屬通過洛克菲勒和基辛格等人向美國政府申請赴美治療。卡特政府猶豫再三,於1979年10月2日宣布,出於「人道主義」同意巴列維赴美治病,引起伊朗公眾的憤怒。伊朗伊斯蘭政權懷疑美國爽約轉而支持巴列維殺回馬槍。10月29日,霍梅尼在庫姆市發表演說時宣稱,「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譴責美國政府支持巴列維,表示伊朗人民將給予回擊。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當時正在阿爾及利亞與美國代表談判關系正常化的伊朗臨時政府總理巴扎爾甘回國後就被趕下了台。
1979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11月4日當天,我正好陪同林兆南臨時代辦到伊朗外交部辦事,我們當時還不知道美國大使館被佔領,結果到了伊朗外交部門口的時候看到美國臨時代辦的專車停在那裡。後來一打聽才知道,美國代辦帶領兩個隨員到伊朗外交部進行抗議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大使館,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提完抗議之後,伊朗外交部的官員就告訴他們:不得離開伊朗外交部。這樣美國大使館的52名人質被扣押在使館,美國代辦和兩名隨員被扣押在了伊朗外交部的一個房間里,在那裡呆了444天。
事件發生後,美國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希望人質獲釋。11月18、19日,伊朗方面釋放了人質中的13名婦女和黑人,其餘53名人質仍被扣押在美國使館里。伊朗方面堅持將引渡巴列維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美國卡特政府見外交斡旋努力難以奏效,遂採取強硬手段,驅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在美居住手續的伊朗留學生。伊朗立即還以顏色,宣布停止向美輸出石油,准備提取在美的存款,不接受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支付貨幣,不償還巴列維政權欠下的債款。美國針鋒相對,採取反措施,下令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在美資產,上訴海牙國際法庭。
這次人質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許多國家以不同方式表示希望遵循國際法准則尊重外交人員豁免權,釋放人質,和平解決美伊兩國爭端。12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呼籲伊朗釋放美國外交人員。伊朗拒絕接受安理會決議。人質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美國決心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1980年4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
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美國在世人面前丟盡了面子。
當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美國人質遂成為伊朗的包袱。11月2日,伊朗議會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釋放人質的4項條件:美國作出不幹涉伊朗內政的保證,解除伊朗在美國資產的凍結,撤消美國對伊朗的一切要求與制裁措施,將前國王巴列維的財產歸還伊朗。11月11日,美國表示原則上接受上述條件作為解決人質問題的基礎。經阿爾及利亞等國斡旋,美伊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在阿爾及爾簽署了關於解決人質問題的協議:美國分三次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釋放全部美國人質。次日,被扣押14個半月的美國人質全部獲釋離開伊朗。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在美國人心目中,人質事件是美國人自越戰以後遭受到的最大的恥辱。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面對伊朗竟然束手無策。美國外交官被蒙上眼睛反綁雙手遭伊朗學生羞辱的照片和圖象在美國傳媒反復刊登和播放,伊朗人進入美國大使館之後把裡面所有的秘密文件拿出來示眾,對美國公眾的刺激極大。1980年2月,當52名人質獲釋返回美國時,美國各地公眾在樹上和家門口掛滿黃絲帶,可見此事在美國影響之大。這個事件也成了美國公眾對伊朗的一個仇恨點,此後美國歷屆政府不管採取如何敵對伊朗的政策,在美國國會沒有阻力,美國公眾也都能接受。
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 「輸出革命」 極大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㈡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2)伊朗為什麼釋放罪犯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㈢ 伊朗處決美國間諜,美國和伊朗有什麼深仇大恨
你們還記得伊朗帝國那個巴列維么?就是有名的父子君王嘛,巴列維是親美的,在1979的伊斯蘭革命中被推翻了。
伊朗成立了伊朗共和國,由舊恨屋及烏,取得了伊斯蘭革命之後,該革命的領導人(名字太長記不住)稱美國為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受到煽動的國民圍攻了美國大伊館並且扣押了大使館工作人員和一部分平民。
然而,沒什麼用,誰也擋不住歷史發展的腳步,我大中國就是這么厲害!
㈣ 伊朗人質危機如何解決的
1980年,美國同意解凍此前被凍結的伊朗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伊朗同意釋放人質。1079年伊朗人質事件就此解決。
1980年7月27日巴列維國王逝世,9月兩伊戰爭爆發。此後,伊朗變得越來越希望能夠解決人質危機。
而在美國方面,卡特在11月的總統競選中敗給羅納德·里根,大部分分析家認為其在人質危機中表現出的無能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未經證實的傳言說正是伊朗政府與里根的參謀團之間的非法交易,導致了人質釋放時間的推遲。
因為後者非常不像見到「十月驚喜」,也就是在大選開始前出現會導致選票大量流向卡特的事件出現,例如人質被釋放。(不過,奇怪的是現在「十月驚喜」這個詞卻是指防止人質釋放的非法交易。)
大選後不久,即將離任的卡特政府在阿爾及利亞外交官阿布杜爾卡利姆·弗萊伯(Ablkarim Ghuraib)等中間人的幫助下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作為釋放人質的交換條件,美國同意解凍此前被凍結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的總統就職典禮後幾分鍾,所有的人質被釋放並交給美方。至此他們已被扣444天。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分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㈤ 伊朗有死刑嗎
有啊1、 死刑執行方式多樣化 伊朗的死刑執行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槍決、絞刑、斬首乃至石刑。對於通常適用於死刑的犯罪以槍決執行;對於諸如謀殺、強奸、通姦、販毒等嚴重損害了伊斯蘭法的行為,則適用於絞刑等刑罰。不過,具體的死刑執行方式往往以法院判決為准,法院在對每個死刑案件進行判決的時候,對死刑的執行方式也在判決中列明。2011年1月3日,伊朗對4名被控綁架勒索的罪犯執行了絞刑。此外,伊朗對間諜和強奸犯等嚴重犯罪分子實施過絞刑。2007年5月27日,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涉嫌通姦和謀殺親夫等罪名的伊朗女士阿什蒂亞尼,被伊朗最高法院核准死刑,判處石刑,但是並沒有明確執行日期。為了營救自己的母親,阿什蒂亞尼的兩個兒子在伊朗發起了「釋放阿什蒂亞尼運動」,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名為「阿瓦茲」的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巴西總統盧拉等都表示了呼籲和關注。伊朗嚴厲判處毒販死刑2009年12月,伊朗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認定攜帶或處理超過30克的毒品就應判處死刑。這是伊朗在今年初即大規模處死毒販的原因。自2011年以來,已有數十名毒販被處絞刑。伊朗媒體稱,許多民眾對官方嚴懲毒販表示支持。不過,此舉卻引起外國一些組織的不滿,他們認為伊朗司法系統的死刑判決過於嚴厲,而伊朗官方卻辯駁稱,這些組織的言論是干涉伊朗內政,伊朗對待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就要施以嚴法。2011年1月19日,伊朗絞死10名毒販。絞刑地點安排在該國西部城市拉卡吉的一所監獄內。伊朗媒體並未透露此次絞刑的具體細節,只是稱這些人嚴重違反伊斯蘭教義,給社會帶來混亂,因此應該依法嚴懲。1月13日,在西部城市庫拉馬巴德的監獄內,伊朗的執法人員將5名毒販處以絞刑。本月初,有15人被推上絞刑架。伊朗官方指責他們販運5公斤到100公斤的海洛因或者其他類型毒品。2、伊朗是世界上少數仍維持神權至上的國家,伊朗女性的處境也始終無法伴隨著西方數波的婦女運動而獲得解放。
《以色列人》報道,伊朗法律規定不得處決年輕處女,但解決之道並非讓處女獲取死刑的豁免權,而是在處決前先行派獄卒破身。
一名不便曝光的伊朗動員窮人組織成員透露,伊朗規定不得處決年輕處女,因此監獄會在行刑前晚,舉行「臨時結婚」的儀式,這種儀式說穿了,就是讓扮演「丈夫」的獄卒將處女破身,解除不得處決處女的障礙。
這名成員指出,他16歲加入組織,因表現受長官肯定,18歲被委以運行「臨時結婚」的「光榮任務」。
他說年輕處女對「臨時結婚」的恐懼甚於隔天一早的處決,因此她們都會反抗,為使「婚禮」順利進行,有時得在她們的食物中摻安眠葯。
㈥ 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㈦ 伊朗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示威
可以看到的資料顯示,伊朗的示威還是很少的,這種大規模的示威只在2009年的時候出現過一次,然後就是這次。示威是干什麼的?主要是表達訴求,與表達不滿,肯定是對現實的不滿,達到了一定程度。而示威的規模,是有對現實不滿的人群來決定的。比如這次,首先是抗議食品價格上漲;其次年輕人找不到工作,10個年輕人就有4個找不到工作;第三,女人也參與進來,憑啥我的頭發就得給自己的男人看,憑啥我們就得圍頭巾。
這是這次示威的訴求點,訴求的都是民生權利方面,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示威,伊朗主要城市都有。說明的問題是什麼呢?不滿的情緒已經蔓延到整個社會了。
那麼有這樣的訴求不滿,那麼就要有矛頭,是誰導致了這是示威人群的不滿。矛頭指向了伊朗宗教領袖哈梅內伊以及總統魯哈尼,一個是神權領袖,一個是政府首腦。現在還沒有看到有消息,這些示威人群沒有喊出打到政教合一的體制。而這只是示威的初級階段,是以發泄不滿,矛頭對准宗教領袖及政府首腦為主,達到的目的就是要求改變。
從伊朗政府來看,一方面採取安撫的政策,比如總統宣布民眾有示威的權利;同時採取強硬的手段,那就是不能夠破壞公共財物,這也就有了12個人被打死的事情;另一方面,轉移矛盾,把此次示威遊行定性為美國支持的反伊行動,這樣伊朗政府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可以輕易鎮壓這些示威人群,而能給其他伊朗人交代。
那麼這次示威會給伊朗的政局帶來什麼變化,起碼一點,人們能夠走上打街,去為了自己的權利奔走呼喊時,這就是伊朗發生的進步。無論此次示威會是政府妥協,還是示威人群被血腥鎮壓,這都是一個開端。
人們不再相信,天天滿嘴跑火車的那些神權領袖以及政治人物。如果政府妥協,那麼這是伊朗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是改變的一個標志;如果示威被鎮壓,那麼神權和政府人士可以繼續他們的生活,但是伊朗人會慢慢積壓下一次的反抗力量,同時這種鎮壓會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使得伊朗的整個經濟環境更加的惡化,直到更多人都不能夠承受,那麼到來的反抗就會更加的猛烈。
不同國家對政府的容忍是不同的,比如說美國,容忍程度就小,動不動就示威遊行;比如像伊朗這樣的國家容忍度就比較高,能過下去誰還出頭露面,但是容忍小與容忍大所帶來的力量是不同的。容忍小,有不滿就發泄出來;容忍大。有不滿就壓在心底,直到有天忍無可忍的時候,爆發出來的力量會呈幾何倍的釋放。比如敘利亞的示威遊行,被政府軍強力鎮壓,但是結果呢?看似強大的政府軍等一眾暴力機構,居然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還差點送了命。
而像中東北非這些國家發生的所謂顏色革命,都是自二戰以來,從殖民地也好半殖民地也好獨立出來。然後學了一些現代的政治形勢,來包裝這些國家的獨裁體制。自二戰後,整個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帶給這些國家的同樣是經濟發展,而這種經濟的發展就是這些獨裁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因為這種獨裁體制,本質上還是少數人分配了大多數利益,多數人能夠找到一碗飯吃。
但是但這種經濟發展遇到國際社會的經濟停滯也好,危機也好的時候,其制度帶來的副作用必然是低效且不可持續的。那麼其合法性就存在問題,那麼其分配多數利益也就為大多數人所不能夠容忍。既然大多數人沒有一晚飯吃,那麼導致的結果就是打破少數人的飯碗,重新分配利益。
如果沒有外部勢力的干預,那麼這些國家會重新回到少數人分配大多數的情況,也正是國際社會對於這種獨裁體制的深惡痛絕,才能夠使這些國家建立少數人同多數人之間的利益博弈可以展開的體制。盡管還不完美,但是這也是前進道路上必須走的一步。
㈧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8)伊朗為什麼釋放罪犯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㈨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