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的電影人為什麼比我們優秀
伊朗其實是一個很不受待見的國家,在國際上,因為和美國關系,和同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關系不好,所以一直處於尷尬的地位。但是,人家電影拍得不錯。
伊朗的電影,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小鞋子》和《一次別離》。一部是九十年代的電影,一部是近幾年的電影,但相同點在於都是很優秀的電影。我發覺,伊朗的電影,永遠是很樸素的。這種樸素不是說他們窮,他們物質匱乏,而是指他們的情感,很純粹,很樸素,很簡單。
他們有宗教信仰,讀《可蘭經》。有嚴格宗教信仰的人,做起事情來總是比較誠懇。我可以從兩個鍾頭的電影里,感受到導演的用心,感受到他的情感戲。我知道他礙於國家的監管,有些東西不能表達出來,但他還是從情感方面流露了出來。
回望中國電影人,中國電影也受到監管,但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實在是太過於浮誇了,連帶著讓中國的電影人也浮誇起來。
Ⅱ 伊朗的電影大多都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有哪些電影看完值得我們深思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Ⅲ 亞洲哪個國家的電影最先受到西方國家關注
目前最受歡迎的還是中國。
日本的是動畫電影比較好,真人電影越來越難懂而且有點變態。
印度的爛片太多,能說出來的好片,三傻大鬧寶萊塢 外星痴漢地球神 摔跤吧爸爸
香港的雖然輝煌已不在,但是時不時還能蹦一下的
台灣的也是時不時蹦一下
伊朗電影,絕大多數國人沒看過。但是奧斯卡得過大獎的。亞洲代表電影之一。
重點說說韓國電影,韓粉說韓國電影是亞洲第一。。。我去查了一下,韓國電影這幾年在中國的票房都很不理想,上座率都不高。只是網上叫囂的比較凶而已。
主要還是韓國電影的特點是 劇情拖沓 邏輯混亂 人物臉譜化嚴重 強行煽情,優點是韓國電影的題材比較開放。
有中國看不到的現實主義題材。比如諷刺zhengfu 社會黑暗之類的。
不過韓國電影藝術電影論獎項 商業電影論票房。。都被中日遠遠拋到身後。。。
歐洲三大獎 北美奧斯卡都沒韓國人什麼事。
韓國唯一還能說有點水平的導演就是金基德了 《聖殤》還不錯。
Ⅳ 伊朗電影的創作特徵
伊朗的電影以阿巴斯導演為例,存在這一些普遍的創作風格和特徵:
電影大多是小成本、小製作的,多數以孩子作為影片的主角,通過孩子們的視角來展現底層人們的真實生活世界和社會現實
影片敘述的故事通常是較細小、簡單,甚至是單純的,但是影片的基調卻總是充滿了苦澀,夾雜著甜蜜的溫情。
在題材上的選擇大多也都避開了政治、社會、宗教等種種有可能與審查制度發生沖突的禁忌因素。
Ⅳ 伊朗新電影更多聚焦於兒童和老人對嗎
不全對。
伊朗電影中的角色形象:兒童與婦女。伊朗電影中對兒童和婦女的關注尤為明顯,很多伊朗電影都將敘事聚焦定為兒童與婦女,這使得兒童與婦女成為了伊朗電影中很有意義的視覺符號,不僅表達了導演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而且把這兩個視覺符號與伊朗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現象相聯系,使伊朗電影中的角色形象真正成為了對現實世界再現和表述的符號,成為了進行意義交流的中介。
Ⅵ 有哪些推薦的伊朗電影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Ⅶ 求兩部伊朗電影的影評
http://www.avfan.cn/movie/ShowNews.asp?table=t_moivecomment&Id=953
影評:《橄欖樹下的情人》--伊朗原野上的陷阱
(2005-07-09)作者:菲林橙子
這樣朴白單純的電影,在伊朗就是有人排隊買票去看,不知道阿巴斯選演員的時候,有沒有利用網站去搜索。反正片中的女演員---藍布裹頭的德里蘭幾乎沒有一個清晰特寫,如果張藝謀這樣拍《幸福時光》,那些大小媒體要傷心死了,因為他們將找不到一張合適劇照讓觀眾先睹鞏利第三章子怡第二的風采。美麗的臉龐,情人間火熱的親吻,懷著對美妙片名的憧憬來看,幻想要煙飛雲滅了,因為這些根本沒有。
羅蘭·巴爾特曾寫過一本關於照片的書《明室:論攝影》,他認為,照片所吸引他的,往往不是照片所展示的可以交流和象徵的"知性空間"(studium),而是它讓之感到莫名震撼的局部細節,也即讓人為之著迷和瘋狂的地方,稱之為"刺點"(punctum)。
阿巴斯的"刺點"在哪裡?
情節:
《春風吹又生》攝制組在伊朗當地選演員拍戲,有點"戲中戲"的意思。開頭即是片中的導演直視鏡頭,直楞楞地說:我是導演,現在我要就地選演員。隨後走到背後的一群等待的女孩子中,每個人都包裹著重重的深藍頭巾,臉孔模糊。鏡頭搖啊搖,一直到那個女主角德里蘭出現,鏡頭也未在她身上過久停留,倒是她和導演的對話給人印象深刻,那麼多個期待的女孩中,只有她質問:為什麼你拍的東西沒有在電視台播放?後來她的奶奶也說,這是個很"硬頭"的女孩,從小固執。德里蘭被選中了,她的父母在大地震中死去了,她還在讀書。導演認為她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但是配戲時發現她拒絕和男演員--當地的泥瓦匠荷辛說話。
荷辛原來一直向德里蘭求婚,因為他是個文盲,沒有自己的房子,早被德的父母家人一再拒絕了。荷還是不死心,想和德里蘭說句話,問問她自己的意思,這個固執的女孩卻從未開口。
德里蘭終於和荷辛對台詞了,但攝影機一停,她又緊閉雙唇。荷辛將德開口和他說話視為打開兩人關系的一扇門,卻一再失望。
場景:
有一半的戲是在路上,在開著的汽車上,開頭一段非常長的鏡頭是導演助理舒太開車去接演員,先接到了男演員,在去女演員家的路上,是長長的一段路,機位一直停在車的前面,只聽到兩人的對話,畫面是晨霧未散的綠色原野,大片大片的灰色叢林,褐色的綿羊。這段之長讓我想起寧瀛《民警故事》開頭騎車去派出所的那一長路,就是頗有紀錄片的意味。
影片主要有兩個場景,一是在拍攝現場,一是離開或要去拍攝現場的路上。阿巴斯很擅長用畫外音,畫面和聲音製造了兩個空間,汽車側面的反光鏡也得到很好利用,有一次導演和荷辛坐車回家,路上遇到一群遷徙的婦女,停車讓她們上車,反光鏡里折射出她們欣喜上車的情景。平淡中製造情趣,很欣賞阿巴斯的這個特長,舒太駛車在路上,車窗映出外面浣浣綠樹,車突然停下,往後略倒,車窗映出兩個小男孩的生動的臉,手上捧一盆鮮紅的花。原來畫面是靜的,深色的樹,黑色包裹的舒太冰冷靜默的臉,突然沖進(那效果很象是沖進來)畫面的紅花笑臉。從冰到艷,鏡頭之間因此有了激情。
風景:
車行路上,一路淘盡伊朗的風土物貌。運磚車的工人抱怨"從外省來,做牛做馬,才僅夠養活妻兒。"另外是意外的那幾個搭車的外省婦女,"放棄樹木、稻田、烏蠅,為了來到這里""沒有地址,什麼都沒有,就住在樹的後面"。
茫茫的綠色原野,對的山川大喊:你好!這是向居住在這里的靈魂問好,這是導演告訴攝影師的話。兩人站在叢林之中,風吹過,山林無語。《情書》上博子也在山谷中向死去的藤井樹問候,在人與自然的應和之中,生命如水流動。
伊朗人互相之間是這樣問候的:你好嗎?/我很好,有心。
現場:
有兩段戲(戲中戲)是反復拍攝的,《春風吹又生》的兩個場景,一是因為德里蘭拒絕和荷辛說話,所以拍了好幾條。另外一個鏡頭是荷辛和德里蘭扮演一對於大地震後第二天結婚的小夫妻,這段非常有意思。開拍時德里蘭依著台詞和"丈夫"說話,荷辛問"妻子"白襪子在哪,"妻子"告訴了"丈夫"。雲遮住了太陽,停拍。荷辛隔著一扇門的距離向看書的德里蘭說,結婚以後我會繼續讓你讀書,不會讓你這樣的(即讓她為他做瑣碎家務)"德里蘭你要是願意,就翻一下手裡的書吧。"德里蘭欲翻不翻,太陽確在這個不該出來的時候出來了。
德里蘭扮演的"妻子"在把丈夫的包丟給他的時候,始終不肯按台詞說"荷辛先生,你拉了這個"只是說"荷辛",重復拍了五條都是如此。最後荷辛跑到導演身邊,"導演,我們這里有的地方的風俗便是如此,妻子不用管丈夫叫先生",這條便過。
荷辛知道固執的女孩不肯用妻子稱呼丈夫的叫法,便幫她搪塞過去。
拍攝拍片現場的片段做得很質朴,攝影機用布捆上,看拍片的孩子用細線攔在外頭。拍片的間隙,大家喝茶,和孩子聊天。
面孔和身影;
女孩的語言極少,正面的鏡頭也少。印象深的是在墳場,她溫柔痛楚的眼神一掠,就因為一看,荷辛後來一直跟著她了。拍得更多的倒是荷辛那張臉,朴實的,微胖的圓臉。很深情的眼睛和蓬亂的卷發。他的話很多,對導演說他對女孩痛苦而欲罷不能的感情,對德里蘭訴說他的鍾情"德里蘭,我會在那兒開扇窗,你早晨起來打開窗,對面的高山會令你心曠神怡""我斟茶,你倒水,生命就是這樣。"他的語言很抒情而幽默。在車上,導演勸他娶那個漂亮的牧民女兒"兩個文盲在一起也合適"。他不要,"一定要找個有文化的,不然將來有了孩子,誰來輔導孩子做功課?"他獨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純朴又可愛。
阿巴斯的"刺點"不是平白顯露的,是一點點出來的,通過語言,通過人物的平實交往,一點點的呈現,不顯山露水,卻讓人砰然心動。好象是伊朗草原上的陷阱,無意之中掉了進去。
沒有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結尾:荷辛追著德里蘭,電影已經拍完,如果不問到女孩的一句話,可能是再也沒有機會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德里蘭顧自走去,荷辛追在後面。鏡頭停在大全景,兩人成為綠野上小小的白點,後面的小白點追上了前面的,過了一會,一小白點又狂奔回來。音樂起,影片結束。荷辛是得到了女孩的話,幸福地狂奔吧?影片含蓄又讓人會心一笑。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8.htm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有些事與電影無關
來源:銀海--天堂影院 作者:化身為海 2002-06-26 11:04:16
閑極無聊的時候,自己一個人看電影。
阿巴斯的片子,《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沒出字幕的之前,這個畫面上只有一扇斑駁的門吱吱呀呀的響著。
然後就出現了一張張淡黃色的面孔,輪廓很深的五官,尤其是那一雙雙眼睛,彷彿隱藏著他們的靈魂。
整個故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阿默拿錯了同桌加爾馬扎的練習簿,如果在明天早上之前不能還給他的話,加爾馬扎就會被嚴厲的老師「踢出學校」。
於是一個瘦瘦小小的孩子為了自己不小心的過錯固執的尋找。
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茫然、無措、驚喜甚至恐懼,任何人的存在都對他的行為造成障礙,包括媽媽的責怪,爺爺的懲罰,陌生人的姓氏甚至是好心的幫助。他唯有不停的奔跑,直到不得不放棄努力。
他快要哭了,不僅是因為父親無聲的威嚴,還有難過。
我想要說的是,他真的很難過。
其實他可以為自己找出很多辯解的理由:我不是有意的……你的本子和我的一模一樣,所以才……我找了整整一個晚上,你可以問某某某某……
這是我們現在慣有的思路。不是嗎?
其實本來我是想討論這部片子里關於阿巴斯的一些特點:比如說故事的不確定性,影像的紀實風格等等。但我放棄了。
有一些東西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永遠的流失了,比如說童真。
孩子應該是接近上帝的人,我們只不過是一群迷失的羔羊。
Ⅷ 伊朗和印度電影特點
伊朗電影最大的特點是紀實性。大多啟用非職業演員,露天拍攝,自然光照,不矯情,不雕琢,真實得像生活本身,不掩飾生活的陰暗與悲傷。我們在看電影時好像不是在看電影,而是親臨伊朗社會本身。其次是開放式的結尾。伊朗電影不是那種封閉式的大團圓結局,也不把結論告訴觀眾,而是留下思考想像的餘地,令觀眾去建構銀幕外的現實。如《生命在繼續》中的汽車沖上山坡,《天堂的顏色》中莫曼那隻被陽光沐浴成金黃色的手,《當我成為女人時》中的老太太坐在婚床上向波濤洶涌的大海駛去。尤其是《橄欖樹下的愛情》最後胡笙追趕塔荷,穿過橄欖樹林,翻過山坳,奔走在遠處青蔥的田野上。在長達四分多鍾的長鏡頭(從全景到大遠景)中,只看見一前一後兩個白點漸漸靠近,合為一起,激越而浪漫的音樂聲響起。但突然後面那個白點卻折身返回,而且不走正路,長焦鏡頭那麼耐心地緊跟著他,我們不知道胡笙是得到滿意的回答還是失望而歸。
當代伊朗電影以其獨特的影像風格而獨樹一幟。在世風喧囂浮躁,在我們的感官被充滿暴力、色情的電影刺激得遲鈍麻木的今天,伊朗電影卻返璞歸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製作,以清新質朴、恬淡溫暖又充滿哲理的影像風格,以友誼、寬容、愛、和睦相處這些久違的主題重新撥動我們的心弦。它的興起印證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印度電影之所以多傳奇性質的題材和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是因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電影是他們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們擺脫生活重壓尋求心靈慰籍的工具。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價極其便宜,在大城市裡一般是1—2美元,而在許多農村地區只有10美分。電影在印度是窮人都能夠承擔得起的大眾化的消費。在許多電影里那些傳奇故事,有浪漫的愛情而沒有現實的殘酷,有歌舞昇平的幻像而沒有追求生存的競爭,為普通大眾帶來的娛樂,也帶來了暫時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個教育水平尚且落後的國家,民眾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較為欠缺。電影里多採用歌舞的表現形式與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接近,因此更容易為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不象中國也不象許多西方國家,歌舞只是節慶或娛樂的形式,在印度,歌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人隨時隨地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然而,諸如西方大片《芝加哥》這類的歌舞片在印度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它純粹地是表達歌舞的藝術魅力。印度電影則用歌舞表達情節和人物情感,歌舞的藝術魅力在這里不是終極目的,而只是用以表達情節的一種手段。
Ⅸ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Ⅹ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電影值得觀看
戈達爾說過: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這位電影大師以一己之力讓伊朗電影被世界所熟知。
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幸在大熒幕上看到了阿巴斯的所有作品。今天給大家推薦5部他的代表作,讓大家對伊朗電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豆瓣評分8.5分,這部電影是半劇情半紀錄的形式,非常能體現阿巴斯的風格。
虛實之間,表現了一個狂熱影迷的行騙歷程。
當然,伊朗並不只有阿巴斯的電影,但阿巴斯對伊朗電影的影響和貢獻無疑是最大的,這可以在紀錄片《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76分15秒》中看到。
其他經典的伊朗影片還有:《一次別離》《小鞋子》《推銷員》《黑板》《面紗之後》《魔毯》《生命的圓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