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支持叛軍武裝

伊朗為什麼支持叛軍武裝

發布時間:2022-10-03 10:51:02

⑴ 胡塞武裝有伊朗的大力支持,為何他們至今沒有能統一全國

因為伊朗的支持已經很弱了。

顯然,從局勢的角度來看,在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協助下的哈代政府顯然是最大的贏家。它從一開始就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在戰場上占據了主動。由於胡希武裝部隊的主要支持來自伊朗,因此,一旦切斷了沿海補給線,它就基本宣告失敗。即使哈迪政府和聯軍沒有切斷海上供應線,隨著美國制裁的增加,伊朗自己的外國支持能力也會逐漸減弱,而海珊的武裝力量似乎已經輸掉了這場戰斗。現在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政治談判解決沖突和爭端,結束葉門目前的分裂主義局勢。

⑵ 印巴在克什米爾起沖突時,為什麼伊朗會聲援巴基斯坦

這段時間,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本來,這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但伊朗卻冒著得罪大國印度的風險,站出來聲援巴基斯坦。伊朗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宗教信仰,和國際地位。

3、國際地位:針對國際熱的問題發聲,提高國際存在感。

伊朗聲援巴基斯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國際上刷存在感。克什米爾問題,一直都是國際上的熱點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發聲,發表看法,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伊朗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伊朗的國際地位和存在感,現在有機會,肯定好好把握。

⑶ 伊朗打擊敘利亞叛軍動用導彈,大張旗鼓有何用意

意在讓有關國家知道伊朗支持敘利亞政府的決心。

⑷ 伊朗為什麼那麼厲害,可以無懼霸權

不是伊朗厲害,只是不願意屈服在美國的威逼之下,與伊拉克一樣,伊朗也是石油國家,國家非常依賴石油貿易,而美國對伊朗進行貿易打壓,同時又號召盟友對伊朗進行武器禁售,這種情況下,伊朗發展很困難,當年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的軍力在中東地區是數一數二的,戰後因為武器禁售,到伊拉克戰爭時期被美國輕松擊敗
伊朗走出了自己的路,首先在經濟上發展工業,減少對石油貿易的依賴,在軍事方面,伊朗的軍工廠已經能滿足自身國防需求,完成了武器裝備的國產化,伊朗自行研發的導彈已經能打到歐洲,伊朗還能自行發射衛星。總總力量使得美國很難像打擊伊拉克一樣瞬間將伊朗擊敗。
只要美國無法立即擊敗伊朗,就會收到伊朗的報復。

⑸ 伊朗,唯一一個敢和美軍開火的國家,憑什麼信仰還是謀略


伊朗,唯一一個敢和美軍開火的國家,憑什麼?信仰還是謀略?

從上世紀70年代的越南戰爭結束以來,伊朗成了唯一一個敢對美軍開火的國家,他仰仗的到底是什麼?是信仰還是謀略?



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民族,伊朗的波斯族可謂是真正的戰斗民族!

本拉登厲害吧?美軍踏上阿富汗土地後,躲在地洞里被人打,從不敢冒頭。躲了十多年,最後還是被海豹突擊隊發現並打死。

薩達姆厲害吧?美軍一旦對伊拉克宣戰,直接龜縮在據點里被動挨打,最後被人從地窖里拖出來,凌辱半年後再宰牲節當天絞死!



所以,在伊拉克、在敘利亞、在黎巴嫩、在葉門,伊朗可以隨便和美國掰腕子,只要殺足夠多的美國大兵,美國就會屈服!鴿派就會重新掌權!

伊朗,在反美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掉頭不容易,目前為止只能逼迫美國讓步!

只要回到談判桌上來,伊朗就勝利了!

⑹ 伊拉克明明是受美國控制,那伊朗究竟是如何在伊拉克做大做強的

伊拉克從海灣戰爭之後,就被美國徹底佔領。所以對於伊拉克來說,美國對其的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每天都有大量的美軍日夜進行巡邏,對反美武裝和恐怖分子進行打擊。但是伊朗卻成為了一個特例,伊朗卻在伊拉克做大做強。

之所以伊朗能夠做成這樣,筆者認為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雙方有一個共同敵人,那就是美國。其次伊朗和伊拉克都是阿拉伯國家,都信仰伊斯蘭教。最後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位置非常近,伊朗想在伊拉克獲得一定的利益,自然就將觸手深入了伊拉克境內。

最後就是伊拉克和伊朗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在伊拉克被美軍摧毀之後,伊朗也想從這個昔日的老對手手中分一杯羹,獲取部分利益。自然伊朗就在伊拉克做大了。

⑺ 伊朗真的跟胡塞武裝有剪不斷的關系嗎

這個估計也得他們自己才知道了。不過胡塞武裝的武器據說都是伊朗在背後大力支持,伊朗現在在中東地區可以說是孤立無援,周圍的小國家全是親美派的,伊朗支持胡塞武裝也就是為了在被攻打的時候有援軍,不過胡塞武裝目前的狀況也不容樂觀。

很顯然,對沙特石油設施的成功襲擊,讓胡塞武裝更加信心百倍,在繼續對沙特發出襲擊警告的同時,甚至已對那些「榜上有名」的仇家點名進行清算了。阿聯酋作為參與葉門戰爭的主要國家,此次被胡塞武裝點名,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了。

⑻ 哪些國家處在戰亂中,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1.東部剛果(金):自從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發生後,盧安達胡圖族和圖西族武裝之間的沖突就波及到相鄰的剛果(金),導致這里也不再穩定。從那以後,剛果(金)地區就成了無法無天的戰亂之地,導致100多萬剛果人逃離家園。2003年,剛果(金)圖西族首領洛朗-恩孔達佔領這里,並建立保衛人民國家議會。2009年1月,恩孔達被盧安達軍方逮捕,但是保衛人民國家議會和其他叛軍組織繼續堅持沖突。

2.克什米爾:自從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來,克什米爾一直是雙方沖突的焦點之一。為了這塊有爭議的領土,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進行了三場戰爭,小規模邊境沖突更是時有發生。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動盪不安,近來兩名穆斯林平民遇害更是令緊張局勢升級。

3. 伊朗:2009年伊朗總統大選後,反對派質疑內賈德靠舞弊勝選,數百萬伊朗人走上街頭支持反對派候選人穆薩維。選舉後抗議很快發展成「綠色革命」,成為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但是與塞爾維亞、喬治亞以及烏克蘭的「顏色革命」不同,伊朗「綠色革命」並未席捲全國,政府甚至利用軍隊鎮壓抗議。

4.查德:查德內戰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因為反政府叛軍經常得到蘇丹援助。但是,被戰爭撕裂的查德不僅是成千上萬蘇丹達爾富爾難民的安全天堂,也是中非共和國難民的避難之所。2009年5月,查德政府軍成功阻止叛軍佔領查德首都恩賈梅納推翻政府。

5.東查德:在過去五年間,在東查德和蘇丹達爾富爾地區,至少40萬難民逃入查德沙漠中的難民營。兩個國家的叛軍組織以國家忽略種族迫害為由,與政府軍發生戰斗。平民們經常被困於戰火中,還有忍受保守強奸和種族清除的恐懼。

6.朝鮮:在朝鮮戰爭結束半個多世紀後,朝鮮與韓國之間的關系依然十分緊張。雙方從未簽署國正式的和平協議,美國在韓國的駐軍達2萬多人。朝鮮領導人金正日1994年繼承父親金日成的職務後,忽略美國再三警告著手開發核計劃。2006年,朝鮮第一次核試驗成功,2009年5月第二次核試驗成功。

7.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聯邦直轄部族地區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兩大戰區之一。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邊境線長達2400公里,自從2001年以來,兩個地區的伊斯蘭民兵與巴基斯坦政府軍就開始激戰。「基地」組織的高級領導人也被認為藏在這里,美國利用無人轟炸機搜尋恐怖分子和塔利班領導人。

8.巴基斯坦:當伊拉克和阿富汗吸引公眾注意後,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穩定成了美國反恐戰爭中最重要的任務。在美國壓力下,巴基斯坦最近開始對其邊境地區的塔利班武裝加大進攻力度。巴基斯坦政府軍在反對塔利班的鎮壓叛亂中取得一些成功,但卻是以疏遠民眾和動搖巴基斯坦社會為代價的。

9.索馬里:自從20世紀90年代,索馬里就沒有中央政府,和平也遠去。索馬里前總統巴雷1991年被推翻後,叛軍組織分裂成以軍閥為首的不同陣營。美國曾與1992年採取「恢復希望」行動,但在「黑鷹墜落」後,被迫與1994年撤出。2006年,伊斯蘭法庭聯盟曾給索馬里帶來暫時的和平和穩定。2007年初,在聯合國支持下成立過渡聯邦政府。今天,索馬里的大部分地區都在伊斯蘭武裝組織控制下,現任總統、前伊斯蘭法庭聯盟領導人謝赫-艾哈邁德只能控制少數地區。

10.索馬里:現在索馬里沖突主要發生在中央政府與伊斯蘭武裝組織「青年黨」之間。「青年黨」最近公開宣稱,將參加「基地」組織領導的國際聖戰運動。

11.菲律賓:菲律賓時亞洲內戰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40年的沖突導致4萬人死亡。內戰始於1969年,名為「新人民軍」的反政府武裝要推翻費迪南德-馬科斯的獨裁統治。盡管馬科斯1989年去世,但國際調停依然失敗,包括挪威長達20年的和解嘗試。「新人民軍」採取游擊戰術和招募童子軍。

12.加沙:2007年,經過有爭議的議會選舉和與法塔赫激戰後,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以色列加強制裁,哈馬斯和其他基金組織用自製火箭彈襲擊以色列城市報復。2008年12月,以色列發動了目的在於摧毀哈馬斯武裝力量的大規模「鑄鉛」行動,雙方都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哈馬斯被譴責使用人盾,以色列被指責使用白磷彈肆意屠殺平民。

13.印度:印度總理辛格曾表示,印度毛派武裝(納薩爾派)已經成為印度面臨的最大國內安全挑戰。納薩爾運動始於1967年的當地農民叛亂,隨著時間流逝,這場運動已經演化成以推翻印度政府、建立共產主義政權的全國性反政府運動。在過去10年間,毛派武裝佔領的地區擴大了四倍,全國223個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

14.阿富汗:2001年遭遇「9-11」恐怖襲擊幾個月後,美國即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及其盟友「基地」組織發動進攻,並建立了以卡爾扎伊為首的政權。8年後,大選未能給阿富汗帶來穩定,塔利班的反抗依然堅韌。2009年1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增兵3萬人進入阿富汗,駐阿聯軍總人數超過15萬人。

15.奈及利亞:1995年,包括劇作家和環保人士肯-薩羅維瓦被奈及利亞軍政府絞死後,尼日三角洲的武裝運動就開始風起雲涌。10年前,薩羅維瓦抗議石油公司在開發石油過程中,造成當地人貧困和環境污染。今天,尼日三角洲解放運動要求分享奈及利亞更多的石油財富,並且清理當地的石油污染。2008年9月,尼日三角洲解放運動成員慶祝勝利。2010年1月30日,尼日三角洲解放運動拒絕單方面停火協議,導致石油公司遭綁架和襲擊擔憂擴散。

16.南奧塞梯:南奧塞梯位於喬治亞與俄羅斯邊境之間。1988年,南奧塞梯人民陣線要求從喬治亞獨立出去,並入俄羅斯。從那時開始,雙方的軍事對峙就時常發生。2008年,俄羅斯介入沖突中,支持南奧塞梯分離武裝。今天,南奧塞梯依然在俄羅斯控制之下,但俄格關系十分緊張。

17.尼泊爾:盡管2006年簽署的全面和平協議標志著尼泊爾10年內戰結束,但尼泊爾兩大主要政黨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維持政治穩定。2009年5月,代表尼泊爾國大黨的總統拉姆-亞達夫推翻總理、尼泊爾共產黨領導人普拉昌達解僱軍方領袖卡特瓦爾的決定,迫使普拉昌達辭職,雙方再起紛爭。

18.中非共和國:2004年,中非共和國經歷了近10年的動盪後,終於全面爆發內戰,自稱民主同盟軍的叛軍向弗朗索瓦-博齊澤總統領導的政府發動進攻。盡管2007年4月13日,雙方簽署正式和平協議,但零星的沖突依然持續發生。2007年以來,歐盟派遣維和部隊援助中非共和國政府,保護平民。

19.緬甸:自從1949年開始,克倫邦少數種族反對緬甸政府,沿著泰國邊境建立了克倫族「高都麗」自治邦,緬甸自此陷入世界上最長期的內戰深淵。2009年6月,緬甸政府軍在緬泰邊境的克倫族叛軍發動進攻,佔領7個叛軍營地,迫使4000多名克倫叛軍逃入叢林。

20.哥倫比亞:自從1964年以來,哥倫比亞就是世界上沖突最劇烈的地方之一。哥倫比亞政府、准軍事組織、販毒集團以及游擊隊等組織,互相攻伐不休。在沖突中,綁架人質、走私毒品、對平民發動恐怖襲擊等,已經成為哥倫比亞平民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21.秘魯:1980年以來,秘魯政府一直致力於撲滅游擊組織「光輝道路」,該組織以推翻利馬政府、建立工人階級專政為目標。20世紀80年代,「光輝道路」十分活躍,但1992年該組織領導人阿維馬埃爾-古斯曼被捕後,該組織開始消聲滅跡。直到2002年3月,美國駐秘魯大使館遭到「光輝道路」炸彈襲擊,當時恰好是美國總統小布希訪問利馬幾天前。

22.北愛爾蘭:1969年,愛爾蘭最古老政黨新芬黨下屬秘密武裝組織——臨時愛爾蘭共和軍,開始武力反對駐扎在北愛爾蘭的英國軍隊,以實現愛爾蘭的完全統一。但自從英國議會宣布直接管制阿爾斯特後,雙方沖突開始升級。從1969年到1998年,沖突共造成3500多人遇難。盡管雙方1998年簽署和平協議,但這場政治動亂並未徹底結束。2009年3月,可以看到愛爾蘭勒根街頭上被毀掉的汽車殘骸。

23.蘇丹達爾富爾:近年來達爾富爾地區沖突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戰亂之一。沖突起源於地理分歧:蘇丹的權力和資源主要集中於北方的首都喀土穆周圍,其他地區則被邊緣化。20世紀初,西部的達爾富爾叛軍拿起武器抗議,而政府也以武力相回應,導致至少30萬人遇難。今天,沖突已經平靜下來,聯合國維和部隊開始執行維和任務。但40萬蘇丹難民住在外國難民營中,國內另有120萬難民無家可歸。

24.南蘇丹:蘇丹總統巴希爾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被以戰爭罪起訴的國家現任首腦,國際刑事法庭已經於2009年3月4日發出逮捕令。但是達爾富爾還不是巴希爾唯一頭疼的地方,石油資源豐富、自治的南部蘇丹也從未中斷與喀土穆爭權,直到2005年在美國協調下簽署全面和平協議。2011年,蘇丹將舉行公投,決定南蘇丹是否獨立出蘇丹。雙方正在重新武裝,近來南蘇丹已經數十人被殺。

25.墨西哥:盡管墨西哥是一個發達國家,但長期的毒品走私和暴力已經重創了這個國家,與毒品有關的暴力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讓觀察家擔心墨西哥會失控。2007年1月份以來,墨西哥毒品暴力已經造成一萬人死亡。盡管卡爾德龍總統加倍努力鎮壓販毒集團,但與美國邊境城市提華納、華雷斯市等,依然是可卡因和大麻的轉運中心,並且成為暴力中心。

26.印尼: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印尼最東部的巴布亞省和西巴布亞省就開始上演脫離這個島國的叛亂活動。在美國《紐約協議》的支持下,荷蘭於1961年放棄了這兩個省,但當地巴布亞人沒有同意。今天,巴布亞武裝叛軍用弓箭反對印尼軍隊。2009年12月份,「自由巴布亞運動」領導人凱利-誇利亞被擊斃。

27.伊拉克:2003年12月13日,也就是美國入侵伊拉克9個月後,美軍在提克里克一家農場附近抓獲了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經過了三年的內戰和混亂,美國終於取得了成功。但是盡管2007年美國同意了大衛-彼得雷烏斯將軍的「增兵」行動,但伊拉克依然政治動盪,而且暴力事件頻發。伊拉克依然有5萬名美軍。

28.葉門:自從2004年6月,葉門政府就與什葉派武裝「胡塞叛軍」發生沖突。一些分析家將這場沖突為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因為沙特該地區的遜尼派大國,對邊境發動空襲支持葉門政府;而伊朗是什葉派勢力,支持叛軍。盡管2010年2月,葉門政府與叛軍簽署了休戰協議,但現在就認為沖突結束還言之過早。

29.烏茲別克:向高加索和中亞的其他前蘇聯國家一樣,烏茲別克同樣面臨著打擊極端伊斯蘭主義和聯合溫和派穆斯林的兩難問題。烏茲別克政府虐待恐怖嫌犯的行為,導致其與當地穆斯林組織關系變緊張。2005年,該國內政部和安全部隊向安集延穆斯林抗議者開火,導致187人死亡(另有說超過1500人死亡)。

30.烏干達:在過去22年間,烏干達叛軍「聖主抵抗軍」在烏干達北部十分活躍,並且波及到中非共和國、剛果(金)以及蘇丹。起初,「聖主抵抗軍」是以推翻烏干達政府、建立基督神權政治為目標,現在它已經淪落為靠掠奪為生。烏干達政府軍與「聖主抵抗軍」曾在2006年簽訂停戰協議,就在所有人期盼和平到來時,雙方談判陷入僵局。

⑼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⑽ 美國說伊朗支持恐怖分子的國家,是這些國家戰亂的根源,大家覺得這么說對嗎

不是因為國家,是因為民族因素與美國的霸權主義而造就的。

據外媒12月16日報道稱,伊朗外長扎里夫接受媒體采訪時被記者問及支持恐怖主義?扎里夫否認,並怒批沙特和美國才是中東的動亂根源,甩鍋給伊朗無法接受。



伊朗對於胡塞武裝的支持則就更不要用說了,胡塞武裝襲擊沙特聯軍的軍艦所使用的反艦導彈就是伊朗提供的。

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矛盾持續了千年之久。即便是沒有美國介入,中東地區的戰亂也不會減少。伊朗作為什葉派領袖是矛盾的一方,自然要為中東的亂局負主要責任,美國只是那個將矛盾激化的推手而已。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支持叛軍武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居留的居留號碼是哪個 瀏覽:15
為什麼在印度開飛機危險 瀏覽:804
如果英國遷都紐約會怎麼樣 瀏覽:654
越南的電線插座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230
印度為什麼參加中俄伊朗軍演 瀏覽:547
英國一個芒果多少錢 瀏覽:979
越南有多少位將軍 瀏覽:434
英國一億英鎊怎麼轉到中國 瀏覽:409
在伊朗靠什麼賺錢 瀏覽:600
在印尼怎麼招聘當地人 瀏覽:261
越南產的泡菜哪個牌子好 瀏覽:60
印尼6011是哪裡 瀏覽:926
英國私人部隊有多少 瀏覽:226
印度十大特產有哪些 瀏覽:920
印度為什麼用豬頭 瀏覽:420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越南妹 瀏覽:974
中國酒魂如何發掘 瀏覽:20
伊朗足球賽為什麼沒有女人觀戰 瀏覽:29
非洲和印度哪個生活水平高 瀏覽:864
印尼加魯達鷹航空怎麼樣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