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為什麼要反美
主要是伊朗和美國有非常深的矛盾,從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美國就非常支持伊朗巴列維王朝。後來由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而且還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造成了伊朗和美國之間非常大的矛盾。而且伊朗和以色列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所以種種原因,使得伊朗非常的反對美國。
更重要的是雙方的價值觀沖突。因為伊朗是一個非常保守派的國家,而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所以他們兩個國家在理念上有著很大的沖突,由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力量,介入越來越強大使得伊朗在這個區域感到了危機感。比如敘利亞戰爭中就經常活躍著美國和伊朗兩個國家的影子。
㈡ 為什麼伊朗人越來越世俗化而其他伊斯蘭國家卻越
這是波斯的民族性格決定的。
在中東伊斯蘭世界,波斯女人是出了名的強勢,敢於挑戰一切不合理制度。
別忘了,以前波斯帝國遠征歐洲時,薛西斯大帝麾下最著名的「不死軍」,就是由清一色的波斯本國女性組成,殺得斯巴達和其它希臘國家聞風喪膽。
隨著國際制裁的解除,伊朗女性的女權意識在覺醒,越來越世俗化就不奇怪了。
㈢ 同是中東國家的伊朗與土耳其,為何都要致力於讓自已國家伊斯蘭化
伊朗和土耳其都致力於伊斯蘭教,這主要是因為伊朗和土耳其都想統領中東,而中東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像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塔和孟加拉國等等都是這樣,中國可以說是伊斯蘭的世界,那麼想要統治一個這樣的世界勢必是要伊斯蘭化的,因為想要統治一個地區,就是要有相同的信仰和價值觀,這才會使人信服。
伊朗和土耳其都可以說是中東地區比較強的國家了,但是我個人覺得伊朗要比土耳其的政策更加穩定,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策也是會讓這個國家走得更加長遠的。
㈣ 有著輝煌歷史的伊朗,都是怎樣一步步伊斯蘭化的
發生於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覆滅。由於施行了與居魯士相似的寬松統治,亞歷山大大帝曾一度鞏固了他對伊朗高原的佔領。
㈤ 伊朗70年代是個很開放國家,為什麼現在這么保守
你說的是巴列維時期,後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用伊斯蘭教法統治國家,使伊朗社會在精神生活上保守化。但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確立的政治體制是宗教力量與世俗力量達成妥協的結果,加上什葉派本身所具有的的變通性和包容性,伊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以及猶太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婦女的地位也較其他伊斯蘭化國家為高,婦女可以受教育,可以拋頭露面參加公共社交、文化、體育活動。加上原來巴列維時期打下的良好基礎,伊朗是中東地區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三個國家之一,總體上來說並不如許多人想像的那麼保守。認為伊朗專制保守,是人們先入為主或受西方對伊朗妖魔化宣傳的影響
㈥ 伊朗為什麼反美
歷史的積怨
有分析家指出,盡管伊朗在許多方面與西方世界隔閡很深,但他們非常熟悉西方干涉波斯的漫長歷史。從1813年的戈萊斯坦條約使沙俄帝國控制了波斯在高加索的領土,到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領導的政變推翻了伊朗民主選舉的總理摩薩台;從美國使館的人質問題到伊朗—尼加拉瓜丑聞,國家受壓制和屈辱的故事成為伊朗今天看西方的背景情況。伊朗人從西方人用詆毀的語言講的「瘋狂的毛拉」中,聽到19世紀英國一名外交官蔑視地提到「不可理喻的東方人」。
正因為此,政治分析家們注意到,民族主義和平民意識濃重的內賈德在核問題上蔑視西方的態度,使他在伊朗以及其他地方得到許多人的敬佩。不久前,在伊朗北部的阿爾達比勒,人們就高喊:「伊朗有權發展核能。」 一位32歲的工程師說:「他們為什麼不放過我們,讓我們按我們自己的規則生活?」
在內賈德發表演講的9個集會上,與會者表達的情緒是一致的。德黑蘭30歲的教師馬吉德說,西方試圖阻止伊朗得到核技術「顯然是想壓制我們,就像他們想壓制所有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們不想要核武器,但是我們要建設我們的國家。這有什麼錯?」
美國曾對去年7月的伊朗大選寄予期待,希望伊朗出現一個親美的領袖人物,以利於布希總統在2004年2月布希提出的「大中東計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將與歐洲國家一起,向包括以色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阿盟22個成員國在內的「大中東」國家提供資金,幫助這些國家實施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改革。
但由於伊朗是一個持堅定反美立場的中東大國,它擁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和相對強大的綜合國力,因而對中東、中亞甚至南亞有巨大的歷史和文化影響力。美國要推行其「大中東計劃」伊朗被美國認定是最大障礙。
為此,大選前,美對伊朗另眼相看,減輕政治外交壓力,希望為伊溫和派創造選票空間。然而事與願違,內賈德以其務實能乾和親民作風脫穎而出,出人意料以較大優勢戰勝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內賈德的當選觸動了布希政府的外交神經。
內賈德當選後表示,要在伊朗建設「現代化的進步的伊斯蘭」,不急於與美改善關系,明顯有與美國推行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對著乾的味道。因此,內賈德的當選,猶如給美一記耳光。
內賈德當選不久,布希在得克薩斯的一個軍營對25000名軍人的一次講話中暗示:在伊拉克的「使命完成了」,「自由伊拉克的建立在全球性的民主革命浪潮中是一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它成功地向從貝魯特到德黑蘭的廣大區域發出了一個訊息」。言外之意,貝魯特或德黑蘭都可能是美國下手的「另一個伊拉克」。
㈦ 為什麼伊朗在七十年代那麼開放,現在卻越來越封閉
因為伊朗的宗教階級推翻了君主立憲政體,推行了伊斯蘭教法。所以伊朗整個國家在宗教階級的治理下國家經濟倒退幾十年,整個國家給外界的感覺就是又封閉又落後。
最後,霍梅尼等教士們成功上台之後,他們沒有想著把國家往更加好的方面帶領,而是建立封建迷信的政教合一政權,推行伊斯蘭教法,一下子國家從開放慢慢過渡到了封閉落後。比如我們現在看到伊朗國民都是清一色的黑袍,還有宗教階級發動這次革命,就把國家從前掙下來的家底都打沒有,國家經濟一下就倒退幾十年,慢慢就變成中東最落後、最封閉的國家。
㈧ 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國家來說,最大的發展和邏輯,其實就是不斷強大國家,富裕百姓,這是根本的職責。所以只要是能夠強大國家,只要是能夠富裕百姓的道路,都是好的道路。這一點那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世界各國不斷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的主要原因了,而且一旦探索好,必然堅持發展下去。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伊朗,伊朗其實探索出了強國富民的道路,最終卻放棄了。為此,很多人其實不明白了,當年伊朗為何拋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根本原因只有一條。
對於教士階層來說,要想恢復自己的地位,世俗化那是絕對不行的,只有政教合一才能保證教士的地位和財富,這是核心。所以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其實就是教士的私利,教士為了奪取權力和財富,而不顧國家發展的結果,這才是根本原因。
㈨ 迄今世界上竟然還存在閉關鎖國的三個國家,它們到底是誰
是緬甸、不丹、伊朗。
第三個國家是伊朗,伊朗是中東的一個大國,是前波斯帝國的後裔。它在中東具有很高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伊朗曾經是整個中東最開放的國家。當時,巴列維進行了白色革命,這場革命將伊朗西方化並推向市場,並迅速成為世界第九個工業化國家。整個文化和思想都非常開放。但是,在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建立了政府與宗教的統一體,霍梅尼提出了只要伊斯蘭教,就不是東方,也不是西方的國家政策。因此,伊朗開始禁止該國並進行包圍。它已經幾十年沒有從事外交關系了,已經有40年了。伊朗的閉門地位使它脫離了世界上一個富裕的國家,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並成為中東的一個貧窮國家。
㈩ 伊朗為什麼反美
主要是伊朗和美國有非常深的矛盾,從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美國就非常支持伊朗巴列維王朝。後來由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而且還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造成了伊朗和美國之間非常大的矛盾。而且伊朗和以色列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所以種種原因,使得伊朗非常的反對美國。
更重要的是雙方的價值觀沖突。因為伊朗是一個非常保守派的國家,而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所以他們兩個國家在理念上有著很大的沖突,由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力量,介入越來越強大使得伊朗在這個區域感到了危機感。比如敘利亞戰爭中就經常活躍著美國和伊朗兩個國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