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和伊拉克戰爭在那一年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開始於1980年9月22日,終止於1988年8月20日,歷時將近8年。
2. 伊拉克戰爭是什麼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將如約結束。駐伊美軍8月31日結束作戰任務。美國從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戰斗部隊,歷經7年零5個月。
3. 伊拉克戰爭簡介
伊拉克戰爭簡介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原因如下:
海灣戰爭中的主戰場不在伊拉克本土.海灣戰爭中美國經過了聯合國的授權。而伊拉克戰爭,聯合國一再不通過美國開戰的決議,然而美國繞開聯合國直接發動戰爭。也就是說這次戰爭是不合法的。關於該層面的問題,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
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伊拉克反叛軍。他們是通過駐扎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並得到了海灣地區大量的空基和海基航空兵的支援。
美國第三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當地的庫爾德武裝力量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准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斗。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茨爾港(Umm Qasr)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發生頻繁的搶掠事件,城市秩序陷入混亂之中,巴格達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各地的大量古遺跡在戰爭中遭到破壞,有伊拉克民眾批評美軍並沒有努力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
4. 詳細: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名稱:伊拉克戰爭地點:伊拉克境內時間:2003年3月20日參戰方: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丹麥、波蘭等,伊拉克結果:美英聯軍最終撤出伊拉克
目錄戰爭綜述戰爭原因戰爭性質相關爭議進程戰爭結束戰爭結果展開戰爭綜述戰爭原因戰爭性質相關爭議進程戰爭結束戰爭結果展開
編輯本段戰爭綜述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 2003年美軍對巴格達進行空襲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1]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編輯本段戰爭原因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布希宣布向恐怖主義作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 戰爭前的離別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美國等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認為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當局政府踐踏人權。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表示,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為:1,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2,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 [2]3,結束獨裁統治,提供人道主義援助;4,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但是包括部分美國人士在內的很多輿論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如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表示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是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而已。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稱,基於政治原因,他不方便承認眾所周知的事實,即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2011年2月15日,當年向美國及德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人員首次承認一切均為謊言。[3]編輯本段戰爭性質美國打著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借口,在聯合國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悍然 伊拉克家庭失去親人的痛苦攻打了一個主權國家。樹立了美國喜歡使用武力的形象。這次軍事行動受到美國國內和國際的共同譴責。伊拉克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是美國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是美國為了控制整個中東,而發動的第一場戰爭。
5. 伊朗與伊拉克之間進行的戰爭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
6. 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進行戰爭,成為什麼戰爭,伊朗與伊拉克之間進行的戰爭稱什麼
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進行戰爭被稱為中東戰爭
伊朗與伊拉克之間進行的戰爭稱兩伊戰爭
7. 伊拉克戰爭被稱為什麼戰爭
從軍事技術上講是一次高科技戰爭
從政治上講是一次失敗的侵略戰爭
從軍事上講是一次不對稱戰爭
從經濟上講是一場虧本的戰爭
總之,對伊拉克人民和美國人民來說伊拉克戰爭都是一場有弊無利的戰爭,真正得到好處的是美國的石油和軍火利益集團,俄羅斯和中國則意外地得到了政治和經濟好處
8. 伊拉克戰爭是哪一年
伊拉克戰爭發生於2003年3月20日。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
9. 「兩只駱駝八年戰爭原型」
兩只駱駝八年戰爭原型是伊朗和伊拉克的戰爭,簡稱兩伊戰爭。兩伊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10. 兩伊戰爭分別是指那兩國家
兩伊戰爭分別是伊朗和伊拉克。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
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10)伊朗伊拉克戰爭簡稱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為破壞對方經濟和切斷石油出口運輸線,發生了「油輪戰」和「襲城戰」,雙方競相攻擊對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襲擊出入對方港口的油輪。
兩伊戰爭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不結盟國家等都曾多次出面調停,但由於雙方條件相距甚遠,未能奏效。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
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
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使雙方死亡約100萬人,傷約170萬人,相當於四次中東戰爭人員傷亡總數的17倍,整個經濟損失高達約6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