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揚琴為什麼叫「揚琴」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無論用於獨奏、伴奏還是合奏, 揚琴的音色特點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在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目錄
揚琴簡介
揚琴歷史
揚琴種類品種綜述
變音揚琴
轉盤轉調揚琴
箏揚琴
全律活馬大揚琴
電揚琴
揚琴音域
揚琴結構
演奏方法
選購方法
保養方法
演奏名家揚琴簡介
揚琴歷史
揚琴種類 品種綜述
變音揚琴
轉盤轉調揚琴
箏揚琴
全律活馬大揚琴
電揚琴
揚琴音域
揚琴結構
演奏方法
選購方法
保養方法
演奏名家展開 編輯本段揚琴簡介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亞速、波斯等古代中東國家,流行著一種弦擊樂器,名叫薩泰里琴。明朝(1368~1644年),隨著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來逐漸擴散到中國各地。後來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造,薩泰里琴漸漸演化成為中國的民族樂器──揚琴。清末以來,揚琴用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揚州清曲、廣西文場、常德絲弦、四川琴書、河南琴書、山東琴書、榆林小曲等樂種、曲種。 傳統揚琴,框架用色木、樺木或榆木製,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膠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長90~97厘米、寬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側琴頭設拴弦鉤釘,右側琴頭置弦軸。面板上開兩個圓形音孔,並鑲骨雕音窗為飾。上置兩個用竹、紅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狀條形琴碼,左為高音碼,右為低音碼,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碼上的琴弦通過。面板兩側設紅木製直線或鋸齒形長條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內對應面板琴碼部位膠有音梁,音樑上開四或五個圓形風眼,以使音波對流。張鋼絲弦,高音用鋼弦,低音用纏弦。琴竹又稱琴箭、琴簽,為兩支有彈性的竹製小棰。常用揚琴有八音(實發二十四音)、十音(實發三十音)、十二音(實發三十六音)三種。又稱雙八型、雙十型、雙十二型。音域分別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揚琴在中國已經流傳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這期間,中國的樂器製作家研製出了不少揚琴的新品種,比如像高低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和電聲揚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電聲揚琴,這種電聲揚琴由琴體、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組成,當琴弦振動的時候,聲音波通過拾音器轉變為電訊號,然後經過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後,由揚聲器發出。電聲揚琴既能伴奏又能獨奏,因此,從它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揚琴演奏家們的好評。 演奏時,琴置於架上,左右手各執一琴竹分別敲擊在條碼兩側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單音、左、右彈輪、雙音、長輪(密竹)滾奏、反竹、襯音、頓音、琶音、撥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長演奏輕快、活潑的曲調。傳統樂曲有《林沖夜奔》、《蘇武牧羊》、《映山紅》、《離騷》、《將軍令》等。
編輯本段揚琴歷史
揚琴是明末由波斯傳入,最初是為曲藝伴奏,並形成多種流派。 據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著一種薩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馬,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系的兩個音。這種薩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流傳。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東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以上的是一種關於揚琴來源的比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揚琴是通過陸路傳入我國。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載:「過去人們認為揚琴是明代從海上通過沿海一帶傳入的。其實它是阿拉伯人的樂器,早就傳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傳入內地的,這個樂器維吾爾人繼承了下來。」 清末民初,許多民間器樂演奏形式,作為獨立的樂種興起,揚琴又成為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山東琴曲等樂種的主要樂器之一。揚琴在我國經過近400年的流傳和演進。不論在樂器製作、演奏藝術或樂曲創作上,都已具有我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並與各地民間樂種相結合,形成了多個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樂種性特點的流派。
編輯本段揚琴種類
品種綜述
揚琴的品種很多,除傳統的八音、十音和十二音小揚琴適於民間器樂合奏或為說唱、戲曲伴奏使用外,變音揚琴、轉盤轉調揚琴、箏揚琴、全律活馬大揚琴和電揚琴等則適於獨奏或參加民族樂隊合奏。
㈡ 揚琴有什麼特點
稱「洋琴」、「打琴」、「敲琴」、「鋼絲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我國常見的一種擊弦樂器。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據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著一種薩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馬,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系的兩個音。這種薩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流傳。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東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以上的是一種關於揚琴來源的比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揚琴是通過陸路傳入我國。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載:「過去人們認為揚琴是明代從海上通過沿海一帶傳入的。其實它是阿拉伯人的樂器,早就傳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傳入內地的,這個樂器維吾爾人繼承了下來。」
清末民初,許多民間器樂演奏形式,作為獨立的樂種興起,揚琴又成為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山東琴曲等樂種的主要樂器之一。揚琴在我國經過近400年的流傳和演進。不論在樂器製作、演奏藝術或樂曲創作上,都已具有我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並與各地民間樂種相結合,形成了多個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樂種性特點的流派。
揚琴的音域很廣,可在五個八度之內任意轉調,具有一定的動感。它既能演奏快速的樂句,使情緒激越奔放;也能夠勝任悠長的線條的描述,形成抒情的情調;並可在共鳴良好的中低音區,營造朦朧而飄浮的音樂氣氛;進而在清脆明亮的中高音區,點綴出優雅而華麗的音樂。它既能夠演奏和聲,旋律和復調,又能演奏各類型和不同調性的樂曲,具有把傳統固有的彈、撥、滾、輪等演奏手法與作曲技法和創新的演奏技法相結合的特點,很受大眾的喜愛。
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無論用於獨奏、伴奏還是合奏,揚琴的音色特點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㈢ 揚琴來自中國的哪
揚琴雖然是中國民族器樂的一種,但它並不是中國本土樂器,揚琴亦名「洋琴」,顧名思義,是一件外來樂器,但對於其來源也曾有著以下說法:
一是由在「卡龍」沿襲而來。「卡龍」是中國新疆維吾爾族樂器,演奏時將琴平置於桌上,以左手持金屬棒按柔滑弦,右手帶「指甲」撥彈,亦可雙手皆用甲片撥彈,在外形、弦數、音色特點上都與揚琴極為相似。事實上「卡龍」是中亞地區的「嘎龍」演變而來。元史記載,元代征伐克什米爾,在克什米爾得「七十二弦琵琶」這種樂器極有可能就是「卡龍」,可其出現於元代或更早,但是揚琴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廣東一帶,這在時間與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遠,因此,這種說法被採納的很少。
二是由波絲傳入。這是現在被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據史書記載:揚琴最早源於中歐阿拉伯、波斯地區,當時稱為桑圖爾,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達西瑪、欣巴龍、海克不里等名稱。當時的擊弦工具是木製小槌,音色清脆空曠,而中國最早出現揚琴的時間是在明末。由於明代工業發展,中西文化交流,這樣的樂器傳進來是有可能的。
㈣ 揚琴是民族樂器,還是西洋樂器
揚琴是由波斯傳入我國的,是西洋樂器。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
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4)揚琴在伊朗被稱什麼擴展閱讀
揚琴起源:據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述、波斯等國,流行著一種桑圖爾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馬,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系的兩個音。這種桑圖爾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中亞和印度等國流傳。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揚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
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㈤ 揚琴的歷史起源及簡介
揚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最初是為曲藝伴奏,並形成多種流派。
據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述、波斯等國,流行著一種桑圖爾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馬,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系的兩個音。這種桑圖爾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中亞和印度等國流傳。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揚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㈥ 揚琴是中國的樂器嗎
揚琴是我國的民族樂器,但揚琴的起源並不在中國。
揚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最初是為曲藝伴奏,並形成多種流派。
據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著一種薩泰里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馬,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系的兩個音。這種薩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流傳。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東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里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清末民初,許多民間器樂演奏形式,作為獨立的樂種興起,揚琴又成為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山東琴曲等樂種的主要樂器之一。
揚琴在我國經過近400年的流傳和演進。不論在樂器製作、演奏藝術或樂曲創作上,都已具有我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並與各地民間樂種相結合,形成了多個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樂種性特點的流派。
㈦ 揚琴樂器的起源
揚琴樂器的起源
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許多人都覺得揚琴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樂器,那就錯了,其實揚琴是由波斯傳入我國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揚琴樂器的起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揚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最初是為曲藝伴奏,並形成多種流派。
據史籍記載,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述、波斯等國,流行著一種桑圖爾琴。它有梯形或長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張以幾十條鋼弦,在弦的2/3處支有條馬,使每條弦發出五度關系的兩個音。這種桑圖爾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中亞和印度等國流傳。
明末,隨著我國和西亞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揚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逐漸擴及到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加入到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廣西文場、貴州文琴、四川揚琴和雲南揚琴等。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
以上的是一種關於揚琴來源的比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揚琴是通過陸路傳入我國。如周菁葆《木卡姆探微》載:「過去人們認為揚琴是明代從海上通過沿海一帶傳入的。其實它是波斯人的樂器,早就傳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傳入內地的,這個樂器維吾爾人繼承了下來。」
清末民初,許多民間器樂演奏形式,作為獨立的樂種興起,揚琴又成為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山東琴曲等樂種的主要樂器之一。揚琴在我國經過近400年的流傳和演進。不論在樂器製作、演奏藝術或樂曲創作上,都已具有我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並與各地民間樂種相結合,形成了多個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樂種性特點的流派。
揚琴的歷史發展過程
揚琴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下面,我就把揚琴的歷史發展過程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亞述、波斯等古代中東國家,流行著一種揚琴,名叫桑圖爾琴。明朝(1368~1644年),隨著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桑圖爾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來逐漸擴散到中國各地。後來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造,桑圖爾琴漸漸演化成為中國揚琴。清末以來,揚琴用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揚州清曲、廣西文場、常德絲弦、四川琴書、河南琴書、山東琴書、榆林小曲等樂種、曲種。
傳統揚琴,框架用色木、樺木或榆木製,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膠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長90~97厘米、寬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側琴頭設拴弦鉤釘,右側琴頭置弦軸。面板上開兩個圓形音孔,並鑲骨雕音窗為飾。上置兩個用竹、紅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狀條形琴碼,左為高音碼,右為低音碼,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碼上的琴弦通過。面板兩側設紅木製直線或鋸齒形長條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內對應面板琴碼部位膠有音梁,音樑上開四或五個圓形風眼,以使音波對流。張鋼絲弦,高音用鋼弦,低音用纏弦。琴竹又稱琴箭、琴簽,為兩支有彈性的竹製小棰。常用揚琴有八音(實發二十四音)、十音(實發三十音)、十二音(實發三十六音)三種。又稱雙八型、雙十型、雙十二型。音域分別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揚琴在中國已經流傳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這期間,中國的樂器製作家研製出了不少揚琴的新品種,比如像高低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和電聲揚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電聲揚琴,這種電聲揚琴由琴體、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組成,當琴弦振動的時候,聲音波通過拾音器轉變為電訊號,然後經過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後,由揚聲器發出。電聲揚琴既能伴奏又能獨奏,因此,從它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揚琴演奏家們的好評。
演奏時,琴置於架上,左右手各執一琴竹分別敲擊在條碼兩側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單音、左、右彈輪、雙音(和弦)、輪音(密竹)、反竹、襯音、頓音、琶音、撥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長演奏輕快、活潑的曲調。傳統樂曲有《林沖夜奔》、《蘇武牧羊》、《映山紅》、《離騷》、《將軍令》、《采紅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