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火力圈多少公里

伊朗火力圈多少公里

發布時間:2022-08-18 07:28:22

1. 戰斧巡航導彈的飛行速度為多少

戰斧巡航導彈的巡航速度是 0.72馬赫

0.72馬赫(mach)=882.0576千米/時(km/h)

BGM-109巡航導彈,綽號「戰斧」(Tomahawk)。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從敵防禦火力圈外投射的縱深打擊武器,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面下發射,攻擊艦艇或陸上目標,主要用於對嚴密設防區域的目標實施精確攻擊,是美國現役最主要的巡航導彈和遠程打擊力量之一。在美國三軍通用編號當中,BGM-109為陸射型,AGM-109為艦射型,U/RGM-109則是艦射反艦型。

【參數】

全長:5.56米

直徑:0.527米

翼展:2.65米

射程:2500公里

最大巡航速度:0.72馬赫

起飛重量:1.2噸

制導:地形匹配製導+慣性導航系統

2. F22的載彈量為多少 不攜帶副油箱的話作戰半徑為多少 戰斗全重為多少

F22這種隱形戰機很少外掛武器
攜帶武器多少主要取決於內部武器艙的空間而不是載彈量
一般認為F22艙內有8個掛點最多能掛8枚空對空導彈
對地攻擊一般攜帶聯合攻擊彈葯
帶制導的集束炸彈
靈巧炸彈等
不過攜帶量不會超過8個
不帶副油箱的作戰半徑是2000公里左右
一般戰斗重量是27噸左右
最大空重38噸

3. 圈結尾的詞語

圈結尾的詞語:
怪圈
光圈
眼圈
圓圈
羊圈
圈點
輪圈
北極圈
救生圈
生物圈
麵包圈
橡皮圈
大氣圈
南極圈
包圍圈
火力圈
金剛圈
呼拉圈
感應圈

4. 防空武器S300

首先要弄清一件事,導彈的射程與導彈的先進程度沒有直接的關系。
防空任務是由一個系統完成的,來自空中的威脅多種多樣。S300系統可以對付1000公里射程一下的戰術彈道導彈,以及戰斗機、轟炸機、巡航導彈等,射程約在7-120和7-200(導彈型號不同)公里之間。
可以看出,從數據上就可以看出,S300系統的作戰區間和限制,但這並不是說S300不先進,而是防空系統本身是由遠、中、近、末端防禦各個火力圈構成的。
S300屬於中遠程防空導彈。而你所說的S400、S400+等系統屬於遠程防空導彈,比S300系統開發晚些,技術水平的確更先進,但也只是火力圈中的一環,不必與S300比較,如果你讓俄羅斯全部使用S400而淘汰S300他肯定不會干,因為他射程400公里的導彈去打100公里,乃至50公里的目標時不是浪費么,效費比太低。且S400的目標是戰術彈道導彈等高價值目標,普通空中威脅,仍需S300,乃至SA6、道爾、卡什坦等一系列防空火力構築的防空系統共同完成。
我國從未擊落過F22。
伊朗引進S300隻是個構想,還沒有成為事實,不多說。
我國從90年代開始引進S300,後來再次基礎上發展出出口型FD2000,作戰能力與s300基本型相當,說明我國已經掌握了S300的技術。此後陸續研製成功裝備我軍的紅旗9,乃至海軍海紅旗9垂發艦空導彈,說明我國已徹底掌握並在s300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中遠程防空導彈系統。
由於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強於俄羅斯,可以想見導彈的抗干擾能力和制導能力要比原型勝出。在此基礎上開發射程更遠,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廣的反彈道導彈技術可以預期。
近期央視透露的中國大氣層外中斷反導試驗的成功既源於此。相信離中國開發出自己的S400,標准導彈已經為時不遠了。
但即使在那時,我們仍需要用新型導彈,加上紅旗9\S300,再加上KS-1導彈,道爾、紅旗7,KD2000,730等共同構築我們自己的防空火力網,缺一不可。

5.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表現形式

一 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目的和規模受政治因素的嚴格制約

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他把戰爭看成是政治性的行動,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列寧、毛澤東等都極為贊賞克勞塞維茨的這個論點,並運用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這個論點,為其賦予了新的含義。高技術局部戰爭作為戰爭的一種形態,它仍是政治的繼續,而且戰爭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更為明確,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反過來說,政治因素對高技術局部戰爭目的和規模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更加明顯。

(一)高技術局部戰爭是直接為政治目的服務的

高技術局部戰爭雖然只涉及有限的國家和地區,但它的影響卻遍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甚至全世界。這是因為,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起因,一般為人們所廣泛注意的政治問題。高技術局部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都明顯地表現出其為一定政治目的服務的趨勢。在行動方式的選擇上,不僅要確保軍事斗爭的勝利,而且更要適應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交戰雙方往往同時進行緊張的政治、外交活動,都企圖通過政治、外交活動,爭取對自己有利的國際條件。政治斗爭、外交斗爭的形式與軍事斗爭的形式密切配合,共同服務於戰爭的政治目的。而戰爭的結局,或是軍事上占絕對優勢的一方取得勝利,或是通過外交談判,從政治上解決問題而結束。從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它一刻也不脫離政治,為政治目的服務貫徹始終。

當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侵略越南等戰爭行動,都是針對社會主義中國的,這是主要的政治原因,是推行其「遏制戰略」的組成部分,有著鮮明的政治目的。除此外,還有其他的軍事和經濟上的原因。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兩次襲擊利比亞的戰爭行動,是為了對付蘇聯和古巴,抵毀蘇聯的影響,「殺雞給猴看」。海灣戰爭的政治起因就更加明顯了。可以說,每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都有它一定的政治背景,同時又都是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

從戰爭發展的歷史看,戰爭歷來是政治的繼續,這既是戰爭的一個本質特點,也是戰爭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高技術局部戰爭也是如此。

(二)高技術局部戰爭目的更具有限性

由於高技術局部戰爭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戰爭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的目的,二者是一致的。任何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其政治目的有限性便決定了戰爭目的的有限性。所謂目的有限,是指戰爭一般不以佔領敵國全部領土為目的,而是通過軍事手段,或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與軍事手段的結合使用,達成有節制的政治、經濟目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目的的有限性更為突出。高技術局部戰爭通常是為了解決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在一個局部地區的矛盾而爆發的。有的是為了報復,以便在政治上、在國際上挽回影響,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如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戰爭和以色列空襲巴解總部的行動等。有的是懲罰、教訓性的,以便使對方老老實實,服服貼貼聽從自己的指揮,或是不再損害己方的利益,從而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如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和空襲利比亞的戰爭等。更多的則是為了擴張勢力,爭奪某一地區的利益或世界及地區霸權。如馬島戰爭,美蘇各支持一方所發生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以及海灣戰爭等。政治目的的有限性,使得戰爭行動只局限於一定范圍內,政治目的一旦實現,戰爭即告結束。

(三)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規模存在有限性

由於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目的有限,便決定了戰爭的規模和地域的有限性,交戰雙方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潛化力量和國際輿論,因為當今世界,和平與進步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戰爭必然遭到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反對,大多數愛好和平的人們都主張和平解決一切爭端。發動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一方,不能不顧及到世界輿論的壓力,因而除積極尋找「合理」的借口以外,在作戰力量的投入和作戰行動的地域界限,都保持一定的限度,控制戰爭規模和進程,一般不搞戰爭升級。再者,從戰爭本身來看,由於目的有限,作戰范圍有限,必然對戰爭規模有一定控制。如英阿馬島戰爭,阿根廷只是為了收復馬島主權,而英國則是為了重新佔領和控制馬島,英軍在戰爭過程中的作戰行動被「戰時內閣」的規定所限制。美國入侵越南,也只是在越南南方「打」,對其北方只是「炸」,並明確規定不得轟炸與中國毗鄰的地區。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多次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企圖拉以色列捲入戰爭,擴大戰爭規模,但由於美國的干預,以色列等國始終沒有捲入。這些都說明了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規模、地域的有限性。

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起因、目的、規模等方面,受政治因素制約的情況,似乎與其他形態的戰爭完全相似,其實不然。高技術局部戰爭,歸根結底是戰爭的一種形態,它與其他形態的戰爭都屬於戰爭,在這一點上,它與其他戰爭對政治的關系有共同之處。但是,高技術局部戰爭是一種全新形態的戰爭,是高度現代化的戰爭,它雖然受政治因素的制約,但在表現形式上卻存在著獨特之處,上面談到幾個方面的有限性,就是這種獨特性的具體表現。另外,因為高技術局部戰爭持續時間一般都比較短,它受政治因素制約的情況也就更便於認識。戰爭的經過相對地較簡單,政治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易把握,更便於人們去研究和分析。

二 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加速了作戰樣式和方法的更新

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在陸軍武器方面,坦克、裝甲車、火炮由於採用新型復合材料、大功率發動機和先進的火控系統,其機動能力、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空軍武器方面,各種作戰飛機都裝備了新型夜視器材、雷達設備和中心計算機系統,以及電子干擾裝備和導航設備,使飛機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和全天候的作戰能力。在海軍武器方面,由於採用了核動力裝置,加上新材料技術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艦船的續航能力增強,艦體結構越來越科學,隱蔽性能越來越好,攻擊威力越來越大,抗毀傷能力有了提高。在作戰指揮方面,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指揮、控制、情報、通信一體化的 C3I 系統的產生和運用,大大提高了指揮控制能力和決策、執行、

反饋的時效性。隨著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和在戰爭中的使用,不斷改變著戰爭的內部結構,出現了許多新的作戰樣式和新的作戰方法,給人們以全新的認識。現結合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情況,對其在軍事上表現出來的特點和規律作初步探討。

(一)作戰空間向高度立體化方向轉變

立體戰的作戰樣式很早就形成了,但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變化,立體戰的樣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空間在不斷增大,立體戰的構成上也越來越復雜。特別是高技術武器裝備多種類、大批量地使用,戰爭的立體性大為擴展,陸、海、空、天一體戰,多維性立體戰,縱橫交錯的戰場結構,把戰爭樣式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廣泛使用,使交戰雙方的戰場分布,從外層空間、高空、中空、低空、超低空、地面、海面直至地下、水下,從近距離、中距離直至遠距離,形成了陸、海、空、天緊密結合的立體作戰。特別是軍用衛星大量用於空間戰場,遂行了偵察、通信、預警、氣象和戰場監視等多種任務,成為立體戰的一個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隨著天基定向能等武器系統投入實戰,立體戰將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

由於高技術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戰爭的立體性也就不斷發展,這種立體性發展是完全依賴於武器裝備發展的。

(二)空襲作戰已成為獨立的作戰樣式

在一般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空襲行動主要用於進攻前的火力准備,或短時間的配合地面部隊作戰,或摧毀、破壞敵後方某個重要目標,消滅、壓制敵戰場上的兵力兵器,封鎖交通線及騷擾等。而在高技術條件下,就大不一樣了。從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看,空襲作戰已成為首當其沖、貫穿始終、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要的作戰行動。空襲的兵力運用量之大、空襲兵器的種類之多、空襲的強度之裂、空襲的范圍之廣、空襲的目標之多,等等,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空襲作戰,它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作戰樣式。這既是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一個特點,也是空襲作戰樣式變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未來還可能有加劇變化的趨勢。這種作戰樣式的運用,不但增強了戰爭的突然性,而且直接參與毀傷對方各種重要目標,致對方於癱瘓狀態,使其毫無還手之力。因此,又可以說,空襲作戰是戰爭的一個重要階段。回顧 70 年代以來的幾場較大規模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多數都是以突然的空襲行動拉開戰爭帷幕,而又伴隨著戰爭的整個過程,保持不間斷的空襲的。有的戰爭則是單一的空襲行動。

現代高科技使航空武器裝備的更新周期縮短了,從根本上改變了航空兵器的技術戰術性能。戰斗飛機的航程延長了、攻擊范圍增大了、自動化程度提高了,有的還具有隱形性能。作戰機的續航能力增強了,載彈種類增多了,數量加大了,飛行速度更快了。各種勤務保障飛機(空中加油機、電子對抗機、遠程偵察機等)具有與遠程攻擊機相匹配的戰術技術性能和專業保障能力,從而使航空兵兵器的遠程奔襲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空中力量占優勢的一方,常常可以出敵不意地實施強大的遠程奔襲作戰。 1986 年 4 月 14 日,美軍第二次襲擊利比亞,就充分顯示了其航空兵遠程奔襲作戰的能力和空襲作戰指揮的先進程度。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憑借著各種先進的作戰飛機、導彈、精確制導炸彈和攻擊直升機等武器裝備,對伊拉克實施了猛烈而持久的空襲,重創伊軍,為最終贏得對伊作戰的勝利提供了保證。海灣戰爭結束後,為了再次教訓伊拉克。 1993 年 1 月,美國出動數百架次飛機,從艦艇上發射「戰斧」巡航導彈 45 枚,分 4次向伊拉克的雷達、指揮控制系統、通信大樓和電子設施進行了空襲,基本完成了預定的有限軍事打擊的目的。這表明,空中襲擊已是進行有限軍事打擊的主要手段,它將成為霸權主義和擁有空中優勢一方以強凌弱的獨立的作戰行動。

(三)強大的機動能力,是奪取和保持戰爭主動權的重要保證

高技術局部戰爭,爆發突然,交戰雙方都必須具備高度的應變能力,而機動是這種應變能力的重要體現。從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看,誰的機動能力強,誰就能迅速奪取和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強大的機動能力,是克服遠距離障礙,迅速到達戰區,完成戰略展開的保證。因此,及時組織和實施有力的機動,又是達成戰爭突然性,創造有利戰機和實施大縱深突破的主要作戰樣式。據資料記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的國家軍隊有 40% 的時間用於戰場機動。馬島戰爭中,英軍用於機動的時間超過了 80% ;到了海灣戰爭,多國部隊從戰爭開始到結束幾乎都在組織機動。海灣危機一出現,美國就立即作出反應, 3 天之後,第 82 空降師開始抵達沙特,一個星期內全部到位。接著,從英國本土、印度洋等地大量機動兵力到達海灣地區,有效地遏制了伊軍擴張的勢頭,穩定了戰略態勢。這種戰前突然實施的大范圍機動,在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快速而隱蔽地實施機動,是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特別是戰場機動,更顯得必要。因為在高技術條件下,衛星、飛機從空中偵察,地面、海上情報網密布,如果兵力提前展開,勢必暴露企圖,而依靠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臨時快速而隱蔽地機動,就可以達到突然性的要求,給對方以意外打擊。美軍的機動,主要是依賴其空地一體化的高速機動能力。據統計,美軍參戰近 30 個建制單位中,裝甲機械化部隊就有 22 個,占總兵力的 73% ;參戰的直升機共有 1700 余架。美第18 空降軍在快速推進時,由武裝直升機開路,幾百架飛機呈六路縱隊,運載 2 個空中突擊營以及各種作戰物資,「像一群麻雀一樣,鋪天蓋地」,突然出現在伊軍縱深 80 公里的重要地區。由此可見,機動作戰在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四)遠戰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

以往作戰,戰場布局集中在交戰線附近,交戰雙方的作戰行動多在視距內進行。由於空中加油技術、衛星航天技術、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使軍隊適時掌握戰場情況的能力、遠程機動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突防能力大大加強,出現了遠距離交戰的新趨勢。運用精確制導武器實行遠距離交戰,是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又一種作戰樣式。其具體特點:一是單個突擊與集群突擊相結合;二是攻防兼施,既可使用導彈對地面、海上、空中目標實施進攻,又可使用導彈進行防空、反坦克和反導彈作戰;三是「超視距」作戰,利用導彈射擊距離遠、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命中精度高的特長,實施中、遠距離攻擊。遠戰離交戰,在高技術條件下變為現實,它既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又是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一個特點。運用遠距,可使作戰行動具有極大的突然性,既有利於迅速達成作戰目的,又有利於保存自己。

海灣戰爭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聲稱要在地面與多國部隊「拼刺刀」。然而,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出現以往那種在廣闊的戰場上,雙方長時間廝殺的短兵相接的決戰場面。戰爭一開始,美軍從東地中海和波斯灣的戰艦上發射了 1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飛行 1000 多公里後,准確地擊中了巴格達及其附近的軍事目標。 B-52 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奔襲 2 萬多公里後,在距離目標 200 公里以外發射 35 枚 AGM-86C 巡航導彈,全部命中目標;在空襲階段,美軍的空對地導彈能在伊軍防空火力圈以外發射,空對空導彈能在敵機載武器射程外發起攻擊,艦對地導彈能在敵岸防火力圈外實施打擊,基本上做到了「我能打你,你不能打我」。在地面作戰階段,當伊軍在某一個方向上出動 80 輛坦克企圖阻止多國部隊進攻時,立即遭到「阿帕奇」直升機在 7 公里以外發射導彈的襲擊。據伊軍俘虜稱,他們駕駛的坦克還沒有發現敵人在哪裡,已被突如其來的導彈所擊毀。遠戰使多國部隊擴大了戰場范圍,增加了選擇作戰方向的靈活性,隱蔽了作戰意圖,又避免了對方可能的打擊,達成了攻擊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因此,隨著以導彈為主的遠戰兵器的不斷發展,遠戰體系不斷完善,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雙方短兵相接的局面將會越來越少。

以上幾點,僅是反映在軍事行動方向的一些特點,作為作戰樣式,它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結合使用的,各種作戰樣式都充分利用電子干擾的效果,在整個戰爭中,各種作戰樣式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大大提高了整體作戰效能,並表現出許多帶有規律性的特徵。

6. 如何區分陸基導彈、空基導彈、海基導彈

概述
導彈是「導向性飛彈」的簡稱,是一種依靠制導系統來控制飛行軌跡的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或追蹤目標動向的火箭或無人駕駛飛機式的武器,其任務是把炸葯彈頭或核彈頭送到打擊目標附近引爆,並摧毀目標。導彈是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

導彈的分類
彈頭裝普通炸葯的,為「常規導彈」;核裝葯的,為「核導彈」。按飛行方式分,有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按作戰任務的性質分,有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按發射點和目標分,有地地導彈、地空導彈、空地導彈和空空導彈以及潛地導彈、岸艦導彈等;按攻擊的兵器目標分,有反坦克導彈、反雷達導彈、反彈道導彈導彈等。還可按射程遠近及推進劑的性質等分為不同類型。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精度高、殺傷破壞性大等特點。

在導彈(導彈)的制導(導引)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有線制導、雷達制導、紅外製導、雷射制導、電視制導等。另外一種分類是導彈的導引(制導)方式的不同,如:慣性導引、乘波導引、主動導引和指揮至瞄準線導引等。

按照導彈的作用分類可以簡單地分為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

分類:導彈有多種分類方法。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的關系可分為:從地面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地地導彈;從地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地空導彈;從岸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岸艦導彈;從空中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空地導彈;從空中發射攻擊水面目標的空艦導彈; 從空中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空空導彈;從水下潛艇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潛地導彈;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艦空導彈;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艦艦導彈;從空中發射攻擊水下潛艇的空潛導彈;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下潛艇的艦潛導彈;從水下潛艇發射攻擊水下潛艇的潛潛導彈等。按攻擊活動目標的類型可分為:反坦克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反飛機導彈、反彈道導彈導彈、反衛星導彈等。按飛行彈道可分為:主動段按預定彈道飛行,發動機關機後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再入段仍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或機動飛行的彈道導彈;主要以巡航狀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巡航導彈等。按推進劑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推進劑導彈和液體推進劑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打擊戰略目標的戰略導彈和打擊戰役戰術目標的戰術導彈。

從地面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叫地地導彈。這類導彈還可按射程遠近分為近程(小於1000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遠程或洲際(8000公里以上)導彈。也可按彈道式地地導彈及巡航式地地導彈分類。地地導彈一般攻擊地面的固定目標,但在近距離內也可用於攻擊運動速度低的目標,如反坦克導彈。

發展歷史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V-1和V-2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是最大射程約320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V-2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彈道式地地導彈是發展最迅速的一類導彈,40年代後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用德國的器材裝配了一批V-2導彈做試驗,並著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導精度。50年代出現了一批中程和遠程液體導彈,這批導彈的特點是採用了大推力發動機,多級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幾千公里,核戰斗部的威力達到幾百萬噸梯恩梯(TNT)當量,已成為一種有威懾力的武器。但由於氧化劑仍是液氧,制導系統的精度還不很高,導彈還是在地面發射的,地面設備復雜,發射准備時間長,生存能力不高。所以這批導彈只解決了有無問題,還不是有效的作戰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或固體推進劑,制導系統使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發射方式改為地下井發射或潛艇發射。這些變動簡化了武器系統,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導彈成為可用於實戰的武器。此後,導彈技術集中到多彈頭導彈的發展,一個導彈運載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可以瞄準各自的目標。這樣,不增加導彈的數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彈頭的數量,提高了突破反導彈防禦體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擊以後生存下來的彈頭數,也給打擊更多的目標提供了可能。多彈頭分導的技術基礎是高精度制導系統和小型核裝置的研製成功。美國首先於1970年在「民兵」Ⅲ導彈上實現了帶 3個子彈頭,隨後美、蘇在新研製的遠程導彈上都採用了這項技術。隨著進攻性導彈精度的提高和偵察能力的完善,從固定基地發射的導彈越來越難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採用加固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存能力低的問題。機動發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較小的導彈多採用機動發射。大型多彈頭導彈比較笨重,陸地機動發射會遇到許多困難。一些國家轉而研製便於機動發射的小型單彈頭洲際導彈。

簡史: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約在13世紀,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18、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20世紀30年代,由於電子、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50年代初,導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從德國的V—1、V—2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使用中,意識到導彈對未來戰爭的作用。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導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1948和1949年重新開始導彈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導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及多種戰術導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導彈。但這時期的導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戰爭的需要,導彈進入了改進性能、提高質量的全面發展時期。戰略彈道導彈採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 , 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採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大大提高了導彈的性能。巡航導彈採用了慣性制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和電視制導及紅外製導等末制導技術,採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彈頭,大大提高了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戰術導彈採用了無線電制導、紅外製導、激光制導和慣性制導, 發射方式也發展為車載、機載、艦載等多種,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和抗干擾能力。

70年代中期以來,導彈進入了全面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導彈,增大潛地導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導彈的研製。發展應用「高級慣性參考球」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以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從1957年8月21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際彈道導彈以來,世界上一些大國共研製了20多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30多年來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表1)。在此期間,戰術導彈的發展出現了大范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面。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導彈,如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飛機導彈,發展更為迅速,約佔70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導彈的80%以上。

面對尖銳激烈的國際斗爭環境,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為了自衛,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製導彈。經過20多年的努力,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1982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潛地導彈 , 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不同類型的中遠程、 洲際戰略彈道導彈, 及其他多種類型的戰術導彈。

導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到很快發展。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另外,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千克以上;火箭的飛行軌道從初期的近地軌道發展到太陽系深空間軌道。以運載火箭為主要支撐的航天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高技術產業,它是人類對外層空間環境和資源的高級經營,是一項開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綜合技術,它不僅為人類利用開發太空資源提供技術保障,而且還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3大支柱作出開拓性貢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效益。因此,當今世界的航天技術領域已成為各技術先進的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綜觀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史,幾乎都是與液體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是由SS—6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改裝成的,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東方」號、「聯盟」號和「能源」號等運載火箭,在航天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也是以「紅石」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改製成的,以後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雷神」、 「宇宙 神」、「大力神」、「德爾塔」等系列運載火箭。西歐諸國早期聯合研製的「歐洲」號火箭,也是以英國的「藍光」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直到20世紀80年代又發展研製成功「阿里安」系列運載火箭。同樣,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也是在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以導彈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航天技術,必將繼續引起許多新學科革命性的變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造福於人類。

展望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國際形勢,新的軍事科學理論(包括新的戰爭理論),新的軍事技術與工業技術成就,必將為導彈武器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未來的戰場將具有高度立體化(空間化)、 信息化、 電子化及智能化的特點,新武器也將投入戰場。 為了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導彈正向精確制導化、機動化 、隱形化、智能化、微電子化的更高層次發展。戰略導彈中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趨勢是:採用車載機動(公路和鐵路)發射,以提高生存能力;提高命中精度,以直接摧毀堅固的點目標 ; 採用高性能的推進劑和先進的復合材料,以提高「推進-結構」水平;尋求反攔截對策,並在導彈上採取相應措施。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美、俄兩國服役的部分洲際彈道導彈性能將得到很大提高(表2)。戰術導彈的發展趨勢是:採用精確制導技術,提高命中精度;攜帶多種彈頭,包括核彈頭和多種常規彈頭(如子母彈頭等),提高作戰靈活性和殺傷效果;既能攻擊固定目標也能攻擊活動目標;提高機動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採用微電子技術,電路功能集成化,小型化,提高可靠性;實現導彈武器系統的系列化、模塊化、標准化;簡化發射設備,實現偵察、指揮、通信、發射控制、數據處理一體化。

導彈的組成

組成:導彈通常由戰斗部(彈頭)、彈體結構系統、動力裝置推進系統和制導系統等4部分組成。

導彈推進系統是為導彈飛行提供推力的整套裝置。又稱導彈動力裝置。它主要由發動機和推進劑供應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其核心是發動機。導彈發動機有很多種,通常分為火箭發動機和空氣噴氣發動機兩大類。前者自身攜帶氧化劑和燃燒劑,因此不僅可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還可用於在大氣層外飛行的導彈;後者只攜帶燃燒劑,要依靠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只能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火箭發動機按其推進劑的物理狀態可分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空氣噴氣發動機又可分為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以及沖壓噴氣發動機。此外,還有由火箭發動機和空氣噴氣發動機組合而成的組合發動機。發動機的選擇要根據導彈的作戰使用條件而定。戰略彈道導彈因其只在彈道主動段靠發動機推力推進,發動機工作時間短,且需在大氣層外飛行,應選擇固體或液體火箭發動機;戰略巡航導彈因其在大氣層內飛行,發動機工作時間長,應選擇燃料消耗低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戰術導彈要求機動性能好和快速反應能力強,大都選擇固體火箭發動機。

導彈制導系統:按一定導引規律將導彈導向目標 、 控制其質心運動和繞質心運動以及飛行時間程序、指令信號、供電、配電等的各種裝置的總稱。其作用是適時測量導彈相對目標的位置,確定導彈的飛行軌跡,控制導彈的飛行軌跡和飛行姿態,保證彈頭(戰斗部)准確命中目標。導彈制導系統有4種制導方式:①自主式制導。制導系統裝於導彈上,制導過程中不需要導彈以外的設備配合,也不需要來自目標的直接信息,就能控制導彈飛向目標。如慣性制導,大多數地地彈道導彈採用自主式制導。②尋的制導。由彈上的導引頭感受目標的輻射或反射能量,自動形成制導指令,控制導彈飛向目標。如無線電尋的制導、激光尋的制導、紅外尋的制導。這種制導方式制導精度高,但制導距離較近,多用於地空、艦空、空空、空地、空艦等導彈。③遙控制導。由彈外的制導站測量,向導彈發出制導指令,由彈上執行裝置操縱導彈飛向目標。如無線電指令制導、無線電波束制導和激光波束制導等,多用於地空、空空、空地導彈和反坦克導彈等。④復合制導。在導彈飛行的初始段、中間段和末段,同時或先後採用兩種以上制導方式的制導稱為復合制導。這種制導可以增大制導距離,提高制導精度。

導彈制導精度是導彈制導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之一,也是決定導彈命中精度的主要因素。打擊固定目標時,導彈命中精度用圓概率偏差(CEP)描述。它是一個長度的統計量,即向一個目標發射多發導彈,要求有半數的導彈落在以平均彈著點為圓心,以圓概率偏差為半徑的圓內。打擊活動目標時,導彈的命中精度用脫靶距離表示,即導彈相對於目標運動軌跡至目標中心的最短距離。

導彈彈頭是導彈毀傷目標的專用裝置,亦稱導彈戰斗部。它由彈頭殼體、戰斗裝葯、引爆系統等組成。有的彈頭還裝有控制、突防裝置。戰斗裝葯是導彈毀傷目標的能源,可分為核裝葯、普通裝葯、化學戰劑、生物戰劑等。引爆系統用於適時引爆戰斗部,同時還保證彈頭在運輸、貯存、 發射和飛行時的安全。彈頭按戰斗裝葯的不同可分為導彈常規彈頭、導彈特種彈頭和導彈核彈頭,戰術導彈多用常規彈頭,戰略導彈多用核彈頭。核彈頭的威力用梯恩梯當量表示。每枚導彈所攜帶的彈頭可以是單彈頭或多彈頭,多彈頭又可分為集束式、分導式和機動式。戰略導彈多採用多彈頭,以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攻擊多目標的能力。

導彈彈體結構系統 用於構成導彈外形、連接和安裝彈上各分系統且能承受各種載荷的整體結構。為了提高導彈的運載能力,彈體結構質量應盡量減輕。因此,應採用高比強度的材料和先進的結構形式。導彈外形是影響導彈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 對於巡航導彈以及在大氣層內飛行速度快、機動能力強的戰術導彈,要求更為突出。

各種導彈

彈道導彈 是指在火箭發動機推力作用下按預定程序飛行,關機後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的導彈。這種導彈的整個彈道分為主動段和被動段。主動段彈道是導彈在火箭發動機推力和制導系統作用下,從發射點起到火箭發動機關機時的飛行軌跡;被動段彈道是導彈從火箭發動機關機點到彈頭爆炸點,按照在主動段終點獲得的給定速度和彈道傾角作慣性飛行的軌跡。彈道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按射程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按使用推進劑分為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彈道導彈 ; 按結構分為單級和多級彈道導彈。

巡航導彈也稱飛航式導彈,是指導彈的大部分航跡處於巡航狀態,用氣動升力支撐其重量,靠發動機推動力克服前進阻力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它具有突防能力強、機動性能好、命中精度高、摧毀力強等優點。如果按照這一定義,除遠程巡航導彈外,各種飛航式反艦導彈和空地、空艦飛航式導彈也屬於巡航導彈。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裝備有實施核威懾和核打擊的戰略巡航導彈以及遠程常規巡航導彈。此外,英國、法國、中國和印度等國也都具備了製造巡航導彈的能力。
美國研製的BGM-109「戰斧」多用途巡航導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巡航導彈,它時速可達880公里,最遠射程達2500公里。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這種巡航導彈在美國發動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得到廣泛應用,已成為美軍實現戰場「零傷亡」構想的主力兵器之一。俄羅斯遠程航空兵裝備的Kh-55空地導彈可對3000公里處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彈道導彈: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最大區別在於飛行方式不同。彈道導彈除一小段有動力飛行並進行制導的彈道外,其餘時間均沿著只受地球重力作用的橢圓彈道飛行。彈道導彈在發射時一般要穿越大氣層,彈頭重返大氣層後才能對目標實施攻擊。各國對導彈射程的界定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將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導彈叫做洲際導彈,射程在4000至8000公里的導彈稱之為遠程導彈,射程在1000至4000公里的導彈稱為中程導彈,而將射程在1000公里以內的導彈稱為短程導彈。

精確制導導彈就是裝有精確制導裝置的能准確命中目標的導彈。

精確制導武器(Precision Guide Weapon)這一術語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大量使用了精確制導炸彈。由於它具有精確的制導裝置,在戰場上取得了驚人的作戰效果,因而引起人們的極大注意。各國對精確制導武器的命中率沒有統一的標准,中國對精確制導武器的定義是:採用精確制導技術,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主要包括精確制導導彈、制導炮彈、制導地雷等。

世界著名導彈
德國:「V-2」、「霍特」、「羅蘭」
俄羅斯:「白楊」、「飛毛腿」、「日灸」、「喀秋莎」、「薩姆-2」
中國:「東風」、海基型號「巨浪」、「紅旗」「鷹擊-63」、「東海-10」、「紅鳥」、「倚天」
法國:「飛魚」、「西北風」
美國:「戰斧式」、「 愛國者」、「魚叉」、「響尾蛇」、「阿薩特」、「地獄火」、「潘興」
台灣:「天劍」、「雄風」
印度:「天空」
巴基斯坦:「哈塔夫」
朝鮮:「勞動」、「大浦洞」
伊朗:「流星」

7. 現在轟炸機還能用嗎

當然能用,現在轟炸主要靠智能炸彈和導彈,一般來說智能炸彈即使是靠滑翔飛行的,有效射程也有幾十公里,而導彈一般都有幾百公里,巡航導彈都有幾千公里射程,所以大型轟炸機完全可以在地面防空火力圈之外開火。

8. 坦克世界 作戰圈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大家好,先在這里給大家拜個晚年。 局勢篇發布之後,反響還是很激烈的,我的不少朋友都和我說有種感同身受的感覺。但是也有些朋友說,雖然他們很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但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將這個影響力用到極限。 想來肯定很多新手也不理解如何才是我之前說的把自己的存在放大,往往陷入送死和死蹲的兩個極端,我這里把最近和朋友講解的內容整合成一個理論,既作戰圈理論。 不過因為是過年,所以最近也是東奔西走的,也沒太多時間好好定下來把 思路 整理下寫攻略,今天總算空在家裡就趕出來這篇東西。這次作為特別篇,我就給大家詳解一下我的作戰圈理論。 作戰圈的理解 首先我要和大家解釋下作戰圈理論,我把作戰圈分為3種:1.火力圈;2.防禦圈;3. 視野 圈 其實從字面意思總的來說也就很好理解了,但是如何細致分析就很重要。 首先我要聲明一點,作戰圈理論的所謂的圈的大小是變動的,根據不同的車型,他們有不同的變化。 這里另外要說一下,所有的圈是針對單獨情況下,如果有多個目標,可以建立多重模型。 1.火力圈。 決定火力圈主要是 火炮 的 精度 、穿深,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火力圈是一個半衰圈。 對於火力圈的理解,就是你對於敵方 坦克 的火力 輸出能力 ,結合你的精度與穿深,你多少 米可 以對對面造成有效打擊的能力,就是火力圈。 舉個簡單的例子,59對於6、7級車的火力輸出能力,普遍能夠達到350-400M,也就是說,59對於大多數6、7級車,在350M就有很強的打擊能力,擊穿率往往有80%以上,這個距離,我稱為完全火力范圍,這個圈既完全火力圈。 在遠一點,400-500米的范圍,59的精度就會造成更多的miss,所以這時候雖然並不是完全在你的火力覆蓋之外,但是火力有效率開始逐漸降低,我稱之為半有效火力圈。 而500M開外,打中是運氣,打不中就是正常,這種不存在 可靠性 的圈,我就總結為火力無效范圍。 那麼我們我們在進行攻擊的時候,最好的是在完全火力圈之內的范圍攻擊,至少要保持在半有效火力圈之內,如果超出這個范圍,你對於 點燈 的玩家那是很不負責人的。 但是我之前說過,作戰圈是變動的,在火力圈這一點,將目標從6、7級車換-3,那麼59的完全火力圈就縮小到半徑50-80M,而超越100M幾乎之後幾乎無法擊穿-3。 2.防禦圈。 防禦圈是有坦克的 護甲 、弱點分布、隱蔽、車體大小決定的。所有這些因素,都能降低對方有效擊穿你的概率。 仍然以59舉例,這里我們引入一個攻擊方, 地獄貓 。 完全體 的地獄貓有160的穿深,相當優秀的精度。但是59的防禦對於地獄貓來說,正面是無法有效擊穿的,地獄貓要攻擊59,就要依靠弱點攻擊,那麼這樣的完全火力圈可以為20M左右,對於59來說,防禦圈就是20M之外。 我們可以理解,防禦圈就是敵方火力圈之外的的距離,因為火力圈有半衰性,所以防禦圈也是相同的。 而防禦圈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防禦,還有包括隱蔽等因素,敵人看不到你,自然就很難傷害到你,所以比如一些善於黑槍的車,再被發現之前都是處於防禦圈的,這樣一個距離, 燈泡 技能會告訴你。 當然防禦圈也有特例,比如當面對HT時,小車在 近距 離繞圈顯然能夠更好地迴避來自HT的攻擊,但是當你做出這些動作的時候也要注意,是否又暴露在另一個敵人的火力圈之下。 3.視野圈。 視野圈我的定義就是有效視野,也就是說對於所有車來說都是455米之內的。而在這距離之內,你能有效發現敵方車輛的距離就是視野圈,主要發揮在點亮的作用里。相對來說,這里就映射到之前防禦圈的隱蔽的問題,但是我們要知道,因為視野圈僅僅只是點亮,點亮之後可以攻擊的人也不止你一個,火炮的有效 射程 是很遠的,所以隊友可以對你形成火力支援。主要需要注意這些的就是眼車。 這里需要補充一下,這里所講的作戰圈,受到 多方因素 的影響,取決於對方和自己 戰車 的屬性,而另一方面也受到地形的影響。 城市建築 、山、 掩體 ,這些都會大幅的將所有的圈都縮小,從這方面來說,如何利用這些地形也就很有講究。如果你是一個需要近距離發揮戰鬥力的戰車,那麼進城可以讓你避免在拉近距離的過程中受到傷害;但是如果你是一輛能夠在 中遠 距離發揮戰鬥力的車,你更適合在寬闊的地方發揮你的壓制能力,而不是進城和人硬磕換血。 作戰圈對於 走位 的影響: 在了解作戰圈的定義,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火力圈至少可以覆蓋到敵人,這樣才能給隊友形成有效支援。單純的蹲點,對於前線隊友形成不了火 力保 障,基本就是 坑爹 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讓自己過於暴露在敵方的火力網之下,為了打一炮,吃上1炮甚至幾炮這種賠本生意我們不要做,但是也並不是意味著我們一直縮著不吃炮,如果吃一炮的傷害,能夠給敵人帶來幾炮的傷害,那麼這還是值得冒險的。 這兩條是最基本的原則,之後所有的策略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 因此走位的選擇上,我們要選擇能夠形成大面積火力覆蓋的,又要有對自己較好的掩護。長遠的看,那就是不僅要滿足以上2點,還需要選擇那些不容易突然就被人一波的點。(比如 香格里拉 山谷,我們就說如果對面山谷一波你能怎麼辦?這就不是一個好的路線,對於這種路線需要的就是在出入口形成火力封鎖,並且封鎖點最好隊友能夠第一時間支援你,關於火力封鎖後面會講。 作戰圈的運用: 作戰圈的運用過程里,我再引入幾個概念:1. 火力壓制 范圍;2.火力相殺范圍;3.視野壓制范圍;4.劣勢范圍。 1.火力壓制范圍 這個范圍的理解很簡單,就是你的完全火力圈/半有效火力圈之內,但是防禦圈(既對方的火力圈)之外。這時候你能造成的效果就是,你可以盡情攻擊對面,但是被對面殺傷的可能微乎其微。 2.火力相殺范圍 這個范圍就是雙方火力圈之內的范圍,這時候雙方處於一個換血的過程,也就是說是誰最終活下來,成為了紙面數據。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換血。 3.視野壓制范圍 在這個范圍內,你看的到敵人,但是敵人看不到你,或者即使看得到你,也無法對你造成有效傷害。(包括直射和火炮兩種方式,記住這點很重要,因為點燈除了靜默,還有遊走的方式,就是利用到這一點。 特殊情況下,你可以在視野壓制的情況下依舊有餘力開火並且擊穿敵人,這就是視野和火力的雙重壓制。 4.劣勢范圍 既被人在視野或者火力上處於壓制狀態,這是我們需要避免的,因為會讓我們處於被動。 理解了這幾個范圍,即使是新人也會知道,最佳的戰斗距離就是在火力壓制的情況下戰斗。(當然能夠火力和視野雙重壓制最好,但是往往並沒有那麼天隨人願)。 當然對於有些車來說,因為裝甲薄弱,如地獄貓和 法國 車,單純的火力壓制的條件很少,這就需要找一個 草叢 ,發揮最大的隱蔽能力,以視野壓制換取火力的壓制。 因此在這里我們對於一輛車是否優秀,可以認為,能夠對大多數遇到的敵 人形 成火力/視野壓制的車,並且這個壓制范圍相對較大的車,就是好車;而遇到大多數車都會有劣勢范圍的車,就是坑車。(本人最近經常給群里人說,建議大家這段時間少開1s地獄貓什麼的,到不是因為這些車就坑,因為 假日 各種59場,你壓制別人的情況比起被別人壓制的少多了)。 結合第三章的一些具體運用! 剝洋蔥 在第三章里,我提到了剝洋蔥的打法,這是在 均勢 的情況下尋求突破的辦法。所謂剝洋蔥,就是合理利用自己火力和視野上的壓制范圍,從敵方 集群 的邊緣逐一擊破的方式。這對於玩家的技術有較高的要求,首先玩家必須熟知對方和自己的各項作戰距離,以此為依託步步為營;另外也有依靠隊友視野進行壓制的手段,這需要對於局勢以及敵我雙方走位的精確判斷,做到點亮的時候你能夠第一時間輸出做到火力支援,因為這是隊友在用生命換取突破的機會,請珍惜隊友每一秒的點亮。 火力封鎖 我個人很喜歡稱之為遠程卡位,相對很直白的近距離卡位,你一炮我一炮的方式,遠距離/火力封鎖往往依託一些掩體,以單人之力面對大片寬廣區域,以火力形成一種威懾,控制一大片區域的視野及火力,這需要對地圖極好的理解。這也就是我說的,你人雖然不在,但是你也做到對於一個區域敵方行進的阻礙,通 過火 力以及視野覆蓋的方式,多用於防守之中。(路線上的兵力劣勢情況下使用)。 過路費 所謂收過路費,其實就是預判對方走位,提前將自己的火力以及 視野范圍 覆蓋到敵人的 行進路線 上。需要記住的是,收過路費是一個開場行為,並不是一個長期行為。開場3分鍾,不管你是不是有收到過路費,都應該考慮轉移去其他地方了。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知道對方因為不想讓你收過路費而卡了不少人在這里,那你可以轉化為火力封鎖的方式去對待,但是人沒見到就死蹲的方式顯然不是對於收過路費打黑槍的正確理解。 最後我給新人一些建議,在觀察戰局時,不僅僅依靠自己坦克視角去考慮,還要結合小地圖,畫出自己的作戰圈,將自己的 存在感 想像成這個圈,你會發現自己在戰場上的作用,就和你的圈佔去地圖的面積是成正比的,圈越大,你的作用就越大。而之前也說,城市等地形會極大的縮小你的圈,雖然被攻擊的可能降低了,但是同時也降低了你本身的存在感,所以進城與否是一個取捨的問題。 而之前所講的高手考慮500-700M外的情況,考慮2分鍾之後發生的事情,主要是對於敵方走位,甚至是火炮走位的預判,已經根據兵力分布對於戰斗的推演預測能力。 而對於圈的確保,只是一個戰術思考方式,如果說有戰略要點需要爭取,必須記住戰術是為了戰略而服務的,失去戰略上的保護,戰術上是無法展開的,所以有點要搶,就別 婆婆 媽媽。 該答案來自 坦克世界 游戲官方網站

9. 誰知道F-22的最大爬升率是多少

F-22,是美國空軍委託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動力公司合作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也是專家們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下世紀初葉的主戰機種。主要用途是壓取戰區制空權,因而也是F-15的後繼型號。1990年9月原型機首飛,最初計劃采購750架,經過兩肖減最後確定的采購數量是438架。1997年9月EMD型飛機首飛,預計2002年開始交付生產型飛機,200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2013年交付第438架飛機。
該計劃原稱ATF,始於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將以下五個特點集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隱身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使用軍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滿足於以往老型號的短時間超音速沖刺)、有效載重不低於F—15和具有飛越包括第三世界戰區在內的所有戰區的足夠遠的航程。面對如此先進的設計要求,F—22採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級航空頂尖技術是毫無疑問的。
經與F—23的競爭試飛,F—22中標,F—22的原型機試飛於1990年9月,如果順利的話,F—22可望於2001年服役,成為21世紀世界最好的戰斗機,目前獲得訂貨224架。
F—22採用政黨雙垂尾雙發單座布局。垂尾向外傾斜27度,恰好處於一般隱身設計的邊緣。其兩側進氣口裝在邊條翼下方,與噴口一樣,都作了抑制紅外輻射的隱身設計,主翼和平尾採用一致的後掠角和後緣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水泡型座艙蓋凸出於前機身上部,全部投放武器都隱蔽地掛在4個內部彈艙之中。
F—22尺寸:翼展13.56米;機身18.92米;機高5.00米;機翼面積 78.80米。 重 量:額定起飛重量27.216公斤。動力裝置:兩台普惠公司的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2×13,900公斤力)。飛行特性:最高飛行速度1950公里/小時;近地最高飛行速度1480公里/小時;實際最大飛機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1,300~1,500公里;最大使用過載9.0。
結構特點:在平面內為帶高位梯形機翼的帶尾翼的綜合氣動力系統,包括彼此隔開很寬和帶方向舵並朝外傾斜的垂直尾翼,並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機翼布置。按照技術標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無線電波的材料、用無線電電子對抗器材和小輻射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裝備戰斗機,其設計最小有交錯射面為0.1平方米左右。在機體上廣泛使用含熱塑(12%)和熱作用(10%)的聚合復合材料(KM)。在批生產的飛機上使用復合材料(KM)的比例(按重量)將達35%。兩側翼下菱形截面發動機進氣道為不可調節的進氣道,為敷設發動機壓氣機冷壁進氣道呈S形通道。發動機二維噴管,有固定的側壁和調節噴管橫截面積及按俯仰±20°角偏轉推力矢量而設計的可動上調節板和下調節板。
電子設備:按TRW公司通用手冊研製的整套綜合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包括:中央數據綜合處理系統;綜合通訊、導航和識別系統ICNIA和包括無線電電子對抗系統的全套進行電子戰的設備INEWS;具高分辨力的機載雷達AN/APG-77和光電感測器系統EOSS,兩個激光陀螺儀的超黃蜂LN-100F慣性導航系統(HHC)。機載雷達為帶電子掃描的主動定相天線陣,它包含了1000多塊模塊,其中使用了超高頻率范圍的單一積分系統技術。為提高隱蔽性,設計有雷達站被動工作狀態,它保 證雷達站以主動狀態工作時使信號更不容易被截獲。飛行員座艙內的自動儀表設備包括4台液晶顯示器和廣角儀表起飛著陸系統。
對F—22的試驗改良是十分細致和周到的,因為美國空軍說「F—22並非今日所需,而是為了對付明天的威脅。因此,我們不是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在研製,而是要回答今天所能預料的明天會出現的所有可能的問題。我們考慮的是美國空軍明天的空中優勢。因此F—22必須組合有最好的隱身、超音速巡航。一體化航空電子、敏捷性以及作為制空權所需的對空、對地致命的打擊和支援性。」
F—22的戰斗損耗率在十年後僅為F—15的二十分之一,維護人員將減半,一個中隊20年中的維持成本將比F—15少5億美元。
F-22「猛禽」戰斗機武器系統
F-22 除執行空中優勢任務外,也能使用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之類的武器進行精確對地攻擊。由於隱身和超音速巡航的需要,在隱身狀態F-22的基本軍械裝置被安裝在機內。不過它也有原設計用於掛副油箱和導彈的4個翼下掛點,用於在非隱身狀態掛載副油箱和武器。
飛機上有一門內裝機關炮M61A2(用口徑20毫米機關炮M61AI的長炮筒方案)和三個內部武器艙:兩個武器艙沿進氣道安排(每個艙可容納一枚安裝在伸縮自如自動安全裝置上的AIM-9M火箭),另一個武器艙在機身的下部,可容納4枚火箭AIM-120AAMR-AAM或安裝在自動控制裝置上的6枚AIM-120C(中部艙的另一配備方案,可以按454公斤重量配備2枚AIM-120C導彈和兩枚JDAM-1000)導彈。在4個機翼下的懸掛裝置吊架上可以安排4枚AIM-120A導彈、8枚AIM-120C導彈和副油箱。
F-22的航空電子系統採用「寶石柱」計劃取行的系統構形研究成果和許多新技術。這種可重構的系統構形,用外場可更換模件(LRM)取代了外場可更換部件(LRU)。各模件分別承擔整個航空電子系統的一部分工作,各模件承擔的工作與飛機執行任務時的飛行階段密切相關。而且當某個模件發生故障時,可使用其他政黨模件來承擔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功能,從而提高了系統工作的可靠性。
F-22戰斗機AN/APG-77雷達是1個用於探測目標的有源相控陣系統。它通過集中式數據處理系統與其他感測器和航空電子設備一起工作。處理器控制天線發射和接收波束的圖形,以及處理接收的雷達數據。 APG-77雷達的技術基礎是超可靠雷達(URR)計劃和空軍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試驗。超可靠雷達的獨特的特點是得克薩斯儀表公司的固態相控陣(SSPA)天線。每個輻射元件的獨立發射和接收是這種系統設計中的創新之處,並確保提高了靈活性、小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和寬的頻帶。
據稱,F—22可選掛「響尾蛇」和AIM-120等先進的空對空導彈、450千克聯合直接攻擊炸彈。固定武器30年一成不變—仍是1門6管M61A2「火神」機炮。每次飛行,可在每個內部彈艙中掛1~2枚AIM-120或1~2枚「響尾蛇」導彈。如不考慮隱身問題,另可在翼下增設4個掛架,每個掛架可掛彈2300千克,它像征著一隻6000加侖油箱或2枚導彈。
二、F-22「猛禽」戰斗機武器系統

F-22除執行空中優勢任務外,也能使用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之類的武器進行精確對地攻擊。由於隱身和超音速巡航的需要,在隱身狀態F-22的基本軍械裝置被安裝在機內。不過它也有原設計用於掛副油箱和導彈的4個翼下掛點,用於在非隱身狀態掛載副油箱和武器。

配備一門口徑M61A2 20毫米機炮;可掛4枚發射後不管AIM-120C中距空空導彈和2枚AIM-9X近距導彈,還可掛HARM「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AGM-154聯合火力圈外導彈,GBU-32聯合直接攻擊炸彈,JASSM三軍火力圈外隱身巡航攻擊導彈,WCMD風修正子母彈,GBU-22「寶石路」III型制導炸彈等。炮口和彈艙門均裝有能夠快速開啟的艙門,輕巧敏捷的彈艙掛架還具有快速伸出並彈射彈葯的功能。使得這些開口都得到了保護,提高了隱身性能。

閱讀全文

與伊朗火力圈多少公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怎麼看海拔 瀏覽:397
伊朗為什麼不能製造核武器 瀏覽:512
朱棣收回越南後怎麼樣了 瀏覽:755
英國皇家海軍怎麼畫 瀏覽:275
英國人為什麼那麼牛逼 瀏覽:903
中國茶葉行業怎麼樣 瀏覽:945
中國古代陵墓哪些被盜 瀏覽:172
越南怎麼申請綠卡 瀏覽:834
哪些國家可以說義大利語 瀏覽:288
女性去伊朗旅遊要注意什麼 瀏覽:1003
中國有多少快遞公司 瀏覽:180
什麼手機有越南語版本 瀏覽:318
印度100盧比紙幣能換多少 瀏覽:287
印尼虎適應水溫是多少度 瀏覽:774
義大利低筋麵粉是什麼樣的 瀏覽:376
出境到越南多少現金才合適 瀏覽:121
到印尼的簽證需要什麼資料 瀏覽:302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預約多久 瀏覽:380
越南古代宮殿怎麼建造 瀏覽:278
印度為什麼是世界第三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