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盟何時才能解除對華軍售禁令
個人觀點,我希望這一問題能夠在2年之內也就是06或者07年解決。分析如下:
歐盟對華軍售禁令已經存在了15年,即使曾經起到過「遏制中國」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一星半點的作用也早已風流雲散了。事實證明,長達15年的禁令非但沒有限制中國的發展,反而捆住了歐盟自己的手腳。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中國並沒有因為這道禁令而失去發展國防、發展經濟的機會。東方不亮西方亮,沒有歐盟,還有其他國家願意和中國做軍備生意以及更重要的其他貿易,這些年來中國和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俄羅斯人對華的巨額貿易收入大概也饞壞了歐洲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高敬文指出,中國對歐盟的大門將開得更大,如果中國向歐盟提出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交易意向,歐盟很難做到對其視而不見。
再者,這禁令本身也頗成問題。禁令之下的中國人發展的腳步絲毫沒受影響,相反卻捆住了歐洲的手腳,這大概是當初禁令的炮製者們所沒料到的。如今,敏感的軍備貿易一旦實現通暢,中歐關系將就此進入快車道。歐盟是否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已從根本上成為一個政治和原則問題,繼續維持禁令不僅不合時宜,而且已成為中歐戰略對話和合作深入發展的障礙。
與此同時,歐洲分析家們認為,中國希望歐盟能夠盡快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並不會對東亞地區造成任何的軍事威脅,他們相信中國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所以在這一點上,歐盟三大巨頭——英法德自然心中早已有數,根本不會因日本的游說所動容。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有句名言:在政治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如果這是一個論點的話,那麼英國「解禁」立場的大轉彎便是一個最好的論據。雖然日本不惜借美國的力量來給英國施壓,但遇到和自己利益相關的事,英國當然會細細捉摸一下丘吉爾前輩的經典言論。斯特勞也承認,解除禁令很可能導致歐洲和美國的關系緊張。但既然英國決心已定,當然不會輕易為別國所左右。
另外,2005年是此禁令迅速解凍的一年,包括1月26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首腦會議,以及4月1日胡錦濤主席應邀與法國總統希拉克的通話,都預示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盡管有美國和日本的干擾,但無異於螳臂擋車,相信解禁時刻幾經距離不遠了。
❷ 我想知道關於歐盟對華軍售禁令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近期內有無解決的可能性。
一、追根溯源看「禁令」
歐盟的前身是1951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1957年《羅馬條約》創立了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和歐洲經濟共同體(ECC)。1967年,三大共同體合並成為歐洲共同體(EC);直到1993年1月1日,旨在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標志著歐盟(EU)正式成立。因此,追溯歐盟對華軍售禁令的歷史,應從上個世紀50年代算起。
(一)巴統成立
二戰結束後,隨著東西方陣營的形成,冷戰開始。為了限制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美國於1949年11月組建了所謂「出口控制統籌委員會」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總部設在巴黎,又稱「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有17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有大約30個國家,還包括一些民族主義國家,被「巴統」列為禁運對象。
擬定禁運清單由各國執行是「巴統」禁運的主要手段。巴統的清單有三類,即國際原子能清單、國際軍品清單和工業清單,所涉范圍包括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上萬種具有戰略意義的貨物和技術。根據「巴統」規定,成員國准備向受限制的國家出口受控貨物和技術時,必須向「巴統」提出申請,並且只有在「巴統」所有成員國政府一致同意後,該出口國政府才能簽發本國的出口許可證。
(二)歐盟國家在巴統框架下的對華武器禁運
1950年7月,「巴統」的貿易管制范圍擴大到中國。歐盟自己並沒有專門的對華武器禁運政策,其對華武器禁運一直是在「巴統」 的框架內進行的,而且與美國的對華政策密切相關。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美國放寬了對華出口控制政策,「巴統」也改變了中國的出口許可地位,歐盟國家也隨之跟進。從1981年起,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開始向中國出口較為先進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中國開始與法國等歐盟國家建立起軍售關系。1989年下半年,「巴統」決定取消本已放寬的對華出口控制,歐盟國家也隨之對華實施軍事制裁,實行武器禁售。
但是,在「巴統」和歐盟決定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時候,正值國際格局發生激烈變化時期。隨著冷戰的結束、科技的發展和國際格局的演變,「巴統」以東西方劃界進行出口控制的制度已不合時宜。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西方國家開始不斷突破「巴統」的禁運限制,作為冷戰產物的「巴統」不得不調整其控制范圍和禁運對象。1990年,「巴統」的禁運項目由成立初期的400個減少到120個,1991年中又減少三分之二,被禁運的國家也越來越少,1994年3月,「巴統」宣布解散。
二、歐盟「禁令」禁什麼
1989年6月26日~27日,歐共體的決策機構部長理事會在馬德里開會,會議宣布對中國採取包括中止高層接觸、軍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內的5項措施,其中有關軍事方面的措施是:「共同體成員國中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並禁止與中國進行武器貿易」。該理事會宣言成為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原始依據,使剛剛起步的中歐軍售往來又告停止。
但是,歐盟理事會的宣言並無嚴格意義上的法律約束力,它既沒有指明武器禁售是否涵蓋所有軍事項目,包括武器平台、非致命項目或其部件,也沒有說明執行禁售的措施和程序,而是將這些問題的解釋權留給了各成員國,而各國對理事會宣言的解釋也是不同的。有的國家禁止對華出售任何軍事項目,有的國家則是有選擇地禁售。例如英國的解釋是:不禁止非致命性軍事項目;如航空電子和雷達等,將禁售范圍僅限於「致命性武器,包括機槍、大口徑武器、炸彈、魚雷、火箭和導彈,以及專門用於上述武器的部件,彈葯、軍用飛機、直升機,戰艦,裝甲戰車以及其他武器平台、任何易被用於國內鎮壓的設備」。就在歐盟宣布對華禁售後不久,馬克羅尼(GEC-Marconi)公司獲准向中國出售了價值3000萬英鎊的用於中國戰機的「平視顯示器」和雷達設備,理由是這些屬於電子設備而非武器。
此外,法國和義大利也繼續對華軍事出口,其中甚至包括某些「致命性武器」。
詳細資料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4/Jun/580274.htm
❸ 印度核試驗發生之後為什麼美國對印度軍售禁令過幾年為什麼就取消了
美國對印度「慷慨」解禁,當然不是不計回報的。法新社27日分析稱,美國將從印度的普通商業貿易和軍火交易中獲得「異常豐厚」的回報。
美國助理國務卿布萊克直言不諱地表示,對印度開放零售業的跡象「感到欣慰」。布萊克說:「印度的進一步開放,會給印度消費者和經濟發展帶來好處。當然,也會給美國企業帶來無限商機。」眼下,沃爾瑪等美國超市巨頭已開始對印度市場摩拳擦掌。
《印度斯坦時報》28日的報道稱:「印度的市場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一塊等著被切開的大蛋糕,因為現在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太小太小了,而印度市場的潛力又是如此之大。」
解除對印度軍事技術和航天技術出口禁令,帶來的第二大收獲則是軍火貿易。
美國《時代周刊》曾發表評論說,印度正在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軍火市場之一,巨額的國防開支讓全球軍火行業興奮不已。此前,印度的武器裝備幾乎全部來自原蘇聯和俄羅斯。近年來,印度向一切可能的賣主求購先進的軍艦、潛艇、戰機、坦克和其他武器裝備,其中僅是126駕新式戰斗機一個訂單就高達100億美元。由於美國軍工企業受對印度國防與航天技術出口禁令的限制,過去面對印度如此巨大的軍火貿易蛋糕只有「眼饞」的份,如今終於可以「解饞」了。
除巨大的市場價值外,國際戰略觀察家認為,美國解除對印軍售禁令更大的收益在於戰略考量。
1998年,印度秘密進行的三場地下核試爆實驗震驚世界,美國及其盟友隨後對其實施貿易制裁。然而,近年來,出於地緣戰略的需要,美國政府悄然改變了制裁的做法。雖然印度至今仍沒有簽署《防止核擴散條約》,但2008年時任美國總統布希仍與印度總理辛格簽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協議。如今奧巴馬又完全解除對印度的禁令。
國際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解除對印軍售禁令,主要是出於戰略需要的考量。從戰略位置講,印度扼守印度洋,對於美軍在印度洋的軍事行動、反恐行動,對於美國加強對中國的扼制,都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
印度前駐美國大使拉里特·曼辛曾表示,隨著中國在亞洲的崛起,美國未來在亞洲的力量必將受到削弱,而印度正是一個能夠抵消中國勢力的亞洲國家。
❹ 歐洲對華軍售禁令有哪些內容
1989年6月26日~27日,歐共體的決策機構部長理事會在馬德里開會,會議宣布對中國採取包括中止高層接觸、軍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內的5項措施,其中有關軍事方面的措施是:「共同體成員國中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並禁止與中國進行武器貿易」。該理事會宣言成為歐盟對華武器禁運的原始依據,使剛剛起步的中歐軍售往來又告停止。
❺ 美國對伊朗的石油禁令,現在怎麼樣了
美國對伊朗的石油禁令,到現在也沒解除,禁令還在,只不過略有松動而已。
❻ 中國對伊朗軍售
對於美國國務院27日指責6家中國公司向伊朗提供武器和技術,並將受到美方制裁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昨天表示,美方的做法無助於雙方在防止武器擴散方面的合作,並要求美方立刻糾正這一錯誤做法。
秦剛28日在答記者問時說,中方對美國政府根據所謂國內法制裁中方公司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秦剛說,中國政府在防擴散問題上一貫採取嚴肅、負責的態度,並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出口管制。美方上述做法不利於雙方防擴散合作,我們要求美方改變這種錯誤做法。
佐立克力推制裁決定
美國國務院27日宣布,6家中國公司,2家印度公司和1家奧地利公司因向伊朗出售武器和技術已經受到美國的制裁。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埃雷利說,美方的做法基於「確切的信息」做出,他還指責中國公司已經不止一次違反美方禁令,向伊朗提供敏感武器和技術,尤其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
據悉,美國的制裁已於12月23日生效,期限為1年,到2007年12月為止。美國政府將不會繼續與被制裁公司展開高新技術合作,並禁止美國公司在向這些公司出口敏感產品時獲得許可證。
美國對中國公司進行制裁自2003年7月以來已是第三次,當時布希政府曾提出一份中國公司涉嫌向伊朗出口導彈和化學武器技術的名單。而自2001年至今,全世界已有40家公司和個人列入美國「黑名單」,並遭到美國制裁,「罪名」是向「無賴國家」出口敏感武器和技術。
美國《華盛頓時報》27日指出,此次中國公司遭制裁事件的幕後推動者為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他從今年4月起就開始考慮制裁事宜,並在過去數周里最終做出決定。其依據是美國2000年通過的《伊朗防擴散法案》,這部法案禁止國際社會向伊朗提供核生化武器和導彈技術。
中國公司:有自主貿易自由
對於美方的指責和制裁,中國公司予以了回擊。中國北方工業公司28日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說,美方的指責毫無根據,該公司進行自由貿易的權利應得到保護。
聲明說,「自2003年5月23日以來,美國政府數次對中國北方工業公司進行制裁,這是毫無根據並且極其錯誤的,我們對此強烈反對。」聲明表示,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一直嚴格遵守中國政府在防止武器擴散方面的法律和規定,以及相關的國際條約。該公司對於美國經濟也貢獻良多,因此美國方面應停止制裁。
除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外,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中航技)、山東淄博化工設備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Ounion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和Limmt冶金礦產公司也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
有媒體指出,此次中國公司遭制裁有更大的國際背景。美國和歐盟一直希望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並多次尋求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中俄同美國和歐盟官員雖然進行了多次接觸,但一直拒絕在核問題上對伊朗制裁。而要安理會通過對伊朗的制裁,中俄兩國是美歐必須爭取的選票。
❼ 聯合國拒絕美要求恢復制裁伊朗,美方有何表示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凱麗·克拉夫特,聲稱安理會已經"迷失方向",並且已經"和極端分子站在一起"。同時,克拉夫特還不忘扯上中俄,稱中俄一定在因為這樣的結果而"狂歡"。
不過目前看來,盡管已經吃了兩次大虧,但美國制裁伊朗的野心仍未停止。克拉夫特也在采訪中表示,美國會繼續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7)伊朗軍售禁令什麼時候到期擴展閱讀
由於針對伊朗的武器禁令即將到期,美國反復要求聯合國延長這一禁令。8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對美國提出的決議草案進行了第一次表決。
但令美國沒想到的是,除了多明尼加以外,沒有國家支持美國的決議草案。中國和俄羅斯還投出了反對票。
此前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歐盟各國也沒有支持美國,導致該決議並沒有通過。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政治失敗。
吃了這樣一個大虧的美國並沒有死心,而是把目光轉向了"伊朗核協議"。根據該協議,美國等六國擁有"回退"權,可以要求安理會重新表決。
重新表決後,安理會如果不能在30日內裁定同意伊朗制裁措施繼續失效,那麼該制裁措施就將重新恢復效力。
但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安理會再次將美國孤立了起來,將美國的如意算盤砸了個粉碎:投票結果顯示,15個國家中有13個都認為由於早已退出伊朗核協議,美國完全沒有權利發起此次投票,其動用"回退"條款的舉動是違法的。
❽ 歐盟為什麼對中國施行軍售禁令
6月18日,歐盟各國的首腦們決定將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凍結至明年。對於這個決定,即將卸任的歐盟輪值主席盧森堡外交大臣阿塞爾博恩也只能用「不幸」來形容了。 「軍售解禁」的背後,是多重的力量博弈。在美國打壓下,歐盟最終沒能突破自我。 持續到深夜的歐盟峰會不歡而散。在深刻危機中掙扎的歐盟面臨著重重難題,曾一度被列在重要日程上的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現在已不再被歐盟的領導人提及了。 歐洲議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斯特里克斯6月20日在歐盟總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其實早在因憲法引發的歐盟內部危機之前,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就已不在歐盟的議事日程上了。 誰在背後反對? 「這次未能解除對華軍售禁令,背後主要是美國的作用嗎?」記者直截了當地向歐洲議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斯特里克斯提問。 「沒錯,」斯特里克斯的回答非常坦率,「在對華武器的禁運問題上,我們的確認真考慮美國的反對意見。美國向我們表達的反對立場非常明確而清楚。美國是我們最強大、最長久的盟友,我們當然不會置他們的意見於不顧。」 早在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的風聲初起之時,美國就坐不住了。 歐洲媒體的公開報道顯示,自2003年底歐盟積極表示考慮解除武器禁運以來,美國從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到兩院議員到智庫學者,不斷公開就對華軍售解禁表示不滿和反對。 2004年10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幫辦格雷戈里·蘇漢就在布魯塞爾表示:「美國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歐盟將為自己的這一決策付出代價。」眼見歐盟無動於衷,美國甚至不惜以中止美歐軍工合作相要挾。今年2月,美國總統布希親訪歐洲,他與法國總統希拉克會晤後說:「美國深深擔憂的是,向中國出口武器會帶來技術轉讓,由此改變台海兩岸的均衡關系。」 美國媒體也經常高調唱衰解禁對華軍售問題。美國國務卿賴斯今年2月訪歐期間,《紐約時報》分析說,解禁問題已成為美歐雙方最主要的分歧之一,美眾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海德也在美國《華爾街時報》上撰文公開警告歐盟,聲稱歐盟對華政策將導致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逐漸受損」。 美國的「擔心」 在美國看來,解禁會使中國更容易從歐盟得到先進武器技術,其中既包括歐洲本土研發的技術,也包括美國授權歐洲製造商使用的技術,進而增加在西太平洋周邊海域和亞洲大陸的戰略能力;這無疑會威脅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歐盟先於美國開放對華軍售,那麼對華軍事技術及軍民兩用技術出口的這塊大麵包就早早落到了歐洲口中。 美國在亞太地區有駐軍,而歐洲在這一地區沒有駐軍,美國方面因此有意見認為,一旦發生沖突,美國軍人可能會喪生於盟友生產的軍火之下。美國的民主黨議員蘭托斯甚至要歐洲主張解除對華武器禁令的人「到美國軍人公墓去回憶一下,我們為解放歐洲奉獻了多少生命」。 美國人甚至搬出台灣問題以及人權問題為其反對解禁的理由背書———如果歐盟向中國出售武器,將加速破壞海峽兩岸的軍事平衡,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大陸的常規軍力將超越台灣。 6月18日,在布魯塞爾城郊的中國餐館,記者參加了比利時一位議員主辦的一個慈善募捐午宴。「台灣駐歐盟代表處首席代表」程建人率部分工作人員參加,記者碰巧與一位負責歐盟事務的章姓先生鄰座,閑談間說及對華武器解禁的事,「這事我們肯定反對,」他開玩笑般地說,「說不定有些中國(大陸)購買的武器會被用來針對台灣呢。」 這位章先生的言語之後,是台灣方面對歐盟、美國等方面的大量游說。去年10月,台灣「外交部長」陳唐山為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文中說,歐洲軍售中國高性能武器將提升其軍力,會迫使台灣「基於安全考量,須投入更多資源於國防軍備上」,「中國當前並無外來威脅,對中國出售高性能武器將增加其對亞洲地區的威脅……此與歐洲的主要利益相違背。」 今年1月,台灣向歐盟發出一份「立場文件」,以「人權」、「地域穩定安全」等說辭促請歐盟堅持對中國軍售禁令。 他們聲稱,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短期內不會對「台灣安全」造成威脅,就長期而言,「歐盟的軍事科技將有助縮小美中間的軍力差距,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並將導致台海軍力失衡。」「更甚者,中國遠程攻擊能力增加,影響美國未來介入台海能力。」 不過,台灣方面相信歐盟甚至美國都會遲早解除禁令,因此有學者建議,在對華軍售解禁不可阻擋的趨勢下,與其一味反對,不如向歐盟國家提出獲得與中國大陸同等的購買歐洲武器機會。 歐洲的算盤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斯特里克斯再次強調,「對華武器禁運是一個政治議題,無關經濟利益。我們所有的討論都是在政治層面上的。」解禁並不意味著歐盟會毫無條件地向中國出售武器,歐盟成員國武器出口時仍然必須遵守武器不擴散機制及歐盟的武器出口管制政策。他認為,解禁會成為中、歐政治關系進步的一個台階,但不是中歐關系的核心問題。 對華軍售禁令解禁推遲也意味著歐洲的一些軍火商還要在「柵欄」外徘徊更久,但在歐洲的媒體上幾乎沒看到他們就歐盟推遲解禁的反應。「他們(歐洲的軍火商)都很平靜,同以往一樣,不做任何評論。」斯特里克斯說,「其實也有一些與軍火生意無關的公司參與游說對華武器解禁,但是所有的討論都是機密,是只存在於歐盟理事會和軍火商之間的機密。」 美國方面非常清楚歐洲的算盤。美國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布魯克斯今年3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安全論壇上就指出,中國的武器需求給歐洲軍火商提供了「黃金市場」。歐洲的武器在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情報以及監視和偵察等系統方面具有競爭優勢。 同時,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歐洲企圖藉武器禁運的解除,在中國獲得廣泛的好處,為歐洲公司爭取更大的訂單,比如得到民航、高速鐵路、電信、衛星、能源等領域龐大的合同。 布魯克斯更指出,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也是歐洲倡導的「多極世界」牽制美國的手段之一。 在歐洲的構想里,中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和歐盟是可以制衡美國的力量。使中國更強大,可以幫助歐盟對抗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強勢。 「要麼他們,要麼我們」 除了向歐盟直接表明立場外,在外交上美國也不斷施以壓力。美國政府特別對英國及歐盟新成員波蘭、捷克施加壓力,使其在歐盟內部形成杯葛之勢力,畢竟禁令的解除要25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通過。 同時美國也放話給歐盟,將不再為北約的軍事現代化而出力。對於那些有可能向中國出售武器的軍火商,美國發出的信息也非常強硬:已進行的合作將中止,也別想再從美國防部得到任何訂單。 香港《文匯報》曾有分析介紹美國在阻止歐盟解禁對華軍售上的「三管齊下」。一是施壓:「要麼他們(指中國),要麼我們」,近半年以來幾乎每個訪問法國的美國高級官員,都要向其法國同仁如此最強硬表態。二是誘惑:美國從來是壟斷自己的軍火市場的。但這次卻破天荒在空中加油飛機、艦載直升飛機等一系列軍用品上發出要向歐洲進行招標的誘惑,而歐盟一旦「上鉤」,美國將握上一張隨時可以打出來的「中止合同」的王牌。三是分化:歐盟25國,一位法國外交人士透露,美國在過去幾個月里多次暗示法國,美國已經從某個或某些歐洲國家那裡得到了反對解禁的「保證」。
❾ 我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嗎
是的,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
2014年,據卡達半島電視台網站1月11日報道,伊朗大部分的石油出口主要面向亞洲國家,而中國則是伊朗原油的最大買家,中國在2013年平均每日從伊朗進口約42萬桶原油,而這一數字較2012年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9)伊朗軍售禁令什麼時候到期擴展閱讀:
2015年,伊朗位居對中國石油出口的第六位,與2013年相比,其石油銷售提高了28%,平均每天達約55萬桶。中國能源公司是伊朗石油業最大的投資者,中國一些國有石油公司同伊朗簽訂了一些價值數百億美元的開發項目的原則協議。
中國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從2012年西方加大對伊朗制裁以來,中國購買了伊朗石油出口的約一半。
2018年,據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報道,中國仍然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布,美國的反伊朗禁令不會影響北京從德黑蘭進口的石油。
❿ 美國將對伊朗敘利亞等8國實施旅行禁令嗎
據報道,美國官員稱將對伊朗、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索馬里、委內瑞拉、朝鮮、查德實施旅行禁令。新的旅行禁令將於10月18日起生效。美國總統特朗普發推文表示,保證美國的安全是第一要務。
現行的針對6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的旅行禁令規定,除非與美國有「真實可信的關系」,否則美國在90天內禁止向來自伊朗、利比亞、索馬里、蘇丹、敘利亞和葉門的公民發放簽證,並在120天內暫停接收難民。周日(24日)就是該禁令生有效期的最後一天。